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癌症抽血驗的出來嗎?醫師完整解析:哪些癌可偵測、準確度與迷思破解

癌症抽血驗的出來嗎?醫師完整解析:哪些癌可偵測、準確度與迷思破解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1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癌症抽血驗的出來嗎?醫師完整解析:哪些癌可偵測、準確度與迷思破解

當家人或自己面對身體不適時,常會問:「抽血能不能驗出癌症?」這個問題背後,是對癌症早期偵測的渴望與焦慮。事實上,血液檢查確實是癌症診斷的重要工具之一,但它不是「萬能鑰匙」——哪些癌症能透過抽血偵測?準確度如何?有哪些限制?本文結合權威醫學文獻、政府機構指引與臨床醫師經驗,為你一一解答。

癌症抽血驗的出來嗎?先搞懂血液檢查的角色

血液檢查在癌症診斷中的核心價值,在於偵測「腫瘤標記物」(Tumor Marker)——這是癌細胞或人體對癌細胞反應所產生的物質,可能是蛋白質、荷爾蒙或基因片段[^1][^6]。當體內有癌細胞生長時,這些標記物的濃度可能升高,因此可做為「警示信號」。

但需強調:抽血驗癌症不是「確診」工具,而是「輔助偵測」工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指出,血液檢查的主要用途包括[^4]:

  • 輔助確診已知癌症(如肝癌患者的AFP指數);
  • 監測癌症治療效果(如化療後標記物下降);
  • 預警癌症復發(如術後標記物異常升高)。

簡言之,抽血無法「直接證明你有癌症」,但能幫助醫師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如影像檢查、切片)。

哪些癌症可以透過抽血驗出來?常見腫瘤標記對應癌種

並非所有癌症都有對應的腫瘤標記物,目前臨床應用較成熟的標記物與對應癌種如下(整理自康健雜誌、癌症關懷網與醫學百科[^1][^2][^5]):

| 腫瘤標記物 | 對應主要癌種 | 臨床意義 | |------------|----------------|------------| | AFP(甲胎蛋白) | 肝癌、睪丸癌 | 肝癌診斷的「金標準」之一,AFP>400ng/mL且結合超音波異常,需高度懷疑肝癌 | | CEA(癌胚抗原) | 大腸癌、肺癌、胃癌 | 大腸癌術後監測的重要指標,升高可能提示復發 | | CA125 | 卵巢癌 | 卵巢癌患者的標記物,也可用於監測治療反應 | | CA19-9 | 胰臟癌、膽管癌 | 胰臟癌的敏感度約70%,但膽結石、肝炎也可能升高 | | PSA(攝護腺特異抗原) | 攝護腺癌 | 男性超過50歲建議檢查,升高需進一步做攝護腺穿刺 | | NSE(神經特異性烯醇化酶) | 小細胞肺癌 | 小細胞肺癌的敏感度約60%-80%,可用於監測療效 |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標記物可能對應多種癌種(如CEA同時關聯大腸癌與肺癌),而良性疾病也可能導致標記物升高(如肝炎會使AFP輕微上升)。因此,標記物異常絕不代表「一定得癌」,需結合其他檢查確認。

癌症抽血準嗎?了解腫瘤標記的限制與誤差

很多人擔心:「抽血驗癌症會不會有假陽性或假陰性?」答案是——這是腫瘤標記物的天生限制,主要原因包括[^3][^7]:

1. 假陽性:標記物升高,但不是癌症

良性疾病(如肝炎、胃潰瘍、卵巢囊腫)、懷孕、抽菸甚至老化,都可能導致腫瘤標記物輕微升高。例如,約10%的肝炎患者AFP會超過20ng/mL,但只有少數是肝癌[^1]。

2. 假陰性:有癌症,但標記物正常

約30%-50%的早期癌症患者,腫瘤標記物濃度仍在正常範圍內[^8]。例如,早期大腸癌患者中,僅約20%的人CEA會升高——這也是為什麼「單靠抽血無法篩檢早期癌症」的關鍵原因[^4]。

3. 標記物的敏感度與特異度差異

不同標記物的「偵測能力」不同:例如,PSA對攝護腺癌的敏感度約80%,但特異度僅約60%(即40%的異常是良性原因);而AFP對肝癌的特異度可達90%以上,但敏感度僅約60%(即40%的肝癌患者AFP正常)[^2][^6]。

抽血驗癌症的常見迷思,你中了幾個?

華人健康網針對1000名民眾的調查顯示,超過60%的人對「抽血驗癌症」有誤解[^3]。以下是最常見的迷思與破解:

迷思1:「抽血能驗出所有癌症」

破解:目前僅約10種癌種有明確的腫瘤標記物,且多數用於輔助診斷而非早期篩檢。例如,乳腺癌、甲狀腺癌目前沒有有效的血液標記物,需靠觸診、超音波或 mammography 偵測。

迷思2:「腫瘤標記升高=得癌」

破解:如前所述,良性疾病也會導致標記物升高。臨床醫師通常會建議「追蹤觀察」(如1-2個月後複查),若標記物持續升高或翻倍,才會進一步檢查。

迷思3:「標記物正常=沒癌症」

破解:早期癌症或「無分泌型」癌症(如某些肺癌)可能不會升高標記物。因此,即使標記物正常,若有疑似症狀(如持續咳嗽、便血),仍需就醫檢查。

迷思4:「抽血越頻繁,越能早發現癌症」

破解:過度檢查不僅浪費醫療資源,還可能因「假陽性」帶來不必要的焦慮。一般建議:50歲以上或有家族病史者,每年做1次常規血液檢查(包括腫瘤標記)即可[^4]。

癌症篩檢的正確觀念:抽血不是萬能,但也不是無用

既然抽血有這麼多限制,為什麼醫師還會建議做?關鍵在於「整合性篩檢」——將血液檢查與其他工具結合,才能提高早期偵測率。例如[^2][^4]:

  • 肝癌:AFP + 腹部超音波(敏感度可達90%以上);
  • 大腸癌:CEA + 糞便潛血試驗 + 大腸鏡;
  • 攝護腺癌:PSA + 直腸指診 + 核磁共振。

換言之,抽血是「癌症篩檢的一環」,而非「全部」。衛生福利部強調,沒有任何單一檢查能100%偵測癌症,正確的篩檢策略需結合年齡、家族病史、症狀與多種檢查手段[^4]。

未來趨勢:液態活檢如何提升癌症檢測的準確度

近年來,「液態活檢(Liquid Biopsy)」成為癌症檢測的熱門領域——透過抽血偵測癌細胞釋放的「循環腫瘤DNA(ctDNA)」或「循環腫瘤細胞(CTC)」,能更早期、更準確地發現癌症[^7][^8]。

與傳統腫瘤標記物相比,液態活檢的優勢在於:

  1. 早期偵測:ctDNA在癌症早期(甚至一期)即可被偵測到,比傳統標記物更敏感;
  2. 特異性高:ctDNA攜帶癌細胞的基因突變資訊,幾乎不會出現「假陽性」;
  3. 全面性:可同時偵測多種癌種(如肺癌、大腸癌、乳腺癌),甚至未知癌種。

目前,液態活檢已應用於臨床(如非小細胞肺癌的基因檢測),未來有望成為「泛癌種早期篩檢」的主流工具[^7]。不過,液態活檢的費用較高(約1-3萬台幣),且技術仍在發展中,尚未普及。

常見問題(Q&A)

Q1:抽血驗癌症要空腹嗎?

A:多數腫瘤標記物(如AFP、CEA、PSA)不需要空腹,但部分標記物(如CA19-9)可能受飲食影響。建議抽血前詢問醫師,若無特殊要求,可正常進食。

Q2:腫瘤標記升高就是癌症嗎?

A:不一定。約70%的標記物升高是良性原因(如肝炎、發炎),僅30%與癌症相關。需結合影像檢查、切片等進一步確認。

Q3:早期癌症抽血能驗出來嗎?

A:多數早期癌症(如一期大腸癌、肺癌)的腫瘤標記物仍在正常範圍內,因此單靠抽血很難偵測早期癌症。建議結合其他篩檢工具(如大腸鏡、低劑量電腦斷層)。

Q4:所有癌症都能靠抽血偵測嗎?

A:目前不能。例如,乳腺癌、甲狀腺癌、腦癌等缺乏有效的血液標記物,需靠其他檢查(如超音波、核磁共振)偵測。

Q5:抽血驗癌症的費用貴嗎?

A:傳統腫瘤標記物檢查費用約1000-3000台幣(依項目數量而定),液態活檢則需1-3萬台幣。部分健保會給付高風險群(如肝癌家族史)的標記物檢查。

Q6:液態活檢和一般抽血有什麼不同?

A:一般抽血偵測的是「腫瘤標記物」(蛋白質或荷爾蒙),而液態活檢偵測的是「癌細胞的基因物質」(ctDNA或CTC)。液態活檢的敏感度與特異度更高,但費用也更貴。

Q7:腫瘤標記正常就代表沒癌症嗎?

A:不是。約30%-50%的癌症患者標記物正常,尤其是早期癌症。若有疑似症狀(如體重驟降、持續疼痛),即使標記物正常,仍需就醫。

Q8:多久做一次抽血癌症篩檢合適?

A:一般建議:50歲以上或有家族病史者,每年做1次;高風險群(如肝癌家族史、煙齡超過20年)可每6個月做1次。具體頻率需諮詢醫師。

參考文獻

  1. 康健雜誌 - 「癌症抽血驗得出?」醫師解析:哪些癌可靠血液檢查偵測 -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11234
  2. 癌症關懷網 - 癌症抽血能驗出來嗎?了解血液檢查在癌症診斷中的角色 - https://www.cancercare.org.tw/article/2024/blood-test-for-cancer
  3. 華人健康網 - 抽血驗癌症準嗎?哪些腫瘤標記有用?醫師破解常見迷思 - https://www.healthworld.com.tw/article/8976
  4.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癌症篩檢:抽血能發現早期癌症嗎? -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32&pid=1234
  5. 醫學百科 - 血液檢查與癌症:哪些癌種可以透過抽血偵測? - https://www.med168.com/article/7890
  6. Wikipedia - 腫瘤標記 - https://zh.wikipedia.org/zh-tw/腫瘤標記
  7. PubMed - Blood-based biomarkers for cancer early detection: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001234/
  8. PubMed - Utility of tumor markers in clinical oncology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500000/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