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癌症高蛋白飲品:2025年權威指南與臨床應用

癌症高蛋白飲品:2025年權威指南與臨床應用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3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癌症高蛋白飲品:2025年權威指南與臨床應用

概述:什麼是癌症高蛋白飲品?

癌症高蛋白飲品是專為癌症患者設計的醫療級營養補充品,旨在提供高濃度蛋白質、必需胺基酸及關鍵微量營養素,以應對癌症相關營養不良(Cancer-Related Malnutrition)[^1]。這類飲品通常採用乳清蛋白、酪蛋白或大豆蛋白等高生物價值蛋白質來源,並添加ω-3脂肪酸、精氨酸、穀氨醯胺等免疫調節成分,滿足癌症患者因腫瘤代謝異常、治療副作用及惡病質(Cachexia)導致的特殊營養需求[^2]。

根據2025年歐洲臨床營養與代謝學會(ESPEN)最新指南,癌症高蛋白飲品已從單純營養支持進化為「精準營養干預」工具,其核心價值在於[^3]: - 維持肌肉量:預防治療期間的肌肉分解(每100ml含15-20g蛋白質) - 增強治療耐受性:降低化療/放療中斷率達34% - 調節免疫反應:通過特定營養素抑制腫瘤相關炎症 - 改善生活質量:緩解疲勞、促進傷口癒合

香港腫瘤科營養學會2024年調查顯示,78%的晚期癌症患者存在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PEM),而規範化使用高蛋白飲品可使30天再入院率降低41%[^4]。值得注意的是,現代癌症高蛋白飲品已發展出「階段化配方」:治療期強化支鏈胺基酸(BCAA)以保護肌肉,康復期則添加膠原蛋白促進組織修復[^5]。

癌症高蛋白飲品症狀與早期徵狀

雖然高蛋白飲品本身不會引發「症狀」,但癌症患者若缺乏適當的蛋白質補充,將出現一系列營養不良的臨床表現。識別這些早期徵狀對及時干預至關重要[^6]:

核心臨床徵象

徵狀類別 具體表現 發生機率 臨床意義
肌肉耗損 非自願性體重下降>5%/月
上臂圍減少>2cm
握力下降>15%
62% 預示惡病質啟動
免疫衰竭 反復感染(尤其呼吸道)
傷口癒合延遲>14天
淋巴細胞計數<1,500/μL
48% 增加治療併發症風險
器官功能障礙 血清白蛋白<3.0g/dL
水腫(尤其下肢)
疲勞量表(BFI)>7分
55% 預示預後不良
代謝紊亂 靜息能量消耗(REE)增加>10%
胰島素抵抗(HOMA-IR>2.5)
41% 加速腫瘤進展

早期警示信號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2025年研究提出「癌症營養風險篩查工具(C-NRS)」,以下4項中符合2項即需啟動高蛋白飲品干預[^7]: 1. 進食量減少:連續3天攝入量<需求量60% 2. 消化症狀:每日噁心/嘔吐>2次或腹瀉>3次 3. 功能下降:6分鐘步行距離減少>20% 4. 炎症指標:CRP>10mg/L或IL-6>7pg/mL

臨床觀察發現,頭頸癌和胰腺癌患者最早出現蛋白質缺乏徵象(平均診斷後1.8個月),而前列腺癌患者則較晚(平均4.2個月)[^8]。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患者(>65歲)的肌肉耗損徵狀常被誤認為「正常衰老」,導致延誤干預。

癌症高蛋白飲品病因、成因與風險因素

核心病理機制

癌症相關營養不良是多重因素疊加的複雜病理過程,2025年《Nature Cancer》綜述提出「惡病質三維模型」[^9]:

1. 腫瘤誘導代謝重編程

  • 能量竊取效應:腫瘤細胞通過Warburg效應消耗葡萄糖,迫使身體分解蛋白質供能(糖異生增加300%)
  • 細胞因子風暴:TNF-α、IL-6等促炎因子激活泛素蛋白酶體途徑,加速肌肉降解
  • 厭食信號:腫瘤分泌PTHrP等物質直接抑制下丘腦食慾中樞

2. 治療相關損傷

治療方式 蛋白質影響機制 臨床後果
化療 黏膜炎→蛋白質吸收障礙
噁心嘔吐→攝入不足
40%患者出現低蛋白血症
放療(頭頸部) 味覺改變→厭食
吞嚥痛→進食困難
需管飼支持率達65%
手術(消化道) 短腸綜合徵→吸收面積減少
代謝應激→分解代謝優勢
30天體重下降平均8.2kg
免疫治療 免疫相關腸炎→蛋白丟失
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徵→高分解狀態
3級以上營養不良發生率28%

3. 宿主反應異常

  • 胰島素抵抗:腫瘤誘導的慢性炎症導致肌肉葡萄糖攝取障礙
  • 合成代謝抵抗:生長激素/IGF-1信號通路受損,抑制蛋白質合成
  • 腸道菌群失調:革蘭陰性菌增殖→內毒素血症→全身性炎症反應

高危人群特徵

香港瑪麗醫院2024年回溯性研究(n=1,247)確立以下獨立危險因素[^10]: 1. 腫瘤類型:胰腺癌(OR=4.2)、胃癌(OR=3.8)、肺癌(OR=2.9) 2. 疾病分期:IV期 vs I期(OR=5.6,95%CI 3.1-10.2) 3. 年齡因素:>70歲(OR=2.3)或<18歲(OR=1.9) 4. 基線狀態:BMI<18.5(OR=3.7)或肌肉減少症(OR=4.1) 5. 治療強度:多藥聯合化療(OR=2.8)或同步放化療(OR=3.5)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接受PD-1/PD-L1抑制劑治療的患者,若基線血清前白蛋白<15mg/dL,其免疫相關不良事件(irAE)風險增加2.4倍[^11]。

預防癌症高蛋白飲品相關問題

預防性營養支持策略

2025年ASCO(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指南強調「營養預防先於治療」,提出三級干預模型[^12]:

一級預防(全人群)

  • 高危篩查:所有癌症患者診斷時使用PG-SGA(患者主觀整體評估)工具
  • 教育介入:提供「癌症營養護照」APP,實時監測蛋白質攝入
  • 生活方式調整:抗阻運動(每週3次)+ 高蛋白飲食(1.5g/kg/d)

二級預防(高危人群)

對PG-SGA≥4分患者啟動: - 早期高蛋白飲品:診斷後2週內開始,每日提供30-40g蛋白質 - 代謝調節:添加ω-3脂肪酸(2g/d)抑制炎症反應 - 腸道保護:益生元(如低聚果糖)維持菌群平衡

三級預防(已發生營養不良)

  • 多模態干預:高蛋白飲品+運動處方+藥理營養素(如β-羥基-β-甲基丁酸)
  • 個性化配方:根據基因檢測調整胺基酸組成(如精氨酸缺乏者補充)
  • 監測調整:每週評估體成分(BIA儀)和炎症指標

具體預防措施

  1. 治療前優化
    • 手術患者:術前2週啟動「免疫營養配方」(精氨酸+核苷酸+ω-3)
    • 放化療患者:預防性使用含穀氨醯胺飲品保護黏膜
  2. 治療期維護
    • 時機選擇:治療前1小時或治療後2小時補充(吸收率提高40%)
    • 劑量調整:根據治療毒性動態調整(如3級以上腹瀉時改為水解蛋白配方)
    • 副作用管理:添加生薑提取物緩解噁心,使用冷凍飲品減輕口腔炎
  3. 康復期鞏固
    • 持續時間:治療結束後至少維持3個月
    • 功能訓練:結合蛋白質補充進行漸進式抗阻運動
    • 長期監測:每3個月評估肌肉量(DEXA掃描)

香港養和醫院2025年隨機對照試驗證實,採用該預防策略可使嚴重營養不良發生率從32%降至11%(p<0.001)[^13]。

癌症高蛋白飲品診斷、篩查與分期

診斷標準與流程

2025年全球營養領導力倡議(GLIM)更新癌症營養不良診斷標準,需同時滿足[^14]: 1. 篩查陽性:PG-SGA≥4分或MUST≥2分 2. 表型標準(至少一項): - 非自願體重下降>5%(6個月內) - BMI<20(<70歲)或<22(≥70歲) - 肌肉減少症(通過CT或BIA確認) 3. 病因標準(至少一項): - 食物攝入減少<需求量50%(>1週) - 吸收障礙或炎症(CRP>5mg/L或白蛋白<3.2g/dL)

分期系統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提出「癌症營養不良分期(CNS)」系統[^15]:

分期 診斷標準 臨床特徵 干預策略
潛在期 PG-SGA 2-3分
無明顯體重下降
亞临床代謝異常
炎症因子輕度升高
預防性高蛋白飲品
營養教育
早期 PG-SGA 4-8分
體重下降5-10%
輕度肌肉耗損
治療耐受性下降
標準高蛋白配方
運動處方
中期 PG-SGA 9-15分
體重下降>10%
白蛋白<3.0g/dL
明顯惡病質
器官功能障礙
強化高蛋白配方
藥理營養素
晚期 PG-SGA>15分
體重下降>15%
多器官衰竭
難治性惡病質
預期生存<3月
姑息性營養支持
症狀控制

篩查工具比較

工具名稱 適用人群 優點 缺點 推薦頻率
PG-SGA 所有癌症患者 敏感性92%
包含干預建議
耗時較長(15分鐘) 診斷時、每治療週期
MUST 門診患者 簡便快速(3分鐘)
適合篩查
忽略肌肉評估 每次就診
GLIM標準 確診營養不良 國際通用標準
預後價值高
需多項檢查支持 診斷時、狀態變化時
CNS分期 本地化應用 個性化干預指導
預測治療反應
需專業人員評估 診斷時、每4週

香港醫管局2025年建議:所有癌症患者診斷時完成PG-SGA篩查,高危患者(CNS≥2期)每週監測血清前白蛋白(半衰期僅2天,能快速反映營養狀態變化)[^16]。

治療癌症高蛋白飲品:選擇與應用策略

個性化配方設計

2025年癌症營養治療進入「精準營養」時代,配方需根據以下因素個性化調整[^17]:

1. 腫瘤類型特異性配方

腫瘤類型 推薦蛋白質來源 特殊添加成分 臨床依據
頭頸癌 水解乳清蛋白 谷氨酰胺(15g/d)
鋅(15mg/d)
降低放療黏膜炎發生率52%
胃癌 酪蛋白膠束 精氨酸(10g/d)
核苷酸
促進手術吻合口癒合
胰腺癌 大豆分離蛋白 MCT油(20g/d)
維生素D3(2000IU/d)
改善脂肪吸收和免疫狀態
結腸癌 乳清蛋白濃縮物 丁酸鹽(3g/d)
益生元
調節腸道菌群,減少腹瀉

2. 治療階段調整

  • 治療前期(術前/放化療前):
    • 目標:儲備肌肉,增強應激耐受
    • 配方:高BCAA(亮氨酸≥2.5g/份)+ 維生素C(500mg/d)
    • 劑量:1.5g/kg/d,分3-4次服用
  • 治療期
    • 目標:維持氮平衡,減輕毒性
    • 配方:易消化蛋白質(水解或肽類)+ 生薀提取物(1g/d)
    • 劑量:根據毒性調整(3級以上腹瀉時減量30%)
  • 康復期
    • 目標:重建肌肉,恢復功能
    • 配方:完整蛋白質 + HMB(1.5g/d)+ 維生素D
    • 劑量:1.2-1.5g/kg/d,配合運動

3. 特殊人群調整

  • 老年患者:添加β-羥基-β-甲基丁酸(HMB)抑制肌肉分解
  • 腎功能不全:限制蛋白質至0.8-1.0g/kg/d,優選植物蛋白
  • 肝功能異常:增加支鏈胺基酸(BCAA)比例至35%
  • 糖尿病:選用低碳水配方(碳水化合物<15g/份)

臨床應用方案

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2025年臨床路徑建議[^18]:

啟動時機

  • 所有PG-SGA≥4分患者
  • 預計無法經口攝入>需求量60%超過5天
  • 體重下降>5%(任何時期)

給藥方式

給藥途徑 適應症 注意事項 監測指標
口服補充 輕中度營養不良
消化功能基本正常
小口頻服(每小時10-15ml)
避免空腹服用
每日攝入量
腸道耐受性
管飼 嚴重吞嚥障礙
意識障礙
持續泵注(起始速率20ml/h)
抬高頭部30-45°
殘留量
腹瀉/腹脹
部分腸外營養 腸道衰竭
短腸綜合徵
與腸內營養聯合
控制葡萄糖輸注速率<4mg/kg/min
血糖
電解質
肝功能

劑量計算

基礎需求 = 1.2-1.5g × 理想體重(kg) + 損失補償量(每次治療+0.2g/kg) - 示例:70kg患者接受化療 - 基礎需求:1.5g/kg × 70kg = 105g蛋白質 - 治療補償:0.2g/kg × 70kg = 14g - 總需求:119g/日(相當於6份標準高蛋白飲品)

療效評估與監渋

建立「營養治療反應評估(NTR)」系統[^19]:

核心評估指標

評估維度 具體指標 評估頻率 目標值
營養狀態 體重
血清前白蛋白
握力
每週 體重穩定/增加
前白蛋白>15mg/dL
握力增加>10%
治療耐受性 治療完成率
3-4級毒性發生率
住院天數
每治療週期 完成率>90%
毒性發生率<15%
住院天數減少>20%
功能狀態 ECOG評分
6分鐘步行距離
生活質量量表(EORTC QLQ-C30)
每4週 ECOG維持/改善
步行距離增加>15%
QoL分數提高>10分
生存預後 無進展生存期(PFS)
總生存期(OS)
每3個月 PFS延長>30%
OS延長>20%

香港腫瘤中心2025年數據顯示,採用規範化高蛋白飲品治療的患者: - 治療完成率提高至94%(對照組78%) - 3級以上營養不良相關併發症降低58% - 中位無進展生存期延長3.2個月(p=0.008)

常見問題

Q1: 癌症患者每天需要多少蛋白質?高蛋白飲品能滿足需求嗎?
A: 根據2025年ESPEN指南,癌症患者每日蛋白質需求為1.2-1.5g/kg理想體重,活動期惡病質患者需增至1.5-2.0g/kg[^20]。標準高蛋白飲品(如Ensure® Enlive)每份(237ml)提供20g蛋白質,相當於70kg患者每日需求的20-25%。對於嚴重營養不良患者,建議每日使用3-6份,配合高蛋白飲食可完全滿足需求。臨床研究顯示,規範化使用可使90%患者達到蛋白質目標攝入量[^21]。

Q2: 高蛋白飲品會不會「餵養癌細胞」,促進腫瘤生長?
A: 這是常見誤解。2025年《Cell Metabolism》研究確認,腫瘤細胞主要依賴葡萄糖供能(Warburg效應),而非蛋白質[^22]。相反,充足蛋白質攝入可: - 維持宿主肌肉量,抑制腫瘤誘導的分解代謝 - 提供免疫細胞合成所需胺基酸,增強抗腫瘤免疫 - 降低治療毒性,間接提高抗腫瘤治療效果 香港臨床試驗顯示,高蛋白飲品組患者的腫瘤進展風險反而降低27%(HR=0.73, p=0.012)[^23]。

Q3: 素食癌症患者有哪些高蛋白飲品選擇?如何確保營養完整?
A: 素食患者可選擇以下植物基高蛋白飲品[^24]: - 大豆分離蛋白:完整胺基酸譜,PDCAAS=1.0 - 豌豆蛋白:富含支鏈胺基酸,易消化 - 米蛋白+豆類蛋白:組合使用達成胺基酸互補 為確保營養完整,建議: 1. 選擇強化維生素B12、鐵、鋅的配方 2. 添加藻類DHA(200-300mg/d)補充ω-3脂肪酸 3. 監測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反映B族營養素狀態) 研究顯示,精心設計的植物基高蛋白飲品在臨床效果上與動物源配方相當[^25]。

Q4: 高蛋白飲品會不會加重腎臟負擔?腎功能異常患者如何使用?
A: 對腎功能正常(eGFR>60ml/min/1.73m²)的癌症患者,適量高蛋白飲品(≤1.5g/kg/d)是安全的[^26]。但對腎功能異常患者需謹慎: - 輕度異常(eGFR 30-60):限制蛋白質至0.8-1.0g/kg/d,優選植物蛋白 - 中度異常(eGFR 15-30):嚴格限制至0.6-0.8g/kg/d,需腎科醫師監測 - 重度異常(eGFR<15):避免高蛋白飲品,考慮腎替代治療 香港腎病學會建議,所有使用高蛋白飲品的癌症患者每4週監測血肌酐和尿蛋白[^27]。

Q5: 如何選擇適合的高蛋白飲品?比較不同品牌的關鍵指標?
A: 選擇時應評估以下核心指標[^28]: | 指標 | 理想範圍 | 臨床意義 | 推薦品牌示例 | |——|———|———|————| | 蛋白質含量 | ≥15g/237ml | 確保有效補充 | Abbott Ensure® Enlive (20g) | | 蛋白質來源 | 乳清/酪蛋白/大豆 | 高生物價值 | Nestlé Boost® High Protein (乳清) | | 熱量密度 | 1.5-2.0kcal/ml | 避免容量過負荷 | Fresubin® 2.0 kcal (2.0kcal/ml) | | 特殊添加物 | ω-3/精氨酸/HMB | 額外臨床益處 | Juven® (含精氨酸+HMB) | | 滲透壓 | <450mOsm/kg | 降低腹瀉風險 | Modulen® IBD (低滲配方) | 香港醫院藥劑科建議,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腫瘤類型、治療階段、合併症)個性化選擇,而非單純比較價格[^29]。

Q6: 高蛋白飲品可以長期使用嗎?有無依賴性?
A: 高蛋白飲品可安全長期使用,但需注意[^30]: - 依賴性問題:醫療營養品無生理依賴性,但心理依賴需預防 - 長期使用策略: - 穩定期:逐漸過渡到高蛋白天然食物(雞蛋、魚肉、豆類) - 維持期:每日1-2份作為營養保險 - 監測指標:每3個月評估營養狀態和腸道功能 - 停用指徵:連續3個月PG-SGA<3分且體重穩定 研究顯示,規範化停用方案可使85%患者在1年內成功過渡到正常飲食[^31]。

Q7: 高蛋白飲品會引起哪些副作用?如何處理?
A: 常見副作用及處理策略[^32]: | 副作用 | 發生率 | 處理措施 | 預防方法 | |——-|——-|———|———| | 腹瀉 | 15-25% | 改用低滲/水解蛋白配方
添加可溶性纖維(5g/份) | 小口頻服
避免冷藏直接飲用 | | 噁心 | 10-20% | 加入生薀汁(5ml/份)
更換口味(如檸檬味) | 治療前1小時服用
避免空腹 | | 腹脹 | 8-15% | 改用無乳糖配方
減少份量增加頻次 | 選擇發酵蛋白來源 | | 便秘 | 5-10% | 增加水分攝入(+500ml/d)
添加麥芽糊精纖維 | 配合腹部按摩 | | 過敏 | <2% | 立即停用並過敏原測試
更換蛋白質來源 | 初次使用小劑量試敏 | 香港腫瘤護理學會建議建立「營養不良事件報告系統」,及時識別和處理副作用[^33]。

Q8: 高蛋白飲品與抗癌藥物有相互作用嗎?服用間隔如何安排?
A: 部分相互作用需注意[^34]: - 影響吸收的藥物: - 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如伊馬替尼):避免與高鈣飲品同服(間隔2小時) - 氟尿嘧啶:高蛋白飲品可減輕黏膜炎,建議治療後30分鐘服用 - 代謝相互影響: - 紫杉醇類:高蛋白飲品可穩定白蛋白水平,減少神經毒性 - 順鉑:添加鎂(200mg/份)可預防低鎂血症 - 服用間隔建議: - 一般原則:藥物前後1小時避免高蛋白飲品 - 特殊情況:靶向治療藥物(如厄洛替尼)需間隔4小時 香港藥劑學會強調,具體方案應由腫瘤科藥劑師個性化制定[^35]。

Q9: 經濟困難患者如何獲得高蛋白飲品?香港有哪些資助計劃?
A: 香港有多項資助渠道[^36]: 1. 醫管局計劃: - 專科門診患者:醫生評估後可獲免費供應(每月限30份) - 日間化療中心:治療期間提供免費營養補充 2. 慈善機構: - 香港癌症基金會「營養支援計劃」:經濟審查後每月補助20份 - 聖雅各福群會「關愛癌友」:提供低價營養品(市價30%) 3. 藥廠資助: - Abbott Patient Assistance Program:低收入患者免費供應 - Nestlé Health Science Care Plan:長期患者折扣計劃 4. 社區支援: - 各區區議會「癌友營養券」:每月HK$1,000補助 - 教會/社區中心:定期免費派發 申請途徑:由醫院社工轉介或直接聯絡相關機構,平均審批時間為7-14工作天[^37]。

Q10: 2025年高蛋白飲品有哪些新技術發展?未來趨勢如何?
A: 2025年癌症高蛋白飲品領域有三大創新趨勢[^38]: 1. 精準營養技術: - 基因檢測指導配方:如TP53突變患者增加穀胱甘肽前體 - 代謝組學監測:通過血液代謝物動態調整配方 - 人工智能個性化:APP根據實時數據推薦最佳攝入方案 2. 新型蛋白質來源: - 昆蟲蛋白(如蟋蟀粉):可持續性高蛋白來源 - 細胞培養蛋白:無動物來源的完整蛋白質 - 藻類蛋白:富含DHA和抗氧化物 3. 智能給藥系統: - 時間控制釋放:夜間緩釋配方防止肌肉分解 - 腸道靶向遞送:微膠囊技術保護活性成分 - 數字監測整合:與可穿戴設備聯動調整營養支持 香港科學園2025年預測,這些技術將使癌症營養治療的有效性提高40%,並在2030年前實現「個性化營養疫苗」概念[^39]。

參考文獻

  1. 香港腫瘤科營養學會. 癌症相關營養不良管理指南(2025版)
  2. European Society for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ESPEN Cancer Guidelines Update
  3.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Precision Nutrition in Cancer Care (2025)
  4.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 癌症患者營養狀況調查報告(2024)
  5.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Stage-Specific Protein Formulations (2025)
  6. Clinical Nutrition. Early Signs of Protein Depletion in Cancer (2025)
  7.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 C-NRS篩查工具驗證研究(2025)
  8. Annals of Oncology. Tumor-Type Specific Malnutrition Patterns (2025)
  9. Nature Cancer. Cancer Cachexi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2025)
  10. 香港瑪麗醫院. 癌症營養不良危險因素回溯研究(2024)
  11. 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Nutrition-Immune Interactions (2025)
  12.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 Nutrition Prevention Guidelines (2025)
  13. 香港養和醫院. 預防性營養支持隨機對照試驗(2025)
  14. Global Leadership Initiative on Malnutrition. GLIM Criteria Update (2025)
  15. 香港大學. CNS癌症營養不良分期系統(2025)
  16. 香港醫管局. 癌症患者營養監測指引(2025)
  17. Clinical Nutrition ESPEN. Personalized Protein Formulations (2025)
  18. 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 高蛋白飲品臨床路徑(2025)
  19. Journal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NTR Assessment System (2025)
  20. ESPEN Guidelines. Protein Requirements in Cancer Patients (2025)
  21. 香港臨床腫瘤學會. 高蛋白飲品臨床效果研究(2025)
  22. Cell Metabolism. Tumor Metabolism vs. Host Nutrition (2025)
  23. 香港腫瘤中心. 高蛋白飲品與腫瘤進展研究(2025)
  24.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Plant-Based Proteins in Cancer (2025)
  25. 香港素食學會. 素食高蛋白飲品臨床比較(2025)
  26. 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Protein Intake in Cancer with CKD (2025)
  27. 香港腎病學會. 癌症患者腎功能監測指引(2025)
  28. 香港醫院藥劑科. 高蛋白飲品選擇指南(2025)
  29. 香港醫院管理局. 營養品採購與評估報告(2025)
  30.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Long-Term Use of Medical Foods (2025)
  31. 香港營養師協會. 高蛋白飲品停用策略研究(2025)
  32. 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Side Effects Management (2025)
  33. 香港腫瘤護理學會. 營養不良事件報告系統(2025)
  34. 香港藥劑學會. 營養品-藥物相互作用指引(2025)
  35. Hong Kong Journal of Oncology Pharmacy. Drug-Nutrient Interactions (2025)
  36. 香港社會福利署. 癌症患者營養資助計劃目錄(2025)
  37. 香港癌症基金會. 營養支援計劃申請指南(2025)
  38.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Future Trends in Cancer Nutrition (2025)
  39. 香港科學園. 精準營養技術白皮書(2025)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