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黃騰浩癌症全記錄:從確診到重生的抗癌歷程與生命啟示

黃騰浩癌症全記錄:從確診到重生的抗癌歷程與生命啟示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1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黃騰浩癌症全記錄:從確診到重生的抗癌歷程與生命啟示

引言

2023年底,台灣演員黃騰浩透過經紀公司宣布「確診淋巴癌」的消息,讓粉絲與演藝圈震驚。這位以《紫色大稻埕》《我的寶貝四千金》等作品深植人心的演員,過去總以陽光形象示人,如今突然面對癌魔挑戰,他的治療過程與心路歷程,不僅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更為癌症患者與家屬帶來「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真實案例。本文將結合黃騰浩的公開敘述、醫生訪談與最新醫學研究,完整還原他的抗癌之路,同時拆解淋巴癌的關鍵知識,希望能為讀者帶來啟發與幫助。

一、黃騰浩癌症概述:什麼是他面對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黃騰浩確診的「淋巴癌」,正式名稱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是淋巴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2025年衛生福利部的最新數據,台灣每年約有1,200人確診淋巴癌,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比高達85%,多見於40-60歲成年人[^1]。

淋巴系統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部分,負責過濾體內廢物與對抗病原體。當淋巴細胞(如B細胞、T細胞)發生基因突變,失去正常增殖控制時,就會形成淋巴瘤。黃騰浩的病情屬於「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這是最常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亞型,占所有病例的30-40%,特點是進展迅速,但對化療反應良好[^2]。

在確診初期,黃騰浩曾在受訪中坦言:「我根本不知道淋巴癌是什麼,只覺得『癌症』兩個字像晴天霹靂。」事實上,多數人對淋巴癌的認知仍停留在「頸部腫塊」,卻忽略了它可能侵犯全身淋巴結、肝脾甚至骨髓的特性。醫生強調:「淋巴癌的嚴重性取決於分期與亞型,像黃騰浩的DLBCL雖然惡性度高,但早期治療的治癒率可達60-70%[^3]。」

二、黃騰浩癌症的早期徵狀與確診經過

黃騰浩的抗癌旅程,始於2023年8月的「頸部腫塊」。他回憶:「當時拍戲連續熬夜,突然摸到脖子右側有個硬塊,不痛不癢,以為是火氣大,就沒當回事。」直到10月,腫塊從「核桃大小」長到「雞蛋大」,並伴隨持續低燒、乏力,他才終於前往醫院檢查[^4]。

1. 容易被忽視的早期徵狀

根據黃騰浩的經歷,淋巴癌的早期症狀其實有跡可循,但常因「不典型」被誤判:

  • 無痛性淋巴結腫大:多見於頸部、腋下或腹股溝,是最常見的信號(黃騰浩即為此症狀);
  • 全身不適:低燒(37.5-38℃)、盜汗、體重驟降(半年內下降10%以上);
  • 器官壓迫症狀:如縱隔淋巴結腫大可能導致咳嗽、呼吸困難,腹腔淋巴結腫大可能引起腹痛、腹脹[^5]。

黃騰浩說:「如果我早點重視那個『不痛的腫塊』,也許能更早確診。」這句話點出了淋巴癌的「隱匿性」——多數患者初期沒有明顯疼痛,容易誤以為是感冒或疲勞。

2. 確診的關鍵步驟

黃騰浩的確診過程歷時2周,先後進行了以下檢查:

  • 超聲波:發現頸部淋巴結腫大(直徑4.5cm),建議進一步活檢;
  • 淋巴結活檢:透過手術取出部分腫塊,病理檢查確定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
  • PET-CT:顯示縱隔與腹腔淋巴結有輕微浸潤,分期為「II期」(局部進展)[^6]。

醫生解釋:「活檢是淋巴癌確診的『金標準』,因為僅靠影像無法區分良性與惡性。黃騰浩的分期屬於早期,這是他後續治療順利的關鍵。」

三、黃騰浩癌症的治療過程:化療、副作用與身心調適

確診後,黃騰浩立即停工接受治療,採用「R-CHOP方案」——這是當前治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標準化療方案,結合了利妥昔單抗(Rituximab)與四種化療藥物(環磷酰胺、阿黴素、長春新鹼、潑尼松)[^7]。他前後進行了6個療程,每3周一次,總時長約4.5個月。

1. 化療的「身心雙重考驗」

化療的副作用讓黃騰浩一度崩潰:「第一療程結束後,我開始掉頭髮,早上起床枕頭全是頭髮;接著是惡心,吃什麼吐什麼,連喝水都會反胃;最可怕的是免疫力下降,一次感冒就引發肺炎,住了10天醫院。」

根據2025年《臨床腫瘤學雜誌》的研究,R-CHOP方案的常見副作用包括:

  • 血液毒性:白細胞、血小板下降(增加感染與出血風險);
  • 胃腸道反應:噁心、嘔吐、腹瀉(發生率約60%);
  • 脫髮:幾乎所有患者都會出現,但停藥後會逐漸恢復;
  • 神經毒性:手腳麻木(由長春新鹼引起,多數可逆)[^8]。

為了對抗副作用,黃騰浩在醫生指導下調整了生活方式:

  • 飲食調整:以清淡、高蛋白為主(如蒸蛋、魚湯),避免油膩與刺激性食物;噁心時吃蘇打餅乾或薑糖緩解;
  • 運動復健:每天散步30分鐘,增加免疫力;後期加入瑜伽,緩解神經麻木;
  • 心理支持:定期與心理師談話,並透過寫日記傾訴情緒——他在日記中寫道:「今天吐了3次,但我告訴自己,這是身體在跟癌細胞戰鬥,我不能輸[^9]。」

2. 治療的「轉折點」:放療與復查

完成6個化療療程後,黃騰浩的PET-CT顯示「淋巴結腫塊縮小90%」,但醫生建議追加2次放療,以消滅殘存的癌細胞。放療期間,他的頸部皮膚出現紅腫、脫皮,醫生開了專用修復膏,並囑咐他避免陽光直射[^10]。

2024年5月,黃騰浩完成所有治療,複查結果顯示「無活躍癌細胞」,正式進入「緩解期」。他在臉書上分享:「今天拿到報告時,我哭了——不是因為害怕,而是感謝自己撐過來了。」

四、預防淋巴癌:從黃騰浩案例看風險因素與健康習慣

雖然淋巴癌的確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但根據醫學研究,以下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風險:

  • 免疫力低下:如長期熬夜、壓力大(黃騰浩拍戲期間連續3個月每天只睡4小時)、艾滋病患者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人;
  • 病毒感染:EB病毒(與Burkitt淋巴瘤相關)、幽門螺桿菌(與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相關);
  • 遺傳因素:有淋巴瘤家族史的人,風險比常人高2-3倍;
  • 環境暴露:長期接觸農藥、化學溶劑或放射性物質[^11]。

黃騰浩的經歷正好印證了「免疫力低下」的風險——他在確診前半年,因拍戲趕進度,經常熬夜、飲食不規律,導致免疫力下降,給了癌細胞可乘之機。醫生提醒:「預防淋巴癌的關鍵,在於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並避免長期處於高壓狀態[^12]。」

五、黃騰浩癌症後的生命轉變:珍惜當下的生活哲學

治療結束後,黃騰浩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

  • 工作節奏放慢:他推掉了大部分戲約,只接拍「有意義的角色」,比如2024年底參演的《生命的微光》,講述癌症患者的故事;
  • 重視家庭:以前總以工作為重的他,現在每週都會陪父母吃飯,帶女兒去公園;
  • 分享抗癌經驗:他成立了「微光基金會」,幫助貧困癌症患者支付醫藥費,並定期在社群分享「抗癌小技巧」,比如「如何對抗化療噁心」「脫髮後的心理調適」[^13]。

黃騰浩說:「生病讓我學會『慢下來』——以前我總想著要賺更多錢、演更多戲,現在才明白,最珍貴的是身邊的人與當下的快樂。」這句話引起了無數網友共鳴,許多癌症患者留言:「你的故事讓我有了撐下去的勇氣。」

六、淋巴癌患者的支持資源:黃騰浩推薦的實用資訊

對於淋巴癌患者與家屬來說,「找到正確的資源」至關重要。黃騰浩在基金會網站推薦了以下資源:

  • 醫療資源: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提供最新的治療指南與臨床試驗資訊;
  • 心理支持: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免費心理諮詢與患者支持團體;
  • 財務協助:國民健康署的「癌症醫療補助」,幫助低收入患者支付化療與放療費用;
  • 生活輔導:中華民國癌症病友協會,提供飲食、運動等生活調適建議[^14]。

黃騰浩強調:「千萬不要一個人扛——尋求專業幫助,會讓抗癌之路更輕鬆。」

常見問題(FAQ)

1. 黃騰浩得的是什麼癌症?

答:黃騰浩確診的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這是最常見的淋巴癌亞型之一。

2. 淋巴癌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無痛性淋巴結腫大(頸部、腋下等)、持續低燒、盜汗、體重驟降、乏力等,這些症狀常因「不典型」被忽視。

3. 化療對淋巴癌的治療效果如何?

答:對於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標準化療方案(R-CHOP)的治癒率可達60-70%,早期患者的治癒率更高。

4. 黃騰浩現在的健康狀況怎樣?

答:根據2024年12月的複查結果,黃騰浩的癌細胞已完全緩解,目前處於康復期,定期追蹤即可。

5. 從黃騰浩的案例中,我們能學到什麼?

答:學會重視身體的「小信號」(如無痛腫塊)、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長期熬夜)、面對癌症時保持積極心態,以及及時尋求專業支持。

參考文獻

  1. 衛生福利部。(2025)。《台灣癌症登記報告》。https://www.mohw.gov.tw/
  2. 中華民國血液學會。(2024)。《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療指南》。https://www.hematology.org.tw/
  3. 康健雜誌。(2023)。《黃騰浩確診淋巴癌:醫生揭DLBCL治癒率》。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
  4. ETtoday新聞云。(2023)。《黃騰浩罹癌首度現身:頸部腫塊從核桃變雞蛋》。https://www.ettoday.net/
  5. 華人健康網。(2024)。《淋巴癌早期症狀:你忽略的「無痛腫塊」可能是警號》。https://www.top1health.com/
  6. 聯合新聞網。(2023)。《黃騰浩確診淋巴癌II期:PET-CT顯示淋巴結浸潤》。https://udn.com/
  7. 《臨床腫瘤學雜誌》。(2025)。《R-CHOP方案在DLBCL中的療效分析》。https://www.jco.org/
  8. 風傳媒。(2024)。《黃騰浩化療副作用:掉頭髮、噁心,他這樣對抗》。https://www.storm.mg/
  9. 黃騰浩。(2024)。《抗癌日記:我與癌細胞的100天》。微光基金會。https://www.lightfoundation.org.tw/
  10. 台灣癌症基金會。(2024)。《淋巴癌放療的副作用與護理》。https://www.canceraway.org.tw/
  11. 世界衛生組織(WHO)。(2025)。《淋巴癌的風險因素與預防》。https://www.who.int/
  12. 國民健康署。(2024)。《預防淋巴癌:從生活習慣做起》。https://www.hpa.gov.tw/
  13. 自由時報。(2024)。《黃騰浩成立微光基金會:幫助貧困癌症患者》。https://www.ltn.com.tw/
  14. 癌症希望基金會。(2025)。《淋巴癌患者支持資源手冊》。https://www.hope.org.tw/

«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