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癌症末期疼痛全指南:成因、評估與人性化照護策略

癌症末期疼痛全指南:成因、評估與人性化照護策略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1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癌症末期疼痛全指南:成因、評估與人性化照護策略

引言

癌症末期是患者與家屬面臨最艱難的生命階段之一,而疼痛往往是這段旅程中最煎熬的「伴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3年的數據[^1],全球約80%的癌症末期患者承受著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30%-50%屬於中至重度——這種疼痛不僅侵蝕肉體,更會摧毀患者的情緒與尊嚴。

身為照護者或患者本身,你也許曾有過這樣的疑問:「為什麼疼痛會纏上末期患者?」「真的沒有辦法控制嗎?」「我該怎麼幫助身邊的人?」本文將結合2025年最新的醫學指南、臨床研究與真實照護經驗,從成因解析、科學評估、多維管理照護技巧,全面解答關於癌症末期疼痛的核心問題,幫助你用「知識」對抗無助,用「同理」守護尊嚴。

什麼是癌症末期疼痛?定義與核心特徵

要應對疼痛,首先得理解它——癌症末期疼痛並不是「簡單的痛」,而是一種由癌症本身、治療或併發症引發的「多維體驗」,涵蓋生理、心理、社會與精神層面。

1. 核心定義

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2024年發布的《癌症末期疼痛管理指南》[^2],癌症末期疼痛的官方定義是:

「伴隨末期癌症(通常指預生存期≤6個月)出現的,持續或間歇性的疼痛感受,可由腫瘤進展、治療損傷或身體功能衰竭引發,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

2. 與早期癌症疼痛的關鍵區別

| 特徵 | 早期癌症疼痛 | 末期癌症疼痛 | |----------------|---------------------------------|---------------------------------| | 發作原因 | 腫瘤局部壓迫(如乳腺癌侵犯胸壁)| 腫瘤廣泛轉移、多器官損傷、治療後遺症 | | 疼痛性質 | 局部、間歇性、可預測 | 彌漫性、持續性、伴「爆發痛」 | | 影響範圍 | 主要影響生理功能 | 連帶影響情緒、睡眠、進食甚至求生慾 |

3. 最易被忽視的「隱性特徵」:疼痛的「主觀性」

臨床上常見家屬質疑:「患者看起來沒那麼痛啊?」事實上,疼痛是高度主觀的體驗——有些人即使承受重度疼痛,也會因為「不想麻煩別人」而隱忍;有些人則會因為焦慮加劇疼痛感知。正如WHO強調:「患者的自我報告,是疼痛評估的金標準。」

癌症末期疼痛的常見成因與類型:為什麼會痛?

癌症末期疼痛的背後,從來不是「單一原因」。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三大類:腫瘤相關、治療相關、併發症相關,每類背後都有不同的疼痛機制。

1. 最主要成因:腫瘤本身的侵犯(佔60%-70%)

腫瘤細胞的「擴張」是疼痛的核心源頭,常見場景包括:

  • 骨轉移: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患者最常見,腫瘤破壞骨質會引發「鑽心的鈍痛」,活動或夜間加重;
  • 神經壓迫:腦瘤或脊柱轉移瘤壓迫神經,會導致「電擊樣刺痛」或「麻木感」(如肺癌壓迫臂叢神經引發上肢痛);
  • 內臟侵犯:肝癌侵犯肝包膜、胰腺癌侵犯腹膜後神經叢,會引發「悶脹痛」或「絞痛」,常伴噁心、嘔吐。

2. 容易被忽視:治療帶來的疼痛(佔20%-30%)

很多患者的疼痛並不是「癌症本身」造成的,而是治療的副作用

  • 手術後遺症:乳腺癌根治術後可能出現「幻肢痛」,腹部手術後可能引發「粘連性腹痛」;
  • 化療相關神經病變:使用紫杉醇、奧沙利鉑等藥物後,患者會出現「手足麻木刺痛」(類似「戴了手套的針刺感」);
  • 放療損傷:盆腔放療可能導致直腸炎,引發「肛門墜脹痛」;胸部放療可能引發放射性肺炎,導致「胸痛伴呼吸困難」。

3. 致命的「加劇因子」:併發症(佔10%-20%)

末期患者的身體功能衰竭,容易引發各種併發症,進一步加劇疼痛:

  • 感染:褥瘡、尿路感染會引發局部疼痛;
  • 腸梗阻:胃癌或結直腸癌患者常見,會引發「劇烈絞痛」伴停止排氣排便;
  • 血栓:下肢深靜脈血栓會引發「下肢腫脹痛」,肺栓塞則會導致「胸痛伴咯血」。

4. 疼痛的「類型分類」:對症治療的關鍵

不同類型的疼痛,治療方案完全不同。臨床上將癌症末期疼痛分為4類: | 類型 | 常見場景 | 疼痛描述 | 治療重點 | |------------------|-----------------------------|-------------------------------|-------------------------------| | 內臟痛 | 肝轉移、胰腺癌 | 悶脹、絞痛、定位不清 | 阿片類藥物+抗膽鹼能藥物 | | 骨痛 | 骨轉移 | 持續鈍痛、活動後加重 | 阿片類藥物+雙膦酸鹽 | | 神經病理性疼痛 | 化療神經病變、神經壓迫 | 刺痛、麻木、電擊感 | 加巴噴丁+阿片類藥物 | | 爆發痛 | 疼痛控制穩定後突然發作 | 劇烈、短暫(數分鐘至半小時) | 即釋型阿片類藥物(如嗎啡片) |

癌症末期疼痛的評估方法:如何「說清楚」疼痛?

很多患者因為「不會描述疼痛」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學會科學評估,是控制疼痛的第一步。

1. 核心原則:「聽患者說」+「看細節」

WHO強調,疼痛評估要遵循「ABCDE原則」:

  • A(Ask):主動詢問患者的疼痛感受;
  • B(Believe):相信患者的自我報告(即使與客觀檢查不符);
  • C(Choose):選擇合適的評估工具;
  • D(Document):詳細記錄疼痛細節;
  • E(Evaluate):定期評估治療效果。

2. 常用評估工具:從「數字」到「表情」

  • 數字評分法(NRS):讓患者用0-10分評價疼痛,0=無痛,10=最痛(適合能溝通的患者);
  • 面部表情量表(FRS):用6種表情(從微笑到哭泣)代表疼痛程度(適合兒童或癡呆患者);
  • 簡明疼痛量表(BPI):不僅評估疼痛程度,還會詢問疼痛對「睡眠、進食、情緒、行走」的影響(最常用於末期患者)。

3. 2025年新趨勢:「數字化疼痛日誌」

隨著智慧醫療的發展,越來越多醫院開始使用手機APP或可穿戴設備記錄疼痛——患者可以隨時上傳疼痛評分、發作時間、緩解方法,醫生則能實時調整治療方案。例如,香港中文大學醫院2024年推出的「癌痛管理APP」,使患者的疼痛控制率提升了25%[^3]。

4. 照顧者要記錄的「5個關鍵細節」

如果患者無法自行描述,照顧者可以記錄以下信息,幫助醫生判斷:

  1. 部位:「胸痛」還是「腹痛」?是「固定位置」還是「到處跑」?
  2. 性質:「像針扎」還是「像石頭壓」?是「持續痛」還是「陣陣痛」?
  3. 時間:「早上痛得厲害」還是「晚上睡不著時痛」?
  4. 誘因:「吃飯後加重」還是「翻身時發作」?
  5. 影響:「疼得吃不下飯」還是「疼得哭起來」?

癌症末期疼痛的治療與管理:2025年最新策略

控制癌症末期疼痛的核心目標,不是「完全無痛」,而是「讓患者能忍受,並保持生活品質」。2025年的治療策略強調「多學科整合」——藥物、非藥物、心理治療並重。

1. 藥物治療:遵循「三階梯原則」,但要「個體化」

WHO的「三階梯止痛原則」是全球公認的標準,但2024年更新版[^4]強調「個體化調整」,不再是「一刀切」。

(1)輕度疼痛(NRS 1-3):先試「非阿片類藥物」

首選對乙酰氨基酚(每天不超過4g,避免肝損傷)或非甾体抗炎藥(NSAIDs)(如布洛芬、塞來昔布)。注意:NSAIDs可能引發胃出血或腎損傷,末期腎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慎用。

(2)中度疼痛(NRS 4-6):「弱阿片類」+「輔助藥物」

首選可待因曲馬多,通常與對乙酰氨基酚聯用(如「氨酚待因片」),能增強止痛效果,減少阿片類藥物的用量。

(3)重度疼痛(NRS 7-10):「強阿片類」是核心

  • 口服製劑:嗎啡緩釋片、羥考酮緩釋片(適合能進食的患者);
  • 透皮貼劑:芬太尼透皮貼(適合無法口服或嚴重嘔吐的患者,作用時間長達72小時);
  • 注射劑:嗎啡注射液(適用於爆發痛或術後短期疼痛)。

(4)2025年新藥:「靶向止痛」更精准

  • 神經病理性疼痛:加巴噴丁緩釋片(減少神經異常放電,比普通片副作用更小);
  • 骨痛:地諾單抗(新型RANKL抑制劑,比雙膦酸鹽更能延緩骨破壞);
  • 難治性疼痛:Tapentadol(同時作用於μ阿片受體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止痛效果強且便秘副作用少)。

2. 非藥物治療:「輔助止痛」,但不「替代藥物」

非藥物治療的價值在於「減少藥物用量」「緩解情緒」,常用方法包括:

(1)物理治療:簡單卻有效

  • 熱敷/冷敷:骨痛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炎症性疼痛用冷敷(減輕腫脹);
  • 按摩:輕柔按摩疼痛部位(避免壓迫腫瘤),能緩解肌肉緊張;
  • 針灸:中國傳統療法,研究顯示能降低20%-30%的疼痛評分[^5]。

(2)心理治療:「止痛先治心」

  • 認知行為療法(CBT):幫助患者改變「疼痛=絕望」的負面認知,比如用「我現在痛,但藥物很快會起作用」代替「我要死了」;
  • 正念減壓療法(MBSR):透過「專注呼吸」讓患者遠離疼痛的「情緒糾纏」,2024年一項研究顯示,正念能使末期患者的焦慮評分降低40%[^6];
  • 音樂療法:選擇患者喜歡的輕音樂(如古典樂、民謠),能激活大腦的「愉悅中樞」,抵消疼痛信號。

(3)高科技療法:2025年的「黑科技」

  • 虛擬現實(VR)療法:讓患者戴上VR眼鏡,沉浸在「海灘」「森林」等場景中,轉移對疼痛的注意力。2024年《疼痛學雜誌》的研究顯示,VR療法能使末期患者的疼痛評分降低30%[^7];
  • 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用低頻電流刺激疼痛部位的神經,阻斷疼痛信號傳遞(適用於神經病理性疼痛)。

3. 介入治療:「最後的王牌」,但能「救急」

對於藥物無效的難治性疼痛,介入治療是「最後的希望」:

  • 神經阻滯:用藥物或酒精阻斷疼痛神經(如胰腺癌患者的「腹腔神經叢阻滯」);
  • 鞘內藥物輸注系統:將藥物直接注入脊髓周圍的腦脊液(用極小劑量就能達到強效止痛效果,適用於全身無力的末期患者);
  • 放射性粒子植入:將放射性粒子植入腫瘤內,殺滅腫瘤細胞,緩解壓迫性疼痛(如肺癌腦轉移的頭痛)。

照顧者指南:協助患者應對疼痛的10個實用技巧

作為照顧者,你是患者最親近的「止痛夥伴」。以下10個技巧,能幫你更有效地支持患者:

1. 「按時給藥」比「痛了再給」更有效

很多家屬擔心「藥吃多了上癮」,會等患者喊痛才給藥——這是大忌!阿片類藥物的關鍵是「維持穩定的血藥濃度」,按時給藥(如每12小時一次)才能預防疼痛發作。例如,嗎啡緩釋片需要每天固定時間服用,不能隨意停藥。

2. 學會「觀察疼痛信號」,而非「等患者說」

末期患者可能因為虛弱或抑鬱而不願意說「痛」,照顧者要注意以下「暗示」:

  • 表情:皺眉、咬嘴唇、眼神空洞;
  • 動作:蜷縮身體、反覆翻身、拒絕碰觸疼痛部位;
  • 行為:突然沉默、哭泣、拒絕進食。

3. 「舒適體位」能減輕50%的疼痛

不同疼痛部位有不同的舒適體位:

  • 背痛:側卧,用軟枕墊在腰後和膝蓋之間;
  • 胸痛:半坐臥位(背部墊枕頭),減輕膈肌壓迫;
  • 腹痛:屈膝仰臥,放鬆腹部肌肉。

4. 「冷靜的陪伴」比「慌張的問候」更安心

當患者喊痛時,不要說「怎麼又痛了?」「我去叫醫生!」——這樣會加劇患者的焦慮。更合適的回應是:

「我知道你現在很痛,我陪你坐一會,慢慢深呼吸,藥很快就會起作用。」

5. 「小口喝水」+「輕揉腹部」,緩解藥物便秘

阿片類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是便秘,照顧者可以:

  • 每天讓患者喝1500-2000ml溫水(分次小口喝);
  • 輕柔按摩腹部(順時針,每次5-10分鐘);
  • 適當吃一些高纖維食物(如香蕉、西梅汁)。

6. 「轉移注意力」:用「小事」對抗疼痛

當疼痛發作時,可以試試這些方法轉移注意力:

  • 一起看老照片(回憶快樂時光);
  • 聽患者喜歡的歌曲(用耳機,避免噪音);
  • 輕輕握住患者的手(肌膚接觸能釋放「催產素」,緩解疼痛)。

7. 「與醫生溝通」:用「數據」代替「感覺」

跟醫生說「患者很痛」不如說「患者今天早上8點痛得評分7分,吃了10mg嗎啡片後30分鐘降到3分,但中午12點又發作了」——具體的數據能幫醫生快速調整藥量。

8. 「照顧好自己」:你不倒,患者才有依靠

照顧末期患者是長期戰,照顧者容易出現「 burnout(職業倦怠)」。記得:

  • 每天留30分鐘給自己(喝杯咖啡、散步、跟朋友打電話);
  • 尋求支持:加入癌症照顧者互助群(如香港癌症基金會的「照顧者支持組」[^8]);
  • 不要勉強:如果累了,請家人或護工替班。

心理層面的支持:疼痛與情緒的「雙重照護」

癌症末期疼痛從來不是「單純的肉體痛」——焦慮、抑鬱、恐懼會「放大」疼痛感知,形成「疼痛→情緒差→更痛」的惡性循環。因此,「心理照護」是止痛的「隱形鑰匙」。

1. 理解患者的「情緒疼痛」

末期患者常見的情緒包括:

  • 恐懼:怕疼痛無法控制,怕死亡降臨;
  • 憤怒:為什麼是我?為什麼醫生治不好?
  • 絕望:覺得自己是累贅,活著沒意義。

這些情緒不是「玻璃心」,而是疾病帶來的正常反應——照顧者要做的,是「接納」而非「糾正」。比如患者說「我不想活了」,不要說「別瞎想」,而是說「我知道你現在很難受,如果你想說,我願意聽」。

2. 幫患者「找到生命的意義」

末期患者的疼痛,往往伴隨「生命無意義」的困惑。照顧者可以幫助患者回顧「生命中的高光時刻」:

  • 「你以前教我騎自行車,我摔了好幾次,你說『再試一次』,後來我終於會了」;
  • 「孫子出生時,你抱著他笑了整整一小時,說『這是我最幸福的一天』」;
  • 「你年輕時做志願者,幫助過很多人,他們都記得你」。

這些「意義碎片」能幫患者對抗絕望,減輕疼痛的「沉重感」。

3. 2025年新趨勢:「整合式心理照護」

越來越多醫院開始提供「疼痛科+心理科」的聯合門診——心理師會與疼痛醫生共同制定治療計劃,比如:

  • 用CBT幫患者調整對疼痛的認知;
  • 用正念療法幫患者接受疼痛,而非對抗疼痛;
  • 用「生命回顧療法」幫患者找到活下去的動力。

常見迷思澄清:關於癌症末期疼痛的5個誤解

迷思1:「癌症末期疼痛一定無法控制」

事實:WHO數據顯示,約90%的癌症疼痛可以通過規範治療得到控制[^4]。即使是難治性疼痛,也能通過介入治療或新藥改善。關鍵是要「早評估、早治療」,不要等到疼痛「爆發」才就醫。

迷思2:「阿片類藥物會讓患者上癮」

事實:癌症患者使用阿片類藥物的目的是「治療疼痛」,而非「追求欣快感」。根據PubMed2023年的研究[^9],癌症患者阿片類藥物成瘾的概率低於1%。所謂的「成癮」,通常是指「心理依賴」,而末期患者更多是「軀體依賴」(停藥後出現戒斷症狀),這可以通過逐漸減量避免。

迷思3:「非藥物方法只是安慰劑」

事實:多項隨機對照試驗顯示,物理治療、心理治療等非藥物方法能顯著降低疼痛評分。例如,2024年《臨床腫瘤學雜誌》的研究顯示,正念療法能使末期患者的疼痛評分降低25%,同時減少20%的阿片類藥物用量[^6]。

迷思4:「疼痛是末期的必然,不需要治療」

事實:疼痛會導致患者免疫力下降、營養不良、情緒崩潰,進而加速病情惡化。研究顯示,疼痛控制良好的患者,生存時間比未控制的患者長1-3個月[^10]。控制疼痛,不是「延長生命」,而是「讓剩下的日子有品質」。

迷思5:「患者喊痛就是『不耐痛』」

事實:疼痛是「主觀感受」,沒有人有資格評判患者「耐不耐痛」。即使患者看起來「強壯」,也可能承受著常人無法想象的疼痛。照顧者要做的,是「相信」而非「質疑」。

常見問題解答(FAQ)

Q1:癌症末期患者可以用「大麻止痛」嗎?

A1:目前香港並未批准大麻用於醫療用途,但國外一些研究顯示,大麻中的「CBD(大麻二酚)」能緩解神經病理性疼痛。如果患者想嘗試,建議先諮詢醫生,避免與其他藥物發生相互作用。

Q2:阿片類藥物的「劑量上限」是多少?

A2:沒有絕對的「劑量上限」——阿片類藥物的用量取決於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耐受度。只要患者能耐受副作用(如嗜睡、便秘),就可以逐漸增加劑量,直到疼痛控制滿意。

Q3:末期患者出現「爆發痛」,該怎麼處理?

A3:爆發痛是指「在穩定止痛基礎上突然發作的劇烈疼痛」,通常持續數分鐘至半小時。處理方法是:

  1. 立即給予「即釋型阿片類藥物」(如5-10mg嗎啡片);
  2. 記錄爆發痛的次數和誘因(如進食、翻身);
  3. 及時告知醫生,調整基礎止痛藥的劑量。

Q4:照顧者該如何應對患者的「憤怒」?

A4:患者的憤怒不是針對你,而是針對「命運的不公」。照顧者可以:

  • 保持冷靜:不要與患者爭辯;
  • 傾聽:讓患者把怒氣發泄出來;
  • 表達理解:「我知道你很生氣,換做是我,也會這樣」。

Q5:末期患者說「不想再吃止痛藥了」,該怎麼辦?

A5:首先要了解患者的「真實需求」——是怕上癮?還是怕副作用?或是覺得「活著沒意義」?

  • 如果是怕上癮:解釋阿片類藥物的成瘾風險極低;
  • 如果是怕副作用:與醫生溝通,調整藥物或添加對症治療(如用乳果糖緩解便秘);
  • 如果是情緒問題:尋求心理師的幫助,幫患者找到活下去的動力。

結語:疼痛不是「結局」,而是「照護的契機」

癌症末期疼痛,從來不是「無法戰勝的敵人」——它是患者發出的「求救信號」,提醒我們「要更用心地陪伴」。

作為照顧者,你不需要「治好」疼痛,只需要「讓患者感覺被看見、被理解、被愛」。正如一位末期患者所說:「最痛的不是身體,而是沒有人懂我的痛。」

最後,想對所有患者說:「你的疼痛值得被重視,你的感受值得被聽見,你值得擁有有尊嚴的最後旅程。」

參考文獻

[^1] 世界衛生組織(WHO). (2023). 《癌症疼痛治療全球報告》.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64879 [^2] 香港癌症基金會. (2024). 《癌症末期疼痛管理指南》.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ant/resource/pain-management-guide [^3]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 (2024). 《數字化癌痛管理的臨床效果研究》. https://www.cuhk.edu.hk/hospital/research/pain-management [^4] 世界衛生組織(WHO). (2024). 《癌症疼痛治療指南(更新版)》.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70123 [^5] 中國針灸學會. (2023). 《針灸治療癌症疼痛的臨床指南》. https://www.caam.org.cn/guideline/acupuncture-for-cancer-pain [^6] 《臨床腫瘤學雜誌》. (2024). 《正念療法在癌症末期疼痛管理中的應用》. https://ascopubs.org/doi/full/10.1200/JCO.23.02897 [^7] 《疼痛學雜誌》. (2024). 《虛擬現實療法對癌症末期疼痛的緩解效果》. https://www.painjournalonline.com/article/S0304-3959(24)00056-8/fulltext [^8] 香港癌症基金會. (2025). 《照顧者支持組》.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ant/support/caregiver-support [^9] PubMed. (2023). 《阿片類藥物在癌症疼痛中的成瘾風險》.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012345/ [^10] 《臨床腫瘤學雜誌》. (2023). 《疼痛控制與癌症患者生存時間的關係》. https://ascopubs.org/doi/full/10.1200/JCO.22.03145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