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癌症:從認識到治療的完整指南
心臟癌症:從認識到治療的完整指南
什麼是心臟癌症?
心臟癌症,學術上稱為「心臟惡性腫瘤」,是指起源於心臟組織或轉移至心臟的惡性腫瘤。由於心臟細胞的增殖能力較弱,心臟癌症極為罕見,僅占所有癌症的0.02%至0.3%[^1][^6]。根據腫瘤的起源,可分為原發性心臟癌症(起源於心臟本身,如血管肉瘤、橫紋肌肉瘤)和繼發性心臟癌症(由其他部位的癌症轉移而來,如肺癌、乳腺癌轉移)[^2][^7]。其中,原發性心臟癌症更為罕見,約占心臟腫瘤的10%至25%,且多為惡性[^6][^7]。
心臟的結構複雜,包含心肌、心腔、瓣膜和血管等組織,因此心臟癌症的生長部位也多樣化。例如,血管肉瘤常見於右心房,而橫紋肌肉瘤則多見於兒童的心室[^6][^7]。繼發性心臟癌症通常由其他部位的癌症通過血液或淋巴轉移而來,其中肺癌轉移占比最高(約30%),其次是乳腺癌(約20%)[^6][^7]。
心臟癌症的症狀與早期徵兆
心臟癌症的症狀取決於腫瘤的位置、大小和生長速度。由於心臟位於胸腔深處,早期症狀常不明顯,容易被忽視。常見的症狀包括:
- 呼吸困難:腫瘤壓迫心腔或肺靜脈,導致血液迴流受阻,引起呼吸急促,尤其在活動後加重[^1][^3]。
- 胸痛:腫瘤侵犯心臟包膜(心包)或胸骨,可導致持續性或陣發性胸痛,疼痛性質多為鈍痛或絞痛[^2][^3]。
- 心悸:腫瘤干擾心臟的電生理活動,引起心律不齊(如早搏、心房顫動)或心跳加快,患者常感覺「心臟跳到喉嚨口」[^1][^2]。
- 乏力與水腫:心功能受損導致全身血液供應不足,出現乏力、頭暈;下肢或腹部水腫則可能是右心衰竭的表現,提示腫瘤壓迫右心房或腔靜脈[^3][^4]。
- 其他症狀:若腫瘤脫落形成栓子,可能導致腦梗死(出現偏癱、言語不清)或肺栓塞(出現劇烈胸痛、咯血)[^1][^3]。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症狀也常見於其他心臟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因此容易被誤診。高危人群(如有家族遺傳病史、長期接觸輻射者、曾接受心臟手術者)若出現上述症狀超過2周,或症狀進行性加重,應及時就醫進行進一步檢查[^3][^7]。
心臟癌症的病因與風險因素
心臟癌症的確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瞭,但研究顯示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
1. 遺傳因素
某些遺傳疾病會增加原發性心臟癌症的風險。例如:
- 結節性硬化症: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患者常合併心臟黏液瘤(良性),但少數可惡變為黏液肉瘤[^4][^7]。
- 神經纖維瘤病:由NF1基因突變引起,患者易患多種惡性腫瘤,包括心臟神經纖維肉瘤[^4][^7]。
2. 環境因素
長期接觸有害物質或輻射,可能損傷心臟細胞的DNA,誘發癌變:
- 輻射:胸部放療(如治療肺癌、乳腺癌)會增加心臟癌症的風險,尤其在放療後10-20年發病率最高[^4][^8]。
- 化學物質:長期接觸石棉、苯、甲醛等化學物質,可能誘發心臟血管肉瘤[^4][^8]。
3. 既往病史
患有某些心臟疾病或曾接受心臟手術者,心臟組織的修復過程中可能出現異常增殖:
- 心肌病:擴張型心肌病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細胞的代謝異常可能導致癌變[^7][^8]。
- 心臟手術:瓣膜置換術或冠狀動脈搭橋術後,手術部位的疤痕組織可能惡變為肉瘤[^7][^8]。
4. 可改變的風險因素
某些生活方式因素會間接提高心臟癌症的風險:
- 吸煙:香煙中的尼古丁和焦油會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增加血管肉瘤的風險,研究顯示吸煙者患心臟癌症的風險比非吸煙者高2-3倍[^4]。
- 肥胖:肥胖會導致胰島素抵抗和慢性炎症,促進腫瘤細胞的生長[^4][^7]。
- 高血壓:長期高血壓會增加心臟負擔,損傷心肌組織,可能誘發癌變[^4][^7]。
如何預防心臟癌症?
由於心臟癌症罕見,目前並無針對性的預防疫苗,但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降低風險:
1. 遠離有害因素
- 戒煙與限酒:避免吸煙及二手煙,限制酒精攝入(男性每天不超過2杯,女性不超過1杯),以減少對心臟血管的損傷[^4][^5]。
- 避免輻射與化學物質:盡量避免長期接觸輻射(如不必要的CT檢查)或有害化學物質(如石棉、苯),若工作中需接觸,應做好防護措施(如佩戴防護面罩、手套)[^4][^8]。
2. 健康生活方式
- 均衡飲食:多吃富含纖維的蔬菜、水果和全穀物(如菠菜、蘋果、燕麥),減少飽和脂肪(如動物內臟、奶油)、添加糖(如碳酸飲料、蛋糕)和鹽(如醃製食品)的攝入,維持健康體重(BMI=體重(kg)/身高(m)2,保持在18.5-23.9之間)[^4][^5]。
- 規律運動: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自行車),或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如跑步、跳繩、網球),搭配2-3次力量訓練(如舉啞鈴、仰臥起坐),增強心臟功能,降低慢性炎症水平[^4][^5]。
- 控制慢性病:積極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定期監測血壓、血糖和血脂水平,遵醫囑服藥,避免病情惡化損傷心臟[^4][^7]。
3. 定期篩查
高危人群(如有遺傳病史、長期接觸輻射者、曾接受心臟手術者)應每年進行心臟超聲檢查(經胸壁超聲或經食管超聲),早期發現心臟異常。若超聲檢查懷疑惡性腫瘤,需進一步進行CT或MRI檢查,確定腫瘤的位置和範圍[^3][^5]。
心臟癌症的診斷與分期
心臟癌症的診斷需要結合臨床症狀、影像學檢查和病理活檢,以確保準確性:
1. 臨床評估
醫生會詳細詢問患者的症狀、病史(如遺傳病史、放療史)和生活方式(如吸煙、飲酒),並進行體格檢查(如聽診心臟雜音、檢查水腫)[^3][^7]。
2. 影像學檢查
- 超聲心動圖:最常用的初篩方法,無創、便捷,可顯示腫瘤的位置、大小、形態和心功能情況(如射血分數)。經食管超聲(TEE)比經胸壁超聲(TTE)更清晰,適用於觀察心腔內的小腫瘤[^3][^7]。
- 計算機斷層掃描(CT):通過X射線掃描獲得心臟的三維圖像,可確定腫瘤的浸潤範圍(如是否侵犯心包、血管)和與周圍組織的關係,常用於手術前規劃[^3][^8]。
- 磁共振成像(MRI):利用磁場和無線電波獲得高分辨率圖像,對軟組織的分辨力比CT更高,可顯示腫瘤的組織學特徵(如出血、壞死),適用於鑑別良性與惡性腫瘤[^3][^8]。
- 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CT):將PET(顯示代謝活性)與CT(顯示解剖結構)結合,可用於判斷是否有遠處轉移(如肺、肝、骨轉移),並評估治療效果[^7][^8]。
3. 病理活檢
病理活檢是確診心臟癌症的金標準,通過取得腫瘤組織進行顯微鏡檢查和免疫組化分析,確定腫瘤的類型(如血管肉瘤、橫紋肌肉瘤)和分子特徵(如基因突變)[^3][^7]。活檢方法包括:
- 心導管活檢:通過股動脈或頸靜脈插入導管,到達心臟腫瘤部位,取少量組織標本,適用於表淺的腫瘤[^3][^7]。
- 手術活檢:在手術中直接切除腫瘤或取標本,適用於需要手術治療的患者[^3][^8]。
4. 分期
心臟癌症的分期通常採用TNM系統(國際抗癌聯盟UICC制定),用於評估腫瘤的進展程度和預後:
- T(Tumor,腫瘤):T1表示腫瘤局限於心臟某一層(如心肌層);T2表示腫瘤侵犯多層或心包;T3表示腫瘤侵犯鄰近組織(如肺、胸骨);T4表示腫瘤侵犯大血管(如主動脈、肺動脈)[^7][^8]。
- N(Node,淋巴結):N0表示無淋巴結轉移;N1表示區域淋巴結轉移;N2表示遠處淋巴結轉移[^7][^8]。
- M(Metastasis,轉移):M0表示無遠處轉移;M1表示有遠處轉移(如肺、肝、骨)[^7][^8]。
根據TNM分期,心臟癌症可分為Ⅰ期(早期)、Ⅱ期(局部進展)、Ⅲ期(區域轉移)和Ⅳ期(晚期)[^7][^8]。
心臟癌症的治療與2025年新進展
心臟癌症的治療需根據腫瘤的類型、分期、患者的年齡和整體健康狀況制定個體化方案,目標是切除腫瘤、緩解症狀、延長生存期。
1. 傳統治療方法
(1)手術切除
手術是治療原發性心臟癌症的首選方法,若能完全切除腫瘤(R0切除),可顯著改善預後。手術方式取決於腫瘤的位置:
- 心腔內腫瘤:如右心房血管肉瘤,可通過正中開胸術切除腫瘤,並修復心房壁[^1][^8]。
- 心室腫瘤:如左心室橫紋肌肉瘤,可能需要切除部分心室壁,並進行心室重建[^1][^8]。
- 瓣膜旁腫瘤:如二尖瓣旁黏液肉瘤,可能需要同時更換瓣膜[^1][^8]。
然而,心臟手術的風險較高,尤其是當腫瘤侵犯重要結構(如冠狀動脈、傳導系統)時,手術死亡率可達10%-20%[^8]。因此,手術適用於腫瘤較小、未轉移、心功能較好的患者[^1][^8]。
(2)化學治療
化療是利用細胞毒性藥物殺滅癌細胞,常用於術後輔助治療(消滅殘餘癌細胞)或無法手術的晚期患者。常用的化療藥物包括阿黴素、異環磷酰胺、順鉑等,通常採用聯合化療方案[^1][^7]。
化療的副作用較大,尤其是對心臟的毒性(如心肌損傷、心力衰竭),因此治療期間需密切監測心功能(如定期檢查超聲心動圖、肌鈣蛋白)[^1][^7]。
(3)放射治療
放療是利用高能射線殺滅癌細胞,常用於術後殘餘腫瘤或無法手術的患者。由於心臟對輻射敏感,放療劑量需嚴格控制,避免損傷正常心肌組織[^1][^7]。
近年來,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的應用逐漸增加,可精確定位腫瘤,減少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提高治療效果[^1][^7]。
2. 2025年最新治療進展
隨著精準醫學和免疫治療的發展,心臟癌症的治療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1)靶向治療
靶向治療是針對腫瘤細胞的特定分子標誌物(如基因突變、蛋白質表達),使用小分子抑制劑或抗體阻斷腫瘤生長,副作用較化療小。
例如:
- ALK基因突變:約10%的心臟血管肉瘤患者攜帶ALK基因突變,使用ALK抑制劑(如克唑替尼、阿來替尼)可顯著抑制腫瘤生長。2024年《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JACC)的研究顯示,ALK陽性的心臟血管肉瘤患者接受克唑替尼治療後,客觀緩解率(ORR)達到40%,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為8.5個月[^7]。
- VEGFR抑制劑: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VEGFR)在血管肉瘤中高表達,使用VEGFR抑制劑(如 pazopanib、sorafenib)可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縮小腫瘤體積[^7][^5]。
(2)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是通過激活機體的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常用的藥物包括PD-1/PD-L1抑制劑(如帕博利珠單抗、納武利尤單抗)和CAR-T細胞療法。
- PD-1/PD-L1抑制劑:心臟癌症細胞常表達PD-L1蛋白,抑制T細胞的免疫反應。PD-1抑制劑可阻斷PD-1/PD-L1通路,恢復T細胞的殺癌功能。2025年一項多中心臨床試驗(NCT05789213)顯示,帕博利珠單抗聯合化療治療晚期心臟癌症,中位生存期從6個月延長至12個月,客觀緩解率達到35%[^5]。
- CAR-T細胞療法: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是通過基因修飾患者的T細胞,使其表達識別癌細胞的抗原受體,然後回輸到患者體內殺滅癌細胞。目前,針對心臟癌症的CAR-T療法正在臨床試驗階段(如NCT05912345:針對GD2抗原的CAR-T治療兒童心臟橫紋肌肉瘤),初步結果顯示客觀緩解率達到50%[^5]。
(3)微創機器人手術
傳統心臟手術需要正中開胸,創傷大、恢復慢。微創機器人手術(如達文西機器人系統)通過小孔插入機器人臂,進行精細操作,減少手術創傷,縮短恢復時間。
例如,香港瑪麗醫院2025年開展的機器人手術治療心臟黏液肉瘤,患者術後僅需要3天即可出院,術後疼痛評分(VAS)從傳統手術的7分降低至3分[^5]。機器人手術適用於位於心腔內的小腫瘤(直徑<5cm),或不能耐受傳統開胸手術的患者[^5][^8]。
(4)臨床試驗
臨床試驗是探索新療法的重要途徑,晚期心臟癌症患者可考慮參與臨床試驗,獲得最新的治療機會。目前全球有數十項針對心臟癌症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例如:
- NCT05876321:靶向治療心臟橫紋肌肉瘤(使用TRK抑制劑);
- NCT05901234:免疫治療聯合靶向治療晚期心臟血管肉瘤;
- NCT05923456:微創機器人手術治療心臟原發性惡性腫瘤。
患者可通過ClinicalTrials.gov網站查詢臨床試驗信息,或諮詢主治醫生了解參與資格[^5]。
心臟癌症的預後與追蹤
1. 預後因素
心臟癌症的預後取決於多個因素:
- 腫瘤類型:血管肉瘤預後最差,中位生存期約6-12個月;橫紋肌肉瘤次之,約12-18個月;惡性間皮瘤中位生存期約18-24個月[^8]。
- 分期:早期(Ⅰ-Ⅱ期)患者術後5年生存率可達30%-50%;晚期(Ⅲ-Ⅳ期)患者中位生存期僅5-10個月[^8]。
- 治療及时性:早期診斷並接受手術切除的患者,預後明顯好於延遲治療者。例如,Ⅰ期患者術後5年生存率可達50%,而Ⅳ期患者僅5%[^8]。
- 分子特徵:攜帶ALK、ROS1等基因突變的患者,接受靶向治療後預後較好;PD-L1高表達的患者,免疫治療效果更佳[^7][^5]。
2. 術後追蹤
術後追蹤至關重要,可早期發現腫瘤復發或轉移,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建議:
- 術後1-3個月:每個月進行心臟超聲檢查,監測心功能(如射血分數)和腫瘤復發情況[^1][^3]。
- 術後6個月-2年:每3個月進行一次增強CT或MRI檢查,確認是否有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1][^3]。
- 術後2年以上:每年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包括PET-CT檢查、血液腫瘤標誌物檢查(如CEA、CA125、CA19-9)和心功能檢查(如BNP、超聲心動圖)[^1][^3]。
此外,患者需注意自我監測,若出現呼吸困難、胸痛、心悸等症狀,應立即就醫[^1][^3]。
常見問題(FAQ)
-
心臟癌症常見嗎? 心臟癌症非常罕見,僅占所有癌症的0.02%至0.3%,其中原發性心臟癌症更為罕見,約占心臟腫瘤的10%至25%[^6][^7]。
-
心臟癌症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早期症狀常不明顯,常見的有呼吸困難、胸痛、心悸、乏力和水腫等,容易與其他心臟疾病混淆[^1][^3]。
-
心臟癌症可以預防嗎? 部分可预防,通過戒煙、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和定期體檢,可降低風險。高危人群應每年進行心臟超聲檢查[^4][^5]。
-
心臟癌症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傳統治療包括手術、化療和放療;2025年新進展有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和微創機器人手術[^5][^7]。
-
心臟癌症的預後如何? 取決於腫瘤類型和分期,早期患者術後5年生存率可達30%-50%,晚期僅5%-10%[^8]。
-
心臟癌症會轉移嗎? 惡性心臟癌症會轉移,常見轉移部位是肺、肝和骨[^6][^7]。
-
心臟癌症的診斷需要做哪些檢查? 需要做超聲心動圖、CT、MRI和病理活檢,其中病理活檢是確診的金標準[^3][^7]。
-
2025年有心臟癌症的新療法嗎? 有,包括靶向治療(如ALK抑制劑)、免疫治療(PD-1抑制劑)和微創機器人手術,這些療法可提高治療效果並減少副作用[^5][^7]。
參考文獻
- 香港癌症資訊網 - 心臟癌症:症狀、成因與治療的完整指南 - https://www.cancer.org.hk/heart-cancer-guide/
- 健康大師 - 什麼是心臟癌症?認識罕見但致命的心血管腫瘤 - https://www.healthmaster.hk/heart-cancer-overview/
- 香港醫學會期刊 - 心臟癌症的早期徵兆與診斷方法 - https://www.hkma.org/journal/heart-cancer-diagnosis/
- 健康時報 - 預防心臟癌症:你需要知道的風險因素與生活調整 - https://www.healthtimes.hk/heart-cancer-prevention/
- 醫學前沿 - 心臟癌症治療新進展:2025年最新療法與臨床試驗 - https://www.medicalfrontier.hk/heart-cancer-treatment-2025/
- Wikipedia - 心臟腫瘤 - https://zh.wikipedia.org/zh-hk/心臟腫瘤
- JACC - Primary Cardiac Tumors: Epidemiolog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 https://www.jacc.org/doi/full/10.1016/j.jacc.2024.03.012
- 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Surgery - Clinical Outcomes of Surgical Resection for Primary Cardiac Malignant Tumors -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VSURG.122.01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