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癌症血液篩檢:早期發現的關鍵與香港資源指南

癌症血液篩檢:早期發現的關鍵與香港資源指南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6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癌症血液篩檢:早期發現的關鍵與香港資源指南

本文僅供科普參考,不構成醫療建議。如有健康疑慮,請諮詢註冊醫生。

什麼是癌症血液篩檢?

癌症血液篩檢是一種通過分析血液樣本來檢測可能存在癌症的檢查方法。這種非侵入性的篩檢方式能夠識別血液中的特定生物標誌物,這些標誌物可能表明體內存在癌細胞或癌前病變。與傳統的組織活检相比,血液篩檢具有創傷小、風險低、重複性高等優點,使其成為癌症早期發現的重要工具1

血液篩檢的科學基礎在於,當人體內存在腫瘤時,癌細胞會釋放特定的物質到血液中,這些物質被稱為腫瘤標誌物。通過檢測這些標誌物的存在和濃度,醫生可以評估患者患癌的風險,並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檢查2

現代癌症血液篩檢技術已經發展到可以檢測多種類型的生物標誌物,包括: - 腫瘤抗原:如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等 - 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等 - 循環腫瘤DNA(ctDNA):癌細胞釋放到血液中的DNA片段 - 循環腫瘤細胞(CTC):從原發腫瘤脫落並進入血液的癌細胞 - 外泌體:由細胞釋放的微小囊泡,含有蛋白質、核酸等物質

這些先進的檢測技術大大提高了癌症早期發現的可能性,為患者提供了更早治療的機會,從而顯著提高了治療成功率和生存率3

香港癌症統計與趨勢

根據《香港癌症統計報告2024》,癌症仍然是香港的主要死因之一。2023年,香港共有超過35,000例新診斷的癌症病例,其中約15,000人死於癌症。這意味著平均每天約有96人被診斷患有癌症,41人死於癌症4

在香港,最常見的癌症類型包括: 1. 大腸癌:佔所有癌症診斷的17.8% 2. 肺癌:佔15.6% 3. 乳腺癌:佔12.3% 4. 前列腺癌:佔11.2% 5. 肝癌:佔8.7%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高發癌症中的多種都可以通過血液篩檢進行早期檢測,特別是大腸癌、肝癌和前列腺癌5

報告還顯示,香港的癌症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這主要是由於人口老化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然而,與此同時,癌症的死亡率卻在下降,這得益於早期檢測技術的進步和治療方法的改善。數據表明,通過早期發現,許多癌症的五年生存率可以顯著提高。例如,早期發現的大腸癌患者五年生存率超過90%,而晚期發現的則不足10%6

香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也指出,香港地區的癌症發病存在一些特點,例如: - 肝癌發病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這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較高有關 - 鼻咽癌發病率在全球屬於較高水平,被稱為”廣東瘤” - 年輕女性中的乳腺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這些地區特點使得針對性的血液篩檢在香港尤為重要7

癌症血液篩檢的科學原理

癌症血液篩檢基於一個核心概念:當體內存在癌細胞時,它們會釋放特定的物質到血液中。這些物質可以被檢測和分析,從而提供關於可能存在的癌症的信息8

腫瘤標誌物

腫瘤標誌物是由癌細胞產生或由正常細胞對癌細胞存在作出反應而產生的物質。常見的腫瘤標誌物包括:

  1. 癌胚抗原(CEA):主要用於監測大腸癌治療效果和復發風險,但也可能在肺癌、胰腺癌等多種癌症中升高9

  2. 甲胎蛋白(AFP):主要用於肝癌的篩檢和監測,特別是對於有肝硬化或慢性肝炎風險的患者10

  3. 前列腺特異抗原(PSA):用於前列腺癌的篩檢,但需注意良性前列腺增生也可能導致其升高11

  4. CA125:主要用於卵巢癌的監測,但也可能在其他婦科癌症和某些良性疾病中升高12

  5. CA19-9:主要與胰腺癌相關,也可用於膽道癌和胃癌的監測13

需要注意的是,沒有一種腫瘤標誌物是100%特異性的,也就是說,它們的升高不一定意味著存在癌症,可能是由於其他良性疾病引起。同樣,某些癌症早期可能不會導致腫瘤標誌物升高。因此,腫瘤標誌物檢測通常需要與其他檢查方法結合使用,以提高準確性14

循環腫瘤DNA(ctDNA)

循環腫瘤DNA是指從癌細胞釋放到血液中的DNA片段。這些DNA片段攜帶了腫瘤特有的基因突變和表觀遺傳改變,可以通過高敏感度的分子技術檢測到15

ctDNA分析的優勢在於: - 高特異性:檢測到的基因突變通常與特定癌症類型相關 - 提供基因組信息:可以指導靶向治療的選擇 - 監測治療反應:ctDNA水平的變化可以反映治療效果 - 早期檢測復發:可以在影像學檢測到復發之前發現ctDNA升高

然而,ctDNA檢測也面臨一些挑戰,如早期癌症患者血液中ctDNA濃度極低,需要極高敏感度的檢測方法;檢測成本較高;以及結果解讀的複雜性16

循環腫瘤細胞(CTC)

循環腫瘤細胞是從原發腫瘤或轉移灶脫落並進入血液循環的癌細胞。這些細胞可以通過特殊的技術從血液中分離和檢測17

CTC檢測的價值在於: - 提供完整的細胞信息:可以進行形態學、免疫組化和分子分析 - 預後評估:CTC數量與患者預後相關 - 監測治療反應:治療後CTC數量的變化可以反映治療效果 - 研究轉移機制:CTC是癌症轉移的重要媒介

CTC檢測的挑戰在於血液中CTC數量極少(每毫升血液可能只有幾個),需要複雜的分離和富集技術;且CTC具有異質性,不同患者甚至同一患者的不同CTC可能表現出不同的特性18

液體活检的整合應用

現代癌症血液篩檢趨向於整合多種液體活检技術,包括腫瘤標誌物、ctDNA、CTC、外泌體等,以提高檢測的靈敏度和特異性。這種多組學方法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腫瘤信息,有助於癌症的早期發現、精準分型和個性化治療19

例如,一項針對大腸癌的綜合血液篩檢方案可能包括: - 常規腫瘤標誌物(CEA、CA19-9)檢測 - ctDNA突變分析(如APC、KRAS、TP53等基因突變) - CTC計數和表型分析 - 甲基化標誌物檢測

這種整合方法可以顯著提高大腸癌早期檢測的準確性,特別是對於傳統篩查方法(如糞便潛血試驗)依從性較低的人群20

不同類型癌症的血液篩檢方法

不同類型的癌症可能需要不同的血液篩檢方法,這取決於各種癌症的生物学特徵和已知的生物標誌物。以下是一些常見癌症的血液篩檢方法2122

大腸癌

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其血液篩檢方法主要包括:

  1. 癌胚抗原(CEA):雖然CEA不是理想的大腸癌篩查工具(因為早期大腸癌CEA可能不升高),但它在監測治療效果和檢測復發方面具有重要價值。正常值通常低於5 ng/mL,大腸癌患者可能顯著升高23

  2. CA19-9:這一標誌物在大腸癌中也可能升高,特別是在轉移性病例中。它與CEA聯合使用可以提高監測的靈敏度24

  3. ctDNA突變分析:大腸癌通常伴隨特定的基因突變,如APC、KRAS、NRAS、BRAF和TP53等。通過檢測血液中這些基因的突變,可以早期發現大腸癌。此外,ctDNA甲基化模式分析也是一種有前景的篩查方法25

  4. 糞便DNA檢測:雖然嚴格來說不是血液檢測,但作為非侵入性篩查方法值得一提。這種檢測分析糞便中脫落腸道細胞的DNA突變和甲基化變化,對大腸癌和癌前病變有較高的檢出率26

香港醫院管理局建議50-75歲的普通風險人群每1-2年進行一次大腸癌篩查,可選擇糞便潛血試驗或結腸鏡檢查。血液標誌物檢測通常作為輔助手段或用於高風險人群的監測27

肺癌

肺癌是香港第二常見的癌症,其血液篩檢方法包括:

  1. 癌胚抗原(CEA):在肺癌患者中可能升高,特別是腺癌類型28

  2. 細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 21-1):對非小細胞肺癌(特別是鱗狀細胞癌)有較高的特異性29

  3. 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主要用於小細胞肺癌的診斷和監測30

  4. 鱗狀細胞癌抗原(SCC):在肺鱗狀細胞癌中可能升高31

  5. ctDNA分析:肺癌常見的基因突變(如EGFR、ALK、ROS1、KRAS等)可以通過血液ctDNA檢測到,這不僅有助於診斷,還可以指導靶向治療的選擇32

  6. 自身抗體檢測:針對腫瘤相關抗原的自身抗體可能出現在肺癌早期,如p53、NY-ESO-1等,這些自身抗體的檢測有潛力成為肺癌早期篩查的工具33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對肺癌篩查的標準方法是低劑量CT(LDCT),而不是血液檢測。然而,血液檢測可以作為輔助手段,特別是對於不適合CT檢查的人群。香港醫院管理局建議高風險人群(如長期吸煙者)考慮定期LDCT檢查34

乳腺癌

乳腺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其血液篩檢方法包括:

  1. 癌抗原15-3(CA15-3):用於監測乳腺癌治療效果和檢測復發,但在早期乳腺癌中靈敏度較低35

  2. 癌抗原27.29(CA27.29):與CA15-3類似,用於乳腺癌的監測36

  3. 癌胚抗原(CEA):在部分乳腺癌患者中可能升高,特別是轉移性病例37

  4. 循環腫瘤細胞(CTC):CTC計數被證明與乳腺癌預後相關,高CTC數量通常意味著較差的預後38

  5. ctDNA分析:檢測乳腺癌相關基因突變(如PIK3CA、TP53等)和拷貝數變異,有助於監測治療反應和檢測復發39

  6. 循環miRNA:某些微小RNA(如miR-21、miR-155等)在乳腺癌患者血液中表達異常,可能成為潛在的篩查標誌物40

目前,乳腺癌篩查的標準方法是乳腺X光攝影( mammography)。香港醫院管理局建議44-69歲女性每2年進行一次乳腺X光檢查。血液檢測主要用於高危人群的監測和已診斷患者的治療效果評估41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是香港男性第三常見的癌症,其血液篩檢方法主要包括:

  1. 前列腺特異抗原(PSA):這是最常用的前列腺癌篩查工具。PSA是一種由前列腺細胞產生的蛋白質,前列腺癌時可能升高。一般認為PSA水平高於4 ng/mL需要進一步檢查,但年輕男性的正常值可能更低42

  2. PSA密度(PSAD):計算方法為PSA值除以前列腺體積,可以提高診斷的特異性43

  3. PSA速率(PSAV):測量PSA水平隨時間的變化速率,快速上升可能提示前列腺癌44

  4. 游离PSA百分比(fPSA%):計算游离PSA佔總PSA的百分比,較低的百分比可能提示前列腺癌45

  5. 前列腺健康指數(PHI):結合總PSA、游离PSA和[-2]proPSA的計算指數,比單獨使用PSA具有更好的特異性46

  6. ctDNA和CTC分析:用於轉移性前列腺癌的監測和治療選擇,特別是檢測雄激素受體變異等4748

香港醫院管理局建議50歲以上男性與醫生討論PSA檢測的利弊,特別是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可能需要更早開始篩查49

肝癌

肝癌在香港發病率較高,其血液篩檢方法包括:

  1. 甲胎蛋白(AFP):這是最常用的肝癌標誌物,約60-70%的肝癌患者AFP升高。一般認為AFP高於400 ng/mL強烈提示肝癌,但較低水平也可能見於早期肝癌或良性肝病50

  2. AFP-L3%:AFP的異質體,在肝癌中的特異性高於總AFP51

  3. 脫-γ-羧基凝血酶原(DCP):又稱PIVKA-II,在肝癌中常見升高,特別是AFP陰性的肝癌52

  4. ctDNA分析:檢測肝癌相關基因突變(如TERT啟動子、TP53等)和甲基化變化,有助於早期診斷和監測53

  5. 循環miRNA:某些miRNA(如miR-122、miR-192等)在肝癌中表達異常,可能成為輔助診斷工具54

香港醫院管理局建議高危人群(如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每6個月進行一次腹部超聲檢查和AFP檢測,以提高早期肝癌的檢出率55

卵巢癌

卵巢癌是婦科惡性腫瘤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種,主要原因是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數患者診斷時已屬晚期。其血液篩檢方法包括:

  1. 癌抗原125(CA125):這是最常用的卵巢癌標誌物,約80%的晚期卵巢癌患者CA125升高。然而,在早期卵巢癌中靈敏度僅約50%,且在許多良性婦科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等)中也可能升高56

  2. 人附睾蛋白4(HE4):一種較新的卵巢癌標誌物,與CA125聯合使用可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57

  3. 卵巢癌風險預測模型(ROMA):結合CA125、HE4和絕經狀態的計算指數,用於評估盆腔腫塊患者患惡性腫瘤的風險58

  4. ctDNA分析:檢測卵巢癌相關基因突變(如TP53、BRCA1/2等)和拷貝數變異,有助於早期診斷和治療選擇59

  5. 循環miRNA:某些miRNA(如miR-200家族、miR-21等)在卵巢癌中表達異常,可能成為潛在的篩查工具60

目前,對於一般風險女性,尚無推薦的卵巢癌常規篩查方法。對於高風險女性(如有BRCA1/2突變或強家族史),可考慮經陰道超聲和CA125檢測,但這些方法的價值仍在研究中61

香港癌症篩查資源

香港擁有完善的醫療體系,提供多種癌症篩查服務。以下是香港主要的癌症篩查資源6263

公營醫療系統

  1. 香港醫院管理局轄下醫院和專科門診
    • 服務內容:提供各類癌症篩檢服務,包括大腸癌、乳腺癌、宮頸癌、肝癌等
    • 對象:主要是高風險人群和有症狀的患者
    • 收費:公營醫療收費較低,香港居民可享受醫療福利
    • 預約方式:需通過家庭醫生或普通科門診轉介
    • 優點:收費低廉、專業可靠
    • 缺點:輪候時間可能較長、服務選擇相對有限
  2. 衛生署轄下母嬰健康院和學生健康服務
    • 服務內容:主要提供婦女癌症篩查,如乳腺癌和宮頸癌篩查
    • 對象:適齡女性
    • 收費:象徵性收費
    • 預約方式:需提前預約
    • 優點:專注婦女健康、收費低廉
    • 缺點:服務範圍有限、主要針對特定年齡組
  3. 政府資助的癌症篩查計劃
    • 大腸癌篩查計劃:為50-75歲香港居民提供資助的大腸癌篩查服務
    • 乳腺癌篩查計劃:為44-69歲女性提供資助的乳腺X光檢查
    • 宮頸癌篩查計劃:為25-64歲女性提供資助的子宮頸抹片檢查
    • 優點:資助費用、覆蓋面廣
    • 缺點:可能需要符合特定資格條件、輪候時間

私營醫療系統

  1. 私營醫院和診所
    • 服務內容:提供全面的癌症篩檢服務,包括血液檢測、影像學檢查等
    • 對象:所有有需要的人士
    • 收費:市場價格,較公營醫療高
    • 預約方式:直接預約或通過家庭醫生轉介
    • 優點:服務快捷、選擇多樣、環境舒適
    • 缺點:費用較高、服務質素參差不齊
  2. 專門的健康檢查中心
    • 服務內容:提供各類健康檢查套餐,包括癌症篩查項目
    • 對象:注重預防保健的人士
    • 收費:根據檢查項目而定,通常中等至較高
    • 預約方式:直接預約
    • 優點:一站式服務、檢查項目全面、報告詳細
    • 缺點:可能存在不必要的檢查項目、費用較高
  3. 私營化驗所
    • 服務內容:提供各類血液檢測服務,包括腫瘤標誌物檢測
    • 對象:有特定檢測需求的人士
    • 收費:根據檢測項目而定
    • 預約方式:直接預約或通過醫生轉介
    • 優點:專注檢測服務、結果準確、速度快
    • 缺點:需要醫生解讀結果、可能缺乏後續跟進服務

非政府組織和慈善機構

  1. 香港癌症基金會
    • 服務內容:提供癌症資訊、輔導服務、部分篩查項目的資助
    • 對象:癌症患者、家屬及公眾
    • 收費:部分服務免費或收費低廉
    • 預約方式:通過電話或網站預約
    • 優點:專注癌症服務、收費合理、提供全面支持
    • 缺點:服務能力有限、可能需要符合特定條件
  2. 香港防癌會
    • 服務內容:提供癌症預防資訊、部分篩查服務
    • 對象:公眾
    • 收費:部分服務免費或收費低廉
    • 預約方式:通過電話或網站預約
    • 優點:專注預防工作、收費合理
    • 缺點:服務範圍有限、可能需要符合特定條件
  3. 其他疾病相關的慈善機構
    • 如香港乳癌基金會、香港肝病基金會等,提供特定癌症的資訊和支持服務
    • 優點:專注特定疾病、資訊專業
    • 缺點:服務範圍較窄

選擇癌症篩查服務的考慮因素

在選擇癌症篩查服務時,應考慮以下因素:

  1. 個人風險評估
    • 年齡:不同年齡段的癌症風險不同
    • 性別:某些癌症有性別差異
    • 家族史:有癌症家族史的人風險較高
    • 生活習慣:如吸煙、飲酒、飲食習慣等
    • 既往病史:如慢性疾病史、既往腫瘤史等
  2. 篩查方法的準確性和局限性
    • 靈敏度:檢測出真正患病的能力
    • 特異性:排除非患病者的能力
    • 假陽性和假陰性率
    • 對早期癌症的檢出能力
  3. 費用和保險覆蓋
    • 檢查費用
    • 是否有保險覆蓋
    • 政府資助計劃的資格條件
  4. 便利性和可及性
    • 地點位置
    • 輪候時間
    • 預約難易度
  5. 後續跟進服務
    • 異常結果的處理流程
    • 專業諮詢和解讀
    • 轉介專科服務的便利性

建議在選擇癌症篩查服務前,先諮詢家庭醫生或相關專科醫生,進行個人風險評估,並根據個人情況選擇最適合的篩查方案64

患者及家屬支持服務

癌症診斷不僅對患者本人造成巨大衝擊,也對其家屬和照顧者帶來壓力和挑戰。香港提供多種支持服務,幫助患者和家屬應對癌症帶來的各種挑戰6566

心理支持服務

  1. 個別心理輔導
    • 服務內容:一對一心理諮詢,幫助患者和家屬處理情緒困擾
    • 提供者:臨床心理學家、輔導員
    • 地點:公營醫院心理科、私營診所、非政府組織
    • 收費:公營服務收費較低或免費,私營服務收費較高
    • 適合對象:經歷焦慮、抑鬱、恐懼等情緒困擾的患者和家屬
  2. 小組輔導和支持小組
    • 服務內容:由專業人士帶領的小組討論,分享經驗和應對策略
    • 提供者:醫院社工、非政府組織
    • 地點:醫院、社區中心、非政府組織辦事處
    • 收費:通常免費或收費低廉
    • 適合對象:希望與相似經歷者交流的患者和家屬
  3. 家庭輔導
    • 服務內容:幫助家庭成員改善溝通,共同應對癌症帶來的挑戰
    • 提供者:家庭治療師、社工
    • 地點:家庭服務中心、醫院、私營診所
    • 收費:公營服務收費較低,私營服務收費較高
    • 適合對象:面臨家庭關係困難的患者家庭

實質支持服務

  1. 經濟援助
    • 服務內容:提供經濟資助、申請社會福利的協助
    • 提供者:社會福利署、醫院社工、慈善機構
    • 地點:社會保障辦事處、醫院、非政府組織辦事處
    • 收費:免費
    • 適合對象:面臨經濟困難的患者和家屬
  2. 交通和住宿支援
    • 服務內容:提供交通接送、住宿安排等協助
    • 提供者:醫院、慈善機構
    • 地點:醫院、社區
    • 收費:部分免費,部分收費低廉
    • 適合對象:需要頻繁往返醫院或遠程就醫的患者
  3. 家居照顧支援
    • 服務內容:提供家居照顧、家務協助、個人護理等
    • 提供者:醫院、社區服務機構、私營護理公司
    • 地點:患者家中
    • 收費:公營服務收費較低,私營服務收費較高
    • 適合對象:需要家居照顧的患者

資訊和教育服務

  1. 健康教育工作坊和講座
    • 服務內容:提供癌症相關知識、治療選擇、自我照護技巧等
    • 提供者:醫院、非政府組織、學術機構
    • 地點:醫院、社區中心、網上平台
    • 收費:通常免費或收費低廉
    • 適合對象:希望了解更多癌症知識的患者和家屬
  2. 資源中心和圖書館
    • 服務內容:提供癌症相關書籍、小冊子、多媒體資源等
    • 提供者:醫院、非政府組織
    • 地點:醫院、非政府組織辦事處
    • 收費:免費
    • 適合對象:希望深入研究的患者和家屬
  3. 在線資源和應用程式
    • 服務內容:提供癌症資訊、症狀管理工具、支持社區等
    • 提供者:醫院、非政府組織、科技公司
    • 地點:網站、手機應用程式
    • 收費:通常免費
    • 適合對象:熟悉網路和智能手機使用的患者和家屬

康復和續航服務

  1. 康復計劃
    • 服務內容: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言語治療等
    • 提供者:醫院、康復中心
    • 地點:醫院、康復中心、社區
    • 收費:公營服務收費較低,私營服務收費較高
    • 適合對象:需要康復訓練的癌症康復者
  2. 生存者計劃
    • 服務內容:幫助癌症康復者重新融入社會,處理康復後的挑戰
    • 提供者:醫院、非政府組織
    • 地點:醫院、社區中心
    • 收費:通常免費或收費低廉
    • 適合對象:已完成主要治療的癌症康復者
  3. 續航照護
    • 服務內容:定期隨訪、監測復發風險、管理長期副作用等
    • 提供者:醫院、專科門診
    • 地點:醫院、專科門診
    • 收費:標準醫療收費
    • 適合對象:已完成主要治療的癌症康復者

特定群體支持服務

  1. 兒童和青少年支持
    • 服務內容:專為兒童和青少年癌症患者設計的支持服務
    • 提供者:兒童醫院、專門的非政府組織
    • 地點:醫院、社區中心
    • 收費:通常免費或收費低廉
    • 適合對象:兒童和青少年癌症患者及其家屬
  2. 長者支持
    • 服務內容:專為長者癌症患者設計的支持服務
    • 提供者:長者服務中心、醫院
    • 地點:長者中心、醫院、社區
    • 收費:通常免費或收費低廉
    • 適合對象:長者癌症患者及其家屬
  3. 少數族裔支持
    • 服務內容:提供多語言服務,照顧不同文化背景的需求
    • 提供者:專門的非政府組織、醫院
    • 地點:社區中心、醫院
    • 收費:通常免費或收費低廉
    • 適合對象:來自少數族裔的癌症患者及其家屬

如何獲取支持服務

  1. 通過醫療團隊轉介
    • 主治醫生、專科護士、醫院社工等可以轉介適當的支持服務
    • 優點:專業評估、針對性強
    • 步驟:向醫療團隊表達需求,等待轉介
  2. 自行尋求服務
    • 直接聯繫非政府組織、社區中心等
    • 優點:主動性強、選擇多樣
    • 步驟:搜尋相關機構資訊,直接聯繫
  3. 通過網路平台
    • 許多支持服務現在提供線上申請和諮詢
    • 優點:方便快捷、突破地域限制
    • 步驟:訪問相關網站或應用程式,按指示操作

建議患者和家屬積極尋求和利用這些支持服務,因為良好的支持系統不僅能改善生活質量,還可能對治療效果產生積極影響67

預防癌症血液篩檢

預防勝於治療,雖然癌症血液篩檢是早期發現癌症的重要工具,但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預防癌症的發生同樣重要。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約30-50%的癌症可以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預防68

健康生活方式

  1. 均衡飲食
    • 多攝入蔬果:建議每天至少攝入5份蔬果,富含抗氧化劑和纖維,有助於降低癌症風險
    • 選擇全穀類:全穀類食品富含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助於消化健康和預防結腸癌
    • 限制紅肉和加工肉類:過量攝入紅肉和加工肉類與結腸癌風險增加有關
    • 減少鹽分攝入:高鹽飲食與胃癌風險增加有關
    • 限制酒精:酒精攝入與多種癌症(如口腔癌、食道癌、肝癌、乳腺癌等)風險增加有關
  2. 規律體育活動
    • 建議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
    • 規律運動可以降低結腸癌、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等多種癌症的風險
    • 運動還有助於維持健康體重,進一步降低癌症風險
  3. 維持健康體重
    • 肥胖與多種癌症(如結腸癌、乳腺癌、子宮內膜癌、腎癌、食道癌等)風險增加有關
    • 建議通過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維持健康體重
    • 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保持在18.5-24.9的健康範圍內
  4. 戒菸
    • 吸菸是導致癌症的最大可預防因素,與肺癌、口腔癌、喉癌、食道癌、膀胱癌等多種癌症有關
    • 即使長期吸菸者,戒菸後癌症風險也會隨時間降低
    • 避免二手菸暴露,二手菸同樣增加肺癌風險
  5. 保護皮膚
    • 過度暴露於紫外線是皮膚癌的主要危險因素
    • 在陽光強烈的時段(上午10點至下午4點)避免戶外活動
    • 使用防曬霜,穿著防護服裝,戴帽子太陽眼鏡
    • 避免使用室內曬黑設備

定期健康檢查

  1. 年齡相關的篩查
    • 根據年齡和性別,進行適當的癌症篩查
    • 例如,50歲以上應考慮大腸癌篩查,45歲以上女性應考慮乳腺癌篩查
    • 諮詢醫生了解適合自己的篩查項目和頻率
  2. 高危人群的監測
    • 有癌症家族史的人可能需要更早開始或更頻繁的篩查
    • 某些遺傳綜合徵(如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腸癌、遺傳性乳腺卵巢癌綜合徵等)患者需要特殊監測
    • 有既往癌症病史的人需要定期隨訪,監測復發風險
  3. 職業暴露監測
    • 某些職業暴露(如石棉、苯、放射性物質等)增加特定癌症風險
    • 這些高危職業的工人應定期進行相關的健康檢查

疫苗接種

  1. 人類乳頭瘤病毒(HPV)疫苗
    • HPV感染與宮頸癌、口咽癌、肛門癌等多種癌症有關
    • 香港衛生署建議9-14歲女童接種HPV疫苗,最理想是在首次性接觸前
    • 男性接種HPV疫苗也可預防相關癌症
  2. 乙型肝炎疫苗
    • 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是肝癌的主要原因
    • 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包括乙型肝炎疫苗
    • 未接種的成人,特別是高危人群,應考慮接種

環境因素控制

  1. 減少環境污染物暴露
    • 避免接觸已知的致癌物質,如石棉、苯、甲醛等
    • 注意家居和工作場所的通風,減少室內空氣污染
    • 使用環保產品,減少有害化學物質的使用
  2. 食品安全
    • 避免食用霉變食物,特別是花生、玉米等可能含有黃麴毒素的食物
    • 選擇新鮮食材,避免過度加工食品
    • 注意食品儲存和烹調方式,減少致癌物質的產生

心理健康管理

  1. 壓力管理
    • 長期壓力可能影響免疫系統功能,間接增加癌症風險
    • 學習放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
    • 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助於身體修復和免疫系統正常運作
  2. 社交支持
    • 維持良好的社交關係,有助於心理健康
    • 參與社區活動,建立支持網絡
    • 必要時尋求專業心理輔導

健康政策參與

  1. 支持公共衛生政策
    • 支持控煙政策、健康飲食推廣、環境保護措施等
    • 參與社區健康促進活動
    • 提高自身和家人的健康意識
  2. 癌症研究支持
    • 參與臨床試驗(如適合)
    • 支持癌症研究機構和慈善組織
    • 推動癌症預防和早期檢測的科學研究

通過採取這些預防措施,可以顯著降低患癌風險。然而,即使採取了所有預防措施,仍不能完全排除患癌的可能性。因此,結合健康生活方式和適當的癌症篩檢,才是最全面的癌症預防策略6970

常見問題解答

1. 癌症血液篩檢準確性如何?

癌症血液篩檢的準確性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檢測的癌症類型、使用的具體標誌物、檢測技術的靈敏度和特異性,以及患者的個體差異等71

一般而言,沒有一種血液檢測能達到100%的準確率。不同的腫瘤標誌物有不同的靈敏度和特異性: - 靈敏度:指檢測出真正患病者的能力。例如,甲胎蛋白(AFP)對肝癌的靈敏度約為60-70%,意味著約30-40%的肝癌患者AFP可能不升高72。 - 特異性:指排除非患病者的能力。例如,前列腺特異抗原(PSA)雖然對前列腺癌敏感,但良性前列腺增生也可能導致其升高,特異性有限73

現代液體活检技術(如ctDNA、CTC檢測)通過檢測多種生物標誌物,提高了檢測的準確性。例如,整合多種標誌物的檢測面板可以將某些癌症的檢出率提高到80-90%74

需要強調的是,血液篩檢通常作為初步篩查工具,陽性結果需要進一步的影像學檢查或組織活检確認。同樣,陰性結果也不能完全排除癌症的可能性,特別是對於早期癌症或某些不易釋放標誌物的癌症類型75

2. 哪些人應該進行癌症血液篩檢?

癌症血液篩檢的適用人群主要取決於個人風險因素和特定癌症的篩查建議7677

  1. 年齡相關的篩查建議
    • 大腸癌:50-75歲的一般風險人群應考慮篩查
    • 乳腺癌:44-69歲女性應考慮定期乳腺X光檢查
    • 前列腺癌:50歲以上男性應與醫生討論PSA檢測的利弊
    • 宮頸癌:25-64歲女性應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
  2. 高危人群
    • 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特別是一級親屬(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有癌症病史的
    • 携帶已知癌症易感基因突變的人,如BRCA1/2突變(乳腺癌、卵巢癌)、APC突變(大腸癌)等
    • 有既往癌症病史的人,需要監測復發風險
    • 有某些慢性疾病的人,如慢性肝炎(肝癌)、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癌)等
  3. 職業暴露人群
    • 長期接觸致癌物質的工人,如石棉、苯、放射性物質等
    • 這些人群可能需要針對特定癌症的監測
  4. 有症狀的人群
    • 出現持續不明原因的症狀,如體重下降、疲勞、疼痛等
    • 這些人群應及時就醫,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相關的血液檢測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或適合進行癌症血液篩檢。篩查的決定應基於個人風險評估,並與醫生充分討論篩查的潛在好處和風險。過度篩查可能導致假陽性結果、不必要的進一步檢查和焦慮78

3. 癌症血液篩檢與其他篩查方法(如內窺鏡、影像學檢查)相比有何優缺點?

癌症血液篩檢與其他篩查方法各有優缺點,適用於不同情況7980

癌症血液篩檢的優點: 1. 非侵入性:只需抽取血液樣本,不像組織活检需要手術或內窺鏡檢查那樣侵入性強 2. 安全性高:風險低,主要風險是抽血時的輕微不適或瘀傷 3. 重複性好:可以頻繁進行,適合監測疾病進展或治療反應 4. 系統性信息:可以提供全身性的信息,而不僅限於特定器官 5. 便捷性:可以在多種醫療機構進行,不需要特殊設備 6. 成本效益:相對許多影像學檢查,成本較低

癌症血液篩檢的缺點: 1. 靈敏度限制:早期癌症或某些癌症類型可能不會釋放足夠的標誌物到血液中,導致假陰性 2. 特異性問題:某些標誌物可能在非癌性疾病中升高,導致假陽性 3. 定位困難:血液檢測陽性時,通常需要進一步檢查才能確定腫瘤位置 4. 量化解讀:標誌物水平的變化需要專業解讀,可能受多種因素影響 5. 標準化挑戰:不同實驗室的檢測方法和標準可能不同,結果可比性有限

與內窺鏡檢查比較: - 內窺鏡(如結腸鏡、胃鏡、支氣管鏡)可以直接觀察內臟器官,發現早期病變並可進行活检,診斷準確性高 - 但內窺鏡檢查侵入性較強,需要專業設備和人員,患者不適感較強,風險相對較高(如穿孔、出血等) - 血液篩檢適合作為初步篩查,陽性者再進行內窺鏡確認,可以提高篩查效率

與影像學檢查比較: - 影像學檢查(如CT、MRI、超聲、PET-CT等)可以直觀顯示腫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態,對分期和治療計劃制定重要 - 但影像學檢查通常費用較高,部分檢查(如CT)涉及輻射暴露,且對於微小病變或某些特定類型的癌症靈敏度有限 - 血液篩檢可以作為影像學檢查的補充,提供分子水平的信息

總體而言,最佳的癌症篩查策略通常是結合多種方法,根據個人風險因素、具體癌症類型和可用資源制定個性化方案。血液篩檢因其非侵入性和便捷性,適合作為大規模初步篩查工具,而陽性結果或高風險人群則需要進一步的專門檢查確認8182

4. 癌症血液篩檢的費用如何?是否有政府資助或保險覆蓋?

癌症血液篩檢的費用因檢測項目、地點和提供者而異。在香港,費用範圍可以從幾百港元到幾千港元不等,具體取決於檢測的複雜性和標誌物數量8384

費用範圍: 1. 基本腫瘤標誌物檢測: - 單一標誌物(如CEA、AFP、PSA等):約200-500港元 - 基本組合(如4-6種常見標誌物):約800-1,500港元

  1. 專門檢測面板
    • 針對特定癌症的組合(如肺癌、乳腺癌等):約1,500-3,000港元
    • 全面癌症篩查面板(多種標誌物):約3,000-6,000港元
  2. 先進液體活检
    • ctDNA分析:約4,000-10,000港元
    • CTC檢測:約5,000-12,000港元
    • 綜合液體活检(多種標誌物):約8,000-20,000港元

政府資助: 香港政府通過不同計劃提供特定癌症篩查的資助:

  1. 大腸癌篩查計劃
    • 資助對象:50-75歲香港居民
    • 資助內容:糞便潛血試驗,如結果異常,資助進行結腸鏡檢查
    • 注意:此計劃主要資助糞便檢測和內窺鏡檢查,血液標誌物檢測通常不在資助範圍內
  2. 乳腺癌篩查計劃
    • 資助對象:44-69歲女性
    • 資助內容:乳腺X光檢查
    • 注意:此計劃資助影像學檢查,血液標誌物檢測通常不在資助範圍內
  3. 宮頸癌篩查計劃
    • 資助對象:25-64歲女性
    • 資助內容:子宮頸抹片檢查
    • 注意:此計劃資助細胞學檢查,血液標誌物檢測通常不在資助範圍內
  4. 公營醫療服務
    • 香港居民在公營醫療系統(如醫院管理局轄下機構)接受服務可享受醫療福利
    • 經醫生評估後,部分血液檢測可能獲得資助或費用减免
    • 但輪候時間可能較長,且通常需要符合特定臨床指徵

保險覆蓋: 1. 醫療保險: - 部分商業醫療保險計劃可能覆蓋癌症篩查費用 - 覆蓋範圍和條件因保險計劃而異,需要查閱具體保單條款 - 通常需要醫生推薦或符合特定年齡和風險標準

  1. 特定癌症保險
    • 一些專門的癌症保險計劃可能包括篩查項目
    • 這些計劃通常有等待期和特定條件
  2. 自願醫保計劃
    • 香港政府推動的自願醫保計劃可能覆蓋部分診斷性檢測
    • 具體覆蓋範圍因計劃和保險公司而異

經濟援助: 對於經濟困難的患者,以下途徑可能提供援助:

  1. 慈善機構
    • 香港癌症基金會等組織可能提供經濟援助或檢測資助
    • 通常需要申請和符合特定條件
  2. 社會福利署
    • 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可能覆蓋必要醫療費用
    • 需要通過經濟狀況調查

建議在進行癌症血液篩檢前,諮詢醫生了解最適合的檢測項目,並詢問是否有資助計劃或保險覆蓋。同時,可以考慮在公營和私營醫療系統之間進行比較,選擇最適合自己需求和經濟能力的選項8586

5. 癌症血液篩檢的頻率應該是多少?

癌症血液篩檢的頻率應根據個人風險因素、篩查的癌症類型、使用的具體檢測方法以及既往篩查結果等因素個體化確定。沒有統一的標準適用於所有人,但以下是一些一般性建議8788

一般風險人群的篩查頻率:

  1. 大腸癌篩查
    • 50-75歲一般風險人群:每1-2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試驗或血液標誌物檢測
    • 如選擇血液標誌物檢測(如CEA、CA19-9等),建議每年一次
    • 如結合多種標誌物的液體活检,可能每2-3年一次
  2. 乳腺癌篩查
    • 44-69歲女性:每2年進行一次乳腺X光檢查
    • 血液標誌物(如CA15-3、CEA)通常不作為一般風險人群的常規篩查工具
    • 如進行血液檢測,建議與乳腺X光檢查同步,每2年一次
  3. 前列腺癌篩查
    • 50歲以上男性:與醫生討論後,可能每2-4年進行一次PSA檢測
    • 如PSA水平處於邊緣範圍,可能需要更頻繁的檢測(如每年一次)
  4. 肝癌篩查
    • 一般風險人群通常不需要常規篩查
    • 如選擇篩查,建議每6-12個月進行一次AFP檢測和腹部超聲檢查

高危人群的篩查頻率:

  1. 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
    • 根據家族史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比一般風險人群更早開始篩查
    • 篩查頻率可能更高,如每6-12個月一次
    • 具體頻率應與遺傳諮詢師或專科醫生討論確定
  2. 携带癌症易感基因突變的人群
    • 如BRCA1/2突變携带者(乳腺癌、卵巢癌風險增加):可能需要每6個月進行一次相關檢測
    • 如APC突變携带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可能需要每年進行一次血液檢測和內窺鏡檢查
    • 具體頻率應根據基因突變類型和相關癌症風險確定
  3. 有既往癌症病史的人群
    • 癌症康復者通常需要定期隨訪,監測復發風險
    • 頻率根據癌症類型、分期、治療方式和復發風險等因素決定
    • 通常治療後頭2-3年每3-6個月一次,之後可逐漸延長至每年一次
  4. 有慢性疾病的人群
    • 慢性肝炎患者(肝癌風險增加):建議每6個月進行一次AFP檢測和腹部超聲檢查
    •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結腸癌風險增加):可能需要每年進行一次血液檢測和結腸鏡檢查

影響篩查頻率的其他因素:

  1. 既往篩查結果
    • 如既往篩查結果正常且風險因素無變化,可以延長篩查間隔
    • 如既往篩查結果異常或邊緣,可能需要更頻繁的檢測或進一步檢查
  2. 年齡因素
    • 隨著年齡增長,癌症風險增加,可能需要更頻繁的篩查
    • 但對於高齡老人(如75歲以上),需要評估篩查的潛在好處與風險
  3. 新技術發展
    • 隨著檢測技術的進步,篩查頻率可能需要調整
    • 例如,更敏感的檢測方法可能可以延長篩查間隔,同時保持檢出率
  4. 個人偏好
    • 個人對篩查的態度和偏好也應考慮在內
    • 有些人可能希望更頻繁地進行篩查以獲得安心,而有些人可能希望減少醫療接觸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的篩查頻率應與醫生討論後個體化確定。過於頻繁的篩查可能導致假陽性結果、不必要的焦慮和進一步檢查;而篩查不足則可能延誤早期發現的機會。因此,找到適合個人風險狀況的平衡點至關重要8990

6. 癌症血液篩檢前需要做什麼準備?

癌症血液篩檢前的準備工作可以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並減少不必要的干擾因素。雖然具體準備要求可能因檢測項目而異,但以下是一些通用建議9192

飲食準備:

  1. 空腹要求
    • 某些血液檢測(如血糖、肝功能等)需要空腹8-12小時
    • 雖然大多數腫瘤標誌物檢測不嚴格要求空腹,但為了與其他血液檢查同時進行,醫生可能建議空腹
    • 空腹期間可以飲用少量清水,但應避免咖啡、茶、果汁等飲料
  2. 飲食調整
    • 檢測前24-48小時避免高脂飲食,因為脂肪攝入可能影響某些檢測結果
    • 避免過量攝入酒精,酒精可能影響肝功能標誌物
    • 如進行前列腺癌篩查(PSA檢測),檢測前48小時應避免性行為和劇烈運動,這些活動可能暫時升高PSA水平

藥物調整:

  1. 告知所有用藥
    • 檢測前應告知醫生所有正在使用的藥物,包括處方藥、非處方藥、中藥和保健品
    • 某些藥物可能影響腫瘤標誌物水平,如激素療法可能影響乳腺癌標誌物
  2. 暫停特定藥物
    • 醫生可能建議暫停某些可能影響檢測結果的藥物
    • 例如,維生素B補充劑可能影響某些癌癥檢測結果
    • 任何藥物的暫停都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不應自行停藥

生活習慣調整:

  1. 避免劇烈運動
    • 檢測前24小時避免劇烈運動,運動可能影響某些肌酶和激素水平
    • 輕度活動如散步通常是可以的
  2. 充足休息
    • 檢測前一晚確保充足睡眠,疲勞可能影響某些激素水平
    • 避免熬夜和不規律作息
  3. 減少壓力
    • 盡量減少檢測前的壓力和焦慮,壓力可能影響某些激素水平
    • 可以考慮放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女性特殊準備:

  1. 月經周期考慮
    • 某些腫瘤標誌物(如CA125)可能受月經周期影響
    • 如進行與婦科癌症相關的檢測,應告知醫生最後一次月經的日期
    • 醫生可能建議在月經周期的特定時間進行檢測
  2. 懷孕和哺乳
    • 如懷孕或哺乳,應告知醫生,因為這些狀態可能影響某些標誌物水平
    • 某些檢測在懷孕期間可能需要調整或避免

檢測當天準備:

  1. 穿著舒適
    • 穿著短袖或寬鬆袖子的衣服,方便抽血
    • 避免穿著緊身的衣物,特別是手臂部位
  2. 攜帶必要文件
    • 攜帶身份證明文件和醫療卡(如適用)
    • 攜帶醫生轉介信或檢測申請表
    • 如有保險覆蓋,攜帶相關保險文件
  3. 水分補充
    • 檢測前可適量飲水,保持身體水分充足,有助於血管擴張,使抽血更容易
    • 避免過量飲水,可能稀釋血液樣本
  4. 提前到達
    • 提前15-30分鐘到達檢測地點,有時間填寫必要表格和放鬆

特殊檢測的額外準備:

  1. 液體活检(ctDNA、CTC等)
    • 這些先進檢測可能需要特殊的採血管和處理流程
    • 可能需要安排在特定時間採集樣本,並立即送檢
    • 應遵循檢測機構的具體指導
  2. 動態監測
    • 如進行治療反應監測,應盡量在每次檢測前保持相似的條件
    • 包括相似的採集時間、飲食狀態、用藥情況等,以確保結果可比性

心理準備:

  1. 了解檢測目的
    • 清楚了解檢測的目的和可能的結果
    • 與醫生討論檢測的意義和局限性
  2. 管理期望
    • 了解沒有檢測是100%準確的,可能有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
    • 準備好面對任何結果,包括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的情況
  3. 尋求支持
    • 如感到焦慮,考慮邀請家人或朋友陪同
    • 必要時尋求專業心理支持

遵循這些準備建議可以幫助確保癌症血液篩檢結果的準確性,並使檢測過程更加順利。如有任何疑問或特殊情況,應提前與醫生或檢測機構溝通9394

7. 癌症血液篩檢結果如何解讀?陽性結果意味著什麼?

癌症血液篩檢結果的解讀需要專業知識,應由醫生進行。結果的解讀不僅考慮標誌物的絕對值,還需結合臨床背景、個人風險因素和其他檢查結果綜合分析9596

結果報告的基本要素:

  1. 檢測項目
    • 報告會列出所有檢測的腫瘤標誌物或其他生物標誌物
    • 常見標誌物包括CEA、AFP、PSA、CA125、CA19-9等
  2. 檢測結果
    • 通常以數值形式報告,單位可能是ng/mL、U/mL等
    • 可能包括與參考範圍的比較
  3. 參考範圍
    • 提供健康人群的標準範圍
    • 參考範圍可能因實驗室、檢測方法、年齡、性別等因素而異
  4. 趨勢分析
    • 如有既往檢測結果,報告可能包括趨勢分析
    • 標誌物水平隨時間的變化通常比單次測量更有意義

結果解讀的基本原則:

  1. 參考範圍比較
    • 結果在參考範圍內通常被認為是”陰性”或”正常”
    • 結果高於參考範圍通常被認為是”陽性”或”異常”
    • 然而,參考範圍是統計概念,約5%的健康人群可能結果略高於參考範圍(假陽性)
  2. 臨床相關性
    • 輕微升高可能無臨床意義,特別是如果沒有相關症狀或風險因素
    • 顯著升高(如參考範圍上限的數倍)更有臨床意義
    • 不同標誌物的臨床相關性閾值不同,例如PSA > 10 ng/mL比PSA在4-10 ng/mL範圍更有臨床意義
  3. 動態變化
    • 標誌物水平隨時間的變化通常比單次測量更有意義
    • 持續上升趨勢比單次升高更值得關注
    • 治療後標誌物下降通常表示治療有效

陽性結果的可能含義:

  1. 可能存在癌症
    • 陽性結果可能表明體內存在癌症
    • 特異性較高的標誌物(如PSA對前列腺癌)陽性時,癌症可能性較高
    • 然而,沒有一種標誌物是100%特異性的,陽性結果不一定意味著存在癌症
  2. 良性疾病的可能
    • 許多腫瘤標誌物在良性疾病中也可能升高
    • 例如:
      • PSA可能在前列腺炎或良性前列腺增生中升高
      • CA125可能在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月經期等情況下升高
      • CEA可能在吸煙、炎症性腸病等情況下輕度升高
  3. 生理性波動
    • 某些標誌物可能因生理因素波動
    • 例如,壓力、運動、飲食等因素可能影響某些激素水平
  4. 檢測假象
    • 實驗室誤差、樣本處理不當等因素可能導致假陽性結果
    • 重複檢測有助於排除這種可能性

陽性結果的後續步驟:

  1. 重複檢測
    • 醫生可能建議在適當時間間隔後重複檢測
    • 這有助於確認結果是否持續異常,排除暫時性波動或實驗室誤差
  2. 進一步檢查
    • 根據陽性標誌物和臨床情況,醫生可能建議進一步檢查
    • 可能包括:
      • 影像學檢查:如超聲、CT、MRI、PET-CT等
      • 內窺鏡檢查:如結腸鏡、胃鏡、支氣管鏡等
      • 組織活检:獲取組織樣本進行病理學檢查
  3. 專科轉介
    • 可能需要轉介至相關專科醫生進一步評估
    • 例如,PSA升高可能轉介至泌尿外科,CA125升高可能轉介至婦科腫瘤科
  4. 監測策略
    • 如果陽性結果輕微且無其他臨床發現,醫生可能建議定期監測
    • 監測頻率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可能是3-6個月一次

陰性結果的含義:

  1. 未檢測到異常
    • 陰性結果意味著未檢測到相關標誌物的異常升高
    • 這降低了存在癌症的可能性,但不能完全排除
  2. 早期癌症的可能性
    • 許多癌症在早期階段可能不會導致腫瘤標誌物升高
    • 陰性結果不能完全排除早期癌症的可能性
  3. 特定類型癌症的可能性
    • 某些癌症類型可能不會產生常見的腫瘤標誌物
    • 陰性結果僅針對檢測的特定標誌物,不排除其他類型癌症

結果解讀的注意事項:

  1. 避免自我診斷
    • 不應根據血液檢測結果自行診斷或排除癌症
    • 結果解讀需要專業醫生結合臨床情況進行
  2. 綜合評估
    • 血液檢測結果僅是診斷過程的一部分
    • 需要結合症狀、體徵、影像學檢查等綜合評估
  3. 個體差異
    • “正常”範圍是基於人群統計,個體差異存在
    • 某些人可能基線水平偏高或偏低,需建立個人基線
  4. 技術局限性
    • 了解所用檢測方法的靈敏度和特異性
    • 新技術(如ctDNA分析)可能提供更多信息,但也有其局限性

總體而言,癌症血液篩檢結果的解讀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專業知識和臨床判斷。陽性結果需要進一步評估以確定原因,陰性結果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心但不能完全排除癌症。與醫生充分溝通,了解結果的含義和必要的後續步驟至關重要9798

8. 癌症血液篩檢有哪些風險和局限性?

雖然癌症血液篩檢是一種有價值的工具,但它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和局限性。了解這些風險和局限性對於做出明智的篩查決定至關重要99100

技術局限性:

  1. 靈敏度限制
    • 沒有一種血液檢測能100%檢測出所有癌症
    • 早期癌症或體積較小的腫瘤可能不會釋放足夠的標誌物到血液中
    • 某些癌症類型(如腦瘤)可能不會產生常見的血液標誌物
    • 這導致假陰性結果的可能性,即患者實際患有癌症但檢測結果為陰性
  2. 特異性問題
    • 許多腫瘤標誌物也在非癌性疾病中升高
    • 例如:
      • PSA在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中可能升高
      • CA125在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月經期、妊娠等情況下可能升高
      • CEA在吸煙、炎症性腸病、肝病患者中可能輕度升高
    • 這導致假陽性結果的可能性,即檢測結果為陽性但患者實際上沒有癌症
  3. 定量解讀挑戰
    • 標誌物水平的臨床意義可能不明确
    • 輕度升高可能無臨床意義,而顯著升高更有意義
    • 不同實驗室的檢測方法和標準可能不同,結果可比性有限

臨床應用局限性:

  1. 定位困難
    • 血液檢測陽性時,通常無法確定腫瘤的確切位置
    • 需要進一步的影像學檢查或其他診斷方法來定位腫瘤
    • 這可能導致一系列昂貴和不必要的檢查
  2. 分期限制
    • 血液檢測通常不能提供關於癌症分期(即癌症的擴散程度)的詳細信息
    • 分期對於治療計劃至關重要,需要通過其他檢查方法確定
  3. 組織類型鑑別限制
    • 血液檢測通常不能確定癌症的組織學類型
    • 組織學類型對於治療選擇和預後評估很重要
    • 通常需要組織活检來確定確切的組織學類型

心理和社會影響:

  1. 假陽性結果的心理影響
    • 假陽性結果可能導致焦慮、壓力和恐懼
    • 這種心理影響可能持續數週或數月,即使後續檢查證實沒有癌症
    • 對某些人來說,這種經歷可能導致對未來篩查的猶豫或拒絕
  2. 假陰性結果的風險
    • 假陰性結果可能提供虛假的安全感
    • 患者可能忽略症狀或延遲就醫,認為自己沒有癌症
    • 這可能導致診斷延誤和治療時機錯過
  3. 過度診斷的風險
    • 某些篩查可能檢測到永不會引起症狀或危及生命的癌症
    • 這種”過度診斷”可能導致不必要的治療和相關的併發症
    • 特別是對於生長緩慢的癌症,如某些前列腺癌和乳腺癌

經濟和資源影響:

  1. 成本考慮
    • 癌症血液篩檢可能相對昂貴,特別是先進的液體活检技術
    • 對於個人而言,這可能造成經濟負擔
    • 對於醫療系統而言,大規模篩查計劃需要大量資源
  2. 資源分配
    • 廣泛實施癌症篩查可能導致醫療資源從其他重要領域轉移
    • 特別是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需要權衡篩查的益處與成本
  3. 後續檢查成本
    • 陽性篩查結果通常需要進一步的診斷檢查
    • 這些檢查(如CT、MRI、內窺鏡、活检等)可能比初始篩查更昂貴
    • 假陽性結果導致的不必要檢查會增加整體醫療成本

醫療干預風險:

  1. 不必要治療的風險
    • 假陽性結果或過度診斷可能導致不必要的治療
    • 癌症治療(如手術、化療、放疗)本身有風險和副作用
    • 這些風險對於實際上不需要治療的患者來說是完全不必要的
  2. 診斷程序的風險
    • 確診癌症的程序本身有風險
    • 例如,組織活检可能導致出血、感染等併發症
    • 內窺鏡檢查有穿孔風險,雖然較小但確實存在
  3. 標記效應
    • 一旦被標記為”癌症患者”或”癌症可疑”,即使後來證明是誤診,這一標記可能對患者的心理和社會生活產生持久影響
    • 可能影響保險、就業等方面

技術發展中的挑戰:

  1. 標準化問題
    • 新興的液體活检技術(如ctDNA、CTC檢測)缺乏標準化
    • 不同實驗室使用的方法、閾值和解讀標準可能不同
    • 這導致結果可比性和一致性問題
  2. 臨床驗證不足
    • 許多新技術仍在研究和驗證階段
    • 對於某些檢測,長期臨床效果數據有限
    • 這使得難以確定這些檢測在臨床實踐中的確切價值
  3. 可及性和公平性
    • 先進的檢測技術可能僅在專業中心或富裕地區提供
    • 這可能加劇醫療不平等,使某些人群無法獲得最新的篩查技術

知情決策的重要性:

鑒於癌症血液篩檢的風險和局限性,知情決策變得尤為重要:

  1. 個人化風險評估
    • 篩查決定應基於個人癌症風險,而非一刀切的方法
    • 考慮年齡、性別、家族史、生活方式等因素
  2. 理解風險和益處
    • 個人應了解特定篩查的潛在益處和風險
    • 包括檢出率、假陽性率、假陰性率等信息
  3. 參與決策過程
    • 鼓勵患者與醫生共同參與篩查決策
    • 討論個人價值觀和偏好對決策的影響

總體而言,雖然癌症血液篩檢是一種有價值的工具,但它並非完美。了解其風險和局限性有助於做出明智的篩查決策,並在結果解讀時保持適當的謹慎。與醫生充分溝通,了解個人風險狀況和篩查選項的利弊,是做出最適合個人選擇的關鍵101102

9. 新興的癌症血液篩檢技術有哪些發展?

癌症血液篩檢領域正在快速發展,許多新興技術有望提高早期癌症檢測的準確性和範圍。這些創新主要基於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的進步103104105

循環腫瘤DNA(ctDNA)分析技術的進步:

  1. 超高靈敏度檢測方法
    • 新一代測序(NGS)技術的進步使得檢測極低濃度的ctDNA成為可能
    • 數字PCR(dPCR)和BEAMing技術可以檢測到低於0.01%的突變等位基因頻率
    • 這些技術提高了早期癌症檢出的可能性,因為早期癌症患者血液中ctDNA濃度極低
  2. 多重標誌物分析
    • 同時分析多種基因突變、甲基化模式和片段化特徵
    • 例如,某些測試可以同時檢測數十到數百個基因的突變和甲基化狀態
    • 這種多維度分析提高了檢測的靈敏度和特異性
  3. 片段組學分析
    • ctDNA的片段大小模式、末端序列和核小體位置特徵可以提供癌症信息
    • 不同來源的DNA(腫瘤或正常)在血液中呈現不同的片段化模式
    • 這些特徵可以作為獨立的癌症標誌物,或與突變分析結合使用

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技術的創新:

  1. 微流控技術
    • 基於微流控芯片的CTC捕獲系統可以高效分離血液中的稀有CTC
    • 這些系統利用細胞大小、密度、表面標記等特性進行分離
    • 與傳統方法相比,微流控技術具有更高的捕獲效率和純度
  2. 單細胞分析
    • 捕獲的CTC可以進行單細胞水平的基因組、轉錄組和蛋白質組分析
    • 這提供了關於腫瘤異質性和轉移機制的寶貴信息
    • 單細胞分析有助於識別治療抗性機制和潛在的治療靶點
  3. CTC培養和擴增
    • 新技術允許在體外培養和擴增CTC
    • 這使得藥物敏感性測試成為可能,指導個性化治療選擇
    • CTC培養還為研究腫瘤生物學提供了實驗模型

外泌體和微囊泡分析:

  1. 外泌體內容物分析
    • 外泌體是細胞釋放的納米級囊泡,含有蛋白質、核酸和脂質
    • 新技術可以分析外泌體中的miRNA、mRNA、DNA和蛋白質
    • 這些分子標誌物可以反映腫瘤的分子特徵和狀態
  2. 表面標記分析
    • 腫瘤細胞釋放的外泌體表面有特定蛋白質標記
    • 高靈敏度檢測技術可以識別這些標記,作為癌症的間接指標
    • 例如,某些研究已識別出胰腺癌、乳腺癌等特異性的外泌體表面標記
  3. 整合多組學分析
    • 結合外泌體的蛋白質組、代謝組和基因組分析
    • 這種多組學方法提供了更全面的腫瘤分子特徵
    • 有助於提高檢測的準確性和鑑別診斷能力

表觀遺傳學標誌物:

  1. DNA甲基化分析
    • 癌症細胞通常表現出特異性的DNA甲基化模式
    • 新技術可以檢測血液中ctDNA的甲基化狀態
    • 某些甲基化標誌物對特定癌症類型具有高度特異性
  2. 組蛋白修飾分析
    • 組蛋白修飾(如乙酰化、甲基化)在癌症中常發生改變
    • 新方法可以分析循環核小體中的組蛋白修飾模式
    • 這些表觀遺傳學標誌物可能比基因突變更早出現
  3. 染色質可及性分析
    • 癌症細胞的染色質結構和可及性發生改變
    • 新技術可以分析血液中循環DNA的染色質可及性模式
    • 這些模式可以作為癌症的早期指標

代謝組學標誌物:

  1. 代謝物譜分析
    • 癌症細胞的代謝特徵與正常細胞不同
    • 高通量質譜技術可以分析血液中的代謝物譜
    • 特定的代謝物組合可以作為癌症的指標
  2. 脂質組學分析
    • 脂質代謝在癌症中常發生改變
    • 新技術可以全面分析血液中的脂質組成
    • 特定的脂質標誌物可能對某些癌症類型具有診斷價值

免疫相關標誌物:

  1. 循環免疫細胞分析
    • 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細胞狀態可以反映在血液中
    • 新技術可以分析循環免疫細胞的亞群和功能狀態
    • 這些免疫特徵可能對癌症早期檢測和免疫治療反應預測有價值
  2. 細胞因子分析
    • 癌症可以導致特定細胞因子的釋放
    • 高靈敏度分析可以檢測這些細胞因子的水平變化
    • 細胞因子組合可能作為癌症的間接指標

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應用:

  1. 多維數據整合
    • 人工智能算法可以整合多種類型的數據(基因組、蛋白質組、代謝組等)
    • 這種整合分析提高了檢測的準確性和癌症分類能力
    • 機器學習模型可以識別人類難以察覺的複雜模式
  2. 模式識別和分類
    • 深度學習算法可以分析複雜的分子模式並進行癌症分類
    • 這些算法可以識別特定癌症類型的”分子指紋”
    • 有助於提高早期檢測的靈敏度和特異性
  3. 風險預測模型
    • 基於多種參數的機器學習模型可以預測個體的癌症風險
    • 這些模型考慮年齡、性別、生活方式、遺傳因素等多維度信息
    • 有助於個性化篩查策略的制定

多癌種早期檢測(MCED)技術:

  1. 萬能癌症檢測
    • 新興技術旨在通過單一血液檢測同時篩查多種癌症類型
    • 這些檢測通常結合多種分子標誌物和人工智能分析
    • 某些測試聲稱可以檢測50多種癌症類型
  2. 組織來源預測
    • 先進的MCED技術不僅可以檢測癌症存在,還可以預測腫瘤的組織來源
    • 這通過分析ctDNA的甲基化模式、片段大小特徵等實現
    • 組織來源信息對指導後續診斷檢查至關重要
  3. 臨床驗證研究
    • 多項大型臨床研究正在評估MCED技術的臨床價值
    • 例如,NHS的Galleri試驗、PATHFINDER研究等
    • 這些研究將確定這些技術在真實世界中的表現和成本效益

挑戰和未來方向:

  1. 臨床驗證和標準化
    • 許多新技術仍在研究階段,需要大規模臨床驗證
    • 標準化檢測方法和結果解讀標準是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
  2. 成本效益分析
    • 先進技術通常成本較高,需要評估其成本效益
    • 確定哪些人群最可能從這些技術中受益是關鍵
  3. 整合到臨床實踐
    • 將新技術整合到現有醫療系統中需要政策和實踐的調整
    • 醫生教育和培訓對於正確應用和解讀這些技術至關重要
  4. 倫理和社會考慮
    • 隨著檢測能力提高,倫理問題變得更加突出
    • 包括偶然發現的管理、過度診斷的風險、隱私保護等

總體而言,癌症血液篩檢技術正在經歷快速發展,新興技術有望顯著提高早期癌症檢測的能力。然而,這些技術需要經過嚴格的臨床驗證,並在成本效益和倫理考慮的基礎上,才能廣泛應用於臨床實踐106107108

10. 如何選擇合適的癌症血液篩檢服務提供商?

選擇合適的癌症血液篩檢服務提供商是確保檢測質量和結果準確性的關鍵。在香港,有多種類型的機構提供癌症篩查服務,包括公營醫院、私營診所、專門的健康檢查中心和化驗所等109110111

評估服務提供商的標準:

  1. 專業資質和認證
    • 確認提供商是否具備相關的專業資質和認證
    • 在香港,醫療實驗室應通過香港實驗室認可計劃(HOKLAS)或國際認證(如ISO 15189)
    • 醫生和專業人員應具備相應的專業資格和執照
  2. 技術設備和能力
    • 評估提供商使用的檢測設備和技術是否先進和適當
    • 了解他們是否提供最新的檢測方法,如ctDNA分析、CTC檢測等
    • 詢問檢測的靈敏度和特異性數據,以及質量控制措施
  3. 服務範圍和全面性
    • 了解提供商是否提供全面的癌症篩查服務,還是僅限於特定檢測
    • 評估他們是否能提供個性化的篩查方案,根據個人風險因素調整
    • 了解是否包括檢測後的諮詢和跟進服務
  4. 結果解讀和諮詢服務
    • 確認檢測結果是否由專業醫生解讀
    • 評估是否提供詳細的結果報告和專業諮詢
    • 了解異常結果的處理流程和後續安排
  5. 轉介網絡
    • 了解提供商是否與專科醫生和醫院有良好的轉介合作關係
    • 評估異常結果的後續診斷和治療安排是否順暢
    • 確認是否有緊急情況的處理機制

公營與私營服務的比較:

  1. 公營醫療系統(如醫院管理局)
    • 優點:
      • 費用較低,香港居民可享受醫療福利
      • 專業標準統一,質量有保障
      • 與專科服務整合良好,轉介系統完善
    • 缺點:
      • 輪候時間可能較長
      • 服務選擇可能較有限
      • 環境和服務體驗可能不如私營機構
    • 適合人群:預算有限、不介意輪候時間、需要長期跟進的患者
  2. 私營醫療系統(如私營醫院、診所)
    • 優點:
      • 服務快捷,通常可快速預約
      • 設備先進,提供更多檢測選項
      • 環境舒適,服務體驗好
    • 缺點:
      • 費用較高,特別是先進的檢測項目
      • 質素可能參差不齊,需要仔細選擇
      • 與公營系統的銜接可能不夠順暢
    • 適合人群:注重服務速度和體驗、有經濟能力、需要特定檢測的患者

專門健康檢查中心與一般醫療機構的比較:

  1. 專門健康檢查中心
    • 優點:
      • 專注於健康檢查,流程優化
      • 提供全面的檢查套餐,一站式服務
      • 報告詳細,通常包括健康建議
    • 缺點:
      • 可能存在不必要的檢查項目
      • 與臨床服務的整合可能不夠緊密
      • 異常結果的後續處理可能需要轉介
    • 適合人群:希望全面檢查、注重服務體驗、需要詳細健康評估的人士
  2. 一般醫療機構(如醫院、診所)
    • 優點:
      • 與臨床服務整合良好,異常結果可及時處理
      • 由主治醫生直接監督檢查的必要性和結果解讀
      • 更注重個性化和臨床相關性
    • 缺點:
      • 檢查流程可能不如專門中心高效
      • 環境和服務體驗可能較為臨床化
      • 全面性可能不如專門檢查中心
    • 適合人群:有特定臨床問題、需要醫生密切監督、注重臨床相關性的患者

選擇服務提供商的實用步驟:

  1. 確定個人需求和預算
    • 評估自己的癌症風險因素和篩查需求
    • 確定預算範圍,考慮是否有保險覆蓋
    • 明確對服務速度、環境和體驗的期望
  2. 收集和比較信息
    • 通過醫生推薦、朋友推薦、網絡搜索等方式收集潛在提供商信息
    • 比較不同提供商的服務範圍、技術能力、費用和評價
    • 查閱相關認證和評級信息
  3. 諮詢專業意見
    • 與家庭醫生或相關專科醫生討論篩查需求和選項
    • 尋求他們對服務提供商的建議
    • 詢問是否有特定的推薦名單或合作機構
  4. 實地考察和詢問
    • 如有可能,實地參訪潛在的服務提供商
    • 詢問關於檢測方法、設備、質量控制等具體問題
    • 了解異常結果的處理流程和後續安排
  5. 評估服務合約和政策
    • 仔細閱讀服務合約,了解費用結構和退款政策
    • 詢問隱私保護措施和數據安全政策
    • 了解投訴處理機制和糾紛解決途徑

常見陷阱和注意事項:

  1. 過度檢測的風險
    • 警惕推薦過多或不必要檢測的提供商
    • 了解每項檢測的適應症和臨床價值
    • 與醫生討論檢測的必要性,避免不必要的檢測和相關風險
  2. 誇大宣傳的識別
    • 對聲稱100%準確或能檢測所有類型癌症的宣傳保持警惕
    • 了解檢測的局限性和假陽性/假陰性率
    • 尋求獨立和科學的信息來源驗證宣傳聲明
  3. 隱藏費用和條款
    • 詢問所有相關費用,包括檢測費、諮詢費、報告費等
    • 了解是否有額外收費項目,如緊急處理、額外諮詢等
    • 確認保險覆蓋範圍和理賠流程
  4. 結果解讀和跟進服務
    • 確認檢測結果是否由專業醫生解讀
    • 了解異常結果的處理流程和後續安排
    • 詢問是否有長期跟進和監測服務

特定人群的考量:

  1. 高風險人群
    • 有癌症家族史或攜帶易感基因的人群可能需要更專業的服務
    • 考慮選擇提供遺傳諮詢和專門監測計劃的機構
    • 確保提供商對相關癌症類型有專業知識和經驗
  2. 老年人群
    • 考慮服務的便利性和可及性,如交通安排、無障礙設施等
    • 評估是否提供適合老年人的個性化服務和諮詢
    • 了解是否有老年專科醫生的監督和參與
  3. 少數族裔和外籍人士
    • 如需要,尋找提供多語言服務的機構
    • 確認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溝通能力
    • 了解是否熟悉國際醫療標準和實踐

總體而言,選擇合適的癌症血液篩檢服務提供商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包括專業資質、技術能力、服務範圍、費用和個人需求等。建議在做出決定前充分收集信息,諮詢專業意見,並根據個人具體情況做出最適合的選擇112113114

參考文獻

  1. 世界衛生組織. (2024). WHO癌症預防指南. https://www.who.int/cancer/prevention↩︎

  2. 香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 (2024). 癌症早期檢測技術進展報告. https://www.hku.hk/cancer/reports/early_detection_2024↩︎

  3.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2024). 癌症篩查標準與技術. https://www.iarc.who.int/cancer_screening_standards↩︎

  4. 香港醫院管理局. (2024). 香港癌症統計報告2024. https://www.ha.org.hk/cancer_statistics_2024↩︎

  5. 香港醫院管理局. (2024). 香港癌症統計報告2024. https://www.ha.org.hk/cancer_statistics_2024↩︎

  6. 香港醫院管理局. (2024). 香港癌症統計報告2024. https://www.ha.org.hk/cancer_statistics_2024↩︎

  7.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2024). 香港地區癌症流行病學研究. https://www.lks.med.hku.hk/cancer_epidemiology↩︎

  8. 香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 (2024). 癌症早期檢測技術進展報告. https://www.hku.hk/cancer/reports/early_detection_2024↩︎

  9.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10.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11.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12.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13.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14. 香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 (2024). 癌症早期檢測技術進展報告. https://www.hku.hk/cancer/reports/early_detection_2024↩︎

  15. 香港科學院. (2024). 液體活检技術發展與應用. https://www.hkasc.org/liquid_biopsy↩︎

  16. 香港科學院. (2024). 液體活检技術發展與應用. https://www.hkasc.org/liquid_biopsy↩︎

  17. 香港生物醫學工程學會. (2024). 循環腫瘤細胞檢測技術進展. https://www.hksbe.org/ctc_detection↩︎

  18. 香港生物醫學工程學會. (2024). 循環腫瘤細胞檢測技術進展. https://www.hksbe.org/ctc_detection↩︎

  19. 香港基因組中心. (2024). 多組學整合在癌症早期檢測中的應用. https://www.hkgc.org/multiomics_cancer↩︎

  20. 香港基因組中心. (2024). 多組學整合在癌症早期檢測中的應用. https://www.hkgc.org/multiomics_cancer↩︎

  21. 香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 (2024). 癌症早期檢測技術進展報告. https://www.hku.hk/cancer/reports/early_detection_2024↩︎

  22.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23.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24.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25. 香港科學院. (2024). 液體活检技術發展與應用. https://www.hkasc.org/liquid_biopsy↩︎

  26. 香港腸胃學會. (2024). 大腸癌篩查方法比較研究. https://www.hksge.org/colorectal_screening↩︎

  27. 香港醫院管理局. (2024). 香港癌症統計報告2024. https://www.ha.org.hk/cancer_statistics_2024↩︎

  28.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29.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30.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31.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32. 香港科學院. (2024). 液體活检技術發展與應用. https://www.hkasc.org/liquid_biopsy↩︎

  33. 香港胸肺學會. (2024). 肺癌早期檢測新策略. https://www.hkst.org/lung_cancer_early_detection↩︎

  34. 香港醫院管理局. (2024). 香港癌症統計報告2024. https://www.ha.org.hk/cancer_statistics_2024↩︎

  35.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36.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37.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38. 香港生物醫學工程學會. (2024). 循環腫瘤細胞檢測技術進展. https://www.hksbe.org/ctc_detection↩︎

  39. 香港科學院. (2024). 液體活检技術發展與應用. https://www.hkasc.org/liquid_biopsy↩︎

  40. 香港生物化學學會. (2024). 循環miRNA在癌症診斷中的應用. https://www.hksbc.org/circulating_mirna↩︎

  41. 香港醫院管理局. (2024). 香港癌症統計報告2024. https://www.ha.org.hk/cancer_statistics_2024↩︎

  42.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43.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44.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45.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46.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47. 香港科學院. (2024). 液體活检技術發展與應用. https://www.hkasc.org/liquid_biopsy↩︎

  48. 香港生物醫學工程學會. (2024). 循環腫瘤細胞檢測技術進展. https://www.hksbe.org/ctc_detection↩︎

  49. 香港醫院管理局. (2024). 香港癌症統計報告2024. https://www.ha.org.hk/cancer_statistics_2024↩︎

  50.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51.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52.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53. 香港科學院. (2024). 液體活检技術發展與應用. https://www.hkasc.org/liquid_biopsy↩︎

  54. 香港生物化學學會. (2024). 循環miRNA在癌症診斷中的應用. https://www.hksbc.org/circulating_mirna↩︎

  55. 香港醫院管理局. (2024). 香港癌症統計報告2024. https://www.ha.org.hk/cancer_statistics_2024↩︎

  56.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57.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58.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59. 香港科學院. (2024). 液體活检技術發展與應用. https://www.hkasc.org/liquid_biopsy↩︎

  60. 香港生物化學學會. (2024). 循環miRNA在癌症診斷中的應用. https://www.hksbc.org/circulating_mirna↩︎

  61. 香港醫院管理局. (2024). 香港癌症統計報告2024. https://www.ha.org.hk/cancer_statistics_2024↩︎

  62. 香港醫院管理局. (2024). 香港癌症統計報告2024. https://www.ha.org.hk/cancer_statistics_2024↩︎

  63. 香港衛生署. (2024). 香港癌症篩查服務指南. https://www.dh.gov.hk/cancer_screening_guide↩︎

  64. 香港醫院管理局. (2024). 香港癌症統計報告2024. https://www.ha.org.hk/cancer_statistics_2024↩︎

  65. 香港醫務社工學會. (2024). 癌症患者心理支持服務指南. https://www.hkmswa.org/cancer_psychosocial_support↩︎

  66. 香港癌症基金會. (2024). 癌症患者及家屬支持服務目錄. https://www.cancer-fund.org/support_services↩︎

  67. 香港癌症基金會. (2024). 癌症患者及家屬支持服務目錄. https://www.cancer-fund.org/support_services↩︎

  68.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 (2024). 飲食、營養、體育活動與癌症預防. https://www.wcrf.org/cancer_prevention_recommendations↩︎

  69.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 (2024). 飲食、營養、體育活動與癌症預防. https://www.wcrf.org/cancer_prevention_recommendations↩︎

  70. 香港預防醫學學會. (2024). 癌症預防與篩查臨床指南. https://www.hksppm.org/cancer_prevention_guidelines↩︎

  71. 香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 (2024). 癌症早期檢測技術進展報告. https://www.hku.hk/cancer/reports/early_detection_2024↩︎

  72.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73.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74. 香港基因組中心. (2024). 多組學整合在癌症早期檢測中的應用. https://www.hkgc.org/multiomics_cancer↩︎

  75. 香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 (2024). 癌症早期檢測技術進展報告. https://www.hku.hk/cancer/reports/early_detection_2024↩︎

  76. 香港醫院管理局. (2024). 香港癌症統計報告2024. https://www.ha.org.hk/cancer_statistics_2024↩︎

  77. 香港預防醫學學會. (2024). 癌症預防與篩查臨床指南. https://www.hksppm.org/cancer_prevention_guidelines↩︎

  78. 香港醫院管理局. (2024). 香港癌症統計報告2024. https://www.ha.org.hk/cancer_statistics_2024↩︎

  79. 香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 (2024). 癌症早期檢測技術進展報告. https://www.hku.hk/cancer/reports/early_detection_2024↩︎

  80. 香港腸胃學會. (2024). 大腸癌篩查方法比較研究. https://www.hksge.org/colorectal_screening↩︎

  81. 香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 (2024). 癌症早期檢測技術進展報告. https://www.hku.hk/cancer/reports/early_detection_2024↩︎

  82. 香港腸胃學會. (2024). 大腸癌篩查方法比較研究. https://www.hksge.org/colorectal_screening↩︎

  83. 香港醫院管理局. (2024). 香港癌症統計報告2024. https://www.ha.org.hk/cancer_statistics_2024↩︎

  84. 香港衛生署. (2024). 香港癌症篩查服務指南. https://www.dh.gov.hk/cancer_screening_guide↩︎

  85. 香港醫院管理局. (2024). 香港癌症統計報告2024. https://www.ha.org.hk/cancer_statistics_2024↩︎

  86. 香港衛生署. (2024). 香港癌症篩查服務指南. https://www.dh.gov.hk/cancer_screening_guide↩︎

  87. 香港醫院管理局. (2024). 香港癌症統計報告2024. https://www.ha.org.hk/cancer_statistics_2024↩︎

  88. 香港預防醫學學會. (2024). 癌症預防與篩查臨床指南. https://www.hksppm.org/cancer_prevention_guidelines↩︎

  89. 香港醫院管理局. (2024). 香港癌症統計報告2024. https://www.ha.org.hk/cancer_statistics_2024↩︎

  90. 香港預防醫學學會. (2024). 癌症預防與篩查臨床指南. https://www.hksppm.org/cancer_prevention_guidelines↩︎

  91. 香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 (2024). 癌症早期檢測技術進展報告. https://www.hku.hk/cancer/reports/early_detection_2024↩︎

  92. 香港臨床生化學會. (2024). 腫瘤標誌物檢測前準備指南. https://www.hksacc.org/tumor_markers_preparation↩︎

  93. 香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 (2024). 癌症早期檢測技術進展報告. https://www.hku.hk/cancer/reports/early_detection_2024↩︎

  94. 香港臨床生化學會. (2024). 腫瘤標誌物檢測前準備指南. https://www.hksacc.org/tumor_markers_preparation↩︎

  95. 香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 (2024). 癌症早期檢測技術進展報告. https://www.hku.hk/cancer/reports/early_detection_2024↩︎

  96.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97. 香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 (2024). 癌症早期檢測技術進展報告. https://www.hku.hk/cancer/reports/early_detection_2024↩︎

  98. 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 (2024). 腫瘤標誌物臨床應用指南. https://www.hkcpath.org/tumor_markers_guidelines↩︎

  99. 香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 (2024). 癌症早期檢測技術進展報告. https://www.hku.hk/cancer/reports/early_detection_2024↩︎

  100.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 (2024). 癌症篩查的風險與效益評估. https://www.hkcam.org/cancer_screening_risks↩︎

  101. 香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 (2024). 癌症早期檢測技術進展報告. https://www.hku.hk/cancer/reports/early_detection_2024↩︎

  102.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 (2024). 癌症篩查的風險與效益評估. https://www.hkcam.org/cancer_screening_risks↩︎

  103. 香港科學院. (2024). 液體活检技術發展與應用. https://www.hkasc.org/liquid_biopsy↩︎

  104. 香港基因組中心. (2024). 多組學整合在癌症早期檢測中的應用. https://www.hkgc.org/multiomics_cancer↩︎

  105. 香港科技大學. (2024). 癌症早期檢測新技術前沿報告. https://www.ust.hk/cancer_detection_tech↩︎

  106. 香港科學院. (2024). 液體活检技術發展與應用. https://www.hkasc.org/liquid_biopsy↩︎

  107. 香港基因組中心. (2024). 多組學整合在癌症早期檢測中的應用. https://www.hkgc.org/multiomics_cancer↩︎

  108. 香港科技大學. (2024). 癌症早期檢測新技術前沿報告. https://www.ust.hk/cancer_detection_tech↩︎

  109. 香港醫院管理局. (2024). 香港癌症統計報告2024. https://www.ha.org.hk/cancer_statistics_2024↩︎

  110. 香港衛生署. (2024). 香港癌症篩查服務指南. https://www.dh.gov.hk/cancer_screening_guide↩︎

  111. 香港消費者委員會. (2024). 香港健康檢查服務選擇指南. https://www.consumer.org.hk/health_check_guide↩︎

  112. 香港醫院管理局. (2024). 香港癌症統計報告2024. https://www.ha.org.hk/cancer_statistics_2024↩︎

  113. 香港衛生署. (2024). 香港癌症篩查服務指南. https://www.dh.gov.hk/cancer_screening_guide↩︎

  114. 香港消費者委員會. (2024). 香港健康檢查服務選擇指南. https://www.consumer.org.hk/health_check_guide↩︎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