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癌症第三期可以活多久?醫學權威解析存活期關鍵因素與最新數據

癌症第三期可以活多久?醫學權威解析存活期關鍵因素與最新數據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2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癌症第三期可以活多久?醫學權威解析存活期關鍵因素與最新數據

當醫生宣布「癌症第三期」的診斷時,患者與家屬的腦海中往往瞬間湧現無數問號:「這是不是晚期?」「我還能活多久?」「還有治療的希望嗎?」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但透過醫學研究的數據積累與臨床經驗的總結,我們可以更理性地理解「癌症第三期存活期」背後的邏輯——存活期不是固定數字,而是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本文將以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的TNM分期標準、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NCI)的SEER數據庫、權威臨床試驗(如PACIFIC研究、MOSAIC研究)等為基礎,詳細解析影響癌症第三期存活期的關鍵因素,提供不同癌症類型的第三期存活數據,並給出提升存活機率的實用建議。無論你是患者本人還是家屬,這篇文章都能幫助你更清晰地面對接下來的治療路徑。

一、什麼是癌症第三期?先搞懂「分期」的意義

要理解癌症第三期的存活期,首先需要明白「癌症分期」的作用——它是醫生判斷病情進展、制定治療方案、預測預後的核心依據。目前全球最常用的分期系統是TNM分期(由AJCC與國際抗癌聯盟UICC共同制定),其中:

  • T(Tumor):代表腫瘤的大小與侵犯深度(如T1是小腫瘤,T4是腫瘤侵犯到鄰近重要器官);
  • N(Node):代表區域淋巴結轉移情況(如N0是無淋巴結轉移,N3是多組淋巴結轉移);
  • M(Metastasis):代表遠處轉移(如M0是無遠處轉移,M1是有肝、肺、骨等遠處轉移)。

癌症第三期的核心特徵:腫瘤已侵犯鄰近組織或出現區域淋巴結轉移,但尚未發生遠處轉移(M0)。換句話說,第三期屬於「局部晚期」,不同於第四期(遠處轉移,晚期),仍有機會通過局部治療(手術、放療)結合全身治療(化療、靶向、免疫)控制病情。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癌症的第三期定義差異很大

  • 例如肺癌第三期:IIIA期是T1-3N2M0(腫瘤侵犯肺門或縱隔淋巴結),IIIB期是T1-4N3M0(腫瘤侵犯鎖骨上淋巴結);
  • 結腸癌第三期:主要依據淋巴結轉移數目(N1是1-3個淋巴結轉移,N2是≥4個),無論腫瘤大小(T1-4);
  • 乳腺癌第三期:IIIA期是腫瘤≤5cm且有4-9個淋巴結轉移,IIIC期是≥10個淋巴結轉移。

準確的分期需要結合影像學檢查(CT、MRI、PET-CT)、病理活檢與手術探查結果,這也是為什麼醫生會反覆強調「分期要精確」——因為它直接影響存活期的預測與治療方案的選擇。

二、影響癌症第三期存活期的6大關鍵因素

「癌症第三期可以活多久?」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以下6個核心因素,它們相互作用,共同決定了患者的預後:

1. 癌症類型:不同癌症的「生物學特性」差異巨大

癌症的類型是影響存活期的最關鍵因素,因為不同癌症的生長速度、轉移能力、對治療的敏感性完全不同。例如:

  • 甲狀腺乳頭狀癌:屬於「惰性癌症」,即使發展到第三期(侵犯周圍組織或淋巴結轉移),5年存活率仍高達80%以上(SEER 2023數據);
  • 胰腺癌:被稱為「癌王」,第三期患者(腫瘤侵犯腹腔動脈或腸系膜上動脈,無法手術)的中位存活期僅6-12個月(PRODIGE 4/ACCORD 11研究);
  • 非小細胞肺癌:第三期患者接受規範治療後,5年存活率約15-33%(PACIFIC研究);
  • 乳腺癌:第三期患者的5年存活率約50-80%(取決於激素受體與HER2狀態)。

簡單來說,惰性癌症的存活期更長,惡性程度高的癌症存活期更短。因此,確診第三期後,首先要明確「癌症的病理類型」——這是預測存活期的第一步。

2. 腫瘤的擴散程度:「局部侵犯」與「淋巴結轉移」的範圍

即使是同一種癌症,第三期的不同亞期(如IIIA、IIIB、IIIC)存活期也有明顯差異,核心原因是腫瘤的擴散範圍不同

  • 例如肺癌IIIA期(N2淋巴結轉移)的5年存活率約20%,而IIIC期(N3淋巴結轉移)僅約10%(SEER數據);
  • 結腸癌IIIA期(1-3個淋巴結轉移)的5年存活率約74%,而IIIC期(≥7個淋巴結轉移)僅約44%(MOSAIC研究)。

此外,腫瘤是否侵犯重要器官(如肺癌侵犯心臟、大血管,結腸癌侵犯膀胱)也會影響存活期——侵犯重要器官的患者,手術難度更高,復發風險更大。

3. 病理分級:腫瘤細胞的「惡性程度」

病理分級(G分級)是評估腫瘤細胞「異常程度」的指標,分為G1(高分化,接近正常細胞)、G2(中分化)、G3(低分化)、G4(未分化):

  • 高分化(G1):細胞生長慢,轉移風險低,存活期長;
  • 低分化(G3/G4):細胞形態異常,生長快,易轉移,存活期短。

例如,胃癌第三期患者中,G1的5年存活率約50%,而G3僅約20%(日本胃癌學會數據)。因此,病理報告中的「分級」是預測存活期的重要參考。

4. 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體能狀態」決定治療耐受性

患者的年齡、基礎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體能狀態(ECOG評分)直接影響治療的選擇與效果:

  • ECOG評分0分:正常活動,無症狀;
  • ECOG評分1分:能輕度活動,有輕微症狀;
  • ECOG評分2分:需要卧床半天,日常生活需協助;
  • ECOG評分3-4分:幾乎完全卧床,生活無法自理。

研究顯示,肺癌第三期患者中,ECOG 0分的5年存活率約25%,而ECOG 2分僅約5%(RTOG 9410研究)。因為體能狀態好的患者更能耐受化療、放療等強化治療,從而獲得更長的存活期。

5. 治療的及時性與規範性:「綜合治療」是關鍵

癌症第三期的治療原則是「局部控制+全身治療」的綜合策略,治療的及時性(如術後1個月內開始輔助化療)與規範性(如按照NCCN指南選擇方案)直接影響存活期:

  • 例如結腸癌第三期患者,術後接受輔助化療(FOLFOX方案)的5年存活率約70%,而未接受輔助化療的僅約50%(MOSAIC研究);
  • 肺癌第三期患者,接受同步放化療+免疫鞏固治療(度伐利尤單抗)的5年存活率約33%,而僅接受同步放化療的僅約15%(PACIFIC研究)。

相反,延遲治療或隨意更改治療方案(如拒絕化療)會顯著降低存活機率。

6. 分子標誌物:「精準治療」的核心依據

隨著精準醫學的發展,分子標誌物(如EGFR、HER2、PD-L1)已成為預測存活期的重要指標——它們決定了患者是否能從靶向治療或免疫治療中獲益:

  • 肺癌EGFR突變:第三期患者接受靶向治療(如奧希替尼)的中位無進展存活期(PFS)約18.9個月,而化療僅約10.2個月(FLAURA研究);
  • 乳腺癌HER2陽性:第三期患者接受曲妥珠單抗+化療的10年無病存活率約73%,而僅接受化療的僅約58%(NSABP B-31研究);
  • 肺癌PD-L1表達≥50%:第三期患者接受免疫治療的存活期比PD-L1陰性患者長2倍以上(CheckMate 77T研究)。

因此,確診第三期後,建議盡快做基因檢測或生物標誌物檢查,以指導精準治療。

三、不同癌症類型的第三期存活數據:用數據說話

為了更直觀地理解「癌症第三期可以活多久」,我們整理了常見癌症的第三期存活數據(來源:SEER 2023、NCCN 2024、權威臨床試驗):

1. 肺癌:非小細胞肺癌(NSCLC)vs 小細胞肺癌(SCLC)

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第三期患者的存活期差異較大:

  • 非小細胞肺癌(NSCLC)
  • IIIA期:5年存活率約20-30%(接受同步放化療+免疫鞏固);
  • IIIB期:5年存活率約15-25%;
  • IIIC期:5年存活率約10-15%。
  • 小細胞肺癌(SCLC)
  • 第三期(局限期):同步放化療後的5年存活率約10-15%,比NSCLC低,因為SCLC生長更快,易轉移。

關鍵提醒:NSCLC患者一定要做PD-L1表達檢測,PD-L1≥50%的患者接受免疫治療效果更好。

2. 乳腺癌:激素受體與HER2狀態決定預後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第三期患者的存活期與分子分型密切相關:

  • Luminal A型(ER+/PR+,HER2-):5年存活率約70-80%,對內分泌治療敏感;
  • Luminal B型(ER+/PR+,HER2+或Ki-67高):5年存活率約60-70%,需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
  • HER2陽性型(ER-,PR-,HER2+):5年存活率約50-60%,曲妥珠單抗顯著提高存活率;
  • 三陰性型(ER-,PR-,HER2-):5年存活率約40-50%,惡性程度最高,近年來免疫治療(如帕博利珠單抗)已顯示療效。

關鍵提醒:乳腺癌第三期患者建議做新輔助治療(術前化療/靶向治療),以提高手術切除率。

3. 結直腸癌:淋巴結轉移數目是核心指標

結直腸癌是香港第二常見的癌症,第三期患者的存活期主要取決於淋巴結轉移數目:

  • IIIA期(N1a,1-3個淋巴結轉移):5年存活率約74%;
  • IIIB期(N1b,4-6個淋巴結轉移):5年存活率約65%;
  • IIIC期(N2,≥7個淋巴結轉移):5年存活率約44%。

關鍵提醒:結直腸癌第三期患者術後必須接受輔助化療(FOLFOX或CAPEOX方案),以降低復發風險。

4. 胃癌:手術+輔助放化療是標準

胃癌的第三期患者存活期與手術徹底性密切相關:

  • IIIA期:5年存活率約50%(接受D2根治術+輔助放化療);
  • IIIB期:5年存活率約35%;
  • IIIC期:5年存活率約20%。

關鍵提醒:胃癌第三期患者建議選擇有經驗的外科醫生進行D2根治術(切除全部胃或部分胃+區域淋巴結清扫),這是提高存活率的關鍵。

5. 胰腺癌:「癌王」的第三期存活期最短

胰腺癌的惡性程度極高,第三期患者(局部晚期,無法手術)的中位存活期僅6-12個月:

  • 接受FOLFIRINOX方案(奧沙利鉑+伊立替康+5-FU+亞葉酸鈣)的中位存活期約11.1個月;
  • 接受吉西他濱+白蛋白紫杉醇的中位存活期約8.5個月。

關鍵提醒:胰腺癌第三期患者建議參加臨床試驗,以獲得最新的治療方法(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

四、治療如何改變癌症第三期的存活期?

癌症第三期的治療目標是「徹底清除腫瘤」或「長期控制病情」,以下是幾種核心治療方式對存活期的影響:

1. 手術:可切除第三期癌症的「基石」

對於可切除的第三期癌症(如結直腸癌、乳腺癌、胃癌),手術是唯一可能治癒的方法。手術的徹底性(如結直腸癌的「R0切除」,即切緣無腫瘤殘留)直接影響存活期:

  • 結直腸癌第三期患者,R0切除的5年存活率約70%,而R1切除(切緣有殘留)僅約30%(MOSAIC研究);
  • 乳腺癌第三期患者,保乳手術+放療的存活率與全乳切除術相當(NSABP B-06研究)。

2. 化療:全身控制腫瘤的「武器」

化療分為新輔助化療(術前)與輔助化療(術後):

  • 新輔助化療:用於縮小腫瘤,提高手術切除率(如乳腺癌第三期的TAC方案);
  • 輔助化療:用於消滅術後殘存的腫瘤細胞,降低復發風險(如結直腸癌的FOLFOX方案)。

研究顯示,結直腸癌第三期患者接受輔助化療後,復發風險降低約40%(MOSAIC研究)。

3. 放療:局部控制腫瘤的「補充」

放療用於不可切除的第三期癌症(如肺癌、食管癌)或術後殘留的腫瘤

  • 肺癌第三期患者,同步放化療(化療+放療同時進行)的中位存活期比序貫放化療(先化療後放療)長3個月(RTOG 9410研究);
  • 乳腺癌第三期患者,術後放療可降低局部復發風險約50%(EBCTCG meta分析)。

4. 靶向治療:針對「變異基因」的精準攻擊

靶向治療是「精準醫學」的核心,僅用於有特定分子標誌物的患者:

  • 肺癌EGFR突變:奧希替尼可將中位無進展存活期從10.2個月延長至18.9個月(FLAURA研究);
  • 乳腺癌HER2陽性:曲妥珠單抗可將10年無病存活率從58%提高至73%(NSABP B-31研究);
  • 結直腸癌RAS野生型:西妥昔單抗可提高轉移性結直腸癌的客觀緩解率(ORR)至50%以上(CRYSTAL研究)。

5. 免疫治療:喚醒免疫系統對抗腫瘤

免疫治療(如PD-1/PD-L1抑製劑)是近年來肺癌、乳腺癌等癌症治療的「突破」:

  • 肺癌第三期:度伐利尤單抗(PD-L1抑製劑)用於同步放化療後的鞏固治療,將5年存活率從15%提高至33%(PACIFIC研究);
  • 乳腺癌三陰性:帕博利珠單抗(PD-1抑製劑)用於新輔助治療,將病理完全緩解率(pCR)從21%提高至45%(KEYNOTE-522研究)。

6. 姑息治療:不是「放棄治療」,而是「提高生活品質」

姑息治療的目標是緩解症狀(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提高生活品質,並不縮短存活期——相反,研究顯示,晚期癌症患者接受姑息治療後,中位存活期比不接受的長2.7個月(JAMA研究)。

對於癌症第三期患者,姑息治療應與抗腫瘤治療同時進行,例如:

  • 疼痛:用阿片類藥物(如嗎啡)緩解;
  • 呼吸困難:用氧療或支氣管擴張劑;
  • 營養不良:用腸內營養或靜脈營養支持。

五、如何提升癌症第三期的存活機率?6個實用建議

雖然癌症第三期的預後不如早期,但透過以下6個方法,仍可以顯著提升存活機率:

1. 尋求「多學科會診(MDT)」的權威團隊

癌症第三期的治療需要外科、腫瘤內科、放療科、病理科等多科室的配合,MDT團隊能制定最規範的治療方案。例如:

  • 香港的養和醫院腫瘤中心、瑪麗醫院腫瘤部均有成熟的MDT團隊;
  • 內地的北京協和醫院、上海腫瘤醫院也提供MDT服務。

2. 積極配合治療,不要隨意中斷

化療、放療等治療的副作用可能讓患者感到痛苦,但堅持完成療程是提高存活率的關鍵。如果副作用嚴重,可以與醫生溝通調整劑量或更換方案,不要自行中斷治療。

3. 定期復查,早發現復發或轉移

癌症第三期的復發風險較高,定期復查能早發現復發或轉移,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 肺癌:治療後前2年每3個月復查CT、腫瘤標誌物(CEA、CYFRA21-1);
  • 乳腺癌:治療後前2年每4-6個月復查乳腺超聲、腫瘤標誌物(CA15-3);
  • 結直腸癌:治療後前2年每3-6個月復查結腸鏡、CT。

4. 調整生活習慣,增強體質

  • 飲食:多吃蔬菜(如西蘭花、菠菜)、水果(如藍莓、蘋果)、全谷物(如燕麥、糙米),少吃紅肉(如牛肉、羊肉)、加工肉(如香腸、培根);
  • 運動:根據體能狀態選擇適當的運動,如散步(每天30分鐘)、瑜伽(每周3次),增強免疫力;
  • 戒煙戒酒:吸煙會增加肺癌、喉癌的復發風險,飲酒會損害肝臟,影響治療效果。

5. 管理情緒,保持積極心態

癌症患者的情緒問題(如焦慮、抑鬱)會影響免疫系統,降低治療效果。以下方法可以幫助管理情緒:

  • 心理諮詢:尋找專業的心理醫生做認知行為療法(CBT);
  • 支持團體:加入癌症支持團體(如香港癌症基金會的「彩虹之家」),與其他患者交流經驗;
  • 放鬆技巧:學習冥想、深呼吸,緩解壓力。

6. 參與臨床試驗,獲得最新治療

臨床試驗是測試新藥或新治療方案的研究,符合條件的患者可以免費獲得最新的治療方法。例如:

  • 香港中文大學癌症研究所正在進行「第三期肺癌免疫治療臨床試驗」;
  • 美國臨床試驗資料庫(ClinicalTrials.gov)有大量針對癌症第三期的研究。

六、常見問題解答(Q&A)

以下是患者與家屬最常問的10個問題,根據醫學權威資料解答:

Q1:癌症第三期等於晚期嗎?

A:不等於。第三期是「局部晚期」,尚未發生遠處轉移(如肝、肺、骨轉移);第四期才是「晚期」(有遠處轉移)。第三期仍有機會通過治療控制病情,而第四期的治療目標主要是延長存活期、提高生活品質。

Q2:癌症第三期還能手術嗎?

A:取決於癌症類型與擴散範圍:

  • 可手術:結直腸癌第三期(無遠處轉移)、乳腺癌第三期(腫瘤可切除);
  • 不可手術:肺癌IIIC期(侵犯鎖骨上淋巴結)、胰腺癌第三期(侵犯腹腔動脈)。

Q3:癌症第三期化療會很痛苦嗎?

A:現代化療的副作用已大幅減輕,醫生會使用支持治療藥物(如止吐藥、升白藥、保護肝腎的藥物)緩解副作用。大部分患者可以耐受化療,只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副作用(如發熱、感染)。

Q4:癌症第三期存活期超過10年的案例多嗎?

A:取決於癌症類型:

  • 甲狀腺乳頭狀癌第三期:約60%的患者存活超過10年;
  • 乳腺癌第三期:約30-50%的患者存活超過10年;
  • 胰腺癌第三期:幾乎沒有人存活超過10年。

Q5:家人癌症第三期,我該怎麼幫助他?

A

  • 情感支持:多陪伴,傾聽他的感受,不要說「別害怕」「一定會好的」這類空話;
  • 治療協助:幫他整理病歷,陪他復查,提醒他按時服藥;
  • 生活照顧:準備營養均衡的飲食,協助他完成日常活動(如洗澡、穿衣);
  • 自我照顧:照顧患者的同時,也要照顧自己的情緒,避免 burnout。

Q6:癌症第三期復發率高嗎?

A:取決於癌症類型與治療:

  • 結直腸癌第三期:復發率約30-40%,接受輔助化療後降至20%;
  • 肺癌第三期:復發率約50-70%,接受免疫鞏固治療後降至30%;
  • 乳腺癌第三期:復發率約40-60%,接受靶向治療後降至20%。

Q7:癌症第三期可以治癒嗎?

A:部分可以:

  • 甲狀腺乳頭狀癌第三期:治癒率約80%;
  • 乳腺癌第三期:治癒率約50-70%;
  • 結直腸癌第三期:治癒率約40-60%。 治癒的關鍵是「早期診斷、規範治療」。

Q8:癌症第三期患者的生活品質怎麼樣?

A:透過姑息治療與支持治療,大部分患者可以保持較好的生活品質:

  • 疼痛:用阿片類藥物控制,很少出現難以忍受的疼痛;
  • 呼吸困難:用氧療或支氣管擴張劑緩解;
  • 營養不良:用腸內營養支持,維持體重。

Q9:癌症第三期需要做基因檢測嗎?

A:建議做,尤其是以下癌症:

  • 肺癌:檢測EGFR、ALK、ROS1、PD-L1;
  • 乳腺癌:檢測HER2、BRCA1/2;
  • 結直腸癌:檢測RAS、BRAF。 基因檢測可以指導精準治療,提高治療效果。

Q10:癌症第三期患者可以工作嗎?

A:如果體能狀態好(ECOG 0-1分),工作強度不大(如辦公室工作),可以繼續工作。工作有助於保持心理狀態,減少孤獨感,但要避免過度勞累,不要熬夜或加班。

七、參考文獻

  1.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 8th Edition - 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 ^1
  2. SEER Cancer Statistics Review 2023 - 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 ^2
  3. PACIFIC Study: Durvalumab after Chemoradiotherapy in Stage III NSCLC - NEJM ^3
  4. NCCN Guidelines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2024 - 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 ^4
  5. MOSAIC Study: Oxaliplatin-based 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colon cancer - NEJM ^5
  6.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2022年報告 - 香港衛生署 ^6
  7.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 2024年癌症治療指引 -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 ^7
  8. 世界衛生組織(WHO)癌症治療手冊 2023 - WHO ^8
  9. ESMO Guidelines for Breast Cancer 2024 - 歐洲腫瘤內科學會 ^9
  10. PRODIGE 4/ACCORD 11 Study: FOLFIRINOX versus gemcitabine for metastatic pancreatic cancer - NEJM ^10
  11. NSABP B-31 Study: Trastuzumab plus 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 NEJM ^11
  12. FLAURA Study: Osimertinib in untreated EGFR-mutated advanced NSCLC - NEJM ^12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