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理解癌症:从成因、症状到治疗与预防的完整指南

理解癌症:从成因、症状到治疗与预防的完整指南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2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理解癌症:从成因、症状到治疗与预防的完整指南

癌症,这个令全球人口闻之色变的疾病,早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威胁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4年的数据,全球每年有超过2000万人被诊断出癌症,其中约1000万人因癌症去世[^1]。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癌症”二字往往与“不治之症”画上等号,但事实上,随着医学的进步,早期癌症的治愈率已大幅提升,甚至部分晚期癌症也能通过精准治疗实现长期存活。本文将从基础认知早期警讯成因风险预防策略诊断分期2025最新治疗趋势,为你拆解癌症的全貌,帮你用科学的视角理解这个复杂的疾病。

什么是癌症?从细胞变异到恶性肿瘤的演变

癌症的核心定义

癌症(Cancer),本质上是细胞异常增生与分化的疾病。我们的身体由约37万亿个细胞组成,正常细胞会遵循“生长-分化-凋亡”的规律:当细胞老化或受损时,会自动凋亡(程序性死亡),由新细胞取代。但如果细胞的DNA发生突变,导致其失去“自我调控”的能力,就会无限增殖,形成“肿瘤”(Tumor)[^2]。

良性vs恶性:关键区别

并非所有肿瘤都是癌症!肿瘤分为两类:

  • 良性肿瘤:细胞增生缓慢,不会扩散到周围组织(无侵袭性),如脂肪瘤、子宫肌瘤。通常通过手术切除即可治愈,不会复发。
  • 恶性肿瘤(即癌症):细胞生长迅速,会突破组织边界(侵袭性),并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转移瘤)。例如肺癌转移到脑部,就是“肺癌脑转移”。

癌症的命名规则

癌症的名称通常根据起源组织命名:

  • 上皮组织(覆盖身体表面或内脏黏膜):如肺癌(肺上皮)、乳腺癌(乳腺导管上皮),称为“癌”(Carcinoma),占所有癌症的80%以上。
  • 间叶组织(肌肉、骨、脂肪):如骨肉瘤、横纹肌肉瘤,称为“肉瘤”(Sarcoma)。
  • 血液系统:如白血病(白细胞异常)、淋巴瘤(淋巴细胞异常),属于“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癌症的早期症状:身体发出的10个“红色警讯”

癌症的可怕之处在于早期无明显症状,等出现疼痛、肿块等典型表现时,往往已到中晚期。但身体其实会发出一些“微小信号”,若能及时察觉,就能抓住最佳治疗时机。以下是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列出的10个早期警讯[^3]:

  1. 不明原因的体重骤降:在没有刻意节食或运动的情况下,3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10%,可能是胃癌、肺癌或胰腺癌的信号。
  2. 持续咳嗽或声音嘶哑:咳嗽超过3周,或伴随痰中带血、声音嘶哑,需警惕肺癌或喉癌。
  3. 吞咽困难或胸骨后疼痛:进食时感觉食物“卡在喉咙”,或胸骨后有烧灼样疼痛,可能是食管癌或胃癌。
  4. 持续消化不良或胃痛:长期胃痛、反酸、恶心,且药物无法缓解,需排查胃癌或胰腺癌。
  5. 排便习惯改变:突然出现便秘、腹泻交替,或大便带血、变细,可能是结肠癌或直肠癌。
  6. 异常出血:非经期阴道出血(宫颈癌)、尿血(膀胱癌或肾癌)、痰中带血(肺癌)、便血(胃肠道癌),都是危险信号。
  7. 体表或体内肿块:颈部、腋窝、乳房或腹部出现无痛性肿块,且逐渐增大,可能是淋巴瘤、乳腺癌或肝癌。
  8. 持续疼痛:不明原因的骨痛(骨转移或骨髓瘤)、胸痛(肺癌)、腹痛(胰腺癌),超过2周需就医。
  9. 皮肤或黏膜异常:黑痣突然变大、变色、溃烂(黑色素瘤);口腔黏膜出现白斑或溃疡(口腔癌)。
  10. 疲劳或乏力:持续的疲劳感,即使休息也无法缓解,可能是白血病、淋巴瘤或其他癌症的全身表现。

注意:这些症状并非癌症专属(如感冒也会咳嗽),但如果持续超过2周逐渐加重,一定要及时就医做进一步检查!

癌症的成因与风险因素:哪些人更容易得癌症?

癌症的发生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环境因素占比约70%-90%[^4]。以下是主要的风险因素:

1. 遗传因素:“癌症基因”的影响

约5%-10%的癌症与遗传有关,即父母传递的致癌基因突变(如BRCA1/2突变与乳腺癌、卵巢癌;APC突变与结肠癌)。如果家族中有2位以上直系亲属患同一种癌症,建议做基因检测(如全外显子测序),评估患癌风险。

2. 生活习惯:最可改变的风险

  • 吸烟:是肺癌、膀胱癌、喉癌的首要危险因素,全球约30%的癌症死亡与吸烟有关[^5]。二手烟同样危险,非吸烟者暴露于二手烟中,肺癌风险增加20%-30%。
  • 饮酒:酒精代谢产物“乙醛”会损伤DNA,增加肝癌、食管癌、乳腺癌的风险。即使少量饮酒(每天1杯),也会提高患癌概率。
  • 饮食不当:高盐(胃癌)、高糖(胰腺癌)、高脂肪(结肠癌)、加工肉(如香肠、培根,结肠癌)、烧烤/油炸食品(含多环芳烃,致癌)的摄入,都会增加风险。
  • 缺乏运动:久坐不动会导致肥胖,而肥胖与13种癌症(如乳腺癌、结肠癌、胰腺癌)相关,因为脂肪细胞会分泌炎症因子,促进癌细胞生长[^6]。

3. 环境与职业暴露

  • 化学致癌物:长期接触石棉(肺癌、间皮瘤)、苯(白血病)、甲醛(鼻咽癌、白血病)的职业人群(如建筑工人、油漆工),患癌风险显著升高。
  • 辐射:电离辐射(如X射线、核电站泄漏)会直接损伤DNA,增加白血病、甲状腺癌的风险;紫外线(UV)照射是黑色素瘤的主要成因,长期暴晒需涂抹防晒霜。
  • 病毒与细菌感染:某些病原体可导致癌症,如HPV(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肛门癌;乙肝/丙肝病毒(HBV/HCV)与肝癌;幽门螺杆菌(Hp)与胃癌[^7]。

4. 年龄:不可忽视的因素

癌症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40岁后风险显著增加,60岁以上人群占所有癌症病例的60%以上。这是因为细胞DNA的突变会“累积”,随着年龄增长,修复突变的能力下降。

癌症预防:从日常细节到筛检的“三道防线”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40%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8]。预防癌症的核心是“减少致癌暴露”+“增强身体免疫力”,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级:

一级预防:远离致癌因素(病因预防)

  • 戒烟限酒:戒烟是预防肺癌的最有效方法,即使50岁戒烟,也能降低30%-50%的肺癌风险;酒精尽量少喝或不喝。
  • 健康饮食:多吃全谷物、蔬菜(每天500g)、水果(每天200g)、豆类,少吃加工肉、油炸食品、高糖饮料。建议遵循“地中海饮食”(富含橄榄油、鱼类、坚果),已被证明能降低结肠癌、乳腺癌的风险[^9]。
  •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如跳绳、游泳),可降低结肠癌、乳腺癌的风险。
  • 接种疫苗:接种HPV疫苗(预防宫颈癌、肛门癌)、乙肝疫苗(预防肝癌),是预防病毒相关癌症的有效手段。
  • 避免辐射与化学暴露:减少紫外线暴晒(戴帽子、涂SPF30+防晒霜);避免接触石棉、苯等致癌物;装修后通风3个月以上再入住(降低甲醛暴露)。

二级预防:早期筛检(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早期筛检是提高癌症治愈率的关键!以下是香港防癌会推荐的常见癌症筛检时间表[^10]:

| 癌症类型 | 筛检对象 | 筛检方法 | 频率 | |----------|----------|----------|------| | 乳腺癌 | 40岁以上女性 | 乳腺超声+钼靶(X线) | 每年1次 | | 宫颈癌 | 25岁以上有性生活女性 | 宫颈细胞学检查(TCT)+HPV检测 | 每3年1次 | | 结肠癌 | 50岁以上人群 | 结肠镜检查 | 每10年1次 | | 肺癌 | 50岁以上、吸烟≥20包/年或戒烟≤15年 | 低剂量CT(LDCT) | 每年1次 | | 肝癌 | 乙肝/丙肝病毒携带者、肝硬化患者 | 甲胎蛋白(AFP)+腹部超声 | 每6个月1次 |

注意:筛检需根据个人风险调整,如有家族史,应提前10年开始筛检(如母亲50岁患乳腺癌,女儿40岁开始筛检)。

三级预防:康复与复发预防(针对癌症患者)

对于已确诊的癌症患者,三级预防的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预防复发

  • 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手术、化疗、放疗等),定期复查;
  • 调整生活习惯(戒烟、健康饮食、运动),增强免疫力;
  • 关注心理健康,必要时寻求心理辅导(癌症患者的抑郁症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2-3倍)[^11]。

癌症诊断与分期:从检查到结果解读

当出现疑似症状或筛检异常时,医生会通过以下步骤明确诊断与分期:

1. 初步检查:发现异常

  •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如乳房肿块)、听诊(如肺部啰音)发现异常;
  • 影像学检查:X线、超声、CT、MRI、PET-CT等,用于定位肿瘤位置与大小;
  • 血液检查:肿瘤标志物(如AFP对应肝癌、CEA对应结肠癌),但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一定是癌症(如炎症也会升高),需结合其他检查。

2. 确诊金标准:病理检查

无论影像学结果如何,病理检查是诊断癌症的“金标准”。医生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获取肿瘤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 组织学类型:确定是腺癌、鳞癌还是肉瘤;
  • 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接近正常细胞,恶性程度低)、中分化、低分化(恶性程度高);
  • 分子检测:检测基因突变(如EGFR突变对应肺癌标靶药物),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3. 癌症分期:判断病情进展

分期是评估癌症严重程度的关键,常用TNM分期系统(由国际抗癌联盟UICC制定):

  • T(Tumor):肿瘤大小与侵袭范围(如T1:肿瘤≤3cm,未侵犯胸膜;T4:肿瘤侵犯胸壁或心包);
  • N(Node):淋巴结转移情况(N0:无淋巴结转移;N1:同侧肺门淋巴结转移);
  • M(Metastasis):远处转移(M0:无远处转移;M1:有远处转移,如脑、肝转移)。

根据TNM组合,癌症分为Ⅰ-Ⅳ期:

  • Ⅰ期:早期,肿瘤局限,无转移,治愈率高(如Ⅰ期肺癌治愈率约80%);
  • Ⅱ期:中期,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可能有淋巴结转移;
  • Ⅲ期:局部晚期,肿瘤广泛侵犯,淋巴结转移较多;
  • Ⅳ期:晚期,有远处转移,治愈难度大,但可通过治疗延长生存期。

2025癌症治疗新趋势:精准医疗与免疫疗法的突破

过去10年,癌症治疗的最大变革是从“一刀切”的化疗,转向“个性化”的精准治疗。2025年,以下四大趋势将成为主流:

1. 免疫疗法:从“ checkpoint抑制剂”到“双特异性抗体”

免疫疗法的核心是“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对抗癌细胞”。目前最成熟的是PD-1/PD-L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已获批用于肺癌、黑色素瘤、肾癌等多种癌症。2025年,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ies)将成为新热点:这类药物能同时结合癌细胞上的靶点(如CD19)和T细胞上的激活分子(如CD3),直接“桥接”T细胞与癌细胞,提高杀伤效率。例如,针对B细胞淋巴瘤的双特异性抗体“Glofitamab”,客观缓解率(ORR)达65%,且持续缓解时间更长[^12]。

2. 标靶药物:从“单一靶点”到“多靶点联合”

标靶药物是针对癌细胞特定基因突变的“精准导弹”,相比化疗副作用更小。2025年,多靶点联合治疗将成为趋势:例如,肺癌患者若有EGFR突变+MET扩增,可联合使用EGFR抑制剂(如奥希替尼)与MET抑制剂(如卡马替尼),有效克服耐药问题[^13]。此外,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也将更普及:这类药物将标靶抗体与化疗药物结合,精准输送到癌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如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DS-8201,客观缓解率达79%)[^14]。

3. CAR-T细胞疗法:从“血液癌”到“实体瘤”

CAR-T细胞疗法是通过基因改造患者的T细胞,使其表达“嵌合抗原受体(CAR)”,从而识别并杀死癌细胞。目前CAR-T主要用于血液癌(如白血病、淋巴瘤),2025年将向实体瘤(如肺癌、乳腺癌)拓展。例如,针对实体瘤的“CAR-T细胞”可靶向癌细胞表面的“GPC3”(肝癌)或“Claudin 18.2”(胃癌),早期临床试验显示客观缓解率达30%-40%[^15]。

4. AI辅助治疗:从“诊断”到“治疗决策”

AI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AI诊断:通过影像学数据(如CT、MRI)识别早期癌症,准确率超过人类医生(如Google的DeepMind系统,肺癌筛查准确率达94%)[^16];
  • AI治疗决策: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组数据、临床信息,预测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如IBM的Watson for Oncology,能为肺癌患者推荐个性化治疗方案,符合率达90%以上)[^17];
  • AI药物研发:加速新药开发,例如利用AI预测药物靶点,将研发时间从5年缩短到1年(如DeepMind的AlphaFold,已破解多种癌症相关蛋白的结构)[^18]。

常见问题(FAQ)

Q1:癌症会传染吗?

A:不会。癌症是细胞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不具备传染性。但某些与癌症相关的病原体(如HPV、乙肝病毒)会传染,需注意预防。

Q2:早期癌症能治愈吗?

A:!早期癌症(Ⅰ期)的治愈率很高,如Ⅰ期乳腺癌治愈率约90%,Ⅰ期结肠癌治愈率约85%,Ⅰ期肺癌治愈率约80%。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

Q3:预防癌症要吃什么?

A:建议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水果)、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蓝莓、菠菜、坚果)、富含 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三文鱼、亚麻籽)。避免加工肉、油炸食品、高糖饮料。

Q4:癌症患者能吃海鲜吗?

A:!海鲜富含优质蛋白和omega-3脂肪酸,有助于癌症患者恢复体力。但需注意避免生吃(如生鱼片),以免感染寄生虫。

Q5:化疗的副作用很大,能不能不做?

A:化疗的副作用(如脱发、恶心、乏力)是暂时的,且现代医学已能有效缓解(如用止吐药减少恶心)。是否需要化疗,需根据癌症类型、分期、患者身体状况综合判断,建议遵循医生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Global Cancer Observatory [^1]
  2. Wikipedia. (2024). 癌症 [^2]
  3.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2023). 10 Early Warning Signs of Cancer [^3]
  4. Doll, R., & Peto, R. (1981). The Causes of Cancer: Quantitative Estimates of Avoidable Risks of Cancer in the United States Today [^4]
  5.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2022). Tobacco and Cancer [^5]
  6.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2016). Body Fatness and Cancer [^6]
  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Infectious Agents and Cancer [^7]
  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Cancer Prevention [^8]
  9. Trichopoulou, A., et al. (2009). Mediterranean Diet and Survival Among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9]
  10. 香港防癌会. (2024). 癌症筛检指南 [^10]
  11.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23). Depression and Cancer [^11]
  12. van der Stegen, S. J., et al. (2024). Glofitamab in Relapsed/Refractory Large B-Cell Lymphoma [^12]
  13. Wu, Y. L., et al. (2024). Combination of Osimertinib and Capmatinib in EGFR-Mutant, MET-Amplifi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13]
  14. Modi, S., et al. (2022). Trastuzumab Deruxtecan in Previously Treated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14]
  15. Wang, X., et al. (2024). CAR-T Cell Therapy Targeting Claudin 18.2 in Gastric Cancer [^15]
  16. DeepMind. (2020). AI for Lung Cancer Detection [^16]
  17. IBM Watson Health. (2023). Watson for Oncology [^17]
  18. DeepMind. (2021). AlphaFold: Solving Protein Structure Prediction [^18]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