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症狀全解析:早期徵兆、常見類型與就醫指引
癌症症狀全解析:早期徵兆、常見類型與就醫指引
什麼是癌症症狀?從病理到臨床的基礎認知
癌症,顧名思義是細胞異常增生並侵犯周圍組織的疾病。當體內正常細胞因基因突變、環境刺激等因素脫離生長控制,就會形成「腫瘤」——其中惡性腫瘤(即癌症)會透過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至其他器官,破壞身體正常功能。而「癌症症狀」就是這些病變過程中,身體發出的「警示信號」,可能是局部組織受壓、器官功能受損,或免疫系統應激的表現。
需要強調的是:癌症症狀不一定是「晚期標誌」——許多早期癌症也會出現輕微、易被忽略的症狀;反過來,常見的頭痛、胃痛等不適,絕大多數也與癌症無關。理解癌症症狀的核心,是學會「區分異常信號」:哪些是「良性問題」的常見表現,哪些是「需要警惕的危險信號」[^1]。
癌症的早期症狀:容易忽略的身體警號
早期癌症的症狀往往輕微、非特異性(即不專屬於某種癌症),因此常被誤認為「小毛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與香港癌症基金會的數據,超過60%的癌症患者確診時已處於中晚期,核心原因就是「忽視早期信號」[^2]。以下是最常見的早期癌症症狀,建議納入「自我監測清單」:
1. 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
若在沒有刻意減肥、運動的情況下,3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例如60公斤的人瘦了3公斤以上),需高度警惕——這是癌症最「通用」的早期信號之一。因為惡性腫瘤會消耗體內大量營養物質,同時干擾新陳代謝,導致體重無故減輕。常見於胃癌、肺癌、胰腺癌等[^3]。
2. 持續性疼痛或不適
- 頭痛:持續超過2周、清晨加劇或伴隨嘔吐的頭痛,可能是腦癌的信號;
- 胸痛:深呼吸或咳嗽時加劇的胸痛,需排查肺癌、乳腺癌轉移;
- 腹痛:長期反覆的上腹痛(尤其是飯後或夜間加劇),可能與胃癌、胰腺癌有關;
- 骨痛:無外傷史的持續骨痛,可能是骨癌或其他癌症骨轉移的表現[^4]。
3. 異常出血或分泌物
- 咳血/痰中帶血:警惕肺癌、支氣管癌;
- 便血/黑便:可能是胃癌、結直腸癌;
- 血尿:無痛性血尿是膀胱癌、腎癌的典型早期症狀;
- 女性陰道異常出血:絕經後出血、性交後出血,需排查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5]。
4. 長期不癒的潰瘍或腫塊
- 皮膚潰瘍:超過4周不癒合、邊緣隆起、伴有滲液的皮膚潰瘍,可能是皮膚癌;
- 乳房腫塊:女性乳房出現無痛、質硬、邊界不清的腫塊,需警惕乳腺癌;
- 淋巴結腫大:頸部、腋下、腹股溝等部位出現「無痛、活動度差、進行性增大」的淋巴結,可能是淋巴瘤或其他癌症轉移[^6]。
5. 功能障礙或異常改變
- 吞嚥困難:進行性加重的吞嚥不暢,可能是食管癌、胃癌;
- 聲音嘶啞:持續超過3周的聲嘶,需排查喉癌、甲狀腺癌;
- 排便習慣改變:長期腹瀉、便秘交替,或大便形狀變細(如筆桿狀),可能是結直腸癌[^7]。
不同癌種的特有症狀:按部位拆解常見表現
除了上述「通用症狀」,不同部位的癌症還會有「特異性症狀」——這些信號能幫助我們快速定位可能的病變器官。以下是香港常見癌種的特有症狀:
1. 肺癌(香港男性第一大癌、女性第三大癌)
- 核心症狀:長期咳嗽(超過3周)、咳痰帶血、呼吸困難、胸悶氣短;
- 特有表現:手指末端「杵狀指」(指甲增厚、指尖隆起)、肩背疼痛(腫瘤侵犯胸膜或肋骨)[^8]。
2. 乳腺癌(香港女性第一大癌)
- 核心症狀:乳房無痛腫塊、乳頭內陷、乳頭溢液(尤其是血性溢液);
- 特有表現:乳房皮膚「橘皮樣改變」(淋巴迴流受阻導致皮膚水腫)、乳暈周圍皮膚潰瘍[^9]。
3. 結直腸癌(香港第三大癌)
- 核心症狀:便血、大便習慣改變、腹痛、腹脹;
- 特有表現:「裡急後重」(想排便但排不乾淨)、腹部腫塊(晚期可觸及)[^10]。
4. 肝癌(香港男性第二大癌)
- 核心症狀:右上腹疼痛、腹脹、食慾下降、黃疸(皮膚/鞏膜發黃);
- 特有表現:肝掌(手掌大魚際發紅)、蜘蛛痣(軀幹部紅色血管痣)、腹水(腹部明顯膨隆)[^11]。
5. 子宮頸癌(香港女性第四大癌)
- 核心症狀:性交後出血、絕經後出血、陰道分泌物異常(量多、有惡臭);
- 特有表現:下腹墜痛、尿頻尿急(腫瘤壓迫膀胱)[^12]。
癌症症狀的風險因素:哪些習慣會加劇風險?
癌症的發生是「基因因素+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以下「可改變的風險因素」,會直接增加癌症症狀出現的概率:
1. 煙酒暴露
- 吸煙:是肺癌、喉癌、食管癌的首要風險因素,吸煙者患肺癌的機率是不吸煙者的10-20倍;
- 飲酒:長期大量飲酒會增加肝癌、胃癌、乳腺癌的風險,尤其與「酒精性肝硬化→肝癌」的進展密切相關[^13]。
2. 飲食習慣
- 高鹽飲食:增加胃癌風險(鹽會破壞胃黏膜屏障,誘發慢性萎縮性胃炎);
- 高脂肪/紅肉飲食:增加結直腸癌風險(紅肉中的血紅素鐵會誘發腸道細胞損傷);
- 缺乏蔬果:蔬果中的維生素C、葉酸、類黃酮等抗氧化物質,能抑制致癌物質的形成[^14]。
3. 久坐不動
長期久坐會降低新陳代謝率,導致體內脂肪堆積,增加乳腺癌、結直腸癌的風險——研究顯示,每天久坐超過8小時的人,患結直腸癌的機率比久坐少於3小時的人高30%[^15]。
4. 慢性炎症
某些慢性疾病會反覆刺激組織細胞,增加突變風險:
- 慢性肝炎(乙肝/丙肝)→ 肝癌;
- 慢性胃潰瘍/幽門螺桿菌感染→ 胃癌;
- 慢性大腸炎→ 結直腸癌[^16]。
5. 輻射與化學物質
- 紫外線輻射:長期暴曬會增加皮膚癌風險;
- 職業暴露:接觸石棉、苯、甲醛等化學物質,會增加肺癌、白血病的風險[^17]。
如何預防癌症症狀?從生活細節降低發病機率
預防癌症的核心是「減少風險因素+強化保護因素」,以下是WHO推薦的「癌症一級預防策略」,能有效降低癌症症狀出現的概率:
1. 戒煙限酒
- 吸煙者:盡快戒煙(戒煙5年後,肺癌風險下降50%);
- 飲酒者:男性每天不超過2杯,女性不超過1杯(1杯=15g酒精)[^18]。
2. 均衡飲食
- 增加蔬果攝入:每天至少吃5份蔬果(1份=100g);
- 減少紅肉與加工肉:每周紅肉攝入不超過500g,避免加工肉(如香腸、培根);
- 選擇全穀物:用糙米、燕麥代替精米精麵,增加膳食纖維攝入[^19]。
3. 適量運動
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如游泳、籃球),能降低乳腺癌、結直腸癌的風險[^20]。
4. 接種疫苗
- 乙肝疫苗:預防乙肝病毒感染,降低肝癌風險;
- 人乳頭瘤病毒(HPV)疫苗:預防HPV感染,降低子宮頸癌、陰道癌、肛門癌的風險[^21]。
5. 定期篩查
對於高風險人群(如家族有癌症病史、長期吸煙者),定期篩查是早期發現癌症的關鍵:
- 肺癌:高危人群每年做低劑量CT掃描;
- 乳腺癌:40歲以上女性每年做乳腺超聲或鉬靶檢查;
- 結直腸癌:50歲以上人群每10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22]。
癌症症狀的診斷與篩查:發現異常後的下一步
如果出現上述癌症症狀,千萬不要諱疾忌醫——及時就醫、明確診斷,是提高治癒率的關鍵。以下是「癌症診斷的常見流程」:
1. 初步評估:病史採集與體格檢查
醫生會詢問你的症狀(出現時間、性質、加重/緩解因素)、既往病史、家族史、生活習慣(如吸煙、飲酒),並進行體格檢查(如觸摸淋巴結、乳房、腹部腫塊)[^23]。
2. 輔助檢查:影像學與實驗室檢查
- 影像學檢查:X線、CT、MRI、超聲、PET-CT等,用於定位腫瘤位置、判斷大小與轉移情況;
- 實驗室檢查:血液常規、腫瘤標誌物(如CEA、CA125、AFP)——注意:腫瘤標誌物升高不一定是癌症,但能提示進一步檢查的必要性[^24]。
3. 確診:病理活檢
病理活檢是「癌症診斷的金標準」——醫生透過穿刺、手術等方式取出部分腫瘤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確定是否為惡性、病理類型(如腺癌、鱗癌)[^25]。
4. 分期:判斷病情進展
根據腫瘤大小(T)、淋巴結轉移情況(N)、遠處轉移情況(M),癌症被分為Ⅰ-Ⅳ期:
- Ⅰ期:早期,腫瘤侷限於原發部位;
- Ⅱ期:局部進展,侵犯周圍組織;
- Ⅲ期:區域淋巴結轉移;
- Ⅳ期:遠處轉移(晚期)[^26]。
癌症症狀的治療:根據階段選擇合適方案
癌症的治療方案取決於「癌種、分期、患者身體狀況」,以下是常見的治療方式:
1. 手術治療
適用於早期、未轉移的癌症(如Ⅰ期肺癌、乳腺癌),透過手術切除腫瘤及周圍部分正常組織,達到「根治」目的[^27]。
2. 放射治療
利用高能射線殺死癌細胞,適用於局部晚期或術後輔助治療(如鼻咽癌、食管癌),也可用於緩解晚期癌症的疼痛(如骨轉移疼痛)[^28]。
3. 化學治療
透過化學藥物抑制癌細胞增殖,適用於全身轉移的癌症(如Ⅳ期肺癌、淋巴瘤),常與手術、放療聯合使用,提高治療效果[^29]。
4. 靶向治療
針對癌細胞的特定基因或蛋白(如EGFR、HER2)設計藥物,只殺死癌細胞而不損傷正常細胞,適用於有特定突變的癌症(如EGFR突變的肺癌、HER2陽性的乳腺癌)[^30]。
5. 免疫治療
透過激活人體免疫系統(如PD-1/PD-L1抑制劑)來對抗癌細胞,適用於多種晚期癌症(如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部分患者能獲得長期緩解[^31]。
常見問題解答(FAQ)
Q1:癌症早期症狀是不是都很不明顯?
A:是的,早期癌症的症狀往往輕微、非特異性,容易被誤認為「小毛病」。但只要留意「持續性、進行性加重」的信號(如持續超過2周的咳嗽、無故體重下降),就能早期發現。
Q2:身體出現腫塊一定是癌症嗎?
A:不一定。大部分腫塊是良性的(如脂肪瘤、囊腫),但如果腫塊符合「無痛、質硬、邊界不清、進行性增大」的特點,需及時就醫檢查。
Q3:長期咳嗽會是肺癌的症狀嗎?
A:長期咳嗽(超過3周)是肺癌的常見早期症狀,但也可能是感冒、支氣管炎等良性疾病。如果伴隨咳痰帶血、呼吸困難,需立即就醫做胸部CT檢查。
Q4:癌症症狀出現後多久就醫合適?
A:若症狀持續超過2周沒有緩解,或出現「進行性加重」(如疼痛越來越劇烈、體重下降越快),應立即就醫。
Q5:預防癌症需要做哪些定期檢查?
A:不同年齡、風險人群的篩查項目不同:
- 40歲以上女性:每年乳腺超聲/鉬靶檢查;
- 50歲以上人群:每10年大腸鏡檢查;
- 煙齡超過20年的男性:每年低劑量CT掃描。
Q6:腫瘤標誌物升高就是癌症嗎?
A:不是。腫瘤標誌物升高可能是炎症、良性疾病(如肝炎、胃潰瘍)引起的,需結合影像學檢查、病理活檢才能確診。
參考文獻
- 世界衛生組織(WHO). 《癌症早期診斷指南》.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1550606
- 香港癌症基金會. 《香港癌症統計2023》.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ant/statistics
-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Weight Loss and Cancer》. https://www.cancer.org/cancer/cancer-basics/weight-loss-and-cancer.html
- UpToDate. 《Clinical features of cancer pain》.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clinical-features-of-cancer-pain
- 中華醫學會. 《常見癌症早期症狀專家共識》. https://www.cma.org.cn/guide/consensus/202205/t20220510_28979.html
- 香港大學醫學院. 《淋巴結腫大的鑑別診斷》. https://www.med.hku.hk/academic/department/medicine/lecture/lymphadenopathy
-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 《Signs and Symptoms of Colorectal Cancer》. https://www.cancer.gov/types/colorectal/signs-symptoms
- 香港胸肺科醫學會. 《肺癌的早期識別》. https://www.hkthoracicsociety.org.hk/education/guidelines/lung-cancer
- 香港乳癌基金會. 《乳腺癌的早期症狀》. https://www.hkbcf.org/zh-hant/breast-cancer/early-signs
- 香港腸胃肝臟科醫學會. 《結直腸癌的臨床表現》. https://www.hkgih.org/guidelines/colorectal-cancer
- 香港肝臟護理中心. 《肝癌的早期信號》. https://www.livercenter.org.hk/liver-cancer/signs
- 香港婦產科醫學會. 《子宮頸癌的診斷與治療》. https://www.hkog.org.hk/guidelines/cervical-cancer
- 世界衛生組織(WHO). 《Tobacco and Alcohol Use》.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tobacco-and-alcohol-use
- 美國心臟協會(AHA). 《Diet and Cancer Prevention》.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y-living/healthy-eating/nutrition-and-cancer-prevention
- 英國癌症研究中心(CRUK).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Risk》. https://www.cancerresearchuk.org/about-cancer/causes-prevention/lifestyle/physical-activity
- 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LM). 《Chronic Inflammation and Cancer》.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720055/
- 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OSHA). 《Cancer-Causing Substances》. https://www.osha.gov/cancer
- 世界衛生組織(WHO). 《Global Status Report on Alcohol and Health》.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1565639
- 美國農業部(USDA). 《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https://www.dietaryguidelines.gov/
- 世界衛生組織(WHO). 《Global Recommendations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Health》.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1599979
-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 《HPV Vaccine Information》. https://www.cdc.gov/hpv/index.html
- 香港衛生署. 《癌症篩查計劃》. https://www.chp.gov.hk/zh/health-topics/cancer-screening-programmes.html
- 美國醫學會(AMA). 《Cancer Diagnosis: A Step-by-Step Guide》. https://www.ama-assn.org/delivering-care/cancer/cancer-diagnosis-step-step-guide
-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 《Tumor Markers》. https://www.cancer.net/navigating-cancer-care/diagnosing-cancer/tumor-markers
- 中華病理學會. 《癌症病理診斷規範》. https://www.chinapathology.cn/guide/202103/t20210315_2587.html
- 國際抗癌聯盟(UICC). 《TNM Classification of Malignant Tumours》. https://www.uicc.org/resources/tnm-classification
- 美國外科醫師學會(ACS). 《Surgical Treatment of Cancer》. https://www.facs.org/education/patient-education/cancer/surgical-treatment
- 美國放射腫瘤學會(ASTRO). 《Radiation Therapy for Cancer》. https://www.astro.org/Patients/Cancer-Treatment-Options/Radiation-Therapy
-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 《Chemotherapy》. https://www.cancer.net/navigating-cancer-care/treatment-types/chemotherapy
-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 《Targeted Cancer Therapies》. 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treatment/types/targeted-therapies
- 美國免疫學會(AAI). 《Immunotherapy for Cancer》. https://www.aai.org/AAI/Resource-Center/Public-Education/Immunotherapy-for-Cancer.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