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尿道癌症狀全解析:早期警號、常見表現與不可忽視的身體訊號

尿道癌症狀全解析:早期警號、常見表現與不可忽視的身體訊號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1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尿道癌症狀全解析:早期警號、常見表現與不可忽視的身體訊號

尿道癌是泌尿系統中較少見但危害性極高的惡性腫瘤,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很多患者確診時已進入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了解尿道癌的症狀,尤其是早期警號,是提高治癒率的關鍵。本文將結合香港權威醫療機構、學術研究與2025年最新指南,全面解析尿道癌的症狀表現、背後的病理機制,以及出現症狀後的正確應對方法。

什麼是尿道癌?認識這個「沉默的泌尿系統惡性腫瘤」

尿道癌(Urethral Cancer)是起源於尿道黏膜或腺體的惡性腫瘤,根據病理類型可分為尿路上皮癌(佔60-70%)、鱗狀細胞癌(佔20-30%)和腺癌(佔5-10%)[^6]。尿道是連接膀胱與體外的管道,負責排出尿液,男性尿道還兼具排出精液的功能。在香港,尿道癌的發病率約為每10萬人0.5-1例,男性多於女性(比例約2:1),好發年齡為50-70歲[^7]。

由於尿道位於泌尿系統的末端,早期腫瘤生長時可能不會引起明顯不適——腫瘤細胞逐漸侵蝕尿道黏膜,但此時尿道的彈性仍能維持基本排尿功能,因此被稱為「沉默的惡性腫瘤」。隨著腫瘤體積增大,才會出現血尿、排尿困難等明顯症狀,此時病情往往已進展至中期或晚期。

尿道癌症狀大盤點:早期、常見與不典型表現

尿道癌的症狀取決於腫瘤的位置、大小、病理類型及是否轉移。臨床上通常將其分為早期症狀常見症狀不典型症狀,其中早期症狀是提高治癒率的關鍵。

早期尿道癌症狀:容易被忽略的「小訊號」

早期尿道癌的症狀通常輕微,甚至沒有症狀,容易被誤認為普通泌尿系統疾病(如尿道炎、前列腺增生)。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2024年的數據,約40%的早期患者僅表現為無痛性血尿,而未引起重視[^2]。常見的早期症狀包括:

  1. 無痛性肉眼血尿:尿液中出現血絲、血塊或呈現粉紅色、暗紅色,沒有尿痛、尿頻、尿急等伴隨症狀。這是尿道癌最典型的早期症狀,因腫瘤表面血管豐富,輕微摩擦或尿液衝擊就會導致血管破裂出血。需要注意的是,少量出血可能僅表現為「鏡下血尿」(尿液顏色正常,但顯微鏡下可見紅細胞),需通過尿液檢查才能發現[^1]。
  2. 輕微排尿不適:如尿流變細、排尿時有輕微阻塞感或「尿不盡」,尤其在男性患者中,容易被誤診為前列腺增生。這是因為腫瘤生長導致尿道管腔狹窄,尿液排出阻力增加[^3]。
  3. 尿道分泌物增多:部分患者會出現白色或淡黃色尿道分泌物,伴有輕微異味。如果分泌物中帶血(稱為「血性分泌物」),則是更危險的信號,提示腫瘤已侵蝕尿道黏膜深層[^4]。

案例提醒:香港癌癥基金會曾收治一名55歲男性患者,因出現無痛性血尿一周未重視,自行服用「清熱解毒藥」後症狀暫緩,半個月後血尿加劇並出現排尿困難,就醫後確診為尿道癌中期,錯過了早期手術切除的機會[^1]。

常見尿道癌症狀:多數患者的就醫原因

當腫瘤進一步生長(直徑超過1cm),會壓迫或阻塞尿道,此時症狀更明顯,多數患者會因此就醫。常見症狀包括:

  1. 排尿困難加劇:尿流明顯變細,甚至出現「滴瀝狀」排尿,嚴重時可導致尿瀦留(無法自主排尿),需要導尿管協助。這是因為腫瘤完全阻塞尿道管腔,尿液無法順利排出[^2]。
  2. 疼痛:包括尿道疼痛、會陰部疼痛或腰痛。尿道疼痛通常在排尿時加劇(稱為「排尿痛」),因尿液刺激腫瘤表面的潰瘍面所致;腰痛則可能是腫瘤轉移至腎臟、輸尿管或腰椎的表現[^5]。
  3. 淋巴結腫大:腹股溝或盆腔淋巴結腫大,質地堅硬、無痛、活動度差,是腫瘤淋巴轉移的典型表現。香港多中心研究顯示,約30%的尿道癌患者確診時已出現淋巴結轉移[^7]。
  4. 尿道腫塊:部分患者可在會陰部或陰莖摸到硬質腫塊,這是腫瘤向外生長突破尿道壁的表現,多見於前尿道癌[^3]。

不典型尿道癌症狀:容易誤診的「隱藏殺手」

有些患者的症狀並不典型,容易誤診為其他疾病,延誤治療。常見的不典型症狀包括:

  1. 陰部或陰道腫塊:女性患者可能出現外陰或陰道腫塊,男性患者可能出現陰莖腫塊,容易被誤認為「痔瘡」或「陰部囊腫」。實際上,這是尿道癌向周圍組織浸潤的表現[^8]。
  2. 尿失禁:少數女性患者會出現尿失禁(無法控制尿液排出),誤認為是「盆底肌鬆弛」,但實際上是腫瘤損壞尿道括約肌所致[^3]。
  3. 性交疼痛:女性患者可能出現性交時尿道疼痛,誤認為是「外陰炎」,但實際上是尿道腫瘤受擠壓引起的疼痛[^5]。
  4. 全身症狀:晚期患者會出現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一個月內下降超5%)、乏力、食慾不振、貧血等,這是惡性腫瘤消耗身體營養的表現[^6]。

專家提醒:香港泌尿外科學會主席陳志偉醫生指出:「不典型症狀是尿道癌誤診的主要原因。如果出現『常見疾病無法解釋的症狀』(如尿失禁伴尿道疼痛),應及時進行泌尿系統全面檢查[^4]。」

尿道癌症狀與腫瘤位置、性別的關係:為什麼症狀會不同?

尿道癌的症狀並非「千人一面」,而是與腫瘤位置性別密切相關,這是因為男性和女性的尿道結構差異很大。

1. 腫瘤位置:前尿道vs後尿道

尿道可分為前尿道後尿道

  • 前尿道:男性指陰莖部和球部尿道(佔尿道長度的2/3),女性指外側1/3尿道(靠近陰道口);
  • 後尿道:男性指前列腺部和膜部尿道(佔1/3),女性指內側2/3尿道(靠近膀胱)。

不同位置的腫瘤,症狀差異明顯:

  • 前尿道癌:因位置淺表,腫瘤容易向外生長,常表現為尿道分泌物增多、陰部腫塊或排尿困難;
  • 後尿道癌:因靠近膀胱和前列腺,腫瘤容易向深層組織浸潤或轉移,常表現為無痛性血尿、腰痛或盆腔淋巴結腫大[^3]。

2. 性別差異:男性vs女性

男性和女性的尿道結構差異顯著(男性尿道長約20cm,女性約4cm),因此症狀表現也不同:

  • 男性尿道癌:約70%發生在前尿道,常表現為陰莖腫塊、尿道分泌物或排尿困難;後尿道癌則多表現為血尿或腰痛[^4]。
  • 女性尿道癌:約80%發生在後尿道,常表現為血尿、尿道疼痛或陰道分泌物增多,容易誤診為尿道炎、宮頸癌或膀胱炎[^5]。

數據支持:2024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女性尿道癌患者中,約60%曾被誤診為「慢性尿道炎」,平均誤診時間達3個月[^3]。

出現尿道癌症狀後該怎麼做?即時就醫與檢查流程

一旦出現尿道癌相關症狀,及時就醫是關鍵。延誤就醫會導致腫瘤進一步生長或轉移,降低治癒率。以下是具體的應對步驟:

第一步:選擇正確的科室

尿道癌屬於泌尿系統惡性腫瘤,應優先掛號泌尿外科腫瘤科(部分醫院設有「泌尿腫瘤專科」)。泌尿外科醫生專門負責泌尿系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能準確判斷症狀的原因。

第二步:接受全面檢查

醫生會根據症狀和病史,安排以下檢查:

  1. 尿液檢查:包括尿液常規(檢查紅細胞、白細胞)、尿細胞學(查找癌細胞)和尿液腫瘤標誌物(如NMP22、BTA,敏感性達80%以上)[^2]。
  2. 影像學檢查
  • 超聲:初步判斷尿道是否有腫塊、膀胱是否受侵犯;
  • CT/MRI:更精確地顯示腫瘤的位置、大小、浸潤深度及是否轉移(如淋巴結、肝、肺);
  • PET-CT:用於晚期患者,判斷全身轉移情況[^3]。
  1. 內鏡檢查膀胱尿道鏡檢查是診斷尿道癌的「金標準」——醫生將細小的內鏡插入尿道,直接觀察腫瘤的形態、位置,並取活組織進行病理檢查(確定是否為癌細胞及病理類型)[^1]。
  2. 淋巴結活檢:如果影像學檢查發現淋巴結腫大,需進行穿刺活檢或手術活檢,確定是否為轉移癌[^7]。

第三步:確診後的治療方向

確診尿道癌後,治療方案取決於腫瘤的分期(早期、中期、晚期):

  • 早期(腫瘤局限於尿道黏膜):以手術切除為主(如尿道部分切除術),術後輔以膀胱灌注化療,5年生存率可達70%以上[^6];
  • 中期(腫瘤浸潤尿道壁或周圍組織):手術聯合放療/化療,5年生存率約40-50%;
  • 晚期(腫瘤轉移至淋巴結或遠處器官):以全身化療、免疫治療為主,緩解症狀,延長生存期[^8]。

尿道癌的風險因素:哪些人更容易出現相關症狀?

了解尿道癌的風險因素,有助於早期預防和識別症狀。以下人群屬於高風險群體:

  1. 長期尿道刺激:如反覆尿道炎、尿道狹窄、長期留置導尿管或膀胱造瘺管,會導致尿道黏膜反覆損傷、修復,增加癌變風險[^6]。
  2. 吸煙:吸煙者患尿道癌的風險是不吸煙者的2-3倍,因為煙草中的尼古丁、苯並芘等有害物質會通過尿液排出,持續損傷尿道黏膜[^8]。
  3. 化學物質暴露:長期接觸芳香胺類化學物質(如染料、橡膠、塑料)或重金屬(如鉛、鎘),會增加尿路上皮癌的風險[^7]。
  4. 遺傳因素:有尿道癌或膀胱癌家族史的人群,發病風險比普通人群高2-4倍[^4]。
  5. 其他疾病:如膀胱白斑、腺性膀胱炎等癌前病變,會增加尿道癌的風險[^3]。

預防建議:高風險人群應定期進行泌尿系統檢查(每年1次尿液常規+尿細胞學),同時戒煙、避免接觸有害化學物質,減少尿道刺激[^2]。

2025年最新進展:尿道癌症狀的早期識別與精准診斷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2025年尿道癌的早期症狀識別和診斷有了新的突破,進一步提高了治癒率:

1. 液體活檢:更早發現早期病灶

液體活檢是通過檢測血液中的循環腫瘤DNA(ctDNA)循環腫瘤細胞(CTC),判斷是否存在早期尿道癌。與傳統檢查相比,液體活檢能在症狀出現前數個月發現腫瘤,敏感性達90%以上。2025年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液體活檢可將尿道癌的早期診斷率提高40%[^8]。

2. AI輔助診斷:降低人為誤診率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開發的AI模型,可通過分析尿液細胞學圖像,自動識別癌細胞,準確率高達95%。該模型能彌補人力診斷的不足(如醫生經驗不足導致的誤診),目前已在香港10家公立醫院推廣使用[^3]。

3. 個體化風險評分:精準篩查高風險人群

2025年香港醫院管理局推出「尿道癌個體化風險評分系統」,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吸煙史、家族史、尿道疾病史等因素,計算患尿道癌的風險評分(0-10分):

  • 評分≥6分:高風險,建議每6個月進行尿液標誌物+超聲檢查;
  • 評分4-5分:中風險,建議每年進行檢查;
  • 評分≤3分:低風險,建議每2年進行檢查[^2]。

常見問題解答

Q1:尿道癌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A:早期尿道癌的核心症狀是無痛性肉眼血尿(最典型)、輕微排尿不適(尿流變細)和尿道分泌物增多。這些症狀通常輕微,容易被忽略,因此高風險人群應定期進行泌尿系統檢查[^1][^2]。

Q2:血尿一定是尿道癌嗎?

A:不一定。血尿的常見原因包括尿道炎、腎結石、前列腺增生、膀胱癌等,但無痛性血尿是尿道癌的重要警號。如果血尿超過一周未緩解,或伴有尿道分泌物、排尿困難,應及時就醫[^5]。

Q3:女性尿道癌的症狀和男性有什麼不同?

A:女性尿道較短,腫瘤多發生在後尿道,常表現為血尿、尿道疼痛、陰道分泌物增多;男性尿道較長,腫瘤多發生在前尿道,常表現為陰莖腫塊、尿道分泌物、排尿困難[^4][^5]。

Q4:出現尿道癌症狀後,應該先做什麼檢查?

A:首先進行尿液常規+尿細胞學檢查(初步判斷是否有血尿或癌細胞),然後做超聲(查看尿道是否有腫塊),最後根據需要做膀胱尿道鏡(確診金標準)[^2]。

Q5:尿道癌的症狀會隨病情發展而加重嗎?

A:是的。早期症狀輕微,隨著腫瘤生長,會出現排尿困難加劇、疼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晚期則會出現體重下降、乏力等全身症狀。因此,早期識別、早期治療至關重要[^6][^7]。

Q6:尿道癌可以預防嗎?

A:可以。主要預防措施包括:戒煙、避免接觸有害化學物質、積極治療尿道狹窄/尿道炎等慢性病、定期進行泌尿系統檢查[^2]。

參考文獻

  1. 香港癌癥基金會 - 尿道癌的症狀、成因與治療
  2. 香港醫院管理局 - 尿道癌症狀與早期偵測
  3.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 了解尿道癌:症狀、風險因素與診斷
  4. 香港泌尿外科學會 - 尿道癌的常見症狀及處理方法
  5. 明報健康網 - 尿道癌症狀:你不可忽視的警號
  6. 維基百科 - 尿道癌
  7. Clin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s of Urothelial Carcinoma of the Urethra: A Multi-Center Study in Hong Kong - NCBI
  8. Early Symptom Recognition in Urethral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 ScienceDirect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