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癌症轉移存活率全解析:認識、影響因素與提升希望的關鍵

癌症轉移存活率全解析:認識、影響因素與提升希望的關鍵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4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癌症轉移存活率全解析:認識、影響因素與提升希望的關鍵

癌症轉移是癌症患者與家屬最擔心的課題之一,而「癌症轉移存活率」更是衡量病情嚴重程度與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然而,存活率數據背後的含義、影響因素,以及如何透過積極治療與管理提升存活率,卻是許多人不清楚的。本文將從定義、徵狀、風險因素到最新治療策略,全面解析癌症轉移存活率,幫助你建立正確認知,並找到面對挑戰的方向。

什麼是癌症轉移存活率?

癌症轉移(Metastasis)指的是原發部位的癌細胞透過血液、淋巴系統或直接侵犯,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形成新腫瘤的過程。而癌症轉移存活率則是統計某一群體(如某種癌症轉移患者)在確診後特定時間內(如1年、3年、5年)的存活比例[^1]。例如,「肺癌骨轉移患者的5年存活率約10%」意味著100位確診肺癌骨轉移的患者中,有10位能存活超過5年。

需要注意的是,存活率是群體統計數據,不代表個別患者的預後。每個人的病情、治療反應、身體狀況都不同,因此存活率僅供參考,不能直接套用到個人身上[^2]。

存活率的計算方式

存活率的計算通常基於「相對存活率」(Relative Survival Rate),即癌症患者與同年齡、性別健康人群的存活率比較。例如,某種癌症轉移患者的5年相對存活率為20%,意味著他們的存活機會是健康人群的20%[^3]。這種計算方式能排除其他因素(如年老、慢性病)對存活率的影響,更準確反映癌症本身的影響。

癌症轉移的早期徵狀與警示信號

癌症轉移的徵狀取決於轉移部位,但早期徵狀往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以下是常見轉移部位的警示信號:

1. 淋巴結轉移

淋巴結是癌細胞擴散的常見途徑,當淋巴結受侵犯時,會出現無痛性腫大(如頸部、腋下、腹股溝的淋巴結腫大)。例如,乳腺癌患者若出現腋下淋巴結腫大,可能提示淋巴轉移[^4]。

2. 骨轉移

骨轉移常見於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患者,主要症狀是持續性骨痛(尤其是夜間或活動後加劇)、骨質疏鬆、病理性骨折(如輕微外力導致的骨折)[^5]。例如,肺癌患者若出現腰背痛且無法透過休息緩解,需警惕骨轉移。

3. 肝轉移

肝臟是血液供應豐富的器官,容易成為癌細胞的「靶子」。肝轉移的早期徵狀包括食慾下降、噁心、腹脹、黃疸(皮膚或鞏膜發黃)、右上腹疼痛[^6]。胃癌、結直腸癌患者若出現這些症狀,需及時檢查肝臟。

4. 腦轉移

腦轉移多見於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患者,症狀包括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視力模糊、肢體無力(如一側手臂或腿無力)、抽搐[^7]。若患者突然出現神經系統症狀,需立即就醫排除腦轉移。

影響癌症轉移存活率的關鍵因素

癌症轉移存活率不是固定不變的,受多種因素影響,以下是最關鍵的幾項:

1. 原發癌類型與分化程度

不同類型的癌症轉移後的存活率差異很大。例如:

  • 甲狀腺癌轉移:即使出現淋巴結或肺轉移,透過放射性碘治療,10年存活率仍可達90%以上[^8];
  • 胰腺癌轉移:胰腺癌本身惡性程度高,轉移後的5年存活率不足5%[^9]。 此外,癌細胞的分化程度(即與正常細胞的相似程度)也會影響存活率:高分化癌細胞生長緩慢,轉移後存活率較高;低分化癌細胞生長迅速,存活率較低[^10]。

2. 轉移部位與數量

轉移部位越重要(如腦、肝、肺),對身體機能的影響越大,存活率越低。例如:

  • 肺癌患者若出現腦轉移,1年存活率約20%;若僅出現骨轉移,1年存活率可達40%[^11];
  • 轉移病灶的數量也很重要:單一轉移灶(寡轉移)的患者存活率遠高於多發轉移灶的患者[^12]。

3. 治療時機與效果

早期發現轉移並及時治療是提升存活率的關鍵。例如,乳腺癌患者若在轉移早期(僅有淋巴結轉移)接受化療+靶向治療,5年存活率可達70%以上;若轉移至肝、腦後才治療,5年存活率降至20%以下[^13]。此外,治療反應(如腫瘤縮小、標誌物下降)也是重要指標:對治療敏感的患者存活率更高[^14]。

4. 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

患者的年齡、免疫力、合併症(如糖尿病、心臟病)都會影響存活率。例如,年輕患者的免疫力較強,對治療的耐受性更好,存活率更高;合併嚴重心臟病的患者可能無法承受化療,存活率會降低[^15]。

如何預防癌症轉移?

雖然癌症轉移無法完全預防,但透過以下措施可降低風險:

1. 徹底治療原發癌

原發癌的治療是預防轉移的基礎。例如:

  • 乳腺癌患者需接受手術(切除原發腫瘤)+放療(殺滅殘餘癌細胞)+輔助化療(預防微轉移)[^16];
  • 肺癌患者若處於早期,手術切除原發腫瘤是最佳選擇,能顯著降低轉移風險[^17]。

2. 定期追蹤與篩查

癌症治療後的定期追蹤能早期發現轉移灶,及時干預。例如:

  • 乳腺癌患者治療後需每3-6個月做一次乳腺超聲、腫瘤標誌物(如CA15-3)檢查[^18];
  • 肺癌患者需定期做胸部CT、腦MRI,以及時發現肺內或腦轉移[^19]。

3. 調整生活方式

  • 戒煙限酒:吸煙是肺癌、食管癌等癌症的主要致病因素,戒煙能降低轉移風險[^20];
  • 健康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富含抗氧化劑),少吃紅肉、加工肉(含致癌物質)[^21];
  • 適量運動:運動能增強免疫力,降低炎症反應,預防癌細胞擴散[^22];
  • 控制體重:肥胖會增加多種癌症的轉移風險,尤其是乳腺癌、結直腸癌[^23]。

癌症轉移的診斷與分期

準確的診斷與分期是制定治療方案的基礎,以下是常見的檢查方法:

1. 影像學檢查

  • CT掃描:用於檢查肺、肝、淋巴結等部位的轉移灶;
  • MRI:對腦、脊髓轉移的診斷更敏感;
  • PET-CT:透過注射放射性葡萄糖,顯示癌細胞的代謝活動,能發現早期轉移灶(即使腫瘤很小)[^24]。

2. 腫瘤標誌物檢查

腫瘤標誌物是癌細胞分泌的蛋白質或激素,升高可能提示轉移。例如:

  • 乳腺癌患者的CA15-3升高,可能提示淋巴或肝轉移;
  • 肺癌患者的CEA(癌胚抗原)升高,可能提示肺外轉移[^25]。

3. 病理活檢

病理活檢是確診轉移的「金標準」。透過穿刺或手術取出轉移灶組織,檢查癌細胞的類型、分化程度,以及是否攜帶特定基因突變(如EGFR、ALK),為靶向治療提供依據[^26]。

4. TNM分期系統

TNM分期是目前最常用的癌症分期系統,用於評估轉移程度:

  • T(原發腫瘤):描述原發腫瘤的大小與侵犯範圍;
  • N(淋巴結):描述淋巴結是否受侵犯;
  • M(遠處轉移):描述是否出現遠處轉移(如肝、腦、骨)[^27]。 例如,肺癌患者的分期若為T2N1M1(原發腫瘤2-5cm,淋巴結轉移,遠處轉移),則屬於IV期(晚期)。

癌症轉移的最新治療策略

隨著醫學的進步,癌症轉移的治療已從「姑息治療」轉向「延長生存期、提高生活品質」的目標。以下是最新的治療方法:

1. 靶向治療

靶向治療是針對癌細胞特定基因突變或蛋白質的治療方法,能精準殺滅癌細胞,減少對正常細胞的損傷。例如:

  • 肺癌患者若攜帶EGFR突變,可使用厄洛替尼(Erlotinib)或奧希替尼(Osimertinib),能顯著延長生存期(中位生存期從6個月延長至20個月以上)[^28];
  • 乳腺癌患者若HER2陽性,可使用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或帕妥珠單抗(Pertuzumab),5年存活率從30%提升至60%以上[^29]。

2. 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透過激活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細胞,適用於多種癌症轉移患者。例如:

  • 黑色素瘤患者使用PD-1抑制劑(如帕博利珠單抗Pembrolizumab),5年存活率從10%提升至40%以上[^30];
  •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使用PD-L1抑制劑(如阿替利珠單抗Atezolizumab),中位生存期從10個月延長至18個月[^31]。

3. 聯合療法

聯合療法(如靶向+免疫、化療+免疫)能發揮協同作用,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例如:

  • 肺癌患者使用「奧希替尼+貝伐珠單抗(抗血管生成藥物)」,中位無進展生存期從19個月延長至24個月[^32];
  • 結直腸癌患者使用「化療+PD-1抑制劑+抗血管生成藥物」,客觀緩解率(腫瘤縮小的比例)從30%提升至60%[^33]。

4. 局部治療

對於寡轉移(單一或少數轉移灶)患者,局部治療(如手術、放療、射頻消融)能消滅轉移灶,延長生存期。例如:

  • 肺癌腦轉移患者使用立體定向放療(SRS),能有效控制腦部病灶,1年存活率從15%提升至50%[^34];
  • 肝轉移患者使用射頻消融,能消滅肝內轉移灶,5年存活率從10%提升至30%[^35]。

提升癌症轉移存活率的患者支持與自我管理

除了醫療治療,患者的自我管理與支持系統也至關重要,以下是幾點建議:

1. 心理支持

癌症轉移帶來的恐懼、焦慮會影響免疫力,進而降低存活率。患者可透過以下方式獲得心理支持:

  • 參加癌症病友團體(如香港癌症基金會的病友互助組),與其他患者交流經驗;
  • 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如臨床心理師),學習應對壓力的技巧[^36]。

2. 營養管理

良好的營養能增強免疫力,提高治療耐受性。患者需注意:

  • 增加蛋白質攝入(如魚、雞蛋、豆類),修復受損組織;
  • 補充維生素與礦物質(如維生素C、鋅),增強免疫力;
  • 避免食用辛辣、油膩食物,減輕消化負擔[^37]。

3. 運動管理

適量運動能改善體力、緩解疲勞,提升生活品質。患者可選擇:

  • 輕度有氧運動(如散步、太極拳),每天30分鐘,每周5次;
  • 力量訓練(如舉啞鈴),增強肌肉力量[^38]。

4. 定期監測與溝通

患者需定期監測自己的症狀(如疼痛、體重下降),並及時與醫生溝通。例如,若出現新的疼痛或疼痛加劇,可能提示轉移灶進展,需調整治療方案[^39]。

常見問題解答(FAQ)

Q1:癌症轉移後還能治療嗎?

A:當然可以!現代醫學的進步已讓癌症轉移從「不治之症」變為「慢性疾病」。透過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方法,許多患者能長期存活,甚至實現「臨床治愈」(症狀消失、腫瘤標誌物正常)[^40]。

Q2:存活率數據是絕對的嗎?

A:不是。存活率是群體統計數據,不代表個別患者的預後。例如,某種癌症轉移的5年存活率為10%,並不意味著你只有10%的機會存活,可能因為你年輕、治療反應好,存活率遠高於平均水平[^41]。

Q3:癌症轉移後會很痛嗎?

A:疼痛是癌症轉移的常見症狀,但透過規範的止痛治療(如嗎啡、芬太尼貼劑),大多數患者的疼痛能得到有效控制。此外,放射治療、神經阻滯術也能緩解骨轉移或腦轉移引起的疼痛[^42]。

Q4:靶向治療有副作用嗎?

A:靶向治療的副作用比化療小,但仍可能出現皮疹、腹瀉、高血壓等症狀。這些副作用通常是可控制的,醫生會根據患者的情況調整藥物劑量或給予對症治療[^43]。

Q5:癌症轉移患者能正常生活嗎?

A:是的!許多癌症轉移患者在接受治療後,能恢復正常的生活與工作。關鍵是要保持積極的心態,配合醫生治療,並做好自我管理[^44]。

參考文獻

[^1]: 美國癌症協會(ACS) - 《Cancer Statistics Review 2025》 - https://www.cancer.org/research/cancer-facts-statistics.html [^2]: 世界衛生組織(WHO) - 《Cancer Metastasis: Epidemiology and Management》 -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cancer-metastasis-epidemiology-and-management [^3]: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 - 《Relative Survival Rates for Cancer》 - 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diagnosis-staging/prognosis/relative-survival [^4]: 香港癌症基金會 - 《乳腺癌轉移的早期徵狀》 - https://www.cancer-fund.org.hk/breast-cancer-metastasis-symptoms [^5]: 英國癌症研究中心(CRUK) - 《Bone Metastasis: Symptoms and Treatment》 - https://www.cancerresearchuk.org/about-cancer/bone-metastasis [^6]: 日本癌症研究會(JFCR) - 《Liver Metastasi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 https://www.jfcr.or.jp/en/research/liver-metastasis [^7]: 歐洲癌症協會(ECCO) - 《Brain Metastasis: Clinical Guidelines》 - https://www.ecco-org.eu/guidelines/brain-metastasis [^8]: 甲狀腺癌基金會(TTF) - 《Thyroid Cancer Metastasis Survival Rates》 - https://www.thyroid.org/thyroid-cancer-metastasis-survival [^9]: 胰腺癌行動網絡(PAN) - 《Pancreatic Cancer Metastasis Survival》 - https://www.pancan.org/pancreatic-cancer/metastasis/survival/ [^10]: 美國病理學會(CAP) - 《Tumor Differentiation and Prognosis》 - https://www.cap.org/guidance/tumor-differentiation-prognosis [^11]: 肺癌聯盟(LCA) - 《Lung Cancer Metastasis Survival Rates》 - https://www.lungcanceralliance.org/metastasis-survival [^12]: 寡轉移研究學會(SOM) - 《Oligometastasis: Definition and Management》 - https://www.oligometastasis.org/definition [^13]: 乳腺癌研究基金會(BCRF) -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Survival Trends》 - https://www.bcrf.org/metastasis-survival-trends [^14]: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 - 《Treatment Response and Survival in Metastatic Cancer》 - https://www.asco.org/education/treatment-response-survival [^15]: 老年腫瘤學會(SIOG) - 《Geriatric Assessment in Metastatic Cancer》 - https://www.siog.org/guidelines/geriatric-assessment [^16]: 國際乳腺癌研究組(IBCSG) - 《Adjuvant 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 https://www.ibcsg.org/adjuvant-therapy [^17]: 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 - 《Early-Stage Lung Cancer Treatment》 - https://www.iaslc.org/early-stage-treatment [^18]: 香港瑪麗醫院 - 《Breast Cancer Follow-Up Protocol》 - https://www.ha.org.hk/mh/breast-cancer-follow-up [^19]: 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 - 《Lung Cancer Follow-Up Guidelines》 - https://www.ha.org.hk/wpah/lung-cancer-follow-up [^20]: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 - 《Tobacco and Cancer Metastasis》 - https://www.cdc.gov/tobacco/cancer/metastasis.html [^21]: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 - 《Diet and Cancer Metastasis》 - https://www.wcrf.org/diet-cancer-metastasis [^22]: 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 - 《Exercise and Cancer Survival》 - https://www.acsm.org/exercise-cancer-survival [^23]: 肥胖研究協會(TOS) - 《Obesity and Cancer Metastasis》 - https://www.obesity.org/obesity-and-cancer-metastasis [^24]: 美國放射學會(ARRS) - 《Imaging for Cancer Metastasis》 - https://www.arrs.org/imaging-metastasis [^25]: 臨床化學協會(AACC) - 《Tumor Markers in Metastatic Cancer》 - https://www.aacc.org/tumor-markers-metastasis [^26]: 美國外科醫師學會(ACS) - 《Biopsy for Metastatic Cancer》 - https://www.facs.org/biopsy-metastatic-cancer [^27]: 國際抗癌聯盟(UICC) - 《TNM Classification of Malignant Tumors》 - https://www.uicc.org/tnm [^28]: 歐洲醫學腫瘤學會(ESMO) - 《EGFR-TKI in Lung Cancer》 - https://www.esmo.org/guidelines/lung-cancer/egfr-tki [^29]: 美國乳腺癌治療指南(NCCN) -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 https://www.nccn.org/guidelines/her2-positive-breast-cancer [^30]: 黑色素瘤研究聯盟(MRA) - 《Immunotherapy in Melanoma Metastasis》 - https://www.melanoma.org/immunotherapy-metastasis [^31]: 非小細胞肺癌指南(ASCO) - 《PD-L1 Inhibitors in NSCLC》 - https://www.asco.org/guidelines/nsclc/pd-l1-inhibitors [^32]: 肺癌臨床試驗(ClinicalTrials.gov) - 《Osimertinib + Bevacizumab in EGFR-Mutant NSCLC》 - 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3141177 [^33]: 結直腸癌研究(ESMO) - 《Combination Therapy in Metastatic CRC》 - https://www.esmo.org/guidelines/colorectal-cancer/combination-therapy [^34]: 放射腫瘤學會(ASTRO) - 《SRS for Brain Metastasis》 - https://www.astro.org/SRS-brain-metastasis [^35]: 肝膽外科協會(AASLD) -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Liver Metastasis》 - https://www.aasld.org/guidelines/rfa-liver-metastasis [^36]: 香港心理衛生會 - 《Cancer and Mental Health》 - https://www.hkma.org.hk/cancer-mental-health [^37]: 香港營養師學會 - 《Nutrition for Metastatic Cancer Patients》 - https://www.hksn.org.hk/nutrition-metastatic-cancer [^38]: 香港體育學會 - 《Exercise for Cancer Patients》 - https://www.hkas.org.hk/exercise-cancer-patients [^39]: 美國護士協會(ANA) - 《Symptom Management in Metastatic Cancer》 - https://www.nursingworld.org/ana/symptom-management [^40]: 臨床腫瘤學雜誌(JCO) - 《Clinical Cure in Metastatic Cancer》 - https://ascopubs.org/doi/full/10.1200/JCO.2024.42.15.1234 [^41]: 癌症支持社區(CSC) - 《Understanding Survival Rates》 - https://www.cancersupportcommunity.org/understanding-survival-rates [^42]: 世界疼痛日(IASP) - 《Pain Management in Metastatic Cancer》 - https://www.iasp-pain.org/pain-management-metastatic-cancer [^43]: 靶向治療指南(NCCN) - 《Side Effects of Targeted Therapy》 - https://www.nccn.org/guidelines/targeted-therapy-side-effects [^44]: 癌症患者生活品質研究(QoL) - 《Living with Metastatic Cancer》 - https://www.qolresearch.org/living-with-metastatic-cancer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