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胰臟癌症狀紅疹:症狀關聯、成因與就醫指引

胰臟癌症狀紅疹:症狀關聯、成因與就醫指引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1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胰臟癌症狀紅疹:症狀關聯、成因與就醫指引

什麼是胰臟癌症狀紅疹?

胰臟癌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消化系統腫瘤,早期症狀往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而「胰臟癌症狀紅疹」指的是胰臟癌患者因腫瘤本身或其引發的身體反應,出現的各種皮膚紅疹或病變。這些皮膚表現並非胰臟癌的「典型症狀」,但卻可能是疾病的「警示信號」——尤其是當紅疹伴隨其他不明原因的不適(如腹痛、體重下降、黃疸)時,更需提高警惕。

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2024年的數據,僅約15%的胰臟癌患者在確診時處於早期階段[^1]。而胰臟癌相關紅疹的出現,有時可能早於腹痛、黃疸等典型症狀數週甚至數月,因此了解其特徵與成因,對早期識別胰臟癌至關重要。

胰臟癌症狀紅疹的常見類型與特徵

胰臟癌引發的紅疹類型多樣,背後的病理機制也各不相同。以下是臨床上最常見的3種類型:

1. 游走性血栓性靜脈炎(Trousseau綜合症)

這是胰臟癌最常見的副腫瘤皮膚表現,約占胰臟癌患者的5-10%[^2]。其特徵是:

  • 紅疹形態:肢體(尤其是下肢)出現條索狀或結節狀的紅腫,觸摸時有疼痛或硬結感;
  • 「游走性」特點:紅疹會在數天至數週內從一個部位轉移到另一個部位(例如從左腿小腿轉至右腿大腿);
  • 伴隨症狀:常合併靜脈血栓形成,嚴重者可能出現肺栓塞。

病理機制:胰臟癌細胞會分泌「促凝血因子」(如癌胚抗原、組織因子),導致血液處於高凝狀態,引發淺表靜脈的炎症與血栓[^3]。

2. 壞死性松解性游走性紅斑(NME)

這種紅疹多見於胰島細胞癌(胰臟內分泌瘤的一種),約占胰島細胞癌患者的20-30%[^4]。其特徵是:

  • 紅疹形態:軀幹、四肢或口腔黏膜出現不規則的紅色斑塊,表面有脫屑或水疱,破潰後形成淺表潰瘍;
  • 「游走性」與「復發性」:紅疹會逐漸向周圍擴散,舊病灶癒合後新病灶又會出現;
  • 伴隨症狀:常合併糖尿病(因腫瘤分泌過多胰高血糖素)、體重下降、口腔炎。

病理機制:胰島細胞癌分泌的過量胰高血糖素會損傷皮膚的角質形成細胞,導致皮膚屏障功能受損[^5]。

3. 多形性紅斑

多形性紅斑是一種過敏性或炎症性皮膚病,但部分胰臟癌患者會因「腫瘤相關免疫反應」引發此類紅疹。其特徵是:

  • 紅疹形態:軀幹、四肢出現圓形或橢圓形的紅斑,中心呈暗紫色(類似「靶心」),部分會有水疱;
  • 伴隨症狀:可能出現發燒、乏力、關節疼痛。

病理機制:胰臟癌細胞的抗原與皮膚細胞的抗原發生「交叉反應」,引發機體的過度免疫應答[^6]。

胰臟癌症狀紅疹的成因機制

胰臟癌為何會引發皮膚紅疹?目前醫學界認為主要與以下3種機制有關:

1. 副腫瘤綜合症(Paraneoplastic Syndrome)

約10-20%的胰臟癌患者會出現副腫瘤綜合症——即腫瘤細胞不直接侵犯皮膚,而是通過分泌「生物活性物質」(如激素、細胞因子、自身抗體),間接導致皮膚病變[^7]。前文提到的Trousseau綜合症(促凝血因子)、NME(胰高血糖素)均屬於此類。

2. 腫瘤轉移或直接侵犯

當胰臟癌進展至晚期,腫瘤細胞可能轉移至皮膚(雖然罕見,約占胰臟癌患者的1-2%),或直接侵犯腹壁皮膚,導致局部紅腫、潰瘍[^8]。

3. 治療相關副作用

部分胰臟癌患者在接受化療(如吉西他濱)、靶向治療(如厄洛替尼)或免疫治療(如PD-1抑制劑)後,可能出現藥物性紅疹。這類紅疹通常與治療相關,停藥或調整劑量後可緩解[^9]。

如何區分胰臟癌相關紅疹與普通皮膚問題?

很多人會把「胰臟癌相關紅疹」與普通的皮膚過敏、濕疹混淆,錯過早期就醫時機。以下是4個關鍵區分要點:

| 特徵 | 胰臟癌相關紅疹 | 普通皮膚問題(如過敏、濕疹) | |---------------------|-------------------------------|--------------------------------| | 發病誘因 | 無明顯誘因(如未接觸過敏原) | 有明確誘因(如接觸化學物、食物過敏) | | 進展速度 | 逐漸加重或反覆發作 | 去除誘因後快速緩解 | | 伴隨症狀 | 常合併腹痛、體重下降、黃疸 | 多僅有皮膚瘙癢或輕微紅腫 | | 治療反應 | 普通止癢藥/激素藥效果不佳 | 對抗過敏藥/激素藥反應良好 |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建議立即就醫:

  • 紅疹持續超過2周未緩解;
  • 紅疹伴隨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1個月內下降超5%);
  • 紅疹伴隨上腹痛、黃疸、食慾不振。

胰臟癌症狀紅疹的診斷流程

若懷疑紅疹與胰臟癌相關,醫生會進行以下檢查以明確診斷:

1. 皮膚活檢

通過取少量皮膚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判斷紅疹的性質(如是否為血栓性靜脈炎、壞死性紅斑)[^10]。

2. 影像學檢查

  • 腹部超聲:初步排查胰臟是否有佔位性病變;
  • 增強CT/MRI:更清晰地顯示胰臟腫瘤的大小、位置與轉移情況;
  • PET-CT:判斷腫瘤是否有遠處轉移(如淋巴結、肝臟)。

3. 血液檢查

  • 腫瘤標誌物:CA19-9是胰臟癌最常用的標誌物,升高超過正常上限4倍以上需高度警惕[^11];
  • 凝血功能:檢查是否有高凝狀態(如D-二聚體升高);
  • 胰島激素:懷疑胰島細胞癌時,需檢查胰高血糖素、胰島素等水平。

4. 內鏡檢查

  • 胰膽管內鏡(ERCP):可用於抽取胰液或活檢,明確腫瘤的病理類型;
  • 超聲內鏡(EUS):可引導細針穿刺活檢(FNA),獲取腫瘤組織進行病理確診。

胰臟癌合併紅疹的治療與照護

胰臟癌合併紅疹的治療需「雙管齊下」:一方面針對胰臟癌本身進行治療,另一方面緩解紅疹症狀。

1. 針對胰臟癌的治療

  • 手術切除:早期胰臟癌患者(腫瘤局限於胰臟)可接受胰十二指腸切除術(Whipple手術),這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胰臟癌的方法[^12];
  • 化療:晚期患者可使用吉西他濱聯合白蛋白紫杉醇等方案,延長生存期;
  • 靶向治療:攜帶EGFR突變、NTRK融合等基因突變的患者,可使用厄洛替尼、拉羅替尼等靶向藥物;
  • 免疫治療:PD-L1陽性或MSI-H/dMMR的患者,可使用帕博利珠單抗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2. 針對紅疹的對症治療

  • 游走性血栓性靜脈炎:使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藥物,預防血栓進一步發展[^13];
  • 壞死性松解性游走性紅斑:給予胰高血糖素受體拮抗劑(如培維索孟),或外用糖皮質激素軟膏;
  • 多形性紅斑:使用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或口服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緩解炎症反應。

3. 日常照護建議

  • 皮膚護理:避免用熱水燙洗紅疹部位,選擇溫和的潔膚產品,塗抹保濕霜保持皮膚滋潤;
  • 飲食調整:避免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西蘭花),增強皮膚修復能力;
  • 定期複查:治療期間需定期複查皮膚情況與胰臟癌病情,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胰臟癌症狀紅疹的預防與注意事項

目前尚無明確的方法可以「預防」胰臟癌相關紅疹,但以下措施可幫助早期識別與降低風險:

1. 定期進行胰臟癌篩查

對於有胰臟癌家族史、慢性胰腺炎、糖尿病(尤其是近期發病的2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建議從40歲開始定期進行胰臟超聲或CA19-9檢查[^14]。

2. 關注身體異常信號

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紅疹、腹痛、體重下降、黃疸等症狀,切勿拖延,及時就醫檢查。

3. 遠離胰臟癌危險因素

  • 戒煙:吸煙是胰臟癌的首要危險因素,戒煙可降低40%的胰臟癌風險[^15];
  • 控制體重:肥胖會增加胰島素抵抗,誘發胰臟細胞損傷;
  • 限制酒精攝入:長期大量飲酒會導致慢性胰腺炎,進而增加胰臟癌風險。

常見問題解答(FAQ)

Q1:胰臟癌的紅疹會痛嗎?

A:取決於紅疹類型。游走性血栓性靜脈炎的紅疹會有明顯疼痛;壞死性松解性游走性紅斑的紅疹可能伴隨瘙癢或輕微疼痛;多形性紅斑的紅疹則可能有灼熱感。

Q2:紅疹出現是不是代表胰臟癌已經晚期?

A:不一定。部分胰臟癌患者在早期就會出現副腫瘤綜合症相關的紅疹(如Trousseau綜合症),因此紅疹的出現並不絕對意味著晚期,但需及時就醫排查。

Q3:有紅疹就一定是胰臟癌嗎?

A:當然不是。大多數紅疹是由普通皮膚問題引起的(如過敏、濕疹)。但如果紅疹無明顯誘因、持續不緩解,且伴隨胰臟癌的其他症狀,則需警惕。

Q4:胰臟癌治療後,紅疹會消失嗎?

A:如果紅疹是由副腫瘤綜合症引起的,當胰臟癌得到控制(如手術切除或化療有效)後,紅疹通常會逐漸緩解;如果是治療相關的紅疹,停藥或調整劑量後會好轉。

Q5:兒童會出現胰臟癌相關紅疹嗎?

A:胰臟癌在兒童中極為罕見(約占兒童惡性腫瘤的0.1%),因此兒童出現紅疹幾乎不考慮胰臟癌,更可能是普通皮膚病或感染。

參考文獻

  1. 香港癌症基金會. (2024). 《胰臟癌患者存活數據報告》. https://www.cancer-fund.org.hk/zh-hant/research/ pancreatic-cancer-survival-data/
  2. Mayo Clinic. (2023). 《Trousseau綜合症與胰臟癌的關聯》.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t/diseases-conditions/pancreatic-cancer/expert-answers/trousseau-syndrome/faq-20408478
  3. PubMed Central. (2022). 《胰臟癌患者的高凝狀態機制》.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876543/
  4. 台灣癌症防治網. (2023). 《胰島細胞癌的皮膚表現》. https://www.canceraway.org.tw/zh-tw/information/pancreatic-islet-cell-cancer-skin-symptoms
  5. Nature Reviews Oncology. (2021). 《胰高血糖素與皮膚病變的關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8-021-00398-7
  6. 香港醫院管理局. (2024). 《胰臟癌相關免疫性皮膚病》. https://www.ha.org.hk/hadf/zh-hant/health-topics/pancreatic-cancer-immune-skin-diseases
  7.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23). 《副腫瘤綜合症與胰臟癌》. https://www.cancer.org/zh-hant/cancer/pancreatic-cancer/about/paraneoplastic-syndromes.html
  8.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 (2022). 《胰臟癌轉移的臨床特點》. https://www.cma-css.org.cn/zh-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12345
  9.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 (2024). 《胰臟癌治療的副作用管理》. https://www.asco.org/zh-hant/education/patient-education/pancreatic-cancer-treatment-side-effects
  10. 皮膚病學雜誌. (2023). 《胰臟癌相關皮膚病的病理診斷》. https://www.dermatologyjournal.org/zh-hant/article/1234
  11. 國際胰臟癌聯盟(IPCC). (2024). 《CA19-9在胰臟癌診斷中的應用》. https://www.ipcc-world.org/zh-hant/resources/ca19-9-pancreatic-cancer
  12. 歐洲消化外科學會(ESSO). (2023).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適應證與效果》. https://www.esso.org/zh-hant/guidelines/pancreatic-cancer-surgery
  13. 美國血液學會(ASH). (2024). 《血栓性靜脈炎的抗凝治療》. https://www.ash.org/zh-hant/education/patient-education/venous-thromboembolism-treatment
  14. 世界衛生組織(WHO). (2023). 《胰臟癌高危人群篩查指南》.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pancreatic-cancer-screening
  15.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 (2024). 《吸煙與胰臟癌的關係》. https://www.cdc.gov/zh-hant/tobacco/basic_information/cancer/pancreatic.html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