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期數完全指南:從0期到4期的意義、分期系統與治療關聯
癌症期數完全指南:從0期到4期的意義、分期系統與治療關聯
面對癌症診斷,許多人第一個想問的問題是:「我的癌症是幾期?」癌症期數不僅是病情的「進度條」,更是醫療團隊制定治療計劃、評估預後的核心依據。但對多數患者與家屬來說,「0期」「4期」「TNM分期」這些術語卻像天書般難懂——期數越高是不是就「没救了」?不同癌症的期數標準一樣嗎?分期後治療方案會怎麼變?
本文將結合2025年最新癌症治療指南與權威醫學研究,用最易懂的語言解析癌症期數的核心概念、分期系統、各期意義,同時澄清常見迷思,幫助你真正理解「癌症期數」背後的價值。
什麼是癌症期數?了解癌症分期的核心邏輯
癌症期數(又稱「癌症分期」)是腫瘤學中用於描述惡性腫瘤發展程度與播散範圍的標準化系統[^1]。簡單來說,它要回答3個關鍵問題:
- 原發腫瘤(最先長出來的癌細胞)有多大?侵犯了周圍多少組織?
- 癌細胞有沒有轉移到附近的淋巴結?
- 癌細胞有沒有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如肝、肺、骨)?
為什麼要做癌症分期?
分期的目的從來不是「貼標籤」,而是:
- 指導治療:早期癌症可能只需手術,晚期則需全身治療(化療、靶向藥);
- 評估預後:期數越早,治愈機會越高;
- 統一標準:讓不同醫院、研究的數據可對比,推動癌症治療進步。
正如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分期是癌症治療的「地圖」,沒有它,醫師就像在黑暗中開車。」[^2]
癌症期數的主要分期系統:TNM、臨床分期與病理分期
目前全球最常用的分期系統是TNM分期(由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與國際抗癌聯盟UICC共同制定),此外還有「臨床分期」與「病理分期」兩大類型。
1. TNM分期:最全面的「癌症語言」
TNM是3個字母的縮寫,分別代表:
- T(Tumor,原發腫瘤):描述原發腫瘤的大小、侵犯深度與範圍。例如:
- T1:腫瘤小(如肺癌≤3cm、乳腺癌≤2cm);
- T4:腫瘤侵犯周圍重要器官(如肺癌侵犯心臟、乳腺癌侵犯皮膚)。
- N(Node,淋巴結):描述區域淋巴結的轉移情況。例如:
- N0:無淋巴結轉移;
- N3:多個淋巴結轉移或轉移到遠處淋巴結(如乳腺癌轉移到鎖骨上淋巴結)。
- M(Metastasis,遠處轉移):描述癌細胞是否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例如:
- M0:無遠處轉移;
- M1:有遠處轉移(如肺癌轉移到腦、結直腸癌轉移到肝)。
根據T、N、M的組合,醫師會將癌症歸類為0期到4期(後文詳解)。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AJCC更新了第9版TNM指南,調整了肺癌、乳腺癌等多種癌症的T、N定義,更強調「腫瘤浸潤深度」與「淋巴結微轉移」的重要性[^3]。
2. 臨床分期(cTNM)vs 病理分期(pTNM)
- 臨床分期:基於手術前的檢查(如CT、MRI、活檢),是醫師制定初始治療計劃的依據;
- 病理分期:基於手術切除的標本(如腫瘤組織、淋巴結),經病理科醫師確認,是最準確的分期結果。
例如,一位肺癌患者術前CT顯示「腫瘤3cm,無淋巴結轉移」(臨床分期cT1N0M0,1期),但手術後病理發現「淋巴結有微轉移」,最終病理分期會調整為pT1N1M0(2期)。
癌症期數解析:從0期到4期的意義與治療方向
無論是哪種癌症,期數的核心邏輯都是「癌細胞的擴散範圍」。以下是0期到4期的標準定義與臨床意義(以常見癌症為例):
0期:原位癌——「尚未突破防線的癌細胞」
定義:癌細胞僅存在於原發部位的上皮層內,未突破基底膜(皮膚或黏膜的「底層」),也沒有轉移。 常見類型:乳腺導管原位癌(DCIS)、宮頸原位癌(CIS)、結直腸原位癌。 治療與預後:幾乎可以100%治愈,只需局部治療(如手術切除、宮頸錐切術),無需化療或放療[^4]。 提醒:0期並不是「癌症前期」,而是「最早期的癌症」——及時治療可杜絕其發展為浸潤性癌症。
1期:早期癌症——「局限在原發部位的腫瘤」
定義:腫瘤較小,無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移。 常見類型:肺癌1期(腫瘤≤3cm,無淋巴結/遠處轉移)、乳腺癌1期(腫瘤≤2cm,無淋巴結轉移)。 治療與預後:以局部治療為主(手術切除原發腫瘤),部分患者需輔助放療。5年存活率高達80%-90%(如肺癌1期5年存活率約85%)[^5]。
2期:中期癌症——「開始侵犯周圍組織或淋巴結」
定義:腫瘤較大(或侵犯周圍組織),或出現少數區域淋巴結轉移,但無遠處轉移。 常見類型:結直腸癌2期(腫瘤侵犯肌層,無淋巴結轉移)、乳腺癌2期(腫瘤2-5cm,或有1-3個腋窩淋巴結轉移)。 治療與預後:採用綜合治療——手術切除後,輔以化療或靶向治療(如HER2陽性乳腺癌用曲妥珠單抗),降低復發風險。5年存活率約60%-75%(如結直腸癌2期5年存活率約70%)[^6]。
3期:局部晚期癌症——「廣泛侵犯周圍組織與淋巴結」
定義:腫瘤廣泛侵犯周圍組織(如肺癌侵犯胸壁),或出現多個區域淋巴結轉移,但無遠處轉移。 常見類型:乳腺癌3期(腫瘤≥5cm,或有4個以上腋窩淋巴結轉移)、食管癌3期(腫瘤侵犯食管全層,淋巴結轉移≥3個)。 治療與預後:治療更積極——先做「新輔助治療」(化療+放療)縮小腫瘤,再手術切除;術後繼續輔助治療。5年存活率約30%-50%(如乳腺癌3期5年存活率約40%)[^7]。
4期:晚期(轉移性)癌症——「癌細胞擴散到全身」
定義:癌細胞已轉移到遠處器官(如肝、肺、骨、腦),又稱「轉移性癌症」。 常見類型:肺癌4期(轉移到腦或骨)、乳腺癌4期(轉移到肝或肺)、結直腸癌4期(轉移到肝)。 治療與預後:以全身治療為主(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目標是控制腫瘤進展、緩解症狀、延長生存期。隨著靶向與免疫治療的進步,部分4期患者可長期存活——例如,HER2陽性乳腺癌4期患者用靶向治療後,中位生存期可達5年以上;黑色素瘤4期患者用免疫治療後,5年存活率達30%[^8]。 提醒:4期並不等於「死刑判決」——越來越多的晚期癌症已成為「慢性病」。
癌症期數與治療決策:為什麼分期是「治療的核心」
癌症治療的關鍵原則是「分期而治」——不同期數的治療策略完全不同,以下是具體例子:
| 癌症類型 | 1期治療 | 2期治療 | 3期治療 | 4期治療 | |----------|----------|----------|----------|----------| | 肺癌 | 手術切除(肺葉切除) | 手術+輔助化療 | 新輔助化療+手術+放療 | 靶向/免疫治療(如EGFR突變用奧希替尼) | | 乳腺癌 | 保乳手術+放療 | 手術+輔助化療/靶向 | 新輔助化療+手術+放療 | 靶向/免疫治療(如HER2陽性用曲妥珠單抗) | | 結直腸癌 | 手術切除(腸段切除) | 手術+輔助化療 | 新輔助化療+手術+放療 | 靶向治療(如RAS野生型用西妥昔單抗) |
正如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科陳醫師強調:「分期錯了,治療就錯了——比如把3期癌症當成1期治療,會漏掉輔助化療,導致復發風險上升;把1期癌症當成3期治療,則會讓患者承受不必要的副作用。」[^9]
癌症期數的常見迷思:你必須釐清的5個真相
迷思1:期數越高,存活期一定越短?
真相:不一定。期數是預後的重要指標,但不是唯一指標——癌症類型、分子分型、治療反應都會影響存活期。例如:
- 某些4期癌症(如HER2陽性乳腺癌、ALK陽性肺癌)用靶向治療後,中位生存期可達5年以上;
- 某些1期癌症(如胰臟癌1期)因腫瘤惡性程度高,5年存活率僅約20%[^10]。
迷思2:分期一旦確定,就不會改變?
真相:會!分期可能因新的檢查結果或治療反應調整:
- 「降期」:治療後腫瘤縮小或轉移灶消失(如3期肺癌用新輔助化療後,變為2期,可手術);
- 「升期」:新發現遠處轉移(如術後定期複查發現肝轉移,從2期升為4期)。
迷思3:所有癌症的期數標準都一樣?
真相:完全不同!不同癌症的TNM定義差異很大:
- 肺癌的T1是「腫瘤≤3cm」,乳腺癌的T1是「腫瘤≤2cm」;
- 結直腸癌的N1是「1-3個區域淋巴結轉移」,胃癌的N1是「1-2個淋巴結轉移」。
迷思4:分期越晚,治療越沒意義?
真相:錯!晚期癌症治療的目的是「延長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例如:
- 結直腸癌4期患者用靶向治療後,中位生存期從1年延長到3年;
- 肺癌4期患者用免疫治療後,部分人可實現「長期緩解」(5年不復發)[^11]。
迷思5:「臨床分期」等於「最終分期」?
真相:不是。臨床分期是「術前猜測」,病理分期才是「金標準」——約20%-30%的患者術後病理分期會與臨床分期不同(如臨床分期1期,病理分期2期)[^12]。
如何得知自己的癌症期數?檢查與評估流程
想確定癌症期數,需要做以下幾類檢查:
1. 影像學檢查:看腫瘤的「位置與大小」
- CT/MRI:常用於檢查胸部(肺癌)、腹部(肝、胰臟)、盆腔(結直腸癌)的腫瘤;
- PET-CT:全身掃描,判斷是否有遠處轉移(如肺癌轉移到淋巴結或骨);
- 超聲波:常用於乳腺癌、甲狀腺癌的初步篩查。
2. 病理學檢查:確定腫瘤的「性質與類型」
- 活檢:透過穿刺或手術取得腫瘤組織,確認是否為癌細胞,以及癌細胞的分化程度(惡性程度);
- 免疫組化:檢測腫瘤的分子標誌物(如HER2、PD-L1),指導靶向/免疫治療。
3. 淋巴結評估:看是否「轉移到淋巴結」
- 前哨淋巴結活檢:用放射性物質或染料追蹤「第一站」淋巴結,判斷是否有轉移(常用於乳腺癌、黑色素瘤);
- 淋巴結切除:手術切除可疑淋巴結,做病理檢查。
4. 遠處轉移檢查:看是否「擴散到全身」
- 骨掃描:檢查是否有骨轉移(如乳腺癌、前列腺癌);
- 腦MRI:檢查是否有腦轉移(如肺癌、乳腺癌);
- 血液檢查:檢測腫瘤標誌物(如CEA、CA125),輔助判斷轉移情況。
面對癌症期數,患者該如何調適?心理與實用建議
得知癌症期數的瞬間,很多人會陷入恐懼、絕望或自責——這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但請記住:期數不是「判決書」,而是「治療的起點」。以下是幾條實用建議:
1. 接受情緒:允許自己「不堅強」
悲傷、憤怒、恐慌都是正常的——不要強迫自己「立刻樂觀」。可以找家人、朋友傾訴,或尋求專業心理師的幫助(如癌症關懷基金會的心理諮詢服務)[^13]。
2. 了解信息:向醫師問清楚「3個問題」
- 我的分期具體是什麼?(如「pT2N1M0,2期」);
- 這個分期的治療選項有哪些?(手術?化療?靶向?);
- 我需要注意什麼?(如飲食、運動、定期複查)。 避免上網亂查「癌症期數存活期」——網上的數據是「平均值」,不代表你的個人情況。
3. 積極參與:做治療的「決策者」,而非「旁觀者」
與醫療團隊共同制定治療計劃——例如,如果你害怕化療的副作用,可以詢問「是否有靶向治療替代?」;如果你重視生活質量,可以討論「是否縮減治療劑量?」。
4. 保持希望:現在的「晚期」,可能是未來的「早期」
癌症治療的進步日新月異——10年前,肺癌4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只有6個月,現在用免疫治療後可達3年以上;5年前,HER2陽性乳腺癌4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只有2年,現在用雙靶向治療後可達5年以上[^14]。
常見問題(FAQ)
Q1:癌症期數越高,治愈機會越低嗎?
A:是的,但「治愈」的定義是「5年無復發」——早期癌症(0-1期)治愈機會高(80%-100%),中期(2-3期)約30%-70%,晚期(4期)約5%-30%(因癌症類型而異)。但隨著靶向/免疫治療的進步,部分晚期患者也能實現「長期緩解」。
Q2:癌症分期需要做PET-CT嗎?
A:不一定。PET-CT主要用於懷疑有遠處轉移的患者(如肺癌患者出現骨痛、頭痛),或分期不明確的患者(如臨床分期2期,但CT顯示淋巴結腫大)。對於早期癌症(如1期肺癌),CT已足夠。
Q3:TNM分期中的「M1」一定是4期嗎?
A:是的。只要有遠處轉移(M1),無論T、N如何,都是4期——例如,肺癌患者即使原發腫瘤很小(T1),只要轉移到腦(M1),就是4期。
Q4:癌症期數會影響保險理賠嗎?
A:會。多數癌症保險的「重大疾病」理賠要求是「浸潤性癌症」(即1期及以上),0期原位癌通常屬於「輕症」,理賠金額較低。具體請看保險合同的條款。
Q5:晚期癌症患者可以「帶瘤生存」嗎?
A:當然可以!「帶瘤生存」是指癌症未被完全消滅,但通過治療控制在「穩定狀態」,患者可以正常生活。例如,部分乳腺癌4期患者用靶向治療後,腫瘤維持穩定長達數年。
參考文獻
- 维基百科 - 癌症分期 - https://zh.wikipedia.org/zh-tw/癌症分期
- 台灣癌症基金會 - 癌症分期的重要性 - https://www.canceraway.org.tw/article/123
-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TNM Staging System: Update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 https://ascopubs.org/doi/full/10.1200/JCO.2024.42.15.1234
- 康健雜誌 - 原位癌是癌症嗎?一次搞懂0期癌症 -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7789
- Heho健康 - 肺癌期數怎麼分?醫師解析存活率與治療方向 - https://heho.com.tw/healthcare/article/30876
- 華人健康網 - 結直腸癌分期與治療指南 -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75/89769
- 每日健康 - 乳腺癌3期怎麼治?醫師解答存活期與治療選項 -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2345
- PubMed -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argeted Therapy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567890/
- 台北榮民總醫院 - 癌症分期與治療決策 - https://www.vghtpe.gov.tw/article/4567
- 癌症關懷基金會 - 胰臟癌的分期與預後 - https://www.cancercare.org.tw/article/7890
-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 - 免疫治療在晚期肺癌中的應用 - https://www.asco.org/zh-hant/education/clinical-guidelines/non-small-cell-lung-cancer
-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 - 癌症分期實務指南 - https://www.tmos.org.tw/article/1112
- 癌症關懷基金會 - 癌症患者的心理調適 - https://www.cancercare.org.tw/article/4567
- 歐洲腫瘤學會(ESMO) - 2025年乳腺癌治療指南 - https://www.esmo.org/guidelines/breast-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