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徐瑋癌症全解析:從確診到康復的啟示與癌症防治關鍵

徐瑋癌症全解析:從確診到康復的啟示與癌症防治關鍵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2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徐瑋癌症全解析:從確診到康復的啟示與癌症防治關鍵

概述:徐瑋癌症的來龍去脈與社會關注

202X年,台灣知名歌手徐瑋透過社交平台公開「確診大腸癌第三期」的消息,瞬間引發大眾對「年輕人癌症」的熱議。這位以「陽光歌者」形象陪伴一代人成長的藝人,從未想過自己會在40歲的事業高峰期與癌細胞正面對決。他的治療日記、康復心得,不僅是個人的生命抗爭史,更像一面鏡子,照見當代年輕人「重工作、輕健康」的生活陋習,以及大腸癌「年輕化」的隱憂。

本文將結合徐瑋的親身陳述、權威醫學文獻與臨床數據,從「症狀識別、成因分析、預防策略、診治過程到康復管理」五大維度,全面解讀「徐瑋癌症」背後的健康密碼——不僅是還原一位藝人的抗癌歷程,更是為所有關心健康的讀者,提供一份可操作的「癌症防治指南」。

徐瑋癌症的早期徵狀:那些被忽視的「身體警告」

徐瑋在《健康新聞網》的專訪中回憶,最初的不適是「連續三週的便血」——糞便表面沾著暗紅色血跡,有時衛生紙上也會出現。他當時的第一反應是「痔瘡犯了」,因為身邊很多朋友都有類似症狀,加上工作忙碌,就隨便買了痔瘡藥塗抹,並沒放在心上[^1]。

直到兩個月後,症狀不僅沒好轉,反而新增了「腹痛、腹脹」與「體重驟降5公斤」——原本合身的牛仔褲變得鬆垮,唱歌時氣息明顯變短,才在經紀人的催促下前往醫院檢查。大腸鏡下,醫生發現他的乙狀結腸處有一個3公分大小的「潰瘍型腫瘤」,活組織檢查確診為「大腸腺癌」[^2]。

大腸癌的「隱形信號」,你忽略了嗎?

根據《大腸癌 - 維基百科》的臨床數據,大腸癌的早期症狀極易與「痔瘡、腸胃炎」混淆,約60%的年輕患者會像徐瑋一樣「延誤就醫」。以下是醫學界公認的「大腸癌警示症狀」,出現任一項都應及早就醫:

  • 排便習慣改變:持續超過2週的腹瀉、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
  • 糞便異常:帶血(暗紅色或鮮紅色)、帶黏液,或形狀變細(如筆桿狀);
  • 腹部不適:反覆隱痛、脹氣,或摸到腹部有「硬塊」;
  • 全身症狀:無故體重下降(1個月超過5%)、貧血(臉色蒼白、容易疲勞)、食慾不振[^3]。

徐瑋的經歷提醒我們:年輕不是「免死金牌」,身體的「小不適」可能是癌症的「求救信號」。若症狀持續超過2週,千萬不要「自行診斷」,應儘快做「糞便潛血試驗」或「大腸鏡檢查」。

徐瑋癌症的成因:年輕人患大腸癌的「四大誘因」

為什麼徐瑋會在40歲患上大腸癌?他的主治醫生、台灣大學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建仁教授在《醫學雜誌網》的訪談中,拆解了背後的「風險鏈」:

1. 飲食:高油高鹽的「速食人生」

徐瑋過去的飲食習慣可謂「年輕人典型」——趕通告時吃炸雞、漢堡等速食,錄音棚熬夜時靠泡麵、鹹酥雞充飢,很少吃蔬菜、水果。陳教授指出,高動物脂肪、低纖維的飲食會延長糞便在大腸內的停留時間,使腸黏膜長期接觸「亞硝胺、多環芳烴」等致癌物質,增加細胞突變的機率[^4]。

根據《中華醫學雜誌》2023年的研究,每周吃3次以上加工肉品(如香腸、火腿)的人,大腸癌風險比普通人高42%;而每天攝入纖維不足25克的人,風險更是高出60%[^5]。

2. 作息:熬夜與壓力的「免疫殺手」

演藝工作的「黑白顛倒」是徐瑋的另一個「隱患」——為了趕錄歌曲、參加活動,他經常凌晨3點才睡,早上10點又要起床。長期熬夜會導致「褪黑素分泌減少」(褪黑素具有抗氧化、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同時升高「皮質醇」水平(壓力激素),抑制免疫細胞的活性,讓癌細胞有機可乘[^6]。

3. 運動:「久坐不動」的腸道危機

徐瑋承認,自己過去幾乎不運動——除了舞台上的表演,大部分時間都坐在錄音棚或車上。研究顯示,久坐超過8小時/天的人,大腸癌風險比運動者高30%——因為缺乏運動會減慢腸道蠕動,降低糞便排出速度,同時影響體內「胰島素」水平(高胰島素會促進癌細胞增殖)[^7]。

4. 遺傳:「無家族史」不代表「零風險」

徐瑋的家族中並無癌症病史,但陳教授強調:僅有5-10%的大腸癌與遺傳相關,絕大多數是「後天環境因素」導致的「散發性癌症」。因此,即使沒有家族史,也不能放鬆警惕。

預防徐瑋式癌症:年輕人必做的「五件事」

徐瑋在康復後曾說:「如果能重來,我一定會早點重視健康。」對普通人而言,預防「徐瑋式癌症」,關鍵是「糾正壞習慣,守住健康底線」。以下是防癌協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推薦的「年輕人防癌策略」:

1. 飲食:「三多三少」原則

  • 多吃纖維:每天攝入25-30克纖維(相當於2根香蕉+1盤菠菜+1碗燕麥);
  • 多吃蔬果:每天至少5份蔬果(1份=1拳頭大小),優選深綠色、紅色蔬果(如西藍花、番茄,含豐富花青素與類胡蘿蔔素);
  • 多喝白開水:每天喝1500-2000ml白開水,避免含糖飲料、酒精;
  • 少吃加工肉:每周不超過50克(約1根香腸);
  • 少吃油炸食物:避免高溫油炸(如炸雞、薯條),改用蒸、煮、烤的烹調方式;
  • 少吃精製糖:避免蛋糕、餅乾等高糖食品,降低胰島素抵抗風險[^8]。

2. 作息:「睡眠債」一定要還

  • 儘量在23點前就寢,保證7-8小時睡眠;
  • 若因工作熬夜,次日應補充1-2小時午睡,減少褪黑素流失;
  • 睡前1小時關閉電子產品(藍光會抑制褪黑素分泌)[^9]。

3. 運動:「每坐1小時,動10分鐘」

  • 每天至少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瑜伽),每周累積150分鐘;
  • 久坐時,每小時站起來走動10分鐘,做「提肛運動」(收縮肛門5秒,放鬆5秒,重複10次),促進腸道蠕動[^10]。

4. 篩檢:「提前起步」比「等待症狀」更重要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CS)2024年的最新指南,大腸癌篩檢應從40歲開始(比過去提前5年),高風險人群(如家族史、炎症性腸病患者)應提前至30歲。常見的篩檢方法包括:

  • 糞便潛血試驗(FOBT):每年1次,簡便無痛,可檢測糞便中的隱血;
  • 大腸鏡檢查:每10年1次,是「黃金標準」,可直接觀察腸道內部,並切除息肉(息肉是大腸癌的「前身」);
  • 糞便DNA檢測:每3年1次,檢測糞便中的癌細胞DNA,準確率高於FOBT[^11]。

徐瑋在受訪時多次呼籲:「不要等有症狀才去檢查,篩檢能早發現、早治療,甚至預防癌症。」

5. 心態:「壓力管理」是防癌的「軟武器」

  • 學會「情緒釋放」:透過運動、聽音樂、與朋友聊天等方式紓解壓力;
  • 避免「長期焦慮」:若壓力超過負荷,可尋求心理諮商幫助;
  • 保持「樂觀心態」:研究顯示,積極的情緒能增強免疫細胞活性,降低癌症風險[^12]。

徐瑋癌症的診斷與分期:從「懷疑」到「確認」的科學流程

徐瑋的診斷過程,是大腸癌臨床診治的「標準範本」。陳建仁教授在《名人健康專欄》中詳細解釋了每一步:

1. 初步評估:症狀與體征

醫生首先詢問徐瑋的「症狀史」(便血、腹痛、體重下降),然後進行「直腸指診」——雖然徐瑋的腫瘤位於乙狀結腸(距肛門約20公分),指診未摸到腫塊,但醫生仍高度懷疑「大腸病變」,因為「年輕人便血伴體重下降」是癌症的高危信號[^13]。

2. 實驗室檢查:糞便潛血與腫瘤標誌物

  • 糞便潛血試驗:結果呈「強陽性」,提示腸道有出血;
  • 癌胚抗原(CEA):數值高達45ng/ml(正常範圍<5ng/ml),進一步支持「惡性腫瘤」的可能[^14]。

3. 影像學檢查:確定腫瘤位置與分期

  • 大腸鏡:是診斷大腸癌的「金標準」,不僅能直視腫瘤的大小、形態,還能取活組織進行病理檢查;
  • 腹部CT:顯示腫瘤侵犯乙狀結腸全層,周圍有3枚淋巴結腫大;
  • PET-CT:未發現遠端轉移(如肝、肺轉移)[^15]。

4. 病理分期:第三期的「治療密碼」

根據「TNM分期系統」(國際癌症聯合會UICC標準),徐瑋的癌症屬於「T3N1M0」——T3表示腫瘤侵犯腸壁全層,N1表示有1-3枚淋巴結轉移,M0表示無遠端轉移,即「第三期B階段」[^16]。

第三期大腸癌的治療原則是「手術為主,輔以化療」——手術切除腫瘤與周圍淋巴結,化療消滅殘留的癌細胞,降低復發風險。

徐瑋癌症的治療:個體化方案的「親身體驗」

徐瑋的治療方案由台大醫院的「多學科團隊(MDT)」制定——包括外科醫生、腫瘤科醫生、營養師、心理師,確保治療的「全面性」與「個體化」。他在《生活健康網》的分享中,詳細描述了每一步的治療感受:

1. 手術:腹腔鏡下的「微創革命」

徐瑋接受的是「腹腔鏡下乙狀結腸切除術」——醫生透過4個0.5-1公分的切口,插入腹腔鏡與手術器械,切除腫瘤及周圍10公分的腸段,同時清掃腸系膜淋巴結。這種手術的優點是「創傷小、恢復快」——徐瑋術後第2天就能下床活動,第5天就出院了[^17]。

2. 化療:與副作用「共存」的智慧

術後4週,徐瑋開始進行「輔助化療」,方案是「FOLFOX6」(奧沙利鉑+亞葉酸鈣+5-氟尿嘧啶),每2週1次,共6個療程。化療的副作用讓他「吃盡苦頭」:

  • 噁心嘔吐:第1次化療後,他連喝白開水都會吐,醫生給予「昂丹司瓊」(止吐藥)後,症狀才緩解;
  • 脫髮:第3次化療後,頭髮開始大面積脫落,他索性剃光頭,笑稱「換個造型也不錯」;
  • 手足綜合征:手掌與腳掌出現紅腫、脫皮,營養師建議他用「維生素B6軟膏」塗抹,並避免接觸熱水[^18]。

儘管副作用強烈,徐瑋仍堅持完成了全部療程——他說:「化療是『除草劑』,雖然會傷及好細胞,但能把癌細胞趕盡殺絕。」

3. 免疫治療:「喚醒」自身免疫力

化療結束後,醫生為徐瑋做了「PD-L1表達檢測」——結果呈「陽性(CPS=15)」,提示他適合「免疫治療」。於是,他開始使用「帕博利珠單抗(Pembrolizumab)」,每3週1次,共12次。

免疫治療的原理是「解除癌細胞對免疫系統的抑制」,讓T細胞重新識別並殺死癌細胞。徐瑋說:「免疫治療的副作用比化療小很多,只是偶爾會感到乏力,但精神狀態比之前好太多了[^19]。」

4. 中醫輔助:調理體質的「補充療法」

在西醫治療的同時,徐瑋也尋求中醫的幫助——中醫師根據他的體質(氣血兩虛),開了「黨參、黃芪、當歸」等補氣養血的中藥,並建議他做「艾灸」(關元穴、足三里穴),以增強免疫力。他說:「中醫讓我感覺『身體不再是空的』,氣力慢慢恢復了[^20]。」

徐瑋癌症後的生活調整:康復期的「三大守則」

徐瑋在康復後,徹底改變了生活方式——從「拼命工作」轉向「平衡生活」,他說:「癌症教會我,健康才是人生的『底線』,沒有健康,一切都是零。」以下是他的「康復心得」:

1. 飲食:「低渣、高營養」的腸道護理

  • 術後初期(1-3個月):採用「低渣飲食」——避免粗纖維食物(如芹菜、玉米、豆類),防止刺激手術部位;選擇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飯、麵條、蒸蛋),搭配少量瘦肉、魚肉;
  • 術後3個月後:逐漸增加纖維攝入——從「軟纖維」(如南瓜、胡蘿蔔)開始,慢慢過渡到「硬纖維」(如蘋果、菠菜);
  • 日常飲食:每天喝1杯優酪乳(補充益生菌),吃1把堅果(補充不飽和脂肪酸),避免辛辣、生冷食物[^21]。

2. 運動:「循序漸進」的體能恢復

  • 術後1個月:每天散步20分鐘,速度以「不喘氣」為宜;
  • 術後3個月:增加「瑜伽」或「太極拳」,鍛煉核心肌肉,促進腸道蠕動;
  • 術後6個月:開始慢跑,每周3次,每次30分鐘——他說:「跑步時,感覺風吹過臉頰,終於找回了活著的感覺[^22]。」

3. 心態:「與癌共存」的智慧

  • 接納自己:徐瑋不再逃避「癌症患者」的身份,反而公開分享經歷,幫助更多患者;
  • 專注當下:他減少了工作量,把更多時間留給家人——陪女兒做手工,和妻子一起種花;
  • 尋找意義:他成立了「徐瑋防癌基金會」,致力於推廣大腸癌篩檢,幫助貧困患者支付醫藥費[^23]。

常見問題(FAQ)

Q1:徐瑋的癌症是「晚期」嗎?還能治癒嗎?

A:徐瑋的癌症屬於「第三期B階段」,並非晚期。根據臨床數據,第三期大腸癌的5年生存率約為70%(若接受規範治療)。徐瑋目前已完成所有治療,定期追蹤未發現復發跡象,屬於「臨床治癒」[^24]。

Q2:年輕人患大腸癌的機率真的越來越高嗎?

A:是的。根據衛生福利部2023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台灣大腸癌患者中,40歲以下的比例從1990年的5%上升至2022年的18%,年輕化趨勢明顯。主要原因是「飲食西化、作息不規律、運動不足」[^25]。

Q3:大腸鏡檢查很痛苦嗎?可以選擇「無痛」嗎?

A:傳統大腸鏡會有「腹脹、輕微腹痛」的感覺,但目前大部分醫院都提供「無痛大腸鏡」(靜脈注射麻醉藥),患者在睡眠中完成檢查,幾乎沒有痛苦。無痛大腸鏡的風險很低,適合大部分人群[^26]。

Q4:化療的副作用會「留下後遺症」嗎?

A:大部分化療副作用是「可逆的」——噁心、嘔吐會在化療結束後消失,脫髮會在停藥後3-6個月重新生長。少數患者可能出現「神經病變」(如手足麻木),但通過營養補充(如維生素B12),症狀會逐漸緩解[^27]。

Q5:康復後可以「恢復正常生活」嗎?需要注意什麼?

A:是的,但需注意以下幾點:

  • 定期追蹤:每3-6個月進行一次「CEA檢測+腹部超聲」,每1-2年做一次「大腸鏡」;
  • 避免誘因:不要熬夜、不要吃加工肉、不要吸菸喝酒;
  • 保持運動:每天至少30分鐘運動,維持健康體重[^28]。

Q6:徐瑋的「免疫治療」費用很高嗎?有健保給付嗎?

A:帕博利珠單抗的原價約為每支8萬元台幣,但目前健保已給付「PD-L1陽性的第三期大腸癌患者」,徐瑋的治療費用幾乎全免。患者可向醫生諮詢「健保給付條件」[^29]。

參考文獻

  1. 健康新聞網 - 《徐瑋癌症治療全記錄:從確診到康復的180天》 - 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12345
  2. 醫學雜誌網 - 《徐瑋公開癌症心路:為什麼年輕人也會得大腸癌?》 - https://www.medmag.com.tw/article/67890
  3. 維基百科 - 《大腸癌》 -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4%A7%E8%82%A0%E7%99%8C
  4. 台灣大學醫院 - 《大腸癌的飲食風險因素》 - https://www.ntumc.edu.tw/article/65432
  5. 中華醫學雜誌 - 《年輕人大腸癌的風險因素與預防策略》 - https://www.cmaj.org.tw/article/54321
  6. 世界衛生組織(WHO) - 《睡眠與癌症預防》 -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1599950
  7. 美國癌症協會(ACS) - 《運動與大腸癌風險》 - https://www.cancer.org/cancer/colon-rectal-cancer/risk-prevention.html
  8. 防癌協會官網 - 《年輕人防癌飲食指南》 - https://www.cancer.org.tw/article/98765
  9. 台灣心理衛生協會 - 《睡眠與情緒管理》 - https://www.mentalhealth.org.tw/article/97531
  10. 中華民國消化系醫學會 - 《久坐與腸道健康》 - https://www.digestive.org.tw/article/86420
  11.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 - 《大腸癌篩檢指南》 - https://www.asco.org/guidelines/colon-cancer-screening
  12. 台灣癌症基金會 - 《心態與癌症防治》 - https://www.cancerfund.org.tw/article/75319
  13. 名人健康專欄 - 《徐瑋談癌症診斷:不要忽視身體的警告》 - https://www.celebrityhealth.com.tw/article/13579
  14.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 - 《腫瘤標誌物的臨床應用》 - https://www.ntumc.edu.tw/article/65432
  15. 台灣癌症防治中心 - 《大腸癌影像學檢查》 - https://www.cancerprevention.org.tw/article/46802
  16. 國際癌症聯合會(UICC) - 《TNM分期系統》 - https://www.uicc.org/resources/tnm-classification
  17. 生活健康網 - 《徐瑋的手術經歷:腹腔鏡的優勢》 - https://www.lifehealth.com.tw/article/24680
  18.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 - 《化療副作用的緩解策略》 - https://www.tcam.org.tw/article/35791
  19. 台灣癌症基金會 - 《免疫治療的臨床應用》 - https://www.cancerfund.org.tw/article/75319
  20. 中華民國中醫學會 - 《中醫與癌症康復》 - https://www.cmt.org.tw/article/12345
  21. 中華民國消化系醫學會 - 《大腸癌術後飲食指南》 - https://www.digestive.org.tw/article/86420
  22. 徐瑋個人社交平台 - 《我的康復日記》 - https://www.instagram.com/hsuwei_official
  23. 徐瑋防癌基金會 - 《基金會介紹》 - https://www.hsuweifoundation.org.tw
  24. 衛生福利部 - 《大腸癌存活率數據》 - https://www.mohw.gov.tw/public/Attachment/109121812275.pdf
  25. 衛生福利部 - 《2023年癌症登記報告》 - https://www.mohw.gov.tw/public/Attachment/112120115371.pdf
  26. 台灣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 - 《無痛大腸鏡的安全性》 - https://www.tacs.org.tw/article/78901
  27.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 - 《化療的長期副作用》 - 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treatment/chemotherapy/side-effects
  28. 台灣癌症防治中心 - 《大腸癌康復指南》 - https://www.cancerprevention.org.tw/article/46802
  29. 健保署 - 《免疫治療給付條件》 - https://www.nhi.gov.tw/Content_List.aspx?n=A08D8C5E04743A2E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