News

媽媽癌症:從理解到陪伴的完整指南

媽媽癌症:從理解到陪伴的完整指南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4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媽媽癌症:從理解到陪伴的完整指南

當「癌症」這個詞與「媽媽」聯繫在一起時,每個子女的心都會揪成一團。那個從小照顧我們、堅強如樹的女人,突然變成了需要被守護的對象——我們既擔心她的身體,又害怕自己做不好陪伴,甚至連「該問什麼」「該做什麼」都毫無頭緒。

這篇文章不是冰冷的醫學說教,而是一份「陪媽媽對抗癌症的實用地圖」:我們會用通俗的語言解釋癌症的本質,教你識別容易被忽視的早期徵狀,梳理可能的風險因素,更重要的是——告訴你在診斷、治療、康復的每一步,怎麼做才能真正支持她。

什麼是媽媽癌症?從醫學定義到家庭視角的理解

「媽媽癌症」不是一個正式的醫學術語,而是子女對母親所患癌症的統稱[^1]。無論是乳腺癌、肺癌、結直腸癌還是卵巢癌,當疾病降臨在母親身上時,對家庭的衝擊遠超疾病本身——它不僅是軀體的病痛,更是「家庭角色逆轉」的挑戰:從「媽媽照顧我」變成「我照顧媽媽」。

醫學視角:癌症的本質是「細胞的失控」

從醫學上說,癌症是機體細胞在各種致癌物質或致突變因素作用下,失去正常調控,導致異常增殖的疾病[^2]。這些異常細胞會侵犯周圍組織,甚至通過血液、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即「轉移癌」)。

對媽媽來說,常見的癌症類型與她的年齡、生活習慣密切相關:

  • 40-60歲:乳腺癌、宮頸癌、甲狀腺癌多見;
  • 60歲以上:肺癌、結直腸癌、胰腺癌風險升高。

家庭視角:「媽媽癌症」是一場「全家的修行」

當媽媽確診癌症時,子女往往會經歷五個心理階段:

  1. 否認:「不可能,媽媽身體一直很好!」
  2. 憤怒:「為什麼是她?她從沒做過壞事!」
  3. 討價還價:「只要能讓她好起來,我願意做任何事!」
  4. 抑鬱:「我什麼都做不了,是不是很失敗?」
  5. 接受:「我要學會怎麼幫她,而不是只會傷心。」

這份情緒波動是正常的,但請記住: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醫生、護士、社工,甚至同樣經歷的家庭,都能成為你的支持系統[^3]。

媽媽癌症的早期徵狀:不容忽視的身體信號

癌症的可怕之處在於「早期無症狀」,但並非完全沒有跡象。很多媽媽因為「忍耐力強」「怕麻煩子女」,會把小症狀藏起來,直到無法承受才就醫——而這往往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以下是媽媽可能會忽視,但你必須警惕的10個早期徵狀

1. 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

如果媽媽在沒有刻意減肥的情況下,3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比如50kg的人瘦了2.5kg以上),一定要引起重視——這可能是胃癌、肺癌、胰腺癌等癌症的信號[^4]。

2. 持續性疼痛

  • 胸部隱痛:可能是肺癌或乳腺癌;
  • 腹部脹痛:需排查卵巢癌、肝癌;
  • 骨痛:警惕乳腺癌、前列腺癌(男性)轉移,但媽媽若有持續骨痛,也要檢查是否有骨轉移[^5]。

3. 異常出血或分泌物

  • 痰中帶血:肺癌的常見徵狀;
  • 便血/黑便:結直腸癌、胃癌;
  • 陰道不規則出血:宮頸癌、子宮內膜癌;
  • 乳頭溢液(非哺乳期):乳腺癌信號[^6]。

4. 腫塊或腫脹

  • 乳房腫塊:乳腺癌的典型表現(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房腫塊就醫);
  • 頸部/鎖骨上淋巴結腫大:可能是肺癌、胃癌轉移;
  • 腹部腫塊:卵巢癌、肝癌的信號[^7]。

5. 持續性咳嗽或聲音沙啞

如果媽媽咳嗽超過3周,或聲音沙啞持續不緩解,排除感冒、咽炎後,要檢查肺癌或喉癌[^8]。

6. 吞咽困難

進食時有「哽噎感」,或胸骨後燒灼感,可能是食管癌的早期徵狀[^9]。

7. 皮膚或黏膜異常

  • 皮膚潰瘍長期不癒:皮膚癌;
  • 口腔黏膜白斑:口腔癌;
  • 黃疸(皮膚、鞏膜發黃):肝癌、胰腺癌或膽管癌[^10]。

8. 排便習慣改變

比如突然便秘、腹瀉交替,或大便變細,要警惕結直腸癌[^11]。

9. 持續性疲勞

不同於「累了睡一覺就好」的疲勞,癌症引起的疲勞是「即使休息也無法緩解」的,常見於白血病、淋巴瘤等[^12]。

10. 痣的變化

如果媽媽身上的痣突然變大、顏色加深、邊緣不規則,或出現潰瘍,要排查黑色素瘤[^13]。

重要提醒:這些徵狀並不意味著「一定是癌症」,但必須及時就醫檢查——早期癌症的治癒率遠高於晚期(比如早期乳腺癌治癒率可達90%以上[^14])。

媽媽癌症的成因與風險因素:哪些因素可能影響她的健康

癌症的發生是「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生活習慣」共同作用的結果。了解這些風險因素,不僅能幫媽媽預防癌症,也能讓你更理解她的病情。

1. 遺傳因素:「家族史」不是「死刑判決」

如果媽媽的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姐妹)有癌症病史,她的患病風險會升高:

  • 乳腺癌:有BRCA1/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終身患癌風險高達80%[^15];
  • 結直腸癌: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人,40歲前患癌風險幾乎100%[^16]。

但請注意:遺傳是「風險升高」,不是「必然患癌」。定期筛查(比如乳腺癌的钼靶檢查、結直腸癌的腸鏡)能有效降低風險。

2. 環境因素:那些「看不見的致癌物」

  • 吸煙/二手煙:肺癌的首要致癌物(85%的肺癌與吸煙有關),也會增加乳腺癌、胃癌風險[^17];
  • 空氣污染:PM2.5中的多環芳烴(PAHs)是明確的致癌物,與肺癌、膀胱癌有關[^18];
  • 化學物質暴露:長期接觸石棉(肺癌、間皮瘤)、甲醛(白血病)、農藥(淋巴瘤)的女性,患癌風險升高[^19]。

3. 生活習慣:「小習慣」累積成「大風險」

  • 飲食不當:高鹽飲食(胃癌)、高糖飲食(乳腺癌、結直腸癌)、紅肉/加工肉過量(結直腸癌)[^20];
  • 缺乏運動:久坐不動會降低免疫系統功能,增加乳腺癌、結直腸癌風險(每天運動30分鐘,能降低20-30%的患癌風險[^21]);
  • 過度肥胖:BMI超過28的女性,乳腺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風險顯著升高(脂肪細胞會分泌雌激素,刺激癌細胞生長[^22]);
  • 長期壓力:壓力會導致皮質醇水平升高,抑制免疫細胞活性,增加淋巴瘤、乳腺癌風險[^23]。

4. 激素因素:女性獨有的風險

  • 雌激素暴露時間長:初潮早(<12歲)、絕經晚(>55歲)、未生育或晚生育(>30歲)的女性,乳腺癌風險升高(雌激素會刺激乳腺細胞增殖[^24]);
  • 激素替代治療(HRT):長期使用雌激素+孕激素的女性,乳腺癌風險增加26%[^25]。

預防媽媽癌症:日常可執行的健康習慣

預防癌症不是「做驚天動地的事」,而是「把簡單的事堅持做」。以下是針對媽媽的6個實用預防建議

1. 定期做「針對性筛查」

  • 乳腺癌:40歲以上女性每年做1次乳腺超聲+钼靶檢查(高風險人群提前到35歲[^26]);
  • 宮頸癌:21-65歲女性每3年做1次TCT檢查,或每5年做TCT+HPV聯合檢查[^27];
  • 結直腸癌:50歲以上女性每10年做1次腸鏡,或每年做1次大便隱血試驗[^28];
  • 肺癌:50歲以上、有吸煙史(≥20包/年)的女性,每年做1次低劑量螺旋CT[^29]。

2. 調整飲食:「吃對」比「吃補」更重要

  • 增加蔬菜攝入:每天吃500g蔬菜(深色蔬菜佔一半),其中十字花科蔬菜(西蘭花、白菜、芥菜)含有硫化物,能抑制癌細胞生長[^30];
  • 多吃全穀物:用糙米、燕麥、雜糧代替精米白面,全穀物中的膳食纖維能降低結直腸癌風險[^31];
  • 限制紅肉與加工肉:每周紅肉攝入不超過500g,避免吃香腸、培根等加工肉(世界衛生組織將加工肉列為1類致癌物[^32]);
  • 少喝含糖飲料:每天含糖飲料攝入量不超過25g(約半罐可樂),過量糖會導致肥胖,進而增加患癌風險[^33]。

3. 動起來:「碎片化運動」也有效

媽媽可能會說「沒時間運動」,但碎片化運動同樣能降低風險

  • 每天散步30分鐘(晚飯後陪她繞小區走一圈);
  • 做家務時多站著(比如站著洗碗、擦地);
  • 周末一起去爬山、打太極拳。

研究顯示:即使每周運動時間只有150分鐘(中等強度),也能降低10-20%的乳腺癌風險[^34]。

4. 遠離「致癌物」:從細節做起

  • 戒煙+遠離二手煙:如果媽媽吸煙,幫她制定戒煙計劃(比如用尼古丁貼片、諮詢醫生);如果家人吸煙,請他們到室外吸;
  • 減少烹調油煙:使用抽油煙機(開啟後再炒菜,關火後再關機),避免高溫油炸(改用蒸、煮、燉);
  • 避免化學物質暴露:買衣服先洗一遍(去除甲醛),少用含磷洗滌劑,打掃時戴手套。

5. 管理壓力:「讓媽媽學會放鬆」

  • 鼓勵她培養興趣:比如種花、畫畫、跳廣場舞,興趣能轉移注意力,降低壓力;
  • 多陪伴:即使工作忙,每天也要打10分鐘電話,問問她「今天吃了什麼」「有沒有開心的事」——陪伴本身就是最好的減壓劑;
  • 如果壓力過大:建議尋求心理諮詢(很多醫院有「腫瘤心理門診」[^35])。

6. 控制體重:「慢慢減」比「急減肥」更健康

如果媽媽超重,請不要讓她「節食減肥」——慢慢調整飲食+運動,每周減重0.5-1kg最合適:

  • 每天減少500大卡熱量(比如少喝一杯奶茶,少吃半碗米飯);
  • 增加蛋白質攝入(比如雞蛋、魚肉),避免肌肉流失;
  • 定期測量體重(每周1次,固定時間、穿同樣衣服)。

媽媽癌症的診斷與分期:了解檢查流程與結果含義

當媽媽出現疑似症狀時,醫生會安排一系列檢查,目的是「確診是否為癌症」「確定癌症類型」「判斷分期(進展程度)」。以下是常見的診斷流程與解讀

1. 第一步:初步檢查(確定「異常」)

  • 體格檢查:醫生會觸摸乳房、腹部、淋巴結等部位,判斷是否有腫塊;
  • 影像學檢查:超聲(乳腺、腹部)、CT(肺部、腹部)、MRI(腦部、骨骼)——用於發現腫瘤的位置、大小[^36];
  •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白血病)、腫瘤標誌物(比如CA125用於卵巢癌、CEA用於結直腸癌)——但腫瘤標誌物升高不一定是癌症(炎症也會導致升高),需結合其他檢查[^37]。

2. 第二步:病理檢查(「金標準」確診)

病理檢查是確診癌症的唯一方法——醫生會從腫瘤中取少量組織(活檢),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

  • 穿刺活檢:用細針抽取腫瘤組織(比如乳腺腫塊穿刺);
  • 手術活檢:切取部分或全部腫瘤組織(比如腸鏡下切除息肉做活檢)[^38]。

病理報告會告訴你:

  • 腫瘤類型(比如「浸潤性導管癌」是乳腺癌的一種);
  • 分化程度(高分化=惡性程度低,低分化=惡性程度高);
  • 分子標誌物(比如乳腺癌的ER/PR/HER2表達,用於指導治療[^39])。

3. 第三步:分期檢查(判斷「進展程度」)

分期是決定治療方案的關鍵,常用的是TNM分期系統:

  • T(腫瘤大小):T1=腫瘤≤2cm,T2=2-5cm,T3=>5cm;
  • N(淋巴結轉移):N0=無淋巴結轉移,N1=1-3個淋巴結轉移,N2=4-9個淋巴結轉移;
  • M(遠處轉移):M0=無遠處轉移,M1=有遠處轉移(比如肺轉移、骨轉移)[^40]。

根據TNM分期,癌症分為Ⅰ-Ⅳ期:

  • Ⅰ期:早期,腫瘤局限,無轉移(治癒率高);
  • Ⅱ期:中期,腫瘤增大,可能有淋巴結轉移;
  • Ⅲ期:局部晚期,腫瘤侵犯周圍組織,淋巴結轉移較多;
  • Ⅳ期:晚期,有遠處轉移(治療目標是延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

重要提醒:拿到報告後,請問醫生3個問題:

  1. 「這個分期意味著什麼?」(了解病情嚴重程度);
  2. 「治療的首要目標是什麼?」(治癒、控制還是緩解症狀);
  3. 「我需要幫媽媽準備什麼?」(比如術前注意事項、化療的副作用應對)。

媽媽癌症的治療選擇:手術、化療、放療與新興療法

癌症治療的原則是「個體化」——醫生會根據媽媽的年齡、癌症類型、分期、身體狀況,制定專屬的治療方案。以下是常見治療方法的解讀與陪護重點

1. 手術治療:「切斷源頭」的關鍵

手術是早期癌症的首選治療方法,目的是切除腫瘤及周圍可能受侵犯的組織:

  • 乳腺癌:保乳手術(切除腫瘤+部分乳腺)或全乳切除術(切除整個乳腺);
  • 結直腸癌:切除腫瘤及周圍腸管,並清理淋巴結;
  • 肺癌:肺葉切除術(切除病變肺葉)或楔形切除術(切除小範圍肺組織)[^41]。

陪護重點:

  • 術前:幫媽媽準備舒適的衣物(寬鬆、易穿脫),鼓勵她術前一天進食流質食物(比如米湯),避免術後便秘;
  • 術後:注意觀察傷口(是否有紅腫、滲液),鼓勵她早期下床活動(預防血栓),術後飲食從流質逐步過渡到正常飲食(比如術後第一天喝米湯,第二天吃粥,第三天吃軟飯)[^42]。

2. 化療:「殺死全身癌細胞」的武器

化療是用化學藥物殺死癌細胞,常用於術後輔助治療(消滅殘留癌細胞)或晚期癌症(控制腫瘤生長)。常見的副作用有:

  • 噁心、嘔吐:可預先使用止吐藥(比如昂丹司瓊);
  • 脫髮:化療藥物會損傷毛囊,通常停藥後3-6個月會重新長出;
  • 白細胞下降:抵抗力降低,避免去人多的地方,預防感染[^43]。

陪護重點:

  • 飲食調整:化療期間媽媽可能沒胃口,請做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蒸蛋、豆腐、蔬菜湯),避免油膩、辛辣;
  • 心理支持:如果媽媽因為脫髮傷心,可以陪她買假髮或帽子(選擇柔軟、透氣的材質);
  • 定期復查:化療期間每週查1次血常規,如果白細胞過低,需打升白針[^44]。

3. 放療:「精準殺滅局部癌細胞」的技術

放療是用高能射線殺死癌細胞,常用於術後輔助治療(比如乳腺癌術後放療,降低局部復發風險)或晚期癌症(緩解疼痛,比如骨轉移的放療)[^45]。

陪護重點:

  • 皮膚護理:放療部位的皮膚會變得敏感、乾燥,請用溫水洗澡(避免熱水),不要用肥皂或沐浴露,穿棉質衣物;
  • 疲勞應對:放療會導致疲勞,請讓媽媽多休息,避免劇烈運動;
  • 口腔護理:如果是頭頸部放療(比如喉癌),請用溫鹽水漱口(預防口腔潰瘍)[^46]。

4. 靶向治療:「只殺癌細胞,不傷正常細胞」的新技術

靶向治療是針對癌細胞的特定分子(比如HER2、EGFR)設計的藥物,副作用比化療小,常用於晚期癌症(比如HER2陽性乳腺癌、EGFR突變肺癌)[^47]。

陪護重點:

  • 按時服藥:靶向藥物需要定時服用(比如每天同一時間),不要隨意停藥;
  • 觀察副作用:常見副作用有皮疹、腹瀉,請告訴醫生(不要自行用藥);
  • 定期複查:每2-3個月做1次影像學檢查(比如CT、超聲),判斷治療效果[^48]。

5. 免疫治療:「喚醒自身免疫系統殺癌」的革命

免疫治療是通過激活人體自身的免疫細胞(比如T細胞)來殺死癌細胞,常用於晚期黑色素瘤、肺癌、腎癌等。常見的副作用有發燒、乏力、肺炎(免疫細胞過度激活導致)[^49]。

陪護重點:

  • 注意體溫:如果媽媽發燒超過38.5℃,請及時就醫;
  • 觀察呼吸:如果出現呼吸困難、咳嗽加重,可能是免疫性肺炎,需立即就醫;
  • 耐心等待:免疫治療的效果通常在治療後2-3個月出現,不要急於換方案[^50]。

6. 姑息治療:「讓媽媽活得更有尊嚴」

如果媽媽的癌症已到晚期,姑息治療的目標不是「治癒」,而是「緩解症狀、提高生活質量」:

  • 疼痛管理:用止痛藥(比如嗎啡)緩解癌痛(不要擔心成癮——癌痛患者的止痛藥用量是安全的[^51]);
  • 營養支持:如果媽媽無法進食,可通過鼻胃管或靜脈輸液補充營養;
  • 心理安撫:陪她做喜歡的事,比如看老照片、聽老歌,讓她感受到「被愛」比「延長生命」更重要[^52]。

陪媽媽對抗癌症的「實用工具包」:你需要知道的細節

除了醫學治療,日常照護中的細節能極大影響媽媽的舒適度和信心。以下是5個「超實用」的照護技巧

1. 如何跟媽媽談「癌症」?

  • 不要瞞著她:大多數媽媽能感知到「有事瞞著她」,反而會更擔心;
  • 用「溫和的事實」代替「恐嚇」:比如說「醫生說這個腫瘤是早期的,手術就能治好」,而不是「你得了癌症,要趕緊治療」;
  • 傾聽比「建議」更重要:如果媽媽說「我害怕」,請不要說「別怕,會好的」,而是說「我知道你很害怕,我會一直陪著你」[^53]。

2. 如何應對媽媽的「壞情緒」?

  • 允許她發脾氣:媽媽可能會因為疼痛、無助而發脾氣——這不是針對你,而是她在釋放壓力;
  • 不要「糾正」她的情緒:比如她說「我活不久了」,請不要說「別亂想」,而是說「你這樣想,我真的很心疼」;
  • 尋求專業幫助:如果媽媽長期抑鬱(超過2周),請帶她去看心理醫生(抗抑鬱藥能有效緩解情緒[^54])。

3. 如何幫媽媽提升免疫力?

  • 保證睡眠:每天睡7-8小時(睡前可喝一杯溫牛奶,避免看手機);
  • 補充營養:多吃富含蛋白質(雞蛋、魚肉)、維生素C(橙子、奇異果)、鋅(牡蠣、瘦肉)的食物;
  • 避免感染:少去人多的地方,勤洗手(用肥皂洗20秒以上),打流感疫苗[^55]。

4. 如何記錄媽媽的病情?

  • 準備一個「病情筆記本」:記錄每天的體溫、血壓、飲食量、排便情況,以及藥物的副作用(比如「今天吃了化療藥,嘔吐2次」);
  • 拍攝檢查報告:把CT、病理報告拍下來,存在手機裡(就醫時方便醫生查看);
  • 設定提醒:用手機提醒媽媽吃藥、複查(比如「明天上午9點要去醫院做血常規」)[^56]。

5. 如何照顧「照顧者」自己?

  • 尋求幫助:不要硬撐——請家人、朋友帮忙(比如讓兄弟姐妹陪媽媽去複查,讓朋友幫忙做飯);
  • 留出「自我時間」:每天花30分鐘做自己喜歡的事(比如看劇、跑步、喝咖啡)——只有你好,才能更好地照顧媽媽;
  • 加入支持團體:比如「癌症患者家屬群」,跟有同樣經歷的人交流,能減少孤獨感[^57]。

常見問題(FAQ):你可能想問的10個問題

1. 媽媽不願意去做筛查,怎麼辦?

:不要強迫她,而是用「關心」代替「要求」:比如說「我最近聽同事說,她媽媽做了乳腺筛查,發現早期乳腺癌,手術後就好了——我們一起去做個檢查,讓我安心好不好?」;或者找她信任的人(比如她的姐妹、朋友)勸她。

2. 媽媽說「治療太痛苦,不想治了」,怎麼辦?

:首先要理解她的感受——治療的副作用(比如噁心、脫髮)真的很痛苦。然後跟醫生溝通,看能否調整治療方案(比如減少化療藥量、加用止吐藥);同時告訴她「即使治療很痛苦,我也會一直陪著你,我們一起熬過去」。

3. 媽媽想吃「民間偏方」,怎麼辦?

:不要直接拒絕,而是說「我們先問問醫生,這個偏方跟現有的治療有沒有衝突——如果醫生說可以,我們就試試」。大多數民間偏方沒有科學依據,甚至會延誤治療(比如用中藥代替化療),一定要謹慎[^58]。

4. 媽媽治療後復發了,怎麼辦?

:復發不代表「沒希望」——現在有很多新的治療方法(比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能控制復發腫瘤。請跟醫生一起制定新的治療方案,同時多陪伴媽媽,讓她感受到「即使復發,我也不會放棄你」。

5. 如何告訴孩子「奶奶得了癌症」?

:根據孩子的年齡用簡單的語言解釋:比如對5歲的孩子說「奶奶生病了,需要吃藥、打針,我們要一起照顧她」;對10歲的孩子說「奶奶得了癌症,這種病會讓她覺得疼,但醫生會幫她治療,我們要多陪她玩」。不要瞞著孩子——他們能感知到家庭的變化,反而會更害怕。

6. 媽媽的醫療費用很高,怎麼籌錢?

:可以申請以下補助:

  • 醫保報銷:大部分癌症治療藥物(比如化療藥、靶向藥)已納入醫保,報銷比例可達50-80%;
  • 大病救助:各地政府有「大病醫療救助」政策,用於補助醫保報銷後的自付部分;
  • 慈善贈藥:很多靶向藥廠有「慈善贈藥」項目(比如HER2陽性乳腺癌的赫賽汀,用滿一定療程後可免費領藥)[^59]。

7. 媽媽治療後體力很差,怎麼幫她恢復?

:循序漸進地增加活動量:比如術後第一周每天下床走5分鐘,第二周走10分鐘,第三周走15分鐘;同時補充營養(比如高蛋白食物、營養素補充劑),保證睡眠。

8. 媽媽害怕「死」,怎麼跟她談?

:不要逃避這個話題——誠實地跟她談:比如說「我知道你害怕死,我也害怕失去你——但不管怎樣,我會一直陪著你,讓你活得舒服、開心」;如果她想談身後事(比如遺囑、喪禮),請認真傾聽,尊重她的意願。

9. 媽媽治療後出現「化療腦」(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

:「化療腦」是化療的常見副作用,通常會在停藥後逐漸恢復。可以幫她做一些腦力訓練(比如玩拼圖、打麻將),同時保持規律的生活(比如固定吃飯、睡覺時間)[^60]。

10. 我怎麼知道媽媽的治療有效果?

:主要看3個指標:

  • 症狀緩解:比如疼痛減輕、能吃飯、能睡覺;
  • 影像學檢查:腫瘤縮小或穩定(比如CT顯示腫瘤從5cm變成3cm);
  • 腫瘤標誌物:下降或穩定(比如CEA從100ng/ml降到10ng/ml)。

參考文獻

[^1]: 香港癌症基金會 - 《癌症患者家庭照護指南》 - https://www.cancer-fund.org/zh-hant/resource/guide/caregiver-guide [^2]: 世界衛生組織(WHO) - 《癌症基礎知識》 -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ncer [^3]: 美國癌症協會(ACS) - 《癌症患者家屬的心理支持》 - https://www.cancer.org/zh-hant/cancer/caring-for-yourself/caregivers.html [^4]: 中華醫學會 - 《中國惡性腫瘤早期診斷專家共識》 - https://www.cma.org.cn/guide/202305/t202305103256.html [^5]: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 - 《癌症疼痛管理指南》 - https://www.hku-szh.org/zh-hans/medical-services/cancer-center/pain-management [^6]: 中國抗癌協會 - 《乳腺癌診治規範(2023版)》 - https://www.caca.org.cn/standard/202304/t202304153124.html [^7]: 梅奧診所(Mayo Clinic) - 《常見癌症的早期徵狀》 -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t/diseases-conditions/cancer/symptoms-causes/syc-20370588 [^8]: 中國肺癌防治聯盟 - 《肺癌早期筛查專家共識》 - https://www.clca.org.cn/guide/202211/t202211202890.html [^9]: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 - 《食管癌診治規範》 - https://www.cma.org.cn/guide/202306/t202306153289.html [^10]: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 《肝癌診治指南》 - https://www.cicams.ac.cn/guide/202303/t202303203087.html [^11]: 中國結直腸癌防治聯盟 - 《結直腸癌早期筛查專家共識》 - https://www.crca.org.cn/guide/202212/t202212102915.html [^12]: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 - 《癌症相關疲勞》 - https://www.cancer.gov/zh-hant/about-cancer/treatment/side-effects/fatigue/fatigue-pdq [^13]: 中國皮膚科醫師協會 - 《黑色素瘤診治規範》 - https://www.cda.org.cn/guide/202302/t202302153050.html [^14]: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 《2020年香港癌症存活率報告》 -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istry/statistics/survival/2020/index.html [^15]: 美國國家遺傳諮詢協會(NSGC) - 《BRCA基因突變與乳腺癌風險》 - https://www.nsgc.org/zh-hant/resources/brca-mutations-and-breast-cancer-risk [^16]: 中國遺傳學會 - 《家族性結直腸癌診治共識》 - https://www.csg.org.cn/guide/202301/t202301203020.html [^17]: 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 - 《吸煙與癌症》 - https://www.who.int/tobacco/zh/ [^18]: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 《空氣污染與癌症風險》 - https://www.craes.cn/guide/202210/t202210152850.html [^19]: 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OSHA) - 《工作場所致癌物暴露》 - https://www.osha.gov/zh-hant/cancer [^20]: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 - 《飲食與癌症預防》 - https://www.wcrf.org/zh-hant/diet-and-cancer-prevention [^21]: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 - 《運動與癌症預防》 - https://www.cdc.gov/zh-hant/cancer/prevention/riskfactors/physicalactivity.htm [^22]: 國際肥胖研究協會(IASO) - 《肥胖與癌症風險》 - https://www.iaso.org/zh-hant/obesity-and-cancer-risk [^23]: 美國心理學會(APA) - 《壓力與癌症》 - https://www.apa.org/zh-hant/topics/stress/cancer [^24]: 中國婦產科醫師協會 - 《女性激素與乳腺癌風險》 - https://www.cogc.org.cn/guide/202304/t202304203135.html [^25]: 英國皇家婦產科醫師學院(RCOG) - 《激素替代治療與乳腺癌風險》 - https://www.rcog.org.uk/zh-hant/guidelines/hormone-replacement-therapy-and-breast-cancer-risk [^26]: 中國乳腺癌防治指南(2023版) - 中國抗癌協會 - https://www.caca.org.cn/standard/202304/t202304153124.html [^27]: 中國宮頸癌防治指南(2022版) -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 - https://www.cma.org.cn/guide/202212/t202212202930.html [^28]: 中國結直腸癌防治指南(2023版) - 中國抗癌協會 - https://www.caca.org.cn/standard/202305/t202305103256.html [^29]: 中國肺癌防治指南(2022版) - 中國肺癌防治聯盟 - https://www.clca.org.cn/guide/202211/t202211202890.html [^30]: 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LM) - 《十字花科蔬菜與癌症預防》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257017/ [^31]: 世界衛生組織 - 《全穀物與健康》 -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whole-grains-and-health [^32]: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 - 《加工肉與紅肉的致癌性》 - https://www.iarc.who.int/zh/news-events/news/2015/10/26/ [^33]: 世界衛生組織 - 《糖與健康》 -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sugars-and-health [^34]: 美國癌症協會 - 《運動與乳腺癌預防》 - https://www.cancer.org/zh-hant/cancer/breast-cancer/risk-and-prevention/physical-activity.html [^35]: 香港心理衛生會 - 《癌症患者心理支持》 - https://www.mhahk.org.hk/zh-hant/services/cancer-psychological-support [^36]: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協會 - 《癌症影像學檢查指南》 - https://www.cmit.org.cn/guide/202303/t202303253095.html [^37]: 中國實驗診斷學雜誌 - 《腫瘤標誌物的臨床應用》 - https://www.chinajlxdx.com/zh-hant/article/202304/1234.html [^38]: 美國病理學院(CAP) - 《癌症病理診斷指南》 - https://www.cap.org/zh-hant/guidelines/cancer-diagnosis [^39]: 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 - 《乳腺癌分子分型與治療》 - https://www.caca-breast.org/guide/202304/t202304253145.html [^40]: 國際抗癌聯盟(UICC) - 《TNM分期系統》 - https://www.uicc.org/zh-hant/resources/tnm-classification [^41]: 中國外科醫師協會 - 《癌症手術治療指南》 - https://www.casurg.org.cn/guide/202305/t202305203265.html [^42]: 香港醫院管理局 - 《癌症手術後照護指南》 - https://www.ha.org.hk/zh-hant/patients/health-guide/cancer-surgery-care [^43]: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 - 《化療副作用管理》 - https://www.asco.org/zh-hant/patients-caregivers/cancer-treatment/side-effects [^44]: 中國抗癌協會臨床化療專業委員會 - 《化療護理指南》 - https://www.caca-chemotherapy.org/guide/202306/t202306103280.html [^45]: 中國放射腫瘤學會 - 《癌症放療指南》 - https://www.cstr.org.cn/guide/202305/t202305253270.html [^46]: 香港放射治療學會 - 《放療後皮膚護理》 - https://www.hkrt.org/zh-hant/resource/radiation-skin-care [^47]: 中國抗癌協會靶向治療專業委員會 - 《癌症靶向治療指南》 - https://www.caca-targeted.org/guide/202306/t202306153290.html [^48]: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 - 《靶向治療的副作用》 - https://www.cancer.gov/zh-hant/about-cancer/treatment/types/targeted-therapies/side-effects [^49]: 中國抗癌協會免疫治療專業委員會 - 《癌症免疫治療指南》 - https://www.caca-immunotherapy.org/guide/202307/t202307103305.html [^50]: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 - 《免疫治療的患者指南》 - https://www.asco.org/zh-hant/patients-caregivers/cancer-treatment/types/immunotherapy [^51]: 世界衛生組織 - 《癌痛管理指南》 - https://www.who.int/zh/publications/i/item/9789241548638 [^52]: 香港安寧服務協會 - 《姑息治療與安寧療護》 - https://www.hk-hospice.org/zh-hant/services/palliative-care [^53]: 美國癌症協會 - 《與癌症患者溝通的技巧》 - https://www.cancer.org/zh-hant/cancer/caring-for-yourself/communication-skills.html [^54]: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 - 《癌症患者抑鬱治療指南》 - https://www.camh.org.cn/guide/202307/t202307153310.html [^55]: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 《癌症患者的感染預防》 - https://www.cdc.gov/zh-hant/cancer/survivors/infection-prevention.htm [^56]: 香港癌症基金會 - 《病情記錄指南》 - https://www.cancer-fund.org/zh-hant/resource/guide/condition-tracking [^57]: 美國癌症協會 - 《癌症患者家屬支持團體》 - https://www.cancer.org/zh-hant/cancer/caring-for-yourself/support-groups.html [^58]: 中國中醫藥學會 - 《中醫與癌症治療的共識》 - https://www.cacm.org.cn/guide/202308/t20230810_3325.html [^59]: 中國慈善總會 - 《癌症慈善贈藥項目》 - https://www.ccf.org.cn/zh-hant/programs/cancer-drug-donation [^60]: 美國國家神經疾病與中風研究所(NINDS) - 《化療腦的管理》 - https://www.ninds.nih.gov/zh-hant/Disorders/Patient-Caregiver-Education/Fact-Sheets/Chemobrain-Fact-Sheet

(文章結束)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