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會傳染嗎?醫學權威解析真相與預防關鍵
癌症會傳染嗎?醫學權威解析真相與預防關鍵
「媽媽得了肺癌,我每天照顧她,會不會被傳染?」「同事得了大腸癌,一起吃飯會不會有風險?」在臨床諮詢中,我經常聽到這樣的疑問。癌症作為全球頭號健康殺手,其「傳染性」一直是大眾最關心也最容易誤解的話題。今天,我們結合香港癌症基金會、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等權威機構的最新資料,以及2025年醫學研究成果,徹底解答「癌症會傳染嗎?」這個核心問題,同時教你如何預防那些「間接與傳染相關的癌症」。
癌症會傳染嗎?先搞懂「癌症」與「傳染」的本質
要回答「癌症會傳染嗎?」,首先得明確兩個關鍵概念:癌症的本質與傳染的定義。
1. 癌症是「自身細胞的叛變」
癌症的發生,源於體內細胞的基因突變——正常細胞受到致癌物(如煙草、輻射、病毒)刺激後,基因發生錯誤,失去了「生長控制」的能力,開始無限增殖,形成腫瘤。換句話說,癌症是「自身細胞的疾病」,所有癌细胞都來自患者自身的體細胞,不是外來的「病原体」。
2. 傳染需要「病原体的轉移」
傳染病的核心是「病原体(病毒、細菌、寄生蟲等)從一個宿主傳到另一個宿主,並在新宿主體內繁殖致病」。比如流感是流感病毒傳染,肝炎是乙肝病毒傳染。而癌症沒有「可傳染的病原体」——癌细胞離開患者體後,會迅速死亡,即使進入他人體內,也會被健康人的免疫系統識別為「外來物」,立即消滅。
權威結論:癌症本身不會傳染
香港癌症基金會明確指出:「目前沒有科學證據顯示癌症會透過接觸、空氣、飲食或日常互動傳染給他人」[^1]。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也強調:「癌症不是傳染病,照顧癌症病人不需要過度擔心被傳染」[^2]。
癌症會傳染的「間接因素」:那些致癌的傳染性病原体
雖然癌症本身不會傳染,但某些「致癌病原体」的傳染,會間接增加患癌症的風險。根據2025年《Infectious agents and cancer》的最新研究,全球約18%的癌症病例與傳染性病原体有關[^6]。以下是最常見的5種「致癌病原体」:
1. 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宮頸癌的「元兇」
HPV是一種常見的性傳播病毒,目前已發現200多種型別,其中14種屬於「高危型」(如HPV16、18、31、33、45、52、58),會導致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肛門癌、penile癌,以及口咽癌(由HPV16型引起)。
- 傳染途徑: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也可通過皮膚黏膜的直接接觸(如共用毛巾、浴缸)傳播。
- 預防方法:接種HPV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手段。2025年香港衛生署擴大了免費HPV疫苗接種範圍,將12-13歲男性納入計劃(此前僅覆蓋女性),因為男性接種可預防自身患肛門癌、penile癌,同時減少HPV向女性的傳播。9价HPV疫苗覆蓋9種高危型HPV,可預防約90%的宮頸癌[^3]。
2. 乙型肝炎病毒(HBV)與丙型肝炎病毒(HCV):肝癌的「隱形殺手」
HBV和HCV會引起慢性肝炎,長期炎症刺激會導致肝細胞變性、壞死,最終發展為肝癌。全球約80%的肝癌病例與HBV/HCV感染有關,其中亞洲地區(包括香港)以HBV感染為主。
- 傳染途徑:HBV主要通過母嬰、血液(如共用針具、輸血)、性接觸傳播;HCV主要通過血液傳播(如靜脈注射毒品、不安全注射)。
- 預防方法:
- 接種乙肝疫苗:新生兒應在出生24小時內接種第一針,1個月、6個月接種第二、第三針,全程接種後保護率達95%以上。
- 避免高危行為:不共用針具、牙刷、剃刀,避免不必要的輸血或注射。
- 規範治療:慢性HBV/HCV患者應定期監測(每6個月做AFP+B超),符合指征者及時啟動抗病毒治療,可降低70%以上的肝癌風險[^2]。
3. 幽門螺桿菌(H. pylori):胃癌的「誘因」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寄生在胃黏膜的細菌,會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長期感染會增加胃癌的發生風險(約為常人的2-6倍)。香港約有50%的成年人感染幽門螺桿菌,主要與飲食習慣(如共用餐具、吃生食物)有關。
- 傳染途徑:口-口傳播(如共用筷子、接吻)、糞-口傳播(如飲用未經處理的水)。
- 預防方法:
- 分餐制:避免共用餐具,使用公筷公勺。
- 徹底加熱食物:不吃生魚片、未煮熟的肉類。
- 根除治療:確診幽門螺桿菌陽性者,應接受「四聯療法」(質子泵抑制劑+兩種抗生素+鉍劑,療程10-14天),根除率可達90%以上[^4]。
4. EB病毒(EBV):鼻咽癌與淋巴瘤的「相關病毒」
EB病毒是一種皰疹病毒,幾乎所有人都會在童年時感染,大多數情況下無症狀,但少數人會發展為鼻咽癌(東南亞人群高發)或淋巴瘤(如伯基特淋巴瘤)。
- 傳染途徑:主要通過唾液傳播(如接吻、共用杯子)。
- 預防方法:目前沒有針對EB病毒的疫苗,建議避免與他人共用個人用品,定期進行鼻咽癌篩查(如血清EB病毒抗體檢測、鼻咽鏡檢查),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群[^5]。
5.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卡波西肉瘤的「推手」
HIV會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導致機體對腫瘤的抵抗力下降,增加患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癌症的風險。
- 傳染途徑:性接觸、血液、母嬰傳播。
- 預防方法:安全性行為(使用安全套)、不共用針具、孕婦接受HIV檢測及干預(避免母嬰傳播)[^7]。
哪些情況下,癌症「看起來像傳染」?
生活中,我們有時會聽到「某家族多人得癌症」或「移植器官後得癌症」的案例,難免會懷疑「癌症是不是傳染」。其實,這些情況都有「非傳染」的原因:
1. 家族聚集性:遺傳+共同環境
比如某家族有3人得胃癌,不是因為「傳染」,而是:
- 遺傳易感性:家族成員攜帶胃癌相關的易感基因(如CDH1基因突變);
- 共同生活環境:全家都喜歡吃高鹽、腌制食物(如鹹魚、醬菜),或共同感染幽門螺桿菌。
2. 器官移植後的「癌細胞轉移」:極罕見的例外
2023年,全球報道了1例「器官移植後癌細胞轉移」的案例:一名女性接受了肺癌患者的腎臟移植,5年後出現腎癌,後經檢測發現是供體的肺癌細胞轉移到腎臟。這種情況極其罕見(全球僅幾十例),原因是受體服用免疫抑制劑,免疫系統無法清除供體的癌細胞,並不是「癌症傳染」[^8]。
3. 母嬰傳播的「胎兒癌」:僅限特定類型
少數情況下,母親的癌細胞會通過胎盤傳給胎兒(如白血病、黑色素瘤),但這種情況非常罕見(約占兒童癌症的0.01%),而且大多數胎兒癌會在出生後不久被發現並治療[^9]。
預防「傳染相關癌症」:你可以做的5件事
雖然癌症本身不會傳染,但預防「致癌病原体」的傳染,是降低癌症風險的關鍵。以下是2025年醫學權威推薦的「5步預防法」:
1. 接種疫苗:覆蓋HPV、乙肝等致癌病原体
- HPV疫苗:9-45歲人群建議接種,15歲以下接種2針即可(間隔6-12個月),15歲以上接種3針(0、2、6個月)。
- 乙肝疫苗:未接種或未全程接種者,應及時補種。接種後需檢查「乙肝表面抗體」(抗-HBs),若抗體濃度<10mIU/ml,需加強接種1針。
2. 定期篩查:早發現早治療
- 宮頸癌:25歲以上女性每3年做1次TCT(液基細胞學檢查)+HPV聯合篩查;
- 肝癌:乙肝/丙肝患者每6個月做1次AFP(甲胎蛋白)+肝臟B超;
- 胃癌:40歲以上人群每2-3年做1次胃鏡+幽門螺桿菌檢測;
- 鼻咽癌:有家族史或EB病毒抗體陽性者,每年做1次鼻咽鏡檢查。
3. 避免高危行為:切斷病原体傳播途徑
- 性行為:使用安全套,避免多性伴;
- 血液接觸:不共用針具、牙刷、剃刀,避免到非正規機構紋身、穿耳洞;
- 飲食:不吃生食物,不喝未經處理的水,使用公筷公勺。
4. 治療慢性感染:消除癌症的「隱形凶手」
- 乙肝/丙肝患者:遵醫囑服用抗病毒藥物,千萬不要自行停藥;
- 幽門螺桿菌陽性者:及時接受根除治療,治療後1個月複查確認根除;
- EB病毒抗體陽性者:定期監測,若出現鼻塞、涕血、耳鳴等症狀,及時就醫。
5. 健康生活方式:增強免疫力
- 戒煙限酒:吸煙會增加肺癌、胃癌等多種癌症的風險,酒精會損傷肝臟、胃黏膜;
- 均衡飲食: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少吃紅肉、加工肉類、高鹽食物;
- 適量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如跑步、游泳);
- 規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證每天7-8小時睡眠。
常見誤解澄清:關於癌症傳染的6個迷思
迷思1:和癌症病人一起吃飯會傳染?
真相:不會。癌症本身不會通過飲食傳染,但如果病人同時攜帶傳染性病原体(如乙肝病毒、幽門螺桿菌),則需注意避免共用餐具(尤其是有口腔潰瘍或牙齦出血時)。建議癌症病人與家人分餐,並定期檢查是否有傳染性病原体[^1]。
迷思2:癌症病人的唾液有傳染性?
真相:沒有。癌症病人的唾液中幾乎不含活的癌細胞,即使有少量癌細胞,也會被健康人的免疫系統識別並消滅。因此,與癌症病人親吻、共用餐具等日常接觸不會傳染癌症[^2]。
迷思3:乳癌會傳染給姐妹?
真相:不會。乳癌是由乳腺細胞基因突變引起的,不會通過接觸、空氣或血液傳染。但家族中有乳癌患者的人,尤其是母親或姐妹在50歲前確診,需提高警惕,定期進行乳腺篩查(如乳房超聲、鉬靶),因為遺傳基因(如BRCA1/2)會增加風險[^3]。
迷思4:寵物的癌症會傳給人?
真相: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寵物的癌症會傳染給人類。寵物的癌細胞與人類的癌細胞差異很大,無法在人體內存活和繁殖[^4]。
迷思5:癌症晚期會傳染?
真相:不會。晚期癌細胞還是患者自身的細胞,不會傳染給他人。晚期病人需要更多的關愛和照顧,不需要因為「傳染」而疏遠他們[^5]。
迷思6:化療後的病人會傳染化療藥物?
真相:不會。化療藥物在病人體內代謝,不會通過接觸傳給他人。照顧化療病人時,只需注意避免直接接觸病人的嘔吐物、糞便(因為其中可能含有少量未代謝的化療藥物),戴手套即可[^6]。
常見問題解答(FAQ)
Q1:和癌症病人一起吃飯會被傳染嗎?
A:一般不會。癌症本身不會透過飲食傳染,但如果病人同時攜帶傳染性病原体(如乙肝病毒、幽門螺桿菌),則需注意避免共用餐具(尤其是有口腔潰瘍或牙齦出血時)。建議癌症病人與家人分餐,並定期檢查是否有傳染性病原体。
Q2:乳癌會傳染給家人嗎?
A:不會。乳癌是由乳腺細胞基因突變引起的,不會通過接觸、空氣或血液傳染。但家族中有乳癌患者的人,尤其是母親或姐妹在50歲前確診,需提高警惕,定期進行乳腺篩查(如乳房超聲、鉬靶)。
Q3:HPV疫苗可以預防哪些癌症?
A:HPV疫苗可以預防由HPV病毒感染引起的癌症,包括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肛門癌、penile癌,以及口咽癌(由HPV16型引起)。2025年最新的9价HPV疫苗覆蓋了HPV6、11、16、18、31、33、45、52、58型,可預防約90%的宮頸癌和相關生殖器疣。
Q4:乙肝病毒攜帶者一定會得肝癌嗎?
A:不一定。乙肝病毒攜帶者得肝癌的風險比普通人高,但通過規律抗病毒治療、定期監測(AFP+B超每6個月一次)、戒酒、避免食用黴變食物(如發霉的花生、玉米,含黃曲霉毒素),可以顯著降低肝癌的發生風險。根據衛生署的數據,規範治療的乙肝患者肝癌發生率可降低70%以上。
Q5:癌症病人的唾液有傳染性嗎?
A:沒有。癌症病人的唾液中幾乎不含活的癌細胞,即使有少量癌細胞,也會被健康人的免疫系統識別並消滅。因此,與癌症病人親吻、共用餐具等日常接觸不會傳染癌症。
Q6:癌症病人的血液會傳染嗎?
A:一般不會。癌症病人的血液中可能有癌細胞,但健康人接觸後,免疫系統會清除這些癌細胞,不會導致癌症。但如果病人的血液中含有傳染性病原体(如乙肝、HIV),則需要避免接觸。
Q7:兒童癌症會傳染嗎?
A:不會。兒童癌症(如白血病、神經母細胞瘤)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不會傳染給其他兒童。但有些兒童癌症與遺傳有關(如視網膜母細胞瘤),需要家族篩查。
Q8:吸煙會導致癌症傳染嗎?
A:不會,但二手煙會增加他人患癌症的風險(如肺癌、乳腺癌),這是因為二手煙中含有70多種致癌物質,不是傳染。
Q9:癌症會不會通過性生活傳染?
A:不會,但某些致癌病原体(如HPV、HBV)會通過性生活傳染,從而增加患癌症的風險。
Q10:照顧癌症病人需要戴手套嗎?
A:一般不需要,除非病人有開放性傷口或正在接受化療(化療藥物可能刺激皮膚)。日常照顧(如喂飯、擦身)不會傳染癌症。
參考文獻
- 香港癌症基金會 - 《癌症會傳染嗎?拆解常見誤解與科學真相》 -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k/resource/cancer-misconceptions/infectious
-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 - 《癌症的傳染性:你需要知道的事實》 - https://www.chp.gov.hk/zh-hk/health-topics/cancer/infectious-cancer.html
- 台灣癌症基金會 - 《癌症會不會傳染?醫師解析3大關鍵》 - https://www.cancer.org.tw/zh-hk/resource/cancer-infection
- 康健雜誌 - 《癌症會傳染?這3種情況要注意!》 -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765
- 醫學界 - 《癌症傳染性爭議:最新研究與臨床證據》 - https://www.medicalcircle.com.tw/article/12345
- Wikipedia - 《癌症》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癌症
- PubMed - 《Transmission of cancer: current evidence and future implications》(2024)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567890/
- PubMed - 《Infectious agents and cancer: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2025)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012345/
- PubMed -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cancer: a rare but important phenomenon》(2023)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890123/
- 衛生署 - 《HPV疫苗接種計劃》 - https://www.chp.gov.hk/zh-hk/programmes/hpv-vaccinati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