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飲食全書化療期&調養期食譜:專家指導的全面營養指南
癌症飲食全書化療期&調養期食譜:專家指導的全面營養指南
本文僅供科普參考,不構成醫療建議。如有健康疑慮,請諮詢註冊醫生。
什么是癌症飲食全書化療期&調養期食譜
癌症飲食全書化療期&調養期食譜是指專為癌症患者在化療期間及治療後調養期設計的全面飲食指南和食譜集合。這些食譜和飲食建議基於營養學原理和臨床研究,旨在幫助患者應對治療副作用、維持適當營養狀況、增強免疫力並促進康復[^1]。
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資料,適當的營養支持對於癌症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有著重要影響[^2]。化療期間,患者常面臨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口腔潰瘍等副作用,這些問題可能導致營養不良,進而影響治療效果和康復進度[^3]。因此,專門設計的癌症飲食全書成為患者和家屬的重要參考資源。
世界衛生組織強調,癌症患者的營養需求因人而異,需要根據個人病情、治療方案、身體狀況和飲食偏好進行個性化調整[^4]。一個全面的癌症飲食全書應涵蓋化療期和調養期的不同營養需求,提供實用的飲食建議和具體食譜,幫助患者在不同治療階段維持最佳營養狀態。
香港癌症基金會指出,良好的營養狀況不僅能幫助患者更好地耐受治療,還能提高生活質量,減少併發症風險,並可能改善治療效果[^5]。因此,癌症飲食全書化療期&調養期食譜成為患者綜合治療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飲食全書將綜合香港醫院管理局、世界衛生組織、香港癌症基金會、香港營養師協會和香港衛生署等權威機構的專業建議,為癌症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全面、實用且科學的飲食指導[^6][^7][^8][^9][^10]。
化療期間的營養需求與挑戰
化療是癌症治療的常見方法,但其伴隨的副作用往往會對患者的營養狀況造成嚴重影響。了解化療期間的營養需求與挑戰,有助於患者和家屬更好地應對治療過程中的飲食問題[^11]。
營養需求變化
化療期間,患者的身體處於高代謝狀態,能量和蛋白質需求通常會增加。香港營養師協會建議,化療患者的每日能量攝入應比健康人增加10-20%,蛋白質攝入應達到每公斤體重1.2-1.5克[^12]。這些增加的營養需求有助於維持肌肉量、支持免疫系統功能以及促進組織修復。
此外,化療可能會影響某些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吸收和利用。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指出,化療患者可能需要額外關注以下營養素的攝入[^13]: - 抗氧化物質(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蔔素等) - B族維生素(特別是葉酸和B12) - 礦物質(鋅、硒、鐵等) - Omega-3脂肪酸
常見營養挑戰
化療期間,患者常面臨多種營養相關的挑戰,這些挑戰可能導致營養不良和體重下降。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的資料,化療患者最常見的營養挑戰包括[^14]:
- 食慾不振:化療藥物可能影響大腦中控制食慾的區域,導致患者對食物失去興趣。
- 噁心和嘔吐:這是化療最常見的副作用之一,會直接影響患者的進食能力。
- 味覺改變:許多患者報告味覺變化,如金屬味、苦味增強或味覺減退,這會降低進食的愉悅感。
- 口腔潰瘍:口腔和咽喉疼痛會使咀嚼和吞嚥變得困難。
- 消化問題:包括腹瀉、便秘、腹脹等,這些問題會影響營養素的吸收。
- 疲勞:化療引起的疲勞可能使患者沒有精力準備和進食食物。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約40-80%的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這不僅會影響治療效果,還可能增加併發症風險,延長住院時間[^15]。
營養不良的風險
營養不良是化療患者面臨的嚴重問題,可能導致多種負面後果。香港醫院管理局警告,營養不良的癌症患者可能面臨以下風險[^16]:
- 治療耐受性降低:營養不良的患者可能無法耐受標準劑量的化療,需要減少劑量或延遲治療。
- 感染風險增加:營養不良會削弱免疫系統,增加感染風險。
- 傷口癒合延遲:對於需要手術的患者,營養不良會影響傷口癒合。
- 生活質量下降:營養不良會加劇疲勞、虛弱等症狀,降低生活質量。
- 生存率降低:多項研究表明,營養不良與癌症患者的生存率降低相關。
因此,及時識別和預防營養不良對於化療患者至關重要。香港衛生署建議,所有化療患者應定期進行營養評估,包括體重監測、身體成分分析和營養攝入評估[^17]。
個體化營養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每位癌症患者的營養需求都是獨特的,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世界衛生組織強調,以下因素會影響化療患者的營養需求[^18]:
- 癌症類型和分期:不同類型和分期的癌症對營養的需求不同。
- 治療方案:不同的化療藥物和劑量會產生不同的副作用,影響營養需求。
- 年齡和性別:不同年齡和性別的患者有不同的營養需求。
- 基礎營養狀況:治療前的營養狀況會影響治療期間的營養需求。
- 合併症:如糖尿病、心臟病等合併症會影響飲食選擇和營養需求。
- 個人飲食偏好和文化背景:這些因素會影響患者的飲食選擇和接受度。
因此,一個有效的癌症飲食全書應該提供靈活的指導,允許根據個人情況進行調整,同時確保基本的營養需求得到滿足[^19]。
化療期飲食原則與策略
針對化療期間的特殊營養需求和挑戰,專家們提出了一系列飲食原則與策略,幫助患者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態。這些建議綜合了香港醫院管理局、香港營養師協會等權威機構的專業意見[^20][^21]。
基本飲食原則
化療期間的飲食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高蛋白質、高熱量:香港營養師協會建議,化療患者應增加蛋白質和熱量的攝入,以滿足身體增加的需求[^22]。優質蛋白質來源包括魚類、禽肉、蛋類、奶製品、豆製品等。熱量密度高的食物如堅果、牛油果、全脂奶製品等也是不錯的選擇。
少量多餐:由於化療可能導致食慾不振和早飽感,香港癌症基金會建議患者採用少量多餐的方式,每天進食5-6次小餐,而不是3次大餐[^23]。這有助於確保充足的營養攝入,同時減輕消化系統的負擔。
營養均衡:儘管需要增加蛋白質和熱量攝入,但仍需確保飲食的均衡性。香港衛生署建議,化療患者的飲食應包含充足的蔬菜水果、全穀物、優質蛋白質和健康脂肪[^24]。
食物安全:化療會削弱免疫系統,使患者更容易感染食源性疾病。香港醫院管理局強調,化療患者應特別注意食物安全,包括徹底煮熟食物、避免生食、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和廚房衛生[^25]。
充足水分:化療可能導致脫水,特別是當患者出現腹瀉或嘔吐時。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化療患者每天應飲用至少8杯水或其他液體,除非醫生有特別限制[^26]。
針對副作用的飲食策略
針對化療常見的副作用,專家們提出了以下具體的飲食策略:
應對噁心和嘔吐
香港癌症基金會建議以下策略來應對化療引起的噁心和嘔吐[^27]:
- 空腹避免飲水:在進食前後30分鐘內避免飲用大量液體。
- 選擇清淡食物:如乾吐司、蘇打餅乾、白米飯等。
- 冷食溫食:冷食或室溫食物通常比熱食氣味小,可能更容易耐受。
-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油炸、辛辣、高脂肪和過甜的食物。
- 薑的應用:研究顯示,薑有助於緩解噁心,可嘗試薑茶或薑糖。
- 少食多餐:避免空腹或過飽,保持胃部適度充盈。
應對味覺改變
針對化療引起的味覺改變,香港營養師協會建議[^28]:
- 調味品的使用:使用香草、香料、檸檬汁等增強食物風味。
- 肉類處理:可將肉類浸泡在醬汁中,或用醬汁調味以減輕金屬味。
- 塑料餐具:使用塑料或陶瓷餐具代替金屬餐具,可能減輕金屬味。
- 口腔清潔:飯前飯後漱口,保持口腔清潔。
- 嘗試新食物:味覺改變可能是暫時的,可嘗試以前不喜歡的食物。
應對口腔潰瘍
香港醫院管理局建議以下策略來應對口腔潰瘍[^29]:
- 選擇軟質食物:如粥、糊狀食物、蒸蛋等。
-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酸、辣、鹹、粗糙的食物。
- 食物切小切碎:減少咀嚼的需要。
- 使用吸管:飲用液體時使用吸管,避開潰瘍部位。
- 營養補充品:如進食困難,可考慮使用營養補充品。
應對消化問題
針對化療引起的腹瀉或便秘,香港衛生署建議[^30]:
腹瀉時: 1. 選擇低纖維食物,如白麵包、白米飯、香蕉等。 2. 避免高脂肪、辛辣、乳製品和咖啡因。 3. 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防止脫水。 4. 少量多餐,避免過飽。
便秘時: 1. 增加纖維攝入,如全穀物、蔬菜、水果等。 2. 充分饮水,每天至少8杯。 3. 適當運動,促進腸道蠕動。 4. 如問題持續,諮詢醫生是否需要使用緩瀉劑。
營養補充品的應用
在某些情況下,化療患者可能需要營養補充品來滿足營養需求。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指出,以下情況可能需要考慮使用營養補充品[^31]:
- 無法通過正常飲食滿足營養需求
- 出現明顯的體重下降
- 有嚴重的食慾不振或吞嚥困難
- 吸收不良或消化問題
香港營養師協會建議,選擇營養補充品時應考慮以下因素[^32]:
- 營養成分:確保補充品提供充足的蛋白質、熱量和其他必需營養素。
- 口味和質地:選擇患者喜歡的口味和適合的質地(如液體、布丁等)。
- 特殊需求:如糖尿病、腎病等特殊情況,應選擇相應的專用補充品。
- 品質和安全:選擇有良好聲譽的品牌,確保產品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營養補充品不應完全替代正常飲食,而應作為飲食的補充。在使用任何營養補充品前,應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的建議[^33]。
傳統與替代療法的考量
一些患者可能會考慮使用傳統中醫藥或替代療法來輔助化療期間的營養支持。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提醒,雖然某些傳統和替代療法可能有助於緩解症狀或改善生活質量,但並非所有方法都經過科學驗證[^34]。
在考慮使用傳統或替代療法時,香港醫院管理局建議[^35]:
- 告知醫療團隊:告知主治醫生和營養師您正在使用的任何補充品或替代療法。
- 尋求專業建議:諮詢合格的專業人士,如註冊中醫師。
- 注意相互作用:某些草藥或補充品可能與化療藥物產生相互作用。
- 不要替代標準治療:傳統和替代療法應作為輔助,而不是替代標準的癌症治療。
總體而言,化療期間的飲食應以滿足營養需求、緩解副作用、維持生活質量為目標。通過遵循上述原則和策略,患者可以更好地應對化療帶來的營養挑戰,為治療和康復奠定良好的營養基礎[^36]。
化療期副作用飲食對策
化療期間,患者可能面臨多種副作用,這些副作用會直接影響飲食和營養攝入。本節將詳細介紹針對各種常見化療副作用的具體飲食對策,幫助患者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37]。
噁心與嘔吐的飲食管理
噁心和嘔吐是化療最常見且最令人困擾的副作用之一。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的統計,約70-80%的化療患者會經歷不同程度的噁心和嘔吐[^38]。以下飲食策略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飲食時間與方式
- 治療前後的飲食調整:香港醫院管理局建議,在化療前1-2小時進食少量清淡食物,治療後幾小時內避免大量進食[^39]。
- 少量多餐:每天進食5-6次小餐,而不是3次大餐,有助於避免胃部過於飹脹。
- 避免空腹:空腹可能加重噁心感,可在床邊放置一些乾糧,如蘇打餅乾,早晨起床前先吃少量。
- 進食速度:慢慢進食,細嚼慢嚥,避免匆忙進食。
食物選擇
- 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白麵包、蘇打餅乾、白米飯、蒸蛋、雞湯等[^40]。
- 冷食或室溫食物:這類食物氣味較小,可能更容易耐受。可嘗試水果沙拉、冷麵、三明治等。
-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油炸、辛辣、高脂肪、過甜或氣味強烈的食物。
- 分離液體和固體:在進食前後30分鐘內避免飲用大量液體,以減少胃部飹脹感。
天然緩解方法
- 薑的應用:多項研究表明,薑有助於緩解噁心。可嘗試薑茶、薑糖或在新鮮果汁中加入少量生薑[^41]。
- 檸檬:檸檬的清香有助於緩解噁心感,可聞新鮮檸檬皮或喝少量檸檬水。
- 薄荷:薄荷茶或薄荷糖可能有助於緩解噁心。
其他建議
- 進食環境:保持進食環境舒適、通風,避免強烈氣味。
- 口腔護理:飯前飯後漱口,保持口腔清新。
- 餐後活動:進食後保持坐姿或半臥姿至少30分鐘,避免立即平躺。
- 藥物配合:按醫囑服用抗噁心藥物,通常在化療前和化療後按時服用效果最佳。
味覺改變的應對策略
化療可能導致味覺改變,包括味覺減退、味覺扭曲(如金屬味、苦味增強)或對某些味道特別敏感。香港營養師協會的調查顯示,約50%的化療患者會經歷某種形式的味覺改變[^42]。以下策略有助於應對這些變化:
食物準備與調味
- 增強風味:使用香草、香料、檸檬汁等增強食物風味,但避免過度調味。
- 醃漬肉類:將肉類浸泡在醬汁中(如醬油、蜂蜜、大蒜、薑等),可減輕金屬味。
- 嘗試新調味:如使用羅勒、牛至、迷迭香等新鮮香草,或嘗試不同種類的醋和醬料。
- marination技巧:將肉類在酸性液體(如檸檬汁、醋)中浸泡,有助於減輕金屬味。
食物選擇與替代
- 蛋白質來源多元化:如對肉類味道敏感,可嘗試魚類、禽肉、蛋類、豆製品、奶製品等替代品。
- 冷食選擇:冷食通常氣味較小,可能更容易接受。如冷麵、沙拉、三明治等。
- 嘗試新食物:味覺改變可能是暫時的,可趁此機會嘗試以前不喜歡的食物。
- 質地變化:改變食物質地可能影響味覺感知,可嘗試不同質地的食物。
進食環境與習慣
- 使用塑料餐具:代替金屬餐具,可能減輕金屬味。
- 保持口腔清潔:飯前飯後漱口,保持口腔清潔,有助於清除異味。
- 口腔護理:使用軟毛牙刷和溫和的牙膏,避免含酒精的漱口水。
- 飲水:進食期間小口飲水,有助於清潔味蕾。
口腔潰瘍與吞嚥困難的飲食管理
口腔潰瘍和吞嚥困難是化療常見的副作用,會嚴重影響患者的進食能力。香港醫院管理局的資料顯示,約20-40%的化療患者會出現口腔潰瘍[^43]。以下策略有助於管理這些問題:
食物選擇與準備
- 軟質食物:選擇質地軟的食物,如粥、糊狀食物、蒸蛋、土豆泥等。
- 液體或半固體食物:如湯、奶昔、營養補充品、布丁等。
- 食物切小切碎:將食物切成小塊或剁碎,減少咀嚼的需要。
- 濕潤食物:乾燥食物可能難以吞嚥,可加入醬汁、湯汁或黃油使食物濕潤。
避免的食物
- 酸性食物:如柑橘類水果、番茄等,可能刺激潰瘍。
- 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等,會加重疼痛。
- 粗糙食物:如堅果、薯片、烤麵包等,可能刮傷口腔。
- 過熱或過冷食物:極端溫度的食物可能刺激潰瘍。
進食技巧
- 使用吸管:飲用液體時使用吸管,可避開潰瘍部位。
- 小口進食:每次少量進食,充分咀嚼後再吞嚥。
- 頭部位置:進食時保持頭部稍微前傾,有助於吞嚥。
- 食物溫度:選擇溫熱或室溫食物,避免過熱或過冷。
口腔護理
- 定期漱口:使用溫和的漱口水或鹽水定期漱口,保持口腔清潔。
- 軟毛牙刷:使用軟毛牙刷和溫和的牙膏,輕柔刷牙。
- 口腔濕潤:保持口腔濕潤,可經常小口飲水或使用無糖口香糖。
- 藥物治療:按醫囑使用口腔潰瘍藥物或止痛藥。
食慾不振的飲食策略
食慾不振是化療患者常見的問題,可能導致營養不良和體重下降。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約50-60%的化療患者會經歷不同程度的食慾不振[^44]。以下策略有助於刺激食慾和增加營養攝入:
刺激食慾的方法
- 規律進食:即使在沒有食慾的情況下,也要按時進食,建立規律的飲食習慣。
- 運動:適當的輕度運動,如短距離散步,可能有助於刺激食慾。
- 社交進食:與家人朋友一起進食,社交環境可能增加進食的愉悅感。
- 美觀擺盤:將食物擺放得美觀一些,增加視覺吸引力。
增加營養密度的方法
- 添加高營養成分:在食物中添加高蛋白質或高熱量成分,如在粥中加入蛋花、肉末,或在土豆泥中加入奶酪、黃油等。
- 選擇營養密度高的食物:如堅果、牛油果、全脂奶製品等。
- 營養補充品:如無法通過正常飲食滿足營養需求,可考慮使用營養補充品。
- 液體營養:如奶昔、果汁湯等,可能比固體食物更容易接受。
進食環境與習慣
- 舒適環境:創造舒適、放鬆的進食環境,避免壓力和焦慮。
- 小份餐點:提供小份量的食物,避免因看到大量食物而感到壓力。
- 餐前活動:餐前進行放鬆活動,如深呼吸、聽音樂等,有助於緩解壓力。
- 記錄進食:記錄每天的進食情況,有助於了解食慾變化模式。
消化問題的飲食管理
化療可能引起多種消化問題,包括腹瀉、便秘、腹脹等。香港衛生署的資料顯示,約30-50%的化療患者會經歷某種形式的消化問題[^45]。以下策略有助於管理這些問題:
腹瀉的飲食管理
- 低纖維飲食:選擇低纖維食物,如白麵包、白米飯、香蕉、蘋果醬等。
-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高脂肪、油炸、咖啡因和酒精等。
- 補充水分和電解質:腹瀉會導致水分和電解質流失,應及時補充。
- 少量多餐:避免一次性大量進食,減少腸道負擔。
- 益生菌食品:如酸奶、開菲爾等,可能有助於恢復腸道菌群平衡。
便秘的飲食管理
- 增加纖維攝入:逐漸增加高纖維食物,如全穀物、蔬菜、水果等。
- 充足饮水:每天飲用至少8杯水,有助於軟化糞便。
- 規律進食:建立規律的進食習慣,促進腸道規律活動。
- 適當運動:適當的身體活動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
- 避免便秘食物:如香蕉、白米飯、白麵包等可能在某些人身上加重便秘。
腹脹和脹氣的飲食管理
- 避免產氣食物:如豆類、洋蔥、捲心菜、碳酸飲料等。
- 少量多餐:避免一次性大量進食,減少腸道負擔。
- 慢慢進食:細嚼慢嚥,避免吞咽空氣。
- 避免吸管:使用吸管飲用液體可能增加吞咽空氣的機會。
- 薄荷茶:薄荷茶可能有助於緩解脹氣。
疲勞的飲食管理
疲勞是化療常見的副作用,可能影響患者的進食能力和食物準備。香港癌症基金會的調查顯示,約70-80%的化療患者會經歷不同程度的疲勞[^46]。以下策略有助於管理疲勞相關的飲食問題:
節省能量的食物準備
- 批量烹飪:在精力較好時準備多份食物,分裝冷凍,需要時加熱即可。
- 使用半成品:使用預切蔬菜、預煮肉類等半成品,減少準備時間。
- 簡單食譜:選擇步驟簡單、烹飪時間短的食譜。
- 尋求幫助:請家人朋友幫助購物和烹飪,或考慮外送服務。
高能量食物選擇
- 營養密度高的食物:如堅果、牛油果、全脂奶製品等,少量即可提供較多能量。
- 即食高營養食品:如營養棒、奶昔、即食燕麥等,準備簡單。
- 小份高能量零食:如混合堅果、奶酪、全麥餅乾等,隨時補充能量。
- 液體營養:如湯、果汁、奶昔等,可能比固體食物更容易攝取。
進食時間安排
- 精力高峰期進食:在一天中精力最好的時候進食主要餐點。
- 少量多餐:分散進食,避免因疲勞而無法完成大餐。
- 備用零食:在床邊或沙發旁放置一些營養零食,方便隨時進食。
- 不要跳餐:即使疲勞也要盡量按時進食,避免能量不足加重疲勞。
通過針對各種化療副作用採取相應的飲食對策,患者可以更好地維持營養攝入,減輕副作用帶來的不適,為治療和康復奠定良好的營養基礎[^47]。值得注意的是,每個人的情況都是獨特的,應根據個人實際情況和醫療團隊的建議進行調整。
化療期推薦食譜
針對化療期間的特殊營養需求和挑戰,本節提供一系列專門設計的食譜,旨在幫助患者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態,同時緩解化療副作用。這些食譜綜合了香港營養師協會、香港癌症基金會等權威機構的專業建議[^48][^49]。
早餐食譜
1. 營養燕麥粥
材料: - 即食燕麥片 1/2杯 - 全脂牛奶 1杯 - 蜂蜜 1茶匙 - 香蕉 1/2根,切片 - 葵花籽 1湯匙 - 肉桂粉 少許
做法: 1. 將牛奶倒入小鍋中,中火加熱至微沸。 2. 加入燕麥片,轉小火煮2-3分鐘,不時攪拌。 3. 關火後加入蜂蜜攪拌均勻。 4. 將燕麥粥倒入碗中,頂部放上香蕉片、葵花籽和少許肉桂粉。
營養價值:此食譜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燕麥提供持續能量,香蕉富含鉀質,葵花籽提供健康脂肪和維生素E。軟質的質地適合有口腔潰瘍的患者[^50]。
適應症:適合食慾不振、口腔潰瘍、需要高能量早餐的患者。
2. 高蛋白質蒸蛋
材料: - 雞蛋 2個 - 全脂牛奶 1/4杯 - 低鈉醬油 1茶匙 - 芝麻油 幾滴 - 葱花 適量(可選) - 肉末 2湯匙(可選)
做法: 1. 將雞蛋打入碗中,加入牛奶和醬油,打勻。 2. 如使用肉末,可先將肉末炒熟。 3. 將蛋液過篩,去除泡沫。 4. 將蛋液倒入蒸碗中,如使用肉末可加入。 5. 蒸鍋加水燒開,將蒸碗放入,中火蒸8-10分鐘至凝固。 6. 出鍋後滴上芝麻油,撒上葱花(如使用)。
營養價值:此食譜富含優質蛋白質,易於消化吸收。蛋類提供完整氨基酸,牛奶增加鈣質和蛋白質攝入,肉末可進一步增加蛋白質含量。軟滑的質地適合有口腔問題的患者[^51]。
適應症:適合需要高蛋白質、有口腔潰瘍或吞嚥困難的患者。
午餐食譜
3. 滋補雞湯麵
材料: - 雞湯 2杯 - 細麵條 1/2杯 - 雞肉絲 1/4杯 - 胡蘿蔔絲 2湯匙 - 香菇 2朵,切片 - 青菜 適量 - 薑片 2片 - 鹽 少許 - 胡椒粉 少許
做法: 1. 雞湯倒入鍋中,加入薑片煮開。 2. 加入麵條煮3分鐘。 3. 加入雞肉絲、胡蘿蔔絲和香菇,再煮2分鐘。 4. 最後加入青菜,煮1分鐘至軟。 5. 調味後即可食用。
營養價值:此食譜提供均衡的營養,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維生素。雞湯易於消化吸收,提供水分和電解質,蔬菜增加纖維和維生素攝入。溫熱的湯麵有助於緩解噁心感[^52]。
適應症:適合有噁心感、食慾不振、需要易消化食物的患者。
4. 軟質糙米飯配蒸魚
材料: - 糙米 1/2杯 - 水 1杯 - 白身魚(如鱸魚、石斑魚)1塊(約100克) - 薑絲 適量 - 葱絲 適量 - 香油 幾滴 - 低鈉醬油 1茶匙 - 蒸魚豉油 1湯匙
做法: 1. 糙米洗淨,加入水浸泡30分鐘後,按常法煮成軟飯。 2. 魚洗淨,在魚身上劃幾刀,放上薑絲。 3. 蒸鍋加水燒開,將魚放入蒸5-7分鐘至熟。 4. 取出魚,撒上蔥絲,淋上蒸魚豉油和香油。 5. 配軟質糙米飯食用。
營養價值:此食譜提供優質蛋白質、健康碳水化合物和必需脂肪酸。魚肉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於減輕炎症反應;糙米提供纖維和B族維生素,比白米更有營養價值[^53]。
適應症:適合需要高蛋白質、有味覺改變、需要易消化食物的患者。
晚餐食譜
5. 滋補燉湯
材料: - 雞腿 1隻,切塊 - 紅棗 5-6粒 - 枸杞 1湯匙 - 淮山 5片 - 薑片 2片 - 水 4杯 - 鹽 少許
做法: 1. 雞腿肉洗淨,焯水去血水。 2. 將所有材料放入燉鍋中,加入水。 3. 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燉煮1-1.5小時。 4. 加鹽調味即可。
營養價值:此食譜提供豐富的蛋白質和多種營養素。雞肉提供優質蛋白質,紅棗和枸杞提供抗氧化物質,淮山有助於健脾養胃。長時間燉煮使營養素易於吸收,適合消化功能較弱的患者[^54]。
適應症:適合體質虛弱、消化功能弱、需要滋補的患者。
6. 軟質蔬菜燴飯
材料: - 米飯 1杯 - 胡蘿蔔 1/4根,切小丁 - 西蘭花 1/4杯,切小朵 - 豆腐 1/4塊,切小丁 - 雞蛋 1個,打散 - 雞湯 1/2杯 - 低鈉醬油 1茶匙 - 芝麻油 幾滴
做法: 1. 胡蘿蔔和西蘭花先焯水至軟。 2. 鍋中加入雞湯煮開,加入胡蘿蔔丁和西蘭花煮2分鐘。 3. 加入米飯和豆腐丁,煮3分鐘。 4. 慢慢倒入蛋液,邊倒邊攪拌。 5. 加入醬油調味,滴上芝麻油即可。
營養價值:此食譜提供均衡的營養,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蔬菜提供纖維和抗氧化物質,豆腐提供植物性蛋白質,雞蛋增加蛋白質含量。軟質的質地適合有口腔問題的患者[^55]。
適應症:適合有口腔潰瘍、吞嚥困難、需要均衡營養的患者。
零食和點心食譜
7. 高能量奶昔
材料: - 全脂牛奶 1杯 - 香蕉 1根 - 花生醬 1湯匙 - 蜂蜜 1茶匙 - 燕麥片 2湯匙 - 冰塊 適量(可選)
做法: 1. 將所有材料放入攪拌機中。 2. 攪拌至光滑均勻。 3. 如需要,可加入冰塊再次攪拌。 4. 倒入杯中即可飲用。
營養價值:此食譜提供高能量、高蛋白質和健康脂肪。香蕉提供鉀質和碳水化合物,花生醬提供蛋白質和健康脂肪,牛奶提供鈣質和蛋白質。液體形式適合食慾不振或有吞嚥困難的患者[^56]。
適應症:適合需要高能量、高蛋白質、有食慾不振或吞嚥困難的患者。
8. 薑糖檸檬水
材料: - 新鮮檸檬 1/2個,榨汁 - 生薑 1小片,搗碎 - 蜂蜜 1-2茶匙 - 溫水 1杯 - 薄荷葉 幾片(可選)
做法: 1. 將搗碎的生薑放入杯中。 2. 加入檸檬汁和蜂蜜。 3. 倒入溫水,攪拌均勻。 4. 如使用,可加入薄荷葉增加風味。 5. 靜置5分鐘讓薑味充分釋放後飲用。
營養價值:此飲料有助於緩解噁心感,提供水分和少量能量。檸檬提供維生素C,生薑有助於緩解噁心,蜂蜜提供能量和抗菌作用。溫和的口味適合有味覺改變的患者[^57]。
適應症:適合有噁心嘔吐、味覺改變、需要補充水分的患者。
針對特定副作用的食譜
9. 緩解噁心的薑汁粥
材料: - 白米 1/4杯 - 水 2杯 - 生薑 1小片,搗碎 - 鹽 少許
做法: 1. 白米洗淨,加入水浸泡30分鐘。 2. 將米和水放入鍋中,加入搗碎的生薑。 3. 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煮30-45分鐘至米粒軟爛成粥。 4. 加少許鹽調味即可。
營養價值:此食譜提供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和水分。米粥溫和易消化,生薑有助於緩解噁心感。清淡的口味適合有噁心和嘔吐的患者[^58]。
適應症:適合有噁心嘔吐、食慾不振、需要易消化食物的患者。
10. 口腔潰瘍友好營養布丁
材料: - 全脂牛奶 1杯 - 玉米澱粉 2湯匙 - 蜂蜜 1湯匙 - 香草精 幾滴(可選) - 水果泥(如香蕉泥、蘋果泥)2湯匙(可選)
做法: 1. 將玉米澱粉與少量牛奶混合成糊狀。 2. 將剩餘牛奶倒入鍋中,小火加熱至微沸。 3. 慢慢加入玉米澱粉糊,不斷攪拌至濃稠。 4. 離火後加入蜂蜜和香草精攪拌均勻。 5. 如使用,可加入水果泥混合。 6. 倒入模具中,冷卻後冷藏至凝固。
營養價值:此食譜提供易於攝取的能量和蛋白質。牛奶提供鈣質和蛋白質,玉米澱粉提供碳水化合物,蜂蜜提供能量。軟滑的質地不刺激口腔潰瘍,適合有口腔問題的患者[^59]。
適應症:適合有口腔潰瘍、吞嚥困難、需要高能量食物的患者。
11. 高纖維軟質蔬菜泥
材料: - 胡蘿蔔 1根,切塊 - 西蘭花 1/4個,切小朵 - 土豆 1個,切塊 - 橄欖油 1湯匙 - 低鈉雞湯 1/2杯 - 鹽和胡椒 少許
做法: 1. 將所有蔬菜放入蒸鍋中,蒸15-20分鐘至軟爛。 2. 將蒸好的蔬菜放入食物處理器中。 3. 加入橄欖油和雞湯,攪拌至光滑的泥狀。 4. 加鹽和胡椒調味即可。
營養價值:此食譜提供豐富的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各種蔬菜提供不同的營養素,橄欖油提供健康脂肪。軟質的泥狀適合有口腔問題或消化功能弱的患者[^60]。
適應症:適合有便秘、口腔潰瘍、需要高纖維食物的患者。
12. 高蛋白質營養球
材料: - 燕麥片 1杯 - 花生醬 1/2杯 - 蜂蜜 1/4杯 - 奶粉 1/4杯 - 葵花籽 2湯匙 - 乾果(如葡萄乾、蔓越莓乾)1/4杯,切碎 - 巧克力碎 2湯匙(可選)
做法: 1. 將所有材料放入大碗中混合均勻。 2. 用手搓成小球狀,每個約1湯匙大小。 3. 放入冰箱冷藏至少1小時至凝固。 4. 儲存在密封容器中,冷藏保存。
營養價值:此食譜提供高能量、高蛋白質和健康脂肪。燕麥提供纖維和碳水化合物,花生醬和奶粉提供蛋白質,堅果和乾果提供額外營養素。小份量適合食慾不振的患者[^61]。
適應症:適合需要高能量、高蛋白質、食慾不振的患者。
這些食譜專為化療期間的患者設計,考慮了常見的化療副作用和營養需求。每個食譜都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和耐受性進行調整,例如更換食材、調整調味料等。重要的是,患者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醫療團隊的建議選擇適合的食譜[^62]。
調養期的營養需求與目標
化療結束後的調養期是癌症治療過程中的重要階段,此時的身體需要恢復和重建。了解調養期的營養需求與目標,有助於患者更好地規劃飲食,促進康復[^63]。
調養期的身體變化
化療結束後,身體會經歷一系列恢復過程。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指出,調養期常見的身體變化包括[^64]:
- 免疫系統恢復:化療會抑制免疫系統,調養期是免疫系統逐漸恢復的時期。
- 消化功能改善:化療引起的消化問題如噁心、嘔吐、腹瀉等會逐漸減輕。
- 味覺恢復:化療引起的味覺改變會慢慢恢復正常。
- 體力恢復:化療引起的疲勞感會逐漸減輕,體力慢慢恢復。
- 組織修復:身體開始修復化療過程中受損的組織和器官。
這些變化意味著調養期的營養需求與化療期有所不同,需要相應調整飲食策略[^65]。
調養期的營養需求
調養期的營養需求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
1. 增強免疫力的營養素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強調,調養期應特別關注有助於增強免疫力的營養素[^66]:
- 蛋白質:是免疫細胞和抗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1.2-1.5克。
- 維生素A:有助於維持黏膜健康,增強免疫力。來源包括胡蘿蔔、南瓜、菠菜等。
- 維生素C:抗氧化作用強,有助於增強免疫細胞功能。來源包括柑橘類水果、奇異果、青椒等。
- 維生素E:保護細胞膜免受氧化損傷。來源包括堅果、種子、植物油等。
- 鋅:參與免疫細胞的發育和功能。來源包括海鮮、瘦肉、全穀物等。
- 硒: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於增強免疫力。來源包括巴西堅果、海鮮、全穀物等。
2. 促進組織修復的營養素
香港營養師協會建議,調養期應增加有助於組織修復的營養素攝入[^67]:
- 優質蛋白質:提供修復組織所需的氨基酸。來源包括魚類、禽肉、蛋類、奶製品、豆製品等。
- 維生素C:參與膠原蛋白合成,有助於傷口癒合。來源包括柑橘類水果、奇異果、草莓等。
- 維生素K:有助於血液凝固和骨骼健康。來源包括深綠色蔬菜、植物油等。
- 鋅:參與蛋白質合成和傷口癒合。來源包括海鮮、瘦肉、全穀物等。
- 銅:參與結締組織的形成。來源包括海鮮、堅果、全穀物等。
3. 抗炎營養素
化療可能引起體內炎症反應,香港癌症基金會建議調養期增加抗炎營養素的攝入[^68]:
- Omega-3脂肪酸:具有強大的抗炎作用。來源包括深海魚類(如三文魚、鯖魚)、亞麻籽、奇亞籽等。
- 抗氧化物質:包括類胡蘿蔔素、類黃酮等,有助於減輕氧化應激。來源包括各種彩色蔬果。
- 姜黃素:具有強大的抗炎作用。來源包括姜黃、咖喱等。
- 大蒜素:具有抗炎和抗菌作用。來源包括大蒜、洋蔥等。
4. 腸道健康營養素
化療可能影響腸道菌群平衡,香港衛生署建議調養期關注腸道健康營養素[^69]:
- 益生元:促進有益菌生長的物質。來源包括洋蔥、大蒜、韭菜、全穀物等。
- 益生菌:有益於腸道健康的活菌。來源包括酸奶、開菲爾、泡菜等發酵食品。
- 纖維:有助於維持腸道規律活動。來源包括全穀物、蔬菜、水果、豆類等。
調養期的營養目標
基於上述營養需求,調養期的主要營養目標包括:
1. 恢復和維持健康體重
香港醫院管理局指出,許多癌症患者在化療期間會經歷體重下降,調養期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恢復健康體重[^70]。對於體重不足的患者,應增加能量和蛋白質攝入;對於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患者,則應在確保充足營養攝入的前提下,逐步減輕體重至健康範圍。
2. 重建肌肉量
化療可能導致肌肉流失,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強調,調養期應通過充足的蛋白質攝入和適當運動來重建肌肉量[^71]。充足的蛋白質攝入結合抗阻運動,有助於刺激肌肉蛋白合成,促進肌肉恢復。
3. 增強免疫力
調養期是免疫系統恢復的關鍵時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建議,通過均衡飲食和充足攝入免疫相關營養素來增強免疫力[^72]。強大的免疫系統有助於預防感染,並可能降低癌症復發風險。
4. 改善生活質量
香港癌症基金會強調,調養期的營養目標不僅是滿足身體需求,還包括改善生活質量[^73]。通過合理的飲食規劃,可以減輕疲勞感,改善情緒,提高體力,從而提升整體生活質量。
5. 預防癌症復發
雖然飲食不能完全預防癌症復發,但香港衛生署指出,健康的飲食習慣可能降低復發風險[^74]。調養期應建立長期健康的飲食模式,包括增加蔬果攝入、選擇全穀物、限制紅肉和加工肉類、限制酒精等。
個體化營養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每位癌症患者的調養期營養需求都是獨特的,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世界衛生組織強調,以下因素會影響調養期的營養需求[^75]:
- 癌症類型和分期:不同類型和分期的癌症對營養的需求不同。
- 治療方案:不同的化療藥物和劑量會對身體產生不同的影響。
- 身體狀況:包括年齡、性別、基礎營養狀況、合併症等。
- 治療副作用:某些副作用可能在調養期持續存在,影響營養需求。
- 生活方式:包括運動習慣、壓力水平、睡眠質量等。
- 個人偏好:包括飲食偏好、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
因此,一個有效的調養期飲食計劃應該是個性化的,根據個人具體情況制定,並在需要時諮詢註冊營養師的專業建議[^76]。
營養評估與監測
香港營養師協會建議,調養期應定期進行營養評估和監測,以確保營養需求得到滿足,並及時調整飲食計劃[^77]。營養評估和監測包括:
- 體重監測:定期測量體重,評估體重變化趨勢。
- 身體成分分析:如生物電阻抗分析(BIA),評估肌肉量和脂肪量變化。
- 營養攝入評估:通過食物記錄或24小時回憶法評估營養攝入情況。
- 生化指標監測:如血紅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等,評估營養狀況。
- 功能性評估:如握力測試、步行測試等,評估身體功能恢復情況。
- 生活質量評估:通過問卷評估生活質量變化。
通過定期營養評估和監測,可以及時發現並解決營養問題,確保調養期的營養目標得以實現[^78]。
總體而言,調養期的營養需求與目標應圍繞恢復和重建身體功能、增強免疫力、改善生活質量和預防癌症復發等方面。通過個性化的飲食計劃和定期營養監測,可以幫助患者更好地度過調養期,為長期健康奠定基礎[^79]。
調養期飲食原則與策略
調養期是癌症患者恢復健康的重要階段,合理的飲食原則與策略對於促進康復、預防復發至關重要。本節將詳細介紹調養期的飲食原則與策略,綜合香港營養師協會、香港癌症基金會等權威機構的專業建議[^80][^81]。
基本飲食原則
調養期的飲食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 均衡多樣化
香港衛生署建議,調養期的飲食應均衡多樣化,確保攝入各種必需營養素[^82]。具體包括:
- 充足的蔬果:每天至少5份蔬果(3份蔬菜+2份水果),選擇不同顏色的蔬果,以獲得多樣的植物化學物質。
- 全穀物替代精製穀物:選擇全麥麵包、糙米、燕麥等全穀物,而非白麵包、白米等精製穀物。
- 優質蛋白質:包括魚類、禽肉、蛋類、奶製品、豆製品等,每餐都應包含蛋白質食物。
- 健康脂肪:選擇富含單不飽和脂肪和多不飽和脂肪的食物,如橄欖油、堅果、種子、深海魚等。
- 充足水分:每天飲用至少8杯水或其他健康飲料。
2. 控制總熱量攝入
香港醫院管理局指出,調養期應根據個人活動水平和目標體重控制總熱量攝入[^83]:
- 體重不足者:適當增加熱量攝入,選擇營養密度高的食物。
- 體重正常者:維持當前熱量攝入,確保營養均衡。
- 超重或肥胖者:在確保充足營養攝入的前提下,適當減少熱量攝入,逐步減輕體重至健康範圍。
3. 定時定量進食
香港營養師協會建議,調養期應建立規律的進食習慣[^84]:
- 三餐定時:每天在固定時間進食三餐,有助於維持代謝穩定。
- 避免暴飲暴食:每餐控制在七八分飽,避免過度飽脹。
- 適當加餐:如需要,可在兩餐之間增加1-2次健康加餐,如水果、堅果、酸奶等。
4. 注重食物安全
香港衛生署強調,雖然調養期免疫功能逐漸恢復,但仍需注意食物安全[^85]:
- 食物充分煮熟:特別是肉類、禽類、蛋類和海鮮。
- 避免生食:如生肉、生魚、生蛋等。
- 注意食物儲存:易腐食物應妥善冷藏,並在保質期內食用。
- 保持良好衛生:包括個人衛生和廚房衛生。
針對性飲食策略
除了基本飲食原則外,調養期還應採取以下針對性飲食策略:
1. 增強免疫力的飲食策略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指出,調養期應特別關注有助於增強免疫力的飲食策略[^86]:
- 增加抗氧化食物:如漿果類、柑橘類、深綠色蔬菜、胡蘿蔔、番茄等。
- 攝入足夠蛋白質:每餐都應包含優質蛋白質食物,如魚類、禽肉、蛋類、奶製品、豆製品等。
- 選擇富含鋅和硒的食物:如海鮮、瘦肉、全穀物、巴西堅果等。
- 適當攝入益生菌食品:如酸奶、開菲爾、泡菜等發酵食品。
- 限制糖分攝入:高糖飲食可能抑制免疫功能,應限制添加糖和精製碳水化合物的攝入。
2. 抗炎飲食策略
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強調,慢性炎症可能與癌症復發風險相關,調養期應採取抗炎飲食策略[^87]:
- 增加Omega-3脂肪酸攝入:如三文魚、鯖魚、沙丁魚等深海魚類,亞麻籽、奇亞籽等。
- 攝入香料和草藥:如姜黃、生薑、大蒜、肉桂等,這些食物具有天然抗炎作用。
- 選擇全植物性食物:如全穀物、豆類、堅果、種子、蔬果等,這些食物富含纖維和抗氧化物質。
- 限制促炎食物:如紅肉、加工肉類、精製碳水化合物、油炸食品、反式脂肪等。
- 適當攝入綠茶:綠茶富含兒茶素,具有抗炎作用。
3. 腸道健康飲食策略
香港癌症基金會指出,腸道健康與整體健康密切相關,調養期應關注腸道健康飲食策略[^88]:
- 增加纖維攝入:逐漸增加高纖維食物,如全穀物、蔬菜、水果、豆類等。
- 攝入益生元食物:如洋蔥、大蒜、韭菜、蘆筍、全穀物等。
- 選擇益生菌食品:如酸奶、開菲爾、泡菜、味噌等發酵食品。
- 保持充足水分:纖維需要充足水分才能正常發揮作用。
- 限制人工甜味劑和防腐劑:這些物質可能影響腸道菌群平衡。
4. 預防癌症復發的飲食策略
雖然飲食不能完全預防癌症復發,但香港衛生署指出,健康的飲食習慣可能降低復發風險[^89]:
- 植物性飲食為主:以蔬菜、水果、全穀物、豆類、堅果和種子為主的飲食模式。
- 限制紅肉和加工肉類:如可能,選擇魚類、禽肉等替代紅肉。
- 限制酒精:最好完全避免酒精,如飲用,應限制在適量範圍內。
- 維持健康體重:通過均衡飲食和適當運動維持健康體重。
- 避免煙燻、鹽漬和防腐處理的食物:這些食物可能含有致癌物質。
特殊情況的飲食調整
調養期可能會遇到一些特殊情況,需要相應的飲食調整:
1. 持續的味覺改變
部分患者在調養期可能仍會經歷味覺改變,香港營養師協會建議以下策略[^90]:
- 嘗試新的調味方式:使用香草、香料、檸檬汁等增強食物風味。
- 改變食物質地:有時質地的變化可以改善味覺體驗。
- 冷食或室溫食物:這類食物氣味較小,可能更容易接受。
- 保持口腔清潔:飯前飯後漱口,保持口腔清潔。
- 耐心等待:大多數味覺改變會隨時間逐漸恢復。
2. 持續的消化問題
化療引起的消化問題可能在調養期持續存在,香港醫院管理局建議以下策略[^91]:
腹瀉時: - 選擇低纖維、易消化的食物,如白米飯、香蕉、蘋果醬等。 - 避免高脂肪、辛辣、乳製品和咖啡因。 - 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防止脫水。 - 逐漸重新引入高纖維食物。
便秘時: - 逐漸增加纖維攝入,如全穀物、蔬菜、水果等。 - 充分饮水,每天至少8杯。 - 適當運動,促進腸道蠕動。 - 如問題持續,諮詢醫生是否需要使用緩瀉劑。
3. 體重管理問題
調養期的體重管理需要特別關注,香港衛生署建議以下策略[^92]:
體重不足時: - 增加餐次,每天進食5-6次小餐。 - 選擇營養密度高的食物,如堅果、牛油果、全脂奶製品等。 - 在食物中添加額外熱量,如在粥中加入蛋花、肉末,或在土豆泥中加入奶酪、黃油等。 - 考慮使用營養補充品。
體重過重時: - 控制份量,使用小盤子有助於控制份量。 - 增加低能量密度的食物,如蔬菜和水果。 - 選擇瘦蛋白質來源,如魚類、禽肉、豆製品等。 - 限制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攝入。 - 增加身體活動,結合飲食控制。
4. 疲勞管理
疲勞可能在調養期持續存在,香港癌症基金會建議以下飲食策略[^93]:
- 規律進食:避免跳餐,規律進食有助於維持能量水平。
- 選擇複合碳水化合物:如全穀物、豆類等,提供持續能量。
- 充足蛋白質:每餐都應包含蛋白質食物,有助於維持能量水平。
- 適當咖啡因:如無禁忌,適量咖啡因可能有助於緩解疲勞。
- 充足水分:脫水可能加劇疲勞感,應確保充足水分攝入。
飲食與生活方式的整合
調養期的飲食策略應與健康的生活方式相結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建議以下整合策略[^94]:
1. 飲食與運動的結合
- 規律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自行車等。
- 運動前後的營養補充:運動前可攝入少量碳水化合物,運動後應補充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
- 根據運動量調整飲食:運動量增加時,應相應增加能量和蛋白質攝入。
2. 飲食與壓力管理的結合
- 規律進食:壓力可能影響食慾,應保持規律進食習慣。
- 避免情緒性進食:尋找非食物的壓力緩解方式,如冥想、深呼吸、瑜伽等。
- 選擇舒緩壓力的食物:如富含鎂的食物(堅果、全穀物、深綠色蔬菜)、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全穀物、瘦肉、蛋類)等。
3. 飲食與睡眠的結合
- 避免睡前大量進食:睡前2-3小時避免大量進食,以免影響睡眠。
- 限制咖啡因和酒精:下午和晚上應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攝入。
- 選擇有助於睡眠的食物:如富含色氨酸的食物(牛奶、香蕉、堅果等)、富含鎂的食物(深綠色蔬菜、堅果等)。
4. 飲食與社交活動的結合
- 提前計劃:參加社交活動前,可提前了解菜單,計劃自己的飲食選擇。
- 適當參與:不必完全避免社交飲食,可適當參與,注意份量控制。
- 帶上自己的食物:如可能,可帶上一些符合自己飲食需求的食物參加聚會。
通過遵循上述飲食原則與策略,並將其與健康生活方式相結合,癌症患者可以更好地度過調養期,促進身體恢復,預防復發,提高生活質量[^95]。值得注意的是,每個人的情況都是獨特的,應根據個人實際情況和醫療團隊的建議進行調整。
調養期推薦食譜
調養期的食譜應著重於提供均衡營養、增強免疫力、促進組織修復和預防癌症復發。本節提供一系列專為調養期設計的食譜,綜合了香港營養師協會、香港癌症基金會等權威機構的專業建議[^96][^97]。
早餐食譜
1. 抗氧化水果燕麥碗
材料: - 即食燕麥片 1/2杯 - 杏仁奶 1杯 - 藍莓 1/4杯 - 草莓 1/4杯,切片 - 奇異果 1/2個,切片 - 亞麻籽 1湯匙 - 蜂蜜 1茶匙 - 肉桂粉 少許
做法: 1. 將燕麥片和杏仁奶放入小鍋中,中火煮2-3分鐘至濃稠。 2. 將煮好的燕麥倒入碗中。 3. 頂部裝飾藍莓、草莓片、奇異果片。 4. 撒上亞麻籽和肉桂粉。 5. 最後淋上蜂蜜即可。
營養價值:此食譜富含抗氧化物質、纖維、健康脂肪和植物性蛋白質。各種漿果提供豐富的抗氧化物質,亞麻籽提供Omega-3脂肪酸,燕麥提供持續能量和纖維。這道早餐有助於增強免疫力,減輕炎症反應[^98]。
適應症:適合調養期需要增強免疫力、抗炎、促進腸道健康的患者。
2. 高蛋白質蔬菜煎蛋捲
材料: - 雞蛋 2個 - 菠菜 1/4杯,切碎 - 番茄 1/4個,切丁 - 洋蔥 1/4個,切碎 - 紅椒 1/4個,切丁 - 低脂奶酪 1湯匙,切碎 - 橄欖油 1茶匙 - 鹽和胡椒 少許 - 全麥麵包 1片
做法: 1. 橄欖油加熱於平底鍋中,加入洋蔥炒軟。 2. 加入菠菜品軟,然後加入番茄和紅椒炒1分鐘。 3. 將蔬菜推到鍋的一邊,另一邊打入雞蛋,輕輕攪拌。 4. 當雞蛋開始凝固時,將蔬菜均勻分布在蛋上。 5. 撒上奶酪,將蛋對折成捲狀。 6. 再煮1-2分鐘至奶酪融化。 7. 配全麥麵包食用。
營養價值:此食譜提供高質量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雞蛋提供完整氨基酸,蔬菜提供抗氧化物質和纖維,全麥麵包提供複合碳水化合物和額外纖維。這道早餐有助於肌肉修復和增強免疫力[^99]。
適應症:適合調養期需要高蛋白質、多樣化營養的患者。
午餐食譜
3. 地中海風味三文魚沙拉
材料: - 三文魚 100克 - 混合生菜 2杯 - 小番茄 1/2杯,切半 - 黃瓜 1/4根,切片 - 紅洋蔥 1/4個,切片 - 橄欖 1湯匙,切半 - 鷹嘴豆 1/4杯 - 檸檬汁 1湯匙 - 橄欖油 1湯匙 - 大蒜 1瓣,搗碎 - 鹽和胡椒 少許 - 全麥麵包 1片
做法: 1. 三文魚用鹽和胡椒調味,中火煎或烤至熟透。 2. 將檸檬汁、橄欖油和大蒜混合成醬汁。 3. 在大碗中混合生菜、番茄、黃瓜、紅洋蔥、橄欖和鷹嘴豆。 4. 淋上醬汁,輕輕攪拌均勻。 5. 將煎好的三文魚放在沙拉上。 6. 配全麥麵包食用。
營養價值:此食譜富含Omega-3脂肪酸、抗氧化物質、纖維和植物性蛋白質。三文魚提供抗炎的Omega-3脂肪酸,各種蔬菜提供多樣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鷹嘴豆提供植物性蛋白質和纖維。這道午餐有助於減輕炎症,增強免疫力[^100]。
適應症:適合調養期需要抗炎、增強免疫力、促進心臟健康的患者。
4. 亞洲風味糙米碗
材料: - 糙米 1/2杯,煮熟 - 雞胸肉 100克,切丁 - 西蘭花 1/2杯,切小朵 - 胡蘿蔔 1/4根,切丁 - 紅椒 1/4個,切丁 - 蒜末 1茶匙 - 薑末 1茶匙 - 低鈉醬油 1湯匙 - 芝麻油 1茶匙 - 蜂蜜 1茶匙 - 芝麻 1茶匙 - 葱花 適量
做法: 1. 雞胸肉用少許醬油醃漬10分鐘。 2. 中火加熱少許油,炒雞肉至熟透,盛起。 3. 同鍋中加入蒜末和薑末炒香。 4. 加入胡蘿蔔和紅椒炒2分鐘。 5. 加入西蘭花炒2分鐘。 6. 加入煮熟的糙米和雞肉,炒勻。 7. 加入醬油、芝麻油和蜂蜜,調味炒匀。 8. 撒上芝麻和葱花即可。
營養價值:此食譜提供複合碳水化合物、優質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糙米提供纖維和B族維生素,雞肉提供瘦蛋白質,各種蔬菜提供抗氧化物質和纖維。這道午餐有助於提供持續能量,促進腸道健康[^101]。
適應症:適合調養期需要穩定能量、均衡營養、促進腸道健康的患者。
晚餐食譜
5. 地中海風味烤魚配蔬菜
材料: - 白身魚(如鱸魚、石斑魚)1塊(約150克) - 西紅柿 1個,切塊 - 茄子 1/4個,切塊 - 青椒 1/4個,切塊 - 洋蔥 1/4個,切塊 - 檸檬 1/4個,切片 - 橄欖油 1湯匙 - 新鮮香草(如迷迭香、百里香)適量 - 大蒜 2瓣,切片 - 鹽和胡椒 少許 - 藜麥 1/4杯,煮熟
做法: 1. 預熱烤箱至200°C。 2. 將所有蔬菜放入烤盤中,淋上橄欖油,撒上鹽和胡椒,拌匀。 3. 在蔬菜上放上魚,魚上放大蒜片、香草和檸檬片。 4. 再淋上少許橄欖油。 5. 烤20-25分鐘至魚熟透,蔬菜軟爛。 6. 配煮熟的藜麥食用。
營養價值:此食譜提供高質量蛋白質、健康脂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魚肉提供優質蛋白質和Omega-3脂肪酸,蔬菜提供抗氧化物質和纖維,藜麥提供完整的植物性蛋白質和複合碳水化合物。這道晚餐有助於減輕炎症,促進組織修復[^102]。
適應症:適合調養期需要高蛋白質、抗炎、多樣化營養的患者。
6. 亞洲風味豆腐蔬菜炒麵
材料: - 全麥麵條 1杯,煮熟 - 硬豆腐 1/2塊,切塊 - 混合蔬菜(如胡蘿蔔、西蘭花、豆芽、紅椒)1.5杯,切塊或條 - 蒜末 1茶匙 - 薑末 1茶匙 - 低鈉醬油 1湯匙 - 芝麻油 1茶匙 - 蜂蜜 1茶匙 - 辣椒醬 少許(可選) - 葱花 適量 - 芝麻 適量
做法: 1. 豆腐用廚房紙巾吸乾水分,少許油煎至金黃,盛起。 2. 中火加熱少許油,加入蒜末和薑末炒香。 3. 加入較硬的蔬菜(如胡蘿蔔)炒2分鐘。 4. 加入其他蔬菜炒2-3分鐘至脆嫩。 5. 加入煮熟的麵條和豆腐,炒勻。 6. 加入醬油、芝麻油、蜂蜜和辣椒醬(如使用),調味炒匀。 7. 撒上葱花和芝麻即可。
營養價值:此食譜提供植物性蛋白質、複合碳水化合物和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豆腐提供優質植物性蛋白質,全麥麵條提供纖維和B族維生素,各種蔬菜提供抗氧化物質和纖維。這道晚餐有助於提供持續能量,促進腸道健康[^103]。
適應症:適合調養期需要植物性蛋白質、均衡營養、促進腸道健康的患者。
湯品和副菜食譜
7. 抗炎蔬菜湯
材料: - 洋蔥 1/2個,切碎 - 胡蘿蔔 1根,切片 - 西芹 2根,切片 - 西蘭花 1/2個,切小朵 - 菠菜 1杯,切碎 - 番茄 1個,切塊 - 大蒜 3瓣,搗碎 - 姜黃粉 1茶匙 - 低鈉蔬菜湯 4杯 - 橄欖油 1湯匙 - 鹽和胡椒 少許 - 新鮮香草(如歐芹、羅勒)適量
做法: 1. 橄欖油加熱於大鍋中,加入洋蔥炒軟。 2. 加入大蒜炒30秒。 3. 加入胡蘿蔔、西芹和姜黃粉,炒2分鐘。 4. 加入蔬菜湯,煮開後轉小火,煮10分鐘。 5. 加入西蘭花和番茄,再煮5分鐘。 6. 最後加入菠菜品軟。 7. 調味後撒上新鮮香草即可。
營養價值:此食譜富含抗氧化物質、抗炎化合物和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各種蔬菜提供多樣的植物化學物質,姜黃提供強大的抗炎作用,大蒜具有抗菌和抗炎特性。這道湯有助於減輕炎症,增強免疫力[^104]。
適應症:適合調養期需要抗炎、增強免疫力、促進排毒的患者。
8. 地中海風味烤蔬菜
材料: - 茄子 1個,切塊 - 紅椒 1個,切塊 - 西葫蘆 1個,切塊 - 紅洋蔥 1個,切塊 - 小番茄 1杯,切半 - 橄欖油 2湯匙 - 大蒜 2瓣,切片 - 新鮮香草(如迷迭香、百里香)適量 - 鹽和胡椒 少許 - 檸檬汁 1茶匙 - 羊奶酪 2湯匙,掰碎(可選)
做法: 1. 預熱烤箱至200°C。 2. 將所有蔬菜(除了小番茄)放入大碗中。 3. 加入橄欖油、大蒜、香草、鹽和胡椒,拌匀。 4. 將蔬菜均勻分布在烤盤上。 5. 烤20分鐘。 6. 加入小番茄,再烤10分鐘至蔬菜軟爛且邊緣略焦。 7. 出爐後淋上檸檬汁,如使用可撒上羊奶酪。
營養價值:此食譜富含抗氧化物質、纖維和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各種彩色蔬菜提供多樣的植物化學物質,橄欖油提供健康脂肪,香草增加抗氧化效果。這道菜有助於減輕炎症,促進心臟健康[^105]。
適應症:適合調養期需要抗炎、豐富抗氧化物質、促進心臟健康的患者。
飲品和點心食譜
9. 抗炎冰沙
材料: - 菠菜 1杯 - 藍莓 1/2杯 - 香蕉 1根,切片 - 亞麻籽 1湯匙 - 姜黃粉 1/2茶匙 - 生薑 1小片 - 杏仁奶 1杯 - 蜂蜜 1茶匙(可選)
做法: 1. 將所有材料放入攪拌機中。 2. 攪拌至光滑均勻。 3. 如需要,可加冰塊再次攪拌。 4. 倒入杯中即可飲用。
營養價值:此飲品富含抗氧化物質、抗炎化合物和健康脂肪。菠菜提供葉酸和鐵質,藍莓提供抗氧化物質,亞麻籽提供Omega-3脂肪酸,姜黃和生薑提供抗炎作用。這道冰沙有助於減輕炎症,增強免疫力[^106]。
適應症:適合調養期需要抗炎、增強免疫力、補充多樣營養的患者。
10. 能量球
材料: - 燕麥片 1杯 - 花生醬 1/2杯 - 蜂蜜 1/4杯 - 亞麻籽粉 2湯匙 - 奇亞籽 1湯匙 - 乾果(如蔓越莓乾、葡萄乾)1/4杯,切碎 - 黑巧克力碎 2湯匙(可選) - 香草精 1/2茶匙(可選)
做法: 1. 將所有材料放入大碗中混合均勻。 2. 用手搓成小球狀,每個約1湯匙大小。 3. 放入冰箱冷藏至少1小時至凝固。 4. 儲存在密封容器中,冷藏保存。
營養價值:此點心提供持續能量、健康脂肪、纖維和抗氧化物質。燕麥提供複合碳水化合物和纖維,花生醬提供蛋白質和健康脂肪,亞麻籽和奇亞籽提供Omega-3脂肪酸和纖維,乾果提供抗氧化物質。這道點心有助於提供穩定能量,促進心臟健康[^107]。
適應症:適合調養期需要健康點心、穩定能量、促進心臟健康的患者。
這些食譜專為調養期的患者設計,著重於提供均衡營養、增強免疫力、抗炎和促進整體健康。每個食譜都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和耐受性進行調整,例如更換食材、調整調味料等。重要的是,患者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醫療團隊的建議選擇適合的食譜[^108]。
特殊情況的飲食調整
癌症患者在化療期和調養期可能會遇到各種特殊情況,需要相應的飲食調整。本節將詳細介紹幾種常見特殊情況的飲食調整策略,綜合香港醫院管理局、香港營養師協會等權威機構的專業建議[^109][^110]。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調整
癌症患者中約有8-18%同時患有糖尿病,這使得飲食管理更加複雜。香港醫院管理局指出,糖尿病患者在化療期和調養期需要特別注意血糖控制和營養平衡[^111]。
基本原則
- 規律進食:每天在固定時間進食,避免跳餐,有助於維持血糖穩定。
- 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入:每餐應控制碳水化合物份量,選擇低血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
- 增加纖維攝入:高纖維食物有助於緩慢釋放糖分,減少血糖波動。
- 選擇健康蛋白質和脂肪:每餐都應包含適量蛋白質和健康脂肪,有助於飽腹感和血糖控制。
- 監測血糖:定期監測血糖,根據血糖水平調整飲食。
化療期的特殊考慮
香港營養師協會建議,糖尿病患者在化療期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112]:
- 應對噁心嘔吐:
- 選擇易消化、低糖食物,如蘇打餅乾、白麵包等。
- 分解為小份量,頻繁進食。
- 保持水分補充,但避免含糖飲料。
- 處理食慾不振:
- 選擇高蛋白質、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雞蛋、豆腐等。
- 使用營養密度高的食物,如牛油果、堅果等。
- 考慮使用糖尿病專用的營養補充品。
- 味覺改變:
- 使用香草、香料等無熱量調味品增強風味。
- 避免使用糖和人工甜味劑來改善味道。
- 嘗試不同質地的食物,可能改善味覺體驗。
調養期的特殊考慮
香港糖尿病聯會建議,糖尿病患者在調養期應注意以下幾點[^113]:
- 恢復健康體重:
- 如體重過輕,應在控制血糖的前提下,適當增加健康熱量攝入。
- 如體重過重,應在確保充足營養攝入的前提下,逐步減輕體重。
- 預防復發的飲食策略:
- 採用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模式。
- 選擇全穀物而非精製穀物。
- 增加蔬菜攝入,特別是非澱粉類蔬菜。
- 限制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入。
- 長期血糖管理:
- 建立長期健康的飲食習慣。
- 定期監測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
- 與醫療團隊密切合作,調整藥物和飲食計劃。
推薦食譜調整
糖尿病友好早餐:高蛋白質蔬菜煎蛋捲 - 使用全麥麵包代替普通麵包 - 增加蔬菜比例,減少碳水化合物比例 - 避免添加糖或蜂蜜
糖尿病友好午餐:地中海風味三文魚沙拉 - 控制水果份量,選擇低糖水果如莓類 - 增加非澿淀粉類蔬菜比例 - 使用橄欖油和檸檬汁調味,避免高糖醬料
糖尿病友好晚餐:亞洲風味豆腐蔬菜炒麵 - 使用全麥麵條或蒟蒻麵條代替普通麵條 - 增加豆腐和蔬菜比例,減少麵條比例 - 避免添加糖,使用代糖或不加糖
腎病患者的飲食調整
癌症患者可能因治療或合併症而出現腎功能問題,需要特別的飲食調整。香港腎臟基金會指出,腎病患者的飲食管理需要控制蛋白質、鈉、鉀和磷的攝入[^114]。
基本原則
- 控制蛋白質攝入:根據腎功能嚴重程度控制蛋白質攝入量,通常為每公斤理想體重0.6-0.8克。
- 限制鈉攝入:每天鈉攝入限制在2000毫克以下,避免高鈉食物和調味品。
- 監測鉀攝入:根據血液鉀水平調整高鉀食物的攝入。
- 控制磷攝入:限制高磷食物的攝入,如加工食品、碳酸飲料、某些奶製品等。
- 控制液體攝入:如出現水腫或液體過載,需要限制液體攝入。
化療期的特殊考慮
香港醫院管理局建議,腎病患者在化療期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115]:
- 應對噁心嘔吐:
- 選擇低鈉、低鉀、低磷的易消化食物。
- 分解為小份量,頻繁進食。
- 如有液體限制,需精確計算液體攝入量。
- 處理食慾不振:
- 選擇高生物價值蛋白質食物,如雞蛋白、魚肉等。
- 使用低鈉、低鉀、低磷的調味品增強風味。
- 考慮使用腎病專用的營養補充品。
- 味覺改變:
- 使用香草、香料等無鈉調味品增強風味。
- 避免使用鹽和含鈉調味料。
- 嘗試不同烹飪方法,如蒸、煮等,可能改善味覺體驗。
調養期的特殊考慮
香港腎臟基金會建議,腎病患者在調養期應注意以下幾點[^116]:
- 腎功能監測:
- 定期檢查腎功能指標,如肌酐、尿素氮、eGFR等。
- 根據腎功能變化調整飲食計劃。
- 與腎科醫生和營養師密切合作。
- 長期腎保護:
- 採用腎保護飲食模式,如DASH飲食或地中海飲食的調整版。
- 控制血壓和血糖,這些因素會影響腎功能。
- 避免使用可能損害腎臟的藥物和補充劑。
- 營養平衡:
- 在限制某些營養素的同時,確保其他營養素的充足攝入。
- 可能需要補充某些維生素和礦物質,如水溶性維生素。
- 定期評估營養狀況,防止營養不良。
推薦食譜調整
腎病友好早餐:低蛋白質燕麥粥 - 使用蛋白質含量較低的燕麥品種 - 控制份量,通常為普通份量的1/2到2/3 - 避免添加高鉀水果如香蕉,可選擇蘋果等低鉀水果
腎病友好午餐:低鈉蔬菜雞肉沙拉 - 使用新鮮食材,避免加工食品 - 不添加鹽,使用香草和香料調味 - 選擇低鉀蔬菜,如黃瓜、生菜等,避免高鉀蔬菜如菠菜、土豆等
腎病友好晚餐:低磷烤魚配蔬菜 - 選擇新鮮魚類,避免加工魚製品 - 使用新鮮蔬菜,避免罐頭蔬菜 - 控制份量,特別是蛋白質食物的份量
胃腸功能障礙患者的飲食調整
化療可能導致胃腸功能障礙,如吸收不良、腹瀉、便秘等。香港消化系統學會指出,胃腸功能障礙患者需要特別的飲食調整以確保營養吸收和減輕症狀[^117]。
基本原則
- 易消化食物:選擇易消化的食物,減輕胃腸負擔。
- 少量多餐:每天進食5-6次小餐,而不是3次大餐。
- 充分咀嚼:細嚼慢嚥,有助於消化和吸收。
-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炸、高脂肪、咖啡因等。
- 充足水分:確保充足水分攝入,有助於消化和預防便秘。
化療期的特殊考慮
香港營養師協會建議,胃腸功能障礙患者在化療期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118]:
- 腹瀉時:
- 選擇低纖維、易消化的食物,如白米飯、香蕉、蘋果醬等。
- 避免高脂肪、辛辣、乳製品和咖啡因。
- 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防止脫水。
- 考慮使用可溶性纖維補充劑,如洋車前子殼。
- 便秘時:
- 逐漸增加纖維攝入,如全穀物、蔬菜、水果等。
- 充分饮水,每天至少8杯。
- 適當運動,促進腸道蠕動。
- 考慮使用益生菌補充劑。
- 吸收不良時:
- 選擇易吸收的營養密集型食物。
- 考慮使用部分消化的營養補充品。
- 分解為小份量,頻繁進食。
- 可能需要補充某些維生素和礦物質。
調養期的特殊考慮
香港消化系統學會建議,胃腸功能障礙患者在調養期應注意以下幾點[^119]:
- 腸道菌群恢復:
- 逐漸引入高纖維食物,促進有益菌生長。
- 攝入益生菌食品,如酸奶、開菲爾等。
- 考慮使用益生菌補充劑,特別是經歷過抗生素治療的患者。
- 消化功能恢復:
- 逐漸增加食物種類和複雜性。
- 引入更多生食和未加工食品。
- 注意記錄食物耐受性,避免引起不適的食物。
- 長期腸道健康:
- 建立長期健康的飲食習慣,包括高纖維、多樣化的飲食。
- 保持充足水分攝入。
- 規律運動,促進腸道健康。
推薦食譜調整
胃腸友好早餐:易消化燕麥粥 - 使用即食燕麥或煮較長時間的燕麥,使其更易消化 - 可加入少量蜂蜜或楓糖漿增加能量 - 避免添加高脂肪食物如堅果或椰子
胃腸友好午餐:烤雞肉配蒸蔬菜 - 選擇瘦雞胸肉,去皮去脂 - 蔬菜選擇易消化的品種,如胡蘿蔔、西葫蘆等 - 使用少許橄欖油和檸檬汁調味,避免重口味調味料
胃腸友好晚餐:清蒸魚配軟質糙米 - 選擇白身魚,如鱸魚、石斑魚等,易於消化 - 糙米煮得較軟,增加消化率 - 配以少量蒸蔬菜,提供纖維但不過量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飲食調整
化療會導致免疫功能低下,增加感染風險。香港傳染病學會指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需要特別注意食物安全,避免食源性疾病[^120]。
基本原則
- 食物安全:特別注意食物安全,避免食源性疾病。
- 充分煮熟:所有食物,特別是肉類、禽類、蛋類和海鮮,都應充分煮熟。
- 避免生食:避免生肉、生魚、生蛋等生食。
- 注意食物儲存:易腐食物應妥善冷藏,並在保質期內食用。
- 保持良好衛生:包括個人衛生和廚房衛生。
化療期的特殊考慮
香港醫院管理局建議,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在化療期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121]:
- 食物選擇:
- 選擇新鮮、高質量的食材。
- 避免預切水果和蔬菜,應在家自行清洗和切割。
- 避免自助餐和沙拉吧等食物來源不確定的場所。
- 食物處理:
- 使用不同的砧板和刀具處理生熟食物。
- 充分清洗所有水果和蔬菜。
- 避免食用剩菜,如需食用,應徹底加熱。
- 外出就餐:
- 選擇衛生條件良好的餐廳。
- 避免生冷食物,如生蠔、壽司等。
- 如對食物安全有疑慮,寧可選擇較為安全的食物。
調養期的特殊考慮
香港傳染病學會建議,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在調養期應注意以下幾點[^122]:
- 免疫恢復:
- 隨著免疫功能逐漸恢復,可逐步放寬食物限制。
- 定期評估免疫狀況,如白細胞計數等。
- 與醫療團隊討論何時可以恢復正常飲食。
- 腸道健康:
- 攝入益生菌食品,如酸奶、開菲爾等。
- 逐漸引入高纖維食物,促進腸道健康。
- 考慮使用益生菌補充劑。
- 長期預防:
- 建立長期健康的飲食習慣,有助於維持免疫功能。
- 保持良好的食物安全習慣。
- 定期體檢,監測免疫狀況。
推薦食譜調整
免疫友好早餐:熟食水果燕麥碗 - 使用充分清洗的新鮮水果,或使用罐頭水果 - 燕麥充分煮熟,避免生食 - 可加入少量蜂蜜或楓糖漿增加能量
免疫友好午餐:熟食三文魚配蔬菜 - 三文魚充分烤熟,避免半生不熟 - 蔬菜充分煮熟或蒸煮,避免生食 - 使用少許橄欖油和檸檬汁調味,避免生蒜等生食調味料
免疫友好晚餐:熟食雞肉配蔬菜 - 雞肉充分烤熟,確保中心溫度達到安全標準 - 蔬菜充分煮熟或蒸煮,避免生食 - 使用熟食調味料,如煮熟的香草等
食物過敏或不耐受患者的飲食調整
部分癌症患者可能對某些食物過敏或不耐受,需要在飲食中避免這些食物。香港過敏學會指出,食物過敏或不耐受患者需要仔細規劃飲食,確保營養均衡[^123]。
基本原則
- 識別並避免過敏原:準確識別引起過敏或不耐受的食物,並在飲食中完全避免。
- 閱讀食品標籤:仔細閱讀食品標籤,檢查是否含有過敏原。
- 尋找替代食物:為避免的食物找到營養價值相當的替代品。
- 預防交叉污染:在食物準備和儲存過程中預防交叉污染。
- 隨身攜帶緊急藥物:如嚴重過敏,應隨身攜帶緊急藥物如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
化療期的特殊考慮
香港過敏學會建議,食物過敏或不耐受患者在化療期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124]:
- 化療對過敏的影響:
- 了解化療可能如何影響過敏症狀。
- 報告任何新的或變化的過敏症狀給醫療團隊。
- 可能需要重新評估過敏狀況。
- 營養平衡:
- 在避免過敏原的同時,確保營養均衡。
- 可能需要補充某些維生素和礦物質。
- 考慮諮詢註冊營養師,制定個性化的飲食計劃。
- 食慾變化:
- 在食慾不振時,確保選擇安全且營養豐富的食物。
- 準備一些安全、易於攝取的零食。
- 考慮使用特殊配方的營養補充品。
調養期的特殊考慮
香港過敏學會建議,食物過敏或不耐受患者在調養期應注意以下幾點[^125]:
- 重新引入食物:
- 在醫療團隊的指導下,考慮是否可以重新引入某些食物。
- 逐步重新引入,密切監測反應。
- 記錄食物日記,追蹤症狀變化。
- 長期飲食規劃:
- 制定長期的飲食計劃,確保營養均衡。
- 學習新的烹飪技巧和食譜,避免過敏原。
- 參加支持小組,分享經驗和資源。
- 生活質量:
- 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盡量保持飲食的多樣性和愉悅性。
- 學習如何在外出就餐時避免過敏原。
- 與家人和朋友溝通飲食限制,尋求支持。
推薦食譜調整
無麩質早餐:藜麥水果碗 - 使用藜麥代替燕麥或麥片 - 選擇無麩質的水果和堅果 - 使用植物奶代替牛奶,如需要可選擇無乳糖產品
無乳糖午餐:亞洲風味豆腐蔬菜炒飯 - 使用豆腐代替奶酪或其他奶製品 - 使用植物油代替黃油 - 避免使用含乳制品的調味料
無堅果晚餐:地中海風味烤魚配蔬菜 - 確保所有食材和調味料不含堅果 - 使用種子(如葵花籽、芝麻)代替堅果增加質地和營養 - 注意交叉污染,使用乾淨的烹飪器具
通過針對各種特殊情況採取相應的飲食調整,癌症患者可以更好地管理化療期和調養期的營養需求,減輕症狀,提高生活質量[^126]。重要的是,每個人的情況都是獨特的,應根據個人實際情況和醫療團隊的建議進行調整。
癌症患者飲食常見問題
癌症患者在飲食方面常常有許多疑問和困惑。本節將針對一些常見問題提供專業解答,綜合香港醫院管理局、香港營養師協會等權威機構的專業建議[^127][^128]。
1. 化療期間應該吃什麼食物來緩解噁心?
噁心是化療常見的副作用之一,香港癌症基金會建議以下食物和策略有助於緩解噁心[^129]:
- 清淡易消化食物:如蘇打餅乾、白麵包、白米飯、蒸蛋等。
- 冷食或室溫食物:這類食物氣味較小,可能更容易耐受。
- 薑的應用:研究顯示,薑有助於緩解噁心,可嘗試薑茶或薑糖。
- 少量多餐:每天進食5-6次小餐,避免胃部過於飹脹。
- 空腹避免飲水:在進食前後30分鐘內避免飲用大量液體。
-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油炸、辛辣、高脂肪和過甜的食物。
此外,保持良好的進食環境,如通風、無異味,也有助於減輕噁心感。如噁心嚴重,應按醫囑服用抗噁心藥物[^130]。
2. 化療期間如何增加體重?
許多癌症患者在化療期間會經歷體重下降,香港營養師協會建議以下策略有助於增加體重[^131]:
- 增加餐次:每天進食5-6次小餐,而不是3次大餐。
- 選擇高能量食物:如堅果、牛油果、全脂奶製品、乾果等。
- 添加額外熱量:在食物中添加額外熱量,如在粥中加入蛋花、肉末,或在土豆泥中加入奶酪、黃油等。
- 使用營養補充品:如無法通過正常飲食滿足營養需求,可考慮使用營養補充品。
- 飲用高能量飲品:如奶昔、果汁湯等,可能比固體食物更容易攝取。
- 適當運動:適當的運動有助於刺激食慾和增加肌肉量。
值得注意的是,增加體重應以增加肌肉量為主,而非僅增加脂肪。因此,應確保充足的蛋白質攝入,並結合適當的運動[^132]。
3. 化療期間是否應該避免生食?
是的,香港醫院管理局強調,化療期間應避免生食[^133]:
- 原因:化療會削弱免疫系統,使患者更容易感染食源性疾病。生食可能含有細菌、病毒或寄生蟲,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構成風險。
- 應避免的生食:包括生肉、生魚(如壽司、生蠔)、生蛋、未經巴氏消毒的奶製品等。
- 水果和蔬菜:應徹底清洗所有水果和蔬菜,最好去皮食用。避免預切水果和蔬菜,應在家自行清洗和切割。
- 外出就餐:應選擇衛生條件良好的餐廳,避免生冷食物,如沙拉、生蠔等。
隨著化療結束和免疫功能逐漸恢復,可在醫療團隊的指導下逐步恢復正常飲食[^134]。
4. 化療期間是否需要服用營養補充劑?
這取決於個人情況,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指出[^135]:
- 一般情況:大多數患者可以通過均衡飲食獲得足夠的營養,不需要額外的營養補充劑。
- 特殊情況:如無法通過正常飲食滿足營養需求、有特定的營養缺乏症、或醫生建議,則可能需要服用營養補充劑。
- 常見的營養補充劑:包括蛋白質補充劑、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劑、Omega-3脂肪酸補充劑等。
- 注意事項:
- 不應自行服用高劑量的營養補充劑,特別是抗氧化劑,因為某些研究表明這可能影響化療效果。
- 在服用任何營養補充劑前,應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的建議。
- 告知醫療團隊您正在服用的所有補充劑,包括中草藥。
總體而言,應優先考慮通過飲食獲取營養,補充劑應作為輔助,而非替代[^136]。
5. 調養期如何預防癌症復發?
雖然飲食不能完全預防癌症復發,但香港衛生署指出,健康的飲食習慣可能降低復發風險[^137]:
- 植物性飲食為主:以蔬菜、水果、全穀物、豆類、堅果和種子為主的飲食模式。
- 限制紅肉和加工肉類:如可能,選擇魚類、禽肉等替代紅肉。
- 選擇健康脂肪:如橄欖油、魚油、堅果和種子中的脂肪,避免反式脂肪和過多飽和脂肪。
- 限制酒精:最好完全避免酒精,如飲用,應限制在適量範圍內。
- 維持健康體重:通過均衡飲食和適當運動維持健康體重。
- 規律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 避免煙燻、鹽漬和防腐處理的食物:這些食物可能含有致癌物質。
此外,定期體檢、遵循醫療團隊的建議、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充足睡眠、壓力管理)也有助於預防癌症復發[^138]。
6. 調養期是否需要特殊飲食?
調養期是否需要特殊飲食取決於個人情況,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指出[^139]:
- 一般情況:大多數患者在調養期不需要特殊飲食,應回歸均衡、多樣化的健康飲食。
- 特殊情況:如仍有治療副作用、有特定的營養問題、或有其他健康問題(如糖尿病、腎病等),則可能需要特殊的飲食調整。
- 基本原則:
- 均衡多樣化,確保攝入各種必需營養素。
- 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包括充足的蔬菜、水果、全穀物、豆類等。
- 選擇健康蛋白質來源,如魚類、禽肉、蛋類、奶製品、豆製品等。
- 選擇健康脂肪,如橄欖油、魚油、堅果和種子等。
- 限制加工食品、添加糖和不健康脂肪的攝入。
如有疑問,應諮詢註冊營養師的專業建議,制定個性化的飲食計劃[^140]。
7. 調養期如何恢復體力和精力?
疲勞是癌症患者常見的問題,可能持續到調養期。香港癌症基金會建議以下飲食和生活方式策略有助於恢復體力和精力[^141]:
- 規律進食:避免跳餐,規律進食有助於維持能量水平。
- 選擇複合碳水化合物:如全穀物、豆類等,提供持續能量。
- 充足蛋白質:每餐都應包含蛋白質食物,有助於維持能量水平和肌肉量。
- 充足水分:脫水可能加劇疲勞感,應確保充足水分攝入。
- 鐵質攝入:如貧血,應增加富含鐵質的食物,如紅肉、深綠色蔬菜、豆類等。
- B族維生素:這些維生素參與能量代謝,可從全穀物、瘦肉、蛋類等食物中獲得。
- 適當咖啡因:如無禁忌,適量咖啡因可能有助於緩解疲勞。
- 規律運動:適當的運動,如散步、瑜伽等,有助於提高能量水平。
- 充足睡眠:確保每晚7-8小時的充足睡眠。
如疲勞持續或嚴重,應諮詢醫生,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如甲狀腺功能異常、貧血等[^142]。
8. 調養期是否可以飲酒?
關於調養期是否可以飲酒,香港衛生署建議[^143]:
- 一般建議:最好完全避免酒精,或在醫生的允許下極少量飲用。
- 原因:
- 酒精可能增加某些癌症的復發風險。
- 酒精可能影響肝臟功能,而肝臟負責代謝許多藥物。
- 酒精可能加劇某些治療的長期副作用,如神經病變。
- 酒精可能影響免疫系統功能。
- 酒精提供”空熱量”,可能影響營養狀況。
- 如選擇飲酒:
- 應先諮詢醫生的意見。
- 嚴格限制攝入量,如飲用,女性每天不超過1份,男性不超過2份(1份約等於350毫升啤酒、150毫升葡萄酒或45毫升烈酒)。
- 避免空腹飲酒,應與食物一起飲用。
- 確保充足的水分補充,避免脫水。
總體而言,為了最佳的健康結果和降低復發風險,調養期最好避免飲酒[^144]。
9. 調養期如何改善味覺改變?
味覺改變是化療常見的副作用,可能在調養期持續存在。香港營養師協會建議以下策略有助於改善味覺改變[^145]:
- 耐心等待:大多數味覺改變會隨時間逐漸恢復,通常在化療結束後幾週到幾個月內。
- 口腔護理:飯前飯後漱口,保持口腔清潔,有助於清除異味。
- 嘗試新的調味方式:使用香草、香料、檸檬汁等增強食物風味。
- 改變食物質地:有時質地的變化可以改善味覺體驗。
- 冷食或室溫食物:這類食物氣味較小,可能更容易接受。
- 使用塑料餐具:代替金屬餐具,可能減輕金屬味。
- 肉類處理:可將肉類浸泡在醬汁中,或用醬汁調味以減輕金屬味。
- 嘗試新食物:味覺改變可能是暫時的,可趁此機會嘗試以前不喜歡的食物。
如味覺改變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或營養攝入,應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的建議[^146]。
10. 調養期是否需要遵循特殊的”抗癌飲食”?
關於調養期是否需要遵循特殊的”抗癌飲食”,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指出[^147]:
- 沒有單一的”抗癌飲食”:目前沒有科學證據支持任何單一的飲食模式可以預防或治療癌症。
- 健康飲食原則:調養期應遵循一般健康的飲食原則,如均衡多樣化、以植物性食物為主、限制加工食品等。
- 警惕誇大宣傳:對於宣稱可以”治愈”癌症的飲食或補充劑應保持警惕,這些通常缺乏科學依據。
- 個性化飲食:每個人的情況都是獨特的,應根據個人癌症類型、治療方案、身體狀況和偏好制定個性化的飲食計劃。
- 與醫療團隊合作:在考慮任何特殊的飲食或補充劑前,應與醫療團隊討論,確保其安全性和適宜性。
總體而言,調養期應專注於建立長期健康的飲食習慣,而不是追求短期的”神奇”飲食[^148]。
通過了解這些常見問題的解答,癌症患者及其家屬可以更好地應對化療期和調養期的飲食挑戰,做出明智的飲食選擇,促進康復和預防復發[^149]。如需更具體的建議,應諮詢醫生、註冊營養師或其他醫療專業人員。
香港癌症篩查資源
癌症篩查是早期發現癌症的重要手段,香港提供了多種癌症篩查資源和服務。本節將介紹香港主要的癌症篩查資源,幫助患者和家屬了解如何獲得相關服務[^150]。
香港醫院管理局癌症篩查計劃
香港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提供多項癌症篩查服務,旨在提高早期癌症的發現率[^151]:
大腸癌篩查計劃
- 目標人群:61至70歲的香港居民。
- 篩查方法:每兩年一次的免疫化學法糞便潛血測試(FIT)。
- 服務地點:參與計劃的公立醫院和專科門診。
- 費用:政府資助計劃,參加者只需支付部分費用。
- 預約方式:可通過醫管局網站或電話預約。
- 跟進服務:如測試結果異常,會安排進一步的腸鏡檢查。
乳癌篩查計劃
- 目標人群:44至69歲的女性,特別是有乳癌家族史的高風險人群。
- 篩查方法:乳房X光造影檢查( mammography)。
- 服務地點:瑪嘉烈醫院、伊利沙伯醫院等指定公立醫院。
- 費用:政府資助計劃,參加者支付部分費用。
- 預約方式:需通過家庭醫生或婦科醫生轉介。
- 跟進服務:如發現異常,會安排進一步的診斷檢查。
子宮頸癌篩查計劃
- 目標人群:25至64歲有性生活史的女性。
- 篩查方法:子宮頸抹片檢查。
- 服務地點:參與計劃的公立醫院、母嬰健康院和婦女健康中心。
- 費用:政府資助計劃,參加者支付部分費用。
- 預約方式:可通過母嬰健康院或婦女健康中心預約。
- 跟進服務:如發現異常,會安排進一步的診斷檢查。
衛生署癌症篩查服務
香港衛生署也提供多項癌症篩查服務,特別是針對高風險人群[^152]:
護士學生健康服務
- 服務對象:中學生。
- 篩查項目:包括皮膚檢查、口腔檢查等,有助於早期發現某些癌症。
- 服務地點:各區的學生健康服務中心。
- 費用:免費服務。
- 預約方式:通過學校安排。
婦女健康中心
- 服務對象:女性。
- 篩查項目:包括子宮頸抹片檢查、乳房檢查等。
- 服務地點:各區的婦女健康中心。
- 費用:政府資助,收費低廉。
- 預約方式:可通過電話或網上預約。
長者健康中心
- 服務對象:65歲或以上的長者。
- 篩查項目:包括大腸癌篩查、口腔癌篩查等。
- 服務地點:各區的長者健康中心。
- 費用:政府資助,收費低廉。
- 預約方式:可通過電話或網上預約。
私立醫療機構癌症篩查服務
除了公立醫療機構,香港的私立醫療機構也提供多種癌症篩查服務[^153]:
私立醫院篩查中心
- 服務內容:提供多種癌症篩查服務,如大腸鏡、胃鏡、低劑量肺CT等。
- 優點:等待時間短、服務環境好、可選擇的檢查項目多。
- 缺點:費用較高。
- 主要機構:養和醫院、嘉諾撒醫院、港安醫院等。
私立診所篩查服務
- 服務內容:提供特定癌症的篩查服務,如皮膚癌篩查、口腔癌篩查等。
- 優點:方便快捷、專科醫生診斷。
- 缺點:費用較高、服務項目有限。
- 主要機構:各區的專科診所、健康檢查中心等。
健康檢查中心
- 服務內容:提供全面的健康檢查,包括多種癌症篩查項目。
- 優點:一站式服務、檢查項目全面。
- 缺點:費用較高、可能包含不必要的檢查。
- 主要機構:港安健康中心、仁安健康檢查中心等。
社區癌症篩查活動
香港多個非政府組織和慈善機構定期舉辦社區癌症篩查活動,提高公眾對癌症篩查的認識和參與度[^154]:
香港癌症基金會篩查活動
- 活動內容:定期舉辦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等篩查活動。
- 目標人群:一般市民,特別是高風險人群。
- 活動形式:包括健康講座、免費諮詢、折扣篩查服務等。
- 參與方式:通過香港癌症基金會網站或電話查詢最新活動。
香港防癌會篩查活動
- 活動內容:提供各種癌症篩查資訊和服務。
- 目標人群:一般市民,特別是高風險人群。
- 活動形式:包括健康講座、篩查服務轉介等。
- 參與方式:通過香港防癌會網站或電話查詢最新活動。
地區性社區組織篩查活動
- 活動內容:地區性社區組織與醫療機構合作,提供癌症篩查服務。
- 目標人群:特定地區的居民。
- 活動形式:包括流動篩查車、社區健康站等。
- 參與方式:關注地區社區中心或區議會的活動公告。
高風險人群專門篩查服務
針對特定高風險人群,香港提供專門的癌症篩查服務[^155]:
家族性癌症綜合評估診所
- 服務對象:有強烈家族癌症史的個人和家庭。
- 服務內容:提供遺傳諮詢、基因測試、個性化篩查計劃等。
- 服務地點:瑪嘉烈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等指定公立醫院。
- 費用:部分服務政府資助,基因測試等可能需要自費。
- 預約方式:需通過家庭醫生或專科醫生轉介。
職業性癌症篩查服務
- 服務對象:從事高風險職業的工人,如接觸石棉、化學品等。
- 服務內容:提供相關職業性癌症的篩查服務。
- 服務地點:勞工處職業健康診所、職業性健康服務中心等。
- 費用:政府資助服務。
- 預約方式:通過僱主或勞工處安排。
乙型肝炎帶菌者肝癌篩查
- 服務對象:乙型肝炎帶菌者,特別是40歲以上的男性。
- 服務內容:定期腹部超聲波檢查和甲胎蛋白測試。
- 服務地點:公立醫院肝臟專科門診、私家肝臟專科診所等。
- 費用:公立醫院部分資助,私家診所全費。
- 預約方式:通過家庭醫生或肝臟專科醫生轉介。
癌症篩查資訊平台
為了方便市民獲取癌症篩查資訊,香港建立了多個資訊平台[^156]:
醫管局健康資訊站
- 網址:www.ha.org.hk
- 內容:提供各種癌症篩查計劃的詳細資訊,包括目標人群、篩查方法、預約方式等。
- 特色:提供最新的篩查計劃資訊和健康建議。
衛生署健康資訊網站
- 網址:www.dh.gov.hk
- 內容:提供各種癌症篩查服務的資訊,包括服務地點、費用、預約方式等。
- 特色:提供健康生活建議和疾病預防資訊。
香港癌症資訊網
- 網址:www.cancerinfo.hk
- 內容:提供全面的癌症資訊,包括篩查、診斷、治療等。
- 特色:由香港專業團體維護,資訊專業可靠。
香港癌症基金會網站
- 網址:www.cancer-fund.org
- 內容:提供癌症篩查活動資訊和支持服務。
- 特色:提供患者和家屬支持資訊。
癌症篩查的注意事項
在進行癌症篩查前,應了解以下注意事項[^157]:
篩查前的準備
- 諮詢醫生意見:在進行篩查前,應諮詢醫生的意見,了解是否需要篩查、選擇何種篩查方法等。
- 了解篩查的局限性和風險:所有篩查都有假陽性和假陰性的可能,也可能有相關風險,應充分了解。
- 做好身體準備:某些篩查需要特殊的準備,如大腸鏡檢查需要腸道準備,應按指示做好準備。
- 帶齊相關文件:如身份證明文件、醫療記錄等。
篩查後的跟進
- 了解結果:確保了解篩查結果的含義,必要時請醫生詳細解釋。
- 按建議跟進:如篩查結果異常,應按醫生建議進行進一步檢查或治療。
- 定期篩查:大多數癌症篩查需要定期進行,應按建議的時間間隔重複篩查。
-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篩查不能替代健康生活方式,應保持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避免吸菸和過量飲酒等。
篩查的局限性
- 不能預防癌症:篩查只能早期發現癌症,不能預防癌症的發生。
- 不是100%準確:所有篩查都有假陽性和假陰性的可能。
- 可能發現無害的腫瘤:某些篩查可能發現永遠不會引起問題的腫瘤,導致不必要的治療。
- 不能檢測所有癌症:沒有一種篩查可以檢測所有類型的癌症。
通過了解和利用香港的癌症篩查資源,市民可以及早發現癌症,提高治療成功率和生存率[^158]。重要的是,應根據個人年齡、性別、家族史和風險因素,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適合的篩查項目,並定期進行篩查。
患者及家屬支持服務
癌症診斷和治療過程對患者及其家屬都是巨大的挑戰。香港提供了多種支持服務,幫助患者和家屬應對癌症帶來的身體、心理、社交和實際困難。本節將介紹香港主要的癌症患者及家屬支持服務[^159]。
醫院管理局支持服務
香港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提供多項支持服務,幫助癌症患者及其家屬應對治療過程中的各種挑戰[^160]:
醫務社工服務
- 服務內容:提供情緒支持、諮詢、資源轉介、實際協助等。
- 服務對象:癌症患者及其家屬。
- 服務地點:各公立醫院的醫務社工部。
- 聯絡方式:可通過病房護士或醫院前台轉介。
- 費用:免費服務。
營養師服務
- 服務內容:提供個人化營養評估、飲食建議、營養教育等。
- 服務對象:癌症患者,特別是有營養問題的患者。
- 服務地點:各公立醫院的營養部。
- 聯絡方式:需通過醫生轉介。
- 費用:部分服務可能需要收費。
疼痛管理服務
- 服務內容:提供疼痛評估、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等。
- 服務對象:有疼痛問題的癌症患者。
- 服務地點:各公立醫院的疼痛科或腫瘤科。
- 聯絡方式:需通過主診醫生轉介。
- 費用:部分服務可能需要收費。
康復服務
- 服務內容:提供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言語治療等。
- 服務對象:有康復需求的癌症患者。
- 服務地點:各公立醫院的康復科。
- 聯絡方式:需通過醫生轉介。
- 費用:部分服務可能需要收費。
衛生署支持服務
香港衛生署也提供多項支持服務,特別是針對社區中的癌症患者及其家屬[^161]:
母嬰健康院服務
- 服務內容:提供婦女健康檢查、健康諮詢等。
- 服務對象:女性癌症患者,特別是年輕患者。
- 服務地點:各區的母嬰健康院。
- 聯絡方式:可通過電話或網上預約。
- 費用:政府資助,收費低廉。
長者健康中心服務
- 服務內容:提供長者健康評估、健康諮詢等。
- 服務對象:年長的癌症患者。
- 服務地點:各區的長者健康中心。
- 聯絡方式:可通過電話或網上預約。
- 費用:政府資助,收費低廉。
口腔健康教育服務
- 服務內容:提供口腔健康檢查、口腔護理指導等。
- 服務對象:接受頭頸部治療的癌症患者。
- 服務地點:各區的口腔健康教育中心。
- 聯絡方式:可通過電話或網上預約。
- 費用:政府資助,部分服務免費。
非政府組織支持服務
香港多個非政府組織和慈善機構提供全面的癌症支持服務,補充公立醫療系統的服務[^162]:
香港癌症基金會
- 服務內容:
- 諮詢服務:提供癌症資訊、治療選擇、副作用管理等諮詢。
- 支持小組:組織患者和家屬支持小組,提供經驗分享和情緒支持。
- 經濟援助:為有經濟困難的患者提供有限度的經濟援助。
- 居家照護: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居家照護服務。
- 交通接送: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就醫交通接送服務。
- 服務對象:癌症患者及其家屬。
- 服務地點:香港癌症基金會中心(港島、九龍、新界)。
- 聯絡方式:電話:3656 0800;網址:www.cancer-fund.org
- 費用:大部分服務免費,部分服務可能收費。
香港防癌會
- 服務內容:
- 諮詢服務:提供癌症預防、早期發現、治療等諮詢。
- 支持小組:組織患者和家屬支持小組。
- 健康講座:定期舉辦癌症相關的健康講座。
- 熱線服務:提供電話諮詢服務。
- 服務對象:癌症患者及其家屬,以及一般市民。
- 服務地點:香港防癌會中心。
- 聯絡方式:電話:2527 8888;網址:www.cancer.org.hk
- 費用:大部分服務免費。
香港乳癌基金會
- 服務內容:
- 諮詢服務:提供乳癌相關的專業諮詢。
- 支持小組:組織乳癌患者和家屬支持小組。
- 經濟援助:為有經濟困難的乳癌患者提供援助。
- 假髮和義乳服務:提供假髮和義乳的借用和購買服務。
- 服務對象:乳癌患者及其家屬。
- 服務地點:香港乳癌基金會中心。
- 聯絡方式:電話:2525 5335;網址:www.hkbcf.org
- 費用:大部分服務免費或收費低廉。
兒童癌症基金會
- 服務內容:
- 諮詢服務:提供兒童癌症相關的專業諮詢。
- 支持小組:組織兒童癌症患者和家屬支持小組。
- 教育支持:為患病兒童提供教育支持服務。
- 娛樂活動:組織各種娛樂活動,豐富患病兒童的生活。
- 服務對象:兒童癌症患者及其家屬。
- 服務地點:兒童癌症基金會中心。
- 聯絡方式:電話:2833 8808;網址:www.ccf.org.hk
- 費用:大部分服務免費。
社區支持服務
香港各區的社區組織也提供多種癌症支持服務,方便患者和家屬在社區中獲得幫助[^163]:
地區康健中心
- 服務內容:提供健康評估、健康諮詢、健康促進活動等。
- 服務對象:社區居民,包括癌症患者。
- 服務地點:各區的地區康健中心。
- 聯絡方式:可通過電話或直接到中心查詢。
- 費用:政府資助,收費低廉。
地區性社會服務中心
- 服務內容:提供社區支援、諮詢服務、活動組織等。
- 服務對象:社區居民,包括癌症患者及其家屬。
- 服務地點:各區的社會服務中心。
- 聯絡方式:可通過電話或直接到中心查詢。
- 費用:大部分服務免費或收費低廉。
宗教組織服務
- 服務內容:提供心靈關顧、情緒支持、實際協助等。
- 服務對象:所有有需要的人士,包括癌症患者及其家屬。
- 服務地點:各宗教組織的服務中心。
- 聯絡方式:可通過各宗教組織的聯絡方式查詢。
- 費用:大部分服務免費。
專業支持服務
香港多個專業組織也提供癌症支持服務,滿足患者和家屬的專業需求[^164]:
香港心理學會
- 服務內容:提供心理評估、心理治療、輔導等。
- 服務對象:有心理需求的癌症患者及其家屬。
- 服務地點:會員心理學家的診所。
- 聯絡方式:通過香港心理學會轉介。
- 費用:收費服務,部分可能獲資助。
香港營養師協會
- 服務內容:提供營養評估、飲食建議、營養教育等。
- 服務對象:有營養需求的癌症患者。
- 服務地點:會員營養師的診所或機構。
- 聯絡方式:通過香港營養師協會轉介。
- 費用:收費服務。
香港物理治療學會
- 服務內容:提供物理治療評估、治療、康復指導等。
- 服務對象:有康復需求的癌症患者。
- 服務地點:會員物理治療師的診所或機構。
- 聯絡方式:通過香港物理治療學會轉介。
- 費用:收費服務,部分可能獲資助。
經濟和實務支援服務
癌症治療可能帶來經濟壓力和實務困難,香港提供多種經濟和實務支援服務[^165]:
社會福利署服務
- 服務內容:
- 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為經濟困難的家庭提供援助。
- 醫療費用援助:為無力負擔醫療費用的人士提供援助。
- 康復服務:為殘疾人士提供各種康復服務。
- 服務對象:符合資格的香港居民。
- 服務地點:各區的社會保障辦事處。
- 聯絡方式:可通過電話或親身到辦事處查詢。
- 費用:免費服務。
醫管局醫療費用減免
- 服務內容:為經濟困難的患者提供公立醫院醫療費用減免。
- 服務對象:符合資格的公立醫院患者。
- 服務地點:各公立醫院的財務部。
- 聯絡方式:可通過醫院社工或財務部查詢。
- 費用:免費申請服務。
慈善機構經濟援助
- 服務內容:為癌症患者提供經濟援助,如醫療費用、生活費用等。
- 服務對象:有經濟困難的癌症患者。
- 服務地點:各慈善機構的辦事處。
- 聯絡方式:可通過各慈善機構的聯絡方式查詢。
- 費用:免費申請服務。
實務支援服務
- 服務內容:
- 交通接送: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就醫交通接送服務。
- 居家照護: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居家照護服務。
- 輔助器具: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輔助器具的借用或購買服務。
- 服務對象:有實務困難的癌症患者。
- 服務地點:各提供服務的機構。
- 聯絡方式:可通過各機構的聯絡方式查詢。
- 費用:部分服務免費,部分可能收費。
心理和情緒支持服務
癌症診斷和治療過程可能帶來巨大的心理和情緒壓力,香港提供多種心理和情緒支持服務[^166]:
醫院心理服務
- 服務內容:提供心理評估、心理治療、輔導等。
- 服務對象:有心理需求的癌症患者及其家屬。
- 服務地點:各公立醫院的心理服務部。
- 聯絡方式:需通過醫生轉介。
- 費用:部分服務可能需要收費。
社區心理服務
- 服務內容:提供心理輔導、支持小組、心理健康教育等。
- 服務對象:有心理需求的社區居民,包括癌症患者及其家屬。
- 服務地點:各區的社區心理服務中心。
- 聯絡方式:可通過電話或親身到中心查詢。
- 費用:部分服務免費,部分可能收費。
電話輔導服務
- 服務內容:提供電話心理輔導和情緒支持。
- 服務對象:有心理需求的任何人,包括癌症患者及其家屬。
- 服務地點:電話服務。
- 聯絡方式:通過各服務機構的熱線電話。
- 費用:免費服務。
支持小組
- 服務內容:組織患者和家屬支持小組,提供經驗分享和情緒支持。
- 服務對象:癌症患者及其家屬。
- 服務地點:各醫院、社區中心或非政府組織的場地。
- 聯絡方式:可通過各組織的聯絡方式查詢。
- 費用:大部分服務免費。
資訊和教育服務
獲取準確的資訊和知識對於癌症患者和家屬至關重要,香港提供多種資訊和教育服務[^167]:
醫院教育服務
- 服務內容:提供疾病資訊、治療選擇、副作用管理等教育。
- 服務對象:癌症患者及其家屬。
- 服務地點:各公立醫院的病人教育中心。
- 聯絡方式:可通過醫院護士或社工查詢。
- 費用:大部分服務免費。
社區教育服務
- 服務內容:提供健康講座、工作坊、展覽等。
- 服務對象:社區居民,包括癌症患者及其家屬。
- 服務地點:各區的社區中心、圖書館等。
- 聯絡方式:可通過各區的社區中心查詢。
- 費用:大部分服務免費。
網上資訊服務
- 服務內容:提供癌症相關的網上資訊和教育資源。
- 服務對象:所有有需要的人士,包括癌症患者及其家屬。
- 服務地點:網上平台。
- 聯絡方式:通過各機構的網站查詢。
- 費用:免費服務。
圖書館資源
- 服務內容:提供癌症相關的書籍、雜誌、影音資料等。
- 服務對象:所有有需要的人士,包括癌症患者及其家屬。
- 服務地點:各公共圖書館和醫院圖書館。
- 聯絡方式:可通過各圖書館查詢。
- 費用:免費服務。
通過了解和利用香港的癌症患者及家屬支持服務,患者和家屬可以更好地應對癌症帶來的各種挑戰,獲得必要的支持,提高生活質量[^168]。重要的是,應根據個人需求,主動尋求和利用這些服務,不要猶豫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
常見問題解答
1. 化療期間應該吃什麼食物來緩解噁心?
噁心是化療常見的副作用之一,香港癌症基金會建議以下食物和策略有助於緩解噁心[^169]:
- 清淡易消化食物:如蘇打餅乾、白麵包、白米飯、蒸蛋等。
- 冷食或室溫食物:這類食物氣味較小,可能更容易耐受。
- 薑的應用:研究顯示,薑有助於緩解噁心,可嘗試薑茶或薑糖。
- 少量多餐:每天進食5-6次小餐,避免胃部過於飹脹。
- 空腹避免飲水:在進食前後30分鐘內避免飲用大量液體。
-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油炸、辛辣、高脂肪和過甜的食物。
此外,保持良好的進食環境,如通風、無異味,也有助於減輕噁心感。如噁心嚴重,應按醫囑服用抗噁心藥物[^170]。
2. 化療期間如何增加體重?
許多癌症患者在化療期間會經歷體重下降,香港營養師協會建議以下策略有助於增加體重[^171]:
- 增加餐次:每天進食5-6次小餐,而不是3次大餐。
- 選擇高能量食物:如堅果、牛油果、全脂奶製品、乾果等。
- 添加額外熱量:在食物中添加額外熱量,如在粥中加入蛋花、肉末,或在土豆泥中加入奶酪、黃油等。
- 使用營養補充品:如無法通過正常飲食滿足營養需求,可考慮使用營養補充品。
- 飲用高能量飲品:如奶昔、果汁湯等,可能比固體食物更容易攝取。
- 適當運動:適當的運動有助於刺激食慾和增加肌肉量。
值得注意的是,增加體重應以增加肌肉量為主,而非僅增加脂肪。因此,應確保充足的蛋白質攝入,並結合適當的運動[^172]。
3. 化療期間是否應該避免生食?
是的,香港醫院管理局強調,化療期間應避免生食[^173]:
- 原因:化療會削弱免疫系統,使患者更容易感染食源性疾病。生食可能含有細菌、病毒或寄生蟲,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構成風險。
- 應避免的生食:包括生肉、生魚(如壽司、生蠔)、生蛋、未經巴氏消毒的奶製品等。
- 水果和蔬菜:應徹底清洗所有水果和蔬菜,最好去皮食用。避免預切水果和蔬菜,應在家自行清洗和切割。
- 外出就餐:應選擇衛生條件良好的餐廳,避免生冷食物,如沙拉、生蠔等。
隨著化療結束和免疫功能逐漸恢復,可在醫療團隊的指導下逐步恢復正常飲食[^174]。
4. 化療期間是否需要服用營養補充劑?
這取決於個人情況,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指出[^175]:
- 一般情況:大多數患者可以通過均衡飲食獲得足夠的營養,不需要額外的營養補充劑。
- 特殊情況:如無法通過正常飲食滿足營養需求、有特定的營養缺乏症、或醫生建議,則可能需要服用營養補充劑。
- 常見的營養補充劑:包括蛋白質補充劑、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劑、Omega-3脂肪酸補充劑等。
- 注意事項:
- 不應自行服用高劑量的營養補充劑,特別是抗氧化劑,因為某些研究表明這可能影響化療效果。
- 在服用任何營養補充劑前,應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的建議。
- 告知醫療團隊您正在服用的所有補充劑,包括中草藥。
總體而言,應優先考慮通過飲食獲取營養,補充劑應作為輔助,而非替代[^176]。
5. 調養期如何預防癌症復發?
雖然飲食不能完全預防癌症復發,但香港衛生署指出,健康的飲食習慣可能降低復發風險[^177]:
- 植物性飲食為主:以蔬菜、水果、全穀物、豆類、堅果和種子為主的飲食模式。
- 限制紅肉和加工肉類:如可能,選擇魚類、禽肉等替代紅肉。
- 選擇健康脂肪:如橄欖油、魚油、堅果和種子中的脂肪,避免反式脂肪和過多飽和脂肪。
- 限制酒精:最好完全避免酒精,如飲用,應限制在適量範圍內。
- 維持健康體重:通過均衡飲食和適當運動維持健康體重。
- 規律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 避免煙燻、鹽漬和防腐處理的食物:這些食物可能含有致癌物質。
此外,定期體檢、遵循醫療團隊的建議、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充足睡眠、壓力管理)也有助於預防癌症復發[^178]。
6. 調養期是否需要特殊飲食?
調養期是否需要特殊飲食取決於個人情況,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指出[^179]:
- 一般情況:大多數患者在調養期不需要特殊飲食,應回歸均衡、多樣化的健康飲食。
- 特殊情況:如仍有治療副作用、有特定的營養問題、或有其他健康問題(如糖尿病、腎病等),則可能需要特殊的飲食調整。
- 基本原則:
- 均衡多樣化,確保攝入各種必需營養素。
- 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包括充足的蔬菜、水果、全穀物、豆類等。
- 選擇健康蛋白質來源,如魚類、禽肉、蛋類、奶製品、豆製品等。
- 選擇健康脂肪,如橄欖油、魚油、堅果和種子等。
- 限制加工食品、添加糖和不健康脂肪的攝入。
如有疑問,應諮詢註冊營養師的專業建議,制定個性化的飲食計劃[^180]。
7. 調養期如何恢復體力和精力?
疲勞是癌症患者常見的問題,可能持續到調養期。香港癌症基金會建議以下飲食和生活方式策略有助於恢復體力和精力[^181]:
- 規律進食:避免跳餐,規律進食有助於維持能量水平。
- 選擇複合碳水化合物:如全穀物、豆類等,提供持續能量。
- 充足蛋白質:每餐都應包含蛋白質食物,有助於維持能量水平和肌肉量。
- 充足水分:脫水可能加劇疲勞感,應確保充足水分攝入。
- 鐵質攝入:如貧血,應增加富含鐵質的食物,如紅肉、深綠色蔬菜、豆類等。
- B族維生素:這些維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