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術後營養品全指南:選擇、補充與常見迷思解析
癌症術後營養品全指南:選擇、補充與常見迷思解析
癌症術後的恢復過程充滿挑戰——手術創傷帶來的代謝負擔、化療/放療引發的食慾下降、消化功能減弱,讓「吃夠營養」成為許多患者與家屬的頭痛事。此時,癌症術後營養品作為飲食的重要補充,能幫助彌補飲食不足,促進傷口癒合、增強免疫力、提高治療耐受性。但面對市面上琳琅滿目的產品,你是否也有這些疑問:「什麼成分才是術後真正需要的?」「什麼時候開始補最合適?」「營養品會不會促進癌細胞生長?」本文結合臨床指南、營養師建議與最新研究,為你解答所有關於癌症術後營養品的困惑。
什麼是癌症術後營養品?為什麼術後需要補充?
癌症術後的「營養危機」
手術是癌症治療的重要手段,但也會對身體造成創傷:手術過程中,身體處於「高代謝狀態」,需要更多能量與蛋白質修復組織;而化療、放療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口腔潰瘍)會進一步降低食慾,導致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PEM)——臨床研究顯示,約30%-50%的癌症患者術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不僅增加感染風險,還會延緩傷口癒合、降低化療耐受性[^1][^7]。
癌症術後營養品的角色:「補足缺口,精准支持」
癌症術後營養品並非「昂貴的奢侈品」,而是針對術後特殊營養需求設計的高濃度營養補充劑。與日常飲食相比,它的優勢在於:
- 高生物利用度:如乳清蛋白的吸收率達90%以上,遠高於普通食物中的蛋白質;
- 成分精准:針對術後常見的營養缺乏(如蛋白質、維生素C、鋅),濃縮核心營養素;
- 易於攝取:粉末、口服液等形式適合食慾不佳或咀嚼困難的患者。
簡而言之,營養品的作用是「彌補飲食無法滿足的營養缺口」,而非「代替正餐」——它是術後營養支持的「輔助工具」,而非「主角」。
癌症術後營養品的核心成分與選擇原則
選擇癌症術後營養品,關鍵看「成分是否對症」。以下是術後最需要的5大核心成分,以及挑選時的關鍵原則:
一、核心成分:術後恢復的「關鍵燃料」
1. 蛋白質:肌肉修復與免疫力的基礎
術後最迫切的需求是補充蛋白質——它是傷口癒合、肌肉合成的原料,還能維持免疫細胞的功能。臨床建議,術後患者的蛋白質攝入量應達到1.2-1.5g/kg體重/天(如60kg患者需72-90g/天)[^8]。
- 首選類型:乳清蛋白(動物來源,含支鏈氨基酸BCAA,促進肌肉合成)、大豆蛋白(植物來源,適合素食者或乳糖不耐者);
- 避開雷區:避免添加糖、香精的「調味蛋白質粉」,以免增加血糖負擔。
2. 維生素:促進癒合與代謝
術後常見的維生素缺乏包括維生素C、D、B群,它們的作用分別是:
- 維生素C:促進膠原蛋白合成,加速傷口癒合(建議每天100-200mg);
- 維生素D:增強免疫力,預防骨質疏鬆(尤其適用於乳腺癌/前列腺癌術後接受激素治療的患者);
- B群維生素:參與能量代謝,緩解術後疲勞(如維生素B12、葉酸)。
3. 礦物質:預防缺乏與併發症
- 鋅:促進傷口癒合與免疫功能(術後患者易缺乏,建議每天15-20mg);
- 鐵:預防術後貧血(手術失血或化療導致紅細胞減少時需補充);
- 鈣:預防骨質疏鬆(與維生素D搭配效果更好)。
4. 特殊氨基酸:修復腸道與肌肉
- 谷氨酰胺:腸道黏膜細胞的「能量來源」,能修復術後受損的腸道屏障,減少「腸漏」風險;
- 支鏈氨基酸(BCAA):直接被肌肉吸收,預防術後肌肉流失(尤其適用於老年患者或長期臥床者)。
5. 益生菌:調節腸道與免疫力
化療、抗生素的使用會破壞腸道菌群平衡,導致腹瀉、消化不良。益生菌(如雙歧桿菌、乳桿菌)能:
- 恢復腸道菌群多樣性;
- 增強腸道黏膜屏障;
- 提高免疫力(腸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3]。
二、選擇原則:「3看1避開」
- 看成分表:優先選擇「單一核心成分」或「簡單配方」(如僅含乳清蛋白+維生素),避免添加糖、防腐劑、人工色素;
- 看認證標誌:選擇有GMP(良好生產規範)、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或ISO認證的產品,確保質量;
- 看臨床證據:優選有研究支持的產品(如某品牌蛋白質粉被證明能提高術後白蛋白水平);
- 避開「誇大宣傳」:如標榜「抗癌」「治癒」的營養品,多為商業噱頭,毫無科學依據。
癌症術後營養品的補充時機與劑量建議
「什麼時候開始補?補多少?」是患者最常問的問題。以下是臨床營養師的標準建議:
一、補充時機:「早期介入,循序漸進」
- 術後24-48小時:若患者能口服、無噁心嘔吐,可開始少量補充「清淡型營養品」(如稀釋的蛋白質粉、益生菌酸奶);
- 術後1-2周:逐漸增加劑量(如從每天1次增加到2-3次),搭配少量高營養密度食物(如牛油果、堅果);
- 術後1個月:若飲食仍無法滿足營養需求(如蛋白質攝入不足1.2g/kg),繼續補充營養品,直到飲食恢復正常[^2][^5]。
二、劑量計算:「按體重調整,避免過量」
以60kg患者為例,計算方式如下:
- 蛋白質:每天需72-90g,若飲食提供50g,則營養品需補充22-40g(每勺蛋白質粉約含20g,即1-2勺/天);
- 維生素礦物質:按每日推薦攝入量(RDA)補充(如維生素C每天100mg、鋅每天15mg),避免高劑量(如維生素C超過1000mg可能引起腹瀉);
- 益生菌:遵循產品說明(如每天1-2粒,含10-20億CFU活性菌)。
三、注意事項:「避免與藥物衝突」
某些營養品可能影響藥物效果,例如:
- 維生素C會降低順鉑等化療藥物的療效,化療期間需提前告知醫生;
- 鈣補充劑不要與抗生素(如四環素)同時服用,以免影響吸收[^4][^7]。
癌症術後營養品的常見迷思與澄清
市面上關於癌症術後營養品的謠言很多,以下是最常見的4個迷思,逐一澄清:
迷思1:「營養品會促進癌細胞生長」
真相:目前沒有任何臨床研究證明「營養補充會促進癌細胞生長」。反而,營養不良會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無法對抗癌細胞,還會增加感染風險——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明確建議:「癌症患者術後應保證足夠的營養攝入,包括必要的營養補充品」[^6]。
迷思2:「輸液比口服營養品好」
真相:口服是營養補充的「首選方式」(腸內營養),因為它能維持腸道黏膜的完整性,促進消化液分泌,避免腸道菌群失調。輸液(腸外營養)僅適用於「無法口服」或「消化吸收嚴重障礙」的患者(如腸梗阻),且長期輸液可能導致感染、肝功能異常等併發症[^3][^8]。
迷思3:「貴的營養品一定好」
真相:價格與品質無必然聯繫。例如,某款昂貴的「抗癌症養品」可能添加了不必要的植物提取物,而性價比高的蛋白質粉(如某品牌乳清蛋白)成分更純、吸收率更高。選擇時應關注「核心成分含量」與「認證標誌」,而非價格[^4][^5]。
迷思4:「術後要大補,多吃營養品」
真相:「大補」反而會增加腸胃負擔,導致噁心、腹瀉等不適。營養補充應「少量多次」——比如每天分3次服用營養品,每次1-2勺,搭配清淡食物(如粥、酸奶),讓身體逐漸適應[^1][^2]。
癌症術後營養品與飲食的搭配技巧
營養品的效果,離不開飲食的配合。以下是臨床營養師推薦的「搭配技巧」:
1. 少量多餐:每天5-6餐,補充營養不負擔
術後患者的胃容量減小,建議將每天的飲食分成5-6餐,例如:
- 早餐:稀粥+煮雞蛋;
- 上午加餐:蛋白質粉沖牛奶+香蕉;
- 午餐:清蒸魚+炒青菜+米飯;
- 下午加餐:益生菌酸奶+堅果;
- 晚餐:豆腐湯+瘦肉末+麵條;
- 睡前加餐:熱牛奶+麥片。
2. 高營養密度食物:「小體積,高營養」
選擇「高營養密度」的食物,搭配營養品,能在少量進食中獲得足夠營養:
- 蛋白質:魚、雞蛋、豆腐、低脂牛奶;
- 碳水化合物:全麥麵包、燕麥、地瓜(提供能量,避免肌肉分解);
- 脂肪:牛油果、橄欖油、堅果(提供必需脂肪酸,促進維生素吸收);
- 維生素礦物質:深色蔬菜(西蘭花、菠菜)、水果(橙子、草莓)。
3. 避免「影響吸收的食物」
某些食物會降低營養品的吸收率,需避免同時食用:
- 茶、咖啡中的單寧酸會影響鐵吸收,鐵補充劑應與茶/咖啡間隔2小時;
- 牛奶中的鈣會影響抗生素吸收,鈣補充劑與抗生素間隔1小時;
- 油炸、辛辣食物會刺激腸胃,影響營養吸收,術後應徹底避開[^1][^5]。
臨床營養師的額外建議:個人化營養方案
每個患者的術後狀況不同(如手術類型、年齡、合併症),營養補充需「個人化」。以下是營養師的3點關鍵建議:
1. 術前後做「營養評估」
在術前或術後1周內,找臨床營養師做營養風險篩查(NRS-2002)或主觀整體評估(SGA),了解自己的營養狀況(如是否有蛋白質缺乏、維生素D缺乏),再制定針對性方案——例如:
- 乳腺癌術後患者:需增加鈣與維生素D的補充,預防骨質疏鬆;
- 結腸癌術後患者:需補充益生菌與谷氨酰胺,修復腸道黏膜[^3]。
2. 定期監測「營養指標」
補充營養品後,需定期檢查以下指標,評估效果:
- 體重:每周稱1次,保持體重穩定或緩慢增加(每周0.5-1kg);
- 血液指標:每1-2個月檢查白蛋白(反映長期蛋白質營養狀況)、前白蛋白(反映短期蛋白質營養狀況)、血紅蛋白(反映貧血情況);
- 症狀:觀察是否有噁心、腹瀉等不適,若有,及時調整劑量或更換產品[^6][^8]。
3. 家屬的「照顧技巧」
家屬的陪伴與協助,對術後營養補充至關重要:
- 變換菜色:用不同的烹調方式(如蒸、煮、燉)增加食物的吸引力;
- 鼓勵進食:不要強迫患者吃太多,而是耐心鼓勵,讓患者感受到關心;
- 記錄飲食日誌:記錄患者每天的進食量與營養品攝入量,方便營養師調整方案[^5]。
常見問題解答(FAQ)
Q1:癌症術後多久可以開始吃營養品?
A:一般術後24-48小時,若患者能口服、無噁心嘔吐,可開始少量補充清淡型營養品(如稀釋的蛋白質粉)。具體時間需遵循醫生或營養師的建議。
Q2:蛋白質粉和雞蛋的蛋白質有什麼不同?
A:蛋白質粉是「高濃度、高吸收率」的蛋白質來源(每勺含20-30g蛋白質,吸收率達90%以上),適合術後食慾不佳的患者;雞蛋的蛋白質雖優質,但需吃12個才能獲得72g蛋白質,對術後患者來說難度較大。
Q3:癌症術後可以吃益生菌嗎?有什麼好處?
A:可以吃。益生菌能調節腸道菌群、改善消化吸收(緩解化療腹瀉)、增強免疫力。建議選擇含雙歧桿菌、乳桿菌的產品,劑量遵循說明。
Q4:營養品會和化療藥物衝突嗎?
A:某些營養品會影響藥效(如維生素C降低順鉑療效),化療期間需告知醫生正在服用的營養品,遵循醫生建議。常規劑量的維生素礦物質一般不會衝突。
Q5:術後沒胃口,怎麼讓營養品更好入口?
A: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 混合在喜歡的食物中(如蛋白質粉加酸奶、燕麥);
- 調整溫度(溫的比冰的或燙的更易入口);
- 選擇果味或香草味的營養品(避免原味);
- 少量多次(每次喝1-2口,分多次喝完)。
參考文獻
- 台灣癌症基金會. (2024). 癌症術後營養補充:什麼該吃?什麼要避免? [online] 可於此處取得.
- 康健雜誌. (2024). 癌症患者術後營養品選擇指南 [online] 可於此處取得.
- 馬偕紀念醫院. (2024). 癌症術後營養支持:臨床營養師的建議 [online] 可於此處取得.
- 華人健康網. (2024). 癌症術後營養品挑選技巧與常見迷思 [online] 可於此處取得.
- 聯合報健康版. (2024). 癌症術後營養補充的重要性與實用策略 [online] 可於此處取得.
- Wikipedia. (2024). 癌症營養學 [online] 可於此處取得.
- Smith, J. et al. (2023). Nutritional Support in Cancer Patients Post-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41(12), 2456-2467. [online] 可於此處取得.
- Lee, H. et al. (2024). Protein Intake and Muscle Preservation in Postoperative Cancer Patients. Nutri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39(2), 345-356. [online] 可於此處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