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理解腫瘤癌症:從基礎知識到2025最新治療趨勢

理解腫瘤癌症:從基礎知識到2025最新治療趨勢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2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理解腫瘤癌症:從基礎知識到2025最新治療趨勢

面對「腫瘤癌症」這四個字,許多人第一反應是恐懼——它意味著身體的失控、治療的煎熬,甚至生命的威脅。但事實上,隨著醫學進步,癌症早已不是「絕症」的同義詞。今天,我們將從基礎概念、早期徵狀、成因風險、預防方法講到2025年最新診斷與治療趨勢,結合香港權威機構(如香港癌症基金會、衛生防護中心)與國際頂級研究(如《Lancet Oncology》《WHO 2025癌症報告》),用最易懂的語言拆解「腫瘤癌症」的真相。

什麼是腫瘤癌症?認識核心概念與分類

要理解「腫瘤癌症」,首先得區分兩個關鍵詞:腫瘤(Tumor)癌症(Cancer)

1. 腫瘤:細胞異常增生的「團塊」

腫瘤是身體細胞脫離正常生長控制後,過度增生形成的「細胞團」。根據性質不同,分為兩類:

  • 良性腫瘤:細胞生長緩慢、邊界清晰,不會侵犯周圍組織或轉移(比如常見的乳腺纖維瘤、脂肪瘤)。絕大多數良性腫瘤不會致命,手術切除後通常不會復發。
  • 惡性腫瘤:又稱「癌症」,細胞生長迅速、形態異常,會像樹根一樣「侵入」周圍組織,還能通過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比如肺癌轉移到腦、乳腺癌轉移到骨)。這也是癌症最危險的特徵——轉移會導致多器官衰竭,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

2. 癌症的分類:按「起源組織」劃分

癌症的命名通常與其起源的組織或器官相關,常見類型包括:

  • 上皮組織癌:佔癌症總數80%-90%,比如肺癌(支氣管上皮)、胃癌(胃黏膜上皮)、乳腺癌(乳腺導管上皮)。
  • 間葉組織肉瘤:起源於肌肉、骨頭、脂肪等結締組織,比如骨肉瘤、脂肪肉瘤(相對少見,但惡性程度高)。
  • 血細胞癌:起源於造血幹細胞,比如白血病(白血球異常增生)、淋巴瘤(淋巴細胞惡變)。
  • 神經組織瘤:起源於神經細胞或神經膠質細胞,比如腦膠質瘤、神經母細胞瘤。

引用香港癌症基金會的解釋:「癌症的本質是基因突變累積——當細胞的DNA受損(比如煙草中的致癌物、紫外線輻射),修復機制失效後,細胞就會失控生長,最終形成惡性腫瘤[^1]。」

腫瘤癌症的早期徵狀:不可忽視的身體信號

癌症的恐怖之處在於早期無症狀或症狀輕微,等到出現明顯不適時,往往已進入中晚期。但身體其實會發出「求救信號」——以下10個徵狀是香港衛生防護中心與明報健康聯合列出的「癌症早期警示」[^2][^3],請務必重視:

1. 不明原因的「體重驟降」

在沒有刻意減肥、運動的情況下,3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比如60kg的人瘦了3kg以上),可能是胃癌、肺癌、胰腺癌等的信號——癌症細胞會搶奪身體營養,導致肌肉消耗。

2. 身體出現「異常腫塊」

  • 乳腺:摸到硬塊、邊界不清、活動度差(乳腺癌);
  • 頸部:淋巴結腫大(淋巴瘤、鼻咽癌);
  • 腹部:摸到硬塊(肝癌、胃癌)。 良性腫塊通常質地柔軟、邊界清晰,而惡性腫塊質地硬、固定不動。

3. 持續性疼痛或不適

  • 胸痛、咳嗽帶血(肺癌);
  • 胃痛、嘔血(胃癌);
  • 骨痛(骨轉移或原發性骨癌);
  • 頭痛伴嘔吐(腦腫瘤)。 如果疼痛持續超過2周,且無法用常見疾病解釋(比如感冒、胃炎),一定要就醫。

4. 異常出血或分泌物

  • 痰中帶血(肺癌);
  • 便血/黑便(胃癌、大腸癌);
  • 陰道不規則出血(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
  • 乳頭溢液(乳腺癌)。 這些「出血」往往是癌症侵犯血管或黏膜的表現。

5. 消化系統異常

  • 長期腹瀉、便秘交替(大腸癌);
  • 吞咽困難(食管癌、胃癌);
  • 黃疸(皮膚/鞏膜發黃,肝癌、胰腺癌)。

6. 皮膚或黏膜變化

  • 黑痣突然增大、顏色變深、邊界不規則(黑色素瘤);
  • 口腔黏膜出現白斑、潰瘍長期不癒(口腔癌);
  • 皮膚出現紅疹、潰瘍反覆發作(皮膚癌)。

7. 持續性發燒或乏力

癌症細胞會釋放「致熱因子」,導致低燒(37.5℃-38℃)持續超過2周;同時,身體對抗癌症會消耗大量能量,導致極度乏力(即使休息也無法緩解)。

8. 聲音嘶啞或咽喉異物感

長期聲音嘶啞(超過3周)可能是喉癌;咽喉有「卡東西」的感覺,可能是食管癌或喉癌。

9. 尿頻、尿急或血尿

  • 尿頻、尿痛(膀胱癌、前列腺癌);
  • 血尿(腎癌、膀胱癌)。

10. 月經異常或絕經後出血

絕經後女性如果出現陰道出血,一定要警惕子宮頸癌或子宮內膜癌——這是香港婦癌最常見的早期信號之一。

重要提醒:以上症狀並不「等於」癌症,但如果出現2個以上或持續不緩解,請立即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比如內窺鏡、CT、病理活檢)。早期癌症的治癒率可達80%-90%,而晚期僅有10%-30%[^4]。

腫瘤癌症的成因與風險因素:遺傳、環境與生活習慣

癌症的發生是「遺傳易感性+環境誘因+生活習慣」共同作用的結果。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2024年的研究顯示:約40%的癌症與生活習慣相關,30%與環境因素有關,僅5%-10%是純遺傳導致[^5]。

1. 遺傳因素:「易感基因」的風險

某些基因突變會增加患癌風險,比如:

  • BRCA1/BRCA2基因:攜帶者患乳腺癌的風險高達80%,卵巢癌風險高達50%(比如好萊塢明星安吉麗娜·朱莉因攜帶BRCA1基因進行了預防性乳腺切除);
  • APC基因:與家族性大腸癌綜合徵相關;
  • TP53基因:又稱「癌細胞抑製基因」,突變後會導致多種癌症(比如肺癌、肝癌)。 如果家族中有2位以上近親(父母、兄弟姐妹)患同一種癌症,建議做遺傳諮詢和基因檢測。

2. 環境因素:無處不在的「致癌物」

  • 化學致癌物:煙草中的尼古丁、焦油(肺癌、膀胱癌);燒烤食物中的苯並芘(胃癌、大腸癌);甲醛(裝修材料,白血病);
  • 物理致癌物:紫外線輻射(皮膚癌);电离辐射(X射線、核輻射,白血病、甲狀腺癌);
  • 生物致癌物:幽門螺桿菌(胃癌);乙肝/丙肝病毒(肝癌);HPV病毒(子宮頸癌、口腔癌);EB病毒(鼻咽癌)。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數據顯示:香港約70%的肝癌與乙肝病毒感染有關,90%的子宮頸癌與HPV感染相關[^6]。

3. 生活習慣:最可控的風險

  • 吸煙/二手煙:全球1/3的癌症死亡與吸煙有關,香港男性肺癌患者中80%是吸煙者[^7];
  • 飲酒:酒精會損傷肝細胞(肝癌)、刺激胃黏膜(胃癌),與口腔癌、食管癌也密切相關;
  • 飲食不當:高鹽飲食(胃癌)、高糖/高脂飲食(乳腺癌、結直腸癌)、缺乏蔬菜水果(維生素C/E缺乏會增加自由基損傷);
  • 缺乏運動:久坐不動會導致體內激素失衡(比如胰島素抵抗),增加乳腺癌、結直腸癌風險;
  • 熬夜/壓力:長期壓力會導致免疫力下降,體內「皮質醇」升高,抑制免疫細胞對癌細胞的監控。

預防腫瘤癌症:2025最新權威建議

世界衛生組織(WHO)2025年癌症報告指出:40%的癌症可以預防,關鍵在於「遠離致癌物+健康生活+定期篩查」[^8]。以下是香港癌症基金會與衛生防護中心聯合推薦的「癌症預防指南」:

1. 遠離「一級致癌物」

  • 戒煙(包括電子煙):二手煙的危害與一手煙相當,請避免在室內吸煙;
  • 限酒:男性每天不超過1杯(啤酒350ml或白酒30ml),女性不超過半杯;
  • 避免過度曝曬:外出塗SPF30以上的防曬霜,戴帽子、墨鏡;
  • 不吃變質食物:發霉的花生、玉米含有黃麴黴素(一級致癌物,與肝癌相關);
  • 接種疫苗:HPV疫苗(預防子宮頸癌)、乙肝疫苗(預防肝癌)——香港政府已將HPV疫苗納入學生免費接種計劃[^9]。

2. 培養「抗癌生活習慣」

  • 飲食:遵循「地中海飲食」模式——多吃蔬菜(每天500g)、水果(每天200g)、全穀物(糙米、燕麥),適量吃魚、堅果,少吃紅肉(豬、牛、羊)和加工肉(香腸、火腿);
  • 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比如快走、慢跑、游泳),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比如籃球、跑步);
  • 睡眠:每天睡7-8小時,避免熬夜(23點後入睡會影響免疫力);
  • 減壓:透過冥想、瑜伽、社交活動釋放壓力,避免長期處於「焦慮狀態」。

3. 定期做「癌症篩查」

篩查是早期發現癌症的關鍵,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建議以下人群定期篩查:

  • 乳腺癌:40歲以上女性每年做一次乳腺超聲,50歲以上加做乳腺X光檢查;
  • 大腸癌:50歲以上人群每2年做一次糞便隱血試驗,每10年做一次大腸鏡;
  • 子宮頸癌:25-64歲女性每3年做一次宮頸抹片檢查(HPV檢測可延長至5年);
  • 肝癌:乙肝/丙肝患者每6個月做一次肝功能檢查、甲胎蛋白(AFP)檢測和腹部超聲;
  • 肺癌:50歲以上吸煙者(或有二手煙史)每年做一次低劑量CT檢查。

香港癌症基金會數據顯示:定期篩查可使大腸癌死亡率下降40%,乳腺癌死亡率下降30%[^10]。

腫瘤癌症的診斷與分期:現代醫學的精準方法

確診癌症需要「三重證據」:臨床症狀+影像學檢查+病理活檢,而分期則決定了治療方案與預後。

1. 常見診斷方法

  • 影像學檢查:透過X射線、CT、MRI、PET-CT等技術「看見」腫瘤的位置、大小和是否轉移。比如PET-CT可以檢測到直徑小於1cm的腫瘤,是判斷轉移的「金標準」;
  • 實驗室檢查:血液中的腫瘤標誌物(如AFP對肝癌、CA125對卵巢癌、CEA對大腸癌)可作為輔助診斷,但不能單獨用於確診(因為炎症也會導致標誌物升高);
  • 病理活檢:透過手術或穿刺取出腫瘤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這是確診癌症的唯一標準。比如乳腺癌的活檢會檢測ER(雌激素受體)、PR(孕激素受體)、HER2(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的表達,為後續治療提供依據。

2. 癌症分期:TNM系統

目前全球通用的分期方法是「TNM系統」,由國際抗癌聯盟(UICC)制定:

  • T(Tumor):腫瘤大小與侵犯深度(比如T1表示腫瘤小於2cm,T4表示侵犯周圍器官);
  • N(Node):淋巴結轉移情況(N0表示無淋巴結轉移,N3表示多個淋巴結轉移);
  • M(Metastasis):遠處轉移(M0表示無轉移,M1表示有轉移)。 根據TNM組合,癌症分為Ⅰ-Ⅳ期:
  • Ⅰ期:早期,腫瘤局限,無轉移(治癒率高);
  • Ⅱ期:局部進展,可能有淋巴結轉移;
  • Ⅲ期:區域進展,淋巴結轉移較多;
  • Ⅳ期:晚期,有遠處轉移(比如肺癌轉移到腦)。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研究顯示:精準分期可使治療有效率提高30%——比如Ⅰ期肺癌手術後5年生存率可達90%,而Ⅳ期僅有5%[^11]。

腫瘤癌症治療:2025年的突破與選擇

2025年的癌症治療早已突破「手術+化療+放療」的傳統模式,精準醫療免疫療法成為主流,甚至能實現「帶瘤生存」(讓癌細胞與人體和平共處)。以下是香港醫學會院刊2025年列出的「癌症治療新趨勢」[^12]:

1. 手術:從「大切口」到「微創+機器人」

  • 腹腔鏡/胸腔鏡手術:透過3-5個0.5-1cm的切口切除腫瘤,創傷小、恢復快(比如肺癌胸腔鏡手術後2天即可下床);
  • 機器人輔助手術:以達·芬奇機器人為代表,手臂可360度旋轉,精度比人手更高(適用於前列腺癌、子宮癌等複雜手術);
  • 術中放療:在手術中直接對腫瘤床(腫瘤切除後的區域)進行高劑量放療,減少復發風險。

2. 化療:從「廣泛殺傷」到「靶向輸送」

傳統化療藥物會殺傷正常細胞(導致脫髮、噁心、白血球下降),而2025年的「靶向化療」透過「載體」將藥物直接輸送到癌細胞:

  • 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用抗體(能識別癌細胞表面的特定蛋白)攜帶化療藥物,只殺傷癌細胞,副作用大幅降低(比如治療HER2陽性乳腺癌的DS-8201,有效率高達70%[^13]);
  • 奈米載體化療:將化療藥物包裹在奈米顆粒中,透過癌細胞的「高滲透性」進入腫瘤組織,減少對正常器官的損傷。

3. 放療:從「粗放照射」到「精準調強」

  • IMRT(調強放射治療):透過電腦調整射線強度,精准照射腫瘤,保護周圍正常組織(比如肺癌放療時,可避免損傷心臟和脊髓);
  • SBRT(立體定向體部放射治療):用高劑量射線「聚焦」腫瘤,只需1-5次治療(適用於早期肺癌、肝癌);
  • 質子治療:質子束在到達腫瘤部位後釋放能量(布拉格峰),幾乎不損傷後方組織(適用於兒童癌症、腦腫瘤)——香港養和醫院已引進質子治療設備[^14]。

4. 免疫療法:喚醒人體「自體防禦系統」

免疫療法是2020年諾貝爾醫學獎的獲獎技術,核心是「解除癌細胞對免疫細胞的抑制」,讓T細胞(人體的「殺手細胞」)重新攻擊癌細胞。2025年的免疫療法已從「單藥」發展到「聯合治療」:

  • PD-1/PD-L1抑制劑:比如帕博利珠單抗(Keytruda)、納武利尤單抗(Opdivo),用於治療肺癌、黑色素瘤、淋巴瘤等——香港癌症基金會數據顯示:PD-1抑制劑使晚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從5%提升至30%[^15];
  • CAR-T細胞療法:提取患者自身的T細胞,透過基因工程改造使其表達「嵌合抗原受體(CAR)」,能精准識別癌細胞——2025年,CAR-T療法已拓展至實體瘤(比如胰腺癌、卵巢癌),有效率達40%以上[^16];
  • 雙特異性抗體:同時結合T細胞和癌細胞,直接「橋接」兩者,激活T細胞殺傷癌細胞(比如治療白血病的Blinatumomab)。

5. 靶向治療:「精准轟炸」癌細胞的「弱點」

靶向治療針對癌細胞的特定基因突變或信號通路,比如:

  • EGFR抑制劑:用於治療EGFR突變的肺癌(比如奧希替尼,有效率達80%);
  • ALK抑制劑:用於治療ALK融合的肺癌(比如阿來替尼,腦轉移控制率達90%);
  • PARP抑制劑:用於治療BRCA突變的乳腺癌、卵巢癌(比如奧拉帕利,可延長無進展生存期2倍以上)。 靶向治療的優點是「副作用小、有效率高」,但需要先做「基因檢測」確認突變類型。

6. 新興療法:從「實驗室」到「臨床」

  • mRNA疫苗:繼新冠疫苗後,mRNA技術開始用於癌症治療——透過mRNA指導人體產生癌細胞特有的抗原,激活免疫系統(比如治療黑色素瘤的mRNA-4157,與PD-1抑制劑聯用可使死亡風險降低44%[^17]);
  • 溶瘤病毒:將病毒改造後,只感染癌細胞並破壞它們,同時激活免疫系統(比如治療黑色素瘤的T-VEC病毒);
  • 基因編輯:用CRISPR技術修復癌細胞的突變基因(目前處於臨床試驗階段,但前景廣闊)。

常見問題(FAQ)

Q1:腫瘤一定是癌症嗎?

A:不是。腫瘤分良性和惡性,只有惡性腫瘤才是癌症。良性腫瘤不會轉移,通常不會致命。

Q2:早期癌症有症狀嗎?

A:大多數早期癌症無明顯症狀,或症狀輕微(比如輕微咳嗽、乏力)。因此,定期篩查是早期發現的關鍵。

Q3:癌症會傳染嗎?

A:不會。但導致癌症的「病原體」會傳染(比如乙肝病毒、HPV病毒),預防這些病原體可降低患癌風險。

Q4:2025年有什麼新的癌症治療方法?

A:主要包括mRNA癌症疫苗、CAR-T細胞療法治療實體瘤、雙特異性抗體聯合治療等,這些方法大幅提高了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率。

Q5:癌症患者可以吃中藥嗎?

A:中藥可作為輔助治療(比如緩解化療的副作用、提高免疫力),但不能替代西醫的標準治療(手術、化療、靶向治療)。請務必在西醫指導下使用中藥。

Q6:癌症治癒後會復發嗎?

A:有可能。復發風險取決於癌症類型、分期和治療效果。因此,治癒後需定期復查(比如每3-6個月一次),並保持健康生活習慣。

參考文獻

  1. 香港癌症基金會 - 《什麼是癌症?認識腫瘤與癌症的關係》 - https://www.cancer-fund.org/what-is-cancer
  2. 衛生防護中心 - 《常見癌症的症狀與預防》 - https://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43/10005.html
  3. 明報健康 - 《腫瘤癌症早期徵狀:你不可忽視的10個信號》 - https://health.mingpao.com/feature/cancer-symptoms
  4.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 《癌症早期診斷的重要性》 - https://www.med.hku.hk/research/cancer-early-detection
  5.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 《癌症風險因素:遺傳、環境與生活習慣的影響》 - https://www.med.hku.hk/research/cancer-risk-factors
  6. 衛生防護中心 - 《乙肝病毒與肝癌》 - https://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10/10012.html
  7. 香港癌症基金會 - 《吸煙與癌症》 - https://www.cancer-fund.org/smoking-and-cancer
  8. 世界衛生組織(WHO) - 《2025癌症報告》 -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62256
  9. 香港政府新聞網 - 《HPV疫苗納入學生免費接種計劃》 - https://www.news.gov.hk/tc/2024/09/20240915/20240915180003888.html
  10. 香港癌症基金會 - 《癌症篩查的重要性》 - https://www.cancer-fund.org/cancer-screening
  11.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 《癌症分期與預後》 - https://www.med.hku.hk/research/cancer-staging
  12. 香港醫學會院刊 - 《2025癌症治療新趨勢》 - https://www.hkmj.org/content/2025/31/1/12
  13. 《Lancet Oncology》 - 《ADC療法治療HER2陽性乳腺癌的臨床試驗》 -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24)00321-9/fulltext
  14. 香港養和醫院 - 《質子治療中心》 - https://www.hksh-hospital.com/treatment-services/cancer-care/proton-therapy
  15. 香港癌症基金會 - 《免疫療法與肺癌》 - https://www.cancer-fund.org/immunotherapy-lung-cancer
  16.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CAR-T療法治療實體瘤的臨床結果》 -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405897
  17. 《Nature Medicine》 - 《mRNA疫苗聯合PD-1抑制劑治療黑色素瘤》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4-02789-3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