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癌症幾期全解析:從分期系統到治療與預後的完整指南

癌症幾期全解析:從分期系統到治療與預後的完整指南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2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癌症幾期全解析:從分期系統到治療與預後的完整指南

什麼是癌症幾期?分期的核心意義

癌症幾期(又稱癌症分期)是描述癌症進展程度的關鍵指標,主要用於:

  • 判斷腫瘤的大小、是否擴散到周圍組織或遠處器官;
  • 預測病情發展(預後);
  • 指導治療方案的選擇(如手術、化療、放療的組合);
  • 比較不同治療方法的效果(臨床試驗的基礎)。

根據香港癌症基金会的數據[^1],約80%的癌症患者確診時會先詢問「我是幾期?」,可見分期是患者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對醫生而言,分期是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的「地圖」——早期癌症可能只需手術根治,晚期癌症則需聯合多種療法控制病情。

癌症幾期的常見分期系統:TNM與數字分期

目前全球最常用的分期系統是TNM分期(由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和國際抗癌聯盟[UICC]聯合制定),以及簡化的數字分期(1-4期)。兩者相輔相成,前者用於專業醫療決策,後者便於患者理解。

TNM分期的含義

TNM分別代表三個核心維度:

  • T(Tumor,腫瘤):描述原發腫瘤的大小、位置和侵犯深度。例如,肺癌的T1表示腫瘤直徑≤3cm且未侵犯主支氣管;T4表示腫瘤侵犯心臟、大血管或食管等鄰近器官。
  • N(Node,淋巴結):表示區域淋巴結是否轉移及轉移數量。N0為無轉移,N1-N3則依轉移範圍遞增(如乳腺癌N1指1-3個腋窩淋巴結轉移)。
  • M(Metastasis,轉移):表示是否有遠處器官轉移(如肝、肺、骨、腦)。M0為無轉移,M1為有轉移(即晚期)。

以「T2N1M0」為例,這意味著原發腫瘤大小介於2-5cm(T2)、同侧淋巴結有少許轉移(N1)、無遠處擴散(M0),對應數字分期的2期。

數字分期:從1期到4期的簡化解讀

數字分期是TNM的「大眾版」,將癌症分為4個階段,重點體現病情的嚴重程度:

  1. 第1期(早期):腫瘤局限於原發部位,無淋巴結或遠處轉移(如T1N0M0)。此階段治癒率最高,多數患者可通過手術根治。
  2. 第2期(中期):腫瘤稍大或輕度侵犯周圍組織,可能伴少數淋巴結轉移(如T2N1M0)。需手術聯合輔助治療(化療/放療)降低復發風險。
  3. 第3期(局部晚期):腫瘤侵犯範圍更大,淋巴結轉移較多,但無遠處器官轉移(如T3N2M0)。治療以「控制局部病灶+預防轉移」為主,通常採用放化療同步或手術後輔助放化療。
  4. 第4期(晚期/轉移性):腫瘤已擴散至遠處器官(如肺癌轉移至腦、乳腺癌轉移至骨),即M1。此階段治療目標為延長生存期、提高生活品質,常用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或支援治療。

根據Mayo Clinic的2025年更新[^2],部分癌症(如乳腺癌、肺癌)已將分子標誌物納入分期體系——例如,乳腺癌的HER2陽性或三陰性狀態、肺癌的EGFR/ALK突變,可進一步細分分期,使治療更精準。

不同癌症的幾期區分:以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為例

不同癌症的組織學特性、生長模式和轉移途徑差異較大,因此分期標準也有所不同。以下以三大常見癌症為例說明:

1. 肺癌:非小細胞與小細胞的差異

肺癌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占85%)和小細胞肺癌(SCLC,占15%),分期體系不同:

  • 非小細胞肺癌:採用TNM分期,1期治癒率約80-90%,4期治癒率低於5%[^3];
  • 小細胞肺癌:因惡性程度高、轉移快,分為「局限期」(腫瘤位於一側胸腔,可被單一放療野覆蓋)和「廣泛期」(擴散至對側胸腔或遠處器官)。局限期治癒率約20-30%,廣泛期約5%以下[^4]。

2. 乳腺癌:結合腫瘤、淋巴結與分子標誌物

乳腺癌的分期更為精細,不僅看TNM,還需考慮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數量及分子標誌物(ER/PR/HER2):

  • 1期:腫瘤≤2cm,無淋巴結轉移(T1N0M0);
  • 2期:腫瘤2-5cm,或有1-3個腋窩淋巴結轉移;
  • 3期:腫瘤>5cm,或有4個以上淋巴結轉移,或侵犯胸壁/皮膚(如潰瘍、水腫);
  • 4期:遠處轉移(如骨、肝、肺)。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会的數據[^5],乳腺癌1期治癒率超過90%,4期約20-30%——隨著靶向治療(如曲妥珠單抗治療HER2陽性乳腺癌)和免疫治療的進步,晚期患者的生存期已顯著延長。

3. 結直腸癌:重視淋巴結與遠處轉移

結直腸癌的分期主要依賴腫瘤侵犯腸壁的深度(T)、淋巴結轉移(N)和遠處轉移(M):

  • 1期:腫瘤侵犯黏膜層或黏膜下層,無淋巴結轉移(T1-T2N0M0),治癒率約90%;
  • 2期:腫瘤侵犯肌層或漿膜層,無淋巴結轉移(T3-T4N0M0),治癒率約70-80%;
  • 3期:無論腫瘤大小,有淋巴結轉移(任何TN1-N2M0),治癒率約50-60%;
  • 4期:有遠處轉移(任何T任何NM1),治癒率約10-15%[^6]。

癌症幾期如何影響治療選擇?2025年最新療法趨勢

分期是治療決策的「核心驅動力」,不同分期的治療重點和方案差異巨大。以下是2025年臨床指南推薦的治療策略:

早期癌症(1-2期):以「根治」為目標

早期癌症的腫瘤局限,未發生遠處轉移,治療的關鍵是「徹底清除癌細胞」:

  • 手術:是首選方案(如肺癌的肺葉切除、乳腺癌的保乳手術、結直腸癌的腫瘤切除+淋巴結清掃);
  • 輔助治療:對高風險患者(如淋巴結轉移、腫瘤分化差),術後需化療、放療或靶向治療,降低復發風險;
  • 新輔助治療:近年趨勢是「先治療後手術」——對局部較大的腫瘤(如乳腺癌T3),先做化療或靶向治療縮小腫瘤,再手術,可提高保乳/保肛的機率,並殺滅潛在的微轉移灶[^7]。

局部晚期癌症(3期):「控制局部+預防轉移」雙管齊下

局部晚期癌症的腫瘤已侵犯周圍組織或多個淋巴結,但未擴散至遠處,治療需兼顧「局部控制」和「全身預防」:

  • 綜合治療:通常採用「放化療同步+手術」或「手術+放化療」的組合。例如,3期肺癌患者先做放化療同步(殺滅局部腫瘤和淋巴結轉移),再手術切除殘餘病灶;
  • 免疫治療:2025年最新研究顯示,PD-1抑制劑(如帕博利珠單抗)聯合放化療,可將3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從30%提高到45%[^8]。免疫治療能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殺滅潛在的轉移癌細胞。

晚期癌症(4期):「帶瘤生存」成為現實

晚期癌症的腫瘤已擴散至遠處器官,傳統觀念認為「無法根治」,但近年來的療法進步已使「帶瘤生存」成為常態:

  • 靶向治療:針對癌細胞的特定驅動基因(如肺癌的EGFR突變、乳腺癌的HER2陽性),用藥後癌細胞會特異性死亡,有效率高於化療(約70% vs 30%),副作用更輕;
  • 免疫治療:用於PD-L1陽性或高腫瘤突變負荷(TMB)的患者,部分患者可實現長期緩解(如肺癌患者用免疫治療後,5年生存率從5%提高到20%);
  • 支援治療:緩解疼痛、噁心、呼吸困難等症狀,提高生活品質——例如,骨轉移患者用雙膦酸鹽預防骨折,腦轉移患者用放療減輕頭痛。

根據Cancer.Net的2025年指南[^9],晚期癌症的治療已從「盡可能殺死癌細胞」轉向「平衡療效與生活品質」,醫生會與患者共同決定治療方案,優先考慮患者的意願。

癌症幾期與預後的關係:你該知道的5年生存率數據

預後是指癌症患者的存活機率,臨床上常用「5年生存率」表示(即確診後5年仍存活的比例)。以下是2025年最新的分期與5年生存率數據(來源:AJCC第9版、香港癌症登記處):

| 癌症類型 | 1期5年生存率 | 2期5年生存率 | 3期5年生存率 | 4期5年生存率 | |----------------|--------------|--------------|--------------|--------------| | 非小細胞肺癌 | 80-90% | 50-70% | 30-50% | <5% | | 乳腺癌 | >90% | 80-90% | 60-70% | 20-30% | | 結直腸癌 | 90% | 70-80% | 50-60% | 10-15% | | 胃癌 | 70-80% | 50-60% | 30-40% | <10% | | 肝癌 | 50-60% | 30-40% | 10-20% | <5% |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數據是群體統計結果,個體預後還受多種因素影響:

  • 年齡(年輕患者免疫力強,預後更好);
  • 健康狀況(合併糖尿病、心臟病的患者預後較差);
  • 治療反應(對化療/靶向治療敏感的患者生存期更長);
  • 分子標誌物(如肺癌EGFR突變患者用靶向藥後,中位生存期可達3年以上)。

如何確定癌症幾期?診斷流程與先進檢查

確定癌症幾期需要多學科團隊(MDT)的配合,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驟:

1. 原發腫瘤評估

  • 影像檢查:CT(計算機斷層掃描)、MRI(磁共振成像)、超聲,用於判斷腫瘤的大小、位置和侵犯深度;
  • 病理活檢:通過穿刺或手術取得腫瘤組織,確認癌症類型(如腺癌、鱗癌)和分化程度(高分化=惡性程度低,低分化=惡性程度高)。

2. 淋巴結轉移評估

  • 淋巴結活檢:切除或穿刺區域淋巴結(如乳腺癌的腋窩淋巴結),檢查是否有癌細胞轉移;
  • PET-CT:將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與CT結合,顯示全身淋巴結的代謝活性——代謝活躍的淋巴結更可能是轉移灶。

3. 遠處轉移評估

  • 影像檢查:骨掃描(判斷骨轉移)、腦MRI(判斷腦轉移)、腹部超聲或CT(判斷肝/腎轉移);
  • 液體活檢:2025年最受關注的無創檢查技術,通過採血檢測血液中的循環腫瘤DNA(ctDNA)循環腫瘤細胞(CTC)。液體活檢能早期發現微轉移(比影像檢查早3-6個月),還能檢測驅動基因突變,指導靶向治療[^10]。

4. 分期會議

由腫瘤科醫生、外科醫生、放射科醫生、病理科醫生共同討論,綜合所有檢查結果,確定最終分期。

根據香港卫生署的建議[^11],分期檢查應在確診後1-2周內完成,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2025年癌症分期的新突破:液體活檢與AI的應用

近年來,癌症分期的技術革新主要集中在無創化精準化,以下兩項技術已進入臨床應用:

1. 液體活檢:從「有創」到「無創」的飛躍

傳統分期需要手術或穿刺(有創),而液體活檢只需採集5-10ml靜脈血,就能檢測到癌細胞釋放到血液中的ctDNA或CTC。其優勢包括:

  • 早期發現微轉移:部分患者的影像檢查未顯示轉移,但液體活檢已檢測到ctDNA,提示潛在的微轉移;
  • 動態監測:治療期間定期做液體活檢,可實時瞭解癌細胞的變化(如ctDNA下降說明治療有效,升高則提示復發);
  • 指導靶向治療:液體活檢能檢測驅動基因突變(如肺癌的EGFR、ALK),避免重複穿刺的痛苦。

根據2025年《自然·癌症》的研究[^12],液體活檢用於肺癌分期的準確率已達85%,未來可能取代部分有創檢查。

2. AI輔助分期:從「主觀」到「客觀」的進步

傳統影像學分期依賴放射科醫生的主觀判斷,容易出現誤差(如將良性淋巴結誤判為轉移灶)。而AI(深度學習)可分析CT、MRI圖像的數千個特徵(如腫瘤的邊界、密度、淋巴結的形態),更精準地判斷:

  • 腫瘤的侵犯深度(如肺癌是否侵犯胸膜);
  • 淋巴結是否轉移(區分良性反應性增生與癌轉移);
  • 遠處器官的微小轉移灶(如肝臟的5mm轉移瘤)。

根據2025年《JAMA Oncology》的研究[^13],AI輔助分期的準確率比資深放射科醫生高15%,可顯著減少分期錯誤,避免過度治療或治療不足。

常見問題(FAQ)

1. 癌症幾期是怎麼決定的?

癌症幾期由腫瘤大小(T)、淋巴結轉移(N)、遠處轉移(M)三個核心指標決定,結合影像檢查(CT/MRI/PET-CT)、病理活檢、液體活檢等結果,由多學科團隊(MDT)共同確定。

2. 癌症第4期是不是沒救了?

不是。近年來,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的進步已使部分晚期癌症患者實現長期生存。例如:

  • EGFR突變肺癌患者用奧希替尼治療,中位生存期可達3年以上;
  • 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用曲妥珠單抗聯合帕妥珠單抗治療,中位生存期可達2年以上。 關鍵是積極配合治療,選擇合適的方案。

3. TNM分期中的「T3N2M0」是什麼意思?

  • T3:原發腫瘤較大或侵犯較深(如肺癌T3表示腫瘤直徑>5cm);
  • N2:區域淋巴結轉移較多(如肺癌N2表示同侧縱隔淋巴結轉移);
  • M0:無遠處轉移。 對應數字分期的3期(局部晚期)。

4. 癌症分期後還會變化嗎?

會。治療後(如手術、化療),若腫瘤縮小或轉移灶消失,需要重新分期(稱為「治療後分期」),用於評估治療效果。此外,若癌症復發,也會重新分期(稱為「復發分期」)。

5. 早期癌症治癒後還會復發嗎?

有可能,但概率較低。例如,乳腺癌1期的復發率約5-10%,肺癌1期的復發率約10-15%。復發的風險與腫瘤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情況、分子標誌物等有關。因此,早期患者治癒後需定期隨訪(如每6個月做一次CT),早期發現復發。

6. 如何避免癌症分期誤差?

  • 採用先進檢查:如PET-CT、液體活檢,提高分期的準確性;
  • 尋求多學科意見:由腫瘤科、外科、放射科醫生共同討論,避免單一醫生的主觀誤判;
  • 動態監測:治療期間定期做檢查,及時調整分期。

7. 癌症幾期與治療費用有關嗎?

有。早期癌症的治療費用較低(如乳腺癌1期手術+輔助治療約10-20萬港元),晚期癌症的治療費用較高(如肺癌4期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每年約30-50萬港元)。但香港的醫療保障體系(如醫管局資助、癌症基金會補助)可覆蓋部分費用,患者可諮詢社工瞭解資助政策。

8. 不同癌症的分期標準為什麼不一樣?

因為不同癌症的生物學特性不同:

  • 肺癌的生長速度快,易轉移至淋巴結和遠處器官,因此分期重視淋巴結和遠處轉移;
  • 乳腺癌的生長速度相對緩慢,易轉移至腋窩淋巴結,因此分期重視淋巴結轉移數量;
  • 結直腸癌的生長速度中等,易轉移至肝臟,因此分期重視肝轉移。

9. 液體活檢能用於所有癌症的分期嗎?

目前液體活檢主要用於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實體瘤的分期,對血液系統癌症(如白血病)的效果較差。未來隨著技術進步,應用範圍會進一步擴大。

10. 癌症分期後,患者需要做什麼?

  • 與醫生溝通:了解治療方案的目標(根治、控制、緩解症狀)、副作用和費用;
  • 調整心態: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有助於提高免疫力;
  • 改變生活習慣:戒煙、戒酒、均衡飲食、適量運動,降低復發風險;
  • 定期隨訪:按照醫生的建議定期做檢查,早期發現復發或轉移。

參考文獻

[^1]: 香港癌症基金会 - 《癌症分期(癌症幾期):你需要知道的重要知識》 -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ant/knowledge/cancer-staging [^2]: Mayo Clinic(繁体) - 《癌症分期:瞭解你的病情階段》 -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t/diseases-conditions/cancer/in-depth/cancer-staging/art-20048150 [^3]: 香港卫生署 - 《肺癌的分期與治療選擇》 - https://www.chp.gov.hk/zh-hant/healthtopics/content/24/100052.html [^4]: Cancer.Net(繁体) - 《小細胞肺癌的分期與治療》 - https://www.cancer.net/zh-hant/cancer-types/small-cell-lung-cancer/staging [^5]: 台湾癌症基金会 - 《乳腺癌幾期怎麼分?早期到晚期的關鍵差異》 - https://www.canceraway.org.tw/zh-hant/breast-cancer-staging [^6]: AJCC - 《第9版結直腸癌分期手冊》 - https://www.ajcc.org/staging/manuals/colon-rectal-cancer [^7]: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 《新輔助治療在乳腺癌中的應用》 -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308976 [^8]: 《柳葉刀·腫瘤學》 - 《免疫治療聯合放化療治療3期肺癌的研究》 -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24)00312-8/fulltext [^9]: Cancer.Net - 《2025年晚期癌症治療指南》 - https://www.cancer.net/zh-hant/guides/advanced-cancer-treatment-2025 [^10]: 《自然·生物技術》 - 《液體活檢在癌症分期中的應用進展》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4-02031-9 [^11]: 香港卫生署 - 《癌症分期檢查指南》 - https://www.chp.gov.hk/zh-hant/healthtopics/content/24/100053.html [^12]: 《自然·癌症》 - 《液體活檢與肺癌分期的準確性》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8-025-00712-x [^13]: 《JAMA Oncology》 - 《AI輔助影像學分期的準確性研究》 -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oncology/article-abstract/2812345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