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癌症狀全指南:早期徵兆、類型差異與就醫關鍵
子宮癌症狀全指南:早期徵兆、類型差異與就醫關鍵
面對身體的異常信號,很多女性會感到恐慌或諱疾忌醫,但及時瞭解子宮癌症狀,才能把握治療的黃金時機。本文結合香港權威醫療機構、學術研究與2025年最新臨床指南,詳解子宮癌的症狀特點、類型差異及就醫要點,幫助你建立正確認知,遠離癌症威脅。
什麼是子宮癌?認識子宮癌症狀的基礎
子宮癌是發生在子宮部位的惡性腫瘤,主要分為子宮內膜癌(起源於子宮內膜層,佔子宮癌的70%-80%)與子宮頸癌(起源於子宮頸鱗柱交界處,佔20%-30%)兩大類[^6]。這兩種類型的病因、症狀與治療方式差異顯著,因此瞭解子宮癌的基本分類,是識別症狀的第一步。
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2025年發布的《婦科癌症防治報告》,子宮癌是香港女性第6常見的惡性腫瘤,每年新確診病例約520宗,且發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過去10年,40歲以下患者比例從8%升至15%[^1]。儘管子宮癌的整體存活率較高(早期病例5年存活率達85%以上),但因症狀隱匿,約30%患者就醫時已進入晚期[^1]。
子宮癌的早期症狀:不可忽視的身體警訊
子宮癌的早期症狀通常輕微且缺乏特異性,容易與月經不調、陰道炎等常見婦科問題混淆。但只要細心觀察,以下3大核心信號需高度警惕:
1. 陰道異常出血:子宮癌的「紅色警示燈」
陰道異常出血是子宮癌最常見的早期症狀,佔所有病例的70%-90%[^2]。不同年齡階段的表現略有差異:
- 未絕經女性:月經週期紊亂(如經期延長至10天以上、經量突然增多2倍以上)、月經間歇期出血(非經期的褐色分泌物或鮮血);
- 絕經後女性:絕經1年以上出現陰道出血(即使僅有少量血性分泌物)。
香港醫學會2025年《子宮癌早期識別指南》強調:絕經後出血是子宮內膜癌的「特異性信號」——超過90%的絕經後出血案例與子宮病變相關,其中約15%最終確診為子宮內膜癌[^2]。48歲的林女士就是典型案例:她絕經2年後出現少量陰道出血,以為是「老年性陰道炎」,自行用藥1個月無效,就醫後確診為子宮內膜癌Ia期,幸好及時手術,目前恢復良好[^5]。
2. 陰道分泌物異常:從「無味透明」到「惡臭血性」
正常陰道分泌物呈透明或乳白色、無異味,量隨月經週期輕微變化。若出現以下情況,需警惕子宮癌:
- 性質改變:血性分泌物(混有鮮血或暗褐色血塊)、漿液性分泌物(如水樣);
- 氣味異常:惡臭或魚腥味(常見於子宮頸癌合併感染);
- 量的增加:分泌物明顯增多,需經常更換衛生巾。
子宮頸癌患者的分泌物常呈「膿性、惡臭」,因為癌細胞壞死脫落會誘發感染;而子宮內膜癌的分泌物多為「血性或漿液性」,無明顯惡臭[^3]。
3. 下腹部隱痛:容易被忽視的「悶痛信號」
早期子宮癌可能引起輕微的下腹部隱痛或脹痛,通常出現在性交後、排便時或月經前後,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4]。這種疼痛易被誤認為「痛經」或「腸胃不適」,但如果疼痛頻率增加(每周超過2次)或程度加重,需及時就醫。
子宮癌的常見症狀:從局部到全身的進展
隨著病情發展,子宮癌的症狀會從局部擴散至全身,常見表現包括:
1. 接觸性出血(子宮頸癌特異)
子宮頸癌患者常出現性交後出血或婦科檢查後出血,這是因為癌組織質地脆弱,受到摩擦後易出血[^3]。28歲的王小姐因性交後反覆出血就醫,確診為子宮頸癌Ib期,病因與長期感染HPV16型有關[^5]。
2. 下腹墜脹與壓迫症狀
當癌腫增大壓迫周圍器官時,會出現:
- 壓迫膀胱:尿頻、尿急、尿痛(子宮頸癌常見);
- 壓迫直腸:排便困難、便血(子宮內膜癌晚期常見);
- 盆腔積液:下腹持續墜脹,站立或行走時加重。
3. 全身症狀:癌症進展的標誌
晚期子宮癌患者會出現以下全身症狀:
- 體重下降:短期內(1-3個月)體重減輕5公斤以上,伴隨食慾不振;
- 貧血:因長期陰道出血導致頭暈、乏力、面色蒼白;
- 惡病質:極度消瘦、精神萎靡,多見於晚期轉移病例。
子宮內膜癌vs.子宮頸癌:症狀差異你要知
子宮內膜癌與子宮頸癌的症狀有明顯區別,下表幫你快速鑑別:
| 症狀類型 | 子宮內膜癌 | 子宮頸癌 | |--------------------|-----------------------------------------|-----------------------------------------| | 核心出血特點 | 絕經後出血、月經紊亂 | 性交後出血、接觸性出血 | | 分泌物特徵 | 血性/漿液性、無惡臭 | 膿性、惡臭(合併感染) | | 疼痛部位與誘因 | 下腹隱痛(無明顯誘因) | 性交痛、下腹墜痛(壓迫膀胱/直腸時) | | 高風險人群 | 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女性 | 早婚早育、多性伴侶、HPV感染女性 | | 早期篩查方式 | 子宮內膜活檢、經陰道超聲 | 宮頸抹片(Pap Smear)、HPV檢測 |
香港婦產科學會2025年指南指出:子宮頸癌的症狀與「性行為」相關,而子宮內膜癌的症狀與「激素水平」相關[^3]。如果出現性交後出血,應優先排查子宮頸癌;如果是絕經後出血,則需重點檢查子宮內膜。
子宮癌的晚期症狀:當癌細胞擴散時
晚期子宮癌(III期以上)的癌細胞會轉移至盆腔、淋巴結或遠端器官(如肺、肝、骨),此時症狀會更加劇烈且多樣:
1. 盆腔劇痛
癌細胞侵犯盆腔神經叢時,會引發持續性、難以忍受的下腹疼痛,需依賴鎮痛藥緩解[^7]。
2. 遠端轉移症狀
- 肺轉移:咳嗽、咯血、呼吸困難(多見於子宮內膜癌);
- 骨轉移:腰背痛、病理性骨折(多見於子宮頸癌);
- 肝轉移:黃疸、右上腹疼痛、腹水。
3. 惡病質狀態
患者會出現極度消瘦、發熱、水腫等症狀,生活無法自理,預後較差[^8]。
容易與子宮癌症狀混淆的婦科問題
很多常見婦科疾病的症狀與子宮癌相似,需注意鑑別,避免誤診:
1. 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良性腫瘤,常引起月經增多、下腹腫塊,但無惡臭分泌物,超聲檢查可見肌瘤邊界清晰[^7]。
2. 子宮內膜異位症
會引起痛經、性交痛,但分泌物正常,CA125指數輕微升高,盆腔鏡檢查可確診[^8]。
3. 老年性陰道炎
絕經後女性常見,會引起陰道出血、分泌物增多,但症狀輕微,抗炎治療(如局部使用雌激素軟膏)後會迅速好轉[^2]。
4.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DUB)
多見於青春期或更年期女性,表現為月經紊亂,但無惡性細胞學改變,激素治療有效[^4]。
出現子宮癌症狀時,你該怎麼做?
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千萬不要拖延,應按照以下步驟就醫:
1. 及時就診:選擇「婦科腫瘤專科」
建議前往香港癌症中心、瑪麗醫院婦科腫瘤科等專科機構就醫,避免非專科醫生誤診。就醫前需準備:
- 過去6個月的月經記錄(包括出血時間、量、顏色);
- 近期使用的藥物(如雌激素類藥物);
- 家族癌症病史(尤其是乳腺癌、卵巢癌)。
2. 必做的檢查項目
醫生會根據症狀選擇以下檢查:
- 經陰道超聲(TVS):測量子宮內膜厚度(絕經後女性內膜厚度超過5mm需進一步檢查)[^2];
- 子宮內膜活檢:通過刮匙或吸管取出子宮內膜組織,進行病理檢查(確診子宮內膜癌的「金標準」)[^3];
- 宮頸抹片+HPV檢測:排查子宮頸癌(適用於有性交後出血的患者)[^3];
- 盆腔MRI/CT:判斷癌腫侵犯範圍與轉移情況(用於分期)[^7]。
3. 確診後的治療選擇
子宮癌的治療取決於分期與類型:
- 早期(I-II期):以手術為主(子宮全切+雙附件切除+淋巴結清掃),術後輔以放療或化療;
- 晚期(III-IV期):採用「手術+放化療+靶向治療」的綜合方案,2025年新上市的PD-1抑制劑(如帕博利珠單抗)可顯著延長晚期患者的生存期[^9];
- 不能手術的患者:放療(如體外照射+後裝治療)是首選,有效率達70%以上[^10]。
子宮癌症狀的風險因素:哪些人要特別注意?
瞭解子宮癌的風險因素,有助於早期識別高風險人群,及時進行篩查:
子宮內膜癌的高風險因素
- 肥胖(BMI≥30):脂肪細胞會分泌雌激素,刺激子宮內膜增生;
- 糖尿病、高血壓:代謝綜合征會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2-3倍;
- 長期使用雌激素(如未加孕激素的激素替代治療);
- 不孕症、晚絕經(≥55歲):終生暴露於雌激素的時間延長;
- 家族史(Lynch綜合征,即遺傳性非息肉病結直腸癌)[^6]。
子宮頸癌的高風險因素
- 持續感染高危型HPV(如HPV16、18型):佔子宮頸癌病因的99.7%;
- 早婚早育(≤18歲結婚、≤20歲生育);
- 多性伴侶(≥3個)或性伴侶有多性伴侶;
- 吸煙:煙草中的致癌物會降低免疫力,增加HPV持續感染風險;
- 未接種HPV疫苗:接種二價/四價/九價疫苗可預防70%-90%的子宮頸癌[^3]。
預防子宮癌:從症狀識別到定期篩查
預防子宮癌的核心是「早識別、早篩查、早治療」,以下是2025年香港癌症基金會的建議:
1. 定期篩查:不同年齡段的重點
- 21-29歲:每3年做1次宮頸抹片檢查(無需HPV檢測);
- 30-65歲:每5年做1次「宮頸抹片+HPV檢測」(聯合檢查準確率更高);
- ≥65歲:若過去10年篩查均陰性,可停止篩查;
- 高風險人群(如肥胖、糖尿病女性):每年做1次經陰道超聲,監測子宮內膜厚度[^1]。
2. 改變生活方式:降低風險
- 控制體重:將BMI維持在18.5-23.9之間;
- 健康飲食:減少紅肉、加工肉類攝入,增加蔬菜、水果(如西蘭花、草莓)的攝入;
- 適量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
- 戒煙限酒:吸煙會增加子宮頸癌風險,酒精會升高雌激素水平;
- 接種HPV疫苗:推薦9-45歲女性接種,最佳年齡是11-12歲(未開始性行為前)[^3]。
常見問題(FAQ)
Q1:陰道異常出血一定是子宮癌嗎?
A1:不一定,但需高度警惕。陰道異常出血可能是子宮肌瘤、陰道炎等良性疾病,但絕經後出血或未絕經女性的持續不規則出血,應優先排查子宮癌[^2]。
Q2:子宮癌的症狀會隨年齡變化嗎?
A2:會。未絕經女性的症狀以「月經紊亂」為主,絕經後女性以「陰道出血」為主;年輕女性(<40歲)的子宮頸癌常表現為「性交後出血」,而老年女性的子宮內膜癌常表現為「絕經後出血」[^5]。
Q3:沒有症狀的女性需要做子宮癌篩查嗎?
A3:需要。子宮頸癌的早期常無症狀,通過「宮頸抹片+HPV檢測」可提前5-10年發現癌前病變;子宮內膜癌的高風險人群(如肥胖女性)即使無症狀,也應定期做經陰道超聲[^1]。
Q4:子宮癌症狀與HPV感染有關嗎?
A4:子宮頸癌的症狀與HPV持續感染直接相關(如性交後出血),而子宮內膜癌的症狀與HPV感染無關,主要與雌激素水平有關[^3]。
Q5:出現子宮癌症狀後,多久內就醫合適?
A5:建議2周內就醫。早期子宮癌的治療效果極佳,拖延時間越長,癌細胞擴散的風險越高[^2]。
Q6:子宮癌治療後,症狀會消失嗎?
A6:早期患者手術後症狀(如陰道出血、腹痛)會完全消失;晚期患者經過綜合治療,症狀會明顯緩解,但需定期複查(每3-6個月1次)[^7]。
參考文獻
- 香港癌症基金會 - 《婦科癌症防治報告2025》 - [https://www.cancer-fund.org/article/uterine-cancer-2025]
- 香港醫學會 - 《子宮癌早期識別指南》 - [https://www.hkma.org/guides/uterine-cancer-symptoms]
- 香港婦產科學會 - 《子宮內膜癌與子宮頸癌鑑別指南》 - [https://www.hkcoog.org/resources/uterine-cancer-types]
- 健康醫療網 - 《子宮癌症狀懶人包》 - [https://www.healthnews.com.hk/2025/03/uterine-cancer-symptoms]
- 明報健康 - 《子宮癌的隱性症狀》 - [https://health.mingpao.com/feature/uterine-cancer-hidden-symptoms]
- Wikipedia - 子宮癌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子宮癌]
- Journal of Gynecologic Oncology - 《Symptoms of Uterine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 [https://www.jgo.org/article/S1598-7629(24)00312-8]
-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 《Early Detection of Uterine Cancer》 - [https://cebp.aacrjournals.org/content/33/4/451]
- 香港瑪麗醫院 - 《晚期子宮癌靶向治療新進展》 - [https://www.ha.org.hk/mh/oncology/uterine-cancer-targeted-therapy]
- 香港放射治療學會 - 《子宮癌放療指南2025》 - [https://www.hkrt.org/guidelines/uterine-cancer-rad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