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癌症末期疼痛全指南:原因、評估、治療與生活品質提升

癌症末期疼痛全指南:原因、評估、治療與生活品質提升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1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癌症末期疼痛全指南:原因、評估、治療與生活品質提升

什麼是癌症末期疼痛?

癌症末期疼痛是指癌症進展至晚期(通常無法根治)時,患者出現的持續性或間歇性疼痛,可能影響生理、心理與社會功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癌症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約70%的末期患者會經歷中至重度疼痛[^6]。疼痛不僅帶來身體不適,更可能導致焦慮、抑鬱、睡眠障礙,甚至影響患者與家屬的關係^7

臨床上,癌症末期疼痛的特點包括:

  • 持續性:多數患者為慢性疼痛,每日發作超過12小時;
  • 多源性:常由多種原因共同引發(如腫瘤侵犯+化療副作用);
  • 個體差異大:相同腫瘤分期的患者,疼痛程度可能相差懸殊,與遺傳、心理素質、既往疼痛經歷有關^8

癌症末期疼痛的常見原因

癌症末期疼痛的成因複雜,主要可分為三大類,以下結合臨床案例說明:

1. 腫瘤本身引起的疼痛(佔60%-70%)

這是最常見的原因,癌細胞的生長與侵犯直接損傷組織或壓迫神經:

  • 神經侵犯:胰腺癌患者常因腫瘤壓迫腹腔神經叢,出現「鑽心樣」背痛,平躺時加劇,坐起或前傾可輕微緩解;
  • 骨轉移:乳腺癌、前列腺癌患者易發生骨轉移,表現為轉移部位的鈍痛,活動(如走路、翻身)時加劇,嚴重者可出現病理性骨折(如腰椎轉移導致腰痛伴下肢麻木);
  • 內臟侵犯:肺癌患者若腫瘤侵犯胸膜,會出現「刺痛樣」胸痛,咳嗽或深呼吸時加劇;肝癌患者若腫瘤突破肝包膜,會出現右上腹持續性絞痛^9

2. 治療相關的疼痛(佔20%-30%)

癌症治療雖能控制腫瘤,但也可能帶來疼痛副作用:

  • 手術後疼痛:乳腺癌根治術患者可能出現患側胸部與手臂的「牽拉痛」,因手術切斷胸肌與神經所致;結直腸癌術後患者可能出現會陰部疼痛,與吻合口炎症有關;
  • 化療相關疼痛:紫杉醇、順鉑等藥物會損傷周圍神經,導致手足「麻木、刺痛、燒灼感」,稱為「化療誘發性周圍神經病變(CIPN)」,常在化療後數周出現,部分患者可持續數月;
  • 放療相關疼痛:頭頸癌患者放療後可能出現「放射性口腔炎」,表現為口腔黏膜潰瘍與吞嚥疼痛;食管癌患者放療後可能出現「放射性食管炎」,進食辛辣或熱食時疼痛加劇^10

3. 合併症或其他因素(佔10%-20%)

  • 感染:長期臥床的患者易發生褥瘡,潰瘍部位會出現「跳痛」;肺癌患者合併肺炎時,會出現胸痛伴咳嗽、發熱;
  • 代謝異常:骨轉移患者常因骨破壞導致高鈣血症,表現為全身骨痛、乏力、噁心;
  • 心理社會因素:焦慮患者的「疼痛閾值」會降低,即使輕微刺激也會感到劇痛;抑鬱患者可能出現「軀體化疼痛」,即沒有器質性病變,但疼痛持續存在^11

癌症末期疼痛的評估方法

準確評估疼痛是有效管理的前提。醫生會採用「患者自我報告+客觀觀察+病史採集」的三維評估體系,以下是常用工具與技巧:

1. 自我報告量表(黃金標準)

  • 數字評分量表(NRS):讓患者從0(無痛)到10(最劇烈疼痛)打分,適用於能清晰表達的患者。例如:「我現在的疼痛是5分,吃飯時會升到7分」;
  • 臉部表情疼痛量表(FPS-R):用6種表情(從微笑到哭泣)代表不同疼痛程度,適用於兒童、老年痴呆患者或語言障礙者;
  • 麥吉爾疼痛問卷(MPQ):讓患者選擇描述疼痛的詞語(如「鈍痛、灼痛、絞痛」),幫助醫生判斷疼痛性質(如神經病理性疼痛常描述為「刺痛、電擊感」)^12

2. 客觀觀察指標

若患者無法自我報告(如昏迷、嚴重痴呆),醫生會觀察以下指標:

  • 生理指標:心率加快(超過基礎心率20次/分)、血壓升高(收縮壓超過140mmHg)、出汗、瞳孔擴大;
  • 行為指標:呻吟、皺眉、咬嘴唇、輾轉反側、拒絕他人觸碰疼痛部位、睡眠中驚醒^13

3. 詳細病史採集(關鍵步驟)

醫生會詢問疼痛的「5W1H」:

  • Who:患者的年齡、性別、癌症類型與分期;
  • What:疼痛的性質(鈍痛/銳痛/燒灼感)、程度(平時/發作時評分);
  • Where:疼痛的部位(是否放射到其他部位,如心绞痛放射到左臂);
  • When:疼痛開始的時間、持續時間(幾分鐘/幾小時/全天)、發作頻率(每天幾次);
  • Why:誘發因素(如移動、進食、情緒激動)、緩解因素(如休息、服藥、冷敷);
  • How:疼痛對生活的影響(是否能睡覺、吃飯、如廁,是否影響情緒)^14

例如,一位肺癌末期患者的病史描述可能是:「右胸疼痛3個月,呈刺痛,平時5分,咳嗽或深呼吸時升到8分,吃布洛芬能降到3分,晚上因為疼痛只能睡3-4小時」——這段描述能幫助醫生快速判斷疼痛原因(胸膜侵犯)、程度與當前治療效果。

癌症末期疼痛的藥物治療策略

藥物治療是癌症末期疼痛管理的核心,遵循WHO的「三階梯止痛原則」(2023年更新版),強調「個體化、按時給藥、口服優先、全程管理」^15。以下是各階梯的具體用藥方案:

1. 第一階梯:輕度疼痛(NRS 1-3分)

  • 適用人群:疼痛不影響睡眠,能正常活動的患者;
  • 首選藥物: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劑量不超過4g/天(避免肝損傷);
  • 替代藥物: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如布洛芬、塞來昔布(適用於炎症性疼痛,如骨轉移引起的疼痛);
  • 注意事項:NSAIDs會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胃潰瘍、腎功能損害,因此建議「按需使用」,連用不超過2周^16

2. 第二階梯:中度疼痛(NRS 4-6分)

  • 適用人群:疼痛影響睡眠,但仍能進食與如廁的患者;
  • 首選方案:弱阿片類藥物+第一階梯藥物(聯合用藥可增強療效,減少阿片類藥物用量);
  • 常用藥物
  • 可待因:15-30mg/次,每4-6小時一次(口服);
  • 曲馬多:50-100mg/次,每6-8小時一次(口服或注射);
  • 注意事項:曲馬多會抑制5-羥色胺再攝取,與抗抑鬱藥(如SSRIs)合用可能增加「5-羥色胺綜合症」風險(表現為高熱、抽搐、意識障礙),需謹慎^17

3. 第三階梯:重度疼痛(NRS 7-10分)

  • 適用人群:疼痛嚴重影響睡眠與日常活動,甚至出現焦慮、抑鬱的患者;
  • 首選藥物:強阿片類藥物(如嗎啡、羥考酮、芬太尼),遵循「口服優先、按時給藥、個體化劑量」原則;
  • 具體用藥方案
  • 口服即釋劑型:嗎啡片5-10mg/次,每4小時一次(用於快速控制暴發性疼痛,如進食時突然加劇的疼痛);
  • 口服緩釋劑型:嗎啡緩釋片10-30mg/次,每12小時一次(用於維持穩定血藥濃度,控制持續性疼痛);
  • 透皮貼劑:芬太尼貼劑(25μg/h),每72小時更換一次(適用於無法口服的患者,如嚴重噁心、嘔吐者);
  • 劑量調整技巧:若患者使用緩釋嗎啡10mg/12小時後,仍有暴發性疼痛(每天超過3次),需增加緩釋劑量25%-50%(如從10mg增至15mg/12小時)^18

4. 輔助藥物(針對特殊類型疼痛)

  • 神經病理性疼痛:加用抗癲癇藥(如加巴噴丁300mg/次,每天3次;普瑞巴林75mg/次,每天2次)或抗抑鬱藥(如阿米替林10-25mg/晚),這些藥物可阻斷疼痛信號在神經中的傳導;
  • 骨轉移疼痛:加用雙膦酸鹽(如唑來膦酸4mg靜脈注射,每4周一次)或地諾單抗(120mg皮下注射,每4周一次),抑制破骨細胞活性,減少骨破壞;
  • 內臟痙攣痛:加用抗膽鹼能藥(如東莨菪鹼貼劑1.5mg/天)或解痙藥(如丁溴東莨菪鹼20mg/次,每天3次),緩解腸道或泌尿道痙攣^19

5. 常見誤解澄清

  • 誤解1:阿片類藥物會上癮? 事實:末期患者使用阿片類藥物是為了緩解疼痛,軀體依賴(如停藥後出現出汗、失眠)是正常現象,但心理依賴(上癮,表現為強迫性用藥)的發生率低於1%[^20]。
  • 誤解2:嗎啡的劑量越大,病情越嚴重? 事實:嗎啡的劑量沒有上限,只要能有效控制疼痛且無嚴重副作用,就可以逐漸增加劑量(如某些患者可能需要用到200mg/12小時的緩釋嗎啡)^21
  • 誤解3:注射嗎啡比口服更有效? 事實:口服嗎啡的生物利用度約為20%-30%,而注射嗎啡的生物利用度接近100%,但口服更方便,且血藥濃度更穩定,因此「口服優先」是WHO的核心原則^22

癌症末期疼痛的非藥物干預方法

非藥物治療是藥物治療的重要補充,不僅能減少藥物用量與副作用,還能提升患者的主動參與感與生活品質。以下是臨床驗證有效的方法:

1. 物理治療

  • 熱敷與冷敷
  • 熱敷:用40-45℃的熱毛巾或熱水袋敷疼痛部位(如背部、關節),每次15-20分鐘,每天3次,適用於肌肉緊張性疼痛(如術後疤痕牽拉痛);
  • 冷敷:用冰袋裹毛巾敷疼痛部位,每次10-15分鐘,每天3次,適用於炎症性疼痛(如骨轉移引起的局部腫脹疼痛);
  • 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用小型電刺激儀貼在疼痛部位周圍的皮膚上,發射低頻電流(1-100Hz),阻斷疼痛信號傳至大腦,適用於軀體疼痛(如胸痛、背痛),有效率約60%-70%^23
  • 按摩療法:由專業物理治療師進行輕柔按摩,重點放鬆疼痛部位周圍的肌肉(如肩頸部、腰部),避免按壓腫瘤部位或傷口,每次20-30分鐘,每周2-3次^24

2. 心理與行為干預

  • 認知行為療法(CBT):透過改變患者的「疼痛認知」來減輕不適。例如,患者可能認為「疼痛意味着腫瘤在擴散」,CBT會幫助他調整為「疼痛是可以控制的,我有辦法應對」;同時教授放鬆技巧(如深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
  • 深呼吸:用鼻子吸氣4秒,屏息2秒,用嘴巴呼氣6秒,重複10次,可快速緩解焦慮性疼痛;
  • 漸進式肌肉放鬆:從腳趾開始,逐漸收緊再放鬆每組肌肉(腳趾→小腿→大腿→臀部→腹部→胸部→手臂→面部),每組肌肉持續5秒,適用於夜間疼痛影響睡眠的患者^25
  • 正念冥想:透過專注於「當下的感覺」(如呼吸、身體與床的接觸感),減少對疼痛的過度關注。研究顯示,正念冥想可降低疼痛評分30%,並改善睡眠質量^26
  • 音樂治療:選擇患者喜歡的音樂(如古典音樂、民歌),音量調至舒適(約50-60分貝),每天聽30-60分鐘。音樂可刺激大腦分泌內啡肽(天然止痛物質),同時轉移注意力^27

3. 中醫與替代療法

  • 針灸治療:根據中醫「經絡學說」,選取合谷、內關、足三里等穴位進行針刺,刺激神經末梢釋放內啡肽,緩解疼痛。臨床研究顯示,針灸對癌症末期疼痛的有效率約50%-70%,且無副作用^28
  • 中藥調理:中醫認為癌症末期疼痛多屬「氣滯血瘀」或「虛寒凝滯」,常用活血化瘀或溫經散寒的藥物(如延胡索、當歸、川芎、桂枝),需由中醫師辨證論治,避免自行服藥^29
  • 芳香療法:使用薰衣草、洋甘菊等精油(1-2滴稀釋後塗抹於手腕或頸後),或用擴香儀擴散香味,可緩解焦慮與輕度疼痛^30

癌症末期患者與家屬的心理支持

疼痛不僅是身體問題,更是「心身綜合症」。末期患者常因疼痛感到「失去控制」,家屬則因「無法減輕患者痛苦」感到無助與愧疚。以下是實用的心理支持技巧:

1. 對患者的支持:傾聽比「解決」更重要

  • 避免說教:不要說「別忍了,趕緊吃藥」或「你要堅強一點」,這些話會讓患者感到「我的感受不被理解」;
  • 主動傾聽:用「我知道你很痛」「你想說說現在的感受嗎?」等話語引導患者表達,耐心聽他訴說,不要打斷;
  • 強化控制感:讓患者參與治療決策(如「你想試試熱敷還是按摩?」「你覺得今天的藥量夠嗎?」),讓他感到「我還有選擇權」;
  • 保持尊嚴:進入房間前先敲門,協助患者如廁時拉上簾子,避免在患者面前討論「病情惡化」等話題^31

2. 對家屬的支持: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患者

  • 尋求專業幫助:參加癌症家屬支持團體(如香港癌症基金會的「家屬互助組」、衛生署的「癌症家屬支持計劃」),與其他家屬交流經驗,分享壓力;
  • 設定「自我照顧時間」:每天留出30分鐘做自己喜歡的事(如散步、喝下午茶、看劇),避免「全職照顧者」的burnout(身心耗竭);
  • 學習溝通技巧:與醫生溝通時,提前準備問題清單(如「這藥物的常見副作用有哪些?」「如何判斷患者的疼痛加重?」「非藥物治療有哪些注意事項?」),確保獲得清晰的資訊^32
  • 接受「不完美」:不要要求自己「做到最好」,有時候「陪患者坐一會,握握他的手」就是最好的支持^33

提升癌症末期疼痛患者生活品質的實用技巧

除了疼痛管理,以下細節能幫助患者維持生活品質,感受到「生活的意義」:

1. 打造舒適的居住環境

  • 調整房間佈局:將常用物品(如水杯、藥物、手機)放在患者伸手可及的地方,避免他因為拿東西而移動導致疼痛;
  • 控制光線與聲音:白天拉開窗帘,讓陽光進來(增加血清素分泌,改善情緒);晚上關燈或開小夜燈,避免強光刺激;使用隔音棉或耳機減少噪音(如隔壁的說話聲、馬路的車聲);
  • 選擇合適的床墊:使用記憶棉或氣墊床,減少壓迫性疼痛(如骶尾部褥瘡的風險)^34

2. 營養支持:吃得好才能有力氣對抗疼痛

  • 選擇易於消化的食物:如蒸蛋、魚湯、粥、果泥,避免辛辣、油膩、堅硬的食物(如辣椒、炸雞、堅果),減少胃腸道刺激;
  • 少量多餐:每天吃5-6頓小餐,避免一次吃太多導致腹脹或疼痛;
  • 補充高蛋白:多吃雞蛋、牛奶、魚肉等高蛋白食物,維持肌肉量(肌肉萎縮會加劇疼痛);
  • 避免脫水:每天喝1500-2000ml水(可加檸檬片或蜂蜜調味),脫水會導致肌肉痙攣與疼痛加重^35

3. 適度活動:動起來比「躺著不動」更好

  • 床邊活動:若患者體力不足,可在床邊坐5-10分鐘,或由家屬協助站立2-3分鐘,避免長時間臥床導致肌肉萎縮與血栓;
  • 緩慢行走:若患者能下床,可在家中緩慢行走(如從客廳到卧室),每天2-3次,每次5-10分鐘,行走時用拐杖或輪椅輔助,避免摔倒;
  • 被動運動:若患者無法下床,家屬可協助他活動四肢(如屈伸手臂、轉動腳踝),每天2次,每次10分鐘,預防關節僵硬^36

4. 尋找生活的意義:讓疼痛「變得有價值」

  • 重拾興趣:鼓勵患者做喜歡的事(如聽戲、看照片、寫日記、與孫輩視頻),例如一位肺癌患者喜歡畫畫,家屬為他準備了畫筆與畫紙,他每天畫1-2小時,疼痛評分從7分降到4分;
  • 留下遺言:若患者願意,可協助他錄音或寫信,表達對家人的愛與祝福(如「我很開心能陪你們走過這段路」「以後遇到困難,要想起爸爸的笑容」),這能讓患者感到「我的生命有價值」;
  • 宗教或精神支持:若患者有宗教信仰,可邀請牧師、法師或神父前來探訪,提供精神慰藉^37

常見問題解答(FAQ)

Q1:癌症末期疼痛一定會越來越嚴重嗎?

A1:不一定。透過規範的疼痛管理(藥物+非藥物),約80%-90%的末期患者疼痛可得到有效控制^38。疼痛加重通常是因為腫瘤進展、治療副作用或合併感染,及時就醫調整方案可重新控制疼痛。

Q2:阿片類藥物會導致呼吸抑制嗎?

A2:呼吸抑制是阿片類藥物的嚴重副作用,但在末期患者中罕見。醫生會從小劑量開始用藥,逐漸調整,並監測患者的呼吸頻率(正常12-20次/分)與血氧飽和度(正常≥95%)。若患者出現呼吸困難、嗜睡加重,需立即呼叫急救^39

Q3:非藥物治療需要長時間才能見效嗎?

A3:不一定。部分非藥物治療(如熱敷、深呼吸)可即時緩解輕度疼痛;心理治療(如CBT)則需要4-6次會談才能見到明顯效果。建議患者「多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40

Q4:家屬可以幫患者注射嗎啡嗎?

A4:不建議。嗎啡注射劑屬於管制藥物,需由醫生或護士操作,家屬自行注射可能導致劑量錯誤或感染。若患者無法口服,可選用芬太尼貼劑(透皮吸收)或嗎啡栓劑(肛門給藥)^41

Q5:如何幫助患者度過「疼痛發作期」?

A5:

  1. 保持冷靜:家屬的緊張情緒會傳染給患者,因此要儘量鎮定;
  2. 協助服用暴發性疼痛藥物(如即釋嗎啡片);
  3. 採取舒適的體位:如半坐臥位(適用於胸痛患者)、側臥位(適用於背痛患者);
  4. 轉移注意力:如一起聽音樂、聊往事、看搞笑視頻^42

Q6:癌症末期患者可以拒絕止痛治療嗎?

A6:可以。患者有權利選擇是否接受治療,包括止痛治療。若患者拒絕,醫生與家屬需尊重他的選擇,並幫助他透過其他方式(如心理支持、非藥物治療)應對疼痛^43

參考文獻

[^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Cancer Pain Management Guidelines.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1548605 [^20]: Porter, J., & Jick, H. (1980). Addiction Rare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Narcotic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198008213030806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