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全指南:從認知、預防到治療的2025最新解析
癌症全指南:從認知、預防到治療的2025最新解析
什麼是癌症?醫學視角的核心定義
癌症(Cancer)是一種因細胞異常增生而引發的疾病——正常細胞會遵循「生長-分裂-凋亡」的規律,但癌細胞會突破基因調控機制,無限增殖並侵犯周圍組織,甚至透過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至全身器官¹。世界衛生組織(WHO)進一步明確:癌症的本質是「細胞基因組突變導致生長失控」⁷。
在香港,癌症是頭號致命疾病:2023年香港癌症登記處數據顯示,全年新增約3.5萬宗癌症個案,每5名死亡人士中就有1人因癌症離世²。本地常見癌症類型依次為肺癌(15%)、大腸癌(14%)、乳腺癌(12%)及前列腺癌(10%),且發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30-49歲群體的大腸癌發病率10年上升25%)²。
癌症的早期症狀:哪些信號不能忽視?
癌症的可怕之處在於早期症狀隱匿,但身體會發出一些「警示信號」。根據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臨床研究,以下症狀若持續超過2周未緩解,需立即就醫³:
1. 全身症狀
- 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3個月內減少超過5%);
- 長期疲勞(休息後無法緩解);
- 反覆低燒(體溫37.5℃-38℃)。
2. 局部症狀
- 身體出現無痛性腫塊(如乳房、頸部、腋下或腹股溝);
- 皮膚或黏膜潰瘍長期不癒合(超過4周);
- 吞咽困難或哽噎感(警惕食道癌);
- 尿中帶血或血尿(可能是膀胱癌或腎癌)。
3. 器官特異性症狀
- 咳嗽帶血、持續胸痛(肺癌);
- 便血、大便習慣改變(如便秘與腹瀉交替,警惕大腸癌);
- 月經以外的陰道出血(子宮頸癌或子宮內膜癌);
- 乳房皮膚凹陷、乳頭溢液(乳腺癌)。
癌症的成因與風險因素:哪些是可控的?
癌症的發生是遺傳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2025年《柳葉刀》(The Lancet)發布的全球癌症趨勢報告指出:約60%的癌症風險可通過改變生活方式降低⁴。
1. 不可控風險
- 遺傳因素:部分癌症有家族聚集性(如BRCA1/2基因突變者,乳腺癌風險高達80%);
- 年齡:60歲以上人群癌症發病率是年輕人的10倍(占香港新症的70%)²;
- 先天疾病:如先天性結腸息肉病(易惡變為大腸癌)、地中海貧血(增加肝癌風險)。
2. 可控風險(關鍵預防切入點)
- 煙草使用:吸煙是肺癌的首要誘因(占肺癌死亡的85%),二手煙也會使肺癌風險增加20%-30%⁵;
- 飲食不當:高加工食品、紅肉(每周超過500克)及酒精(男性每日超2杯、女性超1杯)會增加大腸癌、肝癌風險;
- 缺乏運動:久坐不動(每日坐超8小時)會使乳腺癌、大腸癌風險上升30%;
- 感染因素:HPV(人乳頭瘤病毒)與99.7%的子宮頸癌相關,乙肝病毒(HBV)與80%的肝癌相關,幽門螺桿菌(H.pylori)與60%的胃癌相關⁷。
癌症預防:2025年科學支持的有效方法
預防是降低癌症負擔的最經濟手段。香港癌症基金會(Cancer Fund)結合2025年最新證據,提出以下「一級預防」策略¹:
1. 改變生活習慣
- 徹底戒煙:包括電子煙(含尼古丁會損傷細胞DNA);
- 健康飲食:每日攝入5份蔬果(約500克,深色蔬果佔一半),減少加工肉(如香腸、培根)及含糖飲料;
- 規律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如跑步、籃球);
- 控制體重:維持BMI在18.5-23.9之間(BMI=體重kg/身高m²),肥胖會增加13種癌症風險。
2. 接種疫苗
- HPV疫苗:可預防90%以上的子宮頸癌,香港衛生署建議9-14歲女孩免費接種(2劑次),15-26歲女性需接種3劑²;
- 乙肝疫苗:新生兒免費接種3劑,未接種者可補種(降低肝癌風險80%)⁷。
3. 定期篩查(早期發現的核心)
篩查能在症狀出現前發現癌前病變或早期癌症,大幅提高治癒率。香港衛生署提供以下免費篩查計劃²: | 癌症類型 | 對象 | 頻率 | 檢查方法 | |------------|---------------|------------|------------------------| | 大腸癌 | 50-75歲居民 | 每2年1次 | 大便隱血測試(FOBT) | | 子宮頸癌 | 25-64歲女性 | 每3年1次 | 柏氏抹片檢查(Pap Smear) | | 乳腺癌 | 50-69歲女性 | 每2年1次 | 乳房X光檢查(Mammogram) |
此外,高危人群(如家族有癌症史、長期吸煙者)建議額外做低劑量CT(肺癌)、腸鏡(大腸癌)等深度篩查³。
癌症的診斷與篩查:2025年的新技術
癌症診斷需遵循「症狀評估→影像檢查→病理活檢」的流程。2025年的技術突破顯著提升了診斷的準確性與舒適度:
1. 影像檢查
- 低劑量CT(LDCT):用於肺癌篩查,輻射劑量僅為常規CT的1/5,能發現直徑5mm以下的早期結節(可降低20%肺癌死亡率)⁴;
- PET-CT/MRI:結合代謝與結構成像,精准判斷癌症分期(是否轉移),避免過度治療;
- 超聲內窺鏡(EUS):用於食道癌、胰腺癌的早期診斷,能穿透胃壁觀察深層組織。
2. 分子診斷(精准醫療的基礎)
- 液體活檢:透過血液檢測癌細胞釋放的循環腫瘤DNA(ctDNA),無需侵入性活檢即可早期發現肺癌、大腸癌(靈敏度達90%)⁸;
- 基因檢測:如EGFR、ALK基因檢測(指導肺癌靶向治療),BRCA基因檢測(評估乳腺癌、卵巢癌風險)。
3. 病理活檢
- 冷凍切片:手術中快速判斷腫瘤性質(30分鐘內出結果),幫助醫生即時調整手術範圍;
- 免疫組化(IHC):透過標記癌細胞的特定蛋白(如HER2、PD-L1),明確癌症類型與治療靶點。
癌症的治療與最新進展:2025年的希望
隨著精准醫療的發展,癌症治療已從「一刀切」轉向「個體化治療」——根據腫瘤的分子特徵選擇最適合的方案。2025年的關鍵進展包括⁶:
1. 傳統治療的優化
- 手術:機器人輔助手術(如達·芬奇系統)精度提升至毫米級,創傷更小(術後住院時間縮短50%);
- 化療:靶向化療藥物(如奧沙利鉑、卡培他濱)僅殺傷癌細胞,減少脫髮、噁心等副作用;
- 放療: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可在1-5次治療中消滅腫瘤,對周圍正常組織損傷極小。
2. 免疫治療的突破
免疫治療透過「喚醒自身免疫系統」對抗癌症,是2020年代以來最具革命性的療法:
- PD-1/PD-L1抑制劑:如帕博利珠單抗(Keytruda)、納武利尤單抗(Opdivo),用於肺癌、黑色素瘤等,部分患者實現「臨床治癒」(5年生存率從10%提升至40%);
- CAR-T細胞治療:透過基因改造患者的T細胞,使其精准識別癌細胞。2025年香港引入第二代CAR-T療法,用於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的三線治療(緩解率達80%)⁸。
3. 靶向治療的新靶點
- KRAS抑制劑:針對KRAS G12C突變的肺癌、大腸癌,2024年獲FDA批准(客觀緩解率達40%);
- ADC藥物:抗體-藥物偶聯物(如DS-8201),透過抗體將化療藥物精准遞送至癌細胞,對HER2陽性乳腺癌的有效率達75%;
- 腫瘤疫苗:個體化mRNA疫苗(如Moderna的mRNA-4157),結合PD-1抑制劑治療黑色素瘤,降低復發風險44%⁹。
常見問題(FAQ)
1. 癌症可以完全預防嗎?
雖然無法100%預防,但60%的癌症風險可通過生活方式改變降低¹。例如:戒煙可減少80%的肺癌風險,接種HPV疫苗可預防90%的子宮頸癌,定期篩查可早期發現70%的大腸癌。
2. 早期癌症治癒率高嗎?
早期癌症(I期)的治癒率極高:肺癌(I期)治癒率達70%,乳腺癌(I期)達95%,大腸癌(I期)達90%³。因此,早篩早治是關鍵。
3. 香港有哪些資助癌症治療的項目?
- 香港癌症基金會提供「癌症治療資助計劃」(覆蓋化療、放療費用,限低收入家庭);
- 衛生署「醫療援助計劃」(MA)資助公立醫院的癌症治療費用;
- 部分慈善機構(如李嘉誠基金會)提供靶向藥物資助¹⁰。
4. 免疫治療的副作用大嗎?
免疫治療的副作用通常比化療輕,常見症狀包括乏力、皮疹、腹瀉(發生率約30%)。少數患者會出現免疫相關不良反應(如肺炎、肝炎),但及時用激素治療可控制⁶。
5. 癌症患者的飲食需要注意什麼?
- 優先選擇高蛋白食物(如魚、雞肉、豆腐),幫助修復受損組織;
- 多吃富含纖維的蔬果(如西蘭花、蘋果),預防便秘(化療常見副作用);
- 避免辛辣、油膩及生冷食物,減輕胃腸負擔;
- 若有吞嚥困難,可將食物攪碎成泥狀或選擇流質食物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