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癌症發燒全解析:原因、症狀、診斷與照護重點

癌症發燒全解析:原因、症狀、診斷與照護重點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1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癌症發燒全解析:原因、症狀、診斷與照護重點

什麼是癌症發燒?認識這個癌症患者常見的症狀

癌症發燒(Cancer-related Fever, CRF)是癌症患者病程中常見的症狀之一,指排除感染、藥物反應、自身免疫疾病等明確外因後,與癌症本身或治療直接相關的發熱現象[^1][^6]。不同於普通發燒的「一燒即退」,癌症發燒往往呈現「反覆、持續、難以緩解」的特徵,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與治療信心。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2024年發布的《癌症患者症狀管理白皮書》,約30%的癌症患者在治療期間會出現癌症發燒,晚期患者的發生率更高達50%以上[^4]。而全球知名醫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的研究顯示,淋巴瘤、白血病、肝癌、腎癌患者是癌症發燒的高風險群,發生率可達40%-60%[^8]。

對癌症患者而言,發燒不只是「體溫升高」的表象,更是身體發出的「警示信號」——它可能提示癌細胞正在活躍增殖、治療出現副作用,或免疫力下降導致感染。因此,正確認識癌症發燒,是患者與家屬必須掌握的「生存知識」。

癌症發燒的原因:感染、癌細胞與治療的三重影響

癌症發燒的病因可分為三大類:感染性原因非感染性原因(癌細胞本身)治療相關原因,其中感染是最常見的誘因(占40%-60%)[^2]。

1. 感染性原因:免疫力下降的「連鎖反應」

癌症患者由於癌細胞侵襲、化療/放療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白血球(尤其是中性粒細胞)數量會顯著下降,導致免疫力大幅降低——這就是醫學上所說的「粒細胞缺乏症」(Neutropenia)。此時,體內原本「 harmless 」的細菌(如大腸桿菌、葡萄球菌)或病毒(如皰疹病毒)可能趁虛而入,引發感染性發燒。

常見的感染部位包括:

  • 呼吸系統:肺炎、支氣管炎(占感染性發燒的30%);
  • 泌尿系統:尿路感染(尤其是接受導尿的患者);
  • 皮膚與軟組織:傷口感染、蜂窩性組織炎;
  • 血液系統:敗血症(最危險的感染類型,死亡率可達20%-30%)[^7]。

2. 非感染性原因:癌細胞的「致熱武器」

部分癌症發燒與感染無關,而是癌細胞本身分泌的「致熱原」(Pyrogen)引發的。致熱原是一類能刺激體溫調節中樞(下丘腦)升高體溫的物質,常見的包括:

  • 腫瘤壞死因子(TNF-α):由癌細胞或免疫細胞分泌,會誘導下丘腦釋放前列腺素E2(PGE2),導致體溫上升;
  • 白介素-6(IL-6):淋巴瘤、骨髓瘤患者體內此類細胞因子水平顯著升高,與持續性發燒直接相關;
  • 癌細胞壞死產物:當癌細胞快速增殖並壞死時,會釋放大量內源性致熱原,引發發燒[^6]。

這類發燒的典型特徵是「低至中度發熱(37.5-38.5℃)、抗生素治療無效、退燒藥有效但易復發」,常見於淋巴瘤(B症狀之一)、肝癌、腎癌患者[^3]。

3. 治療相關原因:抗癌治療的「副作用代價」

化療、放療、免疫治療等抗癌手段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損傷正常組織,誘發發燒:

  • 化療:如博來黴素、阿霉素等藥物會引起「化療性發燒」,通常在用藥後24-48小時出現,伴隨乏力、噁心;
  • 放療:盆腔、胸部放療會損傷黏膜組織,導致局部炎症反應,引發發燒;
  • 免疫治療:PD-1/PD-L1抑制劑(如帕博利珠單抗)會誘導「免疫相關不良事件(irAEs)」,其中發燒的發生率約為10%-15%,常伴隨皮疹、腹瀉[^5]。

癌症發燒的症狀:如何與普通發燒區分?

癌症發燒與普通發燒(如感冒、流感)的差異,主要體現在發燒特徵、伴隨症狀、治療反應三方面(見下表):

| 特徵 | 癌症發燒 | 普通發燒 | |---------------------|-----------------------------------|-----------------------------------| | 體溫範圍 | 低至中度(37.5-38.5℃) | 高燒(38.5-40℃) | | 持續時間 | 超過2周,反覆發作 | 1-3天,逐漸好轉 | | 伴隨症狀 | 乏力、體重下降、盜汗、腫瘤部位疼痛 | 鼻塞、咳嗽、喉痛、肌肉酸痛 | | 抗生素反應 | 無效 | 有效(細菌感染時) | | 退燒藥反應 | 暫時緩解,易復發 | 明顯緩解,不易復發 |

警惕信號:如果癌症患者出現以下情況,需立即就醫:

  1. 體溫超過39℃,或持續高燒超過24小時;
  2. 伴隨呼吸困難、胸痛、意識不清;
  3. 皮膚出現瘀斑、出血點(可能是敗血症);
  4. 尿頻、尿急、尿痛(尿路感染);
  5. 傷口紅腫、滲液(感染)[^2]。

癌症發燒的診斷:醫師怎麼判斷?

癌症發燒的診斷需要「排除法」——先排除感染、藥物等外因,再結合癌症病史與檢查結果確認。根據2023年《國際癌症發燒診療指南》,診斷標準包括以下4點[^4]:

1. 發燒時間:超過1周

短暫的發燒(<1周)多為感染或藥物反應,而持續超過1周的發燒,需高度懷疑癌症相關。

2. 排除感染:實驗室與影像檢查陰性

醫師會安排以下檢查排除感染:

  • 血液檢查:血常規(白血球計數)、C反應蛋白(CRP,感染指標)、降鈣素原(PCT,細菌感染特異性指標);
  • 病原學檢查:血培養(至少2次,間隔1小時)、尿培養、痰培養;
  • 影像檢查:胸部CT、腹部超聲、PET-CT(排查隱匿性感染灶)[^1]。

3. 與癌症相關:癌細胞活躍或治療史

如果患者有以下情況,可支持癌症發燒的診斷:

  • 癌細胞進展(如腫瘤增大、轉移);
  • 正在接受化療、放療或免疫治療;
  • 既往有癌症發燒病史[^6]。

4. 退燒藥反應:有效但易復發

給予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或布洛芬等退燒藥後,體溫可暫時降至正常,但24-48小時後會再次升高——這是癌性發燒的典型表現[^5]。

癌症發燒的治療:從病因處置到症狀緩解

癌症發燒的治療核心是「針對病因」——感染性發燒需抗感染治療,癌性發燒需控制癌細胞,治療相關發燒需調整治療方案。同時,對症緩解發燒症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 感染性發燒:快速控制感染是關鍵

一旦確診感染性發燒,醫師會立即給予廣譜抗生素(如碳青黴烯類、第三代頭孢菌素),並根據培養結果調整用藥。對於粒細胞缺乏性發燒(中性粒細胞<0.5×10⁹/L),需住院治療,給予「經驗性抗生素」治療(在培養結果出來前使用),以降低敗血症風險[^7]。

2. 癌性發燒:抑制癌細胞與致熱原

  • 抗癌治療:通過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縮小腫瘤,減少致熱原分泌——這是治療癌性發燒的根本方法;
  • 抑制致熱原:對乙酰氨基酚是首選退燒藥(成人每次500-1000mg,每天不超過4000mg),可抑制前列腺素E2合成;對於頑固性發燒,可使用「生物製劑」(如抗TNF-α抗體infliximab),在2023年的一項臨床研究中,此類藥物對癌性發燒的緩解率達60%[^7];
  • 物理降溫:用32-34℃的温水擦浴頸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或使用退燒貼,避免使用酒精擦浴(會導致皮膚吸收酒精,引發中毒)[^2]。

3. 治療相關發燒:調整治療方案

  • 化療/放療:如果發燒是由化療藥物引起,醫師會減少藥物劑量或更換藥物;放療引起的發燒,需暫停放療,給予抗炎藥(如皮質類固醇);
  • 免疫治療:PD-1抑制劑引起的發燒,需使用皮質類固醇(如強的松),並密切監測免疫相關不良事件[^5]。

癌症發燒的居家照護:患者與家屬要注意什麼?

對癌症患者而言,居家照護是控制發燒的重要環節。以下是醫師建議的「照護重點」:

1. 體溫監測:記錄「發燒日誌」

每天測量體溫4次(早上8點、中午12點、下午4點、晚上8點),並記錄體溫值、伴隨症狀(如乏力、咳嗽)、用藥情況。這份「日誌」能幫助醫師快速判斷發燒原因[^5]。

2. 補水:預防脫水是關鍵

發燒會導致體液流失(每升高1℃,體液丟失增加10%-15%),因此需多喝水(每天1500-2000ml),可選擇白開水、淡鹽水或電解質飲料。如果患者無法進食,需通過靜脈補液[^2]。

3. 飲食:清淡、高蛋白為主

發燒時消化功能減弱,建議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蔬菜汤;同時補充高蛋白食物(如雞湯、魚肉、豆腐),幫助修復受損組織。避免油膩、辛辣、生冷食物,以免加重胃腸負擔[^5]。

4. 環境:保持通風與舒適

室溫保持在22-24℃,濕度50%-60%,避免穿過厚的衣服或蓋厚被子(會導致體溫升高)。定期通風(每天2-3次,每次30分鐘),減少細菌滋生[^1]。

5. 用藥:避免自行服用藥物

  • 退燒藥:只能使用醫師開具的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避免使用阿司匹林(會抑制血小板功能,增加出血風險);
  • 抗生素:絕對不能自行服用抗生素,以免導致耐藥菌產生;
  • 中藥:如需使用中藥(如金銀花、連翹),需諮詢中醫師,避免與西藥衝突[^3]。

癌症發燒的常見誤區:別讓錯誤觀念延誤治療

誤區1:發燒就是感染,趕緊吃抗生素

真相:癌症發燒不一定是感染,自行服用抗生素不僅無效,還會導致耐藥菌產生。正確的做法是及時就醫,做相關檢查確認病因[^3]。

誤區2:退燒藥越強越好,劑量越大效果越好

真相:退燒藥的劑量有嚴格限制(如對乙酰氨基酚每天不超過4000mg),過量會損傷肝腎功能。即使發燒未退,也不能隨意增加劑量[^5]。

誤區3:發燒要捂汗,出身汗就好了

真相:捂汗會導致體溫進一步升高,尤其是高燒患者,可能引發中暑或腦損傷。正確的做法是穿輕薄的衣服,用温水擦浴[^2]。

誤區4:發燒不嚴重,不用麻煩醫師

真相:癌症患者的免疫力低下,輕微的發燒可能快速惡化為敗血症。即使體溫只有37.5℃,只要持續超過2天,就需就醫[^1]。

癌症發燒常見問題解答(FAQ)

1. 癌症發燒會傳染嗎?

不會。癌症發燒是由癌症本身或治療引起的,不是傳染性病原體導致的,因此不會傳染給他人[^1]。

2. 癌症發燒會持續多久?

取決於病因:感染性發燒經抗生素治療後,1-2周可緩解;癌性發燒需控制癌細胞後才會好轉,可能持續數周或反覆發作;治療相關發燒在調整治療方案後,1-3天可緩解[^4]。

3. 癌症患者發燒可以洗澡嗎?

如果是低熱(<38℃),可以洗温水澡(水溫32-34℃),幫助降溫;如果是高燒(>38.5℃),建議用温水擦浴代替洗澡,避免受凉[^2]。

4. 哪些癌症容易引發發燒?

淋巴瘤(B症狀)、白血病(骨髓抑制)、肝癌(壞死組織釋放致熱原)、腎癌(分泌細胞因子)、肺癌(阻塞性肺炎)是最常見的引發發燒的癌症[^8]。

5. 癌症發燒會導致死亡嗎?

如果是嚴重感染(如敗血症)或晚期癌症引起的頑固性發燒,可能增加死亡風險。但只要及時就醫,控制病因,大多數患者的發燒可以緩解[^2]。

6. 中醫如何治療癌症發燒?

中醫認為癌症發燒是「熱毒內蘊」或「氣陰兩虚」所致,治療以「清熱解毒」或「益氣養陰」為主,常用藥物有金銀花、連翹、生地、麥冬等。但需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與西藥衝突[^3]。

7. 癌症患者發燒時要避免吃什麼?

避免吃油膩、辛辣、生冷食物(如炸雞、辣椒、冰飲),以免加重胃腸負擔;避免吃發物(如羊肉、海鮮),可能誘發炎症反應[^5]。

8. 如何預防癌症發燒?

  • 預防感染:勤洗手、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接種流感疫苗;
  • 控制癌症:按時接受治療,定期複查,縮小腫瘤;
  • 提高免疫力:適當運動(如散步、太極)、保證睡眠(每天7-8小時)、均衡飲食[^1]。

9. 癌症發燒會影響化療嗎?

如果是感染性發燒,需暫停化療,先控制感染;如果是癌性發燒或治療相關發燒,一般不影響化療,但需密切監測體溫與身體狀況[^4]。

10. 癌症患者發燒時,家屬要做什麼?

  • 協助測量體溫,記錄「發燒日誌」;
  • 鼓勵患者多喝水,準備清淡的食物;
  • 觀察患者的伴隨症狀(如呼吸困難、意識不清),及時就醫;
  • 避免讓患者穿過厚的衣服或蓋厚被子[^5]。

參考文獻

[^1]: 康健雜誌 - 癌症發燒是什麼?原因、症狀與處理方法全解析 [^2]: 癌症關懷網 - 癌症患者發燒:原因、風險與就醫建議 [^3]: 華人健康網 - 癌症發燒的真相:不是所有發燒都要怕,但這幾種情況要警惕 [^4]: 台灣癌症基金會 - 癌症相關發燒(CRF):診斷標準與治療進展 [^5]: 聯合新聞網 - 癌症患者為何容易發燒?醫師解析常見原因與居家照護重點 [^6]: Wikipedia - Cancer-related fever [^7]: 《Cancer-related fever: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8]: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ever in cancer patients》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