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鼓勵癌症病人的話:用同理心傳遞力量的12個真誠表達與陪伴指南

鼓勵癌症病人的話:用同理心傳遞力量的12個真誠表達與陪伴指南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李函宓教授 | Prof. Ali Mahommed Bin
1 minute read

Listen to article
Audio generated by DropInBlog's Blog Voice AI™ may have slight pronunciation nuances. Learn more

鼓勵癌症病人的話:用同理心傳遞力量的12個真誠表達與陪伴指南

面對罹患癌症的家人、朋友或同事,我們常會陷入「想說點什麼,卻怕說錯」的兩難。一句不經意的「加油」,可能讓對方覺得「你根本不懂我的痛苦」;過度強調「正能量」,反而會壓迫他們承認「我其實很難受」。究竟該如何說出「真正有用」的鼓勵?本文結合臨床心理學研究[^1]、癌友支持團體的真實反饋[^2],以及安寧療護專家的建議[^3],分享12個「有溫度、有同理」的表達方式,幫你用語言成為癌友身邊的「支持性存在」。

一、為什麼「鼓勵癌症病人的話」需要「用心」而非「用話」?

在《癌症患者的心理需求與溝通技巧》一文中,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癌友對「鼓勵」的需求,從來不是「聽到什麼」,而是「被看見什麼」[^4]。很多人以為「鼓勵」就是傳遞希望,但對正經歷治療副作用(如掉髮、噁心、疲勞)或病情反覆的患者來說,過度強調「一定會好」反而像一種「要求」——要求他們必須「積極」,不能「崩潰」。

臨床心理師林曉芬在《與癌共存的心理調適》中提到,癌友最常感受到的孤獨,是「我的痛苦沒人懂」[^5]。因此,有效的鼓勵從來不是「指導」,而是「確認」:確認他們的感受是合理的,確認他們的努力值得被看見,確認「無論怎樣,我都在這裡」。

二、12句不空洞的鼓勵:從「加油」到「我陪你」的質變

1. 「你現在的感受,我雖然不能完全懂,但我想盡力陪你一起面對。」

很多人怕說「我不懂」,覺得這樣會顯得無能。但對癌友來說,「承認不懂」反而比「假裝理解」更真誠。香港安寧療護協會的調查顯示,83%的癌友表示,最感動的話是「我陪你」,而非「我懂你」[^6]。這句話的核心是「放下評判,先站在對方身邊」。

2. 「這次化療的副作用好像比上次嚴重,你一定熬得很辛苦吧?」

具體化的關心,比籠統的「你怎麼樣?」更能讓對方覺得「被看見」。比如注意到對方手背上的針孔、發際線的稀疏,或說話時的氣短,用具體的觀察開啟對話,會讓癌友覺得「你有在認真關心我,不是隨口問問」。

3. 「我記得你以前最喜歡喝街角的珍珠奶茶,要不要我明天帶一杯過來?」

用「過去的美好」連結現在的陪伴,是一種溫柔的鼓勵。癌友常會覺得「自己不再是以前的自己」,這句話能提醒他們:「你還是那個喜歡珍珠奶茶的你,我還記得你的喜好」。台灣癌症關懷基金會的研究發現,這類「個人化回憶」能有效提升癌友的自我認同感[^7]。

4. 「如果你想哭,我陪你哭;如果你想靜靜,我就坐在旁邊陪你靜靜。」

給予「選擇權」,是對癌友最大的尊重。很多人怕癌友「情緒崩潰」,會急著說「別哭了,要堅強」,但這反而會壓抑他們的情緒。允許對方「不堅強」,才是真正的支持。臨床心理學家張玉霞指出,情緒的釋放能幫助癌友減輕心理壓力,提升治療順從性[^8]。

5. 「你今天能起床吃飯,已經很了不起了!」

把「進步」拆解成「微小的成就」,比要求「更快康復」更實際。對正在經歷治療的癌友來說,起床、吃飯、走幾步路都是「戰勝痛苦的勝利」。強調這些微小的成就,能幫助他們累積「我能應對」的信心。

6. 「我幫你查了一下這個副作用的緩解方法,要不要一起試試?」

與其說「別擔心,醫生會處理」,不如用「行動性支持」讓對方覺得「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比如查詢「化療後噁心的飲食建議」、「掉髮後的頭巾挑選」,或幫忙預約營養師諮詢,這種「具體的幫助」比空洞的安慰更有力量。

7. 「我昨天看到一本關於癌症患者的心靈書籍,裡面有句話很喜歡:『癌症不是你的敵人,而是提醒你慢下來的信號』,要不要一起看看?」

分享「中性的啟發」,而非「教條式的建議」。很多癌友討厭被灌輸「癌症是上天的考驗」這類話,因為這會讓他們覺得「我的痛苦是應該的」。反之,分享一本書、一句話,讓對方自己決定要不要接受,是一種尊重的鼓勵。

8. 「你之前說想養的貓,我幫你問了收容所,下星期可以帶過來陪你幾天。」

實現「小願望」,是最貼心的鼓勵。癌友常會覺得「很多事情再也做不了」,幫他們實現一個小願望(比如養貓、看一場電影、吃一次喜歡的餐廳),能讓他們感受到「生活還有期待」。

9. 「我不會催你好起來,我會等你,慢慢來。」

給予「時間的包容」,比「急著康復」更讓人安心。很多癌友會因為「進展緩慢」而自責,這句話能讓他們知道:「你不需要趕時間,我會陪你走每一步」。

10. 「你對我很重要,無論你變成什麼樣子,我都會在這裡。」

直接表達「在乎」,是最有力的鼓勵。癌友常會擔心「自己成為別人的負擔」,這句話能打破他們的擔心:「你不是負擔,你是我重要的人」。

11. 「今天的夕陽很好看,我拍了張照片給你,要不要一起在陽台坐會兒?」

用「當下的美好」轉移注意力,是一種溫柔的陪伴。癌友常會陷入「對未來的焦慮」,帶他們關注眼前的夕陽、風聲、花香,能幫助他們回到「當下的平靜」。

12. 「如果你有任何需要,哪怕是半夜想聊天,都可以打給我,我隨時在。」

給予「隨時的支持」,讓對方知道「他不是孤獨的」。很多癌友會在深夜感到焦慮,這句話能讓他們有「後盾」的感覺。

三、避開3大雷區:這些話千萬別對癌症病人說

1. 「別怕,一定會好的!」

除非你是醫生,否則不要給予「絕對的承諾」。癌友比任何人都清楚病情的不確定性,這句話反而會讓他們覺得「你在逃避現實」。

2. 「你要堅強!」

「堅強」是一種選擇,不是一種要求。對正在經歷痛苦的癌友來說,這句話像一種「壓力」——如果他們表現出脆弱,就是「不堅強」。

3. 「我有個朋友也是癌症,後來治好了!」

每個人的病情都不同,用「別人的故事」安慰對方,反而會讓他們覺得「我的痛苦不特別」。與其分享別人的故事,不如專注於「他的感受」。

四、陪伴的力量:比語言更重要的行動支持

除了語言,行動往往更能傳遞溫暖。以下是幾個簡單卻有效的行動:

  • 幫忙分擔瑣事:比如買菜、做飯、接送小孩上學,減輕癌友的家務負擔。
  • 陪伴就醫:陪癌友去醫院看診,幫忙記錄醫生的建議,讓他們覺得「有人一起面對」。
  • 製作「快樂回憶冊」:收集癌友過去的照片、朋友的祝福語,做成一本小冊子,讓他們隨時能看到「自己曾經的快樂」。
  • 一起做「無目的」的事:比如一起散步、聽音樂、拼拼圖,不需要說話,只是「一起浪費時間」,就能讓癌友感受到陪伴。

五、癌友真實故事:那些讓他們「被看見」的鼓勵

故事1:「她沒說加油,只陪我吃了一碗熱粥」

42歲的乳癌患者小琳說:「化療後的第一天,我吐得連水都喝不下。我的朋友阿娟沒說『加油』,只是熬了一碗小米粥,坐在我旁邊說:『我陪你慢慢喝,喝不下就不喝。』那天,我喝了半碗粥,覺得比任何鼓勵都溫暖。」

故事2:「他記得我最愛的茉莉花香」

58歲的肺癌患者陳先生說:「我住院的時候,我的下屬小李每周都會帶一束茉莉花過來。他沒說什麼,只是把花放在窗邊,說:『我記得你以前辦公室總是放茉莉花。』那股花香,讓我覺得『我還是以前的那個我』。」

故事3:「她陪我哭了一整晚」

30歲的血癌患者小棠說:「我得知復發的那天,我的閨蜜小夏什麼都沒說,只是抱着我哭。她哭到眼睛腫了,才說:『我好怕失去你,但我更怕你一個人承受這些。』那天晚上,我終於敢把壓在心底的恐懼說出來。」

常見問題(FAQ)

Q1:對剛確診的癌症病人,第一句該說什麼?

A:與其說「別怕」,不如說「我知道這對你來說很難,我會陪你一起面對」。重點是「確認感受」,而非「否定恐懼」。

Q2:如果癌友不想說話,我該怎麼做?

A:靜靜地坐在旁邊,陪他看電視、聽音樂,或遞一杯溫水。有時「沉默的陪伴」比「說話」更有力量。

Q3:要不要問癌友的病情細節?

A:如果癌友主動說,就認真聽;如果他沒說,就不要追問。尊重他的「隱私權」,比「過度關心」更重要。

Q4:對晚期癌症病人,該怎麼鼓勵?

A:不需要強調「康復」,而是強調「當下的意義」。比如說:「今天的陽光很好,我們一起在花園坐會兒吧」,或「你想聊什麼,我都聽着」。

Q5:如果我自己很害怕,該怎麼掩飾?

A:不需要掩飾,真誠比「假裝堅強」更重要。可以說:「我其實很害怕,但我會盡力陪你」,這樣反而會讓癌友覺得「你和我一樣,都是真實的人」。

參考文獻

[^1]: 台灣癌症基金會. (2024). 《癌症患者的心理需求與溝通技巧》. [^2]: 香港安寧療護協會. (2023). 《癌友支持團體反饋報告》. [^3]: 林曉芬. (2022). 《與癌共存的心理調適》. 心理出版社. [^4]: 台灣癌症基金會. (2024). 《癌症患者的心理需求與溝通技巧》. [^5]: 林曉芬. (2022). 《與癌共存的心理調適》. 心理出版社. [^6]: 香港安寧療護協會. (2023). 《癌友支持團體反饋報告》. [^7]: 台灣癌症關懷基金會. (2023). 《個人化回憶對癌友自我認同感的影響研究》. [^8]: 張玉霞. (2021). 《癌症患者的情緒管理與治療順從性》. 臨床心理學雜誌.

« Back to Blog