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人全指南:從確診到康復的實用資訊與心理支持
癌症病人全指南:從確診到康復的實用資訊與心理支持
當“癌症”這兩個字闖入生命,不論是病人本身還是身邊的家人,往往瞬間陷入慌亂與未知。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23年的數據,香港每年新確診癌症個案超過3萬宗,每10個香港人中就有1人在一生中會罹患癌症[^1]。面對這個高發疾病,我們需要的不是恐懼,而是準確的資訊、貼心的支持與科學的應對策略。
本文將以癌症病人的需求為核心,從早期識別、診斷流程、治療選擇到心理調適與康復追蹤,整合醫學權威觀點與真實病友經驗,為你梳理出一條清晰的應對路徑。不論你是剛確診的病人、陪伴的家屬,或是想提前預防的普通人,這篇指南都能提供實用的參考。
什麼是癌症病人?——癌症病人的定義與整體視角
在醫學上,“癌症病人”指的是被病理學確診為惡性腫瘤的個體(包括實體瘤與血液腫瘤)[^2]。但這個定義過於狹窄——癌症病人的需求從來不是“僅治療腫瘤”,而是涵蓋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的整體照顧。
癌症病人的兩層含義:醫學與人文
從醫學角度,癌症病人需要經過“確診-分期-治療-隨訪”的標準流程;但從人文角度,癌症病人是“正在經歷生命危機的人”,他們可能面臨疼痛、焦慮、財務壓力,甚至對死亡的恐懼。香港癌症基金会的“全人照顧”模式強調:“癌症治療從來不是‘消滅腫瘤’,而是‘協助病人回歸生活’[^3]。”
癌症病人的常見分類
根據腫瘤部位,癌症病人可分為:
- 實體瘤病人(如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病人);
- 血液腫瘤病人(如白血病、淋巴瘤病人);
- 罕見癌病人(如惡性間皮瘤、小兒神經母細胞瘤病人)。
不同類型的癌症病人,治療方案與康復重點差異很大,但共同的需求是“被理解”與“獲得個性化照顧”。
癌症病人的早期徵狀與身體信號
早期發現癌症是提高治癒率的關鍵——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早期癌症的5年生存率可達80%以上,而晚期僅有20%左右[^4]。但癌症的早期徵狀往往隱匿,容易被誤認為“小毛病”,以下是癌症病人常見的早期信號:
全身症狀:身體發出的“警報燈”
- 無故消瘦:短期內(1-3個月)體重下降超過10%,且無刻意減肥,可能是消化系統癌、肺癌或胰腺癌的信號;
- 持續乏力:即使休息後仍無法緩解的疲勞,常見於白血病、淋巴瘤或晚期癌症;
- 發熱:原因不明的低燒(37.5-38℃)超過2周,可能是血液腫瘤或實體瘤合併感染;
- 貧血:面色蒼白、頭暈、心悸,可能是胃癌、結直腸癌或白血病導致的慢性出血。
局部症狀:不同癌症的“特異信號”
- 肺癌:持續咳嗽超過3周、痰中帶血、胸痛;
- 乳腺癌:乳房腫塊、乳頭溢液、皮膚“橘子皮樣”改變;
- 結直腸癌:便血、大便習慣改變(如腹瀉與便秘交替)、腹痛;
- 胃癌:上腹部隱痛、噁心嘔吐、吞嚥困難;
- 宮頸癌:性交後出血、陰道不規則流血、白帶異常(帶血、有惡臭)。
容易忽視的“輕微症狀”
很多癌症病人的早期症狀非常輕微,比如:
- 咽喉異物感(喉癌);
- 頸部淋巴結腫大(淋巴瘤、甲狀腺癌);
- 皮膚痣快速增大、變色(黑色素瘤);
- 尿中帶血(膀胱癌、腎癌)。
提醒:如果症狀持續超過2周未緩解,請立即就醫進行相關檢查(如影像學檢查、病理活檢),切勿拖延。
癌症病人的病因與風險因素
癌症的發生是基因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約40%的癌症與可改變的生活方式有關,30%與吸煙有關,15%與感染有關(如幽門螺旋桿菌導致胃癌、HPV導致宮頸癌)[^5]。了解風險因素,有助於降低成為癌症病人的機率。
不可改變的風險因素
- 年齡:癌症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超過60%的癌症病人年齡在65歲以上;
- 遺傳因素:部分癌症有家族聚集性,如乳腺癌(BRCA1/2基因突變)、結直腸癌(林奇綜合症);
- 性別:男性肺癌、肝癌發病率高於女性,女性乳腺癌、宮頸癌發病率高於男性。
可改變的風險因素
- 吸煙與二手煙:吸煙是導致肺癌、喉癌、胰腺癌的首要因素,二手煙同樣危險;
- 飲食習慣:高鹽、高脂、低纖維飲食(如經常吃加工肉、油炸食品)會增加胃癌、結直腸癌風險;
- 酒精:長期大量飲酒會增加肝癌、食管癌、乳腺癌風險;
- 肥胖:肥胖與13種癌症有關(如乳腺癌、結直腸癌、胰腺癌),因為脂肪細胞會分泌促癌因子;
- 缺乏運動:久坐不動會降低免疫力,增加結直腸癌、乳腺癌風險;
-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胃癌)、HPV(宮頸癌、肛門癌)、乙型肝炎病毒(肝癌)、EB病毒(鼻咽癌)等感染是重要致癌因素;
- 環境污染:長期接觸石棉(肺癌、間皮瘤)、苯(白血病)、甲醛(鼻咽癌)等致癌物質。
職業暴露:容易被忽視的風險
某些職業人群是癌症的高風險群體,比如:
- 礦工(肺癌,因接觸石棉、鈾);
- 化工工人(白血病,因接觸苯);
- 醫護人員(乳腺癌、白血病,因長期接觸放射線);
- 農民(皮膚癌,因長期暴露在陽光下;淋巴瘤,因接觸農藥)。
重點:雖然遺傳因素無法改變,但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可降低約40%的癌症風險——這是癌症預防的核心。
預防癌症:降低成為癌症病人的風險
“預防勝於治療”是對抗癌症的最佳策略。根據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的建議,以下是降低癌症風險的關鍵措施:
1. 戒菸與遠離二手煙
吸煙是導致癌症的第一大可控因素,戒菸後,肺癌風險會逐年下降——戒菸10年,肺癌風險下降50%;戒菸20年,風險下降80%[^6]。此外,避免接觸二手煙(如公共場所吸煙、家庭吸煙)同樣重要。
2. 健康飲食:多吃“防癌食物”
- 增加蔬果攝入:每天吃5份以上蔬果(1份=1拳頭大小),富含維生素C、類胡蘿蔔素、多酚等抗氧化劑,可降低胃癌、結直腸癌風險;
- 選擇全穀類食物:如糙米、燕麥、全麥麵包,富含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降低結直腸癌風險;
- 限制紅肉與加工肉:每天紅肉攝入不超過70g(約1兩),加工肉(如香腸、火腿)盡量避免,因為其中的亞硝酸鹽會轉化為致癌物;
- 少吃高鹽與油炸食品:高鹽飲食會損傷胃黏膜,增加胃癌風險;油炸食品中的丙烯酰胺是致癌物。
3. 適量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中等強度運動包括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每周累計150分鐘以上,可降低結直腸癌、乳腺癌、肺癌風險。運動的好處在於:
- 降低體內雌激素水平(預防乳腺癌);
- 促進腸道蠕動(預防結直腸癌);
- 增強免疫力(對抗癌細胞)。
4. 控制體重:保持BMI在18.5-23.9之間
BMI(身體質量指數)=體重(kg)/身高(m)2,保持在正常範圍內可降低多種癌症風險。減肥的關鍵是“飲食控制+運動”,而非節食——節食會導致代謝下降,反而容易反彈。
5. 接種疫苗:預防感染相關癌症
- HPV疫苗:接種HPV九價疫苗可預防90%的宮頸癌、肛門癌、外陰癌,建議9-45歲女性接種,男性也可接種預防肛門癌;
- 乙型肝炎疫苗:接種乙肝疫苗可預防乙肝病毒感染,從而降低肝癌風險,建議新生兒、未感染乙肝的成年人接種;
- 幽門螺旋桿菌治療:如果檢查發現幽門螺旋桿菌陽性,應及時進行根除治療(如四聯療法),可降低胃癌風險。
6. 定期篩查:早期發現癌症
癌症篩查是早期發現癌症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常見癌症的篩查建議:
- 乳腺癌:40歲以上女性每年進行乳腺超聲或 mammogram(乳房X光檢查);
- 結直腸癌:50歲以上人群每10年進行結腸鏡檢查,或每年進行糞便潛血試驗;
- 宮頸癌:21歲以上女性每3年進行宮頸刮片檢查(Pap smear),或每5年進行HPV檢查;
- 肺癌:55歲以上、吸煙史超過30包年(每天1包×30年)的人群,每年進行低劑量CT掃描;
- 胃癌:有家族史、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的人群,每2-3年進行胃鏡檢查。
提醒:篩查並非“越多越好”,應根據個人情況(如年齡、家族史、風險因素)諮詢醫生,選擇合適的篩查項目。
癌症病人的診斷流程與分期說明
確診癌症是一個“逐步排除、證實”的過程,通常需要經過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病理活檢三個步驟,而分期則決定了治療方案與預後。
一、癌症的診斷流程
- 就醫與初步評估:病人出現症狀後,就醫時醫生會詢問病史(如症狀持續時間、家族史、職業暴露史)、進行體格檢查(如觸摸腫塊、檢查淋巴結)。
- 影像學檢查:常用的影像學檢查包括:
- 超聲:用於檢查肝、膽、胰、乳腺等部位的腫瘤,無輻射,價格低廉;
- CT掃描:用於檢查胸部、腹部、盆腔的腫瘤,能清晰顯示腫瘤大小、位置與周圍組織的關係;
- MRI(磁共振成像):用於檢查腦、脊髓、骨骼等部位的腫瘤,軟組織分辨率高;
- PET-CT:用於檢查全身轉移情況(如肺癌、淋巴瘤的遠處轉移),準確率高,但價格昂貴。
- 病理活檢:是確診癌症的“金標準”——通過手術、穿刺或內鏡取出腫瘤組織,進行顯微鏡檢查與免疫組化分析,確定腫瘤的類型(如腺癌、鱗癌)、分化程度(高分化=惡性程度低,低分化=惡性程度高)。
- 分子檢測:部分癌症需要進行分子檢測(如肺癌的EGFR、ALK基因突變,乳腺癌的HER2表達),以指導靶向治療。
二、癌症的分期系統:TNM分期
目前國際上通用的癌症分期系統是TNM分期(Tumor-Node-Metastasis),用於評估腫瘤的侵犯程度、淋巴結轉移情況與遠處轉移情況:
- T(腫瘤):T0=無原發腫瘤;T1-T4=腫瘤大小與侵犯深度逐漸增加;
- N(淋巴結):N0=無淋巴結轉移;N1-N3=淋巴結轉移數量逐漸增加;
- M(轉移):M0=無遠處轉移;M1=有遠處轉移(如肝、肺、骨轉移)。
根據TNM分期,癌症可分為Ⅰ-Ⅳ期:
- Ⅰ期:早期,腫瘤局限於原發部位,無淋巴結轉移;
- Ⅱ期:中期,腫瘤侵犯周圍組織,或有少量淋巴結轉移;
- Ⅲ期:局部晚期,腫瘤廣泛侵犯周圍組織,或有較多淋巴結轉移;
- Ⅳ期:晚期,有遠處轉移。
三、常見癌症的分期示例
以乳腺癌為例:
- Ⅰ期:腫瘤≤2cm,無淋巴結轉移(T1N0M0);
- Ⅱ期:腫瘤2-5cm,或有1-3個腋窩淋巴結轉移(T2N1M0);
- Ⅲ期:腫瘤>5cm,或有4-9個腋窩淋巴結轉移,或鎖骨下淋巴結轉移(T3N2M0);
- Ⅳ期:有遠處轉移(如肺轉移、骨轉移)(任何T任何N M1)。
重點:分期越早,治癒率越高——Ⅰ期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可達95%以上,而Ⅳ期僅有27%左右[^7]。
癌症病人的治療選擇與最新進展
癌症治療的目標是根治腫瘤、延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治療方案取決於癌症類型、分期、病人的身體狀況與意願。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常採用“聯合治療”以提高療效。
1. 手術治療:早期癌症的首選
手術是治療實體瘤的主要方法,適用於Ⅰ-Ⅲ期無遠處轉移的病人,目標是徹底切除腫瘤組織(包括邊緣正常組織)。常見的手術方式包括:
- 根治性手術:切除整個腫瘤與周圍淋巴結(如乳腺癌根治術、結直腸癌根治術);
- 保留功能手術:在切除腫瘤的同時保留器官功能(如乳腺癌保乳手術、喉癌部分切除術);
- 姑息性手術:用於晚期病人,緩解症狀(如胃癌引起的幽門梗阻,進行胃空腸吻合術)。
最新進展:腹腔鏡手術與機器人手術(如達芬奇手術系統)已廣泛應用,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點,適用於結直腸癌、肺癌、前列腺癌等。
2. 化療:全身治療的“傳統武器”
化療是使用化學藥物殺死癌細胞的治療方法,適用於晚期癌症、術後輔助治療(預防復發)、術前新輔助治療(縮小腫瘤以利手術)。化療的優點是能殺死全身的癌細胞,但缺點是會損傷正常細胞(如造血細胞、消化道黏膜細胞),導致噁心、嘔吐、脫髮、白細胞減少等副作用。
最新進展:
- 靶向化療:利用藥物載體(如脂質體、納米顆粒)將化療藥物定向遞送到癌細胞,減少對正常細胞的損傷;
- 低劑量持續化療:採用小劑量、長期給藥的方式,降低副作用,提高病人耐受性。
3. 放療:局部治療的“精準武器”
放療是使用高能射線(如X線、γ射線)殺死癌細胞的治療方法,適用於局部晚期癌症、術後輔助治療、姑息性治療(緩解疼痛、出血)。放療的關鍵是“精準定位”,避免損傷周圍正常組織。
最新進展:
- 立體定向放療(SBRT/SRS):用高精度射線集中照射腫瘤,適用於肺癌、肝癌、腦轉移瘤,療效與手術相當;
- 質子治療:利用質子的“布拉格峰”效應,在腫瘤部位釋放最大能量,減少對周圍組織的損傷,適用於兒童癌症、眼部癌症、前列腺癌等。
4. 靶向治療:針對癌細胞的“特異性武器”
靶向治療是針對癌細胞的特定分子靶点(如基因突變、蛋白質過表達)的治療方法,具有療效好、副作用小的優點,適用於有特定靶点的癌症(如肺癌EGFR突變、乳腺癌HER2陽性、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
常見的靶向藥物包括:
- 小分子抑制劑:如吉非替尼(EGFR抑制劑,治療肺癌)、伊馬替尼(BCR-ABL抑制劑,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 單克隆抗體:如曲妥珠单抗(HER2抗體,治療乳腺癌)、利妥昔单抗(CD20抗體,治療淋巴瘤)。
最新進展:
- ADC(抗體藥物偶聯物):將單克隆抗體與化療藥物連接,定向殺死癌細胞,如DS-8201(治療HER2陽性乳腺癌)、Enhertu(治療HER2陽性胃癌);
- 基因編輯靶向治療:利用CRISPR-Cas9技術修復癌細胞的突變基因,目前處於臨床試驗階段。
5. 免疫治療:喚醒人體免疫力對抗癌症
免疫治療是通過激活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殺死癌細胞的治療方法,適用於多種晚期癌症(如肺癌、黑色素瘤、腎癌、膀胱癌),具有長期療效好的優點(部分病人可實現“臨床治癒”)。
常見的免疫治療藥物包括:
- PD-1/PD-L1抑制劑:如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納武利尤单抗(Opdivo),通過阻斷PD-1/PD-L1通路,讓T細胞重新識別癌細胞;
- CAR-T細胞治療:將病人的T細胞取出,經基因修飾後回輸到體內,定向殺死癌細胞,適用於淋巴瘤、骨髓瘤等血液腫瘤。
最新進展:
- 雙特異性抗體:同時靶向兩個不同的靶点(如CD3與CD19),增強T細胞對癌細胞的殺傷力,如Blinatumomab(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 腫瘤疫苗:通過接種疫苗誘導免疫系統產生針對癌細胞的抗體,如Provenge(治療前列腺癌),目前多種癌症疫苗處於臨床試驗階段。
6. 姑息治療:提高晚期病人的生活質量
對於晚期癌症病人,治療的目標不再是“根治”,而是“減輕痛苦、提高生活質量”。姑息治療包括:
- 疼痛管理:使用阿片類藥物(如嗎啡)、神經阻滯術等緩解癌症疼痛;
- 症狀控制:如止吐藥(緩解化療噁心)、利尿劑(緩解腹水)、氧氣療法(緩解呼吸困難);
- 心理支持:通過諮詢、放鬆訓練等緩解焦慮、抑鬱情緒;
- 臨終關懷:為即將去世的病人提供舒適的護理與情感支持。
提醒:姑息治療並不是“放棄治療”,而是“以病人為中心”的治療,應在癌症診斷後早期介入,而非晚期才考慮。
癌症病人的心理調適與社會支持
癌症不僅是身體的疾病,更是心理的挑戰——據統計,約30%的癌症病人會出現抑鬱症狀,50%會出現焦慮症狀[^8]。良好的心理調適與社會支持,能顯著提高病人的治療依從性與生活質量。
一、癌症病人的常見心理階段
根據庫伯勒-羅斯(Kubler-Ross)模型,癌症病人的心理反應通常經歷以下5個階段:
- 否認:“這不可能是我,一定是醫生搞錯了”;
- 憤怒:“為什麼是我?上天太不公平了”;
- 討價還價:“如果我好好治療,是不是就能活下來?”;
- 抑鬱:“我活不下去了,什麼都沒有意義”;
- 接受:“我要好好活著,珍惜剩下的時間”。
這些階段沒有固定的順序,每個人的體驗都不同,重要的是“允許自己感受情緒”,而非壓抑。
二、心理調適的實用方法
- 認知調整:改變消極思維,如將“我會死”轉為“我要珍惜每一天”;將“治療太痛苦”轉為“治療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 放鬆訓練:學習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鬆技巧,緩解焦慮與疼痛;
- 書寫療法:寫日記或信件,表達自己的情緒,有助於釋放壓力;
- 專業諮詢:尋求心理師或精神科醫生的幫助,尤其是出現嚴重抑鬱、自殺念頭時;
- 轉移注意力:培養興趣愛好(如繪畫、書法、種花),參加志願活動,讓生活充實起來。
三、社會支持的重要性
社會支持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病友支持:
- 家庭支持:家人的陪伴與理解是病人最重要的支持,家人應多傾聽、少指導,避免說“別怕”“會好的”這類空泛的安慰,而是說“我陪你去治療”“你想說什麼,我都聽著”;
- 朋友支持:朋友的關心能讓病人感受到“我不是孤獨的”,可以約病人喝下午茶、散步,避免過度詢問病情;
- 病友支持:與同病相憐的病友交流,能獲得“實用的經驗”與“情感共鳴”,比如參加癌症基金会的病友互助小組。
案例:香港癌症基金会的“乳癌互助小組”中,一位病友說:“當我聽到其他病友說‘我治療後已經活了5年’,我就覺得自己也有希望”——病友的經驗比醫生的話更有說服力。
癌症病人的康復與長期追蹤
癌症治療結束後,病人進入“康復期”,這個階段的重點是恢復身體功能、預防復發、提高生活質量。
一、康復的三大目標
- 身體康復:恢復體力、改善營養狀況、處理治療後的副作用(如化療引起的神經病變、放療引起的皮膚損傷);
- 心理康復:調整心態,適應“癌症倖存者”的身份;
- 社會康復:重新回歸工作、家庭與社會,恢復正常生活。
二、康復的實用建議
- 體力恢復:
- 逐漸增加運動量:從散步開始,逐漸過渡到慢跑、游泳,避免劇烈運動;
- 保持充足睡眠:每天睡7-8小時,避免熬夜;
- 補充營養:多吃蛋白質(如魚、蛋、牛奶)、維生素(如蔬果),避免進補過度(如人參、鹿茸)。
- 處理治療後的副作用:
- 化療引起的神經病變:表現為手腳麻木、疼痛,可服用營養神經的藥物(如維生素B12),避免接觸冷水或冷空氣;
- 放療引起的皮膚損傷:保持皮膚清潔,避免陽光直射,使用溫和的護膚品;
- 手術引起的功能障礙:如乳腺癌術後的上肢水腫,可進行淋巴引流按摩、佩戴壓力袖套。
- 預防復發:
- 定期隨訪:按照醫生的建議定期進行檢查(如影像學檢查、腫瘤標誌物檢查),早期發現復發;
-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戒菸、限酒、健康飲食、適量運動,降低復發風險;
- 服用輔助藥物:如乳腺癌病人服用他莫昔芬(Tamoxifen)預防復發,肺癌病人服用靶向藥物預防腦轉移。
三、長期追蹤的重要性
癌症復發的高峰期是治療後2-3年,此後風險逐漸下降,但仍有復發的可能(如乳腺癌治療後10年仍可能復發)。定期隨訪能早期發現復發,及時治療,提高生存率。
常見癌症的隨訪建議:
- 乳腺癌:術後前2年每3個月隨訪1次,第3-5年每6個月1次,5年後每年1次;
- 結直腸癌:術後前2年每3-6個月隨訪1次,第3-5年每6-12個月1次,5年後每年1次;
- 肺癌:術後前2年每3-6個月隨訪1次,第3-5年每6-12個月1次,5年後每年1次。
癌症病人常見問題解答(FAQ)
1. 癌症病人可以吃補品嗎?
答案:補品不是“越多越好”,應根據個人情況選擇。例如:
- 貧血的病人可以吃紅棗、桂圓補血;
- 體弱的病人可以吃蛋白粉補充蛋白質;
- 但避免服用過度滋補的產品(如人參、鹿茸),因為可能會刺激癌細胞生長。建議諮詢營養師或醫生後再服用。
2. 癌症病人治療後會復發嗎?
答案:復發風險取決於癌症類型、分期與治療效果。早期癌症的復發風險低(如Ⅰ期乳腺癌復發風險<10%),晚期癌症的復發風險高(如Ⅳ期肺癌復發風險>50%)。定期隨訪與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能降低復發風險。
3. 癌症病人可以工作嗎?
答案:如果身體狀況允許,建議恢復工作——工作能讓病人感受到“自己有價值”,有助於心理康復。但應避免過度勞累,選擇輕鬆、壓力小的工作。
4. 癌症病人可以打疫苗嗎?
答案:大部分疫苗是安全的,例如流感疫苗、新冠疫苗,能預防感染,降低併發症風險。但應避免接種活疫苗(如卡介苗、脊髓灰質炎活疫苗),因為可能會激活免疫系統,影響治療效果。建議諮詢醫生後再接種。
5. 癌症病人的疼痛可以緩解嗎?
答案:是的。癌症疼痛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如阿片類藥物)、神經阻滯術、放療等方法緩解。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三階梯止痛法”,90%的癌症疼痛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6. 癌症病人可以生育嗎?
答案:取決於癌症類型、治療方案與年齡。例如:
- 早期乳腺癌病人在治療前可凍存卵子或胚胎,治療後再生育;
- 白血病病人在化療前可凍存精子或卵子;
- 但晚期癌症病人或接受放療的病人,生育風險較高。建議諮詢生殖專科醫生後再決定。
7. 癌症病人需要避免哪些食物?
答案:應避免以下食物:
- 加工肉(如香腸、火腿);
- 油炸食品(如炸雞、薯片);
- 高鹽食品(如醃製菜、醬油);
- 酒精(包括啤酒、葡萄酒);
- 未煮熟的食物(如生魚片、生肉),避免感染。
8. 癌症病人的心理壓力很大,怎麼辦?
答案: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 與家人、朋友傾訴;
- 參加病友互助小組;
- 尋求心理師的幫助;
- 學習放鬆技巧(如冥想、瑜伽)。如果出現嚴重抑鬱或自殺念頭,應立即就醫。
參考文獻
-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2023). 《香港癌症統計年報》.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statistics/annual-report-2023.pdf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Cancer Fact Sheet》.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ncer
- 香港癌症基金会. (2024). 《全人照顧服務手冊》. https://www.cancer-fund.org/zh-hk/services/humanistic-care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Early Detection of Cancer》.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64797
-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2023). 《Die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A Global Perspective》. https://www.wcrf.org/diet-nutrition-physical-activity-and-cancer-a-global-perspective/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4). 《Tobacco and Cancer》. https://www.cdc.gov/tobacco/campaign/tips/diseases/cancer.html
-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24). 《Breast Cancer Survival Rates》. https://www.cancer.org/cancer/breast-cancer/prognosis-and-survival-rates.html
-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23).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Cancer》. 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coping/feelings/psychological-effects
-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2024). 《Targeted Therapy for Cancer》. https://www.cancer.net/navigating-cancer-care/treatment/types-treatment/targeted-therapy
-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2024). 《NCCN Guidelines for Survivorship》. https://www.nccn.org/guidelines/login.aspx?sitearea=NCCNGuidelines&objectid=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