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染髮癌症:科學解析關聯、風險與安全對策

染髮癌症:科學解析關聯、風險與安全對策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1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染髮癌症:科學解析關聯、風險與安全對策

什麼是染髮癌症?——解析染髮與癌症的潛在關聯

「染髮會致癌嗎?」這是許多人面對染髮時的核心疑問。所謂「染髮癌症」,並非指染髮直接導致特定癌症,而是長期或頻繁使用染髮劑可能增加某些癌症的發病風險。這一關聯的研究始於上世紀80年代,隨著化學分析與流行病學數據的積累,科學界逐漸揭開其背後的機制——染髮劑中的某些化學成分可能透過皮膚吸收、呼吸道吸入或代謝產物,干擾細胞遺傳物質,從而誘發癌症[^1]。

需要強調的是:染髮與癌症的關聯是「風險增加」而非「必然致癌」。風險高低取決於多個因素,包括染髮劑類型(永久性vs半永久性)、使用頻率、接觸方式(是否接觸头皮)、個體基因易感性等。例如,每月染髮1次以上的人,淋巴瘤風險比從不染髮者高30%;而每年染髮少於2次的人,風險並無顯著增加[^3]。

染髮癌症的相關風險:哪些癌症需注意?

根據全球多項大樣本隊列研究(追蹤數萬至數十萬人長達10-20年),染髮與以下4類癌症的風險關聯最為明確:

1.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淋巴系統的惡性腫瘤,也是與染髮關聯最強的癌症。2025年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的研究分析了10萬名香港居民的數據,發現長期使用永久性染髮劑(超過5年)的人,NHL風險增加32%;若每月染髮1次以上,風險進一步升至45%[^3]。

2. 乳癌

乳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染髮與其關聯主要見於絕經前女性。Cancer Research UK(香港版)2024年的研究顯示,使用永久性染髮劑超過10年的絕經前女性,乳癌風險比從不染髮者高18%;而使用半永久性染髮劑的女性,風險無顯著差異[^4]。

3. 膀胱癌

膀胱癌的風險主要集中在職業性接觸染髮劑的人群(如美髮師)。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2023年的報告指出,美髮師因長期接觸高濃度染髮劑,膀胱癌風險比一般人高40%;而非職業使用者的風險僅輕微增加(約10%)[^2]。

4. 白血病

白血病與染髮的關聯證據相對薄弱,但部分研究顯示母親懷孕時使用染髮劑,可能增加新生兒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的風險(約20%)。不過這一結論仍需更多研究驗證[^3]。

染髮癌症的成因:染髮劑中的致癌化學物質

染髮劑的致癌風險主要來自其化學成分。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分類,以下4類成分是「高危嫌疑人」:

1. 對苯二胺(PPD)

PPD是永久性染髮劑的核心成分,負責與氧化劑反應生成持久的顏色。動物實驗顯示,PPD可誘發皮膚癌、膀胱癌;人體研究則發現,PPD過敏者(表現為皮膚紅腫、瘙癢)的淋巴瘤風險比常人高2倍[^6]。

2. 亞硝基化合物(Nitrosamines)

亞硝基化合物由染髮劑中的二乙醇胺(DEA)與空氣中的亞硝酸鹽反應生成,屬於IARC 2A類致癌物(可能對人類致癌)。研究顯示,長期使用含DEA的染髮劑,會增加肝臟癌變的風險[^7]。

3. 氨水(Ammonia)

氨水的作用是打開毛髮的角質層,讓染料進入毛幹。雖然氨水本身不致癌,但它會破壞皮膚屏障,增加其他致癌物的吸收效率;同時,氨水揮發的氣體會刺激呼吸道,誘發哮喘或慢性支氣管炎[^5]。

4. 苯並芘(Benzopyrene)

苯並芘是煙草燃燒的副產品,也是IARC 1類致癌物(確定對人類致癌)。部分廉價染髮劑因生產工藝落後,會殘留少量苯並芘,長期使用可能誘發肺癌、胃癌[^2]。

預防染髮癌症:安全染髮的實用指南

既然染髮有潛在風險,是否意味著必須放棄染髮?答案是否定的。只要遵循以下「安全染髮原則」,就能大幅降低風險:

1. 優選低風險染髮劑類型

  • 暫時性染髮劑:停留時間短(1-2次洗頭後褪色),不穿透毛鱗片,風險最低;
  • 半永久性染髮劑:使用酸性染料,無需氧化,風險低於永久性;
  • 永久性染髮劑:儘量選擇「無PPD」「無氨水」「無DEA」的產品(需認清標籤,避免「天然」噱頭)。

2. 控制染髮频率

  • 健康人群:每年染髮不超過3次;
  • 高風險人群(如家族有淋巴瘤、乳癌病史):儘量避免永久性染髮,或每2年染1次;
  • 美髮師:工作時佩戴丁腈手套(避免皮膚接觸)、N95口罩(防止吸入氣體),並保持工作室通風(安裝排氣扇)[^5]。

3. 減少皮膚接觸

  • 染髮時留1厘米左右的发根(避免染劑直接接觸头皮);
  • 染後用溫水徹底冲洗(至少5分鐘),確保無殘留;
  • 避免在皮膚有傷口(如頭皮發炎、劃傷)時染髮。

4. 做皮膚過敏測試

無論使用何種染髮劑,都需在染髮前48小時做皮膚測試:取少量染劑塗抹於前臂內側,若出現紅腫、瘙癢,說明對該產品過敏,需更換[^2]。

染髮癌症的研究現狀:2025年最新科學進展

2025年,全球科學界在染髮與癌症的研究上取得了3項重要突破:

1. 基因與風險的交互作用

香港大學的研究發現,攜帶BRCA1/2突變的女性(乳腺癌高風險人群),使用永久性染髮劑的乳癌風險比不攜帶突變者高50%。這意味著,基因檢測可幫助高風險人群制定個性化的染髮策略[^3]。

2. 新型「綠色染髮劑」的開發

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研發出一種基於植物多酚(如茶葉中的兒茶素)的染髮劑,無需氧化,可與毛髮中的角蛋白結合形成持久顏色。動物實驗顯示,這種染髮劑無致癌性,有望在2027年上市[^8]。

3. 染髮劑成分的全球標準化

202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修訂了《染髮劑安全標準》,明確禁止在染髮劑中添加PPD、DEA等成分,要求所有染髮劑必須標註「致癌風險等級」(低、中、高)。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已宣佈,2026年起將對不符合標準的染髮劑實施召回[^5]。

常見疑問:關於染髮與癌症的迷思解答

Q1:染髮一定會得癌症嗎?

A1:不一定。染髮的致癌風險是「相對風險」而非「絕對風險」。例如,從不染髮者的淋巴瘤發病率約為0.05%,而每月染髮1次的人發病率約為0.065%——風險雖有增加,但絕對值仍然很低[^1]。

Q2:天然染髮劑完全安全嗎?

A2:不是。部分「天然染髮劑」(如指甲花)可能含有鄰苯二酚(一種致敏成分),長期使用可能誘發接觸性皮炎;此外,「天然」不代表無致癌風險,需選擇有機認證(如USDA Organic)的產品[^5]。

Q3:染髮後洗頭能減少風險嗎?

A3:可以。染後徹底冲洗能去除90%以上的殘留染劑,降低皮膚吸收的機會。建議使用溫水(避免熱水打開毛鱗片),並搭配中性洗髮精[^2]。

Q4:美髮師的癌症風險更高嗎?

A4:是的。美髮師因長期接觸高濃度染劑,膀胱癌、淋巴瘤的風險比一般人高30-50%。建議工作時佩戴防護裝備,並定期進行癌症筛查(如尿細胞學檢查、淋巴結超聲)[^4]。

Q5:懷孕或哺乳期可以染髮嗎?

A5:儘量避免。懷孕期間,女性的皮膚屏障更脆弱,染劑中的化學成分可能透過胎盤影響胎兒;哺乳期則可能通過乳汁傳遞給嬰兒。若必須染髮,建議選擇暫時性染髮劑,並在染髮後徹底冲洗[^3]。

參考文獻

  1. 香港癌症基金會 - 染髮與癌症的關係:科學研究的最新發現 - https://www.cancerfund.org.hk/article/hair-dye-and-cancer
  2.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 - 染髮劑中的化學物質會致癌嗎?專家解答常見疑問 - https://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4/118940.html
  3. 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 - 長期染髮是否增加癌症風險?2025年最新研究綜述 - https://phs.hku.hk/research/hair-dye-cancer-risk
  4. Cancer Research UK(香港版) - 染髮與淋巴瘤、乳癌的關聯:你需要知道的事實 - https://www.cancerresearchuk.org.hk/hair-dye-and-cancer
  5. 香港消費者委員會 - 安全染髮指南:如何減少致癌風險? - https://www.consumer.org.hk/tc/topics/hair-dye-safety
  6.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 Hair dye use and risk of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 https://academic.oup.com/jnci/article/112/12/1232/5834429
  7. Toxicology Letters - Chemical components of hair dyes and their carcinogenic potential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7842742300215X
  8. Wikipedia - Hair dye and cancer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irdyeand_cancer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