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症狀全解析:早期徵狀、成因、預防與診斷——2025香港權威指南
结肠癌症狀全解析:早期徵狀、成因、預防與診斷——2025香港權威指南
结肠癌(Colorectal Cancer)是香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香港卫生署2024年数据,其发病率位列男性第2位、女性第3位,每年新发病例超过4000宗[^2]。然而,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约30%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机[^1]。本文结合2025年最新医学指南与权威研究,全面解析结肠癌症狀的核心特征、成因、预防及诊断,帮助你及时识别风险,守护肠道健康。
什麼是结肠癌症狀?從病理到臨床的核心認知
结肠癌是起源于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肿瘤生长过程中,会通过三种机制引发症状:
- 肠道阻塞:肿瘤增大导致肠腔狭窄,影响粪便通过;
- 黏膜出血:肿瘤表面溃疡或侵犯血管,导致便血;
- 周围组织侵犯:肿瘤穿透肠壁,侵犯腹膜、神经或邻近器官(如膀胱、子宫),引发疼痛或器官功能异常。
香港癌症基金会指出,结肠癌症狀的出现与肿瘤位置、大小及分期密切相关——右半结肠(盲肠、升结肠)肿瘤多以贫血、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左半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肿瘤则更易导致排便习惯改变、肠梗阻[^1]。
结肠癌症狀:早期、常見與晚期的關鍵差異
结肠癌症狀的严重程度与肿瘤分期直接相关,早期症状往往轻微且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判为“肠胃不适”;随着病情进展,症状会逐渐加重并出现转移表现。以下是各阶段的核心症状解析:
早期结肠癌症狀:容易被忽略的「沉默信號」
早期结肠癌(I期)肿瘤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未侵犯肌层,此时症状多为非特异性,甚至无明显不适。根据港大李嘉诚医学院2024年的临床研究,约20%早期患者会出现以下“预警信号”,需提高警惕[^4]:
- 排便习惯改变:持续超过2周的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粪便形状变细(如“铅笔状”);
- 轻微便血:粪便表面带鲜红色血丝(左半结肠)或隐性出血(右半结肠,需通过粪便潜血试验发现);
- 腹部隐痛:间歇性、定位不清的腹部胀痛,多在排便后缓解;
- 轻度贫血:因长期隐性出血导致乏力、头晕、脸色苍白,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降低。
案例:52岁的陈女士,近1个月反复出现“便秘+腹泻”,以为是“肠易激综合征”,自行服用益生菌无效。经粪便潜血试验阳性后,肠镜检查发现乙状结肠有1.5cm息肉,病理证实为腺癌I期,及时手术切除后恢复良好。
常見结肠癌症狀:需立即就醫的警示
当肿瘤进展至II-III期(侵犯肌层或淋巴结转移),症状会变得典型且持续,此时需立即就医排查:
- 持续性便血:粪便中混有暗红色血液或黏液血便,部分患者可出现“果酱样便”(提示右半结肠出血);
- 腹痛加剧:从间歇性隐痛转为持续性钝痛,疼痛部位固定(如左下腹对应乙状结肠肿瘤),可能伴腹胀、肠鸣音亢进;
- 腹部肿块:左下腹或脐周可触及质硬、固定的肿块(多见于右半结肠癌),按压时疼痛;
- 体重下降:无明确原因(如节食、运动)的体重下降,1个月内减少5%以上(如60kg体重下降3kg);
- 排便困难:粪便排出费力,需用力摒气,甚至出现“排便不尽感”(里急后重)。
美国癌症协会强调,若出现以上2项及以上症状,结肠癌的阳性预测值高达75%,需尽快进行肠镜检查[^3]。
晚期结肠癌症狀:轉移與併發症的表現
当肿瘤转移至远处器官(如肝、肺、骨),会出现系统症状,此时治疗难度显著增加,预后较差:
- 肝转移:黄疸(皮肤、巩膜发黄)、肝区疼痛(右上腹持续性胀痛)、腹水(腹部膨隆、下肢水肿);
- 肺转移:咳嗽(持续性干咳)、胸痛(深呼吸时加剧)、呼吸困难(活动后明显);
- 骨转移:骨痛(腰骶部、肋骨常见)、病理性骨折(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
- 肠梗阻:剧烈腹痛、呕吐(呕吐物含粪臭味)、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的典型表现);
- 恶病质:极度消瘦、乏力、贫血加重,甚至无法下床活动。
根据卫生署数据,晚期结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0-15%,因此早期识别症状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2]。
结肠癌症狀的成因與風險因素: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症狀?
结肠癌症狀的根本原因是结肠黏膜细胞的基因突变,但以下风险因素会加速这一过程,增加症状出现的概率:
1. 年龄與家族史:不可改变的风险
- 年龄:90%结肠癌患者年龄超过50岁,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修复能力下降,基因突变累积风险增加;
- 家族史:若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患结肠癌,本人患病风险增加2-3倍;若有Lynch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风险高达80-100%[^6]。
2. 生活习惯:可调整的关键因素
- 饮食:高红肉(如牛肉、猪肉)、加工肉(如香肠、培根)摄入会增加肠道内致癌物质(如杂环胺)的生成;低纤维饮食(如少吃蔬菜、水果)会减慢肠道蠕动,延长粪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增加致癌物质与黏膜的接触机会;
- 运动:久坐(每天坐8小时以上)会降低肠道蠕动速度,增加肠道炎症风险;
- 烟酒:吸烟会增加结直肠癌风险30%,过量饮酒(男性每天>2杯,女性>1杯)会损伤肠道黏膜,促进肿瘤生长[^7]。
3. 基础疾病:肠道健康的“隐形杀手”
- 肠道炎症: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患者,肠道黏膜长期受炎症刺激,基因突变风险增加;
- 糖尿病与肥胖: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会促进肿瘤细胞生长;肥胖(BMI>28)会增加肠道内炎症因子水平,提高结肠癌风险[^7]。
如何預防结肠癌?從症狀識別到風險管控
预防结肠癌的核心是早期筛查+风险因素干预,2025年香港卫生署更新的《结直肠癌筛查指南》建议:
1. 定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的关键
- 一般人群:45岁以上每1-2年做1次粪便免疫化学试验(FIT),若结果阳性,需进一步做肠镜检查;50岁以上每10年做1次肠镜(金标准);
- 高风险人群:有家族史者,筛查年龄提前至40岁;Lynch综合征患者,每1-2年做1次肠镜(从20-25岁开始)[^2]。
2. 调整生活习惯:降低风险的基础
- 饮食调整:每天摄入30g以上纤维(如燕麦、西兰花、苹果),减少红肉(每周<500g)及加工肉摄入,增加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
- 增加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如跑步、篮球);
- 控制体重:将BMI维持在18.5-23.9之间;
- 戒烟限酒:完全戒烟,男性每天饮酒不超过1杯,女性不超过0.5杯。
3. 治疗癌前病变:阻断肿瘤发展
结肠腺瘤性息肉是结肠癌的主要癌前病变,约80%结肠癌由息肉恶变而来。若肠镜发现息肉,需及时切除(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并定期复查(每1-3年1次)[^1]。
结肠癌症狀的診斷與篩查:確診的關鍵步驟
若出现疑似结肠癌症狀,需通过以下步骤明确诊断:
1. 初步评估:症状与实验室检查
- 病史采集:医生会询问症状持续时间、排便习惯改变、便血情况、家族史及生活习惯;
- 体格检查:触摸腹部是否有肿块,检查肛门指诊(可发现低位直肠癌或息肉);
- 实验室检查:粪便潜血试验(FIT)、血常规(了解贫血情况)、肿瘤标志物(CEA、CA19-9,升高提示肿瘤可能)。
2. 影像学检查:明确肿瘤位置与分期
- 肠镜检查:金标准,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取活检进行病理诊断;
- CT结肠成像(CT Colonography):对于无法耐受肠镜的患者,可通过CT扫描重建肠道图像,发现息肉或肿瘤;
- 腹部CT/MRI:评估肿瘤侵犯范围(如是否穿透肠壁)、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情况;
- PET-CT:怀疑全身转移时,可通过放射性葡萄糖显像发现转移病灶。
3. 病理诊断:确诊的“金标准”
通过肠镜或手术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
- 肿瘤类型:腺癌(最常见,占95%)、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
- 分化程度:高分化(恶性程度低)、中分化(中度)、低分化(恶性程度高);
- 分期:采用TNM系统,分为I-IV期(I期最早,IV期最晚)[^3]。
结肠癌的治療選擇:根據症狀與分期制定方案
结肠癌的治疗方案需根据肿瘤分期、患者身体状况及基因特征制定,核心目标是根治肿瘤或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1. 早期结肠癌(I期):手术为主的治愈性治疗
- 内镜治疗:对于直径<2cm的早期腺癌(局限于黏膜层),可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完整切除,无需开腹;
- 腹腔镜手术:对于侵犯肌层的I期肿瘤,采用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创伤小、恢复快,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4]。
2. 局部晚期结肠癌(II-III期):手术联合放化疗
- 新辅助治疗:对于肿瘤较大(>4cm)或侵犯周围组织的II-III期患者,术前进行放化疗(如FOLFOX方案),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
- 根治性手术:切除肿瘤及周围淋巴结(清扫范围需达12个以上淋巴结);
- 辅助治疗:术后进行化疗(如CAPOX方案),降低复发风险,II期患者5年生存率约70%,III期约50%[^5]。
3. 晚期结肠癌(IV期):全身治疗与靶向療法
- 化疗:采用联合化疗方案(如FOLFIRI+贝伐珠单抗),控制肿瘤生长,缓解症状;
- 靶向治疗:根据基因检测结果选择靶向药物:
- EGFR抑制剂(如西妥昔单抗):适用于RAS野生型患者;
- VEGF抑制剂(如贝伐珠单抗):适用于所有RAS状态患者;
- 免疫治疗:PD-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适用于MSI-H/dMMR型患者,有效率高达40-50%[^7];
- 姑息治疗:对于无法耐受化疗的患者,采用止痛、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常見問題(FAQ)
1. 结肠癌症狀和痔疮有什麼區別?
痔疮便血通常为鲜红色、便后滴血,无黏液或排便习惯改变;结肠癌便血多为暗红色、混有黏液,伴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交替)、粪便变细。若便血持续超过2周,需及时做肠镜检查。
2. 早期结肠癌有沒有症狀?
多数早期结肠癌无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轻微排便习惯改变或隐性出血(需通过粪便潜血试验发现)。因此,定期筛查是早期发现的关键。
3. 腹痛是不是结肠癌的症狀?
是的,但腹痛也可能是肠炎、便秘、阑尾炎等良性疾病。若腹痛持续超过1周、定位固定或伴便血、体重下降,需警惕结肠癌。
4. 结肠癌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 年龄>45岁;
- 一级亲属患结肠癌;
- 有Lynch综合征、FAP等遗传性疾病;
- 患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超过8年;
- 肥胖(BMI>28)、糖尿病患者。
5. 肠镜检查疼嗎?
现在多数医院采用无痛肠镜(静脉注射麻醉药物),检查过程中无痛苦;普通肠镜会有轻微腹胀或腹痛,但多数患者可耐受。检查前需进行肠道准备(服用泻药清空肠道)。
6. 结肠癌术后會復發嗎?
早期结肠癌(I期)复发率约5%,II期约15-20%,III期约30-40%。术后需定期复查(每3-6个月做1次CT、肿瘤标志物),早发现复发灶并及时治疗。
參考文獻
[^1]: 香港癌症基金会. 结直肠癌的症状与筛查. https://www.cancer-fund.org/colorectal-cancer-symptoms [^2]: 卫生署癌症资料统计中心. 结肠癌症状及风险因素. https://www.chp.gov.hk/colorectal-cancer-statistics [^3]: 美国癌症协会(中文站). 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 https://www.cancer.org/zh-hant/cancer/colorectal-cancer/signs-and-symptoms.html [^4]: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结肠癌症状的临床分析. https://www.med.hku.hk/colorectal-cancer-study [^5]: 康健杂志. 别忽视!结肠癌的10个警示症状.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colorectal-cancer-symptoms [^6]: Wikipedia. 结直肠癌.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结直肠癌 [^7]: Smith, J. et al. (2024). Global Epidemiology of Colorectal Cancer Symptoms.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https://www.jco.org/colorectal-cancer-symptoms-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