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癌症补充营养:全面指南助您增强体质、对抗治疗副作用

癌症补充营养:全面指南助您增强体质、对抗治疗副作用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1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癌症补充营养:全面指南助您增强体质、对抗治疗副作用

本文僅供科普參考,不構成醫療建議。如有健康疑慮,請諮詢註冊醫生。

什么是癌症补充营养

癌症補充營養是指通過特定的飲食策略、營養補充劑或醫療營養產品,為癌症患者提供額外的營養支持,以滿足其因疾病本身或治療過程中增加的營養需求[^1]。癌症及其治療(如化療、放療、手術等)常常會影響患者的食慾、消化吸收功能以及代謝狀態,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免疫力減弱等問題,進而影響治療效果和生活品質[^2]。

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數據,約40-80%的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而營養狀況良好的患者通常具有更好的治療耐受性、更少的併發症以及更高的生存率[^3]。因此,適當的癌症補充營養不僅能夠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還能夠增強體質、減輕治療副作用、提高治療效果,並最終改善生活品質[^4]。

癌症補充營養的範圍廣泛,包括但不限於:高蛋白質飲食、高熱量飲食、特定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口服營養補充劑、腸內營養支持以及腸外營養支持等[^5]。具體的補充營養方案需要根據患者的癌症類型、治療階段、身體狀況、營養評估結果以及個人偏好等因素進行個體化設計[^6]。

世界衛生組織強調,癌症補充營養應該是癌症綜合治療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是可有可無的輔助措施[^7]。適當的營養支持不僅能夠幫助患者更好地完成治療,還能夠促進治療後的康復,降低復發風險,提高長期生存率[^8]。

香港癌症基金會指出,癌症補充營養的目標不僅僅是提供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更重要的是維持和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增強免疫功能,減輕治療相關的毒性反應,提高生活品質,並可能改善治療效果和預後[^9]。

值得注意的是,癌症補充營養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根據患者的治療進程、身體反應和營養狀況變化進行動態調整[^10]。例如,在手術前後、化療期間、放療期間以及康復期,患者的營養需求和營養支持策略可能會有所不同[^11]。

總體而言,癌症補充營養是一個專業且複雜的領域,需要營養師、醫生、護士以及其他醫療專業人員的共同參與和協作[^12]。通過科學、合理、個體化的營養支持,可以幫助癌症患者更好地應對疾病挑戰,提高治療效果,改善生活品質[^13]。

預防癌症补充营养相关问题

預防癌症補充營養相關問題是癌症患者營養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可以減少營養不良的風險,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況,從而提高治療效果和生活品質[^14]。

早期營養評估與監測

早期營養評估是預防癌症補充營養問題的關鍵步驟。香港營養師協會建議,所有癌症患者在診斷後應盡快進行全面的營養評估,並在治療過程中定期監測營養狀況[^15]。營養評估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人體測量:包括體重、身高、體質量指數(BMI)、上臂圍、三頭肌皮褶厚度等,用於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況和身體組成[^16]。

  2. 生化指標:如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轉鐵蛋白、血紅蛋白等,反映患者的蛋白質營養狀況和造血功能[^17]。

  3. 臨床評估:評估患者的消化系統功能、代謝狀態、感染風險等,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營養需求和營養支持策略[^18]。

  4. 飲食評估:通過24小時膳食回顧、食物頻率問卷等方法,評估患者的實際攝入量和飲食習慣,識別營養不足或過剩的風險[^19]。

  5. 功能評估:如握力測試、步行測試等,評估患者的身體功能和肌肉力量,這些指標與營養狀況密切相關[^20]。

通過定期進行營養評估和監測,可以及早發現營養問題,及時採取干預措施,防止營養狀況進一步惡化[^21]。香港醫院管理局建議,癌症患者應至少每兩週進行一次營養評估,對於高風險患者,可能需要更頻繁的監測[^22]。

個體化營養支持計劃

根據營養評估結果,制定個體化的營養支持計劃是預防癌症補充營養問題的核心策略[^23]。個體化營養支持計劃應考慮以下因素:

  1. 癌症類型和分期:不同類型和分期的癌症對營養的影響不同。例如,頭頸部癌和消化道癌症可能直接影響進食和消化吸收,而血液系統癌症可能影響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24]。

  2. 治療方式: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不同治療方式對營養的影響各不相同。例如,手術可能增加能量和蛋白質需求,化療可能引起噁心、嘔吐、口腔炎等副作用,影響進食[^25]。

  3. 營養狀況和風險評估:根據營養評估結果,確定患者的營養風險等級,制定相應的營養支持強度和頻率[^26]。

  4. 個人喜好和文化背景:考慮患者的飲食習慣、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以及個人喜好,制定符合患者需求的營養支持計劃,提高依從性[^27]。

  5. 經濟條件和家庭支持:評估患者的經濟狀況和家庭支持系統,確保營養支持計劃的可行性和持續性[^28]。

個體化營養支持計劃應包括具體的營養目標(如能量、蛋白質、微量營養素的攝入量)、飲食建議、營養補充劑推薦、進食策略(如少量多餐、食物選擇和烹調方法)以及監測和調整計劃[^29]。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表明,個體化營養支持計劃可以顯著改善癌症患者的營養狀況和生活品質,減少治療相關的併發症[^30]。

營養教育與諮詢

營養教育與諮詢是預防癌症補充營養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31]。通過提供專業的營養知識和實用的飲食建議,可以幫助患者和家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營養問題[^32]。營養教育與諮詢的內容通常包括:

  1. 癌症與營養的關係:解釋癌症及其治療如何影響營養狀況,以及良好的營養狀況對治療效果和預後的重要性[^33]。

  2. 均衡飲食原則:介紹均衡飲食的基本原則,包括食物多樣化、適量攝入各類食物、控制油鹽糖攝入等[^34]。

  3. 高營養密度食物選擇:推薦營養密度高的食物,如全穀物、瘦肉、魚類、蛋類、豆類、堅果、新鮮蔬果等,幫助患者在有限的食慾下獲取更多營養[^35]。

  4. 治療副作用的飲食管理:針對常見的治療副作用,如噁心、嘔吐、口腔炎、味覺改變、腹瀉、便秘等,提供具體的飲食管理策略[^36]。

  5. 營養補充劑使用指導:介紹常用營養補充劑的種類、作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強調在專業指導下合理使用[^37]。

  6. 食物安全與衛生:由於癌症患者免疫功能可能受損,食物安全尤為重要,應提供食物購買、儲存、處理和烹調的安全指南[^38]。

香港癌症基金會建議,營養教育與諮詢應採取多種形式,如個人諮詢、小組教育、工作坊、宣傳冊、網上資源等,以滿足不同患者的需求[^39]。研究顯示,接受過系統營養教育的癌症患者,其營養知識水平、自我管理能力和營養狀況均有顯著改善[^40]。

多學科團隊協作

預防癌症補充營養問題需要多學科團隊的協作[^41]。理想的營養支持團隊應包括營養師、醫生、護士、藥劑師、心理學家、社工等專業人員,共同為患者提供全面、連貫的營養支持[^42]。

多學科團隊協作的主要優勢包括:

  1. 全面評估:不同專業背景的團隊成員可以從不同角度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況和需求,提供更全面的評估結果[^43]。

  2. 個體化干預:團隊成員可以根據各自的專業知識,共同制定符合患者具體情況的個體化營養支持計劃[^44]。

  3. 連貫性照護:通過團隊協作,確保患者在診斷、治療、康復等不同階段都能獲得連貫、一致的營養支持[^45]。

  4. 問題及時解決:團隊成員可以及時發現和解決營養支持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調整干預策略[^46]。

  5. 資源整合:團隊可以整合各種資源,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營養支持服務[^47]。

世界衛生組織強調,多學科團隊協作是癌症營養支持的最佳實踐模式,可以顯著提高營養支持的效果和效率[^48]。香港的公立醫院和專門的癌症中心已經逐步建立了多學科營養支持團隊,為癌症患者提供專業的營養支持服務[^49]。

家庭與社區支持

家庭與社區支持是預防癌症補充營養問題的重要外部因素[^50]。癌症患者的營養管理不僅僅是醫療機構的責任,也需要家庭和社區的積極參與和支持[^51]。

家庭支持的主要內容包括:

  1. 情感支持:家人的關愛和鼓勵可以幫助患者保持積極的心態,增強進食的意願和信心[^52]。

  2. 實際幫助:家人可以協助購物、烹飪、進食等,特別是對於體力不支或身體機能受損的患者[^53]。

  3. 環境創造:創造舒適、愉快的進食環境,如播放輕鬆的音樂、使用美觀的餐具、與家人共餐等,可以提高進食的愉悅感[^54]。

  4. 監測與反饋:家人可以幫助監測患者的食慾、進食量、體重變化等,及時向醫療團隊反饋[^55]。

社區支持的主要內容包括:

  1. 社區營養服務:如社區營養諮詢、送餐服務、營養教育活動等,為患者提供便利的營養支持[^56]。

  2. 互助小組:癌症患者互助小組可以提供情感支持、經驗分享和實用建議,幫助患者更好地應對營養問題[^57]。

  3. 志願者服務:經過培訓的志願者可以提供陪伴、購物、烹飪等幫助,緩解患者和家庭的壓力[^58]。

  4. 社區資源連結:社區工作者可以幫助患者連結各種資源,如經濟援助、交通服務、家居改造等,間接支持患者的營養管理[^59]。

香港醫院管理局和社會福利署合作推動的「社區關懷支援計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計劃通過整合醫療和社區資源,為癌症患者提供全面的支持,包括營養支持服務[^60]。

營養支持技術的應用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營養支持技術的應用為預防癌症補充營養問題提供了新的手段[^61]。這些技術可以提高營養評估的準確性、營養支持的精確性和患者管理的便捷性[^62]。

常見的營養支持技術包括:

  1. 人體成分分析:如生物電阻抗分析(BIA)、雙能X線吸收測量(DEXA)等,可以精確測量患者的體脂、肌肉量、水分等身體成分,為營養評估提供客觀數據[^63]。

  2. 間接測熱法:通過測量氧氣消耗和二氧化碳產生,準確計算患者的靜息能量消耗,為能量需求的評估提供科學依據[^64]。

  3. 電子健康記錄:整合患者的營養評估結果、營養支持計劃、監測數據等,實現資訊共享和連續性照護[^65]。

  4. 移動健康應用:如飲食記錄應用、營養教育應用、遠程監測應用等,方便患者隨時隨地記錄飲食、獲取營養資訊、與醫療團隊溝通[^66]。

  5. 遠程營養諮詢:通過視頻會議、在線平台等方式,為居住在偏遠地區或行動不便的患者提供專業的營養諮詢服務[^67]。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應用現代營養支持技術可以顯著提高癌症患者營養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特別是在資源有限的地區,這些技術可以彌補專業人力不足的問題[^68]。

然而,技術應用也面臨一些挑戰,如設備成本高、操作複雜、數據安全隱患、老年患者使用困難等[^69]。因此,在推廣營養支持技術時,需要考慮患者的實際需求和接受能力,提供必要的培訓和支持[^70]。

香港癌症篩查資源

香港作為一個發達地區,擁有完善的醫療體系和豐富的癌症篩查資源[^71]。及時的癌症篩查不僅能夠早期發現癌症,提高治癒率,還能夠及早識別營養風險,實施預防性的營養干預[^72]。本節將介紹香港主要的癌症篩查資源,以及如何利用這些資源進行癌症和營養風險的篩查[^73]。

公立醫院系統的癌症篩查服務

香港的公立醫院系統是提供癌症篩查服務的主要機構之一[^74]。香港醫院管理局轄下的多家醫院和專科門診提供各種癌症篩查服務,包括但不限於[^75]:

  1.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該中心負責收集和分析香港的癌症數據,為癌症篩查和預防策略提供科學依據[^76]。中心定期發布《香港癌症統計報告》,詳細分析各類癌症的發病率、死亡率、趨勢等,為公眾和醫療專業人員提供參考[^77]。

  2. 腸道篩查計劃:由衛生署推動,為50-75歲的香港居民提供免費或資助的結直腸癌篩查服務[^78]。該計劃不僅篩查結直腸癌,還會評估參與者的營養狀況和飲食習慣,提供相應的健康建議[^79]。

  3. 乳癌篩查計劃:由婦女健康中心提供,為44-69歲的女性提供乳癌篩查服務[^80]。除了乳房X光檢查外,該計劃還包括健康評估和生活方式諮詢,其中營養評估是重要組成部分[^81]。

  4. 子宮頸癌篩查計劃:由衛生署的婦女健康中心提供,為25-64歲的女性提供子宮頸癌篩查服務[^82]。該計劃也會評估女性的整體健康狀況,包括營養風險評估[^83]。

  5. 專科門診服務:公立醫院的專科門診(如腸胃科、呼吸科、婦科等)也提供針對高風險人群的癌症篩查服務[^84]。這些門診通常會綜合評估患者的健康狀況,包括營養狀況評估[^85]。

公立醫院系統的癌症篩查服務具有以下優點:專業性強、費用較低(符合資格的香港居民可享受資助)、服務網絡廣泛、後續治療和跟進服務完善[^86]。然而,由於需求量大,輪候時間可能較長,部分服務可能需要轉介[^87]。

私立醫療機構的癌症篩查服務

香港的私立醫療機構也提供多種癌症篩查服務,通常具有更靈活的預約時間和更舒適的服務環境[^88]。主要的私立醫療機構包括[^89]:

  1. 香港港安醫院-腫瘤中心:提供全面的癌症篩查服務,包括腫瘤標誌物檢測、影像學檢查、內窺鏡檢查等[^90]。該中心還提供專業的營養評估和諮詢服務,為篩查結果異常的客戶提供個體化的營養干預計劃[^91]。

  2. 養和醫院健康檢查中心:提供多種癌症篩查套餐,針對不同年齡、性別和風險因素的人群設計[^92]。這些套餐通常包括營養狀況評估和生活方式分析,提供全面的健康評估報告[^93]。

  3. 仁安醫院健康檢查中心:提供全面的健康檢查和癌症篩查服務,包括專門的癌症營養風險評估[^94]。該中心還提供營養師諮詢服務,為客戶提供個體化的營養建議[^95]。

  4. 嘉諾撒醫院健康檢查中心:提供多種癌症篩查方案,包括針對常見癌症(如肺癌、肝癌、胃癌、結直腸癌等)的篩查[^96]。該中心也重視營養評估,將營養狀況作為健康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97]。

  5. 聖德肋撒醫院健康檢查中心:提供全面的健康檢查和癌症篩查服務,包括先進的基因檢測和營養基因分析[^98]。該中心還提供專業的營養諮詢服務,根據基因檢測結果提供個體化的營養建議[^99]。

私立醫療機構的癌症篩查服務具有以下優點:預約靈活、等待時間短、服務環境舒適、檢查設備先進、服務項目全面[^100]。然而,費用相對較高,可能超出部分市民的經濟能力範圍[^101]。

非政府組織的癌症篩查服務

香港的多個非政府組織也提供癌症篩查服務,通常以較低的費用或免費形式為特定人群提供服務[^102]。主要的非政府組織包括[^103]:

  1. 香港癌症基金會:該基金會是香港領先的癌症服務組織,提供多種癌症篩查和教育服務[^104]。其「癌症預防及篩查中心」提供乳癌、子宮頸癌、結直腸癌等篩查服務,並結合營養評估和健康生活方式推廣[^105]。

  2. 香港防癌會:該會致力於癌症預防和教育,提供多種癌症篩查服務和健康講座[^106]。其「健康生活中心」提供全面的健康評估,包括營養狀況評估和飲食習慣分析[^107]。

  3. 香港乳癌基金會:專注於乳癌防治,提供乳癌篩查、教育和支持服務[^108]。該基金會也關注乳癌患者的營養問題,提供相關的營養教育和諮詢服務[^109]。

  4. 香港大腸癌協會:致力於大腸癌防治,提供結直腸癌篩查和教育服務[^110]。該協會強調健康飲食對預防結直腸癌的重要性,提供相關的營養指導[^111]。

  5. 香港肝病基金會:專注於肝病的預防和治療,包括肝癌篩查服務[^112]。該基金會也提供肝病患者(包括肝癌患者)的營養指導和支持服務[^113]。

非政府組織的癌症篩查服務具有以下優點:費用較低或免費、服務貼近社區、注重健康教育和預防、提供心理支持和社會服務[^114]。然而,服務範圍可能有限,檢查項目可能不如公立或私立醫療機構全面[^115]。

社區健康中心的癌症篩查服務

香港的社區健康中心也提供基礎的癌症篩查和健康評估服務,方便市民就近接受服務[^116]。主要的社區健康中心包括[^117]:

  1. 地區性健康中心:由衛生署管轄,分布在香港各區,提供基本的健康評估和癌症篩查服務[^118]。這些中心通常會評估服務使用者的營養狀況和生活方式,提供相應的健康建議[^119]。

  2. 母嬰健康院:為孕婦和兒童提供健康服務,包括婦女癌症(如乳癌、子宮頸癌)的篩查和教育[^120]。這些機構也會評估孕婦和兒童的營養狀況,提供相應的營養指導[^121]。

  3. 長者健康中心:為65歲或以上的長者提供健康服務,包括常見老年癌症(如結直腸癌、前列腺癌、肺癌等)的篩查[^122]。這些中心特別關注長者的營養問題,提供專門的營養評估和干預服務[^123]。

  4. 學生健康服務中心:為中、小學生提供健康服務,包括健康教育和部分癌症預防知識[^124]。這些中心也會評估學生的生長發育和營養狀況,提供相應的指導[^125]。

  5. 職業健康診所:為在職人士提供職業健康服務,包括部分癌症篩查和健康評估[^126]。這些診所也會評估工作人員的營養狀況和生活方式,提供相應的健康建議[^127]。

社區健康中心的癌症篩查服務具有以下優點:地理位置便利、服務費用低廉、貼近社區需求、提供連續性照護[^128]。然而,服務項目可能較為基礎,專業性可能不如專門的癌症篩查中心[^129]。

網上癌症篩查資源和工具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網上癌症篩查資源和工具越來越受到歡迎,為市民提供便捷的癌症風險評估和健康資訊[^130]。主要的網上資源包括[^131]:

  1. 香港醫院管理局健康e網:提供多種健康評估工具,包括癌症風險評估和營養狀況自評工具[^132]。市民可以通過這些工具初步評估自己的癌症風險和營養狀況,獲取相應的健康建議[^133]。

  2. 衛生署健康生活網站:提供豐富的健康資訊和自評工具,包括癌症預防和健康飲食指南[^134]。該網站還提供互動式的營養評估工具,幫助市民評估自己的飲食習慣和營養攝入[^135]。

  3. 香港癌症基金會網站:提供全面的癌症資訊,包括癌症篩查指南、風險因素、預防措施等[^136]。該網站還有專門的營養版塊,提供癌症預防和治療期間的營養指導[^137]。

  4. 香港防癌會網站:提供癌症預防、篩查和治療的資訊,包括線上癌症風險評估工具[^138]。該網站還提供健康飲食和生活方式的建議,幫助市民降低癌症風險[^139]。

  5.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網站:提供基於研究的癌症預防和篩查資訊,包括最新的科學發現和建議[^140]。該網站還提供營養與癌症關係的專業資訊,幫助市民了解營養在癌症預防中的作用[^141]。

網上癌症篩查資源和工具具有以下優點:便捷易用、隨時隨地可訪問、成本低廉、資訊豐富[^142]。然而,這些工具和資源不能替代專業的醫療評估和篩查,結果僅供參考,異常情況仍需尋求專業醫療幫助[^143]。

如何選擇適合的癌症篩查服務

面對眾多的癌症篩查資源,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服務是許多市民關心的問題[^144]。以下是一些選擇癌症篩查服務的建議[^145]:

  1. 評估個人風險:根據年齡、性別、家族史、生活方式等因素,評估自己的癌症風險[^146]。高風險人群可能需要更頻繁或更全面的篩查[^147]。

  2. 考慮經濟能力: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選擇適合的服務提供者[^148]。公立醫院和非政府組織通常提供較低費用或免費的服務,而私立醫療機構的費用較高但服務更便捷[^149]。

  3. 了解服務內容:仔細了解不同機構提供的篩查服務內容,包括檢查項目、評估範圍、後續服務等[^150]。選擇能夠滿足自己需求的服務[^151]。

  4. 考慮地理位置:選擇交通便利的地點,特別是對於需要多次往返的篩查項目[^152]。社區健康中心和地區性健康中心通常是較為便利的選擇[^153]。

  5. 諮詢專業意見:如有疑問,可以諮詢家庭醫生或其他醫療專業人員的意見[^154]。他們可以根據你的具體情況,推薦適合的篩查服務[^155]。

  6. 重視營養評估:選擇包含營養評估的篩查服務,因為營養狀況與癌症風險和預後密切相關[^156]。良好的營養評估可以及早發現營養問題,實施預防性干預[^157]。

  7. 考慮後續服務:了解篩查結果異常時的後續服務和轉介安排[^158]。選擇能夠提供完整後續服務的機構,確保問題得到及時處理[^159]。

香港醫院管理局建議,市民應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和風險因素,定期接受適當的癌症篩查[^160]。同時,應重視營養評估和健康生活方式,這些都是預防癌症的重要措施[^161]。

患者及家屬支持服務

癌症診斷和治療過程對患者及其家屬都是巨大的挑戰[^162]。除了醫療治療和營養支持外,全面的支持服務對於幫助患者和家屬應對癌症帶來的身體、心理、社交和經濟壓力至關重要[^163]。本節將介紹香港為癌症患者及家屬提供的各種支持服務,特別是與營養相關的支持服務[^164]。

醫院內的支持服務

香港的公立和私立醫院都提供多種支持服務,幫助癌症患者及家屬應對治療過程中的各種挑戰[^165]。這些服務通常包括[^166]:

  1. 營養支持服務:由專業營養師提供的營養評估、諮詢和干預服務[^167]。營養師會根據患者的癌症類型、治療階段和營養狀況,制定個體化的營養支持計劃,包括飲食建議、營養補充劑推薦、治療副作用管理策略等[^168]。香港醫院管理局的數據顯示,接受專業營養支持的癌症患者,其治療耐受性和生活品質均有顯著提高[^169]。

  2. 心理支持服務:由臨床心理學家或輔導員提供的心理評估和輔導服務[^170]。癌症診斷和治療過程可能帶來焦慮、抑鬱、恐懼等情緒問題,心理支持服務可以幫助患者和家屬應對這些情緒挑戰[^171]。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狀態有助於改善患者的食慾和營養攝入[^172]。

  3. 社會工作服務:由專業社工提供的社會評估和支持服務[^173]。社工可以幫助患者和家屬解決經濟困難、住房問題、就業問題、家庭關係等社會問題,這些問題都可能間接影響患者的營養狀況和治療效果[^174]。香港醫院管理局的社工團隊還可以協助申請各種經濟援助和社區資源[^175]。

  4. 護理支持服務:由專科護士提供的護理評估和教育服務[^176]。專科護士可以指導患者和家屬如何管理治療副作用(如噁心、嘔吐、口腔炎等),這些副作用常常影響患者的進食和營養攝入[^177]。護理支持服務還包括傷口護理、導管護理等,這些對於維持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至關重要[^178]。

  5. 疼痛管理服務:由麻醉科或緩和醫療團隊提供的疼痛評估和管理服務[^179]。疼痛是癌症患者常見的症狀,嚴重的疼痛會顯著影響患者的食慾、睡眠和生活品質[^180]。有效的疼痛管理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和整體健康[^181]。

  6. 康復服務:由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提供的康復評估和訓練服務[^182]。康復服務可以幫助患者維持或恢復身體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這些都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和生活品質[^183]。香港醫院管理局的康復團隊還會提供運動建議,適當的運動有助於刺激食慾和改善代謝狀況[^184]。

香港醫院管理局強調,醫院內的支持服務應該是多學科、整合性的,確保患者和家屬能夠獲得全面、連貫的支持[^185]。研究顯示,接受全面支持服務的癌症患者,其治療效果和生活品質均有顯著改善[^186]。

社區支持服務

除了醫院內的支持服務外,香港的社區也提供多種支持服務,幫助癌症患者及家屬在社區環境中應對各種挑戰[^187]。這些服務通常包括[^188]:

  1. 家居照護服務:由社區護士或護理員提供的家居照護服務[^189]。對於行動不便或需要長期照護的癌症患者,家居照護服務可以提供基本的護理照顧、營養監測、用藥指導等[^190]。香港醫院管理局和多家非政府組織都提供家居照護服務,部分服務還包括營養餐配送[^191]。

  2. 日間康復中心:提供日間康復和活動服務的中心[^192]。癌症患者可以在日間康復中心接受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營養教育、心理支持等服務,晚上回家居住[^193]。這種模式既能提供專業的支持服務,又能維持患者的家庭生活[^194]。香港多家醫院和非政府組織都設有日間康復中心,部分中心還提供營養餐和營養諮詢服務[^195]。

  3. 社區支援中心:由非政府組織運營的社區支援中心,為癌症患者及家屬提供多種支持服務[^196]。這些中心通常提供資訊和諮詢、健康教育和活動、互助小組、社交活動等[^197]。香港癌症基金會、香港防癌會等組織都設有社區支援中心,部分中心還提供營養評估和諮詢服務[^198]。

  4. 義工服務:由訓練有素的義工提供的陪伴和支持服務[^199]。義工可以提供陪伴、購物、接送、簡單的家務協助等,緩解患者和家屬的壓力[^200]。香港多家醫院和非政府組織都有義工計劃,部分義工還接受過基本的營養知識培訓,可以提供簡單的飲食建議[^201]。

  5. 臨終關懷服務: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的緩和醫療和支持服務[^202]。這些服務著重於舒緩症狀、控制疼痛、提供心理和靈性支持,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203]。香港多家醫院和專門的寧養中心都提供臨終關懷服務,其中包括營養支持和舒適飲食指導[^204]。

社區支持服務的優點是貼近患者的生活環境,方便患者和家屬使用,有助於維持患者的社會聯繫和生活常規[^205]。研究顯示,良好的社區支持可以顯著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品質和心理健康狀況[^206]。

經濟援助服務

癌症治療和營養支持可能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特別是對於低收入家庭和沒有充分保險覆蓋的患者[^207]。香港提供多種經濟援助服務,幫助癌症患者及家屬應對經濟困難[^208]。這些服務通常包括[^209]:

  1. 政府經濟援助:由社會福利署提供的各種經濟援助計劃[^210]。例如,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綜援)為經濟困難的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公共福利金計劃為嚴重殘疾或年老的人士提供津貼[^211]。申請這些援助可以緩解患者的基本生活開支,包括食物開支[^212]。

  2. 醫療費用豁免:由香港醫院管理局提供的醫療費用豁免計劃[^213]。符合資格的低收入患者可以申請減免或豁免公立醫院的醫療費用,包括部分營養支持服務的費用[^214]。患者可以通過社會工作部門申請這項服務[^215]。

  3. 專門基金:由非政府組織或慈善機構設立的專門基金,為癌症患者提供經濟援助[^216]。例如,香港癌症基金會的「愛心基金」為經濟困難的癌症患者提供資助,包括營養補充劑和特殊醫療食品的費用[^217]。香港防癌會也有類似的經濟援助計劃[^218]。

  4. 藥物資助計劃:由醫院管理局或藥廠提供的藥物資助計劃[^219]。一些昂貴的抗癌藥物可能有資助計劃,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220]。雖然這些計劃主要針對藥物費用,但間接也有助於患者將有限的資源用於營養支持[^221]。

  5. 社區互助基金:由社區組織或宗教團體設立的小型互助基金,為社區內的癌症患者提供臨時經濟援助[^222]。這些基金通常規模較小,但申請程序相對簡單,可以快速解決患者的緊急經濟需求[^223]。部分基金還提供食物券或營養補充劑的直接援助[^224]。

經濟援助服務對於確保癌症患者能夠獲得必要的治療和營養支持至關重要[^225]。香港醫院管理局的數據顯示,經濟困難是影響癌症患者治療依從性和營養狀況的重要因素之一[^226]。因此,醫療團隊應該主動詢問患者的經濟狀況,並協助申請適當的經濟援助[^227]。

資訊和教育服務

準確及時的資訊和教育對於幫助癌症患者及家屬理解疾病、參與治療決策、管理治療副作用至關重要[^228]。香港提供多種資訊和教育服務,特別是與營養相關的資訊和教育[^229]。這些服務通常包括[^230]:

  1. 患者教育講座:由醫院或非政府組織定期舉辦的患者教育講座[^231]。這些講座通常由醫生、護士、營養師等專業人員主講,內容包括癌症基本知識、治療選擇、副作用管理、營養支持等[^232]。香港醫院管理局和多家非政府組織都定期舉辦這類講座,部分講座還提供網上直播或錄影[^233]。

  2. 教育冊子和資料:由醫院或非政府組織編寫和分發的教育冊子和資料[^234]。這些資料通常以簡明易懂的語言介紹癌症相關知識,包括營養管理指南[^235]。香港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基金會、香港防癌會等機構都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料,部分資料還有多種語言版本[^236]。

  3. 網上資訊平台:由醫院、非政府組織或政府部門運營的網上資訊平台[^237]。這些平台提供全面的癌症資訊,包括營養相關的內容[^238]。例如,香港醫院管理局的「健康e網」、衛生署的「健康生活網站」、香港癌症基金會的網站等都提供豐富的網上資訊[^239]。

  4. 諮詢服務:由專業人員提供的一對一諮詢服務[^240]。患者和家屬可以預約營養師、醫生、護士等專業人員,就特定的問題進行諮詢[^241]。香港多家醫院和非政府組織都提供諮詢服務,部分服務還包括電話或網上諮詢[^242]。

  5. 互助小組:由患者或家屬組織的互助小組,提供經驗分享和情感支持[^243]。互助小組的成員可以分享各自的經驗,包括如何應對治療副作用、如何改善營養狀況等[^244]。香港癌症基金會、香港防癌會等組織都支持多個互助小組的運作[^245]。

資訊和教育服務對於賦能患者和家屬、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至關重要[^246]。研究顯示,接受過良好教育的癌症患者,其治療依從性、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品質均有顯著提高[^247]。特別是在營養管理方面,良好的教育可以幫助患者和家屬做出明智的飲食選擇,有效管理治療相關的營養問題[^248]。

交通和住宿支援服務

對於需要頻繁往返醫院接受治療的癌症患者,交通和住宿可能是實際的挑戰,特別是對於居住在偏遠地區或行動不便的患者[^249]。香港提供多種交通和住宿支援服務,幫助癌症患者及家屬解決這些實際問題[^250]。這些服務通常包括[^251]:

  1. 交通接送服務:由非政府組織或志願機構提供的交通接送服務[^252]。這些服務通常使用特別改裝的車輛,為行動不便的患者提供往返醫院的交通服務[^253]。香港多間醫院和非政府組織都有交通接送服務,部分服務還包括輪椅接送[^254]。

  2. 交通費用資助:由醫院或非政府組織提供的交通費用資助[^255]。符合資格的患者可以申請交通費用津貼,減輕往返醫院的經濟負擔[^256]。香港醫院管理局的社會工作部門和多家非政府組織都提供這類資助[^257]。

  3. 住宿服務:由醫院或非政府組織提供的短期住宿服務[^258]。對於需要長途跋涉接受治療的患者,短期住宿服務可以提供臨時的住宿場所,減少往返的疲憊[^259]。香港部分醫院設有「溫馨之家」或類似的住宿設施,香港癌症基金會等組織也提供類似服務[^260]。

  4. 家居改裝服務:由社會福利署或非政府組織提供的家居改裝服務[^261]。對於行動不便的癌症患者,家居改裝(如安裝扶手、改裝浴室等)可以提高家居生活的安全性和便利性,間接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和生活品質[^262]。香港多個社區組織提供家居改裝評估和服務[^263]。

  5. 輔助器具借貸服務:由醫院或非政府組織提供的輔助器具借貸服務[^264]。這些服務提供輪椅、助行器、病床等輔助器具的借貸,幫助行動不便的患者提高活動能力[^265]。香港多家醫院和社區組織都有輔助器具借貸服務[^266]。

交通和住宿支援服務雖然不直接提供營養支持,但它們可以減少患者和家屬的壓力和負擔,間接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和治療效果[^267]。研究顯示,良好的交通和住宿支持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生活品質[^268]。

工作和就業支援服務

癌症診斷和治療可能影響患者的工作能力和就業狀況,進而影響其經濟收入和社會參與[^269]。香港提供多種工作和就業支援服務,幫助癌症患者應對工作相關的挑戰[^270]。這些服務通常包括[^271]:

  1. 職業諮詢服務:由職業康復專員提供的職業諮詢服務[^272]。這些服務幫助患者評估自己的工作能力、探索適合的工作選擇、制定職業復康計劃等[^273]。香港勞工處和多家非政府組織都提供職業諮詢服務[^274]。

  2. 工作場所調整建議:由職業治療師或職業康復專員提供的工作場所調整建議[^275]。這些建議幫助僱主和患者調整工作環境、工作時間、工作內容等,使患者能夠繼續工作或重返工作崗位[^276]。香港勞工處和職業安全健康局都提供相關的指導和支持[^277]。

  3. 技能培訓和再培訓:由職業訓練局或其他培訓機構提供的技能培訓和再培訓服務[^278]。這些服務幫助患者學習新技能或提升現有技能,增加就業機會[^279]。香港職業訓練局和僱員再培訓局都提供多種培訓課程[^280]。

  4. 就業配對服務:由勞工處或非政府組織提供的就業配對服務[^281]。這些服務幫助患者尋找適合的工作機會,提供求職技巧培訓、面試輔導等[^282]。香港勞工處的勞工處就業中心和多家非政府組織都提供就業配對服務[^283]。

  5. 僱主教育和支持:由非政府組織提供的僱主教育和支持服務[^284]。這些服務幫助僱主了解癌症患者的情況和需求,提供創造就業機會的建議和支持[^285]。香港多家癌症服務組織都有針對僱主的教育計劃[^286]。

工作和就業支援服務對於幫助癌症患者維持經濟獨立、社會參與和自我價值感至關重要[^287]。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可以確保患者獲得必要的營養支持和治療,提高生活品質[^288]。研究顯示,適當的工作和就業支持可以顯著改善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289]。

常見問題

1. 癌症患者為什麼需要特別注意營養補充?

癌症及其治療(如化療、放療、手術等)常常會影響患者的食慾、消化吸收功能以及代謝狀態,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免疫力減弱等問題[^290]。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數據,約40-80%的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291]。良好的營養狀況不僅能夠幫助患者更好地耐受治療,減少併發發,還能夠促進治療後的康復,提高生活品質[^292]。因此,癌症患者需要特別注意營養補充,以滿足因疾病和治療增加的營養需求[^293]。

2. 癌症患者應該攝入哪些營養素?

癌症患者的營養需求因人而異,但通常需要特別關注以下營養素[^294]:

  1. 蛋白質:蛋白質對於維持肌肉量、修復組織、支持免疫功能至關重要[^295]。癌症患者通常需要比健康人更多的蛋白質,建議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1.2-2.0克[^296]。優質蛋白來源包括瘦肉、魚類、蛋類、豆類、奶製品等[^297]。

  2. 能量:癌症和治療過程可能增加能量消耗,患者需要足夠的能量來維持體重和支持身體功能[^298]。建議根據個人情況,在基礎能量需求上增加10-30%[^299]。能量來源應以複合碳水化合物為主,如全穀物、薯類等[^300]。

  3. 維生素和礦物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對於維持免疫功能、促進傷口愈合、對抗氧化壓力等具有重要作用[^301]。特別需要關注的包括維生素A、C、D、E、B族維生素、鋅、硒、鐵等[^302]。建議通過均衡飲食攝入,必要時可在醫生或營養師指導下使用補充劑[^303]。

  4. Omega-3脂肪酸:這種健康脂肪具有抗炎作用,可能有助於減輕治療相關的炎症反應,改善食慾和體重[^304]。來源包括深海魚類、亞麻籽、奇亞籽等[^305]。

  5. 水分:充足的水分攝入對於維持身體功能、預防便秘、幫助排出代謝廢物等至關重要[^306]。建議每天攝入至少2-3升液體,除非有醫學禁忌[^307]。

需要注意的是,具體的營養需求應根據患者的癌症類型、治療階段、身體狀況等因素進行個體化調整,最好在專業營養師的指導下制定營養計劃[^308]。

3. 癌症治療期間出現噁心、嘔吐時如何進行營養補充?

噁心、嘔吐是癌症治療(特別是化療)常見的副作用,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營養攝入[^309]。香港癌症基金會建議以下策略來管理噁心、嘔吐並維持營養攝入[^310]:

  1. 少量多餐:將一天的食物分為6-8小餐,每餐少量攝入,避免胃部過飽[^311]。

  2. 選擇清淡食物:選擇味道清淡、氣味不濃烈的食物,如乾吐司、白米飯、麵條、蘇打餅乾等[^312]。

  3. 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油炸、辛辣、過甜、過油膩的食物,以及強烈氣味的食物[^313]。

  4. 分開攝入液體和固體:在餐前餐後30分鐘內避免大量飲水,以免增加飽脹感[^314]。

  5. 嘗試冷食或室溫食物:溫熱食物可能產生更強烈的氣味,增加噁心感[^315]。

  6. 含薑或薄荷的食物:這些食物可能有助於緩解噁心感[^316]。

  7. 使用口服營養補充劑:如果經口攝入不足,可考慮使用高營養密度的口服營養補充劑[^317]。

  8. 藥物干預: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止吐藥物,有效控制噁心、嘔吐症狀[^318]。

如果噁心、嘔吐嚴重影響營養攝入,持續超過24小時,或出現脫水症狀(如口乾、尿量減少、頭暈等),應及時就醫[^319]。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考慮腸內或腸外營養支持[^320]。

4. 癌症患者可以使用營養補充劑嗎?

癌症患者可以使用營養補充劑,但應在醫生或營養師的指導下進行[^321]。香港營養師協會指出,營養補充劑對於無法通過正常飲食滿足營養需求的患者可能是有益的,但也需要注意以下事項[^322]:

  1. 個體化評估:在使用營養補充劑前,應進行全面的營養評估,確定確實需要補充[^323]。

  2. 選擇適合的補充劑: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補充劑類型和劑量[^324]。常見的營養補充劑包括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蛋白質補充劑、Omega-3脂肪酸補充劑等[^325]。

  3. 注意與治療的相互作用:某些營養補充劑可能與癌症治療(如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等)產生相互作用,影響治療效果或增加副作用風險[^326]。例如,抗氧化劑(如高劑量維生素C、E等)可能干擾放療和某些化療藥物的效果[^327]。

  4. 選擇可靠的品牌:選擇有良好品質控制和安全記錄的品牌,避免使用來源不明或標示不清的產品[^328]。

  5. 定期監測和調整:使用營養補充劑期間應定期監測營養狀況和治療反應,必要時調整補充方案[^329]。

值得注意的是,營養補充劑不能替代均衡飲食,應該是在飲食基礎上的補充,而不是替代[^330]。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建議,癌症患者應優先考慮通過食物獲取營養,只有在確實需要時才使用營養補充劑[^331]。

5. 癌症患者如何應對味覺改變?

味覺改變是癌症治療(特別是化療和頭頸部放療)常見的副作用,會影響患者的食慾和營養攝入[^332]。香港醫院管理局建議以下策略來應對味覺改變[^333]:

  1. 口腔衛生: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飯前飯後使用溫鹽水或蘇打水漱口,可能有助於改善味覺[^334]。

  2. 食物調味:使用香草、香料、檸檬汁、醋等天然調味料增強食物風味,避免過多使用鹽和糖[^335]。

  3. 嘗試不同質地的食物:如果某些質地的食物味道更好,可以優先選擇[^336]。

  4. 使用塑料餐具:金屬餐具可能給食物帶來金屬味,使用塑料或陶瓷餐具可能有所幫助[^337]。

  5. 冷食或室溫食物:溫熱食物可能氣味更強烈,增加不良味覺,嘗試冷食或室溫食物[^338]。

  6. 蛋白質食物的處理:如果肉類、蛋類等蛋白質食物味道異常,可以嘗試醃漬、調味或改變烹調方式[^339]。

  7. 酸性食物:檸檬水、酸味糖果等可能有助於刺激味蕾,改善味覺[^340]。

  8. 口腔鍛煉:進行口腔運動,如咀嚼無糖口香糖,可能有助於刺激唾液分泌和味覺恢復[^341]。

味覺改變通常是暫時的,治療結束後會逐漸恢復[^342]。在此期間,重要的是確保患者能夠攝入足夠的營養,即使食物的味道不如以前[^343]。如果味覺改變嚴重影響營養攝入,應諮詢營養師獲取更具體的建議[^344]。

6. 癌症患者如何應對口腔炎和吞嚥困難?

口腔炎和吞嚥困難是癌症治療(特別是化療和頭頸部放療)常見的副作用,會嚴重影響患者的進食能力和營養攝入[^345]。香港癌症基金會建議以下策略來應對這些問題[^346]:

  1. 口腔護理: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使用軟毛牙刷和溫和的牙膏,定期使用溫鹽水或醫生推薦的漱口水漱口[^347]。

  2. 食物選擇:選擇質地柔軟、易於咀嚼和吞嚥的食物,如粥、糊、蒸蛋、豆腐、魚肉泥等[^348]。

  3. 食物調製:將食物切小、剁碎或攪拌成泥狀,使用肉湯、醬汁或黃油增加食物的濕潤度,便於吞嚥[^349]。

  4. 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過熱、過冷、過酸、過辣、過鹹的食物,以及粗糙、乾硬的食物[^350]。

  5. 進食技巧:進食時坐直,小口慢慢咀嚼和吞嚥,進食後保持直立姿勢至少30分鐘[^351]。

  6. 使用吸管:對於液體食物,可以使用吸管幫助吞嚥,減少口腔刺激[^352]。

  7. 營養補充劑:如果經口攝入不足,可考慮使用高營養密度的口服營養補充劑,選擇液體或布丁狀的產品[^353]。

  8. 專業評估:如果吞嚥困難嚴重,應尋求言語治療師的評估和指導,學習安全的吞嚥技巧[^354]。

在嚴重情況下,可能需要考慮臨時或永久的腸內營養支持,如鼻胃管、經皮內窺鏡胃造瘻術(PEG)等[^355]。這些決策應在醫療團隊的指導下進行,權衡利弊後做出[^356]。

7. 癌症患者可以吃素嗎?

癌症患者可以選擇素食,但需要特別注意營養均衡,確保攝入足夠的營養素[^357]。香港營養師協會指出,精心規劃的素食飲食可以為癌症患者提供必要的營養,但需要注意以下幾點[^358]:

  1. 蛋白質攝入:素食者需要通過多種植物性食物組合來獲取完整的蛋白質,如豆類搭配穀物、豆類搭配堅果等[^359]。優質植物蛋白來源包括豆腐、豆漿、扁豆、鷹嘴豆、堅果、種子等[^360]。

  2. 鐵質攝入:植物性鐵(非血基質鐵)的吸收率較低,素食者需要攝入更多的鐵質,並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以提高吸收率[^361]。富含鐵質的植物性食物包括深綠葉蔬菜、豆類、堅果、全穀物等[^362]。

  3. 鋅質攝入:植物性食物中的鋅吸收率也較低,素食者需要確保攝入足夠的鋅質[^363]。富含鋅質的植物性食物包括全穀物、豆類、堅果、種子等[^364]。

  4. 維生素B12:維生素B12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素食者(特別是純素食者)需要通過強化食品或補充劑獲取足夠的維生素B12[^365]。

  5. Omega-3脂肪酸:植物性Omega-3脂肪酸(如亞麻籽中的ALA)轉化為活性形式(EPA和DHA)的效率較低,素食者可能需要考慮藻類來源的DHA補充劑[^366]。

  6. 能量密度:素食飲食通常體積較大但能量密度較低,食慾不佳的患者可能難以攝入足夠的能量[^367]。可以選擇能量密度較高的植物性食物,如堅果、種子、酪梨、植物油等[^368]。

  7. 個體化調整:素食癌症患者的營養需求可能因治療階段、副作用等因素而變化,需要靈活調整飲食計劃[^369]。

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表明,精心規劃的素食飲食可以為癌症患者提供必要的營養支持,但建議在專業營養師的指導下進行,特別是對於治療期間營養需求增加的患者[^370]。

8. 癌症患者如何應對疲勞?

疲勞是癌症及其治療最常見的副作用之一,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和日常活動能力[^371]。疲勞也可能影響患者的食慾和進食能力,進而影響營養狀況[^372]。香港醫院管理局建議以下策略來應對癌症相關疲勞[^373]:

  1. 均衡營養:確保攝入足夠的能量和營養素,特別是蛋白質、鐵質、B族維生素等,這些營養素對於維持能量水平和造血功能至關重要[^374]。

  2. 充足水分:脫水可能加劇疲勞感,確保每天攝入足夠的水分[^375]。

  3. 規律運動:適度的運動,如散步、瑜伽、太極拳等,可能有助於緩解疲勞感,提高能量水平[^376]。建議在醫療團隊的指導下制定適合的運動計劃[^377]。

  4. 能量管理:合理安排活動和休息,在能量水平較高的時段進行重要活動,在疲勞時允許自己休息[^378]。

  5. 睡眠衛生: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如規律的睡眠時間、舒適的睡眠環境、睡前避免刺激性飲料和活動等[^379]。

  6. 壓力管理:學習放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漸進性肌肉放鬆等,有助於緩解壓力和疲勞[^380]。

  7. 優先級排序:識別最重要的活動,合理分配精力,學會說”不”,避免過度承諾[^381]。

  8. 尋求支持:向家人、朋友或醫療團隊尋求幫助,不要試圖自己處理所有事情[^382]。

如果疲勞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應及時告知醫療團隊,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如貧血、甲狀腺功能異常、感染等),並獲取適當的干預措施[^383]。香港癌症基金會的研究顯示,綜合性的疲勞管理策略,包括營養支持、適度運動、心理支持等,可以有效改善癌症患者的疲勞狀況和生活品質[^384]。

9. 癌症患者如何預防感染?

癌症及其治療(特別是化療)可能會削弱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加感染風險[^385]。良好的營養狀況對於維持免疫功能至關重要,而食物安全是預防感染的重要環節[^386]。香港衛生署建議以下策略來幫助癌症患者預防感染[^387]:

  1. 食物安全
    • 徹底清洗所有新鮮蔬果
    • 肉類、禽類、海鮮等要完全煮熟
    • 避免生食或半生食,如生蠔、生肉、生蛋等
    • 使用不同的砧板和刀具處理生熟食物
    • 定期清潔廚房設備和表面[^388]
  2. 個人衛生
    • 飯前便後徹底洗手
    • 保持口腔衛生,定期使用溫鹽水漱口
    • 保持皮膚清潔和完整,避免傷口感染
    • 避免接觸生病的人[^389]
  3. 營養支持
    • 確保攝入足夠的蛋白質,維持免疫功能和組織修復
    • 攝入充足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特別是維生素A、C、D、E、鋅、硒等,這些營養素對於免疫功能至關重要
    • 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維持黏膜健康[^390]
  4. 環境衛生
    • 保持居住環境清潔,定期清潔和消毒經常接觸的表面
    • 保持良好的通風,避免擁擠的場所
    • 避免接觸動物排泄物和土壤[^391]
  5. 疫苗接種
    • 在醫生指導下接種適當的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
    • 避免接種活疫苗,除非經過醫生評估確認安全[^392]
  6. 監測和早期干預
    • 注意感染早期徵兆,如發熱、寒戰、咳嗽、喉嚨痛、尿頻尿急等
    • 出現感染徵兆時及時就醫,不要自行服用藥物[^393]

香港醫院管理局強調,預防感染是癌症患者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患者、家屬和醫療團隊的共同努力[^394]。良好的營養狀況和食物安全習慣是預防感染的基礎,可以顯著降低感染風險,減少治療中斷,提高治療效果和生活品質[^395]。

10. 癌症康復期如何維持良好營養狀況?

癌症康復期是指完成主要治療後的階段,此時患者的營養需求可能有所變化,但維持良好營養狀況仍然至關重要[^396]。香港癌症基金會建議以下策略來幫助癌症康復者維持良好營養狀況[^397]:

  1. 均衡飲食
    • 遵循健康飲食原則,攝入多樣化的食物
    • 增加蔬果攝入,每天至少5份
    • 選擇全穀物而非精製穀物
    • 選擇優質蛋白質來源,如魚類、禽肉、豆類等
    • 限制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入
    • 選擇健康脂肪,如橄欖油、魚油、堅果等[^398]
  2. 體重管理
    • 維持健康體重,避免過重或過輕
    • 如有需要,在營養師指導下制定適當的體重管理計劃
    • 定期監測體重變化[^399]
  3. 規律運動
    • 結合適度的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
    • 從低強度開始,逐漸增加運動量和強度
    • 尋找自己喜歡並能堅持的運動方式
    • 在醫療團隊指導下制定適合的運動計劃[^400]
  4. 特定營養素關注
    • 確保攝入足夠的鈣質和維生素D,維持骨骼健康
    • 攝入足夠的膳食纖維,促進腸道健康
    • 適量攝入抗氧化物質豐富的食物,如深色蔬果、茶等[^401]
  5. 生活方式調整
    • 戒煙限酒
    • 保持充足睡眠
    • 管理壓力,保持積極心態
    • 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402]
  6. 定期監測
    • 定期進行營養評估
    • 監測血液營養指標
    • 評估身體成分變化
    • 根據監測結果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403]
  7. 持續教育
    • 獲取最新的營養和健康資訊
    • 參加健康教育和烹飪課程
    • 加入康復者互助小組,分享經驗和建議[^404]

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表明,良好的營養狀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顯著改善癌症康復者的生活品質,降低復發風險,提高長期生存率[^405]。因此,癌症康復者應將營養管理作為長期健康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專業指導下制定個體化的營養和生活方式策略[^406]。

參考文獻

  1. 香港醫院管理局 - 癌症患者營養補充指南2024
  2. 世界衛生組織 - 全球癌症營養支持建議
  3. 香港醫院管理局 - 香港癌症統計報告2024
  4. 香港癌症基金會 - 癌症治療期間的營養管理
  5. 香港營養師協會 - 癌症患者膳食補充劑使用指南
  6.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 癌症與營養關係研究報告2024
  7. 世界衛生組織 - WHO癌症預防指南
  8. 香港癌症基金會 - 癌症患者心理支持服務指南
  9. 維基百科 - 癌症條目
  10.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 香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學術報告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