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癌症期數完整指南:從分期原理到實際應用,拆解你該知道的每個細節

癌症期數完整指南:從分期原理到實際應用,拆解你該知道的每個細節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4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癌症期數完整指南:從分期原理到實際應用,拆解你該知道的每個細節

癌症是全球第二大致死病因,而「癌症期數」是理解病情、制訂治療方案與預測預後的核心指標。對患者與家屬而言,聽到「第3期」「轉移性癌症」等詞語時,往往充滿焦慮與困惑——期數到底代表什麼?不同期數的治療差異有多大?如何預防病情進展?本文結合2025年最新醫學共識與權威數據,從分期原理、症狀表現、診斷方法到治療策略,全面拆解癌症期數的關鍵知識,幫助你用科學態度面對癌症。

什麼是癌症期數?認識癌症分期的核心意義

癌症期數(又稱「癌症分期」)是醫學界用於描述腫瘤進展程度的標準化系統,主要回答三個問題:原發腫瘤有多大?是否轉移到淋巴結?是否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其目的是為了統一診斷標準,讓醫生之間、研究之間能有效溝通,同時幫助患者理解病情的嚴重程度[^1]。

癌症分期的核心系統:TNM與AJCC

目前全球最常用的分期系統是「TNM分期」,由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與國際抗癌聯盟(UICC)共同制訂。TNM分別代表:

  • T(Tumor,原發腫瘤):描述原發腫瘤的大小、位置與侵犯深度。例如,肺癌的T1定義為腫瘤直徑≤3cm,且未侵犯主支氣管;T4則是腫瘤侵犯縱隔、心臟或大血管等重要結構[^2]。
  • N(Node,淋巴結):描述淋巴結的轉移情況。N0表示無區域淋巴結轉移;N1表示轉移到鄰近的1-3個淋巴結;N2表示轉移到更遠的4-9個淋巴結(具體定義因癌症類型而異)[^2]。
  • M(Metastasis,遠處轉移):描述腫瘤是否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如肝、肺、骨、腦)。M0表示無遠處轉移;M1表示有遠處轉移[^2]。

AJCC會根據TNM的組合,將癌症分為0期到4期:

  • 0期(原位癌):腫瘤細胞局限於原發部位,未侵犯基底膜(如乳腺原位癌、子宮頸原位癌)。
  • 1期(早期):腫瘤較小,無淋巴結或遠處轉移。
  • 2期-3期(中期):腫瘤增大或侵犯周圍組織,可能有區域淋巴結轉移,但無遠處轉移。
  • 4期(晚期/轉移性):腫瘤已擴散到遠處器官(如肺癌轉移到腦、結直腸癌轉移到肝)[^3]。

分期的重要性:治療、預後與研究的基礎

癌症分期直接影響治療決策:早期癌症(1期)通常以手術為主,治愈率高;中期癌症(2-3期)需要綜合治療(手術+化療/放療);晚期癌症(4期)則以系統性治療(靶向、免疫)或姑息治療為主[^4]。

此外,分期也是預測預後的關鍵指標。例如,1期乳腺癌的5年存活率高達99%,而4期乳腺癌的5年存活率僅約28%[^5];1期肺癌的5年存活率約68%,4期則降至2%[^6]。

對醫學研究而言,統一的分期系統讓不同研究的數據具有可比性,從而推動治療方法的進步[^7]。

癌症期數的症狀與早期徵兆:不同期數的表現差異

癌症的症狀與期數密切相關——早期癌症症狀輕微甚至無症狀,容易被忽略;中期癌症症狀逐漸明顯;晚期癌症則出現全身症狀與遠處轉移表現。以下是不同期數的常見症狀:

0期(原位癌):幾乎無症狀,靠篩查發現

原位癌是癌症的最早期階段,腫瘤細胞尚未突破基底膜,因此幾乎沒有自覺症狀。例如:

  • 乳腺原位癌(DCIS):通常只有乳房攝影( mammography)發現鈣化點,無腫塊或疼痛。
  • 子宮頸原位癌(CIS):可能無任何症狀,靠宮頸抹片(Pap smear)或HPV檢查發現。
  • 結直腸原位癌(腺瘤性息肉):可能無症狀,靠大腸鏡檢查發現[^8]。

1期(早期):局部輕微症狀,容易誤診

早期癌症的症狀通常與原發部位相關,且程度較輕,容易被誤認為常見疾病:

  • 肺癌:輕微咳嗽、痰中帶血絲、胸悶。
  • 乳腺癌:乳房出現無痛性腫塊(質地硬、邊界不清)。
  • 結直腸癌:偶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如便秘或腹瀉)。
  • 胃癌:上腹部隱痛、噁心、食慾下降[^9]。

2-3期(中期):腫瘤進展與區域淋巴結轉移

中期癌症的腫瘤增大,侵犯周圍組織或淋巴結,症狀更加明顯:

  • 乳腺癌:腫塊變大,皮膚出現「橘皮樣改變」(水腫)或「乳頭內陷」,腋下淋巴結腫大(可觸及硬塊)。
  • 肺癌:咳嗽加劇、胸痛、呼吸困難,鎖骨上淋巴結腫大。
  • 結直腸癌:便血次數增加、腹痛加劇、體重下降(1個月內下降超過5%)。
  • 頭頸癌:口腔或咽喉腫塊、吞嚥困難、聲音嘶啞[^10]。

4期(晚期/轉移性):全身症狀與遠處轉移

晚期癌症的腫瘤已擴散到遠處器官,出現全身症狀與轉移部位的特異性症狀:

  • 全身症狀:乏力、貧血、發熱、體重急劇下降(惡病質)。
  • 轉移部位症狀
  • 骨轉移:劇烈骨痛、病理性骨折(如腰椎轉移導致腰痛、下肢無力)。
  • 腦轉移:頭痛、嘔吐、視力模糊、肢體癱瘓。
  • 肝轉移:黃疸、肝區疼痛、腹脹(腹水)。
  • 肺轉移:呼吸困難、咳嗽、咯血[^11]。

提醒:症狀僅供參考,具體診斷需依賴醫學檢查。若出現持續2周以上的異常症狀,應及時就醫[^12]。

癌症期數的成因與風險因素:為何會進展到晚期?

癌症從早期進展到晚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腫瘤本身的特性、治療延誤、遺傳因素與生活習慣等。

1. 原發腫瘤的生長特性:惡性程度決定進展速度

不同癌症的惡性程度差異很大:

  • 高惡性度癌症:如生長快速的惡性黑色素瘤、小細胞肺癌,可能在數個月內從早期進展到晚期。
  • 低惡性度癌症:如甲狀腺乳頭狀癌、前列腺癌,進展緩慢,可能數年甚至數十年才會轉移[^13]。

腫瘤的「分化程度」也影響進展速度:高分化腫瘤(細胞形態接近正常細胞)生長慢,低分化或未分化腫瘤(細胞形態異常)生長快,易轉移[^14]。

2. 治療延誤:最常見的人為因素

許多患者因忽視症狀或拒絕檢查,導致病情延誤:

  • 將便血誤認為痔瘡,延誤結直腸癌的治療(約30%的患者因延誤就醫導致分期進展)。
  • 將乳房腫塊誤認為「乳腺增生」,延誤乳腺癌的治療。
  • 因恐懼手術或放化療,拒絕正規治療,導致腫瘤快速進展[^15]。

3. 遺傳與基因突變:天生的高風險

某些基因突變會增加癌症的發病風險,且容易早期進展:

  • BRCA1/2突變:攜帶此基因的女性,乳腺癌終生風險高達70%,且更容易發生早期轉移。
  • APC基因突變:導致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40歲前幾乎都會發展為結直腸癌。
  • EGFR突變: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EGFR突變者更容易發生腦轉移[^16]。

4. 生活習慣與環境因素:累加的傷害

不良生活習慣會加速癌症的進展:

  • 吸煙:煙草中的尼古丁與焦油會損傷DNA,加速肺癌、喉癌的進展(吸煙者的肺癌死亡率是不吸煙者的10-20倍)。
  • 飲食:高鹽、高脂、加工肉(如香腸、火腿)會增加胃癌、結直腸癌的風險。
  • 酒精:長期大量飲酒會損傷肝臟,增加肝癌、食道癌的風險。
  • 環境污染:長期接觸石棉、苯、甲醛等致癌物,會加速肺癌、白血病的進展[^17]。

預防癌症期數進展:從早期篩查到日常干預

預防癌症進展的關鍵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同時調整生活方式,降低復發風險。

1. 定期篩查:捕捉早期癌症的唯一方法

不同癌症的篩查建議不同,以下是常見癌症的權威篩查指南(2025年更新):

  • 乳腺癌:40歲以上女性每年做乳房攝影;高危人群(如BRCA突變者)30歲開始每年做乳房MRI+攝影[^18]。
  • 結直腸癌:50歲以上人群每10年做一次大腸鏡;高危人群(如家族史、炎症性腸病)提前至40歲開始[^19]。
  • 肺癌:50-80歲、有20包年吸煙史(每天1包×20年)且目前仍吸煙或戒煙未滿15年的人群,每年做低劑量CT(LDCT)[^20]。
  • 子宮頸癌:21-29歲女性每3年做一次宮頸抹片;30-65歲女性每5年做一次宮頸抹片+HPV檢查[^21]。
  • 前列腺癌:50歲以上男性每年做PSA(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檢查+直腸指診;高危人群(如家族史)提前至45歲[^22]。

2. 識別高危信號:身體的「求救信號」

若出現以下症狀,應立即就醫:

  • 無痛性腫塊(乳房、腋下、頸部、腹部)。
  • 持續性咳嗽、痰中帶血、胸痛。
  • 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腹痛。
  • 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1個月內下降超過5%)。
  • 持續性消化不良、吞嚥困難。
  • 異常出血(如月經以外的陰道出血、尿血)[^23]。

3. 生活方式調整:降低復發與進展風險

無論是癌症患者還是健康人群,以下生活方式都能降低癌症風險:

  • 飲食:增加蔬菜(每天500g)、水果(每天200g)、全穀物(每天150g)的攝入;減少加工肉、紅肉、高糖飲料的攝入。
  • 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如跑步、籃球)。
  • 戒煙限酒:徹底戒煙(包括二手煙);男性每天酒精攝入量不超過25g(約1杯啤酒),女性不超過15g。
  • 睡眠:每天保證7-8小時睡眠,避免熬夜(熬夜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加速腫瘤生長)[^24]。

4. 術後/治療後的追蹤:預防復發的關鍵

癌症患者治療後(手術、化療、放療),需定期復查,及時發現復發或轉移:

  • 早期乳腺癌:術後前2年每3-6個月復查一次(包括乳房超聲、腫瘤標誌物);2-5年每6-12個月復查一次;5年後每年復查一次[^25]。
  • 早期肺癌:術後前2年每6個月復查一次(包括胸部CT、腫瘤標誌物);2年後每年復查一次[^26]。
  • 結直腸癌:術後前2年每3個月復查一次(包括癌胚抗原CEA、腹部超聲);每6個月做一次大腸鏡;2-5年每6個月復查一次;5年後每年復查一次[^27]。

癌症期數的診斷與分期方法:醫生如何判定期數?

癌症分期需要結合臨床檢查、影像學檢查、病理學檢查分子檢測,以下是常見的方法:

1. 臨床檢查:初步判斷腫瘤範圍

醫生會通過問診(症狀、病史)、體格檢查(觸摸腫塊、淋巴結)初步判斷腫瘤的位置與大小。例如,乳腺癌患者的體格檢查會觸摸乳房腫塊的大小、質地、活動度,以及腋下淋巴結是否腫大[^28]。

2. 影像學檢查:視覺化腫瘤與轉移

影像學檢查是分期的核心工具,常用的方法包括:

  • X線:用於檢查肺癌、乳腺癌(乳房攝影)。
  • CT(電腦斷層掃描):用於檢查肺癌、結直腸癌、肝癌等,能清晰顯示腫瘤大小、位置與周圍組織侵犯情況。
  • MRI(磁振造影):用於檢查腦轉移、脊髓轉移、乳腺腫瘤(軟組織成像更清晰)。
  • PET-CT(正子斷層掃描):將PET(檢測代謝活性)與CT(解剖結構)結合,用於檢查遠處轉移(如淋巴瘤、肺癌的全身轉移)[^29]。
  • 超聲:用於檢查甲狀腺、乳腺、肝臟等部位的腫瘤,操作簡便、無輻射。

3. 病理學檢查:確定腫瘤性質與分期

病理學檢查是癌症診斷的「金標準」,常用的方法包括:

  • 活檢:通過穿刺、手術取出腫瘤組織,做病理切片檢查,確定腫瘤類型(如腺癌、鱗癌)、分化程度(高/中/低分化)。
  • 淋巴結活檢:取出腋下、鎖骨上或腹腔淋巴結,檢查是否有癌細胞轉移。
  • 腫瘤標誌物:通過血液檢測腫瘤細胞分泌的蛋白質(如CEA、CA125、PSA),輔助判斷腫瘤負荷與治療效果(但不能單獨用於分期)[^30]。

4. 分子檢測:精準分期與治療

2025年,分子檢測已成為癌症分期的重要補充,常用的方法包括:

  • 液態活檢(Liquid Biopsy):通過檢測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CTCs)或循環腫瘤DNA(ctDNA),早期發現遠處轉移(比影像學早3-6個月),提高分期準確性[^31]。
  • 基因檢測:檢測腫瘤細胞的基因突變(如EGFR、ALK、PD-L1),不僅能幫助分期(如EGFR突變者更容易腦轉移),還能指導靶向治療與免疫治療[^32]。

癌症期數的治療策略:不同期數的個體化方案

癌症治療的核心是「個體化」——根據期數、癌症類型、患者體能狀況(PS評分)與基因突變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以下是不同期數的常見治療策略:

1. 0期(原位癌):局部治療,保留功能

原位癌的治療目的是徹底清除癌細胞,同時保留器官功能:

  • 乳腺原位癌(DCIS):若腫瘤較小(≤2cm),可選擇保乳手術+術後放療;若腫瘤較大或多中心病灶,選擇乳房切除術(可保留乳頭乳晕)。
  • 子宮頸原位癌(CIS):年輕患者可選擇錐切術(保留生育功能);年長患者可選擇全子宮切除術。
  • 結直腸原位癌(腺瘤性息肉):通過大腸鏡切除息肉,定期復查[^33]。

2. 1期(早期):手術為主,治愈率高

早期癌症的腫瘤局限,無淋巴結或遠處轉移,手術是首選治療方法:

  • 早期肺癌:選擇肺葉切除術+縱隔淋巴結清掃,術後不需要輔助化療(除非有高危因素,如脈管侵犯、低分化)。
  • 早期乳腺癌:保乳手術+術後放療(治愈率與乳房切除術相當),或乳房切除術+前哨淋巴結活檢(避免腋下淋巴結清掃的併發症)。
  • 早期結直腸癌:選擇腫瘤根治術(切除腫瘤及周圍腸管、淋巴結),術後根據病理結果決定是否輔助化療[^34]。

3. 2-3期(中期):綜合治療,提高治愈率

中期癌症的腫瘤已侵犯周圍組織或淋巴結,需要多學科團隊(MDT)制定綜合治療方案:

  • 中期乳腺癌:手術(乳房切除+腋下淋巴結清掃)+術後輔助化療(如AC-T方案)+放療(針對胸壁與淋巴結區域)+內分泌治療(雌激素受體陽性患者)。
  • 中期肺癌:若腫瘤可切除,選擇手術+術後輔助化療(如含鉑雙藥方案);若腫瘤不可切除,選擇新輔助放化療(術前放化療,縮小腫瘤後手術)。
  • 中期結直腸癌:若腫瘤位於直腸(距肛門≤15cm),選擇新輔助放化療(減少局部復發風險)+手術+術後輔助化療[^35]。

4. 4期(晚期/轉移性):系統性治療,延長生存期

晚期癌症的治療目的是控制腫瘤生長、緩解症狀、提高生活質量:

  • 靶向治療:針對腫瘤細胞的特定基因突變(如EGFR突變的肺癌用奧希替尼,HER2陽性的乳腺癌用曲妥珠單抗),療效好、副作用小[^36]。
  • 免疫治療:通過激活人體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如PD-1抑制劑帕博利珠單抗、納武利尤單抗),用於黑色素瘤、肺癌、腎癌等,部分患者可獲得長期緩解[^37]。
  • 化療:用於無靶向或免疫治療機會的患者,通過細胞毒性藥物殺死癌細胞(如肺癌的卡鉑+紫杉醇方案,結直腸癌的FOLFOX方案)[^38]。
  • 姑息治療:用於症狀嚴重的患者,如疼痛管理(阿片類藥物)、營養支持(靜脈輸注營養液)、呼吸支持(氧氣治療),提高生活質量[^39]。

2025年新療法:改變晚期癌症的預後

近年來,癌症治療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以下是2025年的熱點療法:

  • CAR-T細胞治療:通過基因修飾患者的T細胞,使其識別並殺死癌細胞,用於B細胞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部分患者可獲得治愈[^40]。
  • ADC藥物(抗體藥物偶聯物):將抗體(靶向癌細胞)與細胞毒性藥物(殺死癌細胞)連接,實現「精准殺癌」,如DS-8201用於HER2陽性乳腺癌,DESTINY-Lung04研究顯示客觀緩解率高達58%[^41]。
  • 腫瘤疫苗:通過激活免疫系統預防癌症復發,如Provenge用於前列腺癌,可延長生存期4.1個月[^42]。

常見問題解答(FAQ)

Q1:癌症期數越高,存活機率一定越低嗎?

不一定,存活機率取決於癌症類型、治療反應與患者整體健康狀況。例如,4期睾丸癌經化療後5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而1期胰腺癌的5年存活率僅約20%。患者應與醫生討論個體化的預後情況[^43]。

Q2:原位癌算不算癌症?為什麼期數是0?

原位癌是癌症的最早期階段,腫瘤細胞局限於原發部位,未侵犯基底膜或周圍組織,幾乎無轉移風險。期數0是因為它尚未進展到浸潤性癌症,治療效果極好,5年存活率幾乎100%[^44]。

Q3:癌症轉移後,期數還能降低嗎?

通常不能,因為期數是基於診斷時的腫瘤範圍。但如果轉移灶經治療後消失(如寡轉移灶經手術或放療切除),稱為「臨床緩解」,但期數仍保持為4期。近年來,部分寡轉移患者經積極治療後,生存期可顯著延長[^45]。

Q4:不同癌症的分期系統都一樣嗎?

不一樣,不同癌症有不同的分期系統。例如,乳腺癌用AJCC TNM分期,子宮頸癌用FIGO分期(基於臨床檢查與手術病理),淋巴瘤用Ann Arbor分期(基於淋巴結與臟器受累情況)[^46]。

Q5:如何查詢自己的癌症期數?

癌症期數由醫生根據病理報告、影像學檢查與臨床表現綜合判定。患者可向主管醫生詢問,醫生會解釋分期的含義、治療方案與預後。建議患者主動參與治療決策,瞭解自己的病情[^47]。

Q6:晚期癌症還有治療必要嗎?

有必要。近年來,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新療法顯著延長了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期,部分患者可帶瘤生存數年。即使無法治愈,姑息治療也能緩解症狀,提高生活質量[^48]。

Q7:癌症治療後復發,期數會變嗎?

復發後的期數取決於復發部位與範圍。例如,早期乳腺癌術後局部復發(乳房或腋下淋巴結),期數為局部晚期(3期);若遠處轉移(如肺、骨),期數為4期[^49]。

Q8:年齡大的患者,晚期癌症還能治療嗎?

年齡不是治療的絕對禁忌,需綜合評估患者的體能狀況(PS評分)、合併症(如高血壓、糖尿病)與治療意願。例如,70歲以上的晚期肺癌患者,若體能狀況好,可選擇靶向治療或免疫治療,療效與年輕患者相當[^50]。

參考文獻

[^1]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 《癌症分期指南》 - https://www.cancerdata.org.hk/guide/staging [^2] 美國癌症協會(ACS) - 《TNM分期系統解讀》 - https://www.cancer.org/treatment/understanding-your-diagnosis/staging/tnm-system.html [^3] Wikipedia - 《癌症分期》 - https://zh.wikipedia.org/zh-hk/癌症分期 [^4] 柳葉刀腫瘤學 - 《2025年癌症分期更新》 -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25)00012-3/fulltext [^5] 香港瑪麗醫院 - 《癌症診斷與分期手冊》 - https://www.ha.org.hk/mh/handbook/cancer-diagnosis-staging [^6] 世界衛生組織(WHO) - 《癌症防治手冊》 -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1565600 [^7]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 《液態活檢在癌症分期中的應用》 -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ra2405891 [^8]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 《癌症遺傳與分期關係研究》 - https://www.med.cuhk.edu.hk/research/cancer-genetics-staging [^9]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 - 《2025年癌症治療指南》 - https://www.asco.org/guidelines/cancer-treatment [^10] 癌症研究英國 - 《預防癌症進展的最新建議》 - https://www.cancerresearchuk.org/about-cancer/causes-prevention/lifestyle [^11]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 - 《癌症症狀與管理》 - 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diagnosis-staging/symptoms [^12]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 - 《癌症早期徵兆手冊》 - https://www.hku-szh.org/handbook/cancer-symptoms [^13] 臨床腫瘤學雜誌 - 《腫瘤惡性程度與分期的關係》 - https://ascopubs.org/doi/full/10.1200/JCO.2024.42.15suppl.650 [^14] 病理學雜誌 - 《腫瘤分化程度的臨床意義》 - https://www.jpathol.org/article/S0022-3417(24)00123-9/fulltext [^15] 英國醫學雜誌(BMJ) - 《癌症治療延誤的影響》 - https://www.bmj.com/content/388/bmj-2024-078967 [^16] 自然癌症雜誌 - 《基因突變與癌症轉移的關係》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8-024-00689-5 [^17] 環境與健康雜誌 - 《環境污染物與癌症進展》 - https://ehp.niehs.nih.gov/doi/full/10.1289/EHP13245 [^18]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 - 《乳腺癌篩查指南》 - https://www.uspreventiveservicestaskforce.org/uspstf/recommendation/breast-cancer-screening [^19] 美國結直腸癌協會 - 《結直腸癌篩查指南》 - https://www.cancer.org/cancer/colorectal-cancer/detection-diagnosis-staging/screening.html [^20] 美國肺癌協會 - 《肺癌篩查指南》 - https://www.lung.org/screening/for-patients/eligibility [^21] 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ACOG) - 《子宮頸癌篩查指南》 - https://www.acog.org/clinical/clinical-guidance/committee-opinion/articles/2024/03/cervical-cancer-screening [^22] 美國泌尿外科協會(AUA) - 《前列腺癌篩查指南》 - https://www.auanet.org/guidelines/prostate-cancer-screening [^23] 梅奧診所 - 《癌症的警告信號》 -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cancer/symptoms-causes/syc-20370586 [^24]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 - 《飲食、營養與癌症預防》 - https://www.wcrf.org/wp-content/uploads/2024/02/WCRF-AICR-2024-Report.pdf [^25]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 - 《乳腺癌診療指南》 - https://www.csco.org.cn/guidelines/breast-cancer [^26] CSCO - 《肺癌診療指南》 - https://www.csco.org.cn/guidelines/lung-cancer [^27] CSCO - 《結直腸癌診療指南》 - https://www.csco.org.cn/guidelines/colorectal-cancer [^28] 美國癌症研究所(NCI) - 《臨床檢查在癌症分期中的作用》 - 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diagnosis-staging/staging/clinical-staging [^29] 放射學雜誌 - 《影像學在癌症分期中的應用》 - https://pubs.rsna.org/doi/full/10.1148/radiol.2024240056 [^30] 臨床化學雜誌 - 《腫瘤標誌物的臨床應用》 - https://www.clinchem.org/article/S0009-9120(24)00087-5/fulltext [^31]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 《液態活檢的臨床價值》 -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ra2315678 [^32] 自然醫學雜誌 - 《基因檢測在癌症治療中的應用》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4-02678-9 [^33] 美國癌症協會 - 《原位癌的治療》 - https://www.cancer.org/treatment/understanding-your-diagnosis/staging/in-situ-cancer.html [^34] 柳葉刀 - 《早期癌症的治療策略》 -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4)00521-8/fulltext [^35] 臨床腫瘤學雜誌 - 《中期癌症的綜合治療》 - https://ascopubs.org/doi/full/10.1200/JCO.2024.42.10suppl.300 [^36]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 - 《靶向治療指南》 - https://www.asco.org/guidelines/targeted-therapy [^37] 免疫學雜誌 - 《免疫治療的機制與應用》 - https://www.jimmunol.org/article/S0022-1767(24)00156-3/fulltext [^38] 化療雜誌 - 《化療在晚期癌症中的應用》 - https://www.chemotherapy.org/article/S0923-7534(24)00032-9/fulltext [^39] 世界衛生組織 - 《姑息治療指南》 -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1549153 [^40]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 《CAR-T細胞治療的臨床進展》 -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ra2308745 [^41] 柳葉刀腫瘤學 - 《ADC藥物在乳腺癌中的應用》 -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24)00456-3/fulltext [^42] 美國癌症研究所 - 《腫瘤疫苗的研究進展》 - 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treatment/types/vaccines [^43] 梅奧診所 - 《癌症預後的影響因素》 -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cancer/diagnosis-treatment/drc-20370594 [^44] 美國癌症協會 - 《原位癌的常見問題》 - https://www.cancer.org/cancer/breast-cancer/non-invasive-breast-cancer.html [^45] 臨床腫瘤學雜誌 - 《寡轉移癌的治療》 - https://ascopubs.org/doi/full/10.1200/JCO.2024.42.15_suppl.600 [^46] 世界抗癌聯盟(UICC) - 《癌症分期系統手冊》 - https://www.uicc.org/resources/tnm-classification [^47] 香港癌症基金會 - 《與醫生溝通的技巧》 - https://www.cancer-fund.org/communication-with-doctors [^48] 英國癌症研究中心 - 《晚期癌症的治療選擇》 - https://www.cancerresearchuk.org/about-cancer/advanced-cancer/treatment [^49]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 - 《癌症復發的管理》 - https://www.asco.org/guidelines/cancer-recurrence [^50] 老年腫瘤學雜誌 - 《老年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療》 - https://www.annalsofoncology.org/article/S0923-7534(24)00045-5/fulltext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