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攝護腺癌症狀有哪些?早期到晚期全解析與辨識重點

攝護腺癌症狀有哪些?早期到晚期全解析與辨識重點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1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攝護腺癌症狀有哪些?早期到晚期全解析與辨識重點

什麼是攝護腺癌?為什麼要關注它的症狀?

攝護腺癌是男性最常見的實體惡性腫瘤之一,在香港,其發病率位居男性癌症第三位[^6]。攝護腺位於膀胱下方,包圍尿道,主要功能是分泌前列腺液,參與精液的組成。由於攝護腺癌早期生長緩慢,且位置隱秘,很多患者在確診時已經進入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因此,了解攝護腺癌的症狀,尤其是早期隱藏的警訊,對於及時就醫至關重要。

根據2025年香港癌症登記處的數據,攝護腺癌的新發病例數每年約增加3%,而晚期病例的5年存活率僅有35%,遠低於早期的98%[^1]。這意味著,早發現、早診斷是提高攝護腺癌存活率的關鍵——而識別症狀正是早期發現的第一步。

攝護腺癌早期症狀:容易被忽視的隱藏警訊

早期攝護腺癌(T1-T2期)的腫瘤通常侷限於前列腺包膜內,尚未侵犯周圍組織或轉移。此階段的症狀往往輕微、隱匿,甚至沒有症狀(約30%患者無表現[^7]),容易被誤認為是「老化現象」或前列腺增生(BPH)。以下是最常見的早期警訊,需提高警惕:

1. 排尿系統:細、頻、急、難的「小變化」

攝護腺癌生長會壓迫或侵犯尿道,導致排尿功能異常。這些症狀與前列腺增生相似,但進展速度更快,或合併「異常信號」(如血尿):

  • 尿流变细/中断:尿道受壓後,尿流從「水柱」變成「細線」,甚至中途突然中斷,需用力才能繼續排尿。患者常描述「尿線像筷子一樣細,要站很久才能尿完」[^2]。
  • 夜尿增多:夜間起床排尿次數超過2次(正常為0-1次),是早期攝護腺癌的典型表現。這是因為腫瘤刺激膀胱頸部,導致膀胱敏感度升高,即使尿量不多也會有尿意[^3]。
  • 排尿困難:啟動排尿需等待數秒(「尿等待」),或排尿後仍有殘尿感(「沒尿乾淨」),嚴重者需用力屏氣才能排尿。

2. 性功能:容易被忽視的「私密信號」

攝護腺癌可能影響陰莖的血液供應或壓迫盆腔神經,導致性功能異常。這些症狀常被患者諱疾忌醫,但卻是重要的警示:

  • 勃起功能障碍(ED):突然出現的勃起困難或勃起不堅,尤其是合併排尿問題時,需警惕癌症。與糖尿病、高血壓導致的ED不同,攝護腺癌引起的ED進展更快,且常伴隨會陰部不適[^4]。
  • 射精疼痛/血精:腫瘤侵犯射精管或精囊時,會導致射精時出現刺痛或鈍痛,甚至精液中帶血(血精)。這一症狀雖少見,但特異性高,需立即就醫[^5]。

3. 盆腔區域:隱隱作痛的「悶脹感」

早期攝護腺癌可能導致會陰部(陰囊與肛門之間)、腰骶部(腰部下方)或恥骨上區出現隱隱的墜脹感或鈍痛。這種疼痛通常不劇烈,多在久坐、久站後加重,休息後緩解,容易被誤認為是「勞累」或「坐骨神經痛」[^1]。

攝護腺癌中期症狀:病情進展的明顯信號

當腫瘤突破前列腺包膜(T3期),侵犯周圍組織(如膀胱、直腸、盆腔神經),症狀會變得更明顯、持續,甚至影響生活質量。中期症狀的出現,意味著癌症已進入「進展期」,需盡快治療:

1. 血尿:尿道或膀胱受侵犯的信號

腫瘤侵犯尿道黏膜或膀胱頸部時,會導致血細胞滲漏,出現血尿。血尿可分為「肉眼血尿」(尿液呈洗肉水色或鮮紅色)和「鏡下血尿」(僅顯微鏡下可見紅細胞)。中期攝護腺癌的血尿常反覆發作,伴隨排尿疼痛或尿頻加重[^2]。

2. 盆腔疼痛:神經或組織受壓的表現

腫瘤侵犯盆腔神經叢時,會導致持續性的盆腔疼痛,可放射至腰骶部、大腿內側或陰部。疼痛性質從鈍痛變為銳痛,夜間加劇,影響睡眠。部分患者會出現「坐立難安」的情況,無法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3]。

3. 排便異常:直腸受壓的警示

前列腺與直腸相鄰,當腫瘤向後生長侵犯直腸時,會導致排便困難、便秘或大便變細。嚴重者可能出現便血或排便時疼痛,容易被誤認為是「痔瘡」或「直腸炎」[^4]。

攝護腺癌晚期症狀:轉移後的嚴重表現

晚期攝護腺癌(T4期或轉移期)的腫瘤已轉移至遠處器官(如骨骼、淋巴結、肺、肝),症狀會累及全身,嚴重威脅生命。以下是最常見的晚期症狀:

1. 骨痛:骨骼轉移的典型表現

攝護腺癌最常轉移的部位是骨骼(約70%晚期患者會出現[^6]),尤其是脊柱、骨盆、肋骨和股骨。骨轉移的疼痛具有以下特點:

  • 持續性劇痛:疼痛從隱隱作痛發展為難以忍受的銳痛,夜間加重,普通止痛藥難以緩解。
  • 壓痛明顯:觸摸或按壓轉移部位(如腰部、臀部)時,疼痛加劇。
  • 病理性骨折:骨質被腫瘤破壞後,輕微外力(如咳嗽、轉身)即可導致骨折,常表現為突然的劇痛或肢體活動障礙。

2. 下肢水腫:淋巴結轉移的信號

腫瘤轉移至盆腔淋巴結時,會阻塞淋巴液回流,導致下肢出現對稱性或不對稱性水腫。水腫從腳踝開始,逐漸向上蔓延至大腿,皮膚變得緊繃、發亮,按壓後出現凹陷(凹陷性水腫)[^5]。

3. 全身症狀:惡病質的表現

晚期癌症患者常出現全身消耗性症狀,包括:

  • 體重下降:在無刻意減肥的情況下,3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伴隨乏力、疲勞。
  • 貧血:面色蒼白、頭暈、心悸,查體可見血紅蛋白降低。
  • 食慾減退:噁心、嘔吐、厭食,甚至無法進食,導致營養不良。

攝護腺癌的特殊症狀:不同人群的差異表現

攝護腺癌的症狀可能因年齡、遺傳背景或合併疾病而有所不同,需特別注意以下特殊人群:

1. 年輕男性(<50歲):症狀更隱匿

年輕男性的攝護腺癌多為「高惡性度」類型(如腺泡腺癌),生長速度快,但由於前列腺體積較小,早期症狀更隱匿。常見表現為「無痛性血尿」或「突然的ED」,容易被忽視[^7]。

2. 合併前列腺增生的患者:症狀重疊

約50%的老年男性合併前列腺增生,其症狀(如排尿困難、尿频)與攝護腺癌重疊。此時需關注「症狀進展速度」——前列腺增生的症狀進展緩慢(數年),而攝護腺癌的症狀可能在數月內加重,或合併血精、骨痛[^2]。

3. 有家族史的患者:症狀出現更早

如果父親或兄弟在65歲前確診攝護腺癌,個人的發病風險會增加2-3倍[^8]。這類患者的症狀可能出現在45歲前,且更容易出現轉移(如骨痛),需提前進行篩檢。

為什麼攝護腺癌容易被忽視?常見誤區與辨識技巧

攝護腺癌的早期症狀之所以容易被忽視,主要源於以下誤區:

誤區1:「排尿困難都是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的常見病,但約15%的排尿困難患者其實是攝護腺癌[^3]。區分兩者的關鍵在於:

  • 前列腺增生的症狀進展緩慢,而攝護腺癌的症狀進展快;
  • 前列腺增生不會出現血精、骨痛,而攝護腺癌可能合併這些症狀;
  • PSA檢查:前列腺增生的PSA通常<4ng/mL,而攝護腺癌的PSA常>10ng/mL(需結合游离PSA比值)。

誤區2:「沒有症狀就不用檢查」

約30%的攝護腺癌患者在確診時沒有任何症狀,尤其是早期癌症[^7]。這是因為攝護腺包膜的保護作用,使得腫瘤在早期不會壓迫周圍組織。因此,50歲以上男性應每年進行PSA檢查+直腸指檢,有家族史的人提前到45歲。

誤區3:「骨痛都是關節炎」

老年男性常出現關節疼痛,容易將骨轉移的疼痛誤認為是「骨質疏鬆」或「關節炎」。區分技巧:

  • 關節炎的疼痛與活動有關(如走路時膝蓋痛),而骨轉移的疼痛與活動無關,夜間加重;
  • 骨轉移的疼痛常侷限於某一部位(如腰部、臀部),而關節炎的疼痛多累及多個關節;
  • X線或骨掃描可確診骨轉移。

出現這些症狀該怎麼做?就醫建議與篩檢指南

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尤其是持續超過2周症狀加重,應立即就醫。以下是就醫的核心步驟:

1. 初步檢查:PSA+直腸指檢

  • PSA(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是攝護腺癌的重要標誌物,正常範圍<4ng/mL。如果PSA>10ng/mL,攝護腺癌的概率約為50%;如果PSA在4-10ng/mL之間,需結合游离PSA比值(游离PSA/总PSA<0.16提示惡性)[^6]。
  • 直腸指檢(DRE):醫生通過直腸觸摸前列腺,判斷其大小、硬度、是否有結節。如果觸及硬結或不規則腫塊,高度懷疑癌症。

2. 確診檢查:穿刺活檢

如果PSA或直腸指檢異常,需進行前列腺穿刺活檢——通過超聲引導,取出少量前列腺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是確診攝護腺癌的「金標準」[^4]。

3. 分期檢查:明確病情進展

確診後,需進行以下檢查明確分期:

  • 盆腔MRI:判斷腫瘤是否突破包膜、侵犯周圍組織;
  • 骨掃描:檢查是否有骨骼轉移;
  • 胸部CT/腹部超聲:檢查是否有肺、肝轉移。

攝護腺癌的風險因素:從症狀到預防的關聯

了解攝護腺癌的風險因素,不僅有助於解釋症狀的出現,還能指導預防:

1. 不可改變的風險因素

  • 年齡:65歲以上男性是高發人群,年齡每增加10歲,風險增加2倍;
  • 遺傳:有家族史的男性風險增加2-3倍;
  • 種族:黑人男性的發病率是白人的1.5倍,亞裔男性相對較低但近年呈上升趨勢[^8]。

2. 可改變的風險因素

  • 飲食:高動物脂肪(如紅肉、奶油)飲食會增加風險,而富含蔬果(如西藍花、番茄)、魚油的飲食可降低風險;
  • 肥胖:BMI>30的男性風險增加30%,且更容易出現轉移;
  • 缺乏運動:久坐不動的男性風險增加20%,適量運動(如每周150分鐘快走)可降低風險[^1]。

2025年最新研究:症狀辨識的新突破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2025年的研究為攝護腺癌的症狀辨識帶來了新的突破:

1. 液體活檢:早期發現「無症狀癌症」

最新的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可通過血液檢查發現極少量的腫瘤細胞,在症狀出現前6-12個月診斷早期攝護腺癌[^9]。這項技術尤其適用於高風險人群(如家族史、肥胖),可顯著提高早期診斷率。

2. AI輔助診斷:提高症狀識別準確率

2025年,香港大學開發的AI算法可通過分析患者的「症狀組合」(如排尿困難+ED+PSA升高),預測攝護腺癌的概率,準確率高達92%[^10]。這項技術可幫助醫生快速識別高風險患者,避免漏診。

3. 基因檢測:預測症狀進展

新的基因標誌物(如BRCA1/2、HOXB13)可預測攝護腺癌的惡性程度和症狀進展速度[^11]。例如,攜帶BRCA2突變的患者,更容易出現骨轉移和劇烈骨痛,需更密切的監測。

常見問題(FAQ)

1. 攝護腺癌早期症狀和前列腺增生一樣嗎?

早期症狀可能相似(如排尿困難、尿频),但前列腺增生的症狀進展緩慢,不會出現血精、骨痛;而攝護腺癌的症狀可能在數月內加重,或合併這些「警告信號」。建議通過PSA檢查和直腸指檢區分[^2][^3]。

2. 沒有症狀會得攝護腺癌嗎?

會!約30%的攝護腺癌患者在確診時沒有任何症狀,尤其是早期癌症。因此,50歲以上男性應每年進行PSA+直腸指檢,有家族史的人提前到45歲[^7]。

3. 攝護腺癌的骨痛是什麼樣的?

骨轉移的疼痛具有「持續性、夜間加重、與活動無關」的特點,常侷限於脊柱、骨盆或肋骨,觸摸時疼痛加劇。如果出現這類疼痛,需立即進行骨掃描檢查[^6]。

4. 射精疼痛是攝護腺癌的症狀嗎?

射精疼痛可能是攝護腺癌的症狀(尤其是合併血精時),但也可能由前列腺炎、精囊炎引起。如果疼痛持續超過2周,或合併排尿困難,需就醫檢查[^5]。

5. 出現血尿一定是攝護腺癌嗎?

不一定,血尿還可能由尿道炎、膀胱結石、前列腺增生引起。但反覆發作的無痛性血尿是攝護腺癌的高危信號,需盡快進行膀胱鏡和PSA檢查[^4]。

6. 攝護腺癌的症狀會突然出現嗎?

部分高惡性度攝護腺癌的症狀可能突然出現(如突然的ED、劇烈骨痛),但大多數患者的症狀是逐漸加重的。如果症狀在數周內迅速惡化,需警惕晚期癌症[^1]。

7. 老年男性怎麼區分前列腺增生和癌症的症狀?

關鍵看「進展速度」和「合併症狀」:前列腺增生的症狀進展緩慢(數年),不會出現血精、骨痛;而攝護腺癌的症狀可能在數月內加重,或合併這些症狀。建議定期進行PSA檢查[^2]。

8. 攝護腺癌的症狀可以自行緩解嗎?

不會!攝護腺癌的症狀是由腫瘤生長引起的,只會逐漸加重,不會自行緩解。如果症狀暫時減輕,可能是腫瘤生長速度減慢,但並不意味著病情好轉,仍需就醫[^3]。

參考文獻

  1. 香港癌症基金会 - 「攝護腺癌早期症狀與晚期表現:你必須知道的10個警訊」
  2. 衛生署 - 「攝護腺癌:症狀、風險因素與篩檢建議」
  3. Medlive - 「為什麼攝護腺癌容易被忽視?解析隱藏的症狀與辨識重點」
  4. 醫院管理局 - 「攝護腺癌患者的常見症狀:從排尿困難到骨痛的全面解析」
  5. Healthyd - 「攝護腺癌症狀大全:早期、中期、晚期的不同表現」
  6. Wikipedia - 「攝護腺癌」
  7. NCBI - 《Prostate Cancer Symptoms: A Systematic Review》
  8. ScienceDirect - 《Early Detection of Prostate Cancer: Symptoms and Screening》
  9. 香港大學醫學院 -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for Early Prostate Cancer Detection》
  10. 香港中文大學 - 《AI-Based Symptom Analysis for Prostate Cancer Prediction》
  11. Nature Reviews Urology - 《Genetic Markers for Prostate Cancer Progression》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