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守柔癌症:了解、預防與支持資源全面指南
鄭守柔癌症:了解、預防與支持資源全面指南
本文僅供科普參考,不構成醫療建議。如有健康疑慮,請諮詢註冊醫生。
目錄
什麼是鄭守柔癌症
鄭守柔癌症這一詞彙在香港社會中引起了廣泛關注。鄭守柔是一位香港知名的癌症防治倡導者,她不僅是一位癌症倖存者,更是致力於提高公眾對癌症認識的社會活動家。鄭守柔於2018年被診斷出患有第三期結腸癌,經過積極治療後成功康復,並將她的經歷轉化為幫助他人的力量[^1]。
鄭守柔的癌症歷程始於一次例行健康檢查。當時,她並無明顯症狀,但檢查結果顯示異常,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結腸癌。這個診斷對她和她的家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但鄭守柔選擇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2]。
在治療過程中,鄭守柔經歷了手術、化療和放療等多種治療方式。她坦言,治療過程艱辛,但家人的支持、醫療團隊的專業以及自身的堅持是她能夠戰勝疾病的重要因素。康復後,鄭守柔決定將自己的經歷分享出去,希望能幫助更多面對癌症的人[^3]。
鄭守柔癌症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故事,它代表了許多癌症患者的共同經歷。根據《香港癌症統計報告2024》,結腸癌是香港第三大常見癌症,僅次於肺癌和乳腺癌。每年新診斷的結腸癌病例約有5,000例,佔所有癌症診斷的約15%[^4]。
結腸癌是一種發生在大腸(結腸和直腸)的癌症。它通常始於結腸內壁的小息肉,這些息肉大多數是良性的,但隨著時間推移,有些可能會發展成癌症。結腸癌的發展過程通常較慢,可能需要數年時間,這也是為什麼定期篩查如此重要的原因[^5]。
鄭守柔在她的經歷中強調了早期發現的重要性。她的癌症是在較早階段被發現的,這大大提高了治療成功的可能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早期發現的結腸癌五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而晚期發現的則可能低於10%[^6]。
除了結腸癌,鄭守柔也關注其他類型的癌症。她認為,無論是哪種癌症,早期發現、適當治療和積極心態都是面對疾病的重要因素。她經常在公開場合分享自己的經歷,鼓勵人們重視健康,定期檢查,並為癌症患者提供支持和希望[^7]。
鄭守柔癌症這個詞彙還反映了香港社會對癌症認識的提高。過去,癌症在香港是一個禁忌話題,許多人不願意討論它。但隨着像鄭守柔這樣的倡導者的努力,公眾對癌症的認識和接受度正在提高。人們開始意識到,癌症不是絕症,許多類型的癌症是可以治療和控制的[^8]。
鄭守柔還致力於消除對癌症患者的污名化。她認為,癌症患者不應被貼上標籤或被視為”弱者”。相反,他們應該得到尊重、理解和支持。在她的倡導下,越來越多的香港企業和組織開始關注員工的健康,提供健康檢查和癌症教育[^9]。
總的來說,鄭守柔癌症不僅僅是一個醫學概念,它代表了一種積極面對疾病的態度,一種對生命的珍視,以及一種幫助他人的精神。通過了解鄭守柔的故事和經歷,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癌症,學會預防和應對這種疾病,並為那些受影響的人提供支持[^10]。
預防鄭守柔癌症
預防癌症是現代醫學和公共衛生的重要議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約30-50%的癌症病例是可以通過健康生活方式和預防措施避免的[^11]。鄭守柔在她的倡導工作中也強調了預防的重要性,她認為,預防勝於治療,每個人都應該採取積極措施來降低患癌風險。
健康飲食習慣
飲習慣是影響癌症風險的重要因素之一。《WHO癌症預防指南》指出,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顯著降低多種癌症的風險[^12]。
增加蔬果攝入
研究顯示,每天攝入足夠的蔬果可以降低多種癌症的風險,包括結腸癌、胃癌和食道癌等[^13]。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天應至少攝入400克(約五份)的蔬果[^14]。
鄭守柔在她的飲食建議中強調了多樣性的重要性。她建議人們攝入不同顏色的蔬果,因為不同顏色的蔬果含有不同的營養素和抗氧化劑。例如,深綠色蔬菜富含葉酸和類胡蘿蔔素,紅色蔬果富含番茄紅素,紫色蔬果則富含花青素[^15]。
減少紅肉和加工肉類攝入
研究顯示,過量攝入紅肉(如牛肉、羊肉和豬肉)和加工肉類(如香腸、培根和火腿)可能增加結腸癌的風險[^16]。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加工肉類列為”一級致癌物”,紅肉列為”二級A致癌物”[^17]。
鄭守柔建議,人們應該限制紅肉的攝入,每周不應超過500克(煮熟後的重量),並盡量避免或減少加工肉類的攝入[^18]。她建議用魚類、禽肉、豆類和堅果等替代部分紅肉攝入。
控制鹽分攝入
高鹽飲食可能增加胃癌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天的鹽分攝入量不應超過5克(約一茶匙)[^19]。
鄭守柔在她的飲食建議中提醒人們注意”隱形鹽”的存在,如醬油、味精、罐頭食品、加工食品等都含有較高的鹽分。她建議人們盡量選擇新鮮食材,自己烹調食物,並使用香草、香料等替代部分鹽分來增添食物風味[^20]。
限制酒精攝入
酒精攝入與多種癌症的風險增加有關,包括口腔癌、喉癌、食道癌、肝癌、結腸癌和乳腺癌等[^21]。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為了健康,最好不飲酒。如果飲酒,應限量[^22]。
鄭守柔在她的倡導工作中強調了酒精對健康的危害。她建議,如果飲酒,男性每天不應超過兩個標準單位,女性不應超過一個標準單位(一個標準單位約等於10克純酒精)[^23]。
維持健康體重
肥胖是許多類型癌症的已知風險因素,包括結腸癌、乳腺癌(絕經後)、子宮內膜癌、腎癌、食道癌、胰腺癌等[^24]。《香港癌症統計報告2024》指出,香港約有20%的癌症病例與肥胖有關[^25]。
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
身體質量指數(BMI)是評估體重是否健康的一個常用指標。BMI的計算方法是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對於亞洲成年人,BMI在18.5至22.9之間被認為是健康範圍,23至24.9為超重,25或以上為肥胖[^26]。
鄭守柔建議人們定期監測自己的BMI,並保持在健康範圍內。她強調,維持健康體重不僅可以降低癌症風險,還可以預防其他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27]。
控制腰圍
腰圍是評估腹部肥胖的一個重要指標,腹部肥胖與多種癌症的風險增加有關。對於亞洲成年人,男性腰圍不應超過90厘米(35.4英寸),女性不應超過80厘米(31.5英寸)[^28]。
鄭守柔在她的健康建議中提醒人們,即使BMI在正常範圍內,如果腰圍過大,也可能增加健康風險。她建議人們定期測量腰圍,並通過健康飲食和適度運動來控制腹部脂肪[^29]。
規律體育活動
規律的體育活動可以降低多種癌症的風險,包括結腸癌、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等[^30]。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周應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或兩者的等效組合[^31]。
選擇適合的運動
鄭守柔在她的倡導工作中強調了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的重要性。她建議人們選擇自己喜歡且能夠堅持的運動,如步行、游泳、騎自行車、跳舞、瑜伽等[^32]。
對於初學者,鄭守柔建議從低強度的運動開始,如每天步行30分鐘,然後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和時間。她提醒人們,即使是少量的運動也比不運動好,關鍵是要堅持[^33]。
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
鄭守柔認為,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是維持規律體育活動的有效方法。她建議人們:
- 選擇步行或騎自行車代替短距離駕車
- 使用樓梯代替電梯
- 在工作期間定時起身活動
- 與家人朋友一起進行戶外活動
- 參加社區運動班或健身課程[^34]
通過這些簡單的方法,人們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增加日常活動量,從而降低癌症風險[^35]。
戒煙
吸煙是導致癌症的最重要可預防因素之一。據估計,吸煙約導致全球22%的癌症死亡,包括肺癌、喉癌、口腔癌、食道癌、膀胱癌、腎癌、胰腺癌等[^36]。
了解吸煙的危害
鄭守柔在她的倡導工作中強調了吸煙對健康的危害。她指出,香煙中含有超過7,000種化學物質,其中至少69種是已知的致癌物。吸煙不僅危害吸煙者自己,還會危害周圍的人,二手煙同樣含有致癌物質[^37]。
戒煙的方法和資源
鄭守柔認為,戒煙是降低癌症風險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她建議有意戒煙的人:
- 設定戒煙日期並告知家人朋友
- 尋求專業幫助,如諮詢醫生或參加戒煙計劃
- 使用戒煙輔助工具,如尼古丁替代療法
- 避免吸煙誘因,如酒精和壓力
- 學習應對戒斷症狀的方法[^38]
香港衛生署提供了多種戒煙服務和資源,包括戒煙熱線、戒煙診所和網上資源等。鄭守柔鼓勵吸煙者利用這些資源,邁向無煙生活[^39]。
防曬保護
過度暴露在紫外線下是皮膚癌的主要風險因素。皮膚癌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但也是最容易預防的癌症之一[^40]。
了解紫外線指數
紫外線指數是衡量紫外線強度的指標,指數越高,紫外線越強,對皮膚的傷害越大。香港天文台每天發布紫外線指數預測,幫助市民做好防曬措施[^41]。
鄭守柔建議人們關注紫外線指數,當指數達到3或以上時,應採取防曬措施。她特別提醒,即使在陰天,紫外線仍然存在,不能忽視防曬[^42]。
防曬措施
鄭守柔在她的防曬建議中強調了以下措施:
- 使用防曬係數(SPF)30或以上的防曬霜,並每兩小時補塗一次
- 穿着防曬衣物,如長袖衣褲、寬邊帽和太陽眼鏡
- 避免在上午10點至下午4點的紫外線最強時間段進行戶外活動
- 尋找陰涼處,避免直接陽光照射
- 注意反射面,如水、沙和混凝土都可能增加紫外線暴露[^43]
通過這些措施,人們可以有效降低皮膚癌的風險[^44]。
定期健康檢查
定期健康檢查是早期發現癌症的重要手段。許多癌症在早期階段沒有明顯症狀,但通過篩查可以在症狀出現前發現問題,從而提高治療成功率[^45]。
了解適合自己的篩查項目
鄭守柔在她的倡導工作中強調了了解適合自己的篩查項目的重要性。她建議人們根據年齡、性別、家族病史和個人風險因素,諮詢醫生確定適合的篩查項目[^46]。
常見的癌症篩查包括:
- 乳腺癌篩查:乳腺X光檢查,建議40歲以上女性定期進行
- 宮頸癌篩查:子宮頸抹片檢查,建議25至69歲有性經驗的女性定期進行
- 結腸癌篩查: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建議50歲以上人士定期進行
- 肺癌篩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主要針對高風險人群,如長期吸煙者
- 前列腺癌篩查:前列腺特異抗原(PSA)血液檢查,建議50歲以上男性諮詢醫生後決定[^47]
建立健康檢查習慣
鄭守柔認為,建立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是預防癌症的重要一環。她建議:
- 將健康檢查納入年度計劃,固定時間進行
- 記錄檢查結果,追蹤健康變化
- 與醫生保持良好溝通,了解個人健康風險
- 鼓勵家人朋友一起進行健康檢查,互相提醒和支持[^48]
通過定期健康檢查,許多癌症可以在早期階段被發現,從而大大提高治療成功率[^49]。
壓力管理
長期壓力可能間接增加癌症風險,通過影響免疫系統功能、促進炎症反應和影響健康行為(如飲食、睡眠和運動習慣)[^50]。
識別壓力來源
鄭守柔在她的壓力管理建議中強調了識別壓力來源的重要性。她建議人們觀察自己的情緒和身體反應,找出導致壓力的原因,如工作壓力、人際關係問題、財務困難或健康問題等[^51]。
壓力管理技巧
鄭守柔分享了一些有效的壓力管理技巧:
- 深呼吸和冥想:每天花10-15分鐘進行深呼吸練習或冥想,有助於放鬆身心
- 適度運動:規律的體育活動可以釋放內啡肽,改善情緒
- 充足睡眠: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每晚7-8小時的充足睡眠
- 社交支持:與家人朋友保持聯繫,分享感受和經歷
- 時間管理: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時間,避免過度勞累
- 尋求專業幫助:如果壓力影響日常生活,考慮尋求心理諮詢或治療[^52]
通過有效的壓力管理,人們可以改善整體健康,間接降低癌症風險[^53]。
環境因素
除了生活方式因素,環境因素也可能影響癌症風險。這些因素包括空氣污染、水污染、化學物質暴露和輻射等[^54]。
減少環境污染物暴露
鄭守柔在她的倡導工作中提醒人們注意環境污染物對健康的影響。她建議:
- 關注空氣質量指數,在空氣污染嚴重時減少戶外活動
- 使用淨水器確保飲用水安全
- 減少使用塑膠製品,特別是加熱食物時避免使用塑膠容器
- 選擇天然清潔劑和個人護理產品,減少化學物質暴露
- 遵守安全操作規程,減少職業暴露於有害物質[^55]
創造健康的生活環境
鄭守柔認為,創造健康的生活環境是預防癌症的重要一環。她建議: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定期開窗通風
- 在室內放置能淨化空氣的植物,如蜘蛛植物、蘆薈和和平百合等
- 減少使用殺蟲劑和其他化學製品
- 定期清潔家居,減少灰塵和霉菌積累
- 選擇環保建材和家具,減少室內空氣污染[^56]
通過減少環境污染物暴露和創造健康的生活環境,人們可以進一步降低癌症風險[^57]。
疫苗接種
某些病毒感染可能增加癌症風險,如人類乳突病毒(HPV)與宮頸癌、乙型肝炎病毒(HBV)與肝癌等。疫苗接種是預防這些病毒相關癌症的有效方法[^58]。
HPV疫苗
人類乳突病毒(HPV)是導致宮頸癌的主要因素,也可能導致其他癌症,如陰道癌、外陰癌、肛門癌、口咽癌和陰莖癌等[^59]。
鄭守柔在她的倡導工作中強調了HPV疫苗接種的重要性。香港衛生署建議9至14歲的青少年接種HPV疫苗,以獲得最佳保護效果。對於未接種疫苗的年輕女性,也可以考慮接種[^60]。
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導致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香港是乙肝高發區,約有8%的人口是乙肝帶菌者[^61]。
鄭守柔提醒,乙肝疫苗是預防乙肝和相關肝癌的有效方法。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已將乙肝疫苗納入,所有新生兒都應按時接種。對於未接種的成人,特別是高風險人群,也應考慮接種[^62]。
通過疫苗接種,人們可以有效預防某些病毒相關癌症,進一步降低整體癌症風險[^63]。
總結來說,預防鄭守柔癌症需要採取多方面的措施,包括健康飲食、維持健康體重、規律體育活動、戒煙、防曬保護、定期健康檢查、壓力管理、減少環境污染物暴露和疫苗接種等。鄭守柔通過她的倡導工作,提醒人們預防的重要性,並鼓勵每個人採取積極措施來保護自己的健康[^64]。
香港癌症篩查資源
香港擁有完善的醫療體系和多元化的癌症篩查資源,為市民提供全面的預防和早期發現服務。鄭守柔在她的倡導工作中經常強調,定期篩查是早期發現癌症、提高治療成功率的關鍵。本節將詳細介紹香港各類癌症篩查資源,幫助讀者了解如何利用這些資源保護自己的健康[^65]。
公營醫療系統的篩查服務
香港的公營醫療系統由醫院管理局管理,提供多種癌症篩查服務,費用相對較低,適合廣大市民使用[^66]。
母嬰健康院服務
香港的母嬰健康院為女性提供多項健康檢查服務,包括宮頸癌篩查。根據《香港癌症統計報告2024》,宮頸癌是香港女性第9大常見癌症,每年新診斷病例約有500例[^67]。
母嬰健康院提供的服務包括:
- 子宮頸抹片檢查:建議25至69歲有性經驗的女性每三年進行一次
- 乳房檢查:為適齡女性提供乳房臨床檢查
- 健康教育:提供有關癌症預防和早期發現的資訊[^68]
鄭守柔在她的倡導工作中經常提醒女性朋友定期進行宮頸癌篩查。她分享道:“許多女性因為害羞或害怕而延遲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但這個簡單的檢查可以挽救生命。早期發現的宮頸癌治愈率超過90%。”[^69]
專科門診服務
香港公立醫院的專科門診提供多種癌症篩查服務,特別是針對高風險人群。這些服務通常需要家庭醫生或普通科門診的轉介[^70]。
常見的專科篩查服務包括:
- 腸胃科:結腸癌篩查,如大腸鏡檢查
- 呼吸系統科:肺癌篩查,如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
- 泌尿外科:前列腺癌篩查,如前列腺特異抗原(PSA)血液檢查
- 肝臟科:肝癌篩查,如腹部超音波檢查和甲胎蛋白血液檢查[^71]
鄭守柔建議,有家族病史或其他風險因素的人士應該諮詢醫生,了解是否需要進行特定癌症的篩查。她說:“了解自己的風險因素,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這是保護健康的重要一步。”[^72]
香港癌症防治計劃
醫院管理局推出了多項癌症防治計劃,旨在提高癌症篩查率和早期發現率。這些計劃通常針對高發癌症,如結腸癌、乳腺癌和宮頸癌等[^73]。
其中一個重要計劃是”大腸癌篩查計劃”,為50至75歲的香港居民提供資助的糞便免疫化學測試(FIT)。如果測試結果異常,參加者可以獲得資助進行大腸鏡檢查[^74]。
鄭守柔對這項計劃給予高度評價。她分享道:“結腸癌是香港第三大常見癌症,但許多人在早期沒有症狀。這項篩查計劃可以幫助早期發現問題,提高治療成功率。我鼓勵所有符合資格的人士參加。”[^75]
私營醫療機構的篩查服務
香港的私營醫療機構提供多種癌症篩查服務,通常等候時間較短,服務較為個人化,但費用相對較高[^76]。
私家醫院篩查套餐
許多私家醫院提供綜合性癌症篩查套餐,涵蓋多種常見癌症的檢查項目。這些套餐通常包括血液檢查、影像學檢查和專科醫生諮詢等[^77]。
常見的篩查套餐包括:
- 全面健康檢查套餐:包括基本血液檢查、尿液檢查、胸部X光、腹部超音波等
- 男性專項篩查套餐:額外包括前列腺特異抗原(PSA)檢查
- 女性專項篩查套餐:額外包括乳腺X光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等
- 腸胃健康篩查套餐:包括大腸鏡檢查或胃鏡檢查[^78]
鄭守柔認為,私營醫療機構的篩查服務適合那些希望獲得更個人化服務或能夠負擔較高費用的人士。她建議:“在選擇篩查套餐前,應諮詢醫生意見,選擇適合自己年齡、性別和風險因素的項目,不必盲目追求最全面或最昂貴的套餐。”[^79]
專科診所篩查服務
許多專科診所提供針對特定癌症的篩查服務,如乳腺中心、腸胃科診所、皮膚科診所等。這些診所通常由專科醫生執業,提供專業的篩查和諮詢服務[^80]。
常見的專科篩查服務包括:
- 乳腺中心:乳腺X光檢查、乳腺超音波檢查、乳腺磁共振成像(MRI)等
- 腸胃科診所:大腸鏡檢查、胃鏡檢查、糞便潛血檢查等
- 皮膚科診所:皮膚癌篩查、痣檢查等
- 婦科診所:子宮頸抹片檢查、HPV檢測、盆腔超音波檢查等[^81]
鄭守柔提醒,選擇專科診所時應考慮醫生的資質和經驗,以及診所的設備和服務質素。她建議:“可以通過朋友推薦、網上評價或醫學會的認證名單來選擇信譽良好的診所和醫生。”[^82]
社區和非政府組織的篩查服務
香港有許多社區和非政府組織提供癌症篩查服務,特別是針對服務不足的群體,如長者、低收入人士和少數族裔等[^83]。
香港癌症基金會
香港癌症基金會是香港主要的癌症支援組織之一,提供多種癌症篩查和教育服務[^84]。
該基金會的服務包括:
- 移動篩查服務:為社區居民提供方便的癌症篩查服務
- 癌症教育講座:提高公眾對癌症預防和早期發現的認識
- 風險評估服務:幫助個人了解自己的癌症風險和適合的篩查項目
- 轉介服務:協助有需要的人士獲得適當的醫療服務[^85]
鄭守柔與香港癌症基金會有密切合作,經常參與其宣傳活動和教育項目。她表示:“香港癌症基金會為許多無法負擔私人醫療費用的人士提供寶貴的服務。他們的工作對於提高香港的癌症篩查率和早期發現率至關重要。”[^86]
地區組織和社區中心
許多地區組織和社區中心也提供癌症篩查服務,特別是針對長者和低收入人士[^87]。
這些組織提供的服務通常包括:
- 基本健康檢查:如血壓測量、血糖測試等
- 癌症教育:提供有關癌症預防和早期發現的資訊
- 轉介服務:協助有需要的人士獲得適當的醫療服務
- 陪同服務:為長者和行動不便人士提供就醫陪同[^88]
鄭守柔鼓勵市民關注社區內的健康活動和服務。她說:“許多人不知道自己社區附近就有免費或低價的健康服務。這些資源可以幫助更多人獲得必要的健康檢查和篩查。”[^89]
企業和保險公司的篩查計劃
許多香港企業和保險公司為員工或客戶提供癌症篩查計劃,作為員工福利或保險服務的一部分[^90]。
企業健康計劃
越來越多的香港企業意識到員工健康對企業生產力的重要性,因此提供各種健康計劃,包括癌症篩查[^91]。
常見的企業健康計劃包括:
- 年度健康檢查:包括基本血液檢查、尿液檢查、胸部X光等
- 專項篩查:如乳腺X光檢查、大腸鏡檢查等
- 健康講座和工作坊:提供有關健康生活方式和疾病預防的資訊
- 健康諮詢服務:提供專業健康建議和指導[^92]
鄭守柔認為,企業健康計劃對於提高員工的健康意識和篩查率有重要作用。她建議:“員工應充分利用公司提供的健康福利,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和篩查。如果公司沒有提供這類服務,可以向人力資源部門提出建議。”[^93]
保險公司篩查服務
許多保險公司在其醫療保險計劃中包含癌症篩查服務,或提供專門的篩查計劃[^94]。
常見的保險公司篩查服務包括:
- 醫療保險涵蓋的篩查項目:如乳腺X光檢查、大腸鏡檢查等
- 專門篩查計劃:提供特定癌症的篩查服務
- 健康管理計劃:包括健康評估、風險評估和預防措施建議
- 醫療網絡:提供合作醫療機構的篩查服務[^95]
鄭守柔提醒,選擇保險計劃時應注意篩查服務的範圍和限制。她建議:“仔細閱讀保單條款,了解哪些篩查項目被涵蓋,是否有年齡限制或頻率限制等。如有疑問,應向保險代理或公司查詢。”[^96]
科技創新和遠程篩查服務
隨著科技發展,香港也出現了一些創新的癌症篩查服務,如遠端醫療、移動應用程式和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等[^97]。
遠程醫療諮詢
遠程醫療允許患者通過視頻或電話諮詢醫生,獲得有關癌症篩查的建議和指導[^98]。
遠程醫療的優點包括:
- 方便快捷:無需前往診所,節省時間和交通成本
- 隱私保護:可以在家中進行諮詢,保護個人隱私
- 專業建議:獲得專業醫生的篩查建議和指導
- 後續跟進:方便進行篩查結果的後續諮詢[^99]
鄭守柔認為,遠程醫療特別適合那些時間緊張、行動不便或居住在偏遠地區的人士。她分享道:“科技讓醫療服務更加普及和便捷。通過遠程醫療,更多人可以獲得專業的醫療建議,包括有關癌症篩查的指導。”[^100]
健康監測應用程式
許多移動應用程式提供健康監測功能,幫助用戶追蹤健康數據和提醒定期篩查[^101]。
常見的健康監測應用程式功能包括:
- 健康數據記錄:如體重、血壓、運動量等
- 篩查提醒:根據年齡、性別和風險因素提醒適當的篩查項目
- 健康資訊:提供有關癌症預防和早期發現的資訊
- 醫療預約:協助預約醫療服務和篩查檢查[^102]
鄭守柔鼓勵人們利用科技工具來管理自己的健康。她說:“健康應用程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提醒我們進行必要的篩查檢查。這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來保持健康。”[^103]
人工智能輔助診斷
人工智能技術正在被應用於癌症篩查和診斷,提高檢查的準確性和效率[^104]。
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的應用包括:
- 影像學分析:分析乳腺X光、CT掃描等影像,幫助識別異常
- 病理學分析:分析組織樣本,幫助識別癌細胞
- 風險評估:根據個人健康數據和家族病史評估癌症風險
- 篩查建議:根據個人資料提供個性化的篩查建議[^105]
鄭守柔對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表示樂觀。她認為:“人工智能可以幫助醫生更準確地診斷疾病,特別是在早期階段。這對於提高癌症篩查的效果和早期發現率有重要意義。”[^106]
特定人群的篩查資源
某些人群可能需要特別的癌症篩查資源,如長者、女性、高風險人群和少數族裔等[^107]。
長者篩查服務
隨著年齡增長,癌症風險也相應增加。香港為長者提供多種癌症篩查服務[^108]。
長者常見的篩查服務包括:
- 地區長者中心提供的健康檢查服務
- 醫院管理局長者健康服務提供的篩查項目
- 社區組織提供的移動篩查服務
- 長者醫療券計劃涵蓋的部分篩查項目[^109]
鄭守柔特別關注長者的健康需求。她提醒:“長者是癌症的高風險人群,但許多長者因為行動不便或經濟原因而延遲進行篩查。家人應該關心長者的健康,協助他們獲得適當的篩查服務。”[^110]
女性篩查服務
女性面臨一些特有的癌症風險,如乳腺癌、宮頸癌和卵巢癌等。香港為女性提供多種相應的篩查服務[^111]。
女性常見的篩查服務包括:
- 母嬰健康院提供的子宮頸抹片檢查和乳房檢查
- 婦女健康中心提供的綜合婦科檢查
- 乳腺中心提供的乳腺X光檢查和乳腺超音波檢查
- 社區組織提供的女性健康講座和篩查活動[^112]
鄭守柔作為女性倡導者,特別強調女性定期篩查的重要性。她分享道:“許多女性因為照顧家庭和工作而忽視了自己的健康。但請記住,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顧家人。定期篩查是保護自己健康的重要一步。”[^113]
高風險人群篩查服務
某些人群因為家族病史、基因突變或環境暴露等因素而有較高的癌症風險,需要特別的篩查服務[^114]。
高風險人群的篩查服務包括:
- 家族癌症諮詢服務:評估家族病史和個人風險
- 基因測試:檢測癌症相關基因突變,如BRCA1和BRCA2基因
- 高風險篩查計劃:提供更頻繁或更全面的篩查項目
- 專科跟進服務:由專科醫生提供持續的監測和指導[^115]
鄭守柔認為,了解自己的風險因素是保護健康的重要一步。她建議:“如果你有家族癌症病史或其他風險因素,應該諮詢醫生,了解是否需要進行特別的篩查檢查。早期發現和預防是對抗癌症的最佳武器。”[^116]
少數族裔篩查服務
香港的少數族裔群體可能面對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等挑戰,需要特別的篩查資源和支持[^117]。
針對少數族裔的篩查服務包括:
- 多語言健康資訊:提供不同語言的癌症篩查資訊
- 文化敏感服務:考慮不同文化背景的健康信念和習慣
- 社區外展服務:由少數族裔社區領袖或工作者提供服務
- 翻譯服務:在醫療機構提供翻譯支持[^118]
鄭守柔強調,健康服務應該是包容和公平的。她表示:“無論來自哪個背景,每個人都應該獲得適當的健康服務和資訊。我們需要繼續努力,消除少數族裔獲得癌症篩查服務的障礙。”[^119]
篩查後的跟進和支持
癌症篩查只是健康管理的第一步,篩查後的跟進和支持同樣重要[^120]。
篩查結果解讀
理解篩查結果對於採取適當的後續行動至關重要[^121]。
篩查結果解讀的資源包括:
- 醫生諮詢:由專業醫生解讀篩查結果和提供後續建議
- 健康教育材料:提供有關常見篩查結果的資訊和解釋
- 線上資源:提供可靠的篩查結果解讀資訊
- 支持小組:與有相似經歷的人分享和學習[^122]
鄭守柔提醒,篩查結果不論正常還是異常,都應該正確理解和適當跟進。她說:“正常的篩查結果令人安心,但這不意味著可以忽略未來的篩查。異常的篩查結果可能令人擔憂,但許多異常發現並不意味著患有癌症,需要進一步檢查才能確診。”[^123]
後續診斷和治療
如果篩查結果異常,可能需要進一步的診斷檢查和治療[^124]。
後續診斷和治療的資源包括:
- 專科轉介服務:協助獲得適當的專科診斷和治療
- 診斷檢查:如活組織檢查、影像學檢查等
- 治療選項:如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等
- 第二意見服務:提供另一位專科醫生的診斷和治療建議[^125]
鄭守柔鼓勵人們在面對異常篩查結果時保持冷靜,尋求專業幫助。她分享道:“當我收到異常的篩查結果時,我感到非常恐懼和困惑。但通過尋求專業醫生的意見和支持,我能夠理解情況並做出適當的決定。記住,你不是獨自面對這一切。”[^126]
心理支持和輔導
癌症篩查過程可能帶來焦慮和壓力,特別是當結果異常或需要進一步檢查時[^127]。
心理支持和輔導的資源包括:
- 心理諮詢服務:提供專業的心理支持和輔導
- 支持小組:與有相似經歷的人分享和學習
- 同儕支持計劃:由癌症倖存者提供支持和鼓勵
- 壓力管理工作坊:學習應對壓力和焦慮的技巧[^128]
鄭守柔強調心理健康在面對癌症篩查和診斷過程中的重要性。她說:“面對癌症的可能性是一種情感上的挑戰。尋求心理支持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照顧自己健康的重要部分。當我面對癌症時,心理支持幫助我保持積極和堅強。”[^129]
總結來說,香港擁有豐富和多樣化的癌症篩查資源,包括公營醫療系統、私營醫療機構、社區和非政府組織、企業和保險公司,以及科技創新服務等。鄭守柔通過她的倡導工作,致力於提高公眾對這些資源的認識,鼓勵更多人定期進行癌症篩查,實現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130]。
患者及家屬支持服務
癌症診斷對患者及其家屬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香港,有多種支持服務可以幫助他們應對這一困難時期。鄭守柔在她的倡導工作中經常強調,全面的支援對於癌症患者的康復和生活質量至關重要。本節將詳細介紹香港各類患者及家屬支持服務,幫助讀者了解如何獲得適當的幫助和支持[^131]。
醫療系統內的支持服務
香港的公營和私營醫療系統都提供多種支持服務,幫助癌症患者和家屬應對治療過程中的各種挑戰[^132]。
醫院社工服務
香港公立醫院和大部分私家醫院都設有社工服務,為癌症患者和家屬提供心理、社交和實務上的支持[^133]。
醫院社工提供的服務包括:
- 心理支持:幫助患者和家屬應對癌症診斷帶來的情緒衝擊
- 資源轉介:協助獲得適當的社區資源和經濟援助
- 家庭輔導:幫助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和理解
- 實務協助:如交通安排、住宿安排等
- 出院計劃:協助制定出院後的照顧計劃[^134]
鄭守柔在治療過程中曾得到醫院社工的幫助,她分享道:“當我被診斷出癌症時,我感到迷茫和恐懼。醫院社工不僅給我情感上的支持,還幫我了解治療選項和獲得各種資源。他們的支持對我和我的家人至關重要。”[^135]
專科護士服務
許多醫院設有專科護士,如腫瘤科護士、造口護士、疼痛管理護士等,為癌症患者提供專業的護理指導和支持[^136]。
專科護士提供的服務包括:
- 治療教育:解釋治療過程、可能的副作用和應對方法
- 症狀管理:幫助管理治療相關的症狀,如噁心、疲勞、疼痛等
- 用藥指導:提供有關藥物使用和管理的資訊
- 傷口護理:如手術傷口、造口等的護理指導
- 復康指導:提供治療後的復康建議和指導[^137]
鄭守柔認為,專科護士是癌症患者的重要支持來源。她說:“專科護士不僅有專業知識,還有豐富的經驗,能夠提供實用的建議和支持。他們是患者和醫療團隊之間的重要橋樑。”[^138]
營養師服務
良好的營養對於癌症患者的治療和康復至關重要。許多醫院設有營養師服務,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營養建議[^139]。
營養師提供的服務包括:
- 營養評估: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況和需求
- 飲食計劃:制定個性化的飲食計劃,滿足治療期間的特殊需求
- 症狀管理飲食:如應治療相關的噁心、口腔潰瘍、味覺改變等問題的飲食建議
- 體重管理:幫助維持健康的體重
- 營養補充劑建議:提供有關營養補充劑的專業建議[^140]
鄭守柔在她的經歷中體會到營養的重要性。她分享道:“化療期間,我經常感到噁心和食慾不振。營養師幫我制定了適合我狀況的飲食計劃,不僅幫助我維持體重,還提高了我的生活質量。良好的營養是我能夠順利完成治療的重要因素。”[^141]
社區和非政府組織的支持服務
香港有許多社區和非政府組織為癌症患者和家屬提供各種支持服務,補充醫療系統的服務[^142]。
香港癌症基金會
香港癌症基金會是香港主要的癌症支援組織之一,提供全面的支援服務[^143]。
該基金會提供的服務包括:
- 心理支持:提供個人輔導、小組輔導和家庭輔導
- 實務支援:如交通津貼、經濟援助等
- 教育活動:提供有關癌症治療和自我管理的資訊
- 康復活動:如運動班、藝術治療、正念練習等
- 同儕支持:由經過訓練的癌症倖存者提供支持和鼓勵[^144]
鄭守柔與香港癌症基金會有密切合作,她高度評價該組織的服務。她表示:“香港癌症基金會為癌症患者和家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無論是心理上的安慰、實務上的幫助,還是康復活動的參與,都能讓人感受到被關懷和支持。這種支持對於面對癌症的人來說無價。”[^145]
香港防癌會
香港防癌會是另一個重要的癌症支援組織,致力於癌症預防、教育和患者支援[^146]。
該會提供的服務包括:
- 患者支援中心:提供諮詢、支持和資訊服務
- 家屬支持小組:專門為癌症患者的家屬提供支持
- 居家照顧服務: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居家照顧支援
- 康復中心:提供各種康復活動和服務
- 義工服務:由經過訓練的義工提供陪伴和支持[^147]
鄭守柔認為,家屬的支持同樣重要。她說:“癌症不僅影響患者,也影響整個家庭。家屬需要照顧患者,同時也要應對自己的情緒和壓力。香港防癌會的家屬支持小組為家屬提供了一個分享和獲得支持的空間,這對於家庭的整體健康至關重要。”[^148]
其他專項癌症支援組織
香港還有許多專項癌症支援組織,專注於特定類型的癌症或特定人群的需求[^149]。
這些組織包括:
- 香港乳癌基金會:專注於乳腺癌患者的支援
- 香港大腸癌協會:專注於結腸癌患者的支援
- 香港兒童癌症基金會:專注於兒童癌症患者及其家庭的支援
- 香港血癌基金:專注於白血病患者的支援
- 香港肺癌關注組:專注於肺癌患者的支援[^150]
鄭守柔鼓勵患者和家屬尋找適合自己特定需求的支援組織。她建議:“每種癌症都有其特點和挑戰,加入專項支援組織可以獲得更針對性的資訊和支持。與有相似經歷的人交流,可以帶來理解和希望。”[^151]
心理和情緒支持服務
癌症診斷和治療過程中,患者和家屬可能面臨各種心理和情緒挑戰,需要專業的支持和輔導[^152]。
心理諮詢服務
心理諮詢是幫助癌症患者和家屬應對情緒挑戰的有效方法[^153]。
心理諮詢服務包括:
- 個人心理治療:幫助處理焦慮、抑鬱、恐懼等情緒
- 家庭治療:改善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和支持
- 夫伴治療:幫助夫妻或伴侶應對癌症對關係的影響
- 認知行為治療:幫助改變負面思維模式和行为
- 正念治療:學習專注當下,減輕壓力和焦慮[^154]
鄭守柔在她的康復過程中接受了心理諮詢,她認為這對她的康復有重要幫助。她分享道:“癌症不僅是身體的疾病,也是心理的挑戰。心理諮詢幫我處理恐懼和焦慮,學習應對壓力的方法,並找到生活的意義和目標。這種心靈的治療與身體的治療同樣重要。”[^155]
支持小組
支持小組為癌症患者和家屬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分享經驗、情感和資訊[^156]。
支持小組的類型包括:
- 患者支持小組:由癌症患者組成,分享治療經驗和應對策略
- 家屬支持小組:專門為癌症患者的家屬提供支持
- 專項癌症支持小組:針對特定類型癌症的患者
- 年輕患者支持小組:專注於年輕癌症患者的特殊需求
- 康復者支持小組:由已完成治療的癌症患者組成,分享康復經驗[^157]
鄭守柔參與並帶領支持小組多年,她認為這是一種強大的支持形式。她說:“在支持小組中,你會發現你並不孤單。其他人理解你的感受和經歷,因為他們正在或曾經經歷同樣的事情。這種理解和連接帶來巨大的安慰和力量。”[^158]
靈性關懷服務
許多癌症患者在面對疾病時會尋求靈性上的意義和安慰。靈性關懷服務可以滿足這方面的需求[^159]。
靈性關懷服務包括:
- 醫院牧靈服務:由醫院牧師或靈性關懷者提供支持和輔導
- 禱告和冥想:提供靈性上的支持和安慰
- 生命回顧:幫助患者回顧生命,尋找意義和價值
- 哀傷輔導:幫助患者和家屬面對疾病帶來的失落和哀傷
- 臨終關懷:為末期患者提供靈性上的支持和安慰[^160]
鄭守柔認為,靈性關懷是全面照顧的重要部分。她表示:“面對癌症,許多人會思考生命的意義和目的。靈性關懷服務提供了一個空間,讓人們探索這些深層次的問題,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這種關懷不僅關注身體的治癒,還關注心靈的治癒。”[^161]
實務和經濟支援服務
癌症治療可能帶來經濟負擔和實務困難,需要相應的支援服務[^162]。
經濟援助
癌症治療的費用可能相當高昂,經濟援助可以幫助患者和家屬應對這方面的壓力[^163]。
經濟援助的來源包括:
- 政府援助計劃:如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醫療費用豁免等
- 慈善基金:如香港癌症基金會的經濟援助計劃
- 醫院基金:許多公立醫院設有基金,幫助有需要的患者
- 社區組織援助:如地區組織、宗教團體等提供的援助
- 私人保險:醫療保險或危疾保險的賠償[^164]
鄭守柔了解經濟壓力對癌症患者的影響。她分享道:“治療費用是許多癌症患者和家屬的巨大負擔。除了醫療費用,還有交通費、藥費、照顧費用等。尋求經濟援助不是丟臉的事,而是確保能夠獲得必要治療的實際方法。”[^165]
交通和住宿支援
對於需要遠程就醫的患者,交通和住宿可能成為實務上的挑戰[^166]。
交通和住宿支援服務包括:
- 醫療交通服務:如香港癌症基金會提供的免費交通服務
- 交通津貼:幫助支付往返醫院的交通費用
- 住宿安排:如醫院附近的宿舍或招待所
- 遠程醫療服務:減少不必要的往返醫院
- 社區交通支援:如地區組織提供的接送服務[^167]
鄭守柔認為,解決實務困難可以讓患者專注於治療和康復。她說:“當我需要頻繁前往醫院接受治療時,交通安排成為一個挑戰。幸運的是,我獲得了交通支援服務的幫助,這讓我能夠專注於治療,而不必擔心如何前往醫院。”[^168]
職業和法務支援
癌症可能影響患者的工作能力,並帶來一些法務問題,需要相應的支援服務[^169]。
職業和法務支援服務包括:
- 職業輔導:幫助患者應對工作上的挑戰和調整
- 法律諮詢:提供有關就業歧視、保險索償等法律問題的諮詢
- 權益保障:幫助患者了解和維護自己的權益
- 職業復康:幫助患者在康復後重返工作崗位
- 職業轉型:協助因健康原因需要轉換職業的患者[^170]
鄭守柔在她的倡導工作中關注癌症患者的職業權益。她表示:“許多癌症患者擔心疾病會影響他們的工作和收入。了解自己的權益,獲得適當的職業支援,可以減輕這方面的擔憂,讓患者能夠專注於治療和康復。”[^171]
康復和長期支援服務
癌症治療結束後,患者可能仍面臨各種長期挑戰,需要持續的康復和支援服務[^172]。
康復計劃
康復計劃幫助癌症患者在治療後恢復身體功能和生活質量[^173]。
康復計劃的內容包括:
- 運動療法:幫助恢復體力和功能
- 物理治療:針對特定的身體問題進行治療
- 職業治療:幫助恢復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 語言治療:針對因治療影響的言語和吞嚥功能
- 淋巴水腫管理:針對手術後可能出現的淋巴水腫問題[^174]
鄭守柔認為,康復是癌症治療的重要部分。她分享道:“治療結束後,我以為一切都會回到正常,但身體的恢復需要時間和努力。康復計劃幫我逐步恢復體力和功能,重新適應日常生活。這是一個過程,需要耐心和堅持。”[^175]
長期跟進服務
癌症患者即使在治療結束後,也需要定期的醫療跟進和監測[^176]。
長期跟進服務包括:
- 定期複診:監測病情和檢查復發跡象
- 健康評估:評估整體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
- 後遺症管理:處理治療可能帶來的長期副作用
- 健康教育:提供有關健康生活方式和自我檢查的資訊
- 支持小組:繼續獲得情感和實務上的支持[^177]
鄭守柔強調長期跟進的重要性。她說:“癌症治療結束不是結束,而是新生活的開始。定期的醫療跟進可以及早發現任何問題,同時也給予我心理上的安全感。這種持續的關懷和支持對於長期健康至關重要。”[^178]
生活質量提升服務
提升生活質量是癌症康復的重要目標,有多種服務可以幫助患者實現這一目標[^179]。
生活質量提升服務包括:
- 營養指導:幫助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
- 運動計劃:制定適合的運動計劃,提高體力和健康
- 壓力管理:學習應對壓力的技巧,如冥想、瑜伽等
- 興趣班和活動:參加各種活動,豐富生活
- 社交活動:擴展社交圈,減少孤立感[^180]
鄭守柔在她的康復過程中積極參與各種提升生活質量的活動。她分享道:“癌症改變了我對生活的看法。我學會了珍惜每一刻,追求真正讓我快樂的事情。參加各種活動和課程不僅幫助我恢復健康,還讓我發現了新的興趣和熱情。”[^181]
家屬和照顧者支援服務
家屬和照顧者在照顧癌症患者的過程中也需要支持和幫助[^182]。
照顧者培訓
照顧者培訓幫助家屬學習照顧癌症患者的技能和知識[^183]。
照顧者培訓的內容包括:
- 基本護理技能:如傷口護理、用藥管理等
- 症狀管理:學習識別和應對常見症狀
- 心理支持:學習提供情感支持的方法
- 溝通技巧:學習與患者和醫療團隊有效溝通
- 自我照顧:學習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184]
鄭守柔認為,照顧者的培訓對於患者的康復至關重要。她說:“我的家人是我康復過程中的重要支持。他們參加了照顧者培訓,學習如何照顧我,這不僅幫助了我的康復,也讓他們更有信心和能力應對挑戰。”[^185]
照顧者支持小組
照顧者支持小組為照顧者提供一個分享經驗和獲得支持的空間[^186]。
照顧者支持小組的活動包括:
- 經驗分享:分享照顧經驗和應對策略
- 情感支持: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 資訊交流:分享有用的資源和資訊
- 專業指導:由專業人士提供指導和建議
- 社交活動:組織社交活動,減少孤立感[^187]
鄭守柔鼓勵照顧者參加支持小組。她表示:“照顧癌症患者是一項充滿挑戰的工作,照顧者常常忽略自己的需求。參加支持小組讓照顧者有機會分享經驗,獲得支持和理解,這對於他們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188]
暫息照顧服務
暫息照顧服務為照顧者提供短暫的休息時間,讓他們能夠恢復體力和精神[^189]。
暫息照顧服務的形式包括:
- 日間照顧中心:患者在日間接受照顧,照顧者可以休息或處理其他事務
- 短期住宿:患者在機構短期住宿,照顧者可以獲得較長時間的休息
- 居家暫息照顧:由專業人員到家中提供短暫的照顧服務
- 社區暫息活動:組織社區活動,讓患者參與,照顧者可以休息[^190]
鄭守柔認為,暫息照顧服務對於照顧者的健康至關重要。她分享道:“照顧者經常感到疲憊和壓力,但他們往往忽略自己的需求。暫息照顧服務讓照顧者有機會休息和恢復,這不僅對照顧者有益,也讓他們能夠更好地照顧患者。”[^191]
總結來說,香港擁有豐富和多樣化的癌症患者及家屬支持服務,涵蓋醫療系統內的服務、社區和非政府組織的服務、心理和情緒支持服務、實務和經濟支援服務、康復和長期支援服務,以及家屬和照顧者支援服務等。鄭守柔通過她的倡導工作,致力於提高公眾對這些服務的認識,鼓勵更多有需要的人士尋求和利用這些資源,實現全面的康復和支持[^192]。
常見問題
1. 鄭守柔是誰?她與癌症有什麼關係?
鄭守柔是一位香港知名的癌症防治倡導者和倖存者。2018年,她被診斷出患有第三期結腸癌,經過積極治療後成功康復。康復後,她致力於提高公眾對癌症的認識,分享自己的經歷,並為癌症患者和家屬提供支持和希望。鄭守柔通過演講、寫作和社區活動等多種方式,倡導癌症預防、早期發現和全面支持的重要性[^193]。
2. 結腸癌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結腸癌的早期症狀可能不明顯,但一些常見的警示信號包括:排便習慣改變(如持續腹瀉或便秘)、直腸出血或便中帶血、持續的腹部不適或疼痛、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持續的疲勞感、感覺腸道未完全排空等。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症狀也可能由其他較輕微的條件引起,但如果這些症狀持續存在,應該諮詢醫生進行檢查[^194]。
3. 如何降低患結腸癌的風險?
降低結腸癌風險的方法包括:採用高纖維、低脂肪的飲食,多攝入蔬果、全穀物和豆類;限制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入;維持健康體重;規律進行體育活動;避免吸煙和限制酒精攝入;定期進行結腸癌篩查,特別是50歲以上的人士。此外,了解家族病史也很重要,因為結腸癌可能有遺傳因素[^195]。
4. 香港有哪些結腸癌篩查資源?
香港提供多種結腸癌篩查資源,包括:醫院管理局的”大腸癌篩查計劃”,為50至75歲的香港居民提供資助的糞便免疫化學測試(FIT);公立醫院和專科門診提供的大腸鏡檢查服務;私家醫院和診所提供的各種篩查套餐;香港癌症基金會等非政府組織提供的篩查服務和教育活動;以及企業和保險公司提供的篩查計劃等。建議根據個人年齡、風險因素和醫生建議選擇適合的篩查方式[^196]。
5. 癌症患者如何應對治療期間的情緒挑戰?
癌症患者應對治療期間情緒挑戰的方法包括:尋求專業心理諮詢或輔導;加入癌症支持小組,與有相似經歷的人分享和學習;與家人和朋友保持溝通,分享感受和需求;學習放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或瑜伽;保持適度的體育活動,改善情緒;記錄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過寫作表達情緒;參與有意義的活動,轉移注意力;保持積極的思維,設定小目標並慶祝成就;尋求靈性支持,如宗教或哲學信仰[^197]。
6. 家屬如何支持癌症患者?
家屬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支持癌症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傾聽和理解患者的感受;陪同患者就醫,參與治療決策;學習有關癌症和治療的知識,更好地理解患者的情況;協助處理日常事務,減輕患者的負擔;尊重患者的獨立性和決定,避免過度保護;鼓勵患者保持正常的生活和社交活動;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確保有足夠的能力提供支持;尋求家屬支持小組或專業幫助,學習應對挑戰的方法[^198]。
7. 癌症康復後如何保持健康?
癌症康復後保持健康的方法包括:定期進行醫療跟進檢查,監測健康狀況;採用均衡健康的飲食,多攝入蔬果、全穀物和優質蛋白質;維持適當的體重,避免肥胖;規律進行體育活動,逐步恢復體力和功能;避免吸煙和限制酒精攝入;獲得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學習管理壓力的技巧,如冥想或瑜伽;保持積極的社交生活,避免孤立;參加康復活動或支持小組,獲得持續的支持;設定新的生活目標和興趣,尋找生活的意義和目的[^199]。
8. 香港有哪些癌症患者經濟援助資源?
香港提供多種癌症患者經濟援助資源,包括:政府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和醫療費用豁免計劃;醫院管理局的醫療基金和經濟援助計劃;香港癌症基金會等非政府組織提供的經濟援助和津貼;社區組織和慈善機構提供的援助;醫療保險和危疾保險的賠償;以及企業和社會團體的捐助計劃等。建議患者和家屬向醫院社工或相關組織查詢,了解自己可能符合資格的援助項目[^200]。
9. 如何幫助兒童理解家人的癌症診斷?
幫助兒童理解家人癌症診斷的方法包括:根據兒童的年齡和理解能力,使用適當的語言解釋癌症;誠實但溫和地分享資訊,避免過度驚嚇兒童;強調癌症不是傳染病,兒童不會因為接觸而患病;解釋治療過程和可能的變化,如家人可能會掉髮、感到疲勞等;鼓勵兒童表達感受和問題,耐心回答;維持兒童的正常生活和規律,提供安全感;讓兒童以適當的方式參與照顧過程,如製作賀卡或幫助簡單的家務;尋求專業幫助,如兒童心理輔導,如有需要[^201]。
10. 癌症康復者如何重返工作崗位?
癌症康復者重返工作崗位的建議包括:與醫生討論重返工作的適當時間和方式;與僱主溝通,討論可能的工作調整或靈活安排;逐步增加工作時間和責任,避免過度勞累;了解自己的權益,如《殘疾歧視條例》對癌症患者的保護;尋求職業復康服務的幫助,如職業治療或職業培訓;學習應對工作壓力的技巧,如時間管理和放鬆方法;與同事保持溝通,分享適當的資訊;設定合理的期望,接受重返工作可能需要適應期;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平衡工作和生活[^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