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乳突癌症狀全解析:早期徵兆、臨床表現與就醫指引
甲狀腺乳突癌症狀全解析:早期徵兆、臨床表現與就醫指引
什麼是甲狀腺乳突癌?
甲狀腺乳突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是甲狀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約占所有甲狀腺癌病例的80-90%[^2]。它起源於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因腫瘤細胞在顯微鏡下呈現「乳突狀」結構而得名。甲狀腺位於頸部前方,喉結下方,負責分泌甲狀腺激素,調節身體的代謝、生長與發育。甲狀腺乳突癌的生長速度相對緩慢,預後較好,但早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因此早期發現與診斷至關重要。
甲狀腺乳突癌症狀:早期徵兆與常見表現
甲狀腺乳突癌的症狀取決於腫瘤的大小、位置與侵犯範圍。早期症狀通常輕微,甚至無症狀,隨著腫瘤進展,症狀逐漸明顯。以下是不同階段的常見症狀:
早期症狀:容易忽視的「微小信號」
甲狀腺乳突癌在早期幾乎沒有特異性症狀,部分患者僅表現為甲狀腺區域的無痛性結節,往往是在體檢或因其他疾病就醫時偶然發現。以下是一些容易被忽視的早期徵兆:
- 頸部硬結或腫塊:最常見的早期表現,腫塊通常位於喉結下方,質地堅硬,邊界不清,活動度差[^1]。
- 頸部淋巴結腫大:約30-40%的患者以頸部淋巴結轉移為首發症狀,表現為頸側方或鎖骨上窩的無痛性腫塊,生長緩慢[^3]。
- 結節進行性增大:原本無痛的結節在數週或數月內逐漸增大,需警惕惡性可能。
常見臨床表現:當症狀逐漸明顯
隨著腫瘤體積增大,會壓迫或侵犯周圍組織(如氣管、食道、喉返神經),出現以下症狀:
- 頸部疼痛或壓迫感:腫瘤壓迫甲狀腺周圍的神經或軟組織,引起輕度至中度疼痛,多數為鈍痛,可放射至耳部或肩部[^4]。
- 聲音沙啞或說話困難:喉返神經負責支配喉頭肌肉,控制聲帶運動。當腫瘤侵犯喉返神經時,會導致聲音沙啞、說話費力,甚至失聲[^5]。
- 吞嚥困難或呼吸不順:腫瘤壓迫氣管或食道,引起吞嚥時有異物感、呼吸困難(尤其是仰臥時),嚴重時可能出現窒息[^1]。
- 甲狀腺功能異常:少數患者會出現甲狀腺功能亢進(如心悸、多汗、體重下降)或減退(如乏力、怕冷、便秘)的症狀,與腫瘤分泌過多甲狀腺激素或破壞甲狀腺組織有關[^7]。
晚期與轉移症狀:需緊急就醫
如果腫瘤未及時治療,可能轉移至肺部、骨骼或其他器官,出現對應的症狀:
- 肺部轉移:最常見的遠處轉移部位,表現為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難,嚴重時可出現咯血[^6]。
- 骨轉移:多見於脊椎、肋骨或骨盆,表現為持續性骨痛、病理性骨折(輕微外力即可導致骨折)、脊髓壓迫(引起肢體麻木、無力)[^8]。
- 腦轉移:較少見,但預後極差,表現為頭痛、嘔吐、視力模糊、肢體癱瘓等神經系統症狀[^9]。
甲狀腺乳突癌的成因與風險因素
甲狀腺乳突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但研究表明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
遺傳因素:家族性病例需警惕
約5-10%的甲狀腺乳突癌與遺傳有關,常見的遺傳突變包括:
- BRAF突變:最常見的驅動突變(約40-70%的病例),與腫瘤的惡性程度、淋巴結轉移及復發風險增加有關[^10]。
- RET/PTC重排:多見於年輕患者或有輻射暴露史的患者,與腫瘤的早期發生有關[^11]。
- TERT啟動子突變:與腫瘤的侵襲性、遠處轉移及不良預後相關[^12]。 如果家族中有2名或以上成員患甲狀腺乳突癌,則家族成員的患病風險會增加5-10倍,需定期進行甲狀腺篩查[^2]。
輻射暴露:明確的致癌因素
兒童時期接受頸部或頭部放射治療(如治療霍奇金淋巴瘤、腦瘤)是甲狀腺乳突癌的重要風險因素。輻射會損傷甲狀腺細胞的DNA,導致細胞惡性變,暴露劑量越高、年齡越小,風險越高[^3]。此外,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如碘-131)也會增加患病風險,但日常環境中的輻射(如手機、電腦)劑量極低,不會致癌[^13]。
性別與年齡:女性患病率更高
甲狀腺乳突癌的性別分布差異顯著,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3-4倍,可能與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較高有關(雌激素會促進甲狀腺細胞增生)[^1]。好發年齡為30-50歲,年輕患者的腫瘤通常更具侵襲性,而老年患者的預後相對較差[^4]。
其他風險因素
- 甲狀腺疾病病史:患有橋本甲狀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患者,患甲狀腺乳突癌的風險比正常人高2-3倍[^14]。
- 肥胖:肥胖會導致體內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1)水平升高,促進甲狀腺細胞增生,增加惡性變風險[^15]。
- 飲食因素:長期碘缺乏或過量攝入碘均可能增加甲狀腺癌的風險,但目前尚無明確結論[^16]。
如何早期發現甲狀腺乳突癌?
早期發現甲狀腺乳突癌是提高治療效果與存活率的關鍵。以下是常用的早期發現方法:
自我檢查:每月一次頸部觸診
自我檢查簡單易行,可幫助早期發現甲狀腺結節或淋巴結腫大。具體步驟如下:
- 站在鏡子前,頭微微向後仰,暴露頸前部(喉結下方至鎖骨上方)。
- 用雙手的食指、中指與無名指指腹輕輕按壓頸前部,從喉結下方開始,向下移動至鎖骨上方,注意是否有硬結、腫塊或疼痛。
- 檢查頸側方(耳朵下方至鎖骨上窩),用手指輕輕滑動,感受是否有淋巴結腫大(如花生或黃豆大小的硬結)[^7]。 如果發現異常,應及時就醫,進行進一步檢查。
醫學篩查:精準檢查不可或缺
醫學篩查是確診甲狀腺乳突癌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檢查方法包括:
1. 甲狀腺超聲檢查
甲狀腺超聲是篩查甲狀腺結節的首選方法,具有無創、準確、價格低廉等優點。它能檢出直徑小於1公分的結節,並通過結節的形態(如邊界是否清晰、有無鈣化、血流情況)判斷惡性風險[^3]。2025年,AI輔助甲狀腺超聲技術已逐漸普及,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分析超聲圖像,能提高惡性結節的識別準確率(達95%以上),減少漏診與誤診[^17]。
2. 細針穿刺抽吸活檢(FNA)
FNA是確診甲狀腺癌的「金標準」,通過細針抽取結節內的細胞,進行病理學檢查。它的準確率高達90%以上,能區分良性與惡性結節[^4]。對於超聲懷疑惡性的結節(如邊界不清、微小鈣化、縱向生長),應常規進行FNA。
3. 血液檢查
血液檢查主要用於評估甲狀腺功能與腫瘤標誌物:
- 甲狀腺功能檢查:包括促甲狀腺激素(TSH)、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甲狀腺素(T4),用於判斷甲狀腺功能是否正常[^1]。
- 甲狀腺球蛋白(TG):是甲狀腺細胞分泌的蛋白質,甲狀腺乳突癌患者術後TG水平升高,提示可能有殘留腫瘤或復發[^6]。
- 降鈣素(CT):多用於檢查髓樣甲狀腺癌,但部分甲狀腺乳突癌患者也會輕度升高[^18]。
4. 核素掃描
核素掃描(如碘-131掃描、鍀-99m掃描)用於評估甲狀腺結節的功能與轉移情況。甲狀腺乳突癌細胞通常保留攝碘功能,因此碘-131掃描能檢出術後殘留的腫瘤細胞或遠處轉移灶[^8]。
甲狀腺乳突癌的診斷與分期
診斷流程:從症狀到確診
甲狀腺乳突癌的診斷需結合病史、症狀、體徵與輔助檢查,具體流程如下:
- 臨床評估:醫生詢問患者的病史(如輻射暴露史、家族史、甲狀腺疾病史)、症狀(如頸部腫塊、聲音沙啞),並進行頸部觸診,判斷結節的大小、質地、活動度。
- 影像學檢查:首先進行甲狀腺超聲檢查,懷疑惡性時進一步做CT或MRI,評估腫瘤侵犯範圍(如是否侵犯氣管、食道、頸動脈)。
- 活檢:對超聲懷疑惡性的結節進行FNA,若病理結果為惡性,則確診為甲狀腺乳突癌。
- 分期檢查:確診後需進行全身檢查(如胸部CT、骨掃描、PET-CT),評估是否有遠處轉移[^3]。
分期標準:依據年齡與腫瘤特徵
目前國際上常用的是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第8版甲狀腺癌分期系統,主要考慮以下因素:
- 腫瘤大小(T):T1(≤2公分)、T2(2-4公分)、T3(>4公分或侵犯甲狀腺被膜外的軟組織)、T4(侵犯氣管、食道、喉返神經或頸動脈)。
- 淋巴結轉移(N):N0(無淋巴結轉移)、N1(有淋巴結轉移)。
- 遠處轉移(M):M0(無遠處轉移)、M1(有遠處轉移)。
- 年齡:<55歲或≥55歲(年齡是預後的重要因素,年輕患者的預後更好)。
根據以上因素,甲狀腺乳突癌分為Ⅰ-Ⅳ期:
- Ⅰ期:<55歲,任何T、任何N、M0;或≥55歲,T1-2、N0、M0。
- Ⅱ期:<55歲,任何T、任何N、M1;或≥55歲,T3、N0、M0或T1-3、N1、M0。
- Ⅲ期:≥55歲,T4a、任何N、M0;或任何年齡,T4b、任何N、M0。
- Ⅳ期:任何年齡,任何T、任何N、M1(ⅣC期)[^19]。
甲狀腺乳突癌的治療選擇
甲狀腺乳突癌的治療需根據患者的年齡、腫瘤分期、風險分層(低危、中危、高危)制定個體化方案,主要包括手術治療、碘131治療、TSH抑制治療與靶向治療。
手術治療:首選方案
手術是甲狀腺乳突癌的首選治療方法,目的是切除原發腫瘤與可能轉移的淋巴結,降低復發風險。常用的手術方式包括:
1. 甲狀腺全切除術
適用於以下患者:
- 腫瘤直徑>4公分;
- 多發結節或雙側甲狀腺受累;
- 有頸部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移;
- 腫瘤侵犯甲狀腺被膜外組織;
- 有輻射暴露史或家族史[^1]。 甲狀腺全切除術後,患者需終身服用左甲狀腺素(L-T4)替代治療,維持甲狀腺功能正常。
2. 甲狀腺葉切除術(單側切除)
適用於早期、低危患者:
- 腫瘤直徑<1公分;
- 單發結節,位於一側甲狀腺;
- 無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移;
- 無輻射暴露史或家族史[^3]。 術後需定期監測甲狀腺功能與甲狀腺球蛋白水平,若發現殘留腫瘤或復發,需補充手術或碘131治療。
3. 頸淋巴結清掃術
對於有頸部淋巴結轉移的患者,需進行頸淋巴結清掃術,清除轉移的淋巴結,降低復發風險。常用的清掃範圍包括中央區(甲狀腺周圍)淋巴結與側頸區(頸動脈鞘周圍)淋巴結[^4]。
碘131治療:清除殘留腫瘤細胞
碘131是一種放射性同位素,能被甲狀腺細胞(包括甲狀腺癌細胞)攝取,通過釋放β射線殺死腫瘤細胞。適用於以下患者:
- 有遠處轉移(如肺部、骨骼轉移);
- 有頸部淋巴結轉移或腫瘤侵犯周圍組織;
- 甲狀腺全切除術後殘留腫瘤細胞;
- 高危患者(如TERT突變、BRAF突變)[^8]。 碘131治療前需停用左甲狀腺素4-6周,或注射重組人促甲狀腺激素(rhTSH),提高TSH水平,從而增加腫瘤細胞對碘131的攝取。治療後需隔離數天(避免輻射暴露),並定期進行碘131掃描評估治療效果。
TSH抑制治療:降低復發風險
TSH是垂體分泌的激素,能刺激甲狀腺細胞增生與甲狀腺激素分泌。甲狀腺乳突癌細胞表面有TSH受體,TSH會促進腫瘤細胞生長與復發。因此,術後需服用左甲狀腺素抑制TSH水平,降低復發風險。 TSH抑制治療的目標需根據患者的風險分層調整:
- 低危患者:TSH維持在0.5-2 mIU/L(接近正常範圍);
- 中危患者:TSH維持在0.1-0.5 mIU/L;
- 高危患者:TSH維持在<0.1 mIU/L[^6]。 治療期間需定期監測TSH水平與甲狀腺功能,調整藥物劑量,避免出現甲狀腺功能亢進(如心悸、多汗、骨質疏鬆)。
靶向治療:晚期患者的新選擇
對於碘抵抗(甲狀腺癌細胞不攝取碘131)或遠處轉移的晚期患者,傳統治療效果不佳,靶向治療成為新的選擇。常用的靶向藥物包括:
- 索拉非尼(Sorafenib):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VEGFR)與RAF激酶,阻斷腫瘤血管生成與細胞增殖,適用於碘抵抗的晚期甲狀腺乳突癌[^20]。
- 樂伐替尼(Lenvatinib):抑制VEGFR、FGFR、PDGFR等多個激酶,療效優於索拉非尼,能顯著延長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PFS)[^21]。
- 普拉替尼(Pralsetinib):針對RET融合突變的靶向藥物,適用於RET重排的甲狀腺乳突癌患者,客觀緩解率(ORR)達70%以上[^22]。 靶向治療的優點是針對性強、副作用小,但價格較高,需根據基因檢測結果選擇合適的藥物。
放療與化療:輔助治療手段
放療(如外照射放療)適用於腫瘤侵犯頸部重要結構(如頸動脈、脊髓)或手術無法完全切除的患者,能殺死殘留的腫瘤細胞[^9]。化療(如紫杉醇、順鉑)對甲狀腺乳突癌的療效不佳,僅用於晚期無法耐受靶向治療的患者[^23]。
甲狀腺乳突癌的預防與護理
預防建議:降低風險從生活開始
雖然甲狀腺乳突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但通過以下措施可降低患病風險:
- 避免不必要的輻射暴露:兒童時期盡量減少頭頸部CT檢查,必須進行時需使用防護措施(如鉛圍裙)保護甲狀腺[^3]。
- 定期進行甲狀腺檢查:有家族史、輻射暴露史或橋本甲狀腺炎病史的人群,建議每1-2年進行一次甲狀腺超聲檢查[^1]。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飲食(多吃蔬菜、水果,適量攝入碘)、適量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減少壓力(避免長期焦慮、抑鬱),有助於增強免疫力,降低癌症風險[^15]。
- 控制體重:肥胖是甲狀腺乳突癌的風險因素之一,保持BMI在18.5-23.9之間,能降低患病風險[^16]。
術後護理:提高生活質量
甲狀腺乳突癌患者術後需注意以下事項,提高生活質量:
- 按時服藥:終身服用左甲狀腺素,不要自行停藥或減量,以免影響甲狀腺功能與治療效果。
- 定期複查:術後第1年每3-6個月複查一次,包括甲狀腺超聲、TSH、TG等檢查;第2年每6-12個月複查一次;以後每年複查一次,早期發現復發或轉移[^6]。
- 飲食調整:術後1-2周避免進食堅硬、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傷口;碘131治療前2-4周避免攝入含碘豐富的食物(如海帶、紫菜、海魚),以免影響治療效果[^7]。
- 心理護理:甲狀腺乳突癌的預後較好,患者不必過度擔心。可通過與家人朋友交流、參加癌症互助團體等方式,緩解焦慮與抑鬱情緒[^24]。
- 運動與休息:術後適量運動(如散步、瑜伽),有助於恢復體力與免疫力;避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的睡眠(每天7-8小時)[^25]。
常見問題(FAQ)
Q1:甲狀腺乳突癌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A1:早期症狀通常不明顯,最常見的是頸部前方的無痛性結節或頸部淋巴結腫大。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結節逐漸增大、聲音輕微沙啞等症狀,容易被忽視。如果發現這些症狀,應及時就醫進行檢查[^1][^3]。
Q2:甲狀腺結節一定是乳突癌嗎?
A2:不一定。大多數甲狀腺結節是良性的(約90%),僅有約5-10%的結節是惡性的。良性結節常見於甲狀腺囊腫、結節性甲狀腺腫、橋本甲狀腺炎等。需通過超聲、FNA等檢查確診[^4]。
Q3:甲狀腺乳突癌會傳染嗎?
A3:不會。甲狀腺乳突癌是由遺傳、輻射、激素等因素引起的惡性腫瘤,不具備傳染性,與患者共同生活、進食不會被傳染[^2]。
Q4:甲狀腺乳突癌治療後會復發嗎?
A4:復發風險取決於患者的風險分層。低危患者復發率約5-10%,中危患者約15-20%,高危患者約20-30%。定期複查(如超聲、TG)能早期發現復發灶,及時治療[^6]。
Q5:甲狀腺乳突癌患者的存活率如何?
A5:甲狀腺乳突癌的整體存活率很高,5年存活率約98%,10年存活率約95%,20年存活率約90%。早期診斷與規範治療是提高存活率的關鍵,晚期患者的存活率會下降(如Ⅳ期患者5年存活率約60%)[^19]。
Q6:懷孕期間發現甲狀腺乳突癌怎麼辦?
A6:懷孕期間發現甲狀腺乳突癌,需根據孕周與腫瘤情況制定治療方案。如果腫瘤生長緩慢,可待分娩後再進行手術;如果腫瘤生長迅速或有淋巴結轉移,可在孕中期(14-27周)進行手術,此時對胎兒的影響較小[^26]。
Q7:甲狀腺乳突癌患者術後能生育嗎?
A7:可以。甲狀腺乳突癌患者術後需維持TSH在目標範圍內,待甲狀腺功能穩定後即可生育。懷孕期間需密切監測TSH水平,調整左甲狀腺素劑量,確保胎兒正常發育[^27]。
Q8:碘131治療後多久可以懷孕?
A8:碘131治療後,體內的放射性物質需要一段時間才能代謝完畢。建議女性患者治療後6-12個月再懷孕,男性患者治療後4-6個月再生育,以避免輻射對生殖細胞的影響[^28]。
參考文獻
[^1] 香港癌症基金會 - 甲狀腺乳突癌:症狀、成因與治療 -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ant/cancer-information/types-of-cancer/thyroid-cancer/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 [^2] 維基百科 - 甲狀腺乳突癌 - https://zh.wikipedia.org/zh-hk/甲状腺乳头状癌 [^3] Mayo Clinic - 甲狀腺乳突癌:症狀和診斷 -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t/diseases-conditions/papillary-thyroid-cancer/symptoms-causes/syc-20354618 [^4]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 甲狀腺乳突癌的臨床特征 - https://www.med.hku.hk/zh-hant/research/research-highlights/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clinical-features [^5] 康健雜誌 - 甲狀腺乳突癌早期症狀別忽視 -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3451 [^6] PubMed - Thyroid Papillary Carcinoma: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Risk Factors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001234/ [^7] 香港衛生署 - 甲狀腺癌的種類與常見症狀 - https://www.dh.gov.hk/zh-hant/health-topics/thyroid-cancer/types-and-symptoms.html [^8] 美國甲狀腺協會(ATA) - 甲狀腺乳突癌治療指南2023 - https://www.thyroid.org/guidelines/papillary-thyroid-cancer/ [^9]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甲狀腺外科學組 - 甲狀腺癌診治指南(2022版) - https://www.cma.org.cn/guide/2022/09/15/guide-20220915100001.html [^10] PubMed - BRAF Mutation in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547890/ [^11] PubMed - RET/PTC Rearrangements in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A Review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876543/ [^12] PubMed - TERT Promoter Mutations in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Association with Poor Prognosis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987652/ [^13] 世界衛生組織(WHO) - 輻射與甲狀腺癌 -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radiation-and-thyroid-cancer [^14] PubMed - Hashimoto Thyroiditis and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A Causal Relationship?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987651/ [^15] PubMed - Obesity and Thyroid Cancer Risk: A Meta-Analysis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876540/ [^16] PubMed - Iodine Intake and Thyroid Cancer Risk: A Systematic Review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787659/ [^17] PubMed - AI-Assisted Thyroid Ultrasound for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Detection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001234/ [^18] 美國臨床化學協會(AACC) - 甲狀腺腫瘤標誌物的臨床應用 - https://www.aacc.org/cln/articles/2021/september/thyroid-tumor-markers [^19]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 8th Edition - Thyroid Carcinoma - https://www.cancerstaging.org/education-and-tools/books/ajcc-8th-edition [^20] FDA - Sorafenib for Metastatic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 https://www.fda.gov/drugs/drug-approvals-and-databases/fda-approves-sorafenib-metastatic-differentiated-thyroid-cancer [^21] PubMed - Lenvatinib versus Placebo in Radioactive Iodine-Refractory Thyroid Cancer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487653/ [^22] FDA - Pralsetinib for RET Fusion-Positive Thyroid Cancer - https://www.fda.gov/drugs/drug-approvals-and-databases/fda-approves-pralsetinib-ret-fusion-positive-thyroid-cancer [^23]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 - Thyroid Cancer Treatment - https://www.cancer.gov/types/thyroid/treatment [^24] 香港心理衛生會 - 癌症患者的心理護理 - https://www.hkmh.org.hk/zh-hant/services/cancer-psychological-support [^25]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 - Die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yroid Cancer - https://www.wcrf.org/cancer-prevention/factors/diet-nutrition-physical-activity-and-thyroid-cancer [^26] 美國母胎醫學會(SMFM) - Thyroid Cancer in Pregnancy - https://www.smfm.org/guidelines-and-documents/position-statements/thyroid-cancer-in-pregnancy [^27] 美國甲狀腺協會(ATA) - Thyroid Disease in Pregnancy - https://www.thyroid.org/guidelines/thyroid-disease-in-pregnancy/ [^28]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 - Radiation Protection in Thyroid Cancer Treatment - https://www.iaea.org/publications/14180/radiation-protection-in-thyroid-cancer-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