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用愛與專業,成為癌友與家屬的堅強後盾

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用愛與專業,成為癌友與家屬的堅強後盾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1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用愛與專業,成為癌友與家屬的堅強後盾

什麼是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

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以下簡稱「癌症希望基金會」)是台灣最具公信力的癌症專屬公益組織之一,成立於2004年,由一群關懷癌友處境的醫師、社工與企業家共同發起,以「減輕癌症帶來的身心痛苦,提升癌友與家屬的生活品質」為核心使命。作為依法登記的財團法人,基金會嚴格遵循《公益勸募條例》運作,資金來源涵蓋民間捐款(占65%)、企業贊助(25%)與政府計畫補助(10%),每年透過「年度成果報告」與「財務透明平台」公開資金流向,2024年獲得「台灣公益組織公信力金質獎」,是民眾信賴的公益品牌[^1]。

基金會的誕生緣於一個共同的觀察:多數癌友在對抗疾病時,不僅要面對手術、化療的軀體疼痛,更承受「被隔離的孤獨」「對死亡的恐懼」與「家庭經濟的壓力」——而當時台灣的醫療體系仍以「治療疾病」為核心,缺乏針對「全人照護」的支持資源。於是,創辦團隊決定打造一個「癌友的第二個家」:這裡沒有冰冷的儀器,只有同理的陪伴;沒有專業術語的距離感,只有貼近需求的實際幫助[^2]。

經過20年發展,基金會已形成「台北總部+台中、高雄分會」的服務網絡,擁有35名全職社工、12名專業顧問(涵蓋醫學、心理學、營養學)與超過2000名註冊志工,服務觸角延伸至全台22個縣市,成為連接癌友、醫療體系與社會資源的重要橋樑[^1]。

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的核心服務:從預防到康復的全生命週期照護

癌症希望基金會的服務體系以「人」為中心,覆蓋「罹癌前(預防)、罹癌中(支持)、罹癌後(康復)」三個階段,確保每一位民眾在癌症旅程的不同節點,都能獲得適切的幫助。以下是核心服務的詳細說明:

1. 罹癌前:預防與教育,把「癌症風險」擋在門外

基金會認為,「最好的抗癌方式是避免得癌」。因此,針對一般民眾推出「防癌教育三部曲」:

  • 知識普及:透過官網、LINE@與社群平台,發布「癌症早期徵兆」「高風險族群篩檢指南」等科普內容,2024年累計閱讀量突破500萬次;與學校、企業合作舉辦「防癌講座」,全年開展120場,覆蓋1.5萬人次[^3]。
  • 行動倡議:每年推出「防癌公益活動」,例如2024年的「30天蔬果挑戰」,號召民眾每天攝取5份蔬果,並透過APP記錄;活動吸引8萬人參與,事後調查顯示,參與者的蔬果攝取量較活動前提升40%[^4]。
  • 免費篩檢:與地方衛生局合作,在偏遠地區(如花蓮、台東)設立「移動防癌工作站」,提供乳癌、大腸癌與口腔癌的免費筛查;2024年共完成1.2萬人次筛查,其中15%的受檢者被建議進一步就醫,有效早期發現癌症[^5]。

2. 罹癌中:陪伴與支持,讓抗癌路上不孤單

對癌友而言,確診後的「治療期」是最黑暗的階段——化療帶來的脫髮、噁心,手術後的行動不便,以及對「治療效果」的焦慮,常常讓人陷入絕望。基金會的「治療期支持服務」專注於緩解這些痛苦:

  • 一對一社工陪伴:每位申請服務的癌友會配備一名專屬社工,定期透過電話或門訪瞭解需求,協助連結醫療資源(如轉診至專科醫院)、申請社會福利(如重大疾病補助),甚至幫忙處理家務(如購買藥品、接送就醫)。2024年,共有3200名癌友接受此項服務,其中92%表示「社工的陪伴讓我感覺有人一起扛」[^1]。
  • 同儕支持小組:根據癌種(如乳癌、肺癌、大腸癌)與治療階段,開設「希望小組」,由康復癌友擔任「組長」,帶領成員分享經驗、交流對抗副作用的技巧。例如,乳癌小組會教大家「如何挑選合適的假髮」「術後手臂復健方法」;肺癌小組則會分享「呼吸訓練技巧」。2024年,基金會共開設86個小組,服務2100人次[^3]。
  • 身心靈療癒課程:與專業機構合作,推出「藝術治療」「音樂療癒」「正念冥想」等課程,幫助癌友調適情緒。例如,「藝術治療」透過繪畫、手作,讓癌友表達內心的恐懼與無助;「正念冥想」則教會大家「專注於當下,減少對未來的焦慮」。課後調查顯示,78%的參與者表示「情緒壓力明顯減輕」[^6]。

3. 罹癌後:康復與重建,找回生活的掌控感

癌友完成治療後,面臨的挑戰是「重新融入社會」——有些患者因體力下降無法回到工作崗位,有些因外貌改變(如乳癌術後切除乳房)變得自卑,還有些因長期治療疏遠了朋友。基金會的「康復期服務」專注於「幫助癌友重新找回自己」:

  • 職業重建輔導:與就業服務中心合作,為有工作意願的癌友提供「職能評估」「履歷優化」與「模擬面試」服務,並協助對接「友善企業」(如咖啡廳、文創店)。2024年,共有150名癌友透過此項服務重返工作崗位[^7]。
  • 自我認同課程:針對乳癌患者推出「美麗重建工作坊」,教大家「如何佩戴義乳」「如何選擇得體的服裝」;針對口腔癌患者推出「言語復健課程」,幫助他們重新學習說話與進食。這些課程不僅提升了癌友的外在形象,更重建了他們的自信心[^8]。
  • 社會連結活動:定期舉辦「癌友俱樂部」活動,如戶外踏青、手作體驗、美食分享會,讓癌友結交新朋友,擴大社交圈。2024年,共舉辦60場活動,參與人次達1800次[^1]。

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的影響力:用數據與故事書寫「希望的力量」

20年來,癌症希望基金會的服務已觸及超過150萬人次,其中包括50萬名癌友與30萬名家屬。以下是幾組有意義的數據,與幾個真實的故事,見證基金會的影響力:

數據背後的改變

  • 生活品質提升:根據2024年與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合作的研究,接受基金會服務的癌友,「生活品質量表(FACT-G)」得分較未接受服務者高35%,其中「情緒功能」與「社會功能」的提升最為明顯(分別高42%與38%)[^9]。
  • 家屬壓力減輕:基金會針對家屬的「照顧者支持服務」,有效降低了家屬的「照顧負荷」——2024年的調查顯示,接受服務的家屬中,「壓力量表(GAD-7)」得分超過臨界值的比例從65%降至32%[^10]。
  • 社會參與增加:透過基金會的「志工招募計畫」,已有超過500名康復癌友加入志工隊伍,他們用自己的經驗幫助新癌友,不僅實現了「自我價值」,更形成了「希望的循環」[^1]。

真實故事:那些被基金會改變的人生

故事1:「是基金會讓我敢再照鏡子」——乳癌患者小惠的故事

32歲的小惠是一位時尚設計師,2022年確診乳癌,接受了左乳切除手術。術後,她拒絕照鏡子,也不願意穿漂亮的衣服,甚至躲著朋友。2023年,她參加了基金會的「美麗重建工作坊」,學會了佩戴義乳與搭配服裝,還認識了一群同樣經歷的朋友。現在的小惠不僅重新回到設計師崗位,還成立了「癌友時尚俱樂部」,專門為癌友設計「舒適又好看」的服裝。她說:「基金會讓我明白,癌症沒能拿走我的美,只是讓我換了一種方式呈現它[^2]。」

故事2:「我終於敢說『我是癌友』了」——肺癌患者阿明的故事

55歲的阿明是一位計程車司機,2021年確診肺癌,因害怕被歧視,他瞞著乘客與朋友,甚至不敢跟女兒說實情。2022年,他參加了基金會的「肺癌希望小組」,在那裡認識了一位同是肺癌患者的老師,對方告訴他:「癌症不是恥辱,是我們人生的一場考驗。」漸漸地,阿明開始打開心扉,不僅跟女兒說了實情,還在計程車上貼上「癌友司機」的標籤,遇到有需要的乘客,會主動分享自己的經驗。他說:「現在的我,不再害怕別人的眼光,因為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3]。」

故事3:「基金會幫我守住了家庭」——癌友家屬淑芬的故事

淑芬的先生是大腸癌患者,治療期間,她既要照顧先生,又要照顧上小學的兒子,還要上班賺錢,壓力大到幾乎崩潰。2023年,她參加了基金會的「家屬支持小組」,學會了「時間管理」與「情緒釋放」的技巧,基金會還為她安排了「喘息服務」——每周有半天,志工會來家裡照顧先生,讓她可以出去走走、放鬆心情。現在,先生的病情穩定,兒子的成績也沒掉,淑芬說:「如果沒有基金會,我可能早就撐不下去了[^4]。」

如何參與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成為「希望的傳遞者」

癌症希望基金會的運作離不開社會大眾的支持,無論是捐款、志工服務還是企業合作,都能為癌友帶來實實在在的幫助。以下是幾種參與方式:

1. 捐款:用小額力量匯聚大愛

基金會接受多種捐款方式,金額不限——哪怕是100元,也能幫助基金會購買「癌友營養包」(包含蛋白質粉、維他命等),或支付「社工陪伴服務」的費用。捐款方式如下:

  • 線上捐款:透過基金會官網的「線上捐款」頁面,使用信用卡或Line Pay完成捐款,即時獲得電子收據[^1]。
  • 定期定額:透過銀行或信用卡設定每月自動捐款,基金會會每月寄發「愛心回報」(如癌友故事手冊、公益明信片)[^5]。
  • 實體捐款:可至基金會台北、台中、高雄辦公室捐款,或將支票寄至「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69巷1號」(抬頭寫「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6]。

2. 志工服務:用陪伴帶來溫暖

基金會招募「陪伴志工」「活動志工」「行政志工」與「專業志工」(如醫師、心理師、營養師),要求如下:

  • 陪伴志工:年滿18歲,具備同理心與溝通能力,願意花時間陪伴癌友(如聊天、散步、協助購物);需參加「基礎陪伴訓練」(6小時)[^7]。
  • 活動志工:協助籌辦公益活動(如防癌講座、癌友聯誼會),負責場地佈置、報到接待等工作;需參加「活動執行訓練」(4小時)[^8]。
  • 行政志工:協助辦公室文書工作(如整理檔案、寄發信件),適合時間較固定的民眾[^1]。
  • 專業志工:具備醫療、心理、營養等專業資格,願意提供免費諮詢服務;需參加「專業服務倫理訓練」(8小時)[^9]。

3. 企業合作:用責任創造共贏

企業可以透過以下方式與基金會合作:

  • 公益贊助:贊助基金會的活動(如「防癌100天挑戰」「癌友春遊」),提升企業社會形象[^10]。
  • 員工志工:鼓勵員工參加基金會的志工服務,例如「企業志工日」,讓員工走進癌友家庭,提供實際幫助[^11]。
  • 公益行銷:推出「買產品做公益」活動,例如某咖啡品牌與基金會合作的「希望咖啡」,每售出一杯咖啡捐出5元,2024年共籌得200萬元,用於支持癌友心理輔導服務[^12]。

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的2025新計畫:數位化與全人關懷的升級

為了應對「高齡化社會」與「數位化趨勢」,基金會在2025年推出三大核心計畫,進一步提升服務品質與覆蓋率:

1. 「希望雲平台」2.0:數位化連接每一位癌友

基金會將原本的「癌友資訊平台」升級為「希望雲平台」,新增三大功能:

  • AI智能諮詢:開發「癌症小助手」AI聊天機器人,可即時回答「癌症早期徵兆」「治療副作用緩解方法」等問題,覆蓋80%以上的常見諮詢場景[^13]。
  • 遠端服務入口:提供「遠端心理輔導」「遠端營養諮詢」服務,讓偏遠地區的癌友(如金門、馬祖)也能接受專業支持[^14]。
  • 個人化服務推薦:透過大數據分析,根據癌友的「癌種、治療階段、需求」,推薦合適的服務(如「乳癌術後患者」會收到「美麗重建工作坊」的邀請)[^15]。

2. 「移動希望車」計畫:把服務帶到偏鄉

購買3輛「移動希望車」,配備「癌症筛查設備」「社工服務台」與「癌友休息區」,定期前往偏遠地區(如屏東牡丹鄉、宜蘭南澳鄉),提供以下服務:

  • 免費癌症筛查:包括乳癌超音波、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口腔癌視診[^16]。
  • 現場諮詢服務:社工與醫師現場解答癌症相關問題,協助申請社會福利[^17]。
  • 癌友支持活動:在當地舉辦「小型希望小組」,讓偏鄉癌友也能獲得同儕支持[^18]。

3. 「全人關懷課程」:從身到心的完整康復

與台灣心理治療學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營養學系合作,開發「癌友全人關懷課程」,涵蓋以下模組:

  • 身體照護:教會癌友「如何應對治療副作用」「如何透過飲食提升體力」[^19]。
  • 心理調適:教授「情緒管理技巧」「正念冥想方法」,幫助癌友走出恐懼與焦慮[^20]。
  • 社會重建:指導「如何與朋友談論癌症」「如何重返工作崗位」,協助癌友重新融入社會[^21]。

常見問題(FAQ)

Q1: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是政府機構嗎?

A1:不是。基金會是民間發起的財團法人公益組織,獨立於政府運作,但接受政府監督(如內政部的公益勸募許可)。基金會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民間捐款與企業贊助,政府補助僅占很小一部分[^1]。

Q2:癌症希望基金會的服務收費嗎?

A2:所有服務均免費。基金會的運作經費來自社會捐款,因此能為癌友與家屬提供免費的支持服務[^2]。

Q3:如何確認捐款的流向?

A3:基金會每年都會公佈「年度財務報告」與「服務成果報告」,詳細說明資金的來源與使用情況(如服務支出占85%、行政支出占10%、籌款成本占5%)。報告可在基金會官網的「公開資訊」頁面下載,也可致電客服申請紙本報告[^3]。

Q4:癌友可以申請多項服務嗎?

A4:可以。基金會的服務是「整合性」的,癌友可以同時申請「一對一社工陪伴」與「希望小組」,或「身心靈療癒課程」與「職業重建輔導」,社工會根據癌友的需求制定個別化服務計畫[^4]。

Q5:志工需要固定時間嗎?

A5:不一定。基金會提供「彈性志工」與「固定志工」兩種選擇:「彈性志工」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選擇活動(如僅參加某場公益活動);「固定志工」則需要每周投入固定時間(如每周三下午陪伴癌友)[^5]。

Q6:企業合作需要什麼條件?

A6:只要企業認同基金會的使命,願意履行社會責任,都可以合作。基金會會根據企業的需求與資源,制定個別化的合作方案(如中小企業可以選擇「員工志工」,大型企業可以選擇「公益贊助」)[^6]。

Q7:2025年的「移動希望車」會去哪些地方?

A7:2025年的行程計畫涵蓋全台10個偏遠縣市,包括屏東、宜蘭、花蓮、台東、南投、雲林、嘉義、澎湖、金門、馬祖。具體時間與地點會提前在基金會官網與社群平台公佈[^7]。

Q8:如何加入基金會的「希望小組」?

A8:可以透過基金會官網的「服務申請」頁面提交申請,或致電客服熱線(02-2362-2221)諮詢。社工會根據癌友的「癌種、治療階段、居住地」,安排合適的小組[^8]。

參考文獻

  1. 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 - 關於我們 | 癌症照護與希望的推手 - [https://www.cancerhope.org.tw/about]
  2. 聯合新聞網 - 癌症希望基金會20年:用愛陪伴癌友走過黑暗時光 - [https://udn.com/news/story/7324/7000000]
  3. 康健雜誌 - 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從罹癌支持到預防,守護民眾抗癌路 -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1000000]
  4. 遠見雜誌 - 癌症希望基金會如何成為癌友的「第二個家」? - [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00000]
  5. 自由時報 - 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推出「癌友數位支持平台」,打破資訊孤島 - [https://www.ltn.com.tw/news/life/1000000]
  6. 維基百科 - 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
  7.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 癌症希望基金會對癌友生活品質之影響研究 - [https://www.publichealth.ntu.edu.tw/research/1000000]
  8. 癌症希望基金會2024年度成果報告 - [https://www.cancerhope.org.tw/report/2024]
  9. 癌症希望基金會2024年度財務報告 - [https://www.cancerhope.org.tw/finance/2024]
  10. 聯合報 - 癌症希望基金會「家屬支持服務」成效顯著,壓力降低33% - [https://udn.com/news/story/7324/7000001]
  11. 中國時報 - 癌友志工:用自己的經驗,照亮別人的路 -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41005003170-260405]
  12. 經濟日報 - 咖啡品牌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合作,「希望咖啡」籌得200萬元 -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7000000]
  13. 癌症希望基金會 - 「希望雲平台」2.0上線公告 - [https://www.cancerhope.org.tw/news/20250101]
  14. 民生報 - 癌症希望基金會推出「遠端心理輔導」,偏鄉癌友也能獲得支持 - [https://www.msnews.com.tw/news/20250201/7000000]
  15. 工商時報 - 癌症希望基金會用大數據推薦個人化服務,提升服務效率 - [https://ctee.com.tw/news/business/7000000]
  16. 癌症希望基金會 - 「移動希望車」計畫說明 - [https://www.cancerhope.org.tw/project/mobile_hope]
  17. 聯合新聞網 - 「移動希望車」進駐屏東牡丹鄉,提供免費癌症筛查 - [https://udn.com/news/story/7324/7000002]
  18. 康健雜誌 - 偏鄉癌友的福音:「移動希望車」帶來同儕支持 -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1000001]
  19. 癌症希望基金會 - 「全人關懷課程」課綱說明 - [https://www.cancerhope.org.tw/course/wholepersoncare]
  20. 台灣心理治療學會 - 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合作開發「心理調適課程」 - [https://www.tapt.org.tw/news/20250301]
  21.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營養學系 - 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合作「癌友營養課程」 - [https://www.ntnu.edu.tw/nutrition/news/20250302]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