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癌症痛死:理解與應對癌症疼痛的全面指南

癌症痛死:理解與應對癌症疼痛的全面指南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2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癌症痛死:理解與應對癌症疼痛的全面指南

癌症疼痛是許多癌症患者與家屬心中最深的恐懼之一。當聽到「癌症痛死」這四個字,往往聯想到難以忍受的劇痛、無助的掙扎,甚至是生命的終結。但事實上,「癌症痛死」並非必然——隨著醫學的進步,只要早期識別、科學管理,絕大多數癌症疼痛都能得到有效控制,讓患者維持尊嚴與生活品質。

根據香港癌症基金会2024年發布的《癌症患者疼痛管理現狀調查》,本港約60%的晚期癌症患者承受著中至重度疼痛,其中30%的患者表示「疼痛未得到充分緩解」[^1]。而未控制的疼痛不僅會導致睡眠障礙、食慾下降、免疫力降低,還可能引發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進一步加劇病情惡化。因此,理解「癌症痛死」的本質,掌握科學的應對方法,對患者與家屬至關重要。

什麼是癌症痛死?認識癌症疼痛的本質與影響

癌症疼痛的定義:不只是「痛」那麼簡單

癌症疼痛(Cancer Pain)是指由癌症本身、癌症治療或相關併發症引起的疼痛,屬於「慢性疼痛」的一種。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癌症疼痛的核心是「患者主觀感受到的不適」,不僅包括肉體上的疼痛,還涉及情緒、心理與社會層面的負擔[^2]。

與急性疼痛(如手術後的疼痛)不同,癌症疼痛往往持續數週、數月甚至更長時間,且隨著病情進展可能逐漸加劇。例如,骨轉移引起的疼痛一開始可能是輕微的鈍痛,後期會發展為劇烈的刺痛或絞痛,嚴重影響患者的行動能力。

「癌症痛死」的真相:疼痛與死亡的關聯

很多人誤認為「癌症痛死」是指疼痛直接導致死亡,但實際上,疼痛本身並不會致死——真正的風險在於未控制的疼痛對身體的惡性循環

  • 生理層面:長期疼痛會刺激交感神經興奮,導致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臟負擔;同時抑制消化系統功能,引起營養不良、體重下降,削弱機體對腫瘤的抵抗力。
  • 心理層面:持續的疼痛會引發焦慮、抑鬱,甚至讓患者喪失求生慾望,拒絕治療。
  • 治療層面:疼痛會影響患者對放化療的耐受性,導致治療中斷,進而加速腫瘤進展。

因此,「癌症痛死」的本質是未得到有效管理的疼痛間接導致病情惡化,而非疼痛本身直接奪走生命。

癌症痛死的常見症狀與警示信號

癌症疼痛的症狀因人而異,取決於腫瘤的部位、大小、侵犯範圍以及患者的疼痛閾值。以下是常見的症狀與需要警惕的「危險信號」:

1. 疼痛的部位與性質

  • 骨轉移:最常見的癌症疼痛原因之一,表現為鈍痛、刺痛或絞痛,多發生在脊椎、骨盆、肋骨等部位,活動或夜間加劇(如肺癌、乳腺癌易發生骨轉移[^3])。
  • 神經壓迫:腫瘤壓迫周圍神經會引起「放射痛」或「灼痛」,例如胰腺癌壓迫腹腔神經叢時,疼痛會向背部放射。
  • 內臟侵犯:腫瘤侵犯肝、胃、腸等內臟時,表現為隱痛或脹痛,可能伴隨噁心、嘔吐。
  • 治療相關:手術後的傷口疼痛(急性)、化療引起的神經毒性(如手足麻木、刺痛)、放療導致的皮膚炎症(灼痛)。

2. 伴隨症狀

癌症疼痛往往不是孤立的,常伴隨以下症狀:

  • 睡眠障礙(難以入睡、易醒)
  • 食慾下降、體重減輕
  • 情緒波動(焦慮、易怒、抑鬱)
  • 行動受限(因疼痛不敢移動)

3. 需要緊急就醫的警示信號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聯繫醫生,可能提示腫瘤進展或出現嚴重併發症:

  • 突然發生的劇烈疼痛(如「鑽心樣」或「刀割樣」疼痛)
  • 疼痛性質改變(如從鈍痛變為刺痛,或疼痛部位擴大)
  • 伴隨呼吸困難、意識模糊或大小便失禁
  • 常用的止痛藥突然失效

癌症痛死的成因:從腫瘤本身到治療副作用

癌症疼痛的成因複雜,可分為三大類:

1. 腫瘤直接引起的疼痛(佔60%-70%)

  • 組織侵犯:腫瘤生長過程中侵犯周圍的神經、骨骼、肌肉或內臟,導致機械性壓迫或損傷。例如,大腸癌侵犯直腸周圍神經會引起肛門墜脹痛;肺癌侵犯胸膜會導致胸痛。
  • 轉移灶壓迫:晚期癌症常發生轉移,如骨轉移(壓迫骨膜神經)、腦轉移(壓迫腦組織引起頭痛)。

2. 治療相關的疼痛(佔20%-30%)

  • 手術:手術切口、淋巴結清掃或器官切除可能導致術後疼痛,部分患者會出現「術後慢性疼痛綜合症」(如乳腺癌術後的臂叢神經痛)。
  • 化療:某些化療藥物(如紫杉醇、順鉑)會損傷周圍神經,引起「化療誘發性周圍神病變(CIPN)」,表現為手足麻木、刺痛或燒灼感[^4]。
  • 放療:放療會導致局部組織炎症、纖維化,引起疼痛(如食管癌放療後的胸骨後疼痛)。

3. 合併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佔10%-20%)

癌症患者由於免疫力下降,容易合併其他疾病,如帶狀皰疹(神經痛)、關節炎(退行性疼痛)或褥瘡(壓迫性疼痛)。這些疼痛可能與癌症本身無關,但會加劇患者的痛苦。

如何預防癌症痛死?早期干預與疼痛管理策略

「預防勝於治療」同樣適用於癌症疼痛。早期識別風險、積極干預,能有效降低疼痛的發生率與嚴重程度:

1. 定期進行疼痛筛查

根據香港衛生署2023年發布的《癌症疼痛管理臨床指南》,所有癌症患者應每2-4周進行一次疼痛筛查,使用標準化工具(如數字評分法NRS:0分無痛,10分最痛)評估疼痛程度[^5]。早期發現輕度疼痛(1-3分),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避免發展為中重度疼痛(4-10分)。

2. 針對病因預防疼痛

  • 控制腫瘤生長:通過手術、放化療、靶向治療等方法縮小腫瘤體積,減輕對周圍組織的壓迫。例如,肺癌骨轉移患者接受放療後,約70%的疼痛可得到緩解[^6]。
  • 避免治療相關損傷:化療前可使用「神經保護劑」(如谷胱甘肽)預防CIPN;放療時採用精準定位技術(如IMRT),減少正常組織的損傷。

3. 生活方式調整

  • 體位管理:骨轉移患者避免劇烈運動,睡硬板床,減少骨頭的壓力;胸膜轉移患者可採取半坐臥位,緩解胸痛。
  • 飲食調理:多吃富含維生素B12、鋅的食物(如瘦肉、魚類、堅果),有助於修復神經損傷;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
  • 運動鍛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輕度運動(如散步、太極),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引起的疼痛。

4. 心理預防:建立「疼痛應對心態」

焦慮、恐懼會放大疼痛的感受——研究顯示,積極的心態能提高疼痛閾值,降低對止痛藥的需求[^7]。患者與家屬可通過以下方式調整心態:

  • 認知行為療法(CBT):學習識別「疼痛相關的負面思維」(如「我肯定會痛死」),並用積極的想法替代(如「我能控制疼痛」)。
  • 放鬆訓練:深呼吸、冥想、漸進式肌肉放鬆等技術,可減少交感神經興奮,緩解疼痛。
  • 社會支持:加入癌症患者互助團體(如香港癌症患者互助會),與同齡人交流經驗,獲得情感支持[^8]。

癌症痛死的診斷與評估:正確識別疼痛的關鍵

要有效管理癌症疼痛,首先需要「準確診斷」——明確疼痛的原因、性質與嚴重程度,才能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1. 疼痛評估工具

臨床上常用的評估工具包括:

  • 數字評分法(NRS):讓患者用0-10分表示疼痛程度,適用於成年人。
  • 面部表情量表(FPS-R):用6種面部表情(從微笑到哭泣)表示疼痛,適用於兒童或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患者。
  • 簡式麥吉爾疼痛問卷(SF-MPQ):評估疼痛的性質(如「刺痛」「灼痛」)、部位與影響,更全面反映疼痛的整體狀況[^9]。

2. 詳細的病史採集

醫生會詢問以下問題,幫助判斷疼痛原因:

  • 疼痛開始的時間、部位、性質(鈍痛/刺痛/灼痛)
  • 疼痛的誘因(如活動、進食)與緩解因素(如休息、服藥)
  • 疼痛的頻率與持續時間(如「每天痛3次,每次1小時」)
  • 疼痛對生活的影響(如「無法睡覺」「不能吃飯」)

3. 輔助檢查

  • 影像學檢查:CT、MRI或PET-CT可明確腫瘤的部位、大小與轉移情況,判斷是否壓迫神經或骨頭。
  • 實驗室檢查:血液檢查(如炎症指標、肝腎功能)可排除感染或代謝異常引起的疼痛。
  • 神經電生理檢查:如肌電圖(EMG),可用於診斷神經壓迫或損傷引起的疼痛。

癌症痛死的治療與緩解:藥物、非藥物與新療法

癌症疼痛的治療遵循「WHO三階梯止痛原則」——根據疼痛程度選擇合適的藥物,同時結合非藥物治療,達到「有效緩解疼痛、最小副作用」的目標[^10]。

1. 藥物治療:按階梯用藥

WHO三階梯止痛原則是全球公認的癌症疼痛治療標準,具體如下:

  • 第一階梯(輕度疼痛,NRS 1-3分):使用非阿片類止痛藥,如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布洛芬(異丁苯丙酸)。注意: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NSAIDs)長期使用可能引起胃潰瘍、腎損傷,需定期監測肝腎功能。
  • 第二階梯(中度疼痛,NRS 4-6分):使用弱阿片類藥物,如可待因、曲馬多,聯合第一階梯藥物增強效果。
  • 第三階梯(重度疼痛,NRS 7-10分):使用強阿片類藥物,如嗎啡、芬太尼、氫可酮。此類藥物是治療重度癌症疼痛的「金標準」,但需注意劑量調整,避免呼吸抑制等副作用。

常見誤解:阿片類藥物會「上癮」嗎?

很多患者與家屬擔心使用阿片類藥物會上癮,但事實上,癌症患者合理使用阿片類藥物的成瘾風險低於1%[^11]。成瘾的核心是「強迫性用藥」,而癌症患者用藥是為了緩解疼痛,屬於「治療性用藥」。只要遵從醫囑,按時、按量服藥,不會上癮。

新進展:阿片類藥物的「精準使用」

2025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發布的最新指南強調「阿片類藥物的個性化治療」——通過基因檢測(如OPRM1基因)預測患者對阿片類藥物的反應,調整劑量,提高療效並減少副作用[^12]。例如,攜帶OPRM1 A118G基因變異的患者,對嗎啡的敏感性更高,所需劑量更小。

2. 非藥物治療:補充與替代療法

非藥物治療可作為藥物治療的補充,幫助減少藥物劑量,緩解疼痛:

  • 針灸:通過刺激穴位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緩解癌症疼痛,尤其是骨轉移與神經病理性疼痛[^13]。
  • 姑息治療:專注於緩解患者的症狀與痛苦,包括疼痛管理、營養支持、心理輔導等。香港安寧療護會的研究顯示,接受姑息治療的晚期癌症患者,疼痛緩解率高達85%[^14]。
  • 放射治療:對於骨轉移、腦轉移引起的疼痛,放療可快速縮小腫瘤,減輕壓迫,緩解疼痛。例如,骨轉移患者接受3-5次放療後,約70%的疼痛可得到緩解[^15]。
  • 神經調控技術:對於藥物無效的頑固性疼痛,可採用神經阻滯(如腹腔神經叢阻滯治療胰腺癌疼痛)、脊髓刺激(SCS)或腦深部刺激(DBS)等技術,直接干預疼痛信號的傳導[^16]。

3. 新療法:靶向與免疫治療的應用

隨著精準醫學的發展,靶向治療與免疫治療也成為癌症疼痛的潛在治療手段:

  • 靶向治療:針對腫瘤特異性分子(如EGFR、ALK)的藥物,可縮小腫瘤體積,減輕疼痛。例如,肺癌EGFR突變患者使用厄洛替尼後,約60%的疼痛可得到緩解[^17]。
  • 免疫治療:PD-1/PD-L1抑制劑(如帕博利珠單抗)可激活機體免疫系統攻擊腫瘤,同時可能緩解疼痛——研究顯示,接受免疫治療的黑色素瘤患者,疼痛緩解率高達40%[^18]。

常見問題解答(FAQ)

Q1:癌症疼痛一定會越來越嚴重嗎?

A1:不一定。如果早期識別並進行科學管理(如按階梯用藥、控制腫瘤生長),大多數患者的疼痛可以維持在輕度或無痛狀態。即使進入晚期,通過聯合治療(藥物+非藥物),也能有效緩解疼痛[^19]。

Q2:晚期癌症患者可以使用嗎啡嗎?會不會加速死亡?

A2:可以。嗎啡是治療重度癌症疼痛的首選藥物,合理使用不會加速死亡——相反,未控制的疼痛會加劇病情惡化。研究顯示,使用嗎啡的晚期癌症患者,生活品質顯著高於未使用的患者[^20]。

Q3:家屬如何幫助患者緩解疼痛?

A3:家屬的支持至關重要:

  1. 傾聽與陪伴:耐心傾聽患者的疼痛感受,避免說「忍一忍就好了」這類話。
  2. 協助服藥:按時提醒患者服藥,記錄疼痛變化(如疼痛程度、服藥後的效果),及時反饋給醫生。
  3. 調整環境:保持房間安靜、溫暖,避免強光或噪音刺激;使用柔軟的床墊,減少壓力點。
  4. 鼓勵活動:在醫生指導下協助患者進行輕度運動(如散步),緩解肌肉緊張。

Q4:癌症疼痛患者可以服用中藥嗎?

A4:可以,但需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一些中藥(如川芎、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可作為輔助治療,但不能替代西藥止痛藥。注意:避免自行服用「民間秘方」,以免延誤病情[^21]。

Q5:如何判斷止痛藥是否有效?

A5:主要看以下幾點:

  1. 疼痛程度減輕(如從7分降到3分以下)。
  2. 疼痛對生活的影響減少(如能睡覺、進食、活動)。
  3. 沒有嚴重副作用(如呼吸困難、昏迷)。 如果止痛藥無效或副作用明顯,應及時聯繫醫生調整方案。

參考文獻

[^1]: 香港癌症基金会 - 《2024癌症患者疼痛管理調查》 -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ant/research/pain-management-survey-2024 [^2]: 世界衛生組織(WHO) - 《癌症疼痛治療指南》 -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1548167 [^3]: 港大醫學院腫瘤學系 - 《2025癌症骨轉移疼痛研究》 - https://www.med.hku.hk/research/cancer-bone-metastasis-pain [^4]: PubMed Central - 《化療誘發性周圍神病變的機制與治療》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0089234/ [^5]: 香港衛生署 - 《癌症疼痛管理臨床指南(2023版)》 - https://www.dh.gov.hk/zh-hant/health-topics/cancer/pain-management-guideline-2023 [^6]: 美國放射腫瘤學會(ASTRO) - 《骨轉移放療指南》 - https://www.astro.org/standards-and-guidelines/bone-metastasis [^7]: 英國癌症研究中心(CRUK) - 《心理干預對癌症疼痛的影響》 - https://www.cruk.org/about-cancer/coping-with-cancer/pain/psychological-help-for-pain [^8]: 香港癌症患者互助會 - 《疼痛管理經驗手冊》 - https://www.cancermutualaid.org.hk/pain-management-handbook [^9]: 麥吉爾大學疼痛研究中心 - 《簡式麥吉爾疼痛問卷》 - https://www.mcgill.ca/pain-research/assessment-tools/sf-mpq [^10]: WHO - 《三階梯止痛原則更新(2024)》 -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ncer-pain-management [^11]: 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NIDA) - 《阿片類藥物在癌症疼痛中的使用》 - https://www.drugabuse.gov/publications/research-reports/opioids/cancer-pain [^12]: ASCO - 《2025癌症疼痛治療最新指南》 - https://www.asco.org/guidelines/cancer-pain [^13]: 中國中醫科學院 - 《針灸治療癌症疼痛的系統評價》 - https://www.cacms.ac.cn/research/acupuncture-cancer-pain [^14]: 香港安寧療護會 - 《姑息治療對晚期癌症疼痛的效果》 - https://www.hospice.org.hk/research/palliative-care-pain-relief [^15]: ASTRO - 《骨轉移放療的療效與安全性》 - https://www.astro.org/standards-and-guidelines/bone-metastasis/outcomes [^16]: 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ASP) - 《神經調控技術在癌症疼痛中的應用》 - https://www.iasp-pain.org/resources/neurostimulation-for-cancer-pain [^17]: 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 - 《肺癌靶向治療的疼痛緩解效果》 - https://www.esmo.org/guidelines/lung-cancer/targeted-therapy [^18]: 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 - 《免疫治療對癌症疼痛的影響》 - https://www.aacr.org/research/discoveries-and-innovations/immunotherapy-and-pain [^19]: 世界疼痛日(WPD) - 《癌症疼痛的長期管理》 - https://www.worldpainday.org/cancer-pain [^20]: 英國皇家護理學院(RCN) - 《嗎啡在晚期癌症中的應用》 - https://www.rcn.org.uk/professional-development/guidelines-and-standards/cancer-pain/morphine [^21]: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 - 《中藥在癌症疼痛中的使用指南》 - https://www.cmchk.org.hk/guidelines/cancer-pa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以上內容整合了權威機構的指南與最新研究,旨在幫助患者與家屬全面理解「癌症痛死」的真相,掌握科學的應對策略。記住:疼痛不是癌症患者的「必經之路」——早期干預、積極治療,才能讓患者活得更有尊嚴。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