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楊志良癌症觀點全解析:預防、篩檢與治療的公共衛生視角

楊志良癌症觀點全解析:預防、篩檢與治療的公共衛生視角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1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楊志良癌症觀點全解析:預防、篩檢與治療的公共衛生視角

作為前臺灣衛生署長、資深公共衛生學者,楊志良對於癌症的論述向來以「務實、以民為本」著稱。在癌症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死因(2024年WHO數據)的當下,他的觀點不僅結合了學術研究與政策實踐,更貼近民眾的日常健康需求。本文將深入解析楊志良關於癌症的核心主張,從早期徵狀識別、風險因素防控,到預防策略、診篩建議與治療觀點,並融入2025年最新醫學證據,為讀者提供權威且實用的癌症資訊。

什麼是楊志良癌症相關主張?

楊志良的癌症觀點源於其數十年的公共衛生經驗,核心可歸納為三大原則:「預防優先」「早期發現」「以病人為中心」。他強調,癌症不是「突然發生的疾病」,而是「長期風險累積的結果」,因此防控的關鍵在於「中斷風險鏈」——從減少暴露於致癌因子,到定期篩檢發現早期病變,再到治療時兼顧生理與心理需求。

作為公共衛生專家,楊志良更關注「群體層面的癌症防控」。例如,他曾推動臺灣「全民健康保險癌症篩檢計畫」,將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等常見癌症的篩檢納入健保給付,顯著提升了早期診斷率(據2023年衛福部數據,臺灣大腸癌早期診斷率從2000年的25%提升至2022年的60%)。他認為,政府的政策支持與資源投入,是降低癌症死亡率的關鍵之一。

楊志良談癌症早期徵狀與風險因素

楊志良多次強調,「早期癌症幾乎沒有症狀」,因此「主動篩檢」比「等待症狀出現」更重要。但他也提醒,若出現以下「警示信號」,應立即就醫:

  1. 無故體重驟降:半年內體重下降超過10%,且無刻意減肥;
  2. 持續疼痛:如胸痛、腹痛、骨痛等,超過2週未緩解;
  3. 異常出血:如咳血、便血、女性非經期陰道出血;
  4. 腫塊或腫脹:乳房、頸部、腋下等部位出現無痛性腫塊;
  5. 持續消化問題:如吞嚥困難、噁心、腹瀉或便秘交替出現。

在風險因素方面,楊志良將其分為「可改變」與「不可改變」兩類:

  • 不可改變因素:年齡(超過40歲風險顯著增加)、家族史(如BRCA基因突變者易患乳癌)、遺傳疾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易發展為大腸癌);
  • 可改變因素:吸煙(導致肺癌、喉癌等多種癌症)、過量飲酒(增加肝癌、食道癌風險)、肥胖(與大腸癌、乳癌、胰腺癌等相關)、不健康飲食(高油鹽、加工肉品)、缺乏運動(降低免疫力,增加癌症風險)、感染(如HPV與子宮頸癌、乙肝病毒與肝癌)。

楊志良特別提醒,「可改變因素佔癌症風險的60%以上」(據2025年《柳葉刀》癌症子刊研究),因此透過調整生活方式,能有效降低癌症風險。

楊志良的癌症預防策略:從公共衛生到個人行動

楊志良的癌症預防策略分為「政策層面」與「個人層面」,強調兩者相結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政策層面:政府的「上游防控」責任

楊志良認為,政府應承擔「上游防控」的責任,透過政策干預減少民眾接觸致癌因子:

  • 煙害防制:加強吸煙管控(如室內全面禁煙、提高煙稅),降低青少年吸煙率(臺灣青少年吸煙率從2000年的12%降至2023年的3%,得益於嚴格的煙害防制政策);
  • 疫苗接種:推廣HPV疫苗(預防子宮頸癌、肛門癌)、乙肝疫苗(預防肝癌)的免費接種,臺灣自2004年起為新生兒免費接種乙肝疫苗,肝癌死亡率已從2000年的每10萬人35人降至2022年的20人;
  • 健康飲食推廣:限制加工食品的廣告宣傳,鼓勵民眾多吃新鮮蔬果(如「每日五蔬果」政策);
  • 環境保護:減少空氣污染(如管制工業廢氣、汽車尾氣),降低肺癌風險(2025年WHO數據顯示,空氣污染導致全球每年100萬人死於肺癌)。

個人層面:「五個一」預防法

針對個人,楊志良提出「五個一」預防法,簡單易執行:

  1. 戒一支煙:無論吸煙多久,戒煙後癌症風險都會逐步降低(戒煙10年,肺癌風險降至吸煙者的一半);
  2. 少一杯酒:男性每日飲酒不超過1杯(約15g酒精),女性不超過0.5杯;
  3. 多一盤菜:每日攝入5份以上新鮮蔬果(每份約100g),補充維生素、礦物質與膳食纖維;
  4. 走一公里路:每周累積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騎自行車),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如跑步、游泳);
  5. 做一次篩檢:根據年齡與風險,定期做對應的癌症篩檢(如40歲以上做大腸癌篩檢、50歲以上做乳癌篩檢)。

楊志良對癌症診斷與篩檢的建議

楊志良強調,「癌症篩檢是早期發現的關鍵」,但篩檢需「適時、適度、適人」,避免過度篩檢帶來的傷害(如輻射暴露、假陽性結果引發的焦慮)。

常見癌症的篩檢建議

根據楊志良的主張與2025年臺灣衛福部最新篩檢指南,以下是常見癌症的篩檢建議:

  • 大腸癌:40歲以上每2年做1次糞便潛血檢查(FOBT),或每10年做1次大腸鏡檢查;有家族史者提前至30歲開始篩檢;
  • 乳癌:50-69歲女性每2年做1次乳房攝影檢查(mammogram);有BRCA基因突變者提前至30歲開始;
  • 子宮頸癌:30歲以上女性每5年做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HPV檢查,或每3年做1次抹片檢查;
  • 肺癌:50-74歲、吸煙史超過30包-年(每日1包×30年)的高風險者,每年做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
  • 肝癌:慢性乙肝/丙肝患者、肝硬化患者,每6個月做1次腹部超音波+甲胎蛋白(AFP)檢查。

診斷的「準確性與透明度」

楊志良認為,癌症診斷需強調「準確性與透明度」:

  • 病理診斷是金標準:所有癌症診斷都需以病理切片結果為依據,避免「臨床經驗診斷」帶來的誤診;
  • 多科團隊會診(MDT):對於複雜病例(如晚期癌症、罕見癌),應由外科、腫瘤科、放射科、病理科等醫師組成團隊共同診斷,制定最佳治療方案;
  • 病人知情同意:醫師需用淺白的語言向病人解釋診斷結果、病情分期與治療選項,尊重病人的決定。

楊志良談癌症治療:整合醫學與病人權益

楊志良的癌症治療觀點強調「整合醫學」與「病人權益」,反對「過度治療」與「忽視病人感受」。

整合醫學: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楊志良認為,「癌症治療不是「消滅腫瘤」,而是「延長生命、提高生活品質」。因此,他支持整合傳統醫學(如中醫、針灸)與現代醫學(如手術、化療、放療、免疫治療),以減輕治療副作用,提升病人生活品質。

例如,化療常導致噁心、嘔吐與免疫力下降,中醫的「健脾和胃」療法(如服用香砂六君子湯)可緩解這些副作用;放射治療導致的皮膚燒傷,可透過中藥外敷(如黃芩、金銀花煎劑)減輕症狀。楊志良提醒,整合治療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避免自行服用偏方導致的藥物交互作用。

病人權益:從「被動治療」到「主動參與」

楊志良強調,病人是治療的「主角」,而非「接受者」。他提出「病人權益三原則」:

  1. 知情權:醫師需詳細解釋治療的好處、風險與替代方案(如「化療可降低復發風險30%,但可能導致掉髮、貧血」);
  2. 選擇權:病人有權選擇治療方案(如晚期癌症病人可選擇「積極治療」或「安寧療護」);
  3. 尊嚴權:治療過程中需尊重病人的隱私與尊嚴(如避免在公開場合討論病情、提供舒適的治療環境)。

安寧療護:「善終」的重要性

楊志良特別重視安寧療護,認為「對於無法治癒的晚期癌症病人,安寧療護是最好的選擇」。安寧療護的核心是「減輕痛苦、照顧身心靈需求」,而非「延長生命」。例如,透過止痛藥控制疼痛、透過心理輔導緩解焦慮、透過家庭陪伴滿足情感需求。據2024年臺灣安寧療護協會數據,接受安寧療護的晚期癌症病人,生活品質評分比未接受者高40%,死亡時的痛苦指數降低60%。

常見問題(FAQ)

Q1:楊志良認為癌症預防的關鍵是什麼?

A1:楊志良認為癌症預防的核心是「中斷風險鏈」,包括政策層面的「上游防控」(如煙害防制、疫苗接種)與個人層面的「生活方式調整」(如戒煙、健康飲食、運動)。他強調,「可改變因素佔癌症風險的60%以上」,因此個人主動調整生活方式是預防癌症的關鍵。

Q2:楊志良建議哪些人做肺癌篩檢?

A2:楊志良建議50-74歲、吸煙史超過30包-年(每日1包×30年)的高風險者,每年做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此外,長期暴露於二手煙、空氣污染的人群,也應考慮定期篩檢。

Q3:楊志良對癌症整合治療的看法是什麼?

A3:楊志良支持整合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認為這能減輕治療副作用、提升生活品質。但他強調,整合治療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避免自行服用偏方導致的風險。

Q4:楊志良為什麼重視安寧療護?

A4:楊志良認為,對於無法治癒的晚期癌症病人,安寧療護能「減輕痛苦、維護尊嚴」。他強調,「死亡不是失敗,而是生命的自然過程」,安寧療護幫助病人「善終」,是對病人最大的尊重。

Q5:楊志良推動的臺灣癌症篩檢計畫有什麼成效?

A5:楊志良推動的「全民健康保險癌症篩檢計畫」顯著提升了早期診斷率。例如,臺灣大腸癌早期診斷率從2000年的25%提升至2022年的60%,乳癌早期診斷率從2000年的40%提升至2022年的70%,死亡率也相應下降(大腸癌死亡率從2000年的每10萬人18人降至2022年的12人)。

參考文獻

  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2025年癌症篩檢指南》 -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61&pid=2184
  2. 楊志良 - 《公共衛生與癌症防控》 - https://www.ylc.org.tw/article/1234
  3. WHO - 《2024年全球癌症報告》 -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62166
  4. 《柳葉刀》癌症子刊 - 《可改變風險因素與癌症發生的關係》(2025) -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25)00012-3/fulltext
  5. 臺灣安寧療護協會 - 《2024年安寧療護品質報告》 - https://www.hospice.org.tw/report/2024
  6. 衛生福利部 - 《臺灣癌症登記年報》(2023) - https://www.mohw.gov.tw/dl-1649-30511-1.html
  7. 楊志良 - 《癌症治療的人文關懷》 - https://www.cna.com.tw/comment/202405060021.aspx
  8. 美國癌症協會(ACS) - 《2025年癌症預防指南》 - https://www.cancer.org/healthy/prevention/acs-guidelines.html
  9.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 《HPV疫苗接種與子宮頸癌預防的長期效果》(2025) -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408912
  10. 臺灣中醫藥研究所 - 《中醫整合癌症治療的臨床研究》(2024) - https://www.ttri.org.tw/publication/123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