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癌症栓塞治療:現代腫瘤介入治療的全面解析

癌症栓塞治療:現代腫瘤介入治療的全面解析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1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癌症栓塞治療:現代腫瘤介入治療的全面解析

本文僅供科普參考,不構成醫療建議。如有健康疑慮,請諮詢註冊醫生。

什麼是癌症栓塞治療

癌症栓塞治療(Cancer Embolization Therapy)是一種介入性放射治療技術,通過導管將栓塞材料直接送達腫瘤供血血管,從而阻斷腫瘤的血液供應,導致腫瘤細胞缺血壞死[^1]。這種治療方式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應用於臨床,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現已成為現代腫瘤綜合治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2]。

癌症栓塞治療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腫瘤組織依賴血液供給生存的特性,通過選擇性或超選擇性導管技術,將栓塞材料精準注入供應腫瘤的血管中,形成機械性阻塞,同時可攜帶化療藥物或放射性物質,達到雙重治療效果[^3]。與傳統手術、放療和全身化療相比,癌症栓塞治療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副作用相對較少等優勢,特別適合於手術難以切除的腫瘤或患者身體狀況無法耐受大手術的情況[^4]。

根據栓塞材料和治療機制的不同,癌症栓塞治療可分為以下幾種主要類型:

  1. 單純栓塞治療(TAE):僅使用栓塞材料阻斷腫瘤血供,適用於血供豐富的良性腫瘤或某些惡性腫瘤的姑息治療[^5]。

  2. 化療栓塞治療(TACE):將化療藥物與栓塞材料結合,在阻斷血供的同時局部釋放高濃度化療藥物,提高治療效果並減少全身副作用,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癌症栓塞治療方式[^6]。

  3. 放射性栓塞治療(如TARE):使用攜帶放射性物質(如釔-90)的微球進行栓塞,在阻斷血供的同時對腫瘤進行局部放射治療,主要用於肝癌等實體腫瘤的治療[^7]。

  4. 載藥微球栓塞治療(DEB-TACE):使用能夠載荷並緩釋化療藥物的特殊微球作為栓塞材料,實現藥物的持續釋放,進一步提高局部藥物濃度並減少全身性副作用[^8]。

香港醫院管理局的臨床指引指出,癌症栓塞治療主要適用於肝細胞癌、轉移性肝癌、腎細胞癌、子宮肌瘤等血供豐富的腫瘤,特別是對於無法手術切除或手術風險較高的患者,栓塞治療提供了重要的治療選擇[^1]。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癌症治療技術報告也將栓塞治療列為資源有限地區可及的癌症治療手段之一,因其相對較低的技術門檻和成本效益比[^2]。

近年來,隨著影像技術、導管材料和栓塞材料的進步,癌症栓塞治療的精準度和安全性不斷提高。香港腫瘤科學會的報告指出,新型的影像引導技術如C臂CT、導航系統的應用,使醫生能夠更精準地定位腫瘤供血血管,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傷[^4]。同時,新型栓塞材料的研發,如可降解栓塞材料、載藥微球等,也為個性化治療提供了更多可能[^8]。

癌症栓塞治療的實施需要多學科團隊的協作,包括介入放射科醫生、腫瘤科醫生、外科醫生、病理科醫生、麻醉科醫生和專科護士等。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白皮書強調,標準化的團隊配置和規範化的操作流程是確保治療安全和效果的關鍵[^7]。

總體而言,癌症栓塞治療作為一種微創、高效的腫瘤治療手段,在現代腫瘤綜合治療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臨床經驗的積累,其應用範圍和治療效果還將進一步提升,為更多癌症患者帶來希望[^3]。

香港癌症篩查資源

香港作為亞洲地區醫療發達的城市,擁有完善的癌症篩查體系和豐富的醫療資源。對於可能需要接受癌症栓塞治療的患者來說,及早發現和診斷至關重要。香港衛生署和醫院管理局提供了一系列癌症篩查服務和資源,幫助市民及早發現潛在的腫瘤問題[^5]。

公營醫療系統的癌症篩查服務

香港醫院管理局轄下的多家公立醫院和專科門診提供針對高發癌症的篩查服務。其中,與栓塞治療相關的癌症篩查主要包括:

  1. 肝癌篩查:對於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等高危人群,香港醫院管理局建議每6個月進行一次腹部超聲波檢查和甲胎蛋白(AFP)血液檢測[^1]。瑪嘉烈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和瑪麗醫等都設有專門的肝病診所,提供肝癌篩查服務。

  2. 腎癌篩查:雖然目前沒有常規的腎癌篩查項目,但對於有腎癌家族史、長期透析或遺傳性腎癌綜合症的高危人群,可以通過腹部超聲波、CT或MRI進行定期檢查[^5]。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建議是,高危人群應每年進行一次影像學檢查[^6]。

  3. 子宮肌瘤篩查:婦女衛生部門提供常規的婦科檢查,包括盆腔超聲波檢查,可以發現子宮肌瘤。香港衛生署建議30歲以上女性每1-2年進行一次婦科檢查[^5]。

香港癌症基金會與醫院管理局合作,在全港18區設立了社區健康中心,提供基本的癌症篩查和健康諮詢服務[^3]。這些中心的優勢是接近社區,方便市民就診,但對於複雜的篩查需求,仍需轉介至專科醫院。

私營醫療機構的篩查選擇

香港的私營醫療機構提供更多元化和個性化的癌症篩查方案,雖然費用較高,但服務更為快捷和全面。主要的私營醫療集團如港安醫院、養和醫院、嘉諾撒醫院等都設有專門的癌症中心,提供先進的篩查設備和服務[^7]。

私營醫療機構提供的癌症篩查套餐通常包括:

  1. 綜合腫瘤標誌物檢測:通過血液檢測多種腫瘤標誌物,如AFP(肝癌)、CEA(結直腸癌)、CA125(卵巢癌)等,作為初步篩查手段[^7]。

  2. 先進影像學檢查:包括低劑量CT、MRI、PET-CT等,能夠更早發現微小腫瘤。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對於高危人群,定期的MRI檢查可以提高早期肝癌的檢出率[^7]。

  3. 基因檢測篩查:針對有家族遺傳傾向的人群,提供BRCA1/2(乳腺癌、卵巢癌)、Lynch綜合症(結直腸癌)等基因突變檢測,評估患病風險[^6]。

政府資助的篩查計劃

香港特區政府通過衛生署推行多項癌症篩查計劃,部分項目提供資助或全免費服務:

  1. 大腸癌篩查計劃:為51至75歲的香港居民提供資助的大腸癌篩查服務,包括糞便潛血檢測和必要時的大腸鏡檢查[^5]。

  2. 宮頸癌篩查計劃:為25至64歲的女性提供資助的宮頸癌篩查服務,包括子宮頸細胞學檢查和HPV DNA檢測[^5]。

  3. 乳腺癌篩查計劃:為44至69歲的高風險女性提供資助的乳房X光造影檢查[^5]。

雖然這些計劃不直接針對可能需要栓塞治療的癌症類型,但有助於發現其他常見癌症,提高整體健康意識。

篩查結果異常的後續處理

當篩查結果顯示異常時,患者需要進一步的診斷和評估。香港的醫療體系提供了清晰的轉介路徑:

  1. 公營系統轉介:家庭醫生或普通科醫生可以將懷疑患有癌症的患者轉介至公立醫院的專科門診。根據病情的緊急程度,等待時間從數週到數月不等[^1]。對於疑似惡性腫瘤的病例,醫院管理局設有”快速診斷通道”,盡量縮短等待時間。

  2. 私營系統轉介:私營醫療機構通常提供更快的診斷服務,患者可以直接預約專科醫生進行進一步檢查和診斷[^7]。香港腫瘤科學會建議,對於疑似肝癌的病例,應在兩週內完成影像學診斷和病理確認[^4]。

  3. 多學科會診:一旦確診或高度懷疑癌症,患者將被轉介至多學科腫瘤治療團隊,包括介入放射科、腫瘤科、外科、病理科等專家,共同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7]。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研究表明,多學科會診模式能顯著提高複雜癌症病例的治療效果[^6]。

篩查資訊獲取途徑

香港市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取癌症篩查相關資訊:

  1. 衛生署網站和熱線:提供最新的篩查計劃資訊和預約服務[^5]。

  2. 醫院管理局患者資源中心:位於各主要醫院的患者資源中心提供篩查資訊和教育材料[^1]。

  3. 香港癌症基金會:提供全面的癌症篩查資訊,包括各類癌症的篩查方法、頻率和注意事項[^3]。

  4. 社區健康中心:提供面對面的諮詢服務,解答市民關於癌症篩查的疑問[^3]。

  5. 線上平台:如”健康生活+“應用程式和”醫健通”平台,提供個性化的篩查提醒和預約服務[^5]。

香港腫瘤科學會強調,定期篩查是早期發現癌症的關鍵,特別是對於高危人群,應根據個人風險因素制定個性化的篩查計劃[^4]。同時,篩查結果異常並不等於確診癌症,需要進一步的專業評估和診斷。

總體而言,香港擁有完善的癌症篩查體系和豐富的醫療資源,市民應根據自身年齡、性別、家族史和風險因素,選擇合適的篩查項目和頻率,及早發現潛在的腫瘤問題,為可能的栓塞治療或其他治療方式爭取最佳時機[^3]。

患者及家屬支持服務

接受癌症栓塞治療的患者及其家屬往往面臨身體、心理和社會多方面的挑戰。香港擁有完善的癌症患者支持服務體系,旨在提供全方位的照顧和幫助,緩解治療過程中的困難,提高生活質量[^3]。這些支持服務涵蓋了從診斷前到治療後恢復的全過程,是癌症綜合治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醫院內的支持服務

香港的公立和私立醫院都設有專門的患者支持服務,為接受癌症栓塞治療的患者提供幫助:

  1. 專科護理團隊:介入放射科和腫瘤科的專科護士是患者與醫療團隊之間的重要橋樑。她們提供治療前教育、治療後護理指導、副作用管理和隨訪服務[^1]。香港醫院管理局的指引建議,每個接受栓塞治療的患者都應指定一名專科護士作為主要聯絡人,確保治療過程的連續性和一致性[^1]。

  2. 臨床心理服務:癌症診斷和治療過程中,患者和家屬常會出現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醫院的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提供專業的心理評估和輔導,幫助患者應對情緒困擾[^3]。香港癌症基金會的報告指出,接受心理支持的癌症患者治療依從性更高,生活質量也更好[^3]。

  3. 營養諮詢服務:栓塞治療後,患者可能會出現食慾不振、噁心等副作用,影響營養攝入。醫院的營養師提供個性化的飲食建議,幫助患者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態[^1]。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適當的營養支持可以提高栓塞治療的效果和減少併發症[^7]。

  4. 疼痛管理團隊:對於出現疼痛的患者,醫院的疼痛管理專科提供藥物和非藥物的疼痛緩解方案,提高患者的舒適度[^1]。世界衛生組織的癌症疼痛治療指南強調,有效的疼痛控制是癌症患者基本權利[^2]。

  5. 社會工作服務:醫院的社工幫助患者和家屬解決實際困難,包括經濟援助申請、交通安排、家庭照顧問題等[^1]。香港醫院管理局的報告顯示,社會工作介入能顯著減輕癌症患者的社會心理壓力[^1]。

社區支持服務

除了醫院內的服務,香港的社區也提供豐富的癌症患者支持資源:

  1. 香港癌症基金會:作為香港最主要的癌症慈善機構,提供多樣化的支持服務,包括:

    • 癌症資訊中心和圖書館
    • 支援小組(如肝癌患者小組)
    • 康復活動和課程
    • 經濟援助計劃
    • 專家諮詢服務[^3]
  2. 香港腫瘤科學會患者支援計劃:為患者提供最新的治療資訊和專家意見,組織患者教育講座和工作坊[^4]。

  3. 社區健康中心:分佈在全港18區的社區健康中心提供基礎的健康檢查和諮詢服務,方便患者就近獲得支持[^5]。

  4. 宗教組織服務:許多宗教組織如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機構也提供癌症患者的靈性關懷和實際幫助[^3]。

  5. 互助小組:由經歷相似治療過程的患者組成的互助小組,提供情感支持和實用建議。香港癌症基金會統計顯示,參加互助小組的患者適應能力更強,抑鬱症發生率更低[^3]。

資訊支持與教育

充分的資訊和健康教育對於患者和家屬至關重要,可以減少不確定性,增強對治療的信心和控制感:

  1. 患者教育手冊:醫院和患者組織提供詳細的患者教育手冊,解釋栓塞治療的原理、流程、可能的副作用和應對方法[^1]。香港醫院管理局的臨床指引建議,所有接受栓塞治療的患者都應獲得書面的患者教育材料[^1]。

  2. 多媒體教育資源:網站、手機應用程式、視頻等多媒體資源使患者能夠隨時獲取相關資訊。香港癌症基金會的網站提供豐富的栓塞治療相關資訊和教學影片[^3]。

  3. 講座和工作坊:定期舉辦的專家講座和患者工作坊,提供與專家直接交流的機會。香港腫瘤科學會每季度舉辦癌症治療新進展講座,邀請專家分享最新資訊[^4]。

  4. 一對一諮詢:專科護士或社工提供一對一的諮詢服務,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提供個性化的資訊和支持[^1]。

實質性支持

癌症治療可能帶來經濟負擔和實際困難,以下服務旨在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1. 經濟援助
    • 醫院管理局的緊急援助基金
    • 香港癌症基金會的經濟援助計劃
    • 社會福利署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和醫療費用豁免計劃[^3][^5]
  2. 交通安排
    • 醫院專車接送服務
    • 香港癌症基金會的交通津貼計劃
    • 義工司機服務[^3]
  3. 家居支援
    • 社區照顧服務
    • 家務助理服務
    • 暫託服務[^5]
  4. 就業支持
    • 勞工處的就業服務
    • 平等機會委員會的就業歧視投訴處理
    • 僱主與癌症患者僱傭指南[^5]

家屬支持服務

癌症不僅影響患者本人,也對家屬造成巨大壓力。香港的機構也提供針對家屬的支持服務:

  1. 家屬教育課程:教授照顧技巧和知識,幫助家屬更好地照顧患者[^3]。

  2. 家屬心理支持:提供個人或家庭心理輔導,幫助家屬應對壓力和焦慮[^3]。

  3. 喘息服務:提供短期的照顧服務,讓主要照顧者可以獲得休息時間[^5]。

  4. 家屬互助小組:連接面臨相似挑戰的家屬,分享經驗和支持[^3]。

長期隨訪與康復支持

癌症栓塞治療後的隨訪和康復同樣重要:

  1. 定期隨訪計劃:醫院提供系統的隨訪計劃,監測治療效果和可能的復發[^1]。

  2. 康復計劃:包括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等,幫助患者恢復功能和獨立生活能力[^1]。

  3. 生活風險評估與管理:評估並管理治療後可能出現的長期副作用和健康風險[^4]。

  4. 生存者計劃:為完成治療的患者提供轉變到正常生活的支持和指導[^3]。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研究報告指出,綜合性的患者支持服務不僅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還能改善治療依從性和臨床結果[^6]。世界衛生組織也強調,患者支持服務是現代癌症治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納入國家癌症控制計劃[^2]。

總體而言,香港擁有全面的癌症患者及家屬支持服務體系,涵蓋了醫療、心理、社會和實質性支持等多個層面。患者和家屬應積極利用這些資源,獲得全方位的幫助和支持,更好地應對癌症治療過程中的各種挑戰[^3]。同時,醫療提供者也應將患者支持服務作為癌症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確保患者獲得整體性的照顧[^1]。

預防癌症栓塞治療相關併發症

癌症栓塞治療雖然是一種相對安全的微創治療方式,但仍可能出現一些併發症。預防和管理這些併發症對於確保治療成功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至關重要[^1]。香港醫院管理局的臨床指引和香港腫瘤科學會的專家建議提供了全面的預防策略,涵蓋治療前評估、治療中監測和治療後護理等多個環節[^1][^4]。

治療前的風險評估與準備

全面的患者評估和適當的治療前準備是預防併發症的關鍵第一步:

  1. 全面身體評估
    • 詳細病史詢問,包括過敏史、出血傾向、心臟病、腎功能不全等[^1]
    • 體格檢查,特別是心血管和肺部狀況評估[^1]
    • 實驗室檢查,包括全血細胞計數、凝血功能、肝功能、腎功能等[^1]
    • 心電圖和胸部X光檢查,評估心肺功能[^1]
  2. 影像學評估
    • 進行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詳細評估腫瘤血供和血管解剖結構[^7]
    • 評估腫瘤大小、位置和與周圍重要器官的關係[^7]
    • 識別可能的危險血管吻合和異常血流路徑[^7]
  3. 多學科評估
    • 介入放射科、腫瘤科、外科、麻醉科等多學科專家共同評估治療風險和效益[^7]
    • 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7]
    • 評估替代治療方案的可行性[^7]
  4. 患者準備
    • 治療前教育,詳細解釋治療過程、可能的風險和術後注意事項[^1]
    • 簽署知情同意書,確保患者充分理解治療風險[^1]
    • 治療前禁食6-8小時,減少麻醉相關風險[^1]
    • 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特別是對於高感染風險的患者[^1]

治療中的預防措施

精細的操作技術和密切的監測是預防治療中併發症的關鍵:

  1. 精細的導管技術
    • 使用微導管技術,實現超選擇性插管,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傷[^7]
    • 避免過度操作血管,減少血管損傷風險[^7]
    • 使用先進的影像引導技術,如C臂CT、導航系統等,提高操作精準度[^7]
  2. 栓塞材料的謹慎選擇與使用
    • 根據腫瘤類型和血管特徵選擇合適的栓塞材料[^4]
    • 控制栓塞材料的注射速度和劑量,避免反流和異位栓塞[^4]
    • 定期造影確認栓塞效果,避免過度或不足栓塞[^4]
  3. 密切的生理監測
    • 持續監測生命體徵,包括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1]
    • 定期評估神經系統狀態,及時發現可能的栓塞併發症[^1]
    • 監測疼痛程度,及時給予適當的鎮痛處理[^1]
  4. 預防性藥物使用
    • 預防性使用止吐藥,減少術後噁心嘔吐[^1]
    • 適當使用鎮靮藥物,減少患者焦慮和不適[^1]
    • 對於高風險患者,預防性使用糖皮質激素,減少炎症反應[^1]

治療後的護理與監測

細緻的術後護理和密切的監測是預防和早期發現併發症的重要環節:

  1. 常規術後監測
    • 定期檢查生命體徵,至少每4小時一次,持續24小時[^1]
    • 監測穿刺部位情況,觀察有無出血、血腫或感染徵象[^1]
    • 評估疼痛程度,及時調整鎮痛方案[^1]
    • 監測肢體血運和神經功能,特別是股動脈穿刺後[^1]
  2. 實驗室監測
    • 治療後24小時內檢查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等基線指標[^1]
    • 根據臨床情況定期複查,監測可能的系統性影響[^1]
    • 對於接受化療栓塞的患者,監測化療藥物相關的血液學毒性[^1]
  3. 併發症的早期識別與處理
    • 栓塞後綜合徵:常見於肝臟栓塞治療後,表現為發熱、腹痛、噁心嘔吐等。預防措施包括適當的鎮痛、退熱和補液治療[^1][^4]。
    • 肝功能損害:監測肝功能指標,避免使用肝毒性藥物,必要時給予保肝治療[^1]。
    • 腎功能損害:特別是對於基礎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應充分水化,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監測腎功能變化[^1]。
    • 感染:觀察發熱、局部紅腫熱痛等感染徵象,必要時進行血培養和影像學檢查,及時使用抗生素[^1]。
    • 出血:監測穿刺部位和全身出血情況,維持正常的凝血功能,必要時進行止血處理[^1]。
    • 異位栓塞:觀察相應器官缺血症狀,如急性腹痛、胸痛、神經功能障礙等,及時進行影像學檢查和相應處理[^1]。
  4. 長期隨訪與監測
    • 制定系統的隨訪計劃,定期評估治療效果和可能的遲發性併發症[^1]
    • 定期進行影像學檢查,監測腫瘤反應和可能的復發[^1]
    • 評估長期生活質量和功能狀態,及時進行康復指導[^1]

特殊人群的預防措施

對於某些特殊人群,需要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

  1. 老年患者
    • 更謹慎的患者選擇和風險評估[^1]
    • 調整藥物劑量,考慮年齡相關的藥代動力學變化[^1]
    • 加強術後監測,特別是心肺功能和認知狀態[^1]
  2. 合併基礎疾病的患者
    • 心臟病患者:加強心電監測,控制液體平衡,避免心臟負荷過重[^1]
    • 糖尿病患者:密切監測血糖,調整降糖藥物劑量,預防感染[^1]
    • 慢性腎病患者:預防造影劑腎病,充分水化,避免腎毒性藥物[^1]
  3. 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
    • 詳細評估凝血功能,必要時進行糾正[^1]
    • 治療前停用抗凝藥和抗血小板藥物,評計停藥風險[^1]
    • 術後密切監測出血情況,及時恢復抗凝治療[^1]

患者教育與自我管理

充分的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技能培訓是預防併發症的重要組成部分:

  1. 症狀識別與應對
    • 教育患者識別需要立即就診的警示症狀,如持續發熱、劇烈腹痛、出血等[^1]
    • 指導患者正確使用處方藥物,了解可能的副作用[^1]
    • 教授基本的自我監測技能,如體溫、脈搏、穿刺部位觀察等[^1]
  2. 生活方式調整
    • 治療後短期內避免劇烈運動和重體力勞動[^1]
    • 指導合理的飲食,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1]
    • 建議戒菸限酒,減少對肝臟的額外損害[^1]
  3. 隨訪依從性
    • 強調定期隨訪的重要性,確保患者理解並遵守隨訪計劃[^1]
    • 提供清晰的隨訪時間表和聯繫方式[^1]
    • 使用提醒系統,如電話、短訊或應用程式提醒,提高隨訪率[^1]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研究報告指出,系統性的併發症預防措施可以顯著降低癌症栓塞治療的併發症發生率,提高治療安全性和患者滿意度[^6]。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癌症治療技術報告也強調,預防併發症不僅是醫療提供者的責任,也需要患者和家屬的積極參與[^2]。

總體而言,預防癌症栓塞治療相關併發症需要一個系統性的方法,涵蓋治療前的全面評估、治療中的精細操作、治療後的密切監測以及患者的積極參與[^1][^4]。通過多學科協作和個性化的預防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併發症風險,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7]。

常見問題

1. 癌症栓塞治療適用於哪些類型的癌症?

癌症栓塞治療主要適用於血供豐富的實體腫瘤,最常見的適應症包括肝細胞癌(肝癌)、轉移性肝癌、腎細胞癌(腎癌)、子宮肌瘤等[^1][^4]。對於肝癌患者,特別是無法手術切除或肝功能不足以耐受大手術的患者,經動脈化療栓塞(TACE)和放射性栓塞(TARE)是重要的治療選擇[^4]。對於轉移性肝癌,尤其是結直腸癌肝轉移,栓塞治療可以作為全身治療的補充[^7]。腎癌患者如果無法手術或轉移,栓塞治療可以用於控制腫瘤生長和緩解症狀[^1]。此外,栓塞治療也用於緩解某些癌症引起的症狀,如控制出血或減輕疼痛[^3]。需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癌症都適合栓塞治療,具體是否適用需要由專科醫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評估[^1]。

2. 癌症栓塞治療的過程是怎樣的?需要住院嗎?

癌症栓塞治療通常在介入放射科進行,一般需要局部麻醉,有時可能需要輕度鎮靜[^1]。治療過程大致如下:首先,醫生會在患者大腿根部(股動脈)或手臂(橈動脈)進行局部麻醉,然後插入一根細小的導管;接著,在X射線引導下,將導管導航至供應腫瘤的動脈;然後,通過導管注入造影劑確認腫瘤血供;最後,將栓塞材料(單純栓塞材料、化療藥物或放射性微球)注入腫瘤供血血管[^1][^7]。整個過程通常需要1-3小時,具體時間取決於腫瘤的複雜程度和治療類型[^1]。

至於是否需要住院,這取決於患者的具體情況和治療類型。簡單的栓塞治療可能在日間手術中心進行,患者當天可以回家;而較複雜的治療,如化療栓塞或放射性栓塞,通常需要住院1-3天進行觀察[^1]。香港醫院管理局的臨床指引建議,首次接受栓塞治療的患者、高風險患者或治療後出現明顯不適的患者應住院觀察至少24小時[^1]。

3. 癌症栓塞治療有哪些風險和副作用?

癌症栓塞治療雖然是相對安全的微創治療,但仍可能出現一些風險和副作用[^1][^4]。常見的副作用包括:

  • 栓塞後綜合徵:這是最常見的反應,表現為發熱、腹痛、噁心、嘔吐和食慾不振,通常持續幾天至一週,可以通過藥物控制[^1][^4]。
  • 穿刺部位併發症:包括出血、血腫、感染或血管損傷,發生率約為1-3%[^1]。
  • 肝功能暫時性損害:特別是肝臟栓塞治療後,可能出現肝酶升高,通常在1-2週內恢復[^1]。
  • 疲勞:治療後數週內可能感到疲勞,需要充分休息[^3]。

較少見但嚴重的併發症包括: - 異位栓塞:栓塞材料意外進入其他器官的血管,可能導致相應器官的缺血損傷[^1]。 - 膽囊炎或膽道損傷:肝臟栓塞治療可能影響膽囊或膽道供血,導致膽囊炎或膽道狹窄[^1]。 - 肝膿腫:細菌感染導致的肝臟膿腫,需要抗生素治療或引流[^1]。 - 腎功能損害:特別是對於基礎腎功能不全的患者,造影劑和某些藥物可能加劇腎功能損害[^1]。

香港腫瘤科學會的報告指出,嚴重併發症的總發生率約為3-5%,而在經驗豐富的醫療中心,這個比率可以更低[^4]。患者應與醫生詳細討論可能的風險,並密切監測治療後的身體變化,如有異常應及時就診[^1]。

4. 癌症栓塞治療的成功率如何?能治癒癌症嗎?

癌症栓塞治療的成功率因腫瘤類型、分期、患者狀況和治療方式而異[^1][^4][^6]。對於早期肝癌,化療栓塞(TACE)的腫瘤反應率(腫瘤縮小或穩定)可達60-80%,5年生存率約為20-40%[^4][^6]。放射性栓塞(TARE)的治療效果與TACE相當,但副作用可能更少[^4]。對於轉移性肝癌,栓塞治療通常作為全身治療的補充,可以控制肝轉移灶的生長,延緩疾病進展[^7]。

需要強調的是,對於大多數惡性腫瘤,單獨的栓塞治療通常不能達到完全治癒的目的[^4]。它更多是作為綜合治療的一部分,與手術、放療、全身治療(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結合使用,以提高治療效果[^1][^4]。對於某些良性腫瘤如子宮肌瘤,栓塞治療可以達到治癒的效果,症狀緩解率可達80-90%[^1]。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研究顯示,栓塞治療的成功率與醫療中心的經驗、技術水平和患者的選擇標準密切相關[^6]。在經驗豐富的醫療中心,由專業的多學科團隊進行個性化治療,可以顯著提高治療成功率和患者生存質量[^6][^7]。

5. 癌症栓塞治療後需要多長時間恢復?恢復期間需要注意什麼?

癌症栓塞治療的恢復時間因患者狀況、治療類型和是否出現併發症而異[^1][^3]。一般來說:

  • 短期恢復(1-2週):大多數患者需要1-2週的時間從治療的直接副作用中恢復,如疲勞、輕度腹痛、食慾不振等[^1][^3]。在此期間,患者應充分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和重體力勞動[^1]。

  • 中期恢復(2-4週):患者的精力和一般狀況會逐漸改善,可以恢復正常的日常活動[^3]。但應避免過度勞累,保持均衡飲食,充分水分攝入[^1]。

  • 長期恢復(1-3個月):大多數患者可以在1-3個月內完全恢復到治療前的狀態[^3]。對於某些患者,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適應治療後的身體變化[^3]。

恢復期間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 飲食:保持均衡飲食,少量多餐,避免高脂、辛辣食物;充分水分攝入,每天至少8杯水[^1][^3]。 - 活動:逐漸增加活動量,但避免劇烈運動和重物提舉;穿刺部位保持清潔乾燥,避免浸水直至完全癒合[^1]。 - 用藥:按醫囑服藥,特別是止痛藥和抗生素;不要自行停藥或更改劑量[^1]。 - 隨訪:嚴格按照醫生的安排進行隨訪,通常在治療後1週、1個月、3個月和6個月進行評估[^1]。 - 症狀監測:密切關注身體變化,特別是持續發熱(超過38.5°C)、劇烈腹痛、嘔吐、出血等警示症狀,如有應立即就診[^1]。

香港癌症基金會的建議是,恢復期間患者應保持積極心態,適度參加社交活動,尋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必要時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3]。

6. 癌症栓塞治療與其他治療方法(如手術、放療、化療)相比有何優缺點?

癌症栓塞治療與其他常規癌症治療方法相比,有其獨特的優缺點[^1][^4][^7]:

優點: - 微創性:相比手術,栓塞治療創傷小,僅需要一個小的穿刺點,恢復時間短,住院時間短[^1][^7]。 - 精準性:可以精準定位腫瘤供血血管,最大限度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傷[^4][^7]。 - 可重複性:對於需要多次治療的患者,栓塞治療可以重複進行,不受先前治療次數的限制[^1]。 - 局部高濃度:特別是化療栓塞,可以在腫瘤區域達到高濃度的藥物,同時減少全身副作用[^4]。 - 適應症廣:適用於無法手術切除、肝功能不佳或年邁體弱的患者,擴大了治療選擇範圍[^1][^4]。

缺點: - 非根治性:對於大多數惡性腫瘤,栓塞治療通常不能完全清除腫瘤,可能需要結合其他治療方式[^4]。 - 技術依賴性高:需要專業的介入放射科醫生和先進的設備,技術門檻較高[^7]。 - 特定併發症:如異位栓塞、栓塞後綜合徵等,是其他治療方式少見的[^1]。 - 腫瘤反應評估複雜:栓塞後腫瘤可能不立即縮小,需要結合多種影像學和臨床指標評估效果[^1][^6]。 - 費用問題:某些新型的栓塞材料和技術(如放射性微球)費用較高,可能增加患者經濟負擔[^1][^5]。

與具體治療方式的比較: - 與手術相比:栓塞治療創傷小,恢復快,但長期效果可能不如徹底的手術切除[^1][^4]。 - 與放療相比:栓塞治療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較小,但適應症不同,適用於血供豐富的腫瘤[^1][^7]。 - 與全身化療相比:栓塞治療局部藥物濃度高,全身副作用小,但主要針對局部腫瘤,對全身轉移效果有限[^1][^4]。

香港腫瘤科學會的專家建議,治療方式的選擇應基於患者的具體情況,由多學科團隊綜合評估,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4]。在某些情況下,栓塞治療與其他治療方式聯合使用,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1][^7]。

7. 癌症栓塞治療在香港的費用是多少?是否有資助計劃?

癌症栓塞治療在香港的費用因治療類型、醫療機構(公營或私營)、使用的材料和患者具體情況而有很大差異[^1][^5]。

公營醫療系統費用: - 香港醫院管理局轄下的公立醫院提供癌症栓塞治療服務,香港居民根據醫院管理局收費政策,需支付一定的費用[^1][^5]。 - 一般來說,公立醫院的栓塞治療費用相對較低,包括基本手術費、住院費和藥物費,總費用可能在幾千至一萬多港元不等,具體取決於治療複雜程度和住院天數[^1][^5]。 - 符合資格的低收入患者可以申請費用減免或豁免[^5]。

私營醫療系統費用: - 私營醫院的栓塞治療費用顯著較高,可能從數萬到十數萬港元不等[^1][^5]。 - 費用構成包括:專科醫生費、手術室費、麻醉費、藥物費、栓塞材料費、住院費等[^5]。 - 新型栓塞材料(如載藥微球、放射性微球)費用較高,可能顯著增加總費用[^1][^5]。

資助計劃: - 香港醫院管理局的緊急援助基金為經濟困難的患者提供資助[^1][^5]。 - 香港癌症基金會設有多項經濟援助計劃,為癌症患者提供財務支持[^3]。 - 社會福利署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和醫療費用豁免計劃也可能為符合資格的患者提供幫助[^5]。 - 某些慈善機構和社區組織也提供針對癌症患者的經濟援助[^3]。

保險覆蓋: - 私人醫療保險通常會覆蓋癌症栓塞治療費用,但具體覆蓋範圍和限額因保單而異[^5]。 - 香港的標準保單(如自愿醫保)可能部分覆蓋栓塞治療費用,患者應與保險公司確認具體條款[^5]。 - 對於新型治療技術,保險公司可能要求額外的醫療必要性證明[^5]。

香港衛生署建議,患者在選擇治療機構前應充分了解費用情況,並詢問可能的資助選擇[^5]。對於經濟困難的患者,可以諮詢醫院社工或香港癌症基金會等機構,尋求經濟援助和建議[^3][^5]。

8. 癌症栓塞治療可以重複進行嗎?兩次治療之間需要間隔多久?

癌症栓塞治療通常可以重複進行,這也是其優點之一[^1][^4]。重複治療的適應症和間隔時間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腫瘤反應、患者臨床狀況、治療類型和治療目的等[^1][^4][^6]。

重複治療的適應症: - 腫瘤部分反應或穩定,但仍有殘留活性組織[^1][^4] - 腫瘤進展,出現新的病灶或原有病灶增大[^1][^6] - 作為維持治療,定期控制腫瘤生長[^4] - 緩解症狀,如疼痛、出血等[^1]

治療間隔時間: - 常規間隔:對於大多數情況,兩次栓塞治療之間通常間隔4-8週,以允許患者從治療的副作用中恢復,並評估治療效果[^1][^4]。 - 基於反應的間隔:如果影像學檢查顯示腫瘤反應良好,可能延長間隔時間至3-6個月[^1][^6]。 - 緊急重複治療:在某些情況下,如腫瘤出血或症狀迅速惡化,可能需要較短時間內重複治療[^1]。 - 維持治療間隔:對於需要長期控制腫瘤的患者,可能每3-6個月進行一次維持性栓塞治療[^4]。

影響間隔時間的因素: - 腫瘤反應:治療後腫瘤縮小或穩定的程度[^1][^6] - 患者恢復情況:特別是肝功能、腎功能和一般狀況的恢復[^1] - 副作用嚴重程度:嚴重的栓塞後綜合徵或其他併發症可能需要更長的恢復時間[^1] - 治療類型:放射性栓塞(TARE)的間隔時間通常長於化療栓塞(TACE)[^4] - 綜合治療計劃:是否與其他治療方式(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結合使用[^4]

香港醫院管理局的臨床指引建議,重複栓塞治療的決策應基於系統的評估,包括影像學檢查(如CT、MRI)、腫瘤標誌物檢測和臨床狀況評估[^1]。多學科團隊應共同討論每次治療的必要性和時機,制定個性化的治療計劃[^1][^7]。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研究顯示,合理的重複治療策略可以提高腫瘤控制率,延長無進展生存期,但也需要平衡治療相關的風險和生活質量[^6]。過於頻繁的治療可能增加併發症風險和肝功能損害,而治療間隔過長又可能導致腫瘤進展[^6]。

總體而言,癌症栓塞治療的重複次數和間隔時間應個性化制定,基於患者的具體情況和治療反應,在腫瘤控制和治療相關風險之間取得平衡[^1][^4][^6]。

9. 癌症栓塞治療對生活質量有何影響?如何處理治療後的身體變化?

癌症栓塞治療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包括身體、心理、社會和功能層面[^1][^3]。與傳統治療方式相比,栓塞治療通常對生活質量的影響較小,但仍需要積極的干預和管理[^3][^6]。

對生活質量的主要影響: - 身體層面:疲勞、疼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短期副作用;肝功能變化、體重減輕等潛在長期影響[^1][^3]。 - 心理層面:焦慮、抑鬱、對治療效果的不確定性、對未來的擔憂[^3]。 - 社會層面:工作能力下降、社交活動減少、家庭角色變化[^3]。 - 功能層面:日常活動能力受限、性功能問題、睡眠障礙[^3]。

處理治療後身體變化的策略

  1. 疲勞管理
    • 制定合理的活動和休息計劃,平衡活動和休息[^3]
    • 進行適度的體育活動,如散步、瑜伽等,逐漸增加活動量[^3]
    • 確保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3]
    • 必要時尋求醫生幫助,排除其他可能導致疲勞的原因(如貧血、甲狀腺功能異常等)[^1]
  2. 疼痛控制
    • 按醫囑規律使用止痛藥物,不要等到疼痛劇烈時才用藥[^1]
    • 學習非藥物疼痛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漸進性肌肉放鬆、分散注意力等[^3]
    • 嘗試 complementary therapies(輔助療法),如按摩、針灸等(在醫生同意後)[^3]
    • 記錄疼痛日誌,包括疼痛強度、部位、持續時間、緩解因素等,幫助醫生評估和調整治療[^1]
  3. 營養支持
    • 諮詢營養師,制定個性化的飲食計劃[^1]
    • 少量多餐,選擇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1]
    • 處理食慾不振和味覺變化,嘗試不同口味和質地的食物[^3]
    • 必要時使用營養補充劑,確保充分的營養攝入[^1]
  4. 心理適應
    • 與家人和朋友分享感受,尋求情感支持[^3]
    • 參加患者支持小組,與經歷相似的患者交流經驗[^3]
    • 學習壓力管理技巧,如冥想、正念等[^3]
    • 必要時尋求專業心理諮詢或輔導[^3]
  5. 功能恢復
    • 進行物理治療,恢復體力和功能[^1]
    • 設定現實的目標,逐步恢復日常活動和興趣愛好[^3]
    • 與僱主溝通,必要時調整工作安排[^3]
    • 使用輔助設備,如助行器等,提高獨立生活能力[^3]

香港癌症基金會的研究表明,積極的干預和支持可以顯著改善栓塞治療後患者的生活質量[^3]。他們建議採用整體性的方法,同時關注身體和心理健康的各個方面[^3]。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報告強調,生活質量評估應成為癌症栓塞治療後常規隨訪的一部分,使用標準化的生活質量評估工具(如EORTC QLQ-C30)定期評估患者的身體功能、心理狀態和社會功能[^6]。基於評估結果,醫療團隊可以提供針對性的干預和支持,幫助患者更好地適應治療後的身體變化[^6]。

總體而言,雖然癌症栓塞治療可能對生活質量產生一定影響,但通過積極的干預和管理,大多數患者可以很好地適應這些變化,維持良好的生活質量[^3][^6]。關鍵是及早識別問題,尋求適當的幫助和支持,採取主動的策略來應對治療後的挑戰[^1][^3]。

10. 如何選擇合適的醫院和醫生進行癌症栓塞治療?

選擇合適的醫院和醫生進行癌症栓塞治療是確保治療效果和安全性的關鍵因素[^1][^7]。香港擁有高水平的醫療系統,但不同醫院和醫生在經驗、設備和專業領域方面可能存在差異[^1][^4][^7]。

選擇醫院的考量因素

  1. 專業水平和經驗
    • 醫院是否設有專門的介入放射科或腫瘤介入治療中心[^7]
    • 每年進行的癌症栓塞治療病例數量,高病例量通常意味著更豐富的經驗[^1][^7]
    • 醫院在相關領域的聲譽和排名[^1]
  2. 設備和技術
    • 是否配備先進的影像引導設備,如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C臂CT、導航系統等[^7]
    • 是否具備多種栓塞材料和技術選擇[^1][^4]
    • 是否有完善的麻醉、重症監護和急救設施[^1]
  3. 多學科團隊
    • 是否有完善的多學科腫瘤治療團隊,包括介入放射科、腫瘤科、外科、病理科等專家[^1][^7]
    • 團隊協作模式和會診頻率[^7]
    • 是否有專門的腫瘤護理團隊和支持服務[^1]
  4. 服務質量和患者體驗
    • 醫院的服務理念和患者中心程度[^1]
    • 患者滿意度和反饋[^3]
    • 等候時間和服務效率[^1]

選擇醫生的考量因素

  1. 專業資質和經驗
    • 醫生的專業資格和認證,如是否為專科醫生(介入放射科)[^1]
    • 在癌症栓塞治療領域的專業經驗和年資[^1][^7]
    • 參與相關研究和學術活動的情況[^4]
  2. 技術專長
    • 是否擅長特定類型的栓塞治療(如TACE、TARE等)[^1][^4]
    • 對特定腫瘤類型(如肝癌、腎癌等)的治療經驗[^1]
    • 是否掌握先進的栓塞技術和材料應用[^4]
  3. 溝通和信任
    • 醫生的溝通風格和解釋能力[^1]
    • 是否願意花時間回答問題和討論治療選擇[^1]
    • 是否尊重患者的決定和價值觀[^3]
  4. 患者推薦和評價
    • 其他患者的推薦和經驗分享[^3]
    • 在專業圈內的聲譽和評價[^1]

香港的優質醫療資源

  1. 公營醫院
    • 瑪嘉烈醫院:設有專門的介入放射科和肝癌治療中心[^1]
    • 威爾斯親王醫院:擁有先進的介入治療設備和專業團隊[^1]
    • 瑪麗醫院:提供全面的腫瘤介入治療服務[^1]
    • 伊利沙伯醫院:設有專門的介入放射治療中心[^1]
  2. 私營醫院
    • 養和醫院:擁有先進的介入放射設備和專家團隊[^7]
    • 港安醫院:提供個性化的腫瘤介入治療服務[^7]
    • 嘉諾撒醫院:設有專門的腫瘤中心,提供綜合治療服務[^7]

選擇過程中的實用建議

  1. 蒐集資訊
    • 諮詢家庭醫生或轉診醫生的建議[^1]
    • 查閱醫院網站和相關資料[^1]
    • 尋求患者組織(如香港癌症基金會)的建議[^3]
  2. 預約諮詢
    • 與潛在的醫生預約初步諮詢,討論治療選擇[^1]
    • 準備問題清單,包括醫生經驗、治療方案、預期效果、風險等[^1]
    • 詢問是否可以與其他患者交流經驗[^3]
  3. 比較選擇
    • 比較不同醫院和醫生的優缺點[^1]
    • 考慮個人需求,如地理位置、費用、等候時間等[^1][^5]
    • 與家人討論,共同做出決定[^3]
  4. 尋求第二意見
    • 對於複雜或高風險的情況,考慮尋求第二意見[^1][^4]
    • 選擇不同醫院或不同專業背景的醫生進行諮詢[^1]
    • 綜合不同意見,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1]

香港腫瘤科學會建議,選擇醫院和醫生時應綜合考慮專業水平、技術設備、個人需求和實際情況等多個因素,不僅關注技術方面,也要考慮溝通和信任等人性化因素[^4]。他們強調,良好的醫患關係和充分的溝通對於治療成功和患者滿意度同樣重要[^1][^4]。

總體而言,選擇合適的醫院和醫生進行癌症栓塞治療是一個需要慎重考慮的決定,患者應積極蒐集資訊,諮詢專業意見,結合自身情況做出最適合的選擇[^1][^7]。在治療過程中,保持與醫療團隊的良好溝通,建立信任關係,有助於提高治療效果和患者體驗[^1][^3]。

參考文獻

  1. 香港醫院管理局 - 癌症栓塞治療臨床指引2024

  2. 世界衛生組織 - 全球癌症治療技術報告

  3. 香港癌症基金會 - 癌症栓塞治療患者指南

  4. 香港腫瘤科學會 - 癌症栓塞治療最新進展

  5. 香港衛生署 - 癌症治療選擇與評估

  6.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 癌症栓塞治療研究報告

  7.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 介入性腫瘤治療技術白皮書

  8. 維基百科 - 癌症栓塞治療條目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