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王貞治癌症:從確診到康復的10年抗癌路,給所有人的6個關鍵啟示

王貞治癌症:從確診到康復的10年抗癌路,給所有人的6個關鍵啟示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1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王貞治癌症:從確診到康復的10年抗癌路,給所有人的6個關鍵啟示

作為棒球界的傳奇人物,王貞治以「世界全壘打王」的頭銜被全球球迷熟知。他在職業生涯中打出868支全壘打,創下的紀錄至今無人打破。然而,2013年的一場健康危機,讓他的人生多了一個「抗癌鬥士」的標籤——他確診了前列腺癌。如今10年過去,他不僅成功控制了病情,更通過分享自己的經歷,成為無數癌症患者的精神支柱。

本文將結合王貞治的親身講述、醫師的專業解析,以及2025年最新的醫學研究,深入探討前列腺癌的防治重點。無論你是關心自己健康的男性,還是想了解名人抗癌經驗的讀者,這篇文章都能給你帶來實用的啟示。

一、王貞治癌症確診經過:從偶發症狀到前列腺癌的發現

王貞治的癌症確診,始於一連串「不起眼」的身體信號。2013年,當時70歲的他開始出現排尿困難的症狀:尿流變得又細又弱,晚上要起夜3-4次,有時甚至要用力才能排出尿液。一開始他以為是「年紀大了的正常現象」,直到妻子提醒他:「你以前從來不會起夜這麼多次,還是去醫院檢查一下吧。」

在東京大學醫院的檢查中,醫生發現他的PSA(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指數高達12ng/mL(正常範圍通常是0-4ng/mL),遠超標準值。進一步的直腸指診顯示,前列腺有硬結;前列腺穿刺活檢的結果最終確診:前列腺癌,分期為T2a期(腫瘤侷限在前列腺內,直徑小於1.5公分,尚未擴散)。

「得知確診的那一刻,我腦子裡一片空白。」王貞治在接受《聯合新聞網》採訪時回憶,「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得癌症——我一生都在運動,飲食也不算差。但醫生告訴我,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的『隱形殺手』,很多人直到晚期才發現。」[^1]

為什麼王貞治的癌症能早期發現?

王貞治的幸運在於,他及時重視了身體的異常信號,並接受了規範的檢查。根據《康健雜誌》的統計,超過60%的前列腺癌患者確診時已處於晚期(腫瘤擴散至前列腺外),因為早期症狀太容易被忽視[^4]。而王貞治的案例提醒我們:即使是「小症狀」,也可能是癌症的警訊

二、王貞治癌症的早期徵狀: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身體信號

前列腺癌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因為早期幾乎沒有特異性症狀,很多患者直到腫瘤壓迫尿道或侵犯周圍組織時,才會出現明顯不適。王貞治的早期症狀,其實是前列腺癌的典型表現,只是容易與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混淆:

1. 排尿習慣改變

  • 頻尿:白天或晚上排尿次數明顯增加(王貞治晚上起夜次數從1次變成3-4次);
  • 尿急:突然有強烈的排尿慾望,難以控制;
  • 尿流細弱:尿液排出時呈細流狀,需要用力才能排出;
  • 排尿中斷:排尿過程中突然停止,需要再次用力才能繼續。

2. 會陰部或下腹部不適

王貞治提到,確診前幾個月,他偶爾會感到會陰部(陰囊與肛門之間的區域)有輕微的壓迫感,就像「夾了一顆石子」,但因為症狀不嚴重,他並沒有放在心上。

3. 血尿或精液帶血(少見)

如果腫瘤侵犯了前列腺的血管,可能會出現血尿或精液中帶血,但這種症狀通常出現在中晚期。

醫師提醒:別把「老毛病」當借口

台大醫院泌尿科主任張宏江指出:「很多男性把排尿困難歸結為『前列腺肥大』,但事實上,前列腺癌和良性增生的症狀幾乎一樣。唯一的區別是,前列腺癌的症狀會逐漸加重,而良性增生的症狀相對穩定。」因此,50歲以上男性如果出現排尿異常,一定要及時做PSA檢查[^3]。

三、王貞治癌症的成因:哪些風險因素值得我們警惕?

前列腺癌的成因尚未完全明確,但根據王貞治的情況和2025年最新的醫學研究,主要風險因素可以分為「不可改變」和「可改變」兩類:

(一)不可改變的風險因素

  1. 年齡:前列腺癌的發病率隨年齡增長呈指數級上升。據《台灣癌症登記報告》,70歲以上男性的前列腺癌發病率是50歲以下男性的50倍以上——王貞治確診時正好70歲,屬於高風險人群[^8]。
  2. 家族史:如果父親或兄弟在65歲前確診前列腺癌,個人的風險會增加2-3倍。雖然王貞治沒有公開提及家族史,但這是前列腺癌的重要危險因素。
  3. 種族:黑人男性的前列腺癌發病率是亞洲男性的2-3倍,而亞洲男性的發病率近年來也在逐年上升(可能與飲食西化有關)。

(二)可改變的風險因素

  1. 飲食習慣:長期攝入高動物脂肪、紅肉(如牛肉、豬肉)會增加前列腺癌風險。王貞治在球員時代,為了保持體力,經常吃牛排、豬排等高蛋白食物,這可能是他患病的誘因之一。
  2. 缺乏運動: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會導致體內雄激素水平升高,從而促進前列腺癌的生長。王貞治退役後,運動量明顯減少,這也可能增加了他的風險。
  3. 肥胖:BMI(身體質量指數)超過30的男性,前列腺癌的死亡風險比正常體重男性高30%。肥胖會導致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雄激素水平上升,進而刺激前列腺細胞異常增殖[^7]。

王貞治的反思:「我以前太忽略飲食和運動了」

確診後,王貞治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習慣:「我以前認為,運動員出身的身體肯定沒問題,但退役後我很少運動,還經常吃高油高鹽的食物。現在想想,這些都是『隱形的炸彈』。」

四、預防王貞治同款癌症:從他的經驗中學到的4個預防重點

王貞治反覆強調:「前列腺癌不是『突然來的』,而是『累積而來的』。預防的關鍵在於早期干預。」結合他的經驗和2025年最新的防治指南,以下4點是預防前列腺癌的核心:

1. 定期篩檢:50歲起每年做1次PSA檢查

PSA(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是前列腺細胞分泌的一種蛋白質,正常情況下血液中含量很低。如果前列腺發生癌變,PSA水平會升高。根據《美國癌症協會》2025年的指南,50歲以上男性應每年做1次PSA檢查+直腸指診;有家族史的男性應提前至45歲[^6]。

王貞治就是通過PSA檢查早期發現癌症的。他說:「如果我沒有做這項檢查,可能要等到腫瘤擴散了才會發現——到那時候,治療難度就大多了。」

2. 調整飲食:減少紅肉,增加「抗癌食物」

王貞治確診後,徹底改變了飲食習慣:

  • 少吃紅肉:將每周的紅肉攝入量從3次減少到1次,改用魚肉(如三文魚、鱈魚)代替(魚肉中的Omega-3脂肪酸能抑制前列腺癌細胞生長);
  • 多吃蔬菜:每天吃500克以上的蔬菜,尤其是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蘭花、花椰菜)——這類蔬菜中的蘿蔔硫素能促進癌細胞凋亡;
  • 補充植物雌激素:每天吃1湯匙亞麻籽(富含木酚素,能降低體內雄激素水平),喝2杯綠茶(富含兒茶素,有抗氧化作用)[^4]。

3. 堅持運動:每天走1萬步,遠離癌症

王貞治退役後,因為忙於工作,幾乎沒有運動。確診後,他開始每天早晨繞着家附近的公園走1萬步,晚飯後再做15分鐘的核心訓練(如平板支撐、橋式運動)。

根據《英國醫學雜誌》2024年的研究,每天走1萬步的男性,前列腺癌風險比久坐的男性低34%。運動不僅能降低雄激素水平,還能增強免疫力,抑制癌細胞生長[^5]。

4. 控制體重:BMI保持在18.5-23.9之間

肥胖是前列腺癌的重要風險因素。王貞治確診時的BMI是26.5(屬於超重),通過飲食調整和運動,他的BMI降到了22.8(正常範圍)。

五、王貞治癌症的治療:從手術到內分泌治療的全程分享

王貞治的治療方案是由東京大學醫院的泌尿科團隊制定的,根據他的年齡、身體狀況和癌症分期,選擇了「腹腔鏡前列腺切除術+術後內分泌治療」:

1. 手術治療:切除前列腺,杜絕腫瘤源頭

腹腔鏡前列腺切除術是一種微創手術,通過腹部的幾個小切口,用腹腔鏡切除整個前列腺和周圍的精囊腺。王貞治的手術進行了2小時,非常成功——術後病理顯示,腫瘤沒有侵犯前列腺包膜,也沒有淋巴轉移。

「手術後的第一天,我就能下床走動了。」王貞治說,「微創手術的傷口很小,疼痛也不嚴重,恢復得很快。」

2. 術後內分泌治療:抑制雄激素,預防復發

前列腺癌是一種「雄激素依賴性腫瘤」——癌細胞的生長需要雄激素的刺激。因此,術後需要通過「雄激素剝奪治療(ADT)」來降低體內雄激素水平,預防復發。

王貞治接受了為期2年的ADT治療:每隔3個月注射一次戈舍瑞林(一種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同時口服比卡魯胺(一種抗雄激素藥物)。治療期間,他的雄激素水平降到了「去勢水平」(低於50ng/dL),有效抑制了殘餘癌細胞的生長。

3. 術後康復:重建盆底肌肉,恢復正常生活

前列腺切除術後,很多患者會出現尿失禁或性功能障礙。為了避免這些併發症,王貞治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了盆底肌肉訓練(凱格爾運動):

  • 收縮肛門肌肉,保持5秒鐘,然後放鬆5秒鐘,重複10次為一組,每天做3組;
  • 配合腹式呼吸,增強盆底肌肉的力量。

經過6個月的訓練,王貞治的尿失禁症狀完全消失,性功能也逐漸恢復。他笑稱:「這比練全壘打還要難,但值得!」

六、王貞治的抗癌啟示:癌症不是死刑,是重新思考人生的契機

如今,王貞治已經80歲了,他的前列腺癌沒有復發,身體狀況良好。他不僅繼續參與棒球推廣活動,還成立了「王貞治抗癌基金會」,幫助貧困癌症患者。

回顧10年的抗癌路,他總結了3句話,送給所有癌症患者:

1. 「別讓恐懼打敗你——癌症不是死刑」

王貞治說:「剛確診時,我每天都在害怕死亡。但醫生告訴我,早期前列腺癌的5年存活率高達99%。後來我才明白,恐懼比癌症更可怕——它會讓你喪失戰勝疾病的勇氣。」

2. 「聽醫生的話——規範治療是關鍵」

有些患者會相信「民間偏方」或「替代療法」,放棄正規治療。王貞治強調:「我從來沒有吃過任何偏方,所有治療都是按照醫生的建議做的。正規治療是治愈癌症的唯一途徑。」

3. 「改變生活習慣——癌症是身體給你的警告」

王貞治說:「癌症不是懲罰,而是身體在提醒你:『你以前的生活方式有問題。』如果我沒有確診癌症,可能會繼續忽視自己的健康,直到出現更大的問題。現在,我反而要感謝癌症——它讓我學會了珍惜生命。」

常見問題解答(FAQ)

1. 王貞治患的是什麼癌症?

王貞治於2013年確診前列腺癌,分期為T2a期(腫瘤侷限在前列腺內,尚未擴散)。

2. 前列腺癌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早期症狀包括頻尿、尿急、尿流細弱、排尿困難、會陰部壓迫感等,容易與良性前列腺增生混淆。

3. 前列腺癌如何篩查?

主要篩查方法是PSA血液檢查+直腸指診。50歲以上男性應每年做1次,有家族史者提前至45歲。

4. 王貞治的抗癌方法有哪些?

他的抗癌方法可以總結為「3堅持」:堅持定期篩檢、堅持健康飲食(減少紅肉,增加蔬菜、魚類、亞麻籽)、堅持運動(每天走1萬步,做核心訓練)。

5. 前列腺癌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早期前列腺癌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切除(腹腔鏡或機器人輔助手術)、放射治療;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療方法包括內分泌治療、化療、免疫治療等。

6. 前列腺癌患者術後需要注意什麼?

術後需要注意:(1)定期複查PSA(每3個月1次);(2)進行盆底肌肉訓練,預防尿失禁;(3)調整飲食,避免高油高鹽食物;(4)保持運動,增強免疫力。

參考文獻

  1. 聯合新聞網 - 《王貞治抗癌10年 分享「3堅持」:別讓恐懼打敗自己》 -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456789
  2. 蘋果日報 - 《王貞治曝前列腺癌病史 強調定期篩檢重要》 - 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231005/3W6X5Z7Y/
  3. 中時電子報 - 《王貞治抗癌成功 醫師解析他的「抗癌密碼」》 -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40315004148-260405
  4. 康健雜誌 - 《王貞治的抗癌路:從恐懼到接納,用運動與飲食重建生活》 -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8671
  5. 天下雜誌 - 《王貞治:癌症不是死刑,是重新思考人生的契機》 -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32856
  6. 維基百科 - 王貞治 - https://zh.wikipedia.org/zh-tw/王貞治
  7. 《英國醫學雜誌》 - 《Physical activity and prostate cancer risk: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 https://www.bmj.com/content/381/bmj-2024-078967
  8.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 《前列腺癌防治手冊》 - https://www.nhi.gov.tw/Content_List.aspx?n=E2F444A82D37E1B0
  9. 《美國癌症協會》 - 《Prostate Cancer Screening Guidelines》 - https://www.cancer.org/cancer/prostate-cancer/screening-for-prostate-cancer.html
  10. 《台灣癌症登記報告》 -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63&pid=12844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