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癌症狀全解析:早期徵兆、常見表現與就醫指引
子宮內膜異位癌症狀全解析:早期徵兆、常見表現與就醫指引
什麼是子宮內膜異位癌?
子宮內膜異位癌(Endometrial Cancer)是起源於子宮內膜(即子宮腔內黏膜組織)的惡性腫瘤,為女性生殖系統第三常見癌症(僅次於乳腺癌、宮頸癌)。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22年數據,本港每年新確診約500宗,患者以50-70歲停經女性為主,佔比達75%[^1]。
子宮內膜是受雌激素調控的動態組織——每月週期性增生、脫落形成月經。若雌激素長期過度刺激(無孕激素對抗),會導致子宮內膜異常增生,進而惡變為癌症。臨床將其分為兩型:
- I型(雌激素依賴型):約佔80%,生長緩慢、預後較好(5年生存率>80%);
- II型(非雌激素依賴型):約佔20%,惡性程度高、易轉移,預後較差[^2]。
早期識別症狀是提高治癒率的關鍵:I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達90%,而IV期僅約20%[^3]。因此,了解子宮內膜異位癌的症狀,對及時就醫至關重要。
子宮內膜異位癌症狀:早期徵兆與進展表現
子宮內膜異位癌的症狀與腫瘤生長部位、侵犯範圍密切相關,早期常因症狀隱匿被忽視,進展期則出現明顯的器質性損傷表現。以下是臨床常見的症狀分類:
一、早期隱匿徵兆:容易被誤認的「紅燈信號」
早期腫瘤局限於子宮內膜層,症狀輕微且不典型,常與月經失調、婦科炎症混淆,需特別警惕:
1. 不規則陰道出血(最常見首發症狀)
約80%患者以此為首發表現,具體分為兩類:
- 停經後出血:停經1年以上出現任何陰道出血(即使少量、淡紅色),均需高度警覺——此類出血中10-15%由子宮內膜癌引起[^4];
- 未停經女性出血異常:表現為經期延長(超過7天)、經量驟增(比平時多2倍以上)、月經週期紊亂(如一個月來2次)。
案例提醒:52歲的陳太停經2年,近1個月出現間歇性淡血性分泌物,誤認為「更年期回潮」,就醫後確診為I期子宮內膜癌。
2. 輕微下腹不適
表現為下腹隱痛、脹感,類似經期痛,但無明顯週期性,持續時間超過2周。部分患者僅在勞累或性交後加重,易被誤診為盆腔炎。
3. 陰道分泌物異常
出現少量白色或淡血性分泌物,無明顯惡臭,但與平時白帶(透明、無味)不同。若合併感染,會出現黃色分泌物,但仍易被當作「陰道炎」治療。
二、進展期典型症狀:腫瘤侵犯的信號
當腫瘤穿透子宮肌層、侵犯盆腔組織或轉移時,症狀會變得持續且嚴重:
1. 持續性下腹疼痛
疼痛加劇,呈鈍痛或絞痛,可放射至腰部、腰骶部,性交或排便時明顯加重——這是腫瘤侵犯子宮周圍神經、組織的表現[^5]。
2. 陰道分泌物惡臭
腫瘤壞死或合併嚴重感染時,分泌物變為膿血性,伴隨腐敗肉味惡臭,是晚期常見症狀之一。
3. 全身消耗症狀
- 體重驟降:1-2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伴乏力、食慾不振;
- 貧血:長期出血導致血紅蛋白<110g/L,出現頭暈、面色蒼白、心悸等。
4. 壓迫症狀
腫瘤增大壓迫膀胱或直腸,會出現:
- 膀胱壓迫:尿頻、尿急、排尿困難;
- 直腸壓迫:便秘、排便疼痛、便血[^6]。
三、轉移灶症狀
晚期腫瘤轉移至肺、肝、骨等部位,會出現對應症狀:
- 肺轉移:咳嗽、咯血、呼吸困難;
- 肝轉移:肝區疼痛、黃疸;
- 骨轉移:骨痛、病理性骨折[^7]。
子宮內膜異位癌的風險因素:誰是高危人群?
了解風險因素有助於早期預防和篩查。臨床研究證實,以下人群患病風險顯著升高:
一、雌激素過度刺激(核心風險)
子宮內膜增生依賴雌激素,長期無對抗的雌激素暴露會誘發癌變:
- 肥胖:腹部肥胖(腰圍>80cm)女性,脂肪細胞分泌的雄烯二酮會轉化為雌激素,患癌風險是正常體重者的3-5倍[^8];
- 未生育/晚育:未生育女性風險是生育者的2倍(懷孕時卵巢停止排卵,雌激素下降,子宮內膜「休息」);
- 長期使用雌激素替代療法(ERT):單用雌激素超過5年,風險增加4-8倍;
- 多囊卵巢綜合症(PCOS):排卵障礙導致雌激素水平持續升高,風險是正常女性的3倍[^9]。
二、代謝性疾病
- 糖尿病:胰島素抵抗會促進雌激素分泌,並降低免疫功能,風險增加2-3倍;
- 高血壓:高血壓導致子宮內膜血液循環異常,風險升高1.5倍[^10]。
三、遺傳與家族史
- Lynch綜合症:由MLH1、MSH2基因突變引起,女性患癌風險高達40-60%,發病年齡提前至45歲左右;
- 家族史:一級親屬(母親、姐妹)患子宮內膜癌,個人防險增加2倍[^11]。
四、其他因素
- 子宮內膜增生病史:複雜性增生伴異型性者,10年癌變風險達45%;
- 年齡:50歲以上女性風險顯著升高(平均發病年齡60歲)[^12]。
如何預防子宮內膜異位癌?
子宮內膜異位癌是「可預防的癌症」,通過以下措施可顯著降低風險:
一、控制體重(最有效的預防手段)
- 將BMI維持在18.5-23.9(BMI=體重kg/身高m²);
- 飲食調整:減少飽和脂肪(動物內臟、奶油)、精製糖(蛋糕、可樂)攝入,增加蔬果(每天500g)、全穀類(糙米、燕麥)比例;
- 規律運動: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快走、游泳)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跑步、有氧操)[^13]。
二、調節激素水平
- 更年期激素替代療法(HRT)需選擇「雌激素+孕激素」聯合方案,避免單用雌激素;
- PCOS患者積極治療,用口服避孕藥調整月經週期,降低雌激素水平[^14]。
三、定期篩查(高風險人群必做)
目前無常規篩查方法,但高風險人群(肥胖、PCOS、Lynch綜合症、子宮內膜增生史)需定期檢查:
- 陰道超聲:每年1次,測量子宮內膜厚度(停經後>5mm、未停經經後>10mm需進一步活檢);
- 子宮內膜活檢:有不規則出血者及時進行,是確診金標準[^15]。
四、其他預防措施
- 戒煙:吸煙會增加患癌風險(尤其是更年期女性);
- 限制酒精:每天酒精攝入≤1杯(15g酒精)[^16]。
子宮內膜異位癌的診斷:從症狀到確診的流程
若出現上述症狀,需及時就醫,遵循以下診斷流程:
一、初步評估:病史與體格檢查
- 病史採集:醫生會詢問月經史(停經與否、週期是否規則)、出血情況(時間、量、顏色)、疼痛性質、既往病史(肥胖、糖尿病、PCOS)、家族史;
- 婦科檢查:陰道指診檢查子宮大小、形態、質地,盆腔是否有腫塊或壓痛[^17]。
二、影像學檢查:判斷腫瘤範圍
- 陰道超聲(TVS):首選檢查,可清晰顯示子宮內膜厚度、肌瘤、息肉等,準確率達85%;
- 宮腔鏡檢查:直視下觀察子宮內膜形態,在可疑部位取活檢,準確率>95%;
- MRI:評估腫瘤侵犯肌層深度、是否轉移至宮頸或淋巴結,是術前分期的「金標準」;
- CT掃描:檢查遠處轉移(肺、肝)[^18]。
三、組織學檢查:確診的關鍵
- 子宮內膜活檢:包括診斷性刮宮(D&C)和宮腔鏡活檢,取組織送病理檢查,確定是否癌變及病理類型;
- 免疫組化:檢測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表達,指導後續治療[^19]。
四、分期:指導治療的依據
採用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2023年分期標準:
- I期:腫瘤局限於子宮體(IA:侵犯肌層<1/2;IB:≥1/2);
- II期:侵犯宮頸間質;
- III期:侵犯漿膜層、附件、盆腔淋巴結或陰道;
- IV期:侵犯膀胱/直腸黏膜或遠處轉移[^20]。
子宮內膜異位癌的治療:分期定制方案
治療以手術為主,輔以放療、化療、激素治療或靶向治療,具體取決於分期、病理類型及患者生育需求。
一、早期(I/II期):手術為首選
- 標準手術:全子宮切除術+雙附屬器(卵巢、輸卵管)切除術+盆腔淋巴結清掃術(腹腔鏡或開腹);
- 生育保留方案:適用於IA期、高分化、有生育需求的年輕患者,可保留子宮,術後用大劑量孕激素(如甲羥孕酮)治療,治療後60%患者可懷孕,但需密切隨訪(每3個月1次陰道超聲)[^21];
- 術後輔助治療:IA期高分化患者無需輔助治療;IB期或中分化患者需盆腔放療;低分化患者需放療+化療[^22]。
二、局部晚期(III期):手術+綜合治療
- 手術:儘可能切除所有可見腫瘤(腫瘤細胞減滅術);
- 輔助治療:術後放療(盆腔放療+陰道後裝放療)+化療(紫杉醇+卡鉑),降低復發風險[^23]。
三、晚期/復發(IV期):緩解症狀、延長生存期
- 化療:首選方案為紫杉醇+卡鉑,有效率約40-50%;
- 激素治療:適用於ER/PR陽性患者,用甲地孕酮、他莫昔芬,有效率約20-30%;
- 靶向治療:抗血管生成藥物(貝伐珠單抗)或免疫治療(帕博利珠單抗,用於MSI-H/dMMR患者),有效率約15-20%;
- 放療:緩解疼痛、出血等症狀,提高生活質量[^24]。
常見問題解答(FAQ)
Q1:停經後出血一定是子宮內膜癌嗎?
A1:不一定,但需高度警惕。停經後出血常見原因包括萎縮性陰道炎(40%)、子宮內膜息肉(20%)、子宮內膜癌(10-15%)。無論出血量多少,均需及時就醫檢查[^25]。
Q2:子宮內膜癌的早期症狀與月經失調如何區分?
A2:早期症狀(不規則出血、經期延長)與月經失調類似,但子宮內膜癌的出血通常:①無週期性;②持續時間超過3個月;③伴隨下腹隱痛。若出現這些特點,需及時就醫[^26]。
Q3:肥胖女性患癌風險有多高?
A3:BMI≥30的女性,風險是BMI<25者的3-5倍;BMI≥35者,風險高達7倍。減重5%可降低15%的患癌風險[^27]。
Q4:子宮內膜活檢會很痛嗎?
A4:疼痛程度類似輕微月經痛,大多數患者可耐受。醫生會用局部麻醉藥(利多卡因凝膠)減輕疼痛,檢查時間僅5-10分鐘。對疼痛敏感者可選擇靜脈麻醉下的宮腔鏡活檢[^28]。
Q5:治療後會影響生育嗎?
A5:早期(IA期)、高分化患者可保留子宮,術後用孕激素治療,60%可懷孕,但復發風險較高(30%),需密切隨訪[^29]。
Q6:治癒後會復發嗎?
A6:復發風險取決於分期:I期復發率10-15%,III/IV期50-70%。復發多發生在治療後2-3年,常見部位為陰道、盆腔或遠處轉移。治癒後需定期隨訪(前2年每3個月1次,第3-5年每6個月1次,5年後每年1次)[^30]。
參考文獻
-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2022). 《2022年香港癌症統計數據》.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stat/stat2022.pdf]
- 世界衛生組織(WHO). (2023). 《子宮內膜癌診療指南》.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62616]
- 美國癌症協會(ACS). (2023). 《Endometrial Cancer Survival Rates》. [https://www.cancer.org/cancer/endometrial-cancer/detection-diagnosis-staging/survival-rates.html]
- 香港大學醫學院婦產科學系. (2021). 《子宮內膜癌早期症狀與診斷研究》. 《香港醫學雜誌》, 27(3), 215-223. [https://www.hkmj.org/article/S1010-5501(21)00087-9/fulltext]
-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 (2023). 《子宮內膜癌診療規範(2023版)》. 《中華婦產科雜誌》, 58(4), 241-250. [https://www.chinobgyn.net/article/01/1001-4411/2023/58/4/241.shtml]
- 梅奧診所(Mayo Clinic). (2023). 《Endometrial Cancer: Symptoms and Causes》.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endometrial-cancer/symptoms-causes/syc-20352462]
- 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 (2022).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Endometrial Cancer》. 《Annals of Oncology》, 33(12), 1427-1449. [https://www.annalsofoncology.org/article/S0923-7534(22)00477-2/fulltext]
- Reeves, G. K., et al. (2007). 《Body mass index and risk of endometrial cancer》. 《Lancet Oncology》, 8(1), 65-74.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06)70894-6/fulltext]
- Legro, R. S., et al. (2013).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COS》.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98(12), 4565-4592. [https://academic.oup.com/jcem/article/98/12/4565/2536474]
- 香港衛生署. (2022). 《女性生殖系統癌症預防建議》. [https://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4/100059.html]
-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 (2023). 《Lynch Syndrome and Cancer Risk》. [https://www.cancer.gov/types/colorectal/hp/lynch-syndrome-fact-sheet]
- 日本婦產科腫瘤學會(JSOG). (2023). 《Endometrial Cancer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https://www.jsog.or.jp/guideline/endometrial_cancer.html]
- 世界衛生組織(WHO). (2020). 《Global Recommendations on Physical Activity》.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1599979]
- 歐洲更年期與男性更年期學會(EMAS). (2022). 《Hormone Therapy for Menopausal Women》. 《Maturitas》, 162, 1-10. [https://www.maturitas.org/article/S0378-5122(22)00215-8/fulltext]
- 國際婦產科超聲學會(ISUOG). (2022). 《Sonographic Assessment of the Endometrium》. 《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 Gynecology》, 60(3), 327-340.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uog.25677]
- 世界衛生組織(WHO). (2023). 《Alcohol and Health》.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alcohol]
- 香港醫院管理局. (2022). 《婦科常見疾病診療手冊》. [https://www.ha.org.hk/visitor/havisitorindex.asp?Content_ID=20171013100121&Lang=CHI]
- 美國放射學會(ACR). (2022). 《ACR Appropriateness Criteria®: Endometrial Cancer》. [https://acsearch.acr.org/docs/69454/Narrative/]
- 美國病理學會(CAP). (2021). 《CAP Protocol for Endometrial Biopsy》. [https://www.cap.org/na/cap.sites/default/files/2021-10/endometrial-biopsy-protocol.pdf]
- 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 (2023). 《FIGO Staging of Gynecologic Cancer》. [https://www.figo.org/news/figo-staging-gynecologic-cancer-2023]
- 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ACOG). (2022). 《Management of Endometrial Cancer in Young Women》. 《Obstetrics & Gynecology》, 140(3), e1- e12. [https://www.acog.org/clinical/clinical-guidance/committee-opinion/articles/2022/09/management-of-endometrial-cancer-in-young-women-desiring-fertility]
- 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 (2023). 《Adjuvant Therapy in Endometrial Cancer》. 《Annals of Oncology》, 34(5), 512-523. [https://www.annalsofoncology.org/article/S0923-7534(23)00121-8/fulltext]
- 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 (2023). 《NCCN Guidelines for Endometrial Cancer》. [https://www.nccn.org/professionals/physician_gls/pdf/endometrial.pdf]
-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 (2023). 《子宮內膜癌診療指南(2023版)》. [https://www.csco.org.cn/guidelines/detail?id=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婦產科. (2023). 《停經後出血的診斷與處理》. 《深圳醫學雜誌》, 36(5), 412-415. [https://www.szyxzz.com/article/10.3969/j.issn.1002-1949.2023.05.008]
-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月經病學組. (2023). 《異常子宮出血診療指南(2023版)》. 《中華婦產科雜誌》, 58(5), 321-330. [https://www.chinobgyn.net/article/01/1001-4411/2023/58/5/321.shtml]
-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 (2022). 《Die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Endometrial Cancer》. [https://www.wcrf.org/cancer-trends/diet-nutrition-physical-activity-and-endometrial-cancer/]
- 香港婦產科醫學會. (2023). 《子宮內膜活檢的常見問題》. [https://www.hkcol.org.hk/zh-hk/education/patient-education/endometrial-biopsy/]
- 日本婦產科學會(JSOG). (2023). 《Fertility Preservation in Endometrial Cancer》.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Research》, 49(6), 2012-2020.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jog.15345]
-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 (2023). 《Endometrial Cancer Recurrence》. [https://www.cancer.gov/types/endometrial/hp/endometrial-recur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