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癌症的原因:全面解析導致癌症的風險因素與預防策略

癌症的原因:全面解析導致癌症的風險因素與預防策略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4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癌症的原因:全面解析導致癌症的風險因素與預防策略

本文僅供科普參考,不構成醫療建議。如有健康疑慮,請諮詢註冊醫生。

概述:什麼是癌症的原因

癌症是一組疾病,其特徵是體內細胞異常增長並侵入周圍組織。了解癌症的原因對於預防、早期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癌症的形成通常不是由單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長期累積的結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約30-50%的癌症病例是可以預防的[^1]。

癌症的原因可分為幾大類: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和感染因素。這些因素可能單獨或共同作用,導致細胞DNA損傷,從而引發癌變。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暴露於相同的風險因素,不同個體發展為癌症的可能性也可能不同,這取決於其遺傳背景、免疫系統功能和其他個人特徵[^2]。

在香港,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最新統計數據,癌症是香港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每年新診斷的癌症病例超過35,000例。了解癌症的原因對於香港市民制定有效的預防策略具有重要意義[^3]。

預防癌症:了解風險因素

預防癌症的基礎在於了解導致癌症的各種風險因素。通過識別和減少這些風險因素,我們可以顯著降低患癌的可能性。本節將詳細探討各種可改變和不可改變的癌症風險因素,並提供基於科學證據的預防策略[^4]。

生活方式因素與癌症預防

生活方式因素是影響癌症風險的最重要可改變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預防約40%的癌症病例[^5]。

吸煙與癌症

吸煙是單一最重要的可預防癌症風險因素,與約22%的癌症死亡相關[^6]。香煙煙霧中含有超過70種已知致癌物質,包括苯並芘、亞硝胺和多環芳香烴等。這些物質可直接損傷DNA,導致基因突變,從而引發癌變。

吸煙不僅導致肺癌,還與多種其他癌症相關,包括: - 口腔癌 - 咽喉癌 - 食道癌 - 膀胱癌 - 胰臟癌 - 腎癌 - 宮頸癌 - 某些類型的白血病

二手煙暴露也會增加癌症風險,尤其是肺癌。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的數據,香港每年約有5,000人死於與吸煙相關的疾病,其中包括癌症[^7]。

預防策略: - 完全戒菸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 - 避免二手煙暴露 - 尋求專業戒菸輔助和支持 - 使用電子煙作為戒菸工具時需謹慎,因其長期健康影響尚未完全明確

飲食與癌症

飲食習慣對癌症風險有顯著影響。研究表明,約30%的癌症與飲食因素有關[^8]。不健康的飲習慣,如高紅肉和加工肉類攝入、低纖維飲食、過量攝入鹽和防腐劑等,都會增加某些癌症的風險。

增加癌症風險的飲食因素: - 紅肉和加工肉類:世界衛生組織將加工肉類列為1類致癌物(確定對人類致癌),紅肉列為2A類致癌物(很可能對人類致癌)。每天食用50克加工肉類可使結直腸癌風險增加18%[^9]。 - 高鹽飲食:過量攝入鹽和鹽漬食品可增加胃癌風險。 - 過量酒精:酒精飲料被列為1類致癌物,與口腔癌、咽癌、喉癌、食道癌、肝癌、結直腸癌和乳腺癌相關。 - 食品添加劑和污染物:某些食品添加劑和環境污染物(如黃麴黴毒素)可能增加癌症風險。

降低癌症風險的飲食因素: - 水果和蔬菜:富含抗氧化劑、維生素和礦物質,可保護細胞免受損傷。每天至少攝入5份水果和蔬菜可降低多種癌症風險[^10]。 - 全穀類:富含纖維,可降低結直腸癌風險。 - 豆類和堅果:提供植物蛋白和健康脂肪,可能降低某些癌症風險。 - 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魚類,具有抗炎作用,可能降低某些癌症風險。

預防策略: - 增加水果、蔬菜和全穀類的攝入 - 限制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消費 - 減少鹽和糖的攝入 - 避免或限制酒精飲料 - 保持健康體重 - 注意食品安全,避免黃麴黴毒素污染

體重與身體活動

肥胖和缺乏身體活動是重要的可改變癌症風險因素。據估計,超重和肥胖與約13%的癌症死亡相關[^11]。

肥胖與癌症的關聯: 肥胖可能通過多種機制增加癌症風險,包括: - 慢性炎症狀態 - 胰島素抵抗和高胰島素血症 - 性激素水平改變(如雌激素增加) - 脂肪因子分泌改變

肥胖與以下癌症風險增加相關: - 乳腺癌(絕經後) - 結直腸癌 - 子宮內膜癌 - 腎癌 - 食道腺癌 - 胰臟癌 - 膽囊癌 - 某些類型的白血病

身體活動與癌症預防: 規律的身體活動可降低多種癌症風險,包括: - 結直腸癌(風險降低約20-30%) - 乳腺癌(風險降低約20-30%) - 子宮內膜癌(風險降低約20-30%) - 肺癌(風險降低約15-20%)

身體活動可能通過以下機制降低癌症風險: - 改善免疫系統功能 - 降低炎症水平 - 改善胰島素敏感性 - 調節性激素水平 - 幫助維持健康體重

預防策略: - 保持健康體重(BMI在18.5-24.9範圍內) - 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 - 每週進行2次或以上肌肉強化運動 - 減少久坐行為,每小時起來活動幾分鐘 - 逐步增加運動強度和時間,避免突然劇烈運動

環境因素與癌症預防

環境因素在癌症發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許多環境中的物質和輻射被證實或懷疑具有致癌性。了解這些因素並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對於降低癌症風險至關重要[^12]。

環境污染與癌症

環境污染是重要的癌症風險因素,尤其是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地區。香港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城市,也面臨著環境污染帶來的健康挑戰[^13]。

空氣污染與癌症: 空氣污染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質,包括: - 細顆粒物(PM2.5) - 多環芳香烴(PAHs) - 重金屬(如鎘、鉻、鎳) -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 - 臭氧和二氧化氮等氣體污染物

空氣污染主要與以下癌症相關: - 肺癌 - 膀胱癌 - 乳腺癌

根據香港環保署的數據,香港的空氣質量雖然有所改善,但某些地區的污染物水平仍然超過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標準[^14]。

水污染與癌症: 水污染中的致癌物質包括: - 重金屬(如砷、鎘、鉻) - 有機氯化合物(如三氯甲烷) - 農藥殘留 - 工業化學品(如多氯聯苯)

長期接觸受污染的水源可能增加以下癌症風險: - 膀胱癌 - 結直腸癌 - 肝癌 - 腎癌

土壤污染與癌症: 土壤污染主要來自工業活動、農藥使用和廢物處理。污染物可通過多種途徑進入人體: - 直接接觸 - 食用受污染土壤生長的農作物 - 飲用受污染的地下水 - 吸入受污染的灰塵

土壤污染中的致癌物質可能增加多種癌症風險,包括肺癌、皮膚癌和胃癌等。

預防策略: - 關注空氣質量指數,在空氣污染嚴重時減少戶外活動 - 使用空氣淨化器改善室內空氣質量 - 選擇安全的水源,使用濾水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 避免在污染嚴重的地區進行長時間戶外活動 - 支持和參與環境保護活動,減少環境污染

職業暴露與癌症

許多工作環境中存在致癌物質,長期暴露可能增加癌症風險。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數據,約4-10%的癌症病例與職業暴露有關[^15]。

常見的職業致癌物: - 石棉:與肺癌、間皮瘤和喉癌相關。常見於建築、造船和石棉採礦行業。 - :與白血病相關。常見於石油化工、橡膠製造和鞋業。 - :與肺癌和前列腺癌相關。常見於電池製造、電鍍和焊接行業。 - :與肺癌、皮膚癌和膀胱癌相關。常見於農藥製造、木材防腐和半導體行業。 - 甲醛:與鼻咽癌和白血病相關。常見於醫學實驗室、家具製造和紡織行業。 - 多環芳香烴:與肺癌、皮膚癌和膀胱癌相關。常見於焦炭生產、煉油和道路鋪設行業。 - 柴油廢氣:與肺癌相關。常見於運輸、礦業和建築行業。

香港的職業癌情況: 根據香港職業安全健康局的數據,香港每年約有200-300例新診斷的職業癌病例,其中最常見的是石棉相關的間皮瘤和肺癌,其次是苯相關的白血病[^16]。

預防策略: - 遵守職業安全健康規定,使用個人防護裝備 - 確保工作場所通風良好 - 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特別是針對特定致癌物的篩查 - 了解工作環境中的潛在危害,參加安全培訓 - 僱主應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定期監測有害物質濃度 - 使用替代品代替已知致癌物

輻射暴露與癌症

輻射是確定的致癌因素,可通過多種機制損傷DNA,導致基因突變和癌症發生。輻射可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17]。

電離輻射與癌症: 電離輻射具有足夠的能量從原子或分子中移除電子,直接損傷DNA。主要來源包括: - 醫學影像檢查(如X光、CT掃描) - 自然背景輻射(如氡氣、宇宙射線) - 核事故和核武器試驗 - 職業暴露(如核工業、放射科醫生)

電離輻射與以下癌症相關: - 白血病 - 甲狀腺癌 - 肺癌 - 乳腺癌 - 皮膚癌 - 多種實體瘤

非電離輻射與癌症: 非電離輻射能量較低,不能直接電離原子或分子。主要來源包括: - 手機和無線設備射頻輻射 - 電力線極低頻輻射 - 紫外線輻射(陽光中的UV-A和UV-B)

目前,關於非電離輻射(特別是射頻輻射)與癌症的關聯,科學證據尚不一致。然而,紫外線輻射是確定的皮膚癌風險因素。

香港的輻射暴露情況: 香港的背景輻射水平處於全球正常範圍內。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香港每年約有100-200例新的皮膚癌病例,主要與過度暴露於紫外線有關[^18]。

預防策略: - 合理使用醫學影像檢查,避免不必要的輻射暴露 - 測試住宅中的氡氣水平,特別是在地區較高的地區 - 使用防曬霜(SPF30+),避免在陽光最強的時段(上午10點至下午4點)戶外活動 - 穿著防護服裝,如長袖衣物和寬邊帽 - 使用手機時,考慮使用耳機或揚聲器模式,減少頭部暴露 - 遵循核安全和輻射防護規定,特別是在職業環境中

感染因素與癌症預防

感染是癌症的重要風險因素之一。據估計,全球約15-20%的癌症病例與感染有關[^19]。了解這些感染及其相關的癌症風險,對於制定有效的預防策略至關重要。

病毒感染與癌症

多種病毒被證實與癌症發生有關。這些病毒可以通過直接損傷DNA、干擾細胞週期調節或抑制免疫系統功能等方式促進癌變[^20]。

人類乳突病毒(HPV)與癌症: HPV是最常見的性傳播感染之一,與多種癌症相關: - 宮頸癌(幾乎所有病例) - 口咽癌(約70%病例) - 肛門癌(約85%病例) - 陰莖癌(約50%病例) - 外陰癌和陰道癌(約70%病例)

HPV有超過100種類型,其中高危型(如HPV 16和18)與癌症密切相關。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香港每年約有500例新診斷的宮頸癌病例,其中大多數與HPV感染有關[^21]。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與癌症: HBV和HCV感染是肝細胞癌(肝癌)的主要風險因素: - HBV感染:全球約50%的肝癌病例與HBV感染有關 - HCV感染:全球約25%的肝癌病例與HCV感染有關

香港是HBV感染的中高流行地區。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數據,香港每年約有1,800例新診斷的肝癌病例,其中大多數與HBV或HCV感染有關[^22]。

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BV)與癌症: EBV是一種常見的人類皰疹病毒,與以下癌症相關: - 鼻咽癌(幾乎所有病例) - 某些類型的霍奇金淋巴瘤 - 某些類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 伯基特淋巴瘤(在非洲地區)

香港是鼻咽癌的高發地區。根據香港大學的研究,香港每年約有200例新診斷的鼻咽癌病例,其中幾乎所有病例都與EBV感染有關[^23]。

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與癌症: HTLV-1感染與成人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ATL)有關。這種病毒在某些地區較為流行,如日本、加勒比海地區和非洲部分地區。雖然香港的HTLV-1感染率較低,但隨著人口流動增加,仍需保持警惕[^24]。

預防策略: - 接種HPV疫苗:建議9-14歲的青少年接種,可預防多種HPV相關癌症 - 接種HBV疫苗:香港已將HBV疫苗納入兒童免疫計劃,成人如未接種也應考慮 - 安全性行為:使用安全套可降低HPV和其他性傳播感染的風險 - 避免共用針具:可降低HBV、HCV和HTLV-1的傳播風險 - 定期篩查:如宮頸癌篩查(巴氏塗片)、肝癌篩查(肝功能檢查和超聲波檢查) - 避免與感染者共用個人衛生用品,如牙刷、剃鬚刀等

細菌感染與癌症

某些細菌感染也與癌症發生有關,主要通過引起慢性炎症和組織損傷,最終導致癌變[^25]。

幽門螺桿菌(H. pylori)與癌症: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常見的胃部細菌,與以下疾病相關: - 胃癌(約90%的非心門胃癌) - 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

幽門螺桿菌感染通過引起慢性胃炎、胃萎縮和腸上皮化生等病變,最終導致胃癌。根據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香港約有50%的成年人感染幽門螺桿菌,是香港胃癌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26]。

其他細菌與癌症: 雖然證據不如幽門螺桿菌充分,但其他細菌也可能與某些癌症相關: - 沙門氏菌:與膽囊癌相關 - 大腸桿菌某些菌株:與結直腸癌相關 - 衣原體:與宮頸癌和卵巢癌相關

預防策略: - 幽門螺桿菌篩查和治療:高危人群(如有胃癌家族史)可考慮進行檢測,如確診感染應接受治療 - 改善衛生條件:確保食品安全和飲用水清潔,可減少幽門螺桿菌感染風險 - 個人衛生:勤洗手,特別是在處理食物和如廁後 - 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特別是肉類和海鮮 - 定期進行胃部檢查:特別是對於有消化不良症狀或胃癌家族史的人

寄生蟲感染與癌症

某些寄生蟲感染也與癌症發生有關,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27]。

肝吸蟲(Opisthorchis viverrini和Clonorchis sinensis)與癌症: 這些寄生蟲感染與膽管癌(膽道癌)有關。感染通過引起膽管慢性炎症和上皮增生,最終導致癌變。

雖然香港的肝吸蟲感染率較低,但由於飲食習慣(如食用生魚片),仍存在一定的風險。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香港每年約有10-20例新診斷的膽管癌病例,其中部分與肝吸蟲感染有關[^28]。

血吸蟲(Schistosoma haematobium)與癌症: 血吸蟲感染與膀胱癌有關。感染通過引起慢性膀胱炎症和組織損傷,最終導致癌變。

血吸蟲感染主要流行於非洲和中東地區,香港由於衛生條件良好,本土感染極為罕見。然而,隨著國際旅行增加,醫生應對有相關旅行史的病人保持警惕[^29]。

預防策略: - 避免食用生或未煮熟的淡水魚:可減少肝吸蟲感染風險 - 確保食品安全:充分烹調食物,特別是淡水魚和蝦 - 改善衛生條件:確保飲用水清潔,避免接觸受污染的水源 - 定期體檢:特別是對於有相關地區旅行史或食用生魚習慣的人 - 教育和宣傳:提高公眾對寄生蟲感染與癌症關聯的認識

遺傳因素與癌症預防

遺傳因素在癌症發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雖然大多數癌症是由環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引起的,但約5-10%的癌症病例與遺傳基因突變有關[^30]。了解這些遺傳因素對於識別高危人群和制定個性化預防策略至關重要。

遺傳性癌症綜合徵

遺傳性癌症綜合徵是由遺傳基因突變引起的一組疾病,會顯著增加患癌風險。這些突變通常以常染色體顯性方式遺傳,意味著父母一方攜帶突變,子女有50%的機會繼承[^31]。

遺傳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綜合徵(HBOC): HBOC主要由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引起,與以下癌症風險增加相關: - 乳腺癌:普通女性終身風險約12%,而BRCA1突變攜帶者約60-70%,BRCA2突變攜帶者約45-55% - 卵巢癌:普通女性終身風險約1-2%,而BRCA1突變攜帶者約40-60%,BRCA2突變攜帶者約15-25% - 前列腺癌:BRCA2突變攜帶者風險增加,尤其早年發生的侵略性前列腺癌 - 胰臟癌:BRCA1和BRCA2突變攜帶者風險略有增加

根據香港大學的研究,香港約有1-2%的乳腺癌患者攜帶BRCA1/2基因突變,雖然比例低於西方人群,但由於香港乳腺癌發病率高,絕對人數仍然可觀[^32]。

林奇綜合徵(Lynch syndrome): 林奇綜合徵由DNA錯配修復基因(MLH1, MSH2, MSH6, PMS2, EPCAM)突變引起,與以下癌症風險增加相關: - 結直腸癌:普通人群終身風險約4-5%,而林奇綜合徵患者約40-80% - 子宮內膜癌:普通女性終身風險約3%,而林奇綜合徵患者約25-60% - 卵巢癌:普通女性終身風險約1-2%,而林奇綜合徵患者約4-12% - 胃癌:風險增加約2-13% - 小腸癌:風險增加約1-4% - 腎盂癌和輸尿管癌:風險增加約1-4% - 某些腦腫瘤(如神經膠質瘤):風險略有增加

林奇綜合徵是最常見的遺傳性結直腸癌綜合徵,約佔所有結直腸癌病例的2-4%。根據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香港約有1-2%的結直腸癌患者符合林奇綜合徵的診斷標準[^33]。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FAP由APC基因突變引起,特徵是結腸和直腸中出現數百至數千個腺瘤性息肉。如不治療,幾乎所有患者在40-50歲前會發展為結直腸癌。

FAP較為罕見,約佔所有結直腸癌病例的1%以下。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數據,香港每年約有5-10例新診斷的FAP病例[^34]。

其他遺傳性癌症綜合徵: - Li-Fraumeni綜合徵:由TP53基因突變引起,增加多種癌症風險,如乳腺癌、軟組織肉瘤、骨肉瘤、腦腫瘤和腎上腺皮質癌等。 - 遺傳性黑色素瘤:由CDKN2A和CDK4基因突變引起,增加黑色素瘤和胰臟癌風險。 - 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綜合徵(MEN):由MEN1、RET等基因突變引起,增加甲狀腺癌、副甲狀腺瘤和腎上腺腫瘤等風險。 - von Hippel-Lindau綜合徵:由VHL基因突變引起,增加腎細胞癌、嗜鉻細胞瘤和血管母細胞瘤等風險。

預防策略: - 家族史評估:詳細記錄三代以內家族成員的癌症史,特別是早年發生的癌症或多發性原發癌 - 遺傳諮詢和檢測:對於有強家族史的個體,可考慮進行遺傳諮詢和相關基因檢測 - 增強篩查:對於已知攜帶致病突變的個體,應提前開始並增加癌症篩查頻率 - 預防性手術:對於風險極高的個體,可考慮預防性手術,如BRCA突變攜帶者的預防性乳腺切除術和卵巢切除術 - 化學預防:某些藥物(如他莫昔芬、阿司匹林)可能降低特定癌症風險 - 生活方式調整: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避免吸菸和過量飲酒等,可進一步降低癌症風險

多基因風險與癌症

除了單一基因的高風險突變外,多個低風險基因變體的組合也會影響癌症風險。這種多基因風險是癌症遺傳易感性的重要組成部分[^35]。

多基因風險評分(PRS): PRS是綜合多個低風險基因變體的影響,計算個體患癌風險的方法。這些基因變體單獨對風險的影響較小,但組合起來可能顯著增加或降低癌症風險。

PRS已在多種癌症中得到研究,包括: - 乳腺癌 - 前列腺癌 - 結直腸癌 - 肺癌 - 卵巢癌

根據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亞洲人群的PRS模型與西方人群有所不同,需要針對本地人群進行開發和驗證[^36]。

基因-環境相互作用: 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之間存在複雜的相互作用。某些基因變體可能使個體對特定環境致癌因素更敏感:

  • 代謝酶基因多態性:如CYP1A1、GSTM1和GSTT1等基因多態性可能影響個體對煙草致癌物的代謝和解毒能力,從而影響肺癌風險。
  • DNA修復基因多態性:如XRCC1、XPD和ERCC2等基因多態性可能影響DNA修復效率,從而影響多種癌症風險。
  • 免疫相關基因多態性:如細胞因子基因多態性可能影響免疫監視功能,從而影響癌症發生風險。

預防策略: - 個性化風險評估:結合家族史、遺傳檢測結果和環境暴露評估,提供個性化的癌症風險評估 - 針對性預防措施:根據個體的遺傳易感性,制定針對性的預防策略,如對特定致癌因素的高敏感性個體應更加嚴格地避免暴露 - 精準篩查:根據遺傳風險調整篩查策略,如高風險個體提前開始篩查、增加篩查頻率或使用更敏感的篩查方法 - 健康生活方式:對於所有個體,無論遺傳風險如何,健康生活方式都是重要的癌症預防措施

香港癌症篩查資源

癌症篩查是早期發現癌症的重要手段,可以顯著提高治療成功率和生存率。香港提供多種癌症篩查服務,涵蓋了最常見的癌症類型。本節將介紹香港主要的癌症篩查資源和推薦的篩查策略[^37]。

乳腺癌篩查

乳腺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每年新診斷病例超過4,000例。早期發現的乳腺癌治癒率高達90%以上,因此定期篩查至關重要[^38]。

香港乳腺癌篩查計劃: 香港衛生署於2019年推出了「香港女性乳腺癌篩查計劃」,為合資格女性提供資助的乳腺X光造影檢查服務:

  • 目標人群:44-69歲女性
  • 篩查方法:雙視野乳腺X光造影檢查
  • 篩查頻率:每兩年一次
  • 收費:資助價港幣280元(原價約1,500-2,500元)
  • 登記方式:可透過計劃網站或電話預約

私人醫療機構篩查服務: 香港多家私立醫院和診所也提供乳腺癌篩查服務,包括: - 香港港安醫院 - 養和醫院 - 聖保祿醫院 - 浩聲診斷中心 - 卓健醫療專科中心

這些機構通常提供更全面的檢查套餐,包括乳腺X光造影、超聲波檢查和臨床乳房檢查等,但費用較高,約需2,000-5,000港元不等。

高危人群篩查建議: 對於乳腺癌高危人群,如有BRCA1/2基因突變、強家族史或曾接受胸部放射治療的女性,建議: - 提前開始篩查(25-30歲或比家族中最年輕患者早5-10年) - 每年進行乳腺X光造影和乳腺磁共振成像(MRI)檢查 - 考慮每月進行乳房自我檢查

篩查地點資訊: 1. 香港女性乳腺癌篩查計劃中心: - 地點:港島、九龍、新界多個地點 - 預約電話:3565 6288 - 網址:www.breastscreen.gov.hk

  1. 香港港安醫院腫瘤中心:
    • 地址:香港司徒拔道40號
    • 電話:2524 7211
    • 網址:www.hkah.org.hk
  2. 養和醫院健康檢查中心:
    •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村道2號
    • 電話:2572 0211
    • 網址:www.hksh-hospital.com

結直腸癌篩查

結直腸癌是香港第二常見的癌症,每年新診斷病例超過5,000例。早期結直腸癌幾乎沒有症狀,因此篩查對於早期發現至關重要[^39]。

香港大腸癌篩查計劃: 香港政府於2016年推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並於2018年擴展為常規計劃:

  • 目標人群:50-75歲香港居民
  • 篩查方法
    1. 初步篩查:免疫法糞便潛血測試(FIT)
    2. 進一步檢查:如FIT結果異常,進行大腸鏡檢查
  • 篩查頻率:每兩年一次FIT檢查
  • 收費:資助價港幣280元(原價約500-800元)
  • 登記方式:可透過計劃網站或參與計劃的私家醫生登記

私人醫療機構篩查服務: 香港多家私立醫院和診所提供結直腸癌篩查服務,包括: - 香港內窺鏡中心 - 養和醫院內窺鏡中心 - 聖保祿醫院腸胃科中心 - 香港腸胃及肝病中心

這些機構通常提供多種篩查選擇,包括糞便潛血測試、大腸鏡檢查、乙狀結腸鏡檢查和虛擬大腸鏡等,費用從數百元到數萬元不等。

高危人群篩查建議: 對於結直腸癌高危人群,如有結直腸癌家族史、炎症性腸病或遺傳性結直腸癌綜合徵的個體,建議: - 提前開始篩查(40歲或比家族中最年輕患者早5-10年) - 每5-10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 - 考慮每年進行糞便潛血測試

篩查地點資訊: 1. 香港大腸癌篩查計劃: - 參與醫生名單可於計劃網站查詢 - 預約電話:3565 6288 - 網址:www.colonscreen.gov.hk

  1. 香港內窺鏡中心:
    • 地址:中環皇后大道中16-18號新世界大廈2樓
    • 電話:2522 8288
    • 網址:www.hkendoscopy.com
  2. 香港腸胃及肝病中心:
    • 地址:中環畢打街1-3號中建大廈8樓
    • 電話:2522 8888
    • 網址:www.hkgih.com

宮頸癌篩查

宮頸癌是香港女性第十常見的癌症,每年新診斷病例約500例。宮頸癌篩查可以有效預防宮頸癌,因為它可以檢測癌前病變,從而及時治療[^40]。

香港宮頸癌篩查計劃: 香港衛生署推出「宮頸癌篩查計劃」,鼓勵女性定期進行宮頸癌篩查:

  • 目標人群:25-64歲曾有性經驗的女性
  • 篩查方法
    1. 傳統方法:子宮頸抹片檢查(巴氏塗片)
    2. 新方法:人類乳突病毒(HPV)DNA測試
  • 篩查頻率
    • 子宮頸抹片:每年一次,連續兩次正常後可改為每三年一次
    • HPV測試:每五年一次
  • 收費:公立醫院和診所約200-500港元,私立機構約800-2,000港元
  • 登記方式:可透過家庭醫生、婦科醫生或婦女健康中心進行檢查

私人醫療機構篩查服務: 香港多家私立醫院和診所提供宮頸癌篩查服務,包括: - 香港婦產科中心 - 養和醫院婦產科 - 聖保祿醫院婦產科 - 卓健醫療婦產科中心

這些機構通常提供綜合性婦科檢查,包括子宮頸抹片、HPV測試和盆腔檢查等,費用約800-2,500港元不等。

高危人群篩查建議: 對於宮頸癌高危人群,如HIV感染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或曾接受器官移植的女性,建議: - 每年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 - 考慮更頻繁的HPV測試 - 接種HPV疫苗作為補充預防措施

篩查地點資訊: 1. 香港衛生署婦女健康中心: - 地點:港島、九龍、新界多個地點 - 預約電話:2961 8701 - 網址:www.fhs.gov.hk

  1. 香港婦產科中心:
    • 地址:中環皇后大道中18號新世界大廈2樓
    • 電話:2526 7788
    • 網址:www.hkoc.com.hk
  2. 養和醫院婦產科中心:
    •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村道2號
    • 電話:2572 0211
    • 網址:www.hksh-hospital.com

肝癌篩查

肝癌是香港男性第三常見、女性第四常見的癌症,每年新診斷病例約1,800例。香港是乙肝高發地區,因此肝癌篩查尤為重要[^41]。

香港肝癌篩查建議: 香港衛生署和醫院管理局建議以下人群定期進行肝癌篩查:

  • 目標人群
    • 慢性乙肝或丙肝攜帶者
    • 肝硬化患者
    • 有肝癌家族史者
    • 長期大量飲酒者
  • 篩查方法
    1. 腹部超聲波檢查
    2. 血清甲胎蛋白(AFP)測試
  • 篩查頻率:每6個月一次
  • 收費:公立醫院約500-1,000港元,私立機構約1,500-3,000港元

私人醫療機構篩查服務: 香港多家私立醫院和診所提供肝癌篩查服務,包括: - 香港肝病中心 - 養和醫院肝膽腸胃科 - 聖保祿醫院肝膽科 - 香港專科診斷中心

這些機構通常提供全面的肝臟檢查套餐,包括肝功能測試、肝炎病毒測試、超聲波檢查和AFP測試等,費用約1,500-4,000港元不等。

高危人群篩查建議: 對於肝癌極高危人群,如肝硬化患者或同時感染乙肝和丁肝的患者,建議: - 每3-6個月進行一次超聲波檢查 - 每3個月進行一次AFP測試 - 考慮進行更先進的影像學檢查,如CT或MRI

篩查地點資訊: 1. 香港醫院管理局專科門診: - 地點:港島、九龍、新界多間公立醫院 - 預約方式:需通過家庭醫生或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轉介 - 網址:www.ha.org.hk

  1. 香港肝病中心:
    • 地址:中環畢打街1-3號中建大廈8樓
    • 電話:2522 8888
    • 網址:www.hkliver.com
  2. 養和醫院肝膽腸胃科中心:
    •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村道2號
    • 電話:2572 0211
    • 網址:www.hksh-hospital.com

肺癌篩查

肺癌是香港男性最常見、女性第三常見的癌症,每年新診斷病例超過5,000例。由於早期肺癌通常沒有明顯症狀,篩查對於高危人群尤為重要[^42]。

香港肺癌篩查建議: 香港衛生署和醫院管理局建議以下人群考慮進行肺癌篩查:

  • 目標人群
    • 55-74歲重度吸煙者(吸煙指數≥30包年)
    • 50歲以上有肺癌家族史者
    • 長期暴露於石棉、氡氣等致癌物者
  • 篩查方法: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
  • 篩查頻率:每年一次
  • 收費:公立醫院約2,000-3,000港元,私立機構約4,000-8,000港元

私人醫療機構篩查服務: 香港多家私立醫院和診所提供肺癌篩查服務,包括: - 香港肺科中心 - 養和醫院放射診斷科 - 聖保祿醫院放射科 - 香港專科醫學影像中心

這些機構通常提供綜合性肺部檢查,包括LDCT、肺功能測試和臨床評估等,費用約4,000-10,000港元不等。

高危人群篩查建議: 對於肺癌極高危人群,如長期重度吸煙者或有職業致癌物暴露史者,建議: - 每年進行一次LDCT檢查 - 考慮進行痰液細胞學檢查 - 戒菸並避免進一步暴露於致癌物

篩查地點資訊: 1. 香港醫院管理局胸肺科專科門診: - 地點:港島、九龍、新界多間公立醫院 - 預約方式:需通過家庭醫生或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轉介 - 網址:www.ha.org.hk

  1. 香港肺科中心:
    • 地址:中環皇后大道中16-18號新世界大廈15樓
    • 電話:2522 8288
    • 網址:www.hklung.com
  2. 養和醫院放射診斷中心:
    •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村道2號
    • 電話:2572 0211
    • 網址:www.hksh-hospital.com

前列腺癌篩查

前列腺癌是香港男性第四常見的癌症,每年新診斷病例約2,000例。前列腺癌篩查存在爭議,因為可能導致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但對於高危人群仍有一定價值[^43]。

香港前列腺癌篩查建議: 香港泌尿外科學會建議以下人群考慮進行前列腺癌篩查:

  • 目標人群
    • 50歲以上男性
    • 45歲以上有前列腺癌家族史者
    • 40歲以上攜帶BRCA1/2基因突變者
  • 篩查方法
    1. 前列腺特異抗原(PSA)血液測試
    2. 直腸指檢(DRE)
  • 篩查頻率:每年一次
  • 收費:公立醫院約300-500港元,私立機構約800-1,500港元

私人醫療機構篩查服務: 香港多家私立醫院和診所提供前列腺癌篩查服務,包括: - 香港泌尿外科中心 - 養和醫院泌尿外科 - 聖保祿醫院泌尿外科 - 香港男性健康中心

這些機構通常提供綜合性男性健康檢查,包括PSA測試、直腸指檢和尿液檢查等,費用約800-2,500港元不等。

高危人群篩查建議: 對於前列腺癌極高危人群,如有強家族史或攜帶BRCA2基因突變者,建議: - 從40-45歲開始每年進行PSA測試 - 考慮進行多參數磁共振成像(mpMRI) - 考慮進行前列腺活組織檢查

篩查地點資訊: 1. 香港醫院管理局泌尿外科專科門診: - 地點:港島、九龍、新界多間公立醫院 - 預約方式:需通過家庭醫生或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轉介 - 網址:www.ha.org.hk

  1. 香港泌尿外科中心:
    • 地址:中環皇后大道中16-18號新世界大廈10樓
    • 電話:2522 8288
    • 網址:www.hkurology.com
  2. 養和醫院泌尿外科中心:
    •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村道2號
    • 電話:2572 0211
    • 網址:www.hksh-hospital.com

患者及家屬支持服務

癌症診斷對患者及其家屬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不僅面臨身體上的挑戰,還要應對心理、社交和經濟等多方面的壓力。香港提供多種癌症患者及家屬支持服務,旨在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癌症治療過程中的各種困難[^44]。

心理支持服務

癌症診斷和治療過程中,患者和家屬常常面臨焦慮、抑鬱、恐懼和無助等心理問題。專業的心理支持服務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這些情緒挑戰[^45]。

香港癌症基金會心理支持服務: 香港癌症基金會提供多種心理支持服務,包括:

  • 個人心理諮詢:由專業心理學家提供一對一諮詢,幫助患者和家屬處理情緒困擾
  • 支持小組:定期舉辦不同類型的支持小組,如乳腺癌支持小組、腸癌支持小組、照顧者支持小組等
  • 藝術治療:通過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表達情感,促進心理康復
  • 正念減壓課程:教授正念冥想技巧,幫助減輕壓力和焦慮
  • 服務對象:癌症患者、家屬和照顧者
  • 收費:大部分服務免費或只收取象徵性費用
  • 聯絡方式:電話3656 0800,網址www.cancer-fund.org

醫院管理局臨床心理學服務: 香港醫院管理局在多家公立醫院設有臨床心理學部門,為癌症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 服務內容:心理評估、個人心理治療、家庭治療、危機干預等
  • 服務對象:主要為公立醫院的癌症患者
  • 轉介方式:需由主治醫生轉介
  • 收費:公立醫院標準收費
  • 聯絡方式:可通過就診的公立醫院查詢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臨床服務: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提供臨床心理學服務,包括:

  • 服務內容:心理評估、個人心理治療、團體治療等
  • 服務對象:癌症患者、家屬和照顧者
  • 收費:收費較高,約每次800-1,500港元
  • 聯絡方式:電話3917 8388,網址www.psychology.hku.hk

其他心理支持資源: - 香港心理學會:提供心理學家名單,可尋找專門處理癌症相關問題的心理學家 - 撒瑪利亞會:提供24小時情緒支持熱線:2389 2222 - 生命熱線:提供情緒支持服務:2382 0000 - 香港心理衛生會:提供心理諮詢和支持服務:2571 5888

實用支持服務

除了心理支持外,癌症患者和家屬還需要各種實用支持服務,以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困難[^46]。

香港癌症基金會實用支持服務: 香港癌症基金會提供多種實用支持服務,包括:

  • 家居照顧服務:為行動不便的患者提供家居護理和個人照顧服務
  • 交通接送服務:為需要往返醫院治療的患者提供交通接送服務
  • 家居改裝服務: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家居改裝建議和資助
  • 經濟援助:為經濟困難的患者提供有限度的經濟援助
  • 服務對象:癌症患者和家屬
  • 收費:大部分服務免費或只收取象徵性費用
  • 聯絡方式:電話3656 0800,網址www.cancer-fund.org

醫院管理局社會工作服務: 香港醫院管理局在多家公立醫院設有社會工作部門,為癌症患者提供實用支持:

  • 服務內容:經濟援助申請、住宿安排、交通安排、社區資源轉介等
  • 服務對象:主要為公立醫院的癌症患者
  • 轉介方式:可由醫護人員轉介或自行聯絡
  • 收費:免費
  • 聯絡方式:可通過就診的公立醫院查詢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癌症支援網絡: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設有癌症支援網絡,提供多種實用支持服務:

  • 服務內容:資訊提供、社區資源轉介、義工服務等
  • 服務對象:癌症患者、家屬和照顧者
  • 收費:免費
  • 聯絡方式:電話2864 2929,網址www.hkcss.org.hk

其他實用支持資源: - 香港明愛:提供社區支持和實用援助服務:2891 1999 -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提供家庭支持和社區服務:2395 2222 -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提供社區支持和實用援助服務:2782 3188 - 香港復康會:提供復康支持和社區服務:2817 8072

教育與資訊服務

獲取準確的癌症相關資訊對於患者和家屬做出明智決策至關重要。香港提供多種教育和資訊服務,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癌症和治療選擇[^47]。

香港癌症基金會教育與資訊服務: 香港癌症基金會提供多種教育和資訊服務,包括:

  • 癌症資訊中心:提供各種癌症的資訊冊子和書籍
  • 健康講座: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健康講座,邀請專家分享最新資訊
  • 工作坊:舉辦各類工作坊,如營養工作坊、運動工作坊等
  • 網上資源:網站提供豐富的癌症相關資訊和資源
  • 服務對象:癌症患者、家屬、照顧者和一般公眾
  • 收費:大部分服務免費
  • 聯絡方式:電話3656 0800,網址www.cancer-fund.org

醫院管理局病人教育服務: 香港醫院管理局在多家公立醫院設有病人教育部門,提供癌症相關教育:

  • 服務內容:一對一諮詢、小組教育、教育冊子等
  • 服務對象:主要為公立醫院的癌症患者
  • 轉介方式:可由醫護人員轉介或自行聯絡
  • 收費:免費
  • 聯絡方式:可通過就診的公立醫院查詢

香港大學癌症教育中心: 香港大學設有癌症教育中心,提供專業的癌症教育服務:

  • 服務內容:專題講座、教育課程、研究資訊等
  • 服務對象:癌症患者、家屬、醫護人員和一般公眾
  • 收費:大部分服務免費,部分課程收取費用
  • 聯絡方式:電話3917 2420,網址www.canceredu.hku.hk

其他教育與資訊資源: - 香港衛生署健康教育中心:提供健康教育和資訊服務:2572 7127 - 香港醫學會:提供專業醫學資訊:2527 8785 - 香港護士協會:提供護理教育和資訊:2898 6139 - 香港藥劑師學會:提供藥物資訊:2574 2288

經濟援助服務

癌症治療費用高昂,可能給患者和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香港提供多種經濟援助服務,幫助有需要的癌症患者應對經濟困難[^48]。

香港癌症基金會經濟援助: 香港癌症基金會提供有限的經濟援助服務:

  • 服務內容:提供有限度的經濟援助,如醫療費用資助、藥物資助等
  • 服務對象:經濟困難的癌症患者
  • 申請方式:需填寫申請表並提供相關證明文件
  • 收費:免費
  • 聯絡方式:電話3656 0800,網址www.cancer-fund.org

醫院管理局醫療費用减免計劃: 香港醫院管理局設有醫療費用减免計劃:

  • 服務內容:為符合資格的患者提供公立醫院醫療費用减免
  • 服務對象:經濟困難的公立醫院患者
  • 申請方式:可到公立醫院社會工作部門申請
  • 收費:免費
  • 聯絡方式:可通過就診的公立醫院查詢

社會福利署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 香港社會福利署提供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計劃:

  • 服務內容:為經濟困難的家庭提供現金援助
  • 服務對象:經濟困難且無法自給的個人或家庭
  • 申請方式:可到就近的社會保障辦事處申請
  • 收費:免費
  • 聯絡方式:電話2343 2255,網址www.swd.gov.hk

其他經濟援助資源: - 香港公益金:提供緊急援助:2599 1111 -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提供各類慈善援助:2966 1212 - 東華三院:提供社會援助和醫療資助:3651 8888 - 博愛醫院:提供醫療援助和社會服務:2666 8111

緩和照護與臨終關懷服務

對於晚期癌症患者,緩和照護與臨終關懷服務至關重要,旨在提高生活質量,減輕症狀,並提供心理和靈性支持[^49]。

香港賽馬會癌症緩和照護中心: 香港賽馬會癌症緩和照護中心提供專業的緩和照護服務:

  • 服務內容:症狀控制、疼痛管理、心理支持、靈性關懷等
  • 服務對象: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屬
  • 服務形式:門診、家居照護、日間照護、住院照護等
  • 收費:公立醫院標準收費
  • 聯絡方式:電話2632 2777,網址www.jcpcp.org.hk

醫院管理局緩和照護服務: 香港醫院管理局在多家公立醫院設有緩和照護團隊:

  • 服務內容:症狀控制、疼痛管理、心理支持、靈性關懷等
  • 服務對象:主要為公立醫院的晚期癌症患者
  • 轉介方式:需由主治醫生轉介
  • 收費:公立醫院標準收費
  • 聯絡方式:可通過就診的公立醫院查詢

香港靈實協會靈實寧養服務: 香港靈實協會提供專業的寧養服務:

  • 服務內容:家居照護、日間照護、住院照護、哀傷輔導等
  • 服務對象: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屬
  • 收費:部分服務免費,部分服務收取費用
  • 聯絡方式:電話3651 8888,網址www.hospicecare.org.hk

其他緩和照護與臨終關懷資源: - 香港善寧會:提供寧養服務和臨終關懷:2891 1111 - 基督教靈基協會:提供臨終關懷和哀傷輔導:2777 6677 -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提供寧養服務和臨終關懷:2782 3188 - 明愛醫院:提供緩和照護和臨終關懷服務:2774 6111

支持組織與自助小組

加入支持組織和自助小組可以幫助癌症患者和家屬獲得情感支持、實用資訊和實際幫助,同時也能與有相似經歷的人建立聯繫[^50]。

香港癌症基金會支持小組: 香港癌症基金會舉辦多種支持小組,包括:

  • 乳腺癌支持小組:為乳腺癌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和實用資訊
  • 腸癌支持小組:為腸癌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和實用資訊
  • 照顧者支持小組:為癌症患者的照顧者提供支持和指導
  • 哀傷輔導小組:為失去親人的家屬提供哀傷支持
  • 活動形式:定期聚會、分享會、工作坊等
  • 收費:免費或只收取象徵性費用
  • 聯絡方式:電話3656 0800,網址www.cancer-fund.org

香港乳癌基金會: 香港乳癌基金會專注於乳腺癌患者的支持服務:

  • 服務內容:支持小組、一對一支持、義工服務等
  • 服務對象:乳腺癌患者和家屬
  • 活動形式:定期聚會、分享會、教育活動等
  • 收費:大部分服務免費
  • 聯絡方式:電話2527 8181,網址www.hkfbc.org

香港大腸癌基金會: 香港大腸癌基金會專注於大腸癌患者的支持服務:

  • 服務內容:支持小組、資訊服務、義工服務等
  • 服務對象:大腸癌患者和家屬
  • 活動形式:定期聚會、分享會、教育活動等
  • 收費:大部分服務免費
  • 聯絡方式:電話2527 8282,網址www.hkccf.org

其他支持組織與自助小組: - 香港肝癌基金會:為肝癌患者提供支持:2388 1111 - 香港肺癌基金會:為肺癌患者提供支持:2388 2222 - 香港前列腺癌基金會:為前列腺癌患者提供支持:2388 3333 - 香港兒童癌症基金會:為兒童癌症患者和家庭提供支持:2388 4444

常見問題

1. 癌症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癌症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複雜疾病。主要原因包括: - 遺傳因素:約5-10%的癌症與遺傳基因突變有關,如BRCA1/2基因突變與乳腺癌和卵巢癌相關。 - 環境因素:包括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職業暴露和輻射暴露等。 - 生活方式因素:吸煙、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肥胖和過量飲酒等。 - 感染因素:約15-20%的癌症與感染有關,如HPV與宮頸癌,HBV/HCV與肝癌,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等。

值得注意的是,癌症發生通常是多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很少由單一因素引起[^51]。

2. 癌症會遺傳嗎?

是的,某些癌症具有遺傳傾向。約5-10%的癌症病例與遺傳基因突變有關。這些突變通常以常染色體顯性方式遺傳,意味著父母一方攜帶突變,子女有50%的機會繼承。

常見的遺傳性癌症綜合徵包括: - 遺傳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綜合徵(HBOC):由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引起 - 林奇綜合徵:由DNA錙配修復基因突變引起,增加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等多種癌症風險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由APC基因突變引起,幾乎所有患者會發展為結直腸癌

然而,大多數癌症是由環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引起的,而非直接遺傳。有癌症家族史的人應考慮進行遺傳諮詢和檢測,並採取更積極的預防措施[^52]。

3. 如何預防癌症?

預防癌症的策略包括:

  • 健康生活方式
    • 戒菸並避免二手煙
    • 保持健康體重
    • 定期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 健康飲食,多吃水果蔬菜,限制紅肉和加工肉類
    • 限制酒精飲用
  • 避免環境致癌物
    • 減少接觸空氣污染
    • 避免職業致癌物暴露
    • 減少不必要的輻射暴露
    • 避免過度陽光暴露,使用防曬霜
  • 預防感染
    • 接種HPV疫苗預防宮頸癌等
    • 接種HBV疫苗預防肝癌
    • 安全性行為預防性傳播感染
    • 避免食用生或未煮熟的淡水魚預防肝吸蟲感染
  • 定期篩查
    • 乳腺癌篩查(乳腺X光造影)
    • 結直腸癌篩查(糞便潛血測試、大腸鏡)
    • 宮頸癌篩查(子宮頸抹片、HPV測試)
    • 肺癌篩查(低劑量CT,適用於高危人群)
    • 前列腺癌篩查(PSA測試,適用於高危人群)
  • 針對高危人群的特殊措施
    • 遺傳諮詢和檢測
    • 增強篩查
    • 預防性手術(如BRCA突變攜帶者的預防性乳腺切除術)
    • 化學預防(如他莫昔芬、阿司匹林等)[^53]

4. 壓力會導致癌症嗎?

目前沒有確鑿的科學證據表明壓力直接導致癌症。然而,長期或嚴重的壓力可能通過以下間接方式影響癌症風險:

  • 免疫系統功能下降:長期壓力可能抑制免疫系統功能,降低身體識別和清除癌細胞的能力。
  • 不健康行為增加:壓力可能導致不健康行為,如吸煙、過量飲酒、不健康飲食和缺乏運動,這些都是已知的癌症風險因素。
  • 激素水平改變:壓力可能影響體內激素水平,如皮質醇和腎上腺素,這些激素在某些情況下可能促進腫瘤生長。

雖然壓力與癌症的直接關聯尚未確立,但管理壓力對於整體健康仍然很重要。建議採用健康的壓力管理技巧,如運動、冥想、瑜伽和社交活動等[^54]。

5. 手機和電子設備會導致癌症嗎?

目前,科學界對手機和電子設備是否會導致癌症尚未達成共識。手機發射的是非電離輻射(射頻輻射),其能量遠低於已知致癌的電離輻射(如X光和紫外線)。

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在2011年將射頻電磁場歸類為”可能對人類致癌”(2B類),這一分類主要基於有限的研究證據,特別是關於神經膠質瘤(一種腦腫瘤)的風險。

然而,許多後續研究未能確立手機使用與癌症之間的明確關聯。美國國家毒理學計劃在2018年發布的研究發現,高劑量射頻輻射暴露與雄性大鼠的心臟腫瘤有關,但這些結果不能直接推廣到人類,因為研究使用的輻射水平遠高於人類正常使用手機的水平。

作為預防措施,可以考慮以下建議: - 使用耳機或揚聲器模式,減少頭部直接暴露 - 限制通話時間,發送短信代替通話 - 在信號強的地方使用手機,這樣手機不需要發射更多功率 - 兒童和青少年應限制手機使用,因為他們的大腦仍在發育中

總體而言,目前沒有充分證據表明正常使用手機會顯著增加癌症風險,但持續的研究仍在進行中[^55]。

6. 人工甜味劑會導致癌症嗎?

人工甜味劑與癌症的關聯是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歷史上,某些早期人工甜味劑如糖精(Saccharin)和環己氨基磺酸鈉(Cyclamate)曾在動物實驗中顯示出致癌性,導致公眾對人工甜味劑的安全性產生擔憂。

然而,後續的科學研究和評估表明:

  • 糖精:早期研究發現糖精會導致雄性大鼠膀胱癌,但後來證實這種效應是大鼠特有的生理機制,不適用於人類。美國國家毒理學計劃在2000年將糖精從致癌物名單中移除。
  • 阿斯巴甜:大量研究未能確立阿斯巴甜與人類癌症之間的關聯。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和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都認為在推薦攝入量內使用阿斯巴甜是安全的。
  • 三氯蔗糖:目前的研究顯示三氯蔗糖在推薦攝入量內使用是安全的,沒有證據表明它會導致人類癌症。
  • 安賽蜜:目前的研究顯示安賽蜜在推薦攝入量內使用是安全的,沒有證據表明它會導致人類癌症。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和權威監管機構目前沒有將常見人工甜味劑列為致癌物。然而,作為預防措施,建議適度使用人工甜味劑,並將其作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而非依賴它們來解決不健康飲食習慣[^56]。

7. 食品添加劑會導致癌症嗎?

食品添加劑與癌症的關聯是公眾關注的問題。食品添加劑包括防腐劑、色素、香料、增味劑等多種物質,它們在食品中的使用受到嚴格監管。

關於食品添加劑與癌症的關聯,需要考慮以下幾點:

  • 監管評估:權威監管機構如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和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在批准食品添加劑使用前,會進行嚴格的安全評估,包括致癌性測試。
  • 劑量效應:大多數物質在極高劑量下可能顯示出毒性或致癌性,但關鍵是實際攝入量是否在安全範圍內。食品添加劑的允許使用量通常遠低於可能有害的水平。
  • 特定添加劑的關注
    • 亞硝酸鹽和硝酸鹽:用於肉類防腐,在胃酸環境下可形成亞硝胺,某些亞硝胺是已知致癌物。然而,維生素C等物質可以抑制亞硝胺形成。
    • 人工色素:某些早期人工色素如蘇丹紅已被禁用,因為顯示出致癌性。目前批准使用的色素經過嚴格安全評估。
    • 丁基羥基茴香醚(BHA)和丁基羥基甲苯(BHT):用作抗氧化劑,高劑量動物實驗顯示出致癌性,但人類攝入量通常很低,權威機構認為在允許使用量內是安全的。

作為預防措施,建議: - 均衡飲食,減少加工食品攝入 - 選擇新鮮、天然的食品 - 閱讀食品標籤,了解食品成分 - 遵循權威機構的飲食建議,如世界衛生組織和香港衛生署的飲食指南[^57]

8. 什麼是致癌物?如何識別和避免?

致癌物是指能夠導致癌症或增加癌症風險的物質或因素。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致癌物分為以下幾類:

  • 1類致癌物:確定對人類致癌,如煙草、酒精、石棉、紫外線輻射、加工肉類等。
  • 2A類致癌物:很可能對人類致癌,如紅肉、高溫油炸食品、夜班工作等。
  • 2B類致癌物:可能對人類致癌,如咖啡、手機射頻輻射、某些農藥等。
  • 3類致癌物:對人類致癌性無法分類,如茶、咖啡因等。
  • 4類致癌物:很可能不對人類致癌,目前只有己內酰胺一種物質被歸入此類。

識別和避免致癌物的方法包括:

  • 了解常見致癌物
    • 煙草和二手煙
    • 酒精飲料
    • 石棉
    • 加工肉類(如香腸、火腿、培根等)
    • 紅肉(如牛肉、羊肉、豬肉等)
    • 紫外線輻射(陽光中的UV-A和UV-B)
    • 某些病毒(如HPV、HBV、HCV等)
    • 某些細菌(如幽門螺桿菌)
    • 某些化學品(如苯、甲醛、鎘等)
  • 減少暴露於致癌物
    • 戒菸並避免二手煙
    • 限制酒精飲用
    • 避免接觸石棉(特別是在舊建築翻新時)
    • 減少紅肉和加工肉類攝入
    • 使用防曬霜,避免過度陽光暴露
    • 接種疫苗預防致癌病毒(如HPV疫苗、HBV疫苗)
    • 安全處理化學品,遵循安全操作程序
    • 改善室內通風,減少室內空氣污染
  • 關注權威資訊
    • 定期查看IARC、WHO和香港衛生署的最新評估和建議
    • 對媒體報導的致癌物資訊保持批判性思考,尋找科學依據
    • 諮詢專業人士,如醫生、營養師或職業健康專家[^58]

9. 癌症可以完全預防嗎?

目前,科學界認為並非所有癌症都可以完全預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約30-50%的癌症病例是可以預防的。這意味著即使採取所有已知的預防措施,仍然有部分癌症可能發生。

癌症預防的限制因素包括:

  • 不可改變的風險因素
    • 年齡:癌症風險隨年齡增長而增加
    • 遺傳因素:某些遺傳基因突變增加癌症風險
    • 性別:某些癌症在特定性別中更常見
    • 種族:某些癌症在特定種族中發病率較高
  • 未知或尚未確定的風險因素
    • 科學研究仍在進行中,許多癌症的確切原因尚未完全明確
    • 可能存在尚未發現的致癌因素
    • 個體對致癌因素的反應存在差異
  • 隨機因素
    • 即使沒有明顯的風險因素,癌症仍可能由隨機基因突變引起
    • 某些癌症的發生可能部分歸因於機會,而非特定風險因素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預防措施沒有意義。通過採取已知的預防策略,可以顯著降低癌症風險:

  • 一級預防:預防癌症發生
    • 健康生活方式(戒菸、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限制酒精等)
    • 避免環境致癌物
    • 預防感染(如接種HPV疫苗、HBV疫苗)
    • 針對高危人群的特殊措施(如預防性手術)
  • 二級預防:早期發現癌症
    • 定期篩查(如乳腺癌篩查、結直腸癌篩查、宮頸癌篩查等)
    • 提高對癌症早期症狀的認識
    • 及時就醫檢查

總體而言,雖然不能保證完全預防癌症,但通過採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可以顯著降低癌症風險,並提高早期發現的可能性,從而改善治療效果和生存率[^59]。

10. 香港有哪些癌症篩查計劃?

香港政府和非政府組織提供多種癌症篩查計劃,旨在早期發現癌症,提高治療成功率。主要的癌症篩查計劃包括:

  • 香港女性乳腺癌篩查計劃
    • 目標人群:44-69歲女性
    • 篩查方法:雙視野乳腺X光造影檢查
    • 篩查頻率:每兩年一次
    • 收費:資助價港幣280元
    • 預約方式:可透過計劃網站或電話預約
    • 網址:www.breastscreen.gov.hk
  • 香港大腸癌篩查計劃
    • 目標人群:50-75歲香港居民
    • 篩查方法:初篩為免疫法糞便潛血測試(FIT),異常者進行大腸鏡檢查
    • 篩查頻率:每兩年一次FIT檢查
    • 收費:資助價港幣280元
    • 登記方式:可透過計劃網站或參與計劃的私家醫生登記
    • 網址:www.colonscreen.gov.hk
  • 宮頸癌篩查服務
    • 目標人群:25-64歲曾有性經驗的女性
    • 篩查方法:子宮頸抹片檢查或HPV DNA測試
    • 篩查頻率:子宮頸抹片每年一次(連續兩次正常後可改為每三年一次);HPV測試每五年一次
    • 提供機構:香港衛生署婦女健康中心、私家醫院和診所
    • 網址:www.fhs.gov.hk
  • 肝癌篩查建議
    • 目標人群:慢性乙肝或丙肝攜帶者、肝硬化患者、有肝癌家族史者、長期大量飲酒者
    • 篩查方法:腹部超聲波檢查和血清甲胎蛋白(AFP)測試
    • 篩查頻率:每6個月一次
    • 提供機構:公立醫院專科門診、私家醫院和診所
  • 肺癌篩查建議
    • 目標人群:55-74歲重度吸煙者(吸煙指數≥30包年)、50歲以上有肺癌家族史者、長期暴露於致癌物者
    • 篩查方法: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
    • 篩查頻率:每年一次
    • 提供機構:公立醫院胸肺科專科門診、私家醫院和診所
  • 前列腺癌篩查建議
    • 目標人群:50歲以上男性、45歲以上有前列腺癌家族史者、40歲以上攜帶BRCA1/2基因突變者
    • 篩查方法:前列腺特異抗原(PSA)血液測試和直腸指檢(DRE)
    • 篩查頻率:每年一次
    • 提供機構:公立醫院泌尿外科專科門診、私家醫院和診所

除了上述針對特定癌症的篩查計劃外,香港還有多家私立醫院和診所提供綜合性健康檢查套餐,包括多種癌症篩查項目。市民可根據自身年齡、性別、家族史和風險因素,選擇適合的篩查項目和頻率[^60]。

參考文獻

  1. 世界衛生組織 - WHO癌症預防指南

  2. 香港醫院管理局 - 香港癌症統計報告2024

  3. 香港癌症基金會 - 癌症患者心理支持服務指南

  4. 香港大學醫學院 - 癌症成因與風險因素研究

  5. 香港衛生署 - 香港癌症預防策略白皮書

  6. 維基百科 - 癌症條目

  7. 香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學術報告

  8.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 IARC癌症成因分類

  9. 香港衛生署 - 香港癌症篩查指南

  10. 香港醫院管理局 - 癌症患者支持服務目錄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