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全面指南:從認識成因到最新治療的實用資訊
癌症全面指南:從認識成因到最新治療的實用資訊
癌症是全球健康的重大挑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4年數據,全球每年有約2000萬新發癌症病例,死亡人數超過1000萬[^1]。面對這個複雜的疾病,正確的認知是對抗它的第一步。本文將結合2025年最新醫學研究與臨床經驗,從基礎知識到前沿治療,為你提供全面、易於理解的癌症資訊。
什麼是癌症?認識癌症的本質
癌症(Cancer)是一種由細胞異常增殖引發的疾病。正常細胞會遵循「生長-分裂-凋亡」的規律,維持身體組織的平衡;但癌細胞會突破這一機制,不受控制地分裂,並可能侵犯周圍組織或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稱為「轉移」)[^2]。
根據腫瘤的性質,可分為「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良性腫瘤細胞生長緩慢,不會轉移,通常不會威脅生命(如脂肪瘤);惡性腫瘤即癌症,細胞生長快速,會侵犯周圍組織並通過血液、淋巴系統轉移,破壞器官功能[^3]。
癌細胞的核心特征包括:① 无限增殖能力(不斷分裂而不凋亡);② 逃避機體免疫監控(躲避免疫細胞攻擊);③ 誘導血管生成(讓腫瘤獲得血液供應);④ 組織浸潤與轉移(突破細胞間連接,轉移到其他部位)[^3]。
癌症的早期症狀:哪些信號不能忽視?
癌症的早期症狀通常輕微,容易被忽視,但及時識別這些信號能顯著提高治癒率。美國癌症協會(ACS)提出「CAUTION」原則,總結了7大癌症警示信號[^5]:
- C(Change in bowel or bladder habits):排便或排尿習慣改變(如持續腹瀉、便血、尿頻);
- A(A sore that does not heal):久治不愈的潰瘍(如口腔潰瘍超過2周);
- U(Unusual bleeding or discharge):異常出血或分泌物(如痰中帶血、陰道不規則出血);
- T(Thickening or lump in the breast or elsewhere):乳房或身體其他部位出現腫塊或增厚;
- I(Indigestion or difficulty in swallowing):持續消化不良或吞咽困難;
- O(Obvious change in a wart or mole):疣或痣的明顯變化(如大小、形狀、顏色改變);
- N(Nagging cough or hoarseness):持續咳嗽或聲音嘶啞超過3周。
此外,無緣由的體重驟降(1個月內減少5%以上體重)、持續疼痛(如骨痛、腹痛)、反覆發熱等也是常見的早期信號[^4]。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症狀並非癌症專屬,但如果持續超過2周,應及時就醫檢查。
癌症的成因與風險因素:哪些是可控與不可控的?
癌症的發生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環境因素占比約70-90%[^6]。
不可控風險因素
- 年齡:癌症風險隨年齡增長而升高,超過60%的癌症病例發生在65歲以上人群(WHO,2024)[^1];
- 遺傳與家族史:部分癌症具有家族聚集性,如BRCA1/2基因突變會增加乳腺癌、卵巢癌風險,林奇綜合征(Lynch Syndrome)與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相關[^9];
- 基因突變:先天或後天的基因突變(如p53抑癌基因突變)會導致細胞生長失控[^3]。
可控風險因素
- 吸煙與二手煙:吸煙是肺癌的首要成因,也與喉癌、食管癌、膀胱癌等多種癌症相關,全球約1/3的癌症死亡與吸煙有關[^1];
- 酒精:酗酒會增加肝癌、乳腺癌、結直腸癌風險,即使少量飲酒也會提升患癌機率[^6];
- 肥胖:2025年《Lancet Oncology》研究顯示,肥胖與13種癌症(如乳腺癌、結直腸癌、胰腺癌)風險升高相關,體重指數(BMI)每增加5,乳腺癌風險增加12%[^7];
- 飲食因素:高加工肉(如香腸、火腿)、紅肉攝入過多會增加結直腸癌風險,缺乏蔬菜、水果與纖維也會提升患癌機率[^8];
- 缺乏運動:每周運動少於150分鐘的人群,結直腸癌、乳腺癌風險比規律運動者高20-30%[^8];
- 紫外線暴露:過度暴露於陽光中的UV射線會導致皮膚癌(如黑色素瘤),室內曬燈的風險與陽光相當[^4];
- 職業與環境毒素:長期接觸石棉、苯、甲醛等致癌物會增加肺癌、白血病風險[^6];
- 感染因素:某些病毒、細菌感染與癌症相關,如HPV(宮頸癌、口腔癌)、HBV/HCV(肝癌)、幽門螺旋桿菌(胃癌)[^1]。
預防癌症:2025年最新的科學建議
根據WHO數據,約40%的癌症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與疫苗接種預防[^1]。2025年最新的科學建議包括:
1. 建立健康的飲食模式
- 增加蔬果攝入:每天至少吃5份(約400克)蔬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與抗氧化物,能抑制癌細胞生長[^8];
- 限制加工肉與紅肉:每周紅肉攝入不超過500克,避免加工肉(如香腸、培根)[^8];
- 選擇全谷物:每天至少吃3份全谷物(如糙米、燕麥),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降低結直腸癌風險[^8];
- 減少糖與甜飲:過量糖攝入會導致肥胖,間接增加患癌風險[^7]。
2. 規律運動,維持健康體重
- 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强度運動(如快走、騎自行車)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如跑步、游泳),搭配2天力量訓練[^8];
- 將BMI維持在18.5-23.9之間(亞洲人群標準),腰圍男性不超過90厘米,女性不超過85厘米[^7]。
3. 戒煙限酒,遠離二手煙
- 吸煙者應儘早戒煙,戒煙10年後肺癌風險降低50%[^1];
- 避免二手煙暴露,公共場所吸煙會增加他人患癌風險;
- 酒精攝入量限制:男性每天不超過2杯(約30克酒精),女性不超過1杯(約15克酒精),最好不飲酒[^6]。
4. 做好防晒,預防皮膚癌
- 避免在正午(11:00-15:00)暴露於陽光下;
- 使用SPF30+、PA+++以上的防晒霜,每2小時補塗一次;
- 佩戴帽子、太陽鏡與長袖衣物,減少皮膚暴露[^4]。
5. 接種疫苗,預防感染相關癌症
- HPV疫苗:推薦9-45歲人群接種,能預防90%以上的宮頸癌、陰道癌、肛門癌與口腔癌[^1];
- HBV疫苗:新生兒應常規接種,未接種者建議補種,能預防80%以上的肝癌[^1]。
6. 定期進行癌症筛查
- 乳腺癌:40歲以上女性每年進行乳房X光檢查(mammogram),高風險人群(如BRCA突變)可提前至30歲[^8];
- 結直腸癌:50歲以上人群每10年進行結腸鏡檢查,或每年進行糞便潛血試驗(FOBT)[^8];
- 宮頸癌:21歲以上女性每3年進行巴氏塗片檢查(Pap smear),30歲以上每5年進行HPV聯合檢查[^8];
- 肺癌:55-80歲、有吸煙史(≥30包年)的人群每年進行低劑量CT掃描(LDCT)[^8]。
癌症的診斷與分期:從懷疑到確診的流程
癌症的診斷需要結合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病理學檢查與生物標誌物檢測,流程通常如下:
1. 臨床評估
醫生會詢問病史(如症狀、家族史、風險因素),進行體格檢查(如觸摸腫塊、檢查淋巴結)。
2. 影像學檢查
- X線:用於初步篩查肺癌、乳腺癌等;
- CT/MRI:更詳細的影像,用於判斷腫瘤大小、位置與侵犯範圍;
- PET-CT:結合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與CT,能檢測微小轉移灶,常用於癌症分期[^10];
- 超聲:無輻射,用於檢查甲狀腺、乳腺、肝臟等器官的腫瘤。
3. 病理學檢查
病理活檢是確診癌症的「金標準」,通過穿刺或手術取出腫瘤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判斷是否為癌細胞,並確定癌症類型(如腺癌、鱗狀細胞癌)[^10]。
4. 生物標誌物檢測
通過血液、尿液或腫瘤組織檢測特定分子(如癌胚抗原CEA、前列腺特異抗原PSA、HER2),輔助診斷、預測療效與監測復發[^10]。
癌症分期:TNM系統
癌症分期用於描述腫瘤的進展程度,指導治療方案選擇。目前最常用的是AJCC(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的TNM分期系統(第9版,2025更新)[^10]:
- T(Tumor):腫瘤大小與浸潤深度(如T1:腫瘤≤2厘米;T4:腫瘤侵犯周圍器官);
- N(Node):淋巴結轉移情況(如N0:無淋巴結轉移;N2:多個區域淋巴結轉移);
- M(Metastasis):遠處轉移情況(如M0:無遠處轉移;M1:有遠處轉移,如肝、肺轉移)。
根據TNM組合,癌症分為0期(原位癌,未突破基底膜)、I期(早期,腫瘤小,無轉移)、II期(局部進展,無淋巴結或輕度轉移)、III期(局部晚期,淋巴結廣泛轉移)、IV期(晚期,遠處轉移)[^10]。
癌症的治療:2025年的前沿與標準方案
癌症治療的目標是徹底清除癌細胞、控制腫瘤生長、緩解症狀與提高生活質量。2025年的治療方案包括標準治療與前沿治療,醫生會根據癌症類型、分期、患者狀況制定個性化方案。
一、標準治療
1. 手術治療
手術是早期癌症的首選治療方法,通過切除腫瘤組織與周圍可能受侵犯的組織,達到治癒目的。例如:
- 乳腺癌:乳房保留手術(局部切除腫瘤)或全乳房切除術;
- 結直腸癌:切除病變腸段與周圍淋巴結[^12]。
2. 化學治療(化療)
使用細胞毒性藥物殺滅癌細胞,常用於術前(新輔助化療,縮小腫瘤)、術後(輔助化療,消滅殘餘癌細胞)或晚期癌症(緩解症狀)。常見藥物如順鉑、紫杉醇,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脫髮、免疫力下降,但隨著支持治療(如止吐藥、升白針)的進步,副作用已大幅減輕[^13]。
3. 放射治療(放療)
利用高能射線(如X線、伽馬射線)殺滅癌細胞,分為外部放療(從體外照射)與內部放療(如植入放射性顆粒)。常用於治療肺癌、食管癌、前列腺癌,與手術、化療聯合使用可提高療效[^13]。
4. 內分泌治療
針對激素依賴性癌症(如乳腺癌、前列腺癌),通過抑制激素分泌或阻斷激素受體,抑制癌細胞生長。例如:
- 乳腺癌:他莫昔芬(Tamoxifen)阻斷雌激素受體;
- 前列腺癌:去勢治療(抑制睾酮分泌)[^12]。
5. 免疫治療
通過激活機體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常用藥物為PD-1/PD-L1抑制劑(如帕博利珠單抗、納武利尤單抗)。免疫治療對多種癌症(如肺癌、黑色素瘤、腎癌)有效,尤其是PD-L1表達陽性的患者,部分患者可獲得長期緩解。副作用主要為免疫相關不良事件(如肺炎、結腸炎),需密切監測[^11]。
二、2025年前沿治療
1. CAR-T細胞治療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治療,通過基因工程改造患者自身T細胞,使其表達能識別癌細胞的CAR分子,回輸體內後攻擊癌細胞。2025年,CAR-T治療已批准用於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濾泡性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最新研究顯示對實體瘤(如胰腺癌、卵巢癌)也有初步療效[^11]。
2. ADC抗體偶聯藥物
抗體偶聯藥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是將單克隆抗體(靶向癌細胞表面抗原)與細胞毒性藥物連接,實現「精準殺癌」。2025年,ADC藥物在乳腺癌(如DS-8201治療HER2陽性乳腺癌)、胃癌(如HER2陽性胃癌)的治療中取得突破,有效率比傳統化療高2-3倍[^12]。
3. 靶向治療新靶点
針對癌細胞特定基因突變的靶向藥物,如KRAS G12C抑制劑(治療KRAS G12C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結直腸癌)、NTRK融合抑制劑(治療NTRK融合的實體瘤)。這些藥物副作用小,療效顯著,已成為部分癌症的一線治療[^13]。
4. 溶瘤病毒治療
利用經過基因修飾的病毒(如腺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感染並殺死癌細胞,同時激活免疫系統。2025年,溶瘤病毒治療已批准用於黑色素瘤(如T-VEC),最新研究顯示與免疫治療聯用可提高療效[^13]。
5. mRNA疫苗輔助治療
利用mRNA技術研發的癌症疫苗,編碼癌細胞特有的抗原,激發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2025年,mRNA疫苗輔助治療黑色素瘤、肺癌的臨床試驗取得積極結果,可降低復發風險30-40%[^13]。
常見問題解答(FAQ)
1. 癌症會傳染嗎?
大部分癌症不會傳染,但某些導致癌的病毒或細菌會傳播,如HPV(通過性接觸傳播)、HBV/HCV(通過血液、母嬰傳播)、幽門螺旋桿菌(通過口-口傳播)。接種疫苗(如HPV、HBV疫苗)、注意個人衛生可預防這些感染[^1]。
2. 早期癌症有症狀嗎?
部分早期癌症有輕微症狀(如乳腺癌的乳房腫塊、肺癌的持續咳嗽),但很多早期癌症無明顯症狀(如早期結直腸癌、前列腺癌)。因此,定期進行癌症筛查是發現早期癌症的關鍵[^8]。
3. 癌症可以治癒嗎?
早期癌症的治癒率很高,例如:
- I期乳腺癌治愈率約99%;
- I期結直腸癌治愈率約90%;
- I期肺癌治愈率約80%[^1]。 晚期癌症雖難以徹底治癒,但通過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方法,很多患者可長期帶瘤生存,生活質量顯著提高[^11]。
4. 基因檢測對癌症預防有用嗎?
對於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基因檢測(如BRCA1/2、Lynch綜合征相關基因)可評估患癌風險。例如,BRCA1突變攜帶者乳腺癌終生風險約70%,卵巢癌風險約40%,可通過预防性乳房切除、卵巢切除降低風險[^9]。
5. 免疫治療有什麼副作用?
免疫治療的副作用主要是「免疫相關不良事件(irAEs)」,因為免疫系統被過度激活,攻擊自身正常組織。常見副作用包括:
- 輕度:疲勞、皮疹、腹瀉;
- 重度:免疫性肺炎、結腸炎、肝炎、甲狀腺功能異常。 多數副作用可通過皮質類固醇(如潑尼松)治療控制,患者需在治療期間定期監測體征[^11]。
6. 癌症患者可以吃補品嗎?
部分補品(如靈芝、人參)可能影響癌症治療效果(如降低化療、免疫治療的療效),因此建議在服用前諮詢醫生。患者應優先通過均衡飲食獲取營養,必要時可選擇醫學營養補劑(如蛋白粉、維生素)[^8]。
7. 二手煙對癌症的影響有多大?
二手煙中含有70多種致癌物,非吸煙者長期暴露於二手煙中,肺癌風險增加20-30%,冠心病風險增加25-30%。兒童暴露於二手煙中,哮喘、肺炎的發病率也會升高[^1]。
8. 癌症治療後需要定期複查嗎?
是的,癌症治療後復發風險仍然存在,定期複查可早期發現復發或轉移,及時干預。複查頻率取決於癌症類型與分期,例如:
- 乳腺癌:治療後前2年每3-6個月複查一次,其後每年複查一次;
- 結直腸癌:治療後前3年每3-6個月複查一次,其後每年複查一次[^12]。
參考文獻
- 世界衛生組織(WHO). (2024). 全球癌症數據報告.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ncer
- Wikipedia. (2025). 癌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9%8C%E7%97%87
- Hanahan, D., & Weinberg, R. A. (2022). Hallmarks of Cancer: New Dimensions. Nature Reviews Cancer.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8-022-00480-6
- 美國癌症協會(ACS). (2025). 癌症早期症狀與預防指南. https://www.cancer.org/cancer/cancer-basics/signs-and-symptoms.html
- ACS. (2024). CAUTION: 癌症警示信號. https://www.cancer.org/cancer/cancer-basics/caution-signs.html
-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 (2025). 致癌物清單. https://monographs.iarc.who.int/
- Renehan, A. G., et al. (2025). Obesity and Cancer Risk: A Global Perspective. Lancet Oncology.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25)00056-3/fulltext
- ACS. (2025). 癌症筛查與預防指南. https://www.cancer.org/cancer/prevention.html
-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 (2025). Genetic Testing for Cancer Risk. 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causes-prevention/genetics
- AJCC. (2025). TNM分期手冊(第9版). https://www.jco.org/doi/full/10.1200/JCO.2024.42.15.e18008
- NEJM. (2025). CAR-T Cell Therapy for Hematologic and Solid Cancers.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ra2408976
- ASCO. (2025).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in Cancer Treatment. https://www.asco.org/education-programs/adc-symposium
- ASCO. (2025). 2025 Annual Meeting Abstracts. https://meetings.asco.org/abstracts-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