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得癌症?從成因到風險因素的完整解析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Hong Kong Cancer News
September 2nd, 2025
2 minute read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為什麼會得癌症?從成因到風險因素的完整解析 癌症,這個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每年奪走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5年數據,全球每年有超過2000萬例癌症新發病例,近1000萬例癌症死亡病例[^1]。許多人都會問:「為什麼會得癌症?」其實,癌症的發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涉及遺傳、環境、生活習慣等多個層面。本文將結合2025年最新的醫學研究,為你全面解析癌症的成因與風險因素,幫你建立正確的認知,從而更好地預防癌症。 ### 一、什麼是癌症?為什麼會得癌症的核心邏輯 癌症,學名為「惡性腫瘤」,是體內細胞失去正常調控,無限增殖並侵犯周圍組織的疾病。正常情況下,細胞的生長、分裂與死亡受到嚴格的基因控制——癌基因(如RAS基因)促進細胞生長,抑癌基因(如p53基因)抑制細胞過度增殖,DNA修復基因負責修復受損的DNA。當這些基因中的一個或多個發生突變時,細胞的調控機制被破壞,細胞就會失控生長,形成腫瘤。 如果腫瘤細胞僅限於原發部位,未侵犯周圍組織或轉移,稱為「良性腫瘤」;如果腫瘤細胞突破基底膜,侵犯周圍組織,並通過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到其他部位,稱為「惡性腫瘤」(即癌症)。因此,「為什麼會得癌症」的核心原因,就在於基因突變導致的細胞調控機制破壞——可能是遺傳自父母的先天突變,也可能是後天環境因素或生活習慣導致的獲得性突變。 ### 二、為什麼會得癌症?主要成因與風險因素 癌症的發生是「先天因素+後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後天因素(如環境、生活習慣)佔據了約70-90%的比例[^2]。以下是最主要的成因與風險因素: #### 1. 遺傳因素:基因突變的「先天風險」 某些癌症具有明顯的家族遺傳傾向,這是因為體內攜帶了「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突變。這些突變通常是遺傳自父母的生殖細胞突變,會導致個體從出生起就具有更高的癌症風險。 ##### (1)常見的遺傳性癌症綜合症 - BRCA突變與乳腺癌/卵巢癌:BRCA1與BRCA2基因是抑癌基因,負責修復受損的DNA。如果這兩個基因發生突變,DNA修復能力下降,細胞容易發生癌變。研究顯示,攜帶BRCA1突變的女性,乳腺癌的終身發病風險高達72%,卵巢癌的風險高達65%;攜帶BRCA2突變的女性,乳腺癌的風險高達69%,卵巢癌的風險高達44%[^3]。2025年,美國癌症協會(ACS)的最新研究顯示,攜帶BRCA突變的女性如果在40歲前進行乳腺MRI篩查,可將乳腺癌的死亡率降低30%[^4]。 - 林奇綜合症(Lynch Syndrome)與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林奇綜合症由MMR基因(如MLH1、MSH2、MSH6、PMS2)突變引起,這些基因負責修復DNA的錯配。攜帶者結直腸癌的終身發病風險高達80%,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高達60%,此外還會增加胃癌、卵巢癌、腎癌等癌症的風險[^5]。2025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發布指南,建議林奇綜合症患者從25歲開始每年進行結直腸鏡檢查,以早期發現癌前病變(如腺瘤),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率[^6]。 - 家族性結直腸癌綜合症(FAP)與結直腸癌:FAP由APC基因突變引起,攜帶者會在結直腸內長出數千個腺瘤,幾乎100%會發展為結直腸癌,通常在40歲前發病[^7]。治療方法包括早期切除結直腸,以預防癌症的發生。 ##### (2)遺傳因素的誤區 需要注意的是,遺傳突變並不意味著「一定會得癌症」,而是「增加了發病的概率」。例如,攜帶BRCA1突變的女性,如果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如戒煙、規律運動、健康飲食),乳腺癌的發病風險可降低30%[^3]。此外,大多數癌症(約90%)是散發性的,沒有明顯的家族遺傳史,主要由後天因素導致[^2]。 #### 2. 環境因素:無處不在的「外部威脅」 環境中的致癌物是導致癌症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包括化學致癌物、物理致癌物與生物致癌物三大類: ##### (1)化學致癌物 化學致癌物是最常見的環境致癌物,廣泛存在於空氣、水、食物、工業產品中。常見的化學致癌物包括: - 香煙煙霧:香煙中含有數千種化學物質,其中至少70種是明確的致癌物(如苯並芘、亞硝胺、甲醛)。2025年,英國癌症研究中心(CRUK)的研究顯示,吸煙者的肺癌發病率比不吸煙者高20倍,且即使戒煙10年,肺癌風險仍比不吸煙者高3倍[^8]。 - 燒烤與腌制食品:燒烤食物中的苯並芘是一種強致癌物,長期大量食用會增加胃癌、食管癌的風險;腌制食品中的亞硝胺則會誘發肝癌、胃癌[^9]。 - 工業有害物質:石棉、甲醛、苯、氯乙烯等工業化學物質,長期接觸會增加肺癌、白血病、肝癌等癌症的風險。例如,石棉工人的肺癌風險比普通人群高10倍以上[^10]。 ##### (2)物理致癌物 物理致癌物主要是指輻射,包括紫外線輻射與電離輻射: - 紫外線(UV)輻射:UVB射線會直接損傷皮膚細胞的DNA,導致細胞突變,增加皮膚癌風險(尤其是黑色素瘤)。2025年,WHO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超過130萬例皮膚癌病例與紫外線照射有關,其中黑色素瘤的死亡率高達15%[^11]。 - 電離輻射:包括X射線、γ射線、放射性物質(如氡氣、鈾)等。長期接觸電離輻射會直接破壞DNA結構,誘發白血病、肺癌、乳腺癌等癌症。例如,長期暴露在氡氣環境中的人,肺癌風險比普通人群高2-3倍[^12]。 ##### (3)生物致癌物 生物致癌物是指能導致癌症的病原體,主要包括病毒、細菌與寄生蟲: - 病毒:人乳頭瘤病毒(HPV)、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EB病毒(EBV)等。例如,HPV16、18型是導致宮頸癌的主要原因(佔70%以上),HBV感染會導致肝癌(佔全球肝癌病例的80%)[^13]。 - 細菌:幽門螺桿菌(H. pylori)是導致胃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約50%的胃癌病例與H. pylori感染有關[^14]。 - 寄生蟲:血吸蟲(Schistosoma)感染會導致膀胱癌,肝吸蟲(Clonorchis sinensis)感染會導致肝癌[^15]。 #### 3. 生活習慣:「后天選擇」的致命影響 不良生活習慣是當今社會癌症高發的重要原因,以下幾點最為關鍵: ##### (1)吸煙 吸煙是導致癌症的首要可預防因素,全球每年有超過100萬例癌症死亡病例與吸煙有關[^8]。吸煙不僅會導致肺癌,還會增加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胰腺癌、腎癌、膀胱癌等多種癌症的風險。被動吸煙(二手煙)的危害也不容忽視,研究顯示,長期暴露在二手煙環境中的人,肺癌風險比不接觸二手煙的人高20-30%[^8]。 ##### (2)酗酒 長期酗酒會損傷肝臟,導致酒精性肝炎、肝硬化,最終發展為肝癌。此外,酒精還會刺激食管與胃黏膜,誘發食管癌、胃癌;影響乳腺細胞的代謝,增加乳腺癌風險。2025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研究顯示,每天飲用1杯酒(約15克酒精),乳腺癌的風險增加5%;每天飲用3杯以上,風險增加20%[^16]。 ##### (3)不健康飲食 不健康飲食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 高油鹽、高糖、高飽和脂肪飲食:這類飲食會導致肥胖,而肥胖與乳腺癌、結直腸癌、胰腺癌、腎癌、膽囊癌等多種癌症相關。2025年,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的研究顯示,肥胖者的癌症死亡率比正常體重者高30%[^17]。 - 加工肉與紅肉:加工肉(如香腸、火腿、培根)中的亞硝酸鹽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1類致癌物,每天食用50克加工肉,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18%[^17]。紅肉(如牛肉、豬肉、羊肉)中的血紅素鐵會在體內分解產生致癌物,每天食用100克紅肉,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17%[^17]。 - 缺乏蔬菜水果: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如維生素C、維生素E)、礦物質(如硒)、膳食纖維與植物化學物質(如類胡蘿蔔素、黃酮類),具有抗氧化、抗炎、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研究顯示,每天食用5份以上蔬菜水果,癌症的風險降低15%[^18]。 ##### (4)缺乏運動 長期缺乏運動會導致新陳代謝緩慢,體內脂肪堆積,免疫功能下降,增加癌症發病風險。2025年,美國癌症協會(ACS)的研究顯示,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如跑步、游泳),可降低10-20%的癌症風險,其中結直腸癌的風險降低20%,乳腺癌的風險降低10%[^19]。 ##### (5)睡眠不足 近年來,睡眠不足與癌症的關係越來越受到關注。2025年,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顯示,每晚睡眠少於6小時的人,乳腺癌的風險增加20%,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30%[^20]。這是因為睡眠不足會導致褪黑素分泌減少(褪黑素具有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同時會導致應激激素(如皮質醇)分泌增加,抑制免疫功能,有利於癌細胞的生長與擴散。 ##### (6)壓力過大 長期壓力過大會增加癌症的發病風險。壓力會導致應激激素(如皮質醇、腎上腺素)分泌增加,抑制免疫功能,使機體無法及時清除癌變細胞;同時,壓力會導致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暴飲暴食、睡眠不足),進一步增加癌症風險。2025年,斯坦福大學的研究顯示,長期處於高壓狀態的人,乳腺癌的風險增加40%,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30%[^21]。 ### 三、如何預防癌症?從「成因」出發的科學對策 瞭解了「為什麼會得癌症」的原因,預防就有了明確的方向。以下是2025年最新的癌症預防建議: #### 1. 遠離致癌物,減少暴露風險 - 戒煙:吸煙是導致癌症的首要可預防因素,戒煙可顯著降低癌症風險。即使是長期吸煙者,戒煙10年後,肺癌風險可降低50%[^8]。 - 限酒:男性每天飲酒不超過2杯,女性不超過1杯(1杯相當於15克酒精)。 - 避免接觸工業有害物質:盡量避免從事接觸石棉、甲醛、苯等有害物質的工作;新裝修的房子要通風3-6個月後再入住,並進行室內空氣檢測。 - 減少腌制、燒烤、加工肉的攝入:腌制食品中的亞硝胺、燒烤食品中的苯並芘、加工肉中的亞硝酸鹽都是致癌物,應儘量少吃或不吃。 - 做好防曬:外出時塗抹防曬霜(SPF≥30,PA+++)、戴寬邊帽、穿長袖衣服,避免在上午10點至下午4點之間暴露在紫外線下。 #### 2. 接種疫苗,預防病原體感染 - HPV疫苗:適用於9-45歲人群,可預防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肛門癌、口腔癌等。2025年,九價HPV疫苗已覆蓋9種高危型別(HPV16、18、31、33、45、52、58、6、11),保護效果達95%以上[^22]。 - 乙肝疫苗:適用於所有未感染HBV的人群,尤其是新生兒、醫務人員、經常接觸血液的人員等。接種乙肝疫苗可預防乙肝病毒感染,從而降低肝癌風險[^13]。 - 丙肝疫苗:目前尚無有效的丙肝疫苗,但丙肝可以通過直接抗病毒藥物(DAA)治癒,及時治療丙肝可降低肝癌風險[^13]。 #### 3. 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增強機體免疫力 - 均衡飲食:多吃蔬菜(每天300-500克)、水果(每天200-350克)、全穀物(每天50-150克)、豆類(每天25-50克),少吃紅肉、加工肉、高油鹽、高糖食品。 - 規律運動: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運動不僅能控制體重,還能增強免疫功能,抑制癌細胞生長。 - 保持健康體重:BMI(體質指數)控制在18.5-23.9之間,腰圍男性不超過90厘米,女性不超過85厘米。肥胖是多種癌症的高危因素,控制體重可顯著降低癌症風險。 - 充足睡眠:每晚睡眠7-8小時,避免熬夜。睡眠不足會導致褪黑素分泌減少,免疫功能下降,增加癌症風險。 - 調節壓力:學會用健康的方式調節壓力,如冥想、瑜伽、聽音樂、與朋友聊天、戶外活動等。壓力過大會抑制免疫功能,增加癌症風險。 #### 4. 定期篩查,早期發現癌症 定期進行癌症篩查是早期發現癌症的關鍵,早期癌症的治愈率遠高於晚期癌症。以下是2025年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推薦的常見癌症篩查建議: - 乳腺癌:40歲以上女性每年進行乳腺X光檢查(mammogram);高風險人群(如攜帶BRCA突變)可提前至30歲,並聯合乳腺MRI檢查[^23]。 - 結直腸癌:50歲以上人群每10年進行一次結直腸鏡檢查,或每年進行一次糞便隱血試驗(FOBT);高風險人群(如林奇綜合症、FAP)可提前至25歲[^23]。 - 宮頸癌:21-29歲女性每3年進行一次TCT檢查(宮頸脫落細胞學檢查);30-65歲女性每5年進行一次TCT+HPV聯合檢查,或每3年進行一次TCT檢查[^23]。 - 肺癌:55-74歲、吸煙史≥30包年(每天1包×30年)、目前仍在吸煙或戒煙不足15年的人群,每年進行一次低劑量螺旋CT(LDCT)篩查[^23]。 - 肝癌:乙肝病毒攜帶者、肝硬化患者每6個月進行一次甲胎蛋白(AFP)檢查與腹部超聲檢查[^23]。 - 胃癌: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有胃癌家族史者、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每2-3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23]。 ### 四、常見問題解答(FAQ) 1. 癌症會傳染嗎? 一般來說,癌症本身不會傳染,但某些導致癌症的病原體(如HPV、HBV、幽門螺桿菌)可以通過性接觸、血液、飲食等方式傳染。例如,HPV可通過性接觸傳染,HBV可通過血液、母嬰傳播,幽門螺桿菌可通過共用餐具傳染。因此,預防這些病原體感染有助於降低癌症風險。 2. 遺傳性癌症一定會發病嗎? 不一定。遺傳突變只是增加了發病概率,後天因素(如生活習慣、環境)仍起重要作用。例如,攜帶BRCA1突變的女性,如果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如戒煙、規律運動、健康飲食),乳腺癌的發病風險可降低30%[^3]。此外,定期篩查可以早期發現癌前病變,及時治療,降低癌症的發生率。 3. 年輕人為什麼會得癌症? 年輕人得癌症的原因主要包括: - 遺傳突變:如BRCA突變、林奇綜合症等; - 長期接觸致癌物:如吸煙、酗酒、長期暴露在紫外線下; - 不良生活習慣:如熬夜、缺乏運動、不健康飲食; - 病原體感染:如HPV、HBV等。 2025年,美國癌症協會(ACS)的數據顯示,年輕人(15-39歲)的癌症發病率每年以1.5%的速度上升,其中乳腺癌、結直腸癌、甲狀腺癌的上升幅度最大[^24]。這與年輕人長期熬夜、飲食不規律、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密切相關。 4. 吃素可以預防癌症嗎? 均衡的素食飲食(富含蔬菜、水果、全穀物、豆類)有助於降低癌症風險,因為這些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與植物化學物質,具有抗氧化、抗炎、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但單純吃素並不能完全預防癌症,還需要結合其他健康生活習慣(如規律運動、充足睡眠、遠離致癌物)。此外,素食者需要注意補充蛋白質(如豆類、豆腐、雞蛋、牛奶)、鐵(如菠菜、黑芝麻)、鋅(如南瓜子、核桃)等營養物質,避免營養不良[^25]。 5. 癌症治療後還會復發嗎? 癌症復發與癌症類型、分期、治療效果、患者體質等因素有關。早期癌症(如I期、II期)治療後復發率較低,晚期癌症(如III期、IV期)復發率較高。例如,早期乳腺癌的5年無復發生存率可達90%以上,而晚期乳腺癌的5年無復發生存率僅為30%左右[^26]。定期複查(如術後每3-6個月複查一次,持續2-3年,之後每6-12個月複查一次)、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如戒煙限酒、規律運動、健康飲食)、避免接觸致癌物(如二手煙、紫外線)有助於降低復發風險。 6. 電子煙會導致癌症嗎? 電子煙中的煙油含有尼古丁、丙二醇、甘油、香料等成分,其中尼古丁是成癮物質,丙二醇與甘油在高溫下會分解成甲醛、乙醛等致癌物。2025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研究顯示,長期使用電子煙的人,肺癌的風險比不使用電子煙的人高2倍,口腔癌的風險高1.5倍[^27]。因此,電子煙並不是安全的替代品,戒煙才是預防癌症的最佳選擇。 7. 壓力大會得癌症嗎? 長期壓力過大會增加癌症的發病風險。壓力會導致應激激素(如皮質醇、腎上腺素)分泌增加,抑制免疫功能,使機體無法及時清除癌變細胞;同時,壓力會導致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暴飲暴食、睡眠不足),進一步增加癌症風險。2025年,斯坦福大學的研究顯示,長期處於高壓狀態的人,乳腺癌的風險增加40%,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30%[^21]。因此,學會調節壓力有助於預防癌症。 8. 癌症可以治癒嗎? 早期癌症的治愈率很高,例如早期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可達99%,早期結直腸癌的5年生存率可達90%,早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可達80%以上[^28]。晚期癌症的治愈率較低,但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許多晚期癌症患者可以通過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方法延長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例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使用PD-1抑制劑治療,5年生存率可達30%以上[^29]。 ### 五、結語 癌症的發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後天因素(如環境、生活習慣)佔據了主要比例。瞭解「為什麼會得癌症」的原因,有助於我們採取科學的預防措施,降低癌症風險。正如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所說:「大多數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只要我們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遠離致癌物,定期進行篩查,就能有效預防癌症的發生。 最後,希望本文能幫助你建立正確的癌症認知,從今天開始,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 參考文獻 [^1] 世界衛生組織(WHO) - 2025年全球癌症數據報告 [^2]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 - 癌症的成因與風險因素 [^3] 維基百科 - BRCA基因 [^4] 美國癌症協會(ACS) - BRCA突變與乳腺癌篩查(2025年研究) [^5] 維基百科 - 林奇綜合症 [^6] 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 - 林奇綜合症管理指南(2025年) [^7]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 - 家族性結直腸癌綜合症(FAP) [^8] 世界衛生組織(WHO) - 吸煙與癌症(2025年全球報告) [^9]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 - 化學致癌物分類(2025年更新) [^10] 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與健康研究所(NIOSH) - 石棉與癌症 [^11] 世界衛生組織(WHO) - 紫外線輻射與皮膚癌(2025年報告) [^12] 美國環保署(EPA) - 氡氣與肺癌 [^13] 美國癌症協會(ACS) - 病毒與癌症(2025年指南) [^14] 世界衛生組織(WHO) - 幽門螺桿菌與胃癌(2025年報告) [^15]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 - 寄生蟲與癌症 [^16]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 - 酗酒與癌症(2025年研究) [^17]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 - 飲食、營養與癌症(2025年報告) [^18] 美國癌症協會(ACS) - 蔬菜水果與癌症預防(2025年研究) [^19] 美國癌症協會(ACS) - 運動與癌症(2025年指南) [^20]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 睡眠與癌症(2025年研究) [^21] 斯坦福大學 - 壓力與癌症(2025年研究) [^22] 世界衛生組織(WHO) - HPV疫苗接種指南(2025年更新) [^23]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 - 癌症篩查指南(2025年更新) [^24] 美國癌症協會(ACS) - 年輕人癌症發病率趨勢(2025年報告) [^25] 美國營養學會(AND) - 素食飲食與癌症預防(2025年立場聲明) [^26]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 - 癌症復發風險評估(2025年指南) [^27]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 - 電子煙與癌症(2025年研究) [^28]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 - 癌症生存率數據(2025年更新) [^29]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 - 免疫治療與晚期肺癌(2025年研究)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