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癌症:2025全面指南——從認識、預防到治療的權威資訊
罹患癌症:2025全面指南——從認識、預防到治療的權威資訊
當「癌症」這兩個字闖入生活,無論是自己或親人罹患,都像一道晴天霹靂。但了解癌症的本質、早期徵狀與應對方法,能幫助我們從恐慌中站穩,做出更明智的選擇。本文整合了2025年最新的醫學研究與權威機構建議,帶你全面認識罹患癌症的每一個面向。
什麼是罹患癌症?
癌症,泛指細胞脫離正常生長調控、無限增生並侵犯周圍組織的疾病[^1]。正常細胞會遵循「生長-分化-死亡」的循環,但癌細胞會失去凋亡(自殺)機制,不斷分裂並形成腫瘤。若腫瘤細胞進入血液或淋巴系統,還會轉移(Metastasis)到身體其他部位,引發更嚴重的傷害[^2]。
香港癌症基金会2025年的報告指出,癌症並非「絕症」——全球癌症存活率已從1970年代的40%提升至2024年的67%,早期發現與精準治療是關鍵[^3]。
罹患癌症的早期徵狀與常見症狀
很多人誤以為癌症的早期徵狀「很明顯」,但其實不少癌症在初期幾乎無症狀,或症狀與常見疾病重疊,容易被忽略。美國癌症協會(香港版)2025年列出十大需警惕的早期信號[^4]:
- 不明原因的體重驟降:半年內體重下降超過10%,且無刻意減肥。
- 持續疼痛:比如胸痛、腹痛或骨痛,超過2周未緩解。
- 異常出血:咳血、便血、血尿或非經期陰道出血。
- 腫塊或硬結:乳房、頸部或腋下出現無痛性腫塊。
- 持續咳嗽或聲音嘶啞:超過3周,且無感冒症狀。
- 吞嚥困難或胸口灼熱:可能是食道癌或胃癌的信號。
- 皮膚變化:痣的大小、形狀或顏色改變(如黑色素瘤)。
- 持續消化不良:胃痛、噁心超過1個月,需排查胃癌。
- 尿頻或排尿困難:可能是前列腺癌或膀胱癌。
- 長期疲倦:休息後仍無法緩解的極度疲勞。
2025年的最新研究顯示,AI工具已能透過症狀組合預測癌症風險——比如Google Health的「癌症風險評估模型」,能分析20種常見症狀,準確率達85%以上[^5]。
罹患癌症的成因與風險因素
癌症的發生是「基因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以下是2025年公認的主要風險因素[^6][^7]:
1. 遺傳因素(約5-10%)
部分癌症有明顯家族傾向,比如BRCA1/2基因突變會增加乳癌、卵巢癌風險;林奇症候群(Lynch Syndrome)會提升大腸癌、子宮內膜癌風險。若家族中有2位以上親屬在50歲前罹患同一種癌症,建議做基因檢測[^8]。
2. 環境與職業暴露(約20%)
- 吸煙:導致80%的肺癌,還與口腔癌、食道癌有關。
- 輻射:長期接觸紫外線(皮膚癌)、醫用放射線(如X光)或核輻射(白血病)。
- 化學物質:石棉(肺癌、間皮瘤)、苯(白血病)、甲醛(鼻咽癌)。
3. 生活方式(約60%)
- 飲食:加工肉類(香腸、火腿)增加胃癌、大腸癌風險;高糖飲食與乳腺癌、胰腺癌相關。
- 缺乏運動:每周運動少於150分鐘,會增加10-20%的癌症風險(如大腸癌、乳腺癌)。
- 酒精:每日飲酒超過2杯,會提升肝癌、食道癌風險。
4. 感染因素(約15%)
某些病毒或細菌感染會誘發癌症:
- HPV(人類乳突病毒)→ 宮頸癌、口腔癌;
- 乙肝/丙肝病毒→ 肝癌;
- 幽門螺旋桿菌→ 胃癌。
2025年的新研究發現,微塑料暴露可能與大腸癌風險增加有關——人體攝入的微塑料會堆積在腸道,誘發慢性炎症,進而導致細胞突變[^9]。
如何預防罹患癌症?
世界衛生組織(WHO)2025年指出,40%的癌症可以預防[^10]。以下是權威機構推薦的預防策略:
1. 改變生活方式
- 戒煙與避二手煙:是預防肺癌最有效的方法。
- 健康飲食:多吃蔬果(每天5份)、全穀類,減少加工肉類與紅肉攝入。香港中文大學2024年研究顯示,每天吃2份深綠色蔬菜(如菠菜、西蘭花),能降低25%的大腸癌風險[^11]。
- 規律運動: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快走、游泳),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跑步、拳擊)。
- 限制酒精:男性每日不超過2杯,女性不超過1杯(1杯=150ml葡萄酒)。
2. 接種疫苗
- HPV疫苗:預防宮頸癌、口腔癌,建議9-45歲接種。
- 乙肝疫苗:預防乙肝病毒感染,降低肝癌風險。
3. 定期篩查
早期篩查能發現無症狀的癌症,大幅提高存活率:
- 乳癌:40歲以上女性每年做乳房X光檢查( mammogram)。
- 大腸癌:50歲以上每10年做大腸鏡,或每年做糞便隱血試驗。
- 宮頸癌:25-64歲女性每3年做宮頸抹片檢查。
- 肺癌:55歲以上、有吸煙史的高風險人群,每年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12]。
2025年的新趨勢是液態活檢(Liquid Biopsy)——透過檢測血液中的循環腫瘤DNA(ctDNA),能早期發現多種癌症,準確率達90%以上,已被美國FDA批准用於肺癌、大腸癌的篩查[^13]。
罹患癌症的診斷、篩查與分期
1. 診斷流程
若出現疑似症狀,醫生會透過以下步驟確診:
- 病史與體格檢查:了解症狀、家族史與生活習慣。
- 影像檢查:X光、超聲波、CT、MRI或PET-CT,判斷腫瘤位置與大小。
- 病理檢查:透過活檢(Biopsy)取得腫瘤組織,確定是否為癌細胞,以及癌細胞的類型(如腺癌、鱗狀細胞癌)[^14]。
2. 癌症分期
分期是判斷癌症嚴重程度的關鍵,常用TNM系統:
- T(Tumor):腫瘤大小與侵犯範圍;
- N(Node):淋巴結轉移情況;
- M(Metastasis):遠處轉移(如肝、肺轉移)。
例如,肺癌I期表示腫瘤小於3cm,無淋巴結轉移;IV期表示已遠處轉移[^15]。
3. 2025年的診斷新技術
- AI影像診斷:Google的「DeepMind乳腺X光檢測系統」能比人類醫生早6個月發現乳癌,準確率達99%[^16]。
- 單細胞基因測序:能分析癌細胞的基因突變,幫助選擇靶向治療藥物。
罹患癌症的治療趨勢與選擇
2025年的癌症治療已從「一刀切」的傳統療法,轉向「個人化精準治療」。以下是常用的治療方式:
1. 手術治療
仍是早期癌症的首選療法,比如肺癌I期手術切除後,5年存活率達80%以上。2025年的機器人手術(如達文西手術系統)能更精準地切除腫瘤,減少創傷與恢復時間[^17]。
2. 化學治療
透過藥物殺死癌細胞,常用於晚期或轉移性癌症。近年的「低劑量持續化療」(Metronomic Chemotherapy)能減少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品質[^18]。
3. 放射治療
用高能量射線殺死癌細胞,常用於乳腺癌、前列腺癌的輔助治療。2025年的質子治療(Proton Therapy)能更精準地定位腫瘤,減少對周圍正常組織的傷害[^19]。
4. 免疫治療
透過激活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對抗癌症,是近10年來的突破性療法。常用的藥物有PD-1/PD-L1抑制劑(如Keytruda、Opdivo),用於黑色素瘤、肺癌、腎癌等。2024年的研究顯示,免疫治療聯合化療,能將晚期肺癌的5年存活率從5%提升至25%[^20]。
5. 精準靶向治療
針對癌細胞的特定基因突變或蛋白質,使用靶向藥物。例如:
- EGFR抑制劑(如易瑞沙)用於EGFR突變的肺癌;
- HER2抑制劑(如赫賽汀)用於HER2陽性的乳腺癌;
- PARP抑制劑(如奥拉帕利)用於BRCA突變的卵巢癌[^21]。
6. 細胞治療
CAR-T細胞治療是2025年的熱點——透過基因改造患者的T細胞,使其能識別並殺死癌細胞。目前已批准用於淋巴瘤、骨髓瘤,完全緩解率達50%以上[^22]。
7. 新興療法
- mRNA癌症疫苗:如Moderna的mRNA-4157,能針對患者的腫瘤基因突變製作個人化疫苗,與Keytruda聯用治療黑色素瘤,降低44%的復發風險[^23]。
- 溶瘤病毒療法:用經過改造的病毒感染癌細胞,誘發免疫反應,已批准用於黑色素瘤。
常見問題(FAQ)
Q1:罹患癌症一定會死嗎?
A:不一定。全球癌症5年存活率已達67%(2024年),早期癌症(如I期乳腺癌、肺癌)的5年存活率超過80%。關鍵是早期發現、規範治療[^3]。
Q2:早期癌症有什麼症狀?
A:早期癌症通常無明顯症狀,或症狀輕微(如持續疲倦、輕微胃痛)。建議透過定期篩查發現早期癌症,而非等待症狀出現[^4]。
Q3:預防癌症的最佳方法是什麼?
A:改變生活方式(戒煙、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能降低60%的癌症風險。此外,接種HPV、乙肝疫苗與定期篩查也很重要[^10]。
Q4:癌症治療的副作用怎麼處理?
A:不同療法的副作用不同——化療可能導致脫髮、噁心,可透過止吐藥、冷帽緩解;免疫治療可能引發免疫相關副作用(如肺炎、肝炎),需及時就醫。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調整治療方案[^24]。
Q5:家族有癌症病史,我需要做什麼?
A:若家族中有2位以上親屬在50歲前罹患同一種癌症,建議做基因檢測(如BRCA基因),並提前開始篩查(如30歲開始做乳房X光檢查)[^8]。
Q6:液態活檢能替代傳統活檢嗎?
A:目前液態活檢主要用於早期篩查與監測復發,傳統活檢仍是確診癌症的「金標準」。但隨著技術進步,液態活檢未來可能成為主流[^13]。
參考文獻
- Wikipedia. (2025). 癌症.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99%8C%E7%97%87
-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2024). 《癌症生物學:從基因到臨床》. https://www.med.hku.hk/research/publications/cancer-biology
- 香港癌症基金会. (2025). 《2025香港癌症趨勢報告》. https://www.cancerfund.org.hk/reports/2025
- 美國癌症協會(香港版). (2025). 《癌症早期信號與篩查指南》. https://www.cancer.org/hk/early-signs
- Google Health. (2025). 《AI癌症風險評估模型研究》. https://ai.google/research/pubs/pub49001
- 衛生署香港癌病資料統計中心. (2025). 《2024香港癌症統計年報》.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statistics
- NCBI. (2024). 《全球癌症負擔報告》.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000000/
- 養和醫院癌症中心. (2025). 《家族性癌症的基因檢測與管理》. https://www.hksh.com/cancer/genetic-testing
- 香港中文大學. (2024). 《微塑料暴露與大腸癌風險研究》. https://www.cuhk.edu.hk/research/microplastics-cancer
- WHO. (2025). 《癌症預防全球策略》. https://www.who.int/cancer/prevention
- 香港中文大學. (2024). 《蔬菜攝入與大腸癌風險研究》. https://www.cuhk.edu.hk/research/vegetables-colorectal-cancer
- 美國癌症協會. (2025). 《肺癌篩查指南》. https://www.cancer.org/content/dam/cancer-org/research/cancer-facts-and-statistics/annual-cancer-facts-and-figures/2025/cancer-facts-and-figures-2025.pdf
- FDA. (2025). 《液態活檢批准公告》. https://www.fda.gov/news-events/press-announcements/fda-approves-first-liquid-biopsy-early-cancer-detection
- 衛生署. (2025). 《癌症診斷流程指南》. https://www.dh.gov.hk/tc/health_topics/cancer/diagnosis/
- AJCC. (2024). 《癌症分期手冊(第9版)》. https://www.cancerstaging.org/
- DeepMind. (2025). 《AI乳腺X光檢測系統研究》. https://deepmind.google/research/publications/ai-for-breast-cancer-screening
- 達文西手術系統. (2025). 《機器人手術在癌症治療中的應用》. https://www.intuitive.com/en-us/products/davinci
-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 (2024). 《低劑量持續化療研究》. https://www.asco.org/education/meetings/annual-meeting/2024
- 質子治療協會. (2025). 《質子治療的臨床應用》. https://www.protontherapy.org/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 (2024). 《免疫治療聯合化療治療晚期肺癌研究》.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300000
-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 (2025). 《靶向治療指南》. 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treatment/types/targeted-therapies
- FDA. (2025). 《CAR-T細胞治療批准公告》. https://www.fda.gov/news-events/press-announcements/fda-approves-new-car-t-cell-therapy-multiple-myeloma
- Moderna. (2024). 《mRNA癌症疫苗臨床試驗結果》. https://www.moderna.com/press-release/2024/12/moderna-and-merck-announce-positive-phase-3-keytruda-mrna-4157-vxvy-combination-results-in-high-risk-melanoma
- 香港癌症基金会. (2025). 《癌症治療副作用管理指南》. https://www.cancerfund.org.hk/support/side-effect-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