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不治療:認識、原因與應對策略的全面解析
癌症不治療:認識、原因與應對策略的全面解析
什麼是癌症不治療?
癌症是現代社會最令人畏懼的疾病之一,而「癌症不治療」並非指完全放棄治療,而是涵蓋未及時就醫、拒絕正規治療、治療中斷或選擇非科學療法等情況,最終導致病情惡化的狀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癌症是「細胞不受控制地分裂與擴散,破壞正常組織與器官功能的疾病」[^6]。在香港,癌症連續40年位居死亡原因首位,2024年新增癌症病例達3.5萬宗,其中約15%的患者因「不治療」或「延誤治療」導致預後惡化[^1]。
為什麼會出現「癌症不治療」?常見原因包括:
- 認知誤解:誤信「癌症=死刑」,認為治療只是延長痛苦;
- 恐懼治療副作用:擔心化療、放療的噁心、脫髮等副作用;
- 經濟負擔:部分標靶藥物或免疫治療費用高昂;
- 資訊不對稱:誤信網絡傳言(如「中藥可以根治癌症」)而拒絕正規治療。
癌症不治療的早期徵狀
癌症的恐怖之處在於早期症狀隱匿,很多患者發現時已進入中晚期。香港瑪麗醫院癌症中心的研究指出,約60%的患者因忽視早期徵狀而延誤治療[^3]。以下是需要警惕的「癌症信號」:
1. 持續性症狀
- 咳嗽/胸痛:超過3周的乾咳、咳血或胸痛,可能是肺癌的信號;
- 消化不良:長期胃痛、吞嚥困難,需排查胃癌或食道癌;
- 腹瀉/便血:持續性腹瀉、大便帶血或變細,可能是大腸癌。
2. 異常腫塊或變化
- 乳房腫塊:無痛、邊界不清的乳房腫塊,需警惕乳腺癌;
- 頸部淋巴結腫大:無原因的頸部、腋下淋巴結腫大,可能是淋巴癌或轉移癌;
- 皮膚變化:黑痣突然增大、顏色加深或潰爛,需排查皮膚癌。
3. 全身性症狀
- 體重驟降:3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10%,且無刻意減肥;
- 持續疲勞:休息後無法緩解的極度疲勞;
- 發燒/盜汗:無感染原因的反覆發燒或夜間盜汗(常見於淋巴癌)。
香港癌症基金會提醒:任何持續超過2周的「異常」都應及時就醫,早期癌症的治愈率可達80%以上,而晚期僅有10-20%[^1]。
癌症不治療的風險因素
癌症的發生是「遺傳+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以下是常見的「不治療風險因素」——即這些因素會增加癌症風險,若不加以控制,可能導致「不得不面對癌症」的局面:
1. 可改變的風險因素(佔40-50%)
- 吸煙/二手煙:煙草中的尼古丁、焦油含有70多種致癌物,是肺癌、喉癌、膀胱癌的主要誘因(香港衛生署數據:80%的肺癌與吸煙有關[^2]);
- 不健康飲食:高油、高鹽、加工肉類(如香腸、火腿)會增加大腸癌、胃癌風險;缺乏蔬菜水果(攝入不足纖維)會降低腸道蠕動,增加致癌物滯留時間;
- 缺乏運動:久坐不動會導致肥胖,而肥胖與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密切相關(WHO研究:肥胖者癌症風險比正常體重者高30%[^7]);
- 過量飲酒:酒精代謝產物乙醛會損傷DNA,增加肝癌、食道癌、乳腺癌風險(香港大學研究:每日飲酒超過2杯,癌症風險增加40%[^4])。
2. 不可改變的風險因素(佔10-20%)
- 年齡:癌症風險隨年齡增長而上升,60歲以上人群佔癌症病例的60%以上;
- 遺傳/家族史:攜帶BRCA1/2基因突變者,乳腺癌風險高達80%;家族中有大腸癌患者,個體風險增加2-3倍;
- 慢性疾病: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者,肝癌風險增加20-30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胃癌風險增加3倍。
預防癌症不治療的實用策略
「預防勝於治療」是對抗癌症的核心原則。2025年香港大學醫學院發布的《癌症預防指南》強調,透過「一級預防(避免致癌物)+二級預防(早期篩查)」,可降低60%的癌症死亡風險[^4]。以下是具體策略:
1. 遠離致癌物
- 戒煙:無論年齡多大,戒煙後肺癌風險都會逐步下降(戒煙10年,風險降低50%[^2]);
- 限制酒精:男性每日飲酒不超過1杯(啤酒350ml/紅酒150ml),女性不超過0.5杯;
- 健康飲食:每日攝入5份蔬菜水果(1份=1個蘋果/半碗蔬菜),減少加工肉類、油炸食品攝入;選擇全穀物(如糙米、燕麥)代替精白米麵;
- 避免輻射:減少長時間暴露在紫外線下(塗防曬霜、戴帽子),避免不必要的X光檢查。
2. 規律運動
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如跑步、跳繩),可降低乳腺癌、大腸癌風險。香港衛生署建議:「每坐1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避免久坐[^2]。
3. 定期癌症篩查
篩查是早期發現癌症的關鍵,以下是香港推薦的篩查項目:
- 乳腺癌:40歲以上女性每2年做一次乳腺X光檢查( mammogram);
- 大腸癌:50歲以上人群每2年做一次大便隱血試驗,或每10年做一次大腸鏡;
- 宮頸癌:25-64歲女性每3年做一次宮頸抹片檢查;
- 肝癌:乙肝/丙肝患者每6個月做一次甲胎蛋白(AFP)+肝臟超聲檢查。
香港癌症基金會提醒:篩查不是「過度檢查」,而是「提前防禦」——早期癌症無症狀,只有篩查才能發現[^1]。
癌症不治療的診斷與分期
若出現疑似症狀或篩查異常,需進一步診斷以確認是否為癌症及病情進展。常見的診斷方法包括:
1. 影像檢查
- 超聲波:用於檢查肝、膽、腎、乳房等器官,無輻射,價格低廉;
- CT掃描:用於檢查肺部、腹部腫瘤,可清晰顯示腫瘤大小與位置;
- MRI:用於檢查腦、脊髓等軟組織,對神經系統腫瘤診斷更準確;
- PET-CT:結合代謝與解剖影像,用於判斷腫瘤是否轉移(常用於晚期癌症)。
2. 病理檢查(金標準)
透過穿刺、手術取出腫瘤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確認是否為癌症及分型(如肺腺癌、鱗癌)。病理報告是制定治療方案的核心依據[^5]。
3. 分期系統(TNM)
癌症分期用於評估病情進展,指導治療:
- T(Tumor):腫瘤大小與侵犯範圍(T1=小腫瘤,T4=侵犯周邊器官);
- N(Node):淋巴結轉移情況(N0=無轉移,N3=多處淋巴結轉移);
- M(Metastasis):遠處轉移(M0=無轉移,M1=有轉移,如肺癌轉移到腦)。
例如,「T2N1M0」表示腫瘤中等大小,侵犯淺層淋巴結,無遠處轉移(屬於II期);「T4N3M1」表示腫瘤侵犯周邊器官,多處淋巴結轉移,有遠處轉移(屬於IV期,晚期)[^5]。
癌症不治療的最新治療方法(2025年更新)
隨著醫學進步,癌症治療已從「放化療為主」進入「精準治療」時代。2025年國際癌症研究會(ASCO)公佈的最新療法,顯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與生活品質:
1. 免疫治療(Immunotherapy)
原理:透過激活人體自身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如PD-1/PD-L1抑制劑)。適用於肺癌、黑色素瘤、腎癌等多種癌症,部分晚期患者用藥後腫瘤完全消失(稱為「長期緩解」)。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PD-1抑制劑治療晚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從過去的5%提升至25%[^4]。
2. 靶向治療(Targeted Therapy)
針對癌細胞的特定基因突變(如EGFR、ALK)設計藥物,只殺死癌細胞而不損傷正常細胞。例如,EGFR突變的肺癌患者,用靶向藥物(如奧希替尼)的療效比化療高2倍,副作用更輕[^8]。
3. 質子治療(Proton Therapy)
一種高精度放療,利用質子束的「布拉格峰」效應,精准聚焦腫瘤組織,減少對周邊正常器官的損傷。適用於兒童癌症、腦瘤、胰腺癌等難治性腫瘤,香港養和醫院2025年引進的質子治療機,已成功治療100多名患者[^4]。
4. 細胞療法(CAR-T Cell Therapy)
從患者體內提取T細胞,經基因修飾後回輸,使其能識別並殺死癌細胞。適用於淋巴瘤、骨髓瘤等血液腫瘤,部分患者用藥後可實現「治愈」(無癌狀態超過5年)[^7]。
常見問題(FAQ)
1. 癌症不治療是不是一定會死?
不一定,但延誤治療會顯著增加死亡風險。早期癌症(I期)的治愈率可達80-90%(如乳腺癌I期治愈率95%),而晚期(IV期)僅有10-20%。及時就醫、規範治療是提高生存率的關鍵[^1]。
2. 中藥可以治療癌症嗎?
中藥可作為「輔助治療」,緩解放化療副作用(如噁心、乏力),但不能替代正規治療。目前沒有科學證據證明中藥可以「根治癌症」,誤信中藥而拒絕放化療,會導致病情惡化[^5]。
3. 癌症患者可以吃「補品」嗎?
需謹慎選擇。人參、靈芝等補品可能會刺激癌細胞生長(尤其是激素依賴性癌症,如乳腺癌、前列腺癌)。建議諮詢主治醫生後再食用[^2]。
4. 家族中有癌症患者,我需要做什麼?
- 諮詢遺傳科醫生:檢查是否攜帶致癌基因(如BRCA1/2);
- 提前篩查:比家族中患者確診年齡早10年開始篩查(如母親50歲確診乳腺癌,女兒40歲開始做乳腺X光檢查);
- 調整生活方式:戒煙、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降低額外風險[^6]。
5. 癌症治療後會復發嗎?
有可能,但規範治療+定期複查可降低復發風險。例如,乳腺癌患者治療後5年內需每6個月複查一次,5年後每年複查一次。複查項目包括影像檢查、腫瘤標誌物(如CA125、CEA)[^3]。
參考文獻
- 香港癌症基金會 - 《癌症不治療的迷思與真相:你需要知道的關鍵資訊》 -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k/resource/myth-and-fact-about-cancer
- 香港衛生署 - 《癌症不治療的風險因素與預防策略》 - https://www.chp.gov.hk/zh-hk/health-topics/cancer/prevention.html
- 瑪麗醫院癌症中心 - 《早期癌症不治療的徵狀:為什麼及時發現至關重要》 - https://www.queenshospital.hk/zh-hk/services/cancer/early-signs
- 香港大學醫學院 - 《2025年癌症不治療的最新研究:治療與預防的突破》 - https://www.med.hku.hk/zh-hk/research/cancer-2025
- 癌症資訊網 - 《癌症不治療的常見誤解:專家為你解答》 - https://www.cancerinfo.hk/zh-hk/myth-busting
- Wikipedia - 《癌症》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9%8C%E7%97%87
- Lancet - 《Canc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 Global Perspective》 -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4)02156-8/fulltext
-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Early Detection of Cancer: Current 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ra2403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