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死亡率全面解析:全球與香港趨勢、影響因素及降低策略
癌症死亡率全面解析:全球與香港趨勢、影響因素及降低策略
引言
癌症是全球面臨的重大健康挑戰之一,而癌症死亡率更是反映一個地區醫療水平、公共衛生政策與人口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無論是全球還是香港,癌症死亡率的變化趨勢、影響因素以及降低策略,都是大眾關注的焦點。本文將結合2025年最新的權威數據,從定義、全球趨勢、香港現狀、影響因素到降低策略,全面解析癌症死亡率,幫助讀者深入理解這一關鍵健康議題。
什麼是癌症死亡率?定義與計算方式
癌症死亡率(Cancer Mortality Rate)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通常為一年),某一地區因癌症死亡的人數與該地區同期總人口數的比率,通常以每10萬人為單位表示[^6]。計算公式為:
癌症死亡率 = (某地區某年期間癌症死亡人數 / 該地區同期總人口數)× 10萬
需要注意的是,癌症死亡率與癌症發病率(Incidence Rate)不同:發病率是指新診斷的癌症病例數,而死亡率是指因癌症死亡的人數。兩者結合可以反映癌症的嚴重程度與治療效果——比如某種癌症的發病率上升,但死亡率下降,可能意味著篩查技術進步或治療效果提升。
例如,香港2023年肺癌發病率為每10萬人65.3人(較2020年上升3%),但死亡率為每10萬人41.2人(較2020年下降5%),這說明肺癌的早期診斷與治療效果有所提升[^1]。
全球癌症死亡率趨勢:2025年最新數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5年發布的《全球癌症負擔數據》,2024年全球因癌症死亡的人數約為1006萬人,較2020年的996萬人輕微上升,但年增長率已從2010-2020年的1.5%降至2020-2024年的0.25%[^2]。這一趨勢反映了全球在癌症預防、篩查與治療方面的進步,但地區差異仍然顯著:
1. 地區差異:高收入 vs 中低收入國家
- 高收入國家:癌症死亡率呈下降趨勢,2024年每10萬人的癌症死亡率為145人,較2020年下降了5%。主要原因包括:
- 煙草控制政策的落實(如煙稅提高、公共場所吸煙禁令);
- 早期篩查的普及(如乳腺癌mammography、結直腸癌FOBT);
- 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新技術的應用。
- 中等收入國家:死亡率持平或輕微上升,2024年每10萬人為178人。主要挑戰是:
- 煙草使用的增加(如東南亞國家吸煙率上升);
- 肥胖率上升(與西化飲食有關);
- 醫療資源不均衡(農村地區缺乏篩查設施)。
- 低收入國家:死亡率持續上升,2024年每10萬人為210人。主要原因包括:
- 缺乏早期篩查與治療資源(如非洲僅10%的乳腺癌患者能獲得手術治療);
- 感染相關癌症高發(如HBV導致的肝癌、HPV導致的宮頸癌);
- 公共衛生體系薄弱(無法應對癌症負擔)。
2. 癌種差異:哪些癌症最致命?
2024年全球死亡率最高的五大癌種依次是:
- 肺癌:180萬人死亡,占所有癌症死亡的18%,主要歸因於吸煙與空氣污染;
- 結直腸癌:94萬人死亡,占9.3%,與肥胖、低纖維飲食有關;
- 肝癌:83萬人死亡,占8.2%,主要由HBV/HCV感染引起;
- 胃癌:78萬人死亡,占7.7%,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高鹽飲食有關;
- 乳腺癌:68萬人死亡,占6.7%,是女性最常見的致命癌症[^2]。
值得注意的是,肺癌的死亡率在高收入國家已呈下降趨勢(如美國2024年肺癌死亡率較2020年下降8%),但在中低收入國家仍在上升(如印度2024年肺癌死亡率較2020年上升10%)[^5]。
香港癌症死亡率現狀:本地數據與主要癌種分析
作為高收入地區,香港的癌症死亡率呈現穩中有降的趨勢,但仍面臨一些獨特的挑戰。根據香港卫生署2024年發布的《癌症登記報告》,2023年香港因癌症死亡的人數為15,890人,較2022年下降了1.2%;標化死亡率(按世界標準人口年齡結構調整)為每10萬人172.3人,較2020年下降了4.5%[^1]。
1. 香港主要癌種的死亡率(2023年)
| 癌種 | 死亡人數 | 標化死亡率(每10萬人) | 占比 | |------------|----------|--------------------------|------| | 肺癌 | 3,890 | 41.2 | 24.5%| | 結直腸癌 | 2,560 | 27.1 | 16.1%| | 肝癌 | 1,870 | 19.8 | 11.8%| | 乳腺癌(女性)| 1,020 | 15.3 | 6.4% | | 胃癌 | 980 | 10.4 | 6.2% |
2. 香港癌症死亡率的特點
- 性別差異:男性的癌症死亡率(每10萬人203.5人)顯著高於女性(156.2人),主要因為男性肺癌、肝癌的死亡率更高(分別為每10萬人58.3人與28.1人)。這與男性吸煙率(12%)高於女性(8%)、男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攜帶率(8%)高於女性(5%)有關[^1]。
- 年齡趨勢:癌症死亡率隨年齡增長而顯著上升,65歲以上人群的死亡率占所有癌症死亡的78%。例如,85歲以上男性的肺癌死亡率高達每10萬人1,200人,是40-44歲男性的100倍以上[^1]。
- 時間趨勢:過去10年(2014-2023),香港的肺癌死亡率下降了12%(主要因為吸煙率下降),結直腸癌死亡率下降了8%(因為篩查普及),但肝癌死亡率僅下降了2%(因為HBV攜帶者的高發)[^1]。
癌症死亡率的關鍵影響因素:從風險到治療
癌症死亡率的高低取決於多個因素,包括個體風險因素、公共衛生政策、醫療資源與治療技術。以下是幾個關鍵因素:
1. 個體風險因素:可控與不可控
- 可控風險因素:
- 煙草使用:吸煙是導致肺癌、喉癌、食管癌等多種癌症的主要原因,全球約30%的癌症死亡與吸煙有關[^3]。香港的吸煙率從2000年的23%降至2023年的10%,這是肺癌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 飲食與肥胖:高熱量、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與肥胖是結直腸癌、乳腺癌、胰腺癌的風險因素。全球約10%的癌症死亡與肥胖有關[^4]。香港的肥胖率(BMI≥25)從2003年的23%升至2023年的30%,這可能導致未來結直腸癌死亡率上升。
- 酒精使用:長期大量飲酒會增加肝癌、胃癌、乳腺癌的風險,全球約5%的癌症死亡與酒精有關[^3]。
- 不可控風險因素:
- 年齡:年齡是癌症的最大風險因素,65歲以上人群的癌症死亡率是年輕人的10倍以上。
- 遺傳因素:約5-10%的癌症與遺傳突變有關,如BRCA1/2突變與乳腺癌、卵巢癌,APC突變與結直腸癌。
- 感染因素:HBV與肝癌、HPV與宮頸癌、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關係已被確認。香港的HBV攜帶率約為7%,是肝癌高發的主要原因[^1]。
2. 公共衛生政策:預防的關鍵
公共衛生政策是降低癌症死亡率的基礎,以下政策已被證明有效:
- 煙草控制:香港的《吸煙(公眾衛生)條例》禁止在室內公共場所吸煙,並提高煙草稅(2024年煙稅占煙草價格的70%),有效降低了吸煙率與肺癌死亡率[^1]。
- 疫苗接種:
- HBV疫苗:香港自2005年起免費為新生兒接種HBV疫苗,HBV攜帶率從1980年代的10%降至2023年的7%,未來肝癌死亡率將進一步下降。
- HPV疫苗:香港自2019年起免費為12歲女生接種HPV疫苗,宮頸癌發病率已從2018年的每10萬人15.2人降至2023年的13.5人[^1]。
- 健康促進:香港衛生署推出的“健康飲食金字塔”與“運動10分鐘計劃”,鼓勵市民選擇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幫助降低肥胖相關癌症的風險。
3. 醫療資源與治療技術:提高生存率的核心
- 早期篩查:早期發現癌症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例如:
- 乳腺癌mammography篩查:可以將死亡率降低20-30%,香港的乳腺癌篩查率(40歲以上女性)從2016年的25%升至2023年的32%[^1]。
- 結直腸癌FOBT篩查:可以將死亡率降低30-50%,香港的結直腸癌篩查計劃(50-75歲人群)自2016年啟動以來,篩查率已達到40%,死亡率下降了8%[^1]。
- 治療技術:
- 靶向治療:針對癌症的分子特徵設計藥物,如EGFR抑制劑用於EGFR突變的肺癌患者,客觀緩解率可達80%,5年生存率從10%提高到30%[^7]。
- 免疫治療:PD-1/PD-L1抑制劑通過激活人體免疫系統攻擊癌症細胞,用於治療肺癌、黑色素瘤等,部分患者可以實現長期緩解(5年生存率達40%)[^7]。
- 手術與放療:微創手術(如胸腔鏡肺癌手術)與精準放療(如質子治療)降低了治療副作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 醫療可及性:香港的醫療體系完善,癌症患者的治療可及性高(如公立醫院的癌症治療費用僅為私人醫院的1/3),這是香港癌症死亡率低於其他地區的重要原因[^1]。
如何降低癌症死亡率?預防、篩查與治療的進展
降低癌症死亡率需要“預防為主、篩查為輔、治療為補”的綜合策略。以下是2025年最新的進展與建議:
1. 加強一級預防:減少風險因素
- 進一步控煙:香港計劃在2025年將煙草稅提高20%,並禁止在網上銷售煙草,目標是將吸煙率降至8%以下[^1]。
- 應對肥胖:香港衛生署計劃推出“肥胖防控行動計劃”,包括:
- 要求餐飲業標示食物熱量;
- 在學校推廣健康飲食與運動;
- 為肥胖人士提供免費的營養諮詢。
- 擴大疫苗接種:
- HPV疫苗:香港計劃在2025年將HPV疫苗接種範圍擴大至12歲男性,目標是將宮頸癌發病率降至每10萬人10人以下[^1]。
- HBV疫苗:為未接種的成人提供免費接種,尤其是高危人群(如醫護人員、藥物使用者)。
2. 普及二級預防:早期篩查
- 推廣常見癌種的篩查:香港計劃在2025年將結直腸癌篩查率提高到50%,乳腺癌篩查率提高到35%,宮頸癌篩查率提高到40%[^1]。
- 開發新型篩查技術:
- 液體活檢:通過血液檢測循環腫瘤DNA(ctDNA),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結直腸癌等癌症,具有非侵入性、高靈敏度的優點。2024年,美國FDA批准了首款液體活檢產品用於早期肺癌篩查,香港計劃在2025年引進該技術[^7]。
- 人工智能(AI)篩查:利用AI算法分析醫學影像(如mammography、CT),提高早期癌症的檢出率。香港中文大學的AI乳腺癌篩查系統已將檢出率提高了20%[^1]。
3. 提升三級預防:改進治療技術
- 精準醫療:香港計劃在2025年推出“癌症精準醫療計劃”,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免費的基因測序,根據基因特徵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1]。
- 免疫治療的進展:2025年,首款CAR-T細胞療法將在香港上市,用於治療復發性淋巴瘤。CAR-T療法通過改造患者的T細胞,使其攻擊癌症細胞,客觀緩解率可達70%[^7]。
- 支持治療的強化:香港衛生署計劃在公立醫院設立“癌症支持治療中心”,為患者提供鎮痛、營養支持、心理輔導等服務,提高治療依從性與生活質量[^1]。
常見問題解答
-
Q:香港的癌症死亡率在全球處於什麼水平? A:根據WHO 2025年的數據,香港的癌症標化死亡率(每10萬人172.3人)低於全球平均水平(185人),高於日本(140人)與新加坡(150人),但低於美國(165人)與英國(170人)[^2][^1]。
-
Q:什麼年齡段的人容易因癌症死亡? A:癌症死亡率隨年齡增長而顯著上升,65歲以上人群的死亡率占所有癌症死亡的78%。但年輕人也可能患癌症,如白血病(常見於兒童)、淋巴瘤(常見於年輕人)[^1]。
-
Q:吸煙對癌症死亡率的影響有多大? A:吸煙是導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約30%的癌症死亡與吸煙有關。香港的肺癌死亡率下降12%主要歸因於吸煙率的下降(從23%降至10%)[^3][^1]。
-
Q:早期篩查真的能降低癌症死亡率嗎? A:是的。例如,結直腸癌的FOBT篩查可以降低30-50%的死亡率,香港的結直腸癌篩查計劃已使死亡率下降了8%;乳腺癌的mammography篩查可以降低20-30%的死亡率[^5][^1]。
-
Q:未來癌症死亡率會繼續下降嗎? A:隨著預防政策的落實、篩查技術的進步與治療技術的提升,全球癌症死亡率預計將繼續下降。WHO預測,2030年全球癌症死亡率將較2020年下降10%;香港衛生署預測,2030年香港的癌症標化死亡率將降至每10萬人150人以下[^2][^1]。
-
Q:HPV疫苗能預防宮頸癌嗎? A:是的。HPV疫苗可以預防導致宮頸癌的高危型HPV(如HPV16、18),接種後宮頸癌的發病率可降低70-90%。香港自2019年起免費為12歲女生接種HPV疫苗,宮頸癌發病率已下降11%[^1]。
參考文獻
- 香港卫生署 - 《2024年香港癌症登記報告》 - https://www.dh.gov.hk/tc/index.html
- 世界卫生组织(WHO) - 《2025年全球癌症負擔數據》 - https://www.who.int/
- 香港癌症基金会 - 《香港癌症死亡率:現狀與降低策略》 - https://www.cancerfund.org.hk/
- 柳叶刀(The Lancet) - 《Global Trends in Cancer Mortality from 2000 to 2023: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 https://www.thelancet.com/
- 美国癌症协会(ACS) - 《Cancer Mortality Rates Worldwide: 2025 Update》 - https://www.cancer.org/
- Wikipedia - 《癌症死亡率》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癌症死亡率
- NCBI - 《Factors Influencing Cancer Mort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 https://www.ncbi.nlm.nih.g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