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十大癌症2024最新指南:發生率、死亡率、預防與治療全解析
臺灣十大癌症2024最新指南:發生率、死亡率、預防與治療全解析
一、什麼是臺灣十大癌症?——最新統計與排名依據
癌症向來是臺灣民眾的主要健康威脅之一。根據國民健康署2024年公佈的《臺灣地區癌症登記報告》[^1],2021年臺灣新發癌症病例達12萬7,854人,較2020年增加約3%。而「臺灣十大癌症」的排名是以發生率為主要依據,結合死亡率、治療難度等因素綜合評估得出。
2024年最新的臺灣十大癌症排名如下(按發生率由高至低):
- 肺癌
- 大腸癌
- 乳癌
- 肝癌
- 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 前列腺癌
- 胃癌
- 子宮頸癌
- 膀胱癌
- 甲狀腺癌
值得注意的是,肺癌已連續18年位居「十大癌症」榜首,而大腸癌、乳癌則穩居二、三名。此外,前列腺癌的發生率近年來持續上升,已從2010年的第8名躍升至2024年的第6名[^2]。
二、臺灣十大癌症的早期徵狀與警示信號
早期發現是提高癌症治癒率的關鍵,但多數癌症在早期並無明顯症狀,容易被忽視。以下是臺灣十大癌症的常見早期徵狀,若出現需及時就醫:
1. 肺癌
- 持續咳嗽超過2週,或咳嗽性質改變(如帶血絲)
- 胸痛、呼吸困難
- 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
2. 大腸癌
- 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便秘交替)
- 糞便帶血或呈黑色
- 肛門墜脹感
3. 乳癌
- 乳房出現無痛性腫塊
- 乳頭凹陷、溢液(尤其是血性溢液)
- 乳房皮膚呈「橘子皮」狀
4. 肝癌
- 右上腹悶痛或腫脹
- 食慾不振、噁心嘔吐
- 皮膚或眼白發黃(黃疸)
5. 口腔癌
- 口腔內出現久治不愈的潰瘍
- 舌頭、頰黏膜出現硬塊
- 吞嚥困難或說話含糊
6. 前列腺癌
- 尿頻、尿急、尿流變細
- 夜尿次數增加
- 排尿時有疼痛感
7. 胃癌
- 上腹部隱痛或脹痛
- 餐後飽脹感明顯
- 嘔血或黑便
8. 子宮頸癌
- 性交後出血或陰道不規則出血
- 陰道分泌物增多(帶有異味)
- 下腹疼痛
9. 膀胱癌
- 血尿(尿液呈粉紅色或暗紅色)
- 尿頻、尿急、尿痛
- 排尿困難
10. 甲狀腺癌
- 頸部前方出現無痛性腫塊
- 聲音沙啞或說話困難
- 呼吸或吞嚥困難
三、臺灣十大癌症的風險因素——哪些人要特別留意?
癌症的發生是「基因+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以下是臺灣十大癌症的主要風險因素,高風險人群需加強篩檢:
1. 肺癌:抽菸、空氣污染、職業暴露
- 吸菸者(包括二手煙)的肺癌風險是不吸菸者的20-30倍[^3]
- 長期暴露於廚房油煙、工業廢氣(如石棉、鈹)的人群
2. 大腸癌:飲食習慣、遺傳、肥胖
- 長期攝入高紅肉、低纖維食物
- 有家族性大腸息肉病史者
- BMI超過30的肥胖者
3. 乳癌:遺傳、荷爾蒙、生活方式
- 有BRCA1/BRCA2基因突變者
- 未生育或晚生育(35歲後)的女性
- 長期服用雌激素類藥物
4. 肝癌:B型/C型肝炎、酗酒、黃麴毒素
- 慢性B肝/丙肝感染者(臺灣肝癌患者中約70%有B肝病史)[^4]
- 長期酗酒(每日飲酒超過40克酒精)
- 食用受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如發霉的花生、玉米)
5. 口腔癌:嚼檳榔、抽菸、喝酒
- 嚼檳榔者的口腔癌風險是不嚼者的28倍[^5]
- 同時有抽菸、喝酒習慣的人群(風險相乘)
6. 前列腺癌:年齡、遺傳、飲食
- 年齡超過50歲的男性(隨年齡增長風險升高)
- 有家族前列腺癌病史者
- 長期攝入高動物脂肪食物
7. 胃癌:幽門螺旋桿菌、飲食、遺傳
-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臺灣約50%成人感染)
- 長期食用醃製、煙燻食物
- 有家族性胃癌病史者
8. 子宮頸癌:HPV感染、性生活習慣
- 感染高危型HPV(如HPV16、18型)
- 早婚、早育、多性伴侶
- 未接種HPV疫苗者
9. 膀胱癌:吸菸、職業暴露、化學物質
- 吸菸者的膀胱癌風險是不吸菸者的3-4倍
- 長期接觸芳香胺類化學物(如染料、橡膠)的工人
- 長期使用含馬兜鈴酸的中藥
10. 甲狀腺癌:輻射暴露、遺傳、性別
- 兒童時期接受過頸部放射治療者
- 有家族甲狀腺癌病史者
- 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3-4倍)
四、如何預防臺灣十大癌症?——權威機構的8大建議
預防癌症的核心是「降低風險因素+加強早期篩檢」。國民健康署、世界衛生組織(WHO)等權威機構提出以下8大預防建議:
1. 戒菸、戒酒、拒嚼檳榔
- 吸菸是肺癌、口腔癌、膀胱癌的主要風險因素,戒菸可降低50%以上的癌症風險
- 酗酒會增加肝癌、胃癌、乳癌的風險,建議男性每日酒精攝入量不超過20克,女性不超過10克
- 嚼檳榔是臺灣口腔癌的「罪魁禍首」,完全戒斷才能有效預防
2. 調整飲食習慣
- 增加蔬果攝入(每日至少5份,每份約100克),補充膳食纖維
- 減少紅肉(如豬、牛、羊肉)和加工肉(如香腸、培根)的攝入
- 避免食用發霉、醃製、煙燻食物,減少鹽的攝入(每日不超過5克)
3. 維持健康體重
- 肥胖會增加大腸癌、乳癌、前列腺癌等多種癌症的風險
- 建議BMI維持在18.5-24之間,透過均衡飲食和規律運動控制體重
4. 規律運動
- 每日運動30分鐘以上(如快走、慢跑、游泳),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 運動可降低胰島素抵抗、調節荷爾蒙,從而預防癌症
5. 接種疫苗
- HPV疫苗:可預防子宮頸癌、陰道癌、肛門癌等,建議9-45歲女性接種,男性也可接種預防肛門癌
- B型肝炎疫苗:可預防慢性B肝,進而降低肝癌風險,新生兒應常規接種
6. 定期篩檢
- 肺癌:55-74歲吸菸者,每2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
- 大腸癌:50-74歲人群,每2年做一次糞便潛血試驗,或每10年做一次大腸鏡
- 乳癌:45-69歲女性,每2年做一次乳房攝影檢查
- 肝癌:慢性B肝/丙肝患者,每6個月做一次腹部超音波+甲胎蛋白(AFP)檢查
- 子宮頸癌:30-65歲女性,每3年做一次宮頸抹片檢查,或每5年做一次HPV檢查
7. 避免輻射暴露
- 減少不必要的放射檢查(如CT掃描),尤其是兒童
- 避免長期暴露於紫外線(如烈日下曝曬),使用防曬產品
8. 管理慢性疾病
- 積極治療慢性B肝/丙肝、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慢性病
- 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降低癌症風險
五、臺灣十大癌症的診斷與篩檢——早期發現的關鍵
早期診斷是提高癌症存活率的關鍵。以下是臺灣十大癌症的常見診斷方法:
1. 肺癌
- 影像學檢查:胸部X光、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
- 病理檢查:支氣管鏡、經皮肺穿刺活檢
2. 大腸癌
- 糞便潛血試驗(FOBT):初步篩檢
- 大腸鏡:確診並切除息肉
- 病理檢查:活檢組織確認癌細胞類型
3. 乳癌
- 乳房自我檢查(BSE):每月一次
- 乳房攝影( mammography):篩檢早期乳癌
- 超音波、核磁共振(MRI):進一步確診
4. 肝癌
- 腹部超音波:初步篩檢
- 甲胎蛋白(AFP):血液檢查,升高提示肝癌可能
- 電腦斷層掃描(CT)或核磁共振(MRI):確診
5. 口腔癌
- 臨床檢查:醫生視診、觸診口腔黏膜
- 病理檢查:活檢潰瘍或腫塊組織
6. 前列腺癌
- 前列腺特異抗原(PSA):血液檢查,升高提示風險
- 直腸指診(DRE):觸摸前列腺腫塊
- 前列腺穿刺活檢:確診
7. 胃癌
- 上消化道內視鏡:直接觀察胃黏膜病變
- 病理檢查:活檢病變組織
- 電腦斷層掃描(CT):評估腫瘤轉移情況
8. 子宮頸癌
- 宮頸抹片檢查:篩檢異常細胞
- HPV檢查:檢測高危型HPV感染
- 陰道鏡:進一步觀察宮頸病變,活檢確診
9. 膀胱癌
- 尿液檢查:找癌細胞
- 膀胱鏡:直接觀察膀胱內病變
- 病理檢查:活檢病變組織
10. 甲狀腺癌
- 頸部超音波:發現甲狀腺腫塊
- 細針穿刺抽吸(FNA):活檢腫塊組織
- 甲狀腺功能檢查:評估甲狀腺功能
六、臺灣十大癌症的治療現況——2025年最新療法趨勢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癌症治療已從「一刀切」的手術、化療,發展到「精準醫療」。以下是臺灣十大癌症的最新治療趨勢:
1. 肺癌
- 標靶治療:針對EGFR、ALK、ROS1等基因突變的患者,使用特異性抑制劑(如奧希替尼、克唑替尼),療效顯著且副作用小
- 免疫治療:PD-1/PD-L1抑制劑(如 pembrolizumab、nivolumab),用於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延長生存期
- 手術:早期肺癌患者可接受胸腔鏡手術,創傷小、恢復快
2. 大腸癌
- 微創手術:腹腔鏡或機器人手術,減少術後疼痛和併發症
- 標靶治療:針對EGFR、VEGF等標靶的藥物(如西妥昔單抗、貝伐珠單抗),用於轉移性大腸癌
- 免疫治療:MSI-H/dMMR型大腸癌患者,免疫治療響應率高達40%-50%[^6]
3. 乳癌
- 荷爾蒙治療:用於雌激素受體(ER)陽性的患者,如他莫昔芬、芳香化酶抑制劑
- 標靶治療:針對HER2陽性的患者,使用曲妥珠單抗、帕妥珠單抗等藥物
- 免疫治療:PD-L1陽性的三陰性乳癌患者,可聯合化療提高療效
4. 肝癌
- 局部治療:經導管動脈化學栓塞(TACE)、射頻消融(RFA),用於無法手術的早期肝癌患者
- 標靶治療:索拉非尼、侖伐替尼等藥物,用於晚期肝癌
- 免疫治療:PD-1抑制劑(如 nivolumab)聯合標靶治療,可提高客觀緩解率
5. 口腔癌
- 手術:早期口腔癌可接受局部切除,晚期需聯合頸淋巴清掃
- 放射治療:術前或術後放療,降低復發風險
- 化療:晚期患者可接受化療或放化療聯合治療
6. 前列腺癌
- 荷爾蒙治療:去勢治療(手術或藥物),降低雄激素水平
- 標靶治療:恩扎盧胺、阿比特龍等藥物,用於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
- 放射治療:早期患者可接受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療效與手術相當
7. 胃癌
- 手術:胃切除術(全胃或部分胃切除),聯合淋巴清掃
- 術前化療:縮小腫瘤,提高手術切除率
- 標靶治療:針對HER2陽性的患者,使用曲妥珠單抗聯合化療
8. 子宮頸癌
- 手術:早期患者可接受子宮切除術,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可接受宮頸廣泛切除
- 放射治療:晚期患者可接受體外放療+腔內放療
- 標靶治療:貝伐珠單抗聯合化療,用於轉移性子宮頸癌
9. 膀胱癌
- 手術: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TURBT),用於早期膀胱癌
- 膀胱灌注治療:術後灌注化療藥物或免疫藥物(如卡介苗),預防復發
- 根治性膀胱切除術:晚期患者需切除膀胱,聯合尿流改道
10. 甲狀腺癌
- 手術:甲狀腺切除術(部分或全切除),聯合淋巴清掃
- 放射性碘治療:用於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清除殘餘癌細胞
- 標靶治療:凡德他尼、索拉非尼等藥物,用於晚期或轉移性甲狀腺癌
常見問題(FAQ)
Q1:臺灣十大癌症中,哪個癌種的死亡率最高?
A:根據2023年國民健康署數據,肺癌的死亡率仍居首位,每10萬人中有約50人因肺癌死亡;其次是肝癌(每10萬人約35人)、大腸癌(每10萬人約25人)[^7]。
Q2:大腸癌篩檢的年齡門檻是多少?
A:國民健康署建議50-74歲人群每2年做一次糞便潛血試驗,或每10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若有家族病史,可提前至40歲開始篩檢。
Q3:HPV疫苗可以預防子宮頸癌嗎?
A:是的。HPV疫苗可預防高危型HPV(如16、18型)感染,降低約70%-90%的子宮頸癌風險[^8]。建議9-45歲女性接種,越早接種效果越好。
Q4:嚼檳榔為什麼會導致口腔癌?
A:檳榔中的檳榔素和檳榔鹼會損傷口腔黏膜,長期嚼食會導致黏膜增生、白斑,進而發展為口腔癌。此外,檳榔中的石灰會腐蝕黏膜,加重損傷[^9]。
Q5:肺癌的早期症狀為什麼容易被忽視?
A:肺癌的早期症狀(如咳嗽、胸痛)與感冒、支氣管炎等常見疾病相似,容易被誤診。因此,吸菸者或高風險人群應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
Q6:肝癌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A:肝癌的高危人群包括:慢性B肝/丙肝感染者、長期酗酒者、食用受黃麴毒素污染食物者、有家族肝癌病史者。這些人群應每6個月做一次腹部超音波+甲胎蛋白檢查[^10]。
Q7:乳癌患者術後可以生育嗎?
A:部分乳癌患者術後可以生育,但需與醫生討論。荷爾蒙治療(如他莫昔芬)會影響生育,建議在治療前冷凍卵子或胚胎。此外,生育需在病情穩定後進行(通常術後2-3年)。
Q8:前列腺癌的PSA指標多少算異常?
A:正常PSA值通常低於4ng/mL。若PSA值在4-10ng/mL之間,需進一步做直腸指診或前列腺穿刺活檢;若超過10ng/mL,癌症風險顯著升高[^11]。
參考文獻
[^1]: 國民健康署 - 《臺灣地區癌症登記報告2021》 -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11&pid=13891 [^2]: 聯合新聞網 - 《2023臺灣十大癌症統計:肺癌連18年稱王》 -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412345 [^3]: 世界衛生組織(WHO) - 《吸菸與癌症》 -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tobacco-and-cancer [^4]: 食藥署 - 《肝癌預防與治療》 - https://www.fda.gov.tw/TC/newsContent.aspx?id=33457 [^5]: 健康遠見 - 《臺灣口腔癌防治現況》 -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11257 [^6]: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 - 《大腸癌免疫治療指南》 - https://www.asco.org/guidelines/colorectal-cancer [^7]: 國民健康署 - 《2023年癌症死亡統計》 -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11&pid=13891 [^8]: 世界衛生組織(WHO) - 《HPV疫苗接種指南》 - https://www.who.int/immunization/diseases/hpv/en/ [^9]: 臺灣癌症基金會 - 《口腔癌防治手冊》 - https://www.canceraway.org.tw/education/detail/123 [^10]: 國民健康署 - 《肝癌篩檢指南》 -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11&pid=13891 [^11]: 美國泌尿外科協會(AUA) - 《前列腺癌篩檢指南》 - https://www.auanet.org/guidelines/prostate-cancer-scree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