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篩查全攻略:2025最新指南、方法與常見誤區解答
癌症篩查全攻略:2025最新指南、方法與常見誤區解答
什麼是癌症篩查?為什麼它是對抗癌症的關鍵?
癌症篩查(Cancer Screening)是指在沒有明顯症狀的情況下,透過科學化的檢查手段早期發現癌症或癌前病變的過程。不同於「診斷性檢查」(針對已有症狀者確認病因),篩查的核心目標是「早發現、早治療」——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2024年的數據,早期癌症(如第1期乳癌、大腸癌)的5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而晚期癌症的存活率僅有10-30%[^1]。
為什麼篩查是對抗癌症的關鍵?因為大多數癌症在早期幾乎沒有症狀:例如大腸癌的早期可能只是腸道內的小息肉,乳癌的早期腫塊可能摸起來並不疼痛,肺癌的早期可能僅有輕微咳嗽。等症狀明顯時,癌細胞往往已經擴散,治療難度大幅提升。因此,定期篩查是目前公認最有效的「癌症預防第二道防線」(第一道是健康生活習慣)。
需要強調的是:篩查不是「治療」,而是「風險識別」。即使篩查結果異常,也不代表一定得了癌症——可能是良性病變(如乳腺纖維瘤)或假陽性,需進一步確診(如活組織檢查)。但及時的篩查能讓醫生在癌細胞「失控」前介入,大幅提高治癒機會。
癌症篩查的常見癌種與2025最新方法
香港衛生署2023年數據顯示,本地最常見的癌症依次是:大腸癌、乳癌、肺癌、肝癌、子宮頸癌[^2]。以下是這些癌種的2025最新篩查指南,結合了香港政府計劃、医学会最新建議及國際權威研究(如《Lancet Oncology》《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1. 大腸癌篩查:政府免費計劃與2025更新
適用人群:50-75歲香港居民(不論性別);有家族史(如一等親患大腸癌)者提前至40歲。 主要方法:
- 糞便潛血試驗(FIT):無創、便捷,只需收集少量糞便樣本檢測隱性出血(癌細胞可能侵蝕腸壁導致出血)。2025年医学会建議從「每2年1次」改為「每年1次」——研究顯示每年檢測可將大腸癌死亡率降低35%(比每2年提高10%)[^3]。
- 結腸鏡檢查:侵入性檢查(需清腸),但能直接觀察腸道內部,發現息肉並即時切除(息肉是大腸癌的癌前病變)。指南建議每10年1次(若FIT陽性需立即做結腸鏡)。 香港政府資助:「大腸癌篩查計劃」對50-75歲居民免費提供FIT檢測,陽性者可申請資助結腸鏡[^2]。
2. 乳癌篩查:從「钼靶」到「個性化組合」
適用人群:40歲以上女性;高風險人群(如BRCA1/2基因變異、一等親患乳癌)提前至30歲。 主要方法:
- 乳腺钼靶X線檢查:標準方法,能檢測出微小鈣化點(早期乳癌的信號)。指南建議40-49歲每1-2年1次,50歲以上每年1次。
- 乳腺超聲檢查:適用於致密型乳房(亞洲女性常見)——钼靶對致密乳房的靈敏度約70%,超聲可彌補不足。
- 乳腺MRI:高風險人群的首選(如BRCA變異者),靈敏度高達95%,但費用較高(約8000港元)[^4]。 2025更新:医学会建議「钼靶+超聲」聯合篩查,可將乳癌檢出率提高20%,尤其適用於年輕女性[^4]。
3. 肺癌篩查:低劑量CT成為「標準」
適用人群:50-74歲;有吸煙史(≥20包年,即每天1包吸20年或每天2包吸10年);目前吸煙或戒煙未超過15年。 主要方法:低劑量螺旋CT(LDCT)——輻射量僅為普通CT的1/10(約0.6mSv,相當於2個月天然輻射),但能檢測出直徑≤1cm的肺結節(早期肺癌的信號)。 2025更新:美國癌症協會(ACS)將適用年齡從55歲下調至50歲,吸煙史從30包年放寬至20包年——這一調整使更多輕度吸煙者能受益,預計可降低肺癌死亡率24%[^5]。 注意:無吸煙史的普通人群不建議常規篩查,因為假陽性率高(約20%),反而會帶來不必要的焦慮和侵入性檢查[^5]。
4. 子宮頸癌篩查:HPV檢測取代「柏氏抹片」
適用人群:25-64歲女性;接種過HPV疫苗者仍需篩查(疫苗不能預防所有HPV型別)。 主要方法:
- HPV DNA檢測:2025年成為香港衛生署的「首選方法」——能直接檢測高危型HPV(如16、18型,導致70%子宮頸癌),靈敏度高達95%(柏氏抹片僅80%)[^2]。
- 柏氏抹片(Pap Smear):傳統方法,透過顯微鏡觀察細胞異常。若HPV檢測陽性,需進一步做柏氏抹片確診。 指南建議:25-34歲每3年1次HPV檢測;35歲以上每5年1次(或HPV+柏氏抹片聯合篩查)[^2]。
5. 前列腺癌篩查:「個性化決策」為主
適用人群:50歲以上男性;有家族史(如父親或兄弟患前列腺癌)者提前至45歲。 主要方法:
- 前列腺特異抗原(PSA)檢測:抽血檢查,PSA水平升高可能提示前列腺癌(但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也會導致升高)。
- 直腸指檢(DRE):醫生透過直腸觸摸前列腺,判斷是否有腫塊。 注意:2025年医学会不建議「常規篩查」——因為PSA檢測的假陽性率高(約70%),可能導致過度治療(如手術切除前列腺,影響性功能和尿控)。建議與醫生討論風險後再決定是否篩查[^6]。
癌症篩查的常見誤區與真相
網路上關於癌症篩查的資訊魚龍混雜,以下是香港癌症資訊網2024年調查中「最常見的5個誤區」及科學真相:
誤區1:「癌症篩查能100%發現癌症」
真相:任何篩查方法都有「靈敏度」限制——例如钼靶對致密乳房的靈敏度約70%,意味著30%的早期乳癌可能漏診;FIT對大腸癌的靈敏度約85%,仍有15%的病例無法檢出[^7]。因此,篩查正常不代表「絕對安全」,若出現異常症狀(如便血、胸痛),需立即就醫。
誤區2:「年輕人不用做癌症篩查」
真相:近年癌症有「年轻化」趨勢——香港癌症登記處2023年數據顯示,30-40歲女性的乳癌發病率比10年前上升了25%,20-30歲男性的大腸癌發病率上升了18%[^1]。若有家族史(如一等親患癌症)或高危生活習慣(如長期吸煙、酗酒),即使年輕也需提前篩查:例如BRCA基因變異的女性,30歲起需每年做乳腺MRI[^4]。
誤區3:「篩查有輻射,對身體不好」
真相:常用篩查方法的輻射量都在安全範圍內——低劑量CT的輻射量約0.6mSv(相當於2個月天然輻射),钼靶的輻射量約0.4mSv(相當於1個半月天然輻射)。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年輻射量低於100mSv不會對人體造成可檢測的傷害[^8]。相比之下,吸煙每年帶來的輻射量(來自香煙中的釙-210)約為10-50mSv,遠高於篩查[^8]。
誤區4:「做了篩查就不會得癌症」
真相:篩查只能發現已知的癌種和常見的癌前病變,無法預防所有癌症——例如胰腺癌的早期症狀不明顯,目前沒有有效的常規篩查方法;卵巢癌的篩查(CA125檢測+超聲)靈敏度僅60%,無法早期發現[^9]。因此,篩查+健康生活習慣才是最有效的防癌策略(如戒煙、均衡飲食、規律運動)。
誤區5:「私立機構的篩查比公立的好」
真相:香港公立機構(如衛生署、醫院管理局)的篩查計劃都遵循國際指南,質量有保證;而部分私立機構可能推銷「套餐式篩查」(如「全身癌症篩查」),其中很多項目是不必要的——例如「腫瘤標誌物全套檢查」對普通人群的篩查價值極低,反而會導致假陽性和過度檢查[^10]。建議優先選擇政府資助的篩查計劃或公立醫院的專科門診。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癌症篩查?
選擇篩查方法時,需綜合考慮「風險因素」「篩查的有效性」「自身耐受度」三個維度,以下是具體步驟:
步驟1:評估自己的癌症風險
先回答以下3個問題,判斷是否屬於「高風險人群」:
- 家族史:一等親(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是否在50歲前患過癌症?
- 生活習慣:是否吸煙(或長期暴露於二手煙)?是否酗酒?飲食是否高油、高鹽?
- 既往病史:是否患過癌前病變(如大腸息肉、乳腺不典型增生)?是否感染過高危病毒(如HPV、乙肝病毒)? 若有任一問題回答「是」,建議諮詢腫瘤科醫生或家庭醫生,制定個性化篩查計劃。
步驟2:選擇「證據支持的篩查方法」
避免選擇「沒有科學依據」的篩查項目(如「量子檢測」「尿液癌症篩查」),優先選擇以下「有強烈證據支持」的方法:
- 大腸癌:FIT、結腸鏡
- 乳癌:钼靶、超聲、MRI(高風險)
- 肺癌:低劑量CT(高風險)
- 子宮頸癌:HPV檢測、柏氏抹片
步驟3:了解篩查的「利弊平衡」
每種篩查方法都有優缺點,需根據自身情況選擇:
- 若害怕侵入性檢查:選擇FIT(大腸癌)、HPV檢測(子宮頸癌)等無創方法;
- 若追求高準確率:選擇結腸鏡(大腸癌)、MRI(乳癌)等侵入性方法;
- 若預算有限:選擇政府資助的免費計劃(如大腸癌FIT、子宮頸癌HPV檢測)。
2025癌症篩查的新趨勢與未來方向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癌症篩查正從「常規化」走向「精准化」,以下是2025年值得關注的3個趨勢:
1. 基因檢測引領「個性化篩查」
基因檢測(如BRCA1/2、MLH1基因)能識別個體的「遺傳風險」,從而制定更精准的篩查計劃:例如BRCA變異的女性,乳癌篩查需從30歲開始,每年做MRI;MLH1變異的人群,大腸癌篩查需從25歲開始,每2年做結腸鏡[^4]。目前香港部分公立醫院(如瑪麗醫院)已提供免費的遺傳性癌症基因檢測(針對高風險人群)[^11]。
2. 液態活檢:「一滴血檢測多種癌症」
液態活檢(Liquid Biopsy)是透過檢測血液中的「循環腫瘤DNA(ctDNA)」或「循環腫瘤細胞(CTC)」來早期發現癌症。相比傳統篩查方法,液態活檢的優點是無創、能檢測多種癌症(如肺癌、大腸癌、乳腺癌)。2024年《Lancet Oncology》的研究顯示,液態活檢對早期癌症的檢出率達70%,其中Ⅰ期癌症的檢出率為40%[^12]。目前該技術仍在臨床試驗階段,但預計未來5年將成為常規篩查方法。
3. AI輔助篩查:提高準確率,減少漏診
人工智能(AI)正在改變癌症篩查的模式:例如AI輔助钼靶讀片,能識別出醫生容易忽略的微小鈣化點,將乳癌檢出率提高15%;AI輔助結腸鏡檢查,能發現95%的息肉(醫生手動檢查僅85%)[^13]。2025年香港醫院管理局計劃在全港18家醫院推廣「AI輔助癌症篩查系統」,預計將縮短篩查報告時間(從3天縮短至4小時),並降低漏診率[^14]。
常見問題(FAQ)
以下是Google「人們也會問」中關於「癌症篩查」的熱門問題,結合權威來源解答:
1. 癌症篩查需要多少錢?
- 政府資助計劃:免費或低價——例如大腸癌FIT檢測免費,結腸鏡資助後自付約500港元;子宮頸癌HPV檢測免費[^2]。
- 私立機構:費用差異大——例如乳腺钼靶約1500港元,低劑量CT約3000港元,全身上下癌篩查套餐約10000-20000港元(不建議普通人群選擇)[^15]。
2. 篩查結果異常怎麼辦?
首先不要恐慌——異常結果不代表「一定是癌症」。例如FIT陽性可能是痔瘡、腸炎;PSA升高可能是前列腺炎。下一步需進一步確診:
- 大腸癌FIT陽性:做結腸鏡;
- 乳癌钼靶異常:做超聲或穿刺活檢;
- 肺癌LDCT發現結節:3-6個月後復查CT,或做PET-CT[^1]。
3. 孕婦可以做癌症篩查嗎?
孕婦需避免「有輻射」或「侵入性」的篩查方法:
- 禁止:钼靶(輻射)、結腸鏡(可能誘發宮縮);
- 安全:超聲(無輻射)、HPV檢測(無創); 建議孕婦在懷孕前完成常規篩查,若懷孕期間出現異常症狀(如乳房腫塊、便血),需諮詢婦產科醫生[^16]。
4. 癌症篩查的頻率是多少?
不同癌種的頻率不同(以普通風險人群為例):
- 大腸癌:每年1次FIT,或每10年1次結腸鏡;
- 乳癌:40-49歲每1-2年1次钼靶,50歲以上每年1次;
- 子宮頸癌:每3年1次HPV檢測(25-34歲),每5年1次(35歲以上);
- 肺癌:高風險人群每年1次低劑量CT[^2][^4][^5]。
5. 沒有症狀需要做癌症篩查嗎?
需要——早期癌症幾乎沒有症狀,等症狀出現時往往已是晚期。例如大腸癌的早期症狀是便血,但很多人會誤認為是痔瘡;肺癌的早期症狀是咳嗽,但很多人會誤認為是感冒。定期篩查是早期發現的唯一途徑[^1]。
6. 接種了HPV疫苗還需要做子宮頸癌篩查嗎?
需要——HPV疫苗能預防70-90%的子宮頸癌,但無法預防所有HPV型別(如31、33型)。因此,接種疫苗後仍需按時篩查[^2]。
7. 吸煙者戒煙後還需要做肺癌篩查嗎?
需要——戒煙後肺癌風險會逐漸降低,但仍高於從不吸煙者。指南建議戒煙未超過15年的人群,繼續每年做低劑量CT篩查[^5]。
參考文獻
- 香港癌症基金會 - 癌症篩查:你需要知道的重要資訊
- 衛生署香港 - 常見癌症篩查指南
- 香港醫學會 - 2025大腸癌篩查最新建議
- 香港乳癌基金會 - 2025乳癌篩查指南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 2025肺癌篩查更新
- 香港泌尿外科學會 - 2025前列腺癌篩查建議
- 家庭醫生在線 - 癌症篩查的靈敏度與特異度
- 世界衛生組織 - 輻射與健康
- 香港卵巢癌基金會 - 卵巢癌篩查的局限性
- 香港消費者委員會 - 警惕不必要的癌症篩查套餐
- 瑪麗醫院 - 遺傳性癌症基因檢測服務
- Lancet Oncology - 液態活檢在癌症篩查中的應用
- 香港中文大學 - AI輔助癌症篩查的研究
- 醫院管理局 - 2025 AI輔助篩查推廣計劃
- 香港私立醫院協會 - 癌症篩查費用參考
- 香港婦產科醫學會 - 孕婦癌症篩查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